各民居特点介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

1、窑洞

我国西北黄土高原上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不塌的特点,开凿窑洞作为住宅。这里的窑洞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在黄土陡壁或山腰上挖出来的,它是建筑在山坡,土原边缘处,常依山向上呈现数级台阶式分布,下层窑顶为上层前庭,视野开阔;一种是先在平地挖出一个大平底坑,再在坑的四壁上挖成窑洞,形成一个地下四合院。窑洞作为住宅有既省工又省料,冬暖夏凉,住起来很舒适的特点。

2、饮食

俗称“八百里秦川的”陕西盛产小麦。小麦也就成了陕西人的主要食粮之一,而面条则是陕西人最主要的饮食。面条的种类繁多,棍棍面、拉面、扯面、臊子面……面条既粗又厚,吃起来光滑、筋道,很有嚼头。陕西降水量较少,干燥,因此盛产小麦,当地人民以面食为主,岐山哨子面(辣),又名臊子面,是陕西关中地区的一种传统特色面食。尤以岐山臊子面历史悠久,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著名。它的特点是:面条细长,厚薄均匀,臊子鲜香,红油浮面,汤味酸辣,筋韧爽口,老幼皆宜,柔韧兼而有之,是民间传统的面食佳品。

至于那像锅盖般大小的烙饼其实不是烙饼,准确地说叫锅盔。锅盔是用麦面制成面坯,在铁锅上烙烤而成的一种饼子。它既是陕西人的主食,又是出外随身携带的干粮。陕西人做锅盔,将面和得很硬,甚至用手都揉不动,只能借助木杠子,用全身的力量来压揉,压成圆饼以后,放在铁锅里,用麦秸火慢慢烙烤,并用微火煨熟。这样,烙成的锅盔外脆里酥、清香可口,放上十数八天也不会变味。陕西农村的铁锅都很大,直径一般都在二尺以上,所以烙出的锅盔又大又厚,很像一个锅盖。

最能代表陕西特色小吃的牛羊肉泡馍。是西安特有的风味食品,料重味醇,肉烂汤浓,味道鲜美,要求自己掰膜,掰了再煮,别有一番风趣。牛羊肉泡馍是陕西西安最享盛名的美味。它烹制精细,料重味醇,肉烂汤浓,肥而不腻,营养丰富,香气四溢,诱人食欲,食后回味无穷。因它暖胃耐饥,素为西安和西北地区各族人民所喜爱,外宾来陕也争先品尝,以饱口福。。牛羊肉泡馍已成为陕西名食的“总代表”。

关中人爱吃辣椒,关中的土地亦生长优质辣椒,辣椒是陕西的一大特产。关中人吃辣椒,不是可吃可不吃,而是经常要吃。上顿饭吃,下顿饭吃,见天吃,一年四季吃。无论吃什么饭都要放辣椒,吃面条放辣椒,吃米饭放辣椒,吃馒头夹辣椒,吃搅团、吃糁糁离不了辣椒,就是喝大米稀饭,也喜欢就着辣椒吃,凉皮

葫芦头

3、服饰

原来陕西地区盛产棉花,当地农村很早就有用棉花纺纱织布的习惯。当地人爱把这种用棉花纺织而成的土布梁成黑色。所以,在关中农村,中老年人有服装大多是黑色的。当地人还习惯把用棉花织成黑色或白色的手帕戴在头上,可防风、防尘、防雨、防晒,可擦汗、可洁手,还可临时用来包东西。真可谓既经济又实

惠方便。

陕西民风古朴,关中人干活出大力,吃饭用大碗,唱起戏来自然也用大嗓门。关中的主要地方戏秦腔,其特点就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

陕西民俗风情

剪纸:在陕西民间,逢年过节、婚嫁喜庆、满月生辰、迎神赛社赶庙会等庆祝活动有在门上、窗户上贴满剪纸的习俗。剪纸俗称窗花,是一种将各种颜色的纸贴在勾画好的粗线条纸上进行剪刻的民间工艺美术,在陕西民间有着深远而广泛的群众基础。“墙花”“门符”“灯笼花”“喜花”“炕围花”“门帘花”等也是陕西剪纸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剪纸地域风格浓郁,在全国享有很高的声誉,《百鸟朝凤》《老鼠嫁女》《王祥卧冰》《二龙戏珠》等剪纸作品名享中外。

泥塑,即用黏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在民间俗称“彩塑”“泥

玩”,发源于宝鸡市凤翔县,凤翔泥塑又称“凤翔彩绘泥塑”“凤翔彩塑”“凤翔泥偶”。凤翔泥塑共有170多个花色品种,大到半人高的巨型蹲虎、虎挂脸,小到方寸的小兔、小狮,在全国众多的民间泥塑中独树一帜。

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区安塞县,榆林地

区的横山、米脂、榆林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安塞腰鼓是陕北腰鼓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多在重大节日庆祝、庆典、庙会中演出,在2006 年,“安塞腰鼓”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陕西民歌根据地域特征和艺术特点分为陕北民歌、陕南民歌和关中民歌。陕北

民歌种类繁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有信天游、小调、劳动号子、榆林小曲、陕北套曲等 20多个曲种,其中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流传最广。陕南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紫阳民歌是陕南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曲种,代表性曲目有《郎在对门唱山歌》《南山竹子》等。关中民歌有船工号子、打夯号子、搬运

号子等曲种和各种小调。

陕西皮影戏起源于汉代以前,发源地在华县,鼎盛于唐代,又称“影戏”“影

子戏”,流传于民间,保留着民间说书的历史痕迹,是近代陕西诸种戏曲的前身。其唱腔数十种,以老腔、碗碗腔、阿官腔、弦板腔、秦腔五大调较为普遍,辅之陕北、陕南及关中各种道情。皮影戏的传统剧目有《游西湖》《哪吒闹海》《古

城会》《会阵招亲》等。

面花俗称“花花馍”,属面塑艺术,种类有婚礼、丧礼、寿礼、节日花馍。面

花起源于汉族民间祭祀活动,源于汉代,成于唐代,盛于宋代,到了明代之后,面花就广泛流行于民间,清末,北京还出现了专门制作面人的艺人。面花自古盛行于北方民间,形式丰富多彩,品类繁多,其中尤以合阳、华县面花为佳。

陕西民间刺绣广泛流行于农村,内容有翎毛花卉、动物和人物等,风格淳朴,

色彩鲜丽,构图充实,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陕西民间刺绣有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秦时代,《诗经》中就有对豳风刺绣的记载。陕西民间刺绣和农村婚嫁和节日等乡俗紧密相联,所以绣品随着传统的习俗世代流传,迄今不衰。常见的品

种有枕顶、耳枕、袜底、鞋垫、鞋头、信插、钱包、针包,裹肚、荷包和香包等。

云南

1、傣族竹楼

我们云南的傣族人居住的是竹楼。它的形状呈四方形形,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堆放柴草或饲养家禽家畜。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织布的地方。

2、饮食

过桥米线、炒饵块、

竹筒饭、傣族以大米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制作方法是将米装进新鲜的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

烤豆腐、凉虾、蜂蛹

菠萝紫米饭甜甜酸酸,香而不腻,是西双版纳一种独具风味的食品,既是主食,也是菜

肴。菠萝饭的外型是一只完整的菠萝,十分美观大方。而壳内则是菠萝肉与紫米饭紧密结合的柔软饭团,米饭带有明显的菠萝味,甜而不腻,吃起来非常爽口,并有补血润肺之功效。

汽锅鸡,因用汽锅蒸制而得名。昆明南部建水出产的紫陶汽锅,采用当地的红、

黄、青、紫、白五色陶土制成,具有“色如紫铜,声如罄鸣,光洁如镜,永不褪色”的特点。制作汽锅鸡时,先将鸡块入锅,放上佐料后,搁进放了水的大砂锅里,封严锅盖。用旺火蒸煮约四小时。这时,蒸汽从汽锅底部中间的一根管道不断地喷进里面。既蒸熟了鸡块,又在锅内凝成水珠,成为汤汁。从而,使汽锅蒸出的鸡块肉烂骨离,汤鲜肉嫩,最能保持鸡的原味和营养。

服饰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傣族

妇女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民俗风情

泼水节到了节日那天,傣族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而妇女们则各挑一担清水为佛像洗尘,

求佛灵保佑。"浴佛"完毕,人们就开始相互泼水,表示祝福,希望用圣洁的水冲走疾病和灾难,换来美好幸福的生活。集体性的相互泼水就这样开始了。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种各样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戏,逢人便泼。"水花放,傣家旺","泼湿一身、幸福终身"!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洒,笑声朗朗,全身湿透,兴致弥高。泼水节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在每年的4月份。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福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