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环境形态的建筑设计策略
浅谈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入
浅谈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入专业:姓名:指导老师: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与人类文明的结晶产物用着一种几乎“野蛮”的方式侵占着大量的自然土地,吞噬者日渐稀少的生态资源。
让那宁静和谐的自然之美不复存在。
因此提倡自然环境和建筑相和谐的生态设计理念无疑是保障自然环境保护和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本文首先从介绍了建筑艺术设计与自然环境保护所存在的关联性,并总结了融入自然环境的建筑设计手法,最后以南京佛手湖建筑师酒店项目作为主要案例,针对于自然环境保护与建筑艺术设计的关系问题,提出了“求同存异”的设计构想。
希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能够在当今建筑建设与自然环境改造的大潮之下,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途径来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相互融合。
关键词建筑设计;自然环境;融入;个案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building as a product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crystalliza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 with an almost "savage" occupy a lot of natural land, and devourer of increasingly scarce ecological resources. Let the peaceful and harmonious beauty no longer exists. Therefore advocat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ecological design concept is safeguar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of our country. This article first introduced from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ofrelevance, and sums up the integrated in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gimmick, bergamot architects lake hotel project in nanjing as the main case, for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the problem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architectural art and design, puts forward the design of "seeking common ground while putting aside differences". Hope that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this paper, can be in today's building construction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change, under the tide of provides a new train of thought and ways to deal with the mutual fusion architecture and natural environment.Key Words:Architectural desig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nto; Case一、前言随着当今社会科技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城市交通网络(公共交通、私家车)的完善便利、通信技术(电力、通信)的日趋发达,只是单纯的活动于人们熟悉的生活圈里,己不能满足广大市民的需求[1]。
建筑方案的设计要点
建筑方案的设计要点一、建筑整体理念:1.与环境融合:建筑应融入周边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原始景观和历史文脉。
2.气候适应:根据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季节变化等因素,设计建筑的朝向、遮阳措施、通风方式等,使其能够适应当地气候,节能环保。
3.空间秩序: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形成合理的景观、通风、采光带,创造出宜人的空间秩序和舒适的使用环境。
4.文化表达:建筑设计应反映当地文化特色,如建筑风格、材料运用、装饰元素等。
二、功能布局:1.合理布局:建筑内部各个功能空间应合理安排,便于人员流动和使用。
2.空间分区:建筑可分为公共区域、私人区域和服务区域,根据功能需求划分空间,提供舒适和安全的使用环境。
3.通风采光:考虑到建筑内部空气质量和自然光的利用,合理设置通风设备和采光窗户。
4.特殊需求:考虑到用户的特殊需求,如儿童、老年人、残障人士等,设计相应的无障碍设施和舒适适用的功能空间。
三、形态表达:1.建筑外观:建筑外观上的形式表达应符合整体理念,通过线条、材料、颜色等元素来实现建筑的功能和审美效果。
2.空间层次:通过巧妙的空间划分和立面设计,塑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感和立体感。
3.比例协调:在建筑的尺度和比例上,追求协调美和视觉效果,使建筑整体和谐、舒适。
4.建筑细部:注重细节设计,包括门窗、立面模块、檐口、装饰等,注重材料的质感和表达效果。
四、可持续发展:1.节能环保:注重建筑的节能设计,如选用节能材料、利用自然能源、合理的供暖、照明系统等。
2.环境保护:建筑应尽量避免对周边环境的破坏,以及生态系统的影响,如合理排污、减少噪声等。
3.可再生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资源,如太阳能、地热能等,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4.循环利用:设计建筑时,考虑到建筑材料的再利用或回收条件,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五、安全性:1.结构安全:建筑的设计要符合相关的结构标准,确保在自然灾害等情况下的安全性。
2.防火安全:合理的防火设计,包括防火隔离、疏散通道、消防设备等。
绿色建筑设计
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建筑是指在设计、建设、使用及拆除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建筑的绿色和环保性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建筑形态。
绿色建筑是集生态、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人性化的建筑理念于一体,倡导“三节一减少”(即节能、节水、节材料和减少污染),通过科学的设计、技术的应用、材料的选择、运营管理等多方面措施,实现生态环境的良好效果。
本文将对绿色建筑设计进行一个简要的介绍。
1.设计策略绿色建筑设计的第一步是确定设计策略,包括建立可持续性考虑、优化建筑朝向和位置、提高建筑能源效率、最大限度地利用天然光和自然通风、选择环保材料和技术应用等方面。
应考虑设计过程中的人文和社会需求,以及建筑的性能、安全和经济。
2.建筑朝向合理的建筑朝向可以最大化利用自然资源,包括自然光和热能。
朝南建筑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光和热量。
朝北建筑则可以避免热量过度积累,保持舒适的室内温度。
此外,建筑朝向还应考虑良好的景观视野和室内空气品质等方面。
3.建筑材料材料选择是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应该尽可能选择以可再生和可持续材料为主的建筑材料。
如木材、竹材等以可再生绿色资源为主的材料,还有以回收材料和再生材料制成的建筑材料,这些可以帮助减少建筑垃圾和治理建筑物开采和运输的环境影响。
运用环保材料能够有效地减少室内空气污染及甲醛等有害物质的溢出,保护建筑使用者的身体健康。
4.能源管理建筑设计时应从省能效果出发,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和设备的运用,有效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节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 使用高效节能建筑外墙、隔热材料和采暖设备,减少能源消耗。
● 使用高效节能照明设备,并在尽可能条件下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光。
● 选择适合的通风设备,使建筑物内气流流通,减少对空调的依赖。
● 优化多能源系统,平衡能源使用,减少燃料使用。
建筑水资源管理是绿色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一种对环境负责的表现。
建筑物中的节水技术包括:● 选择低水位卫浴设备、夹层水箱、水龙头,减少用水量。
基于环境形态与感知特征的建筑设计研究
上段提到, 在城市中心的高层建筑 和标 志建筑物一般不会考虑对建筑 周 围造成的环境影响, 但这样的建筑 设计也给建筑 自身或者建筑物 的使用 者们带来了隐患。 在城市 中心 的垂直面上, 由于建筑设计 的随意性 , 相对其 他建筑物较低 的建筑 , 在空 间上形成了楼群 的低 洼地带 , 这种低 层的建筑 物在周围建筑的包围之下, 日照不足 是在所难 免的; 其 次, 在发达城市的 中
师提供丰富的发展空间。 1 . 2 环 境 艺 术 设 计 的 目的
相对于郊区和偏远地 区的建筑物设计来说, 地处城市中心的建筑物 、 地
价 昂贵, 人口聚集速度直线上升 , 这部分地区对于建筑物的设计 很在 意。这 种地段的建筑物设计一般不会考虑到建筑物是否会影响建筑周 围的环境 , 只是片面的注 重建筑物的整体感观是否符合这样的地价或者使用人群 。
2 . 1 建 筑 设 计 影 响 环 境 平 衡
建筑物做为城市 的风景线 , 是城市的灵魂 , 也是城 市不可缺 少的元素 。 建筑设计是一 门复杂并且综合性极强 的艺术 , 建筑物 能够 充分体现建筑师
的整体设计 能力和对美感 的掌握程度 。要做到经济 、 功 能、 美观兼顾 , 建筑 设计师必须掌握除 了专业 的设计知识 以外 ,还必须 掌握各 种相关知识 , 比 如: 美术 、 数学和物理方 面的知识 。一栋好 的建筑 物不仅能给城 市添加色 彩, 还能反映 出人们对美 的追求 。 建筑 艺术同时也是一 门造 型艺术 , 讲 究的 东西很多 , 本文就主要对建筑设计的环境形态和整体感知做出研 究。 1 . 建 筑 设计 的 环境 艺 术和 空 间 感知 1 . 1新型的环境设计艺术 随建筑物的设计不可或缺的是对环境艺术 的设计 , 环境艺术 设计是现 代建筑设计 中必须用到的艺术之一, 设计师必须掌握 。环 境艺术设计在我 国范 围内兴起的时 间较晚 , 发展也不是很充分, 所 以, 现在 正是环 境设计艺 术的启蒙期 , 在 这个时 间段 , 环境设计 艺术将在建筑 设计中越发 占据 重要 的地位, 所 以, 建筑设计学院应该加强在这方面的培养 , 为将来 的建筑 设计
建筑与地理环境如何利用地形创造独特的建筑
建筑与地理环境如何利用地形创造独特的建筑地理环境对建筑的设计与布局有着重要的影响,地形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具有巨大的创造潜力。
本文将探讨建筑与地理环境如何相互作用,通过利用地形来创造独特的建筑。
一、地形对建筑布局的影响地形的特点直接影响着建筑布局和规划。
不同地势、高差、地貌等因素都会对建筑物的形式和结构提出要求和限制。
1. 利用地势起伏创造多层次空间地势起伏可以为建筑提供多层次的空间结构,使建筑布局更丰富。
在山区地形中,利用山丘的高低差,可以设计出悬挑式建筑,增加建筑物的层次感。
同时,通过合理的设计,还可以利用悬崖峭壁来设置观景平台,使人们能够欣赏到壮丽的景色。
2. 利用水域创造独特建筑形态水域是地形中的一部分,对建筑的创造也具有重要意义。
如在水面上设计建筑物,可以利用悬浮或架空的方式,营造出独特的景观效果。
同时,水域还能起到调节气温、增加湿度等环境调节作用,为建筑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二、建筑对地形的利用与融入建筑物在设计与施工中,可以通过合理的布局和利用地形,将建筑与地貌融为一体,以创造出独特而有魅力的建筑作品。
1. 地下空间的利用一些地形较为复杂的地区,可以通过利用地下空间来扩大建筑的使用面积。
充分利用起伏的地势,将一部分建筑设于地下,不仅能够提供额外的使用空间,还可以减少对地表的干扰。
2. 集水与排水系统设计地形的高低差决定了水流的方向和速度,建筑可以根据地势来设计集水和排水系统,合理处理降雨水流。
通过设置流线型的屋顶和雨水收集设备,可以利用地形来收集和利用雨水,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3. 利用地形进行景观塑造地形的某些特点可以为建筑物创造独特的景观效果。
例如,在山地地形中,建筑物可以通过设置露台、楼阁等,使人们能够在高处俯瞰全景,增加观景的乐趣和体验。
三、地形与建筑的有机结合案例1. 中国的悬空寺位于山西省的悬空寺是一座建于悬崖峭壁上的古建筑,充分利用地形条件,将寺庙布局于峭壁间的窝洞与岩石凸出之间。
园林建筑与小品的设计
园林建筑与小品的设计一、引言园林建筑是指在园林景观环境中设计建造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廊架厅堂、室内室外景观设施等。
而小品则是指园林中的艺术装饰物件,如雕塑、石刻、花坛等。
园林建筑与小品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功能和美观,更重要的是能够融入整个园林环境,与自然景色相互衬托,创造出和谐、宜人的空间。
二、园林建筑的设计1.融入自然环境园林建筑设计应该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特点,如地形地貌、植被分布等,与之相协调。
建筑的形态、材质、颜色等要与自然环境相融合,避免突兀感,使整个园林建筑与自然景色相辅相成。
2.强调功能性园林建筑的设计应根据其功能需求进行规划,注重实用性和便利性。
不同的园林建筑有不同的功能,如遮阳防雨、休憩观景、娱乐活动等,设计师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功能需求,为使用者提供良好的体验。
3.塑造独特的风格园林建筑的设计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以突显其个性和美感。
可以结合当地的文化和历史特点,运用合适的建筑风格和元素,营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园林空间。
4.注重空间序列园林建筑的设计需要考虑整体的空间布局和序列,使人们在游览过程中能够有顺畅的流线感。
通过巧妙的设计,可以引导人们在园林中游览,在不同的建筑之间形成连贯的空间序列,增加游览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1.标志性景点小品可以作为园林中的标志性景点,具有较高的视觉吸引力和艺术观赏性。
设计师可以运用各种材质和形态,打造出独特的小品,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成为园林景点的代表。
2.与自然相融合小品的设计应该与自然景观相融合,不仅仅是单纯的装饰物件。
可以选择与植物相呼应的形态和材质,使小品与自然景色相互衬托,创造出和谐统一的景观效果。
3.强调艺术性和创意性小品作为艺术装饰物件,设计师可以注重其艺术性和创意性。
可以运用各种形式的雕塑、石刻等艺术手法,创作出富有个性和创意的小品。
这些小品通过艺术表达,可以为园林增添一份独特的韵味和情趣。
4.实用性和互动性小品的设计要考虑到实用性和互动性,使其不仅仅是静止的观赏物,还可以给人们带来实际的利益和乐趣。
简议建筑设计与城市周围环境融合的主要内容及措施
简议建筑设计与城市周围环境融合的主要内容及措施建筑设计与城市周围环境的融合是当前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重要问题。
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功能需求,还要与周围环境相互融合,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建筑设计与城市周围环境融合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探讨,并提出一些可行的措施。
一、主要内容1. 融入自然环境建筑设计在与城市周围环境融合时,首先要融入自然环境。
良好的建筑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周围的自然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植被覆盖等因素。
在设计过程中,要尽量保留和利用原有的自然资源,避免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建筑作品。
2. 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与城市周围环境融合的建筑设计还应当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建筑设计应当从地域文化角度出发,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在建筑外观、材料选用、建筑风格等方面体现地域特色,使建筑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3. 融入城市规划城市发展是综合性的,建筑设计应当与城市规划融为一体。
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建筑的布局、高度、容积率等因素,使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相衔接,形成有机的城市空间布局,改善城市的整体环境质量。
4. 提升城市形象建筑设计与城市周围环境融合还应当提升城市的形象。
高品质的建筑设计可以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位,增强城市的文化氛围和吸引力,有利于形成独特的城市风貌和城市个性,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源向城市聚集。
二、可行的措施1. 建立健全的规划体系要实现建筑设计与城市周围环境的融合,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的城市规划体系。
这需要政府部门制定统一的城市规划标准和规范,明确建筑与周围环境融合的原则和措施,促进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对于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名胜区等重点城市,要加强保护和规划管理,确保建筑设计符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特色。
2. 加强环境评估和监测建筑设计与城市周围环境的融合需要加强环境评估和监测工作,及时掌握周围环境的变化情况。
贝壳房子设计理念
贝壳房子设计理念贝壳房子设计理念贝壳房子设计理念是以贝壳为灵感,从自然生态环境中汲取灵感,将其融入建筑设计中,创造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居住环境。
贝壳作为一种自然形态独特的壳类生物,其外形典雅、流线型的外观,以及坚固而灵活的结构,都为贝壳房子的设计提供了灵感和参考。
首先,贝壳房子设计理念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贝壳作为海洋中的生物,可以很好地融入到海滨或岛屿等自然环境中。
贝壳房子的外观通常采用流线型设计,模仿贝壳的曲线,使其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互协调,形成一种和谐的整体。
其次,贝壳房子设计理念追求生态友好和可持续发展。
贝壳是自然界中的杰作,它通过坚固的壳来保护身体免受外界的伤害,同时也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供生物居住。
贝壳房子的设计借鉴了这一特点,在保证舒适度和安全性的同时,也注重使用环保材料和节能设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贝壳房子设计理念注重人性化的居住空间。
贝壳房子设计追求优雅、简约和舒适的室内空间,注重充分利用空间,提供人们所需的生活功能。
贝壳的内部空间通常曲线状,呈现出一种融洽而和谐的感觉,这一特点被运用到贝壳房子的设计中,创造出独特的居住体验。
最后,贝壳房子设计理念追求个性化和多样化。
贝壳的形状和大小各异,每一个贝壳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贝壳房子的设计也倡导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风格,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和喜好。
无论是小巧精致的贝壳房子,还是宽敞豪华的贝壳别墅,都能够体现出居民的个性和品味。
总的来说,贝壳房子设计理念追求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注重生态友好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性化的居住空间,以及倡导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风格。
这些设计理念使贝壳房子成为一种独特且有魅力的居住形式,让人们能够在自然环境中感受到舒适、安全和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居住体验。
建筑设计中生态策略
浅谈建筑设计中的生态策略摘要: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建筑引起了当今建筑界的普遍关注。
与传统的建筑设计不同,生态建筑设计往往将一些生态策略引入设计之中,并最终通过适当的技术和建造方法将其付诸实践。
然而,在建筑创作中生态策略的应用往往受到某些有意或无意的抵触。
在综合训练中心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综合考虑周围环境、自然气候、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因素,利用生态的理念来指导建筑设计,试图探索一种建筑设计与生态策略相融合的设计之路。
关键词:建筑设计;合理分区;生态技术一、建筑设计与生态策略某综合训练中心基地位于锦秀风景区,建筑场地为山地环境。
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走势,南北高差近6 m,四周群山环绕,自然环境优美。
为了取得合理的经济效益,拟建建筑要求即满足综合培训之用,又能作为高档旅馆对外经营创收之用。
根据基地周围环境状况,在生态观念及开放式建筑的理念指导下,设计者提出了“分散组合式”的设计构思。
同时,在方案创作的初期即考虑合适的生态策略,提出了“时代性、地域性、人文性、技术性”的设计原则。
设计者试图把建筑作为一种动态媒介,将人工环境与周围的山地景观和自然植被结合起来。
一方面保护区域自然生态系统,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另一方面又为使用的主体创造一种人性化、高舒适度的绿色健康室内空间。
(一)合理分区,收合有致根据建设方的要求,该综合楼的功能较复杂,包含了客房、餐饮、会议、运动、娱乐等服务设施,同时包含了综合训练馆和办公等其它设施。
面对如此复杂的使用功能,设计者遇到的第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对即有功能区域的分类整合。
根据基地环境较宽裕和各使用功能分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点,设计者认为各功能区域不宜简单地在一栋建筑中切割出来,而应分散布置,相对集中。
建筑最终被分为三个区:一区为客房区,位于基地的西侧,包含四个并排设置的三层客房楼(第四栋为职工宿舍);二区为综合服务区,包括旅馆的餐饮、会议、大堂等核心设施,旅馆的主入口亦位于该区南侧。
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技术优化结合
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技术优化结合摘要:现阶段生态环保已经成为开展各项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发展的总体趋势。
对于本身就具备高能耗、高污染特点的建筑行业来说,以建筑设计为着力点,推动建筑工程建设生态环保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将各项新型绿色建筑技术,科学融入建筑设计当中。
基于此,本文拟定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技术优化结合这一论题,展开相关分析研究,以期为促进建筑行业转型发展贡献一己之力。
关键词:建筑设计;绿色建筑技术;技术优化结合引言为了更快更好的改善我国环境与能源问题,近些年来国家一直在不遗余力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与治理,建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行业,也因此走到了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节点。
经过具体实践可以发现,加强绿色建筑技术研发与应用,可以有效降低建筑施工资源能源消耗和减轻环境污染,从而在提高建筑工程环境与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助力建筑行业绿色发展。
但是为了实现绿色建筑技术最佳应用效果,还需要多方面探索如何促进绿色建筑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优化应用。
1建筑设计中绿色技术优化的重要性1.1绿色建筑技术在应对资源枯竭和减排中的重要作用随着自然资源枯竭的问题逐渐显现,多个国家纷纷制定了节能减排政策,旨在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保护生态平衡。
建筑行业需要紧密配合新政策,加强在项目中应用绿色建筑技术。
这包括采用环保材料、节能设备和先进的施工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应用绿色建筑技术对企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采用绿色建筑技术,企业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满足客户对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从而推动企业的长期发展。
应用绿色建筑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建筑物的能耗,减少对能源的需求,从而帮助降低我国的建筑能源消耗量。
除了降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还能提高工程质量。
它注重使用环保材料、科学设计和施工管理,使建筑物更加环保、舒适、耐久。
建筑设计中的自然环境与建筑整体形态
建筑设计中的自然环境与建筑整体形态在建筑设计领域,自然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它不仅影响着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还决定了建筑的整体形态和外观。
在考虑自然环境与建筑整体形态的关系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气候、地形、植被等要素,以及建筑物的功能与风格。
下面将分别探讨自然环境对建筑外观和建筑内部布局的影响。
首先,自然环境对于建筑的外观设计至关重要。
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需要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外墙形态。
比如,在炎热的地区,建筑外墙可能需要采用耐高温材料,并带有遮阳装置,以阻挡太阳光的直射,保持室内的凉爽。
而在寒冷的地区,建筑外墙则可能需要采用保温材料,并有较大的窗户,以利用阳光进行室内加热。
此外,建筑的造型也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对于山区的建筑来说,建筑物通常会融入周围的山脉和植被,采用简洁的线条和自然的色彩,使建筑与环境相互呼应。
在海滨地区,建筑可能会采用流线型的设计,模仿波浪的形态,以适应海风的吹拂。
因此,建筑师需要在设计中充分考虑自然环境,以达到与环境和谐共生的效果。
其次,自然环境也影响着建筑内部布局的设计。
不同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建筑物室内温度的变化和相对湿度的水平。
因此,在设计室内空间时,建筑师需要考虑到室内通风和采光,以及适当的遮阳措施。
在炎热潮湿的地区,建筑物内部可能需要增加通风口和空调设备,以保持室内的舒适度。
而在寒冷干燥的地区,建筑物内部可能需要增加暖气和加湿设备,以提供温暖的室内环境。
此外,自然环境还影响着建筑内部空间的布局。
在山区,由于地形的复杂性,建筑物内部通常会设计成多层结构,以适应地势的变化。
在海滨地区,建筑物内部可能需要增加玻璃幕墙和露台,以欣赏海景和吸收更多的阳光。
除了气候条件,自然环境中的植被也对建筑整体形态产生着重要影响。
建筑物与周围植被的相互关系可以形成独特的景观效果,使建筑物更具特色。
例如,在建筑物周围种植高大的树木,可以起到遮荫的作用,为建筑物提供自然的遮阳装置,同时也增加了建筑物的绿色氛围。
景观覆土建筑方案
景观覆土建筑方案景观覆土建筑方案是一种结合自然与人类活动的设计理念,旨在打造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建筑形态。
这种建筑方案将建筑与园林景观相结合,通过合理使用绿化、水槽、步行道等设计元素,使建筑融入自然环境,创造具有美学价值的人工景观。
景观覆土建筑方案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的共生”。
它通过结合自然景观,使建筑更加融入环境,营造出美丽而宜人的场所。
该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首先,绿化设计是景观覆土建筑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合理布置植物,可以使建筑获得更好的通风和遮阳效果,并且可以减少建筑的能耗,提高生活环境质量。
同时,绿化还可以改善空气质量,净化环境,为人们创造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其次,水槽设计也是景观覆土建筑方案的关键设计要素之一。
通过布置水槽,可以有效地收集和利用雨水,减少城市的洪涝风险。
水槽还可以创造出优美的水景,提升景观的美感。
在炎热的夏天,人们可以借助水槽的水体降温、湿度调节功能,享受清凉的休闲时光。
此外,步行道的设计也是景观覆土建筑方案的重要补充。
通过合理设计步行道的线路和景观,可以提供人们愉快的步行、休闲和观赏的场所。
步行道还可以促进社交活动,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提高社区内的互动性,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体验。
另外,景观覆土建筑方案还包括生态系统的建设。
通过合理种植草木和动植物,可以建立起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促进生物多样性,增加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
生态系统还可以提供生态服务,比如净化空气、保水保土、调节气候等,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
最后,在景观覆土建筑方案中,还应考虑到建筑的可持续性。
通过合理选择建筑材料和节能技术,可以减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降低能源消耗。
同时,该方案还应注重建筑的适应性和可更新性,使建筑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延长使用寿命,减少建筑废弃物的数量。
总之,景观覆土建筑方案是一种以人与自然的共生为核心思想的建筑设计理念。
通过绿化设计、水槽设计、步道设计、生态系统建设以及可持续性考虑,该方案可以使建筑融入自然环境,提升环境质量,为城市居民创造出美丽而宜人的生活场所。
建筑设计的灵感源泉从自然中汲取创意
建筑设计的灵感源泉从自然中汲取创意自然界是建筑设计师们最美丽的画卷,是构筑建筑结构、探索设计创意的灵感源泉。
建筑设计不仅需要具备美感,还需要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与自然和谐共生。
本文将探讨建筑设计如何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并展示如何将自然元素融入建筑创意中。
1. 来自自然的形态和结构自然界中的形态和结构是建筑设计师常常借鉴的重要资源。
例如,树木的分枝、岩石的纹理、动物的身体结构等,都可以成为建筑设计的灵感来源。
设计师可以从这些形态和结构中获得启发,将其运用到建筑的外观设计中,赋予建筑以独特的美感。
例如,建筑外立面的设计可以参考树木的分枝结构,使建筑看起来更加生动有趣。
2. 吸收自然环境的色彩和光线自然界中的色彩和光线是建筑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色彩能够带给人们不同的情感体验,光线能够塑造建筑的氛围和空间感。
建筑设计师可以从自然界中汲取色彩和光线的灵感,将其应用到建筑的材料选择和室内照明设计中。
例如,阳光透过树叶的情景可以启发建筑设计师创造出柔和的自然采光效果,使室内空间更加温暖舒适。
3. 融入自然元素的材料选择自然元素的材料选择对于建筑设计的表达和感受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木材、石材、竹材等天然材料能够赋予建筑以自然的质感和温暖的氛围。
建筑设计师可以选择这些具有自然属性的材料,将其应用到建筑的结构和装饰中,以展现自然与建筑之间的交融关系。
例如,在园林建筑设计中,建筑设计师常常采用木材来打造桥梁、亭台等结构,使整个园林更贴近自然。
4. 借鉴自然景观的空间布局自然景观中的空间布局是建筑设计师们可以借鉴的重要资源。
山水之间的错落有致、湖泊与岛屿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都可以启发建筑设计师创造出独特的空间布局和景观效果。
建筑设计师可以从自然景观中提取元素,并将其应用到建筑的功能布局和空间划分中。
例如,在人居设计中,建筑设计师可以借鉴自然山水的空间布局,将建筑与环境相融合,打造出宜人的生活场所。
总结起来,建筑设计的灵感源泉从自然中汲取创意。
建筑设计技术中的建筑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分析
建筑设计技术中的建筑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分析在建筑设计技术领域中,建筑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建筑形态指的是建筑的外观、内部布局以及空间结构等方面的特征,而自然环境则包括天气、气候、地理位置以及周围的自然景观等因素。
建筑形态与自然环境如何合理地融合,不仅能够有效地保护环境,还能够提供良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本文将分析建筑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并探讨如何在设计中实现这种和谐。
首先,建筑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可以通过建筑的形象与周围环境相契合来实现。
这需要建筑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考虑到建筑物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条件等因素。
例如,在寒冷地区,建筑设计师可以采用温暖的外观颜色和材料,增加建筑的保温性能,使其与环境相呼应并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
相反,在炎热的地区,建筑设计师可以选择具有良好隔热性能的材料,采用透气的建筑形态,以避免过多的热量进入室内。
其次,建筑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还可以通过考虑建筑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来实现。
在设计过程中,建筑设计师应该注重节能与环保,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污染。
例如,可以在建筑物周围设计绿化带,增加植被覆盖面积,提高空气质量。
此外,还可以设计合理的雨水收集系统和太阳能利用系统,以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资源。
同时,建筑设计师应该注重建筑的可持续性,采用可再生材料和高效节能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损害,提高建筑的使用寿命。
再次,建筑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还需要考虑到建筑与自然景观的相互交融。
自然景观可以为建筑提供独特的背景,使其更加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建筑设计师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和形态来凸显自然景观的美感,例如,通过使用反射材料来借鉴水面的光影效果,或者通过利用建筑大厦的高度和形状来与周围的山脉或高地相呼应。
此外,建筑设计师还可以通过合理的景观规划,为建筑营造出舒适的室外环境,如庭院、花园或阳台,使居住者能够更好地与自然互动。
最后,建筑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还可以通过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来实现。
建筑与大自然融合
建筑与大自然融合建筑与大自然,两者在人类历史中一直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作为人类的居住和创造空间的工具,建筑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同时,也应该注重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
建筑与大自然的融合不仅仅是追求环保,更是一种文化理念的传承和保持。
本文将探讨建筑与大自然融合的意义、方法和实践案例。
一、意义建筑与大自然的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通过建筑的设计和布局,人们能够更好地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和恩赐。
建筑与大自然融合,可以创造出更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其次,建筑与大自然融合还能够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在建筑设计中,我们可以借鉴自然界的原理和规律,采用可持续的材料和技术,减少对环境的负荷。
通过合理的建筑布局和景观设计,能够节约能源、减少废弃物的产生,达到环保的目的。
最后,建筑与大自然融合还能够实现人类对于美的追求。
大自然是最伟大的艺术家,她创造出了无数美丽的景色和形态。
建筑应该尊重自然,与之和谐共生,从而获得更多的灵感和美感。
通过融入自然元素,例如绿植、水景等,建筑可以更加有机地融入环境,给人们带来舒适和美感。
二、方法建筑与大自然融合的方法多种多样。
首先,建筑设计师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来实现融合。
例如,在建筑外立面的设计中,可以选用与自然环境相呼应的颜色和材质,使建筑更加融入自然背景。
此外,在建筑内部,可以运用可持续的材料,如竹木、石材等,打造一个绿色、环保的空间。
其次,建筑的布局也是实现融合的关键。
建筑应该充分考虑自然因素,如日照、风向等,合理布局建筑的朝向和窗户的位置。
通过利用自然光和自然通风,可以减少人工照明和通风设备的使用,降低能耗,实现节能环保。
同时,建筑的景观设计也是实现融合的重要手段。
景观设计师可以运用植物、水景等自然元素,打造一个和谐、宜人的室外环境。
通过绿化带来的氧气释放和空气净化,可以提升人们的健康感和幸福感。
三、实践案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建筑实践案例展示了建筑与大自然融合的理念和价值。
建筑规划设计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的有效策略
建筑规划设计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的有效策略摘要:建筑规划设计的融入城市规划建设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战略之一。
建筑规划设计不仅需要考虑建筑物的外观和功能,还需要将其与城市整体规划相结合,满足城市的发展目标和社会需求。
因此,为了促进建筑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有效实施,制定一系列有效的策略变得至关重要。
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建筑规划设计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的有效策略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规划设计;城市规划建设;有效策略引言建筑规划设计与城市规划建设的有效融合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城市品质至关重要。
建筑规划设计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的有效策略以确保建筑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有效实施。
这些策略包括:明确的政策引导、协同合作机制、公众参与、跨学科合作、技术创新和监管执行等方面。
通过这些策略的综合运用,可以使建筑规划设计更好地融入城市规划建设,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出更具活力和宜居的城市环境。
1建筑规划设计和城市规划建设的概念建筑规划设计是指根据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发展目标,针对具体区域或场地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
它追求独特性、可持续性和功能性,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建筑形态和景观设计,满足人们对于居住、工作、生活、娱乐等各种需求。
建筑规划设计关注建筑物的实用性、外观美感,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和融合。
城市规划建设则是将城市的各种元素有机结合起来,制定长期和中期的发展规划,以实现整体空间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和有序发展。
城市规划建设包括对城市用地利用、交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规划和管理。
建筑规划设计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城市规划为基础,负责具体的建筑设计与安排。
建筑规划设计必须遵守城市规划的总体框架和规定,尊重城市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社会需求。
反过来,优秀的建筑规划设计可以为城市规划建设增添美感和品质,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力。
所以,建筑规划设计和城市规划建设相互联系,共同推动城市的发展和改善。
着眼于城市环境形态的建筑设计思——重庆巾帼园规划设计考
关 键词 : 市 建 筑形 态 单 体 建 筑 城
Absrc : r ug he c ssi n enai a r h tcu a sg ta tTh o h t ae n it r ton lac ie tr ldein
t u a e t i o e t iy Ce t r o o m m n n W m n Ac i t n e f Chon q ng,t r il v gi he a tc e
()如 何 利 用 已建 成 的 城市 景 观 ; 1: ()如 何 找 到活 动 中心 与环 境 的 共生 关 系 ; 2:
文化形态的思考。笔者以 2 0 0 9年参加的重庆市巾帼园国际邀 请建筑设计竞赛项 目为例 ,此项 目获得 3个优胜奖 ( 最高奖
一
()如何使活动 中心成为景观的延续 ; 3:
具 有 良好 的 区域 位 置 ( 1 。用 地 距 观音 桥 商 业 圈 约 6 m, 图 ) k 距 重 庆 市江 北 国 际 机 场 约 2 k 。 重 庆 火 车 北 站 约 7 m , 朝 0m 距 k 而 天 门码 头也 仅 有 1 k 之 遥 。 用 地 的城 市 环 境 是 由场 地北 侧 3m 该
的高档住宅小 区和东、 南侧的石子山体育公 园构成 的功能多样 性的局部 区域。西侧 为规划 5 m 城市道路 ,即盘 溪路北延伸 4 段, 目前在建。 整体用地为一不规则形状 , 建筑总用地面积约 1 公顷。用地范围内场地平整, 规划轨道交通环线从项 目用地东
南侧 经 过 ,本 项 目部 分 用 地 进 入 轨 道 交 通 用 地 控 制 保 护线 范 围 。初 步 确 定 该 段 线 路 为地 铁 ,埋 深 约 3 m,隧 道 顶 距地 坪 6 2 m, 规 划控 制 保 护线 为轨 道 中心 线 两 侧各 5 m。 4 其 6
装配式建筑的外观形态设计与实施策略分析
装配式建筑的外观形态设计与实施策略分析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装配式建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
相比传统建筑,装配式建筑具有施工快速、质量可控、资源节约等优点。
然而,在装配式建筑中,外观形态设计和实施策略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一、外观形态设计的重要性1. 强调品牌形象与个性化装配式建筑项目往往由同一厂商制造,并在多个地点进行使用。
外观形态设计可以突出品牌形象特征,提升公司形象和产品认知度。
同时,个性化设计也能够满足不同客户需求,增加用户黏性。
2. 室内外环境融合装配式建筑通常被运用于临时或移动场景。
通过与周围环境融合的外观设计,可以给人带来更加自然舒适的感受。
例如,在自然风景区使用装配式别墅时,可以运用木质结构和自然色彩打造一个与周围森林环境相融合的外观。
3. 安全性与可靠性装配式建筑设计要注重其安全性和可靠性。
外观形态设计需要考虑材料选用、结构设计等因素,确保建筑在各种自然和人为灾害中有良好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二、外观形态设计的实施策略1. 充分了解项目需求在进行外观形态设计之前,必须充分了解项目需求。
包括建筑用途、使用场景、目标用户等方面的信息,以便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并达到预期目标。
2. 协同设计与规范化装配式建筑的外观形态设计需要涵盖从整体构造到细节处理的各个方面。
这要求工程师、建筑师和设计师之间密切合作,协同完成整个流程,并严格遵循相关规范化标准,确保施工过程顺利进行。
3. 材料选择与可持续发展装配式建筑应尽量选择环保可持续材料,降低对环境的损害并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
例如,在木质结构上运用有机玻璃或环保涂料,既能保护木材本身又能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
4. 科技与创新应用通过运用科技和创新设计理念,可以提升装配式建筑的外观形态。
例如,利用光电技术和智能控制系统,实现自动调节外墙颜色和透明度,以适应不同环境和气候的需要。
三、装配式建筑外观形态设计案例分析1. 低碳环保示范小区在一座城市的湿地保护区建设了一座低碳环保示范小区。
融入环境形态的建筑设计策略
融入环境形态的建筑设计策略摘要:建筑依附环境而存在,因而建筑创作必然面对与环境的关系问题,然而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却见仁见智了。
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没有统一的标准,这也使得建筑师们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因此本文对融入环境形态的建筑设计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环境形态;建筑设计;策略环境是建筑依存的必要条件,所以建筑创作离不开环境因素,如何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也成为建筑创作无法回避的问题,让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正是建筑师们孜孜以求的目标,但是否做到了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则见仁见智了。
受全球文化趋同的影响,满大街都是千篇一律的面孔,间或也有库哈斯设计的央视“大裤衩”一类标新立异的怪物,还有大量现代人创造的“古建筑”,说明求同也好,求异也好,仿古也好,在多元化社会里都不会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这种情形常常使建筑师们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因此本文对融入环境形态的建筑设计策略进行了探讨。
1 融入地域文化环境的设计策略1.1 地域文化环境解读在经济全球化带来建筑创作趋同化的背景下,探求朴素、回归本真的地域性创作思想愈显难能可贵。
就以我国而言,广阔的地域造就了东西南北文化的普遍差异,由于各地气候特征、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的不同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建筑文化,例如北京的四合院、西北地区的窑洞、南方地区有天井的堂屋、华南一带的客家土楼、西南少数民族的吊脚楼等。
从小方面来说,建筑的地域性还与地形地貌、周围建筑环境有关,不同历史文化的积淀造就了多种多样的建筑风格和样式[1]。
1.2 融入地域文化环境的有效途径一个地区的建筑风格不仅是地域文化的标志,还是该地区软文化的体现。
现代化可以带给人们更丰富的物质享受,但无法充分满足其精神需求,在雾霾弥漫的都市中忙忙碌碌的人们不是更渴望大自然及鸟语花香的乡村田园生活吗?所以建筑设计应与地域文化结合,并将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野趣、特色文化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从而创造既现代又不失传统的建筑风格,以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寄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融入环境形态的建筑设计策略
发表时间:2017-02-24T09:21:30.263Z 来源:《北方建筑》2016年12月第34期作者:曾景红
[导读] 空间的形成依附于边界要素的界定,建筑设计本质上是通过对边界要素的建构使建筑自身及与周围环境要素围成有意义的空间[3]。
摘要:建筑依附环境而存在,因而建筑创作必然面对与环境的关系问题,然而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却见仁见智了。
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没有统一的标准,这也使得建筑师们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因此本文对融入环境形态的建筑设计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环境形态;建筑设计;策略
环境是建筑依存的必要条件,所以建筑创作离不开环境因素,如何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也成为建筑创作无法回避的问题,让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正是建筑师们孜孜以求的目标,但是否做到了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则见仁见智了。
受全球文化趋同的影响,满大街都是千篇一律的面孔,间或也有库哈斯设计的央视“大裤衩”一类标新立异的怪物,还有大量现代人创造的“古建筑”,说明求同也好,求异也好,仿古也好,在多元化社会里都不会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这种情形常常使建筑师们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因此本文对融入环境形态的建筑设计策略进行了探讨。
1 融入地域文化环境的设计策略
1.1 地域文化环境解读
在经济全球化带来建筑创作趋同化的背景下,探求朴素、回归本真的地域性创作思想愈显难能可贵。
就以我国而言,广阔的地域造就了东西南北文化的普遍差异,由于各地气候特征、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的不同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建筑文化,例如北京的四合院、西北地区的窑洞、南方地区有天井的堂屋、华南一带的客家土楼、西南少数民族的吊脚楼等。
从小方面来说,建筑的地域性还与地形地貌、周围建筑环境有关,不同历史文化的积淀造就了多种多样的建筑风格和样式[1]。
1.2 融入地域文化环境的有效途径
一个地区的建筑风格不仅是地域文化的标志,还是该地区软文化的体现。
现代化可以带给人们更丰富的物质享受,但无法充分满足其精神需求,在雾霾弥漫的都市中忙忙碌碌的人们不是更渴望大自然及鸟语花香的乡村田园生活吗?所以建筑设计应与地域文化结合,并将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野趣、特色文化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从而创造既现代又不失传统的建筑风格,以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寄托。
在设计过程中,建筑形体、构造都会影响建筑形象,因而要结合当地建筑的结构模式、材料特点、环境特征,并将其融入到功能和结构设计中。
1.3 融入地域文化环境的设计策略
要将建筑设计融入到地域文化环境中,首先必须尊重地域化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因为没有尊重何谈继承和发展?为此要对当地的气候特征、风土人情、生活方式、材料特点、建筑技术、周边环境进行透彻的分析和研究,然后将其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使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时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交融辉映。
其次是保护地域性的文化环境,在建设过程中不应动辄就采取大拆大建的做法,以致许多具有保存价值的古建筑、历史民居顷刻间化为瓦砾碎土,而应在建设新建筑时对其进行保护,使新旧建筑协调地共存。
2 融入生态环境的设计策略
2.1 建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生态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力量的总和,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保护生态环境不仅可以保持生物多样性,也是为了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自然环境容量是有限的,超出了环境容量,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生态平衡也被打破,环境质量必然下降,因此建筑与生态环境之间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由此可得出以下结论[2]:一是建筑不能超过环境的容纳量,二是建筑不能破坏生态环境,三是建筑必须和生态环境融合在一起。
2.2 建筑设计融入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建筑设计融入生态环境可以指将自然景观引入建筑设计中,以满足人们对大自然需求;也可以指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也就是不破坏环境,而是有机地融入到环境中,并与环境成为协调的整体。
建筑设计融入生态环境的目的有二:一是人类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对自然的需求是本能的需要,无论人类科技水平有多高,都不能代替自然。
现代社会对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研究表明自然景观可以愉悦人的心情,绿色植物可以缓解人的精神压力,所以设计中引入自然景观是非常重要的;二是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破坏环境终将使人类自身受到惩罚,所以保护环境并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是建筑设计的终极目标,无法逃避和替代。
2.3 建筑设计融入生态环境的策略
首先,建筑设计要注重建筑的生态价值,也就是建筑作品能够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在一起,即通过合理的技术手段使建筑巧妙地利用地形地貌,如南方地区有天井的堂屋有利于通风散热,黄土地区的窑洞利用地理优势冬暖夏凉。
其次,室内外空间一体化设计,将室外景观引入室内。
再次,规划设计时便强调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如选址时便协调好与环境的关系。
最后,建筑技术向生态化、资源化、节能化方向发展,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资源消耗,以此提高建筑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3 融入环境形态的空间整体设计策略
3.1 空间围合与界定
空间的形成依附于边界要素的界定,建筑设计本质上是通过对边界要素的建构使建筑自身及与周围环境要素围成有意义的空间[3]。
空间的围合与界定体现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构空间可充分利用地形及自然环境要素,并从水平和垂直方向进行界定。
例如理查德·迈耶的史密斯住宅与贝聿铭的卢浮宫广场的玻璃金字塔都是通过空间围合融入环境的典范,前者利用自然地形中的树林、高地、陡崖与建筑围合成有意义的空间序列,后者利用玻璃金字塔将冷清空旷的广场建构为层次分明、景致优美的景观空间。
3.2 空间的连系
通过空间连系手段可将孤立、散乱的各个空间连接为整体。
例如上海陆家嘴地铁站过街天桥将街道两侧平台上的商业空间与高架桥连接为更大范围的商业休闲广场。
类似的创作手法在综合性组群建筑设计中常有应用,例如大学校园建筑利用连廊将两侧建筑连接为整体,不仅从功能上满足了交通需要,也将建筑与周围环境融合为整体。
3.3 空间的拓展
利用空间流动和内外空间叠置手法可拓展空间,并增加空间的层次性。
空间并非都是静止的,如果把它看成动态流动的,利用象征性的分割,可在视觉上产生通透感,例如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中的大理石与玻璃墙板形成的结构。
空间叠置则是将不同层次或不同区域景
观连系起来,并呈现在一个视野中,例如中国传统园林中的框景手法的应用。
通过外空间拓展同样能够达到增加空间层次丰富景观效果的作用。
3.4 空间韵律与节奏
建筑艺术被称为“凝固的音乐”,通过有秩序的引导和规划,可以向人们展示独特的节奏和韵律。
通常,建筑由内外空间及各个功能空间构成,这些空间的排列就形成一定的空间秩序,并呈现相应的节奏和韵律。
例如安藤忠雄创作的水之教堂作品中,将各个空间组合成连续、不间断的链,形成不同节点构成的富于变化的节奏,从入口导入室内,再由螺旋形楼梯进入教堂空间,使人在跌宕起伏、富于变化的空间序列中穿梭,并在游览行进中感知场所的意义。
4 结语
对于建筑设计来说,面对的环境可以是自然环境,也可以是人文环境,无论是处理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还是处理与人文环境的关系,都需要建筑与环境融合共生,因此本文从融入地域文化环境、生态环境及空间整体设计角度对设计策略进行了探讨,不妥之处还望斧正。
参考文献:
[1] 沈文.论建筑设计与特色文化的现代化融合[J].建筑设计管理,2012(11):42-43,61.
[2] 王丽纯,冯艳林.建筑设计中生态策略的融人研究[J].山西建筑,2013,39(3):20-21.
[3] 李树鑫,任克彬.建筑环境的空间整体处理手法研究[J].中外建筑,2015(2):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