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视角下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中政府与高校的关系
博弈视角下群体性事件中群体与政府间关系研究
v w o t f a e hoy J .o ra o Es hn st eoT cnl y Sc l cec )2 1 ,1 3 :7 -7 . i p i gm er[] Ju l f at ia ntu ehoo ( oi ine ,0 2 3 ( ) 2227 e no t n C I it f g aS
关键词 : 群体性事件 ; 群体 ; 政府 ; 弈; 博 谈判策略
中 图分 类号 : 6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6 43 1 (0 2 0 -2 20 D3 A 17 . 2 2 1 )30 7 -6 5
张新 文 , 张国磊 . 博弈视角下群 体性 事件 中群体 与政府 间关 系研 究[ ] 东华 理 工大 学学报 : 会科 学版 , J. 社
转 型期群 体行 动属 于危机 管理 范 畴 , 即指 我 国从 计 划 经济 、 统农业 社会 、 理社 会 向市 场 经济 、 代 传 伦 现
工 业社 会 、 理 型 社会 转 轨 过 程 中 , 于异 质 多 元 法 由 利 益诉求 相 冲突而 引发 。而 由政治 性 事 件 、 共 卫 公 生 事 件 、 品安 全 、 理 性 技术 事 故 及 其灾 难 所 引 食 物 发 的群体 行动 不属 于本文所 研究 的范 畴 。 12 群体 性事 件 的性质 .
峙 状态 的危机行 动 … 。从行 政管 理角 度 而言 , 国 我
自身 利益 实现 。现实生 活 中 , 群体 性 事件 大 多采 取
较为 平和 的表现形 式 。通常 情况 下 , 群体 希 望 与政
府进 行谈判 并在谈 判 过程 中 , 析采 取何 种 策 略才 分
能 为 自己赢 得更 多 的利 益 。本 文 试 图 运用 博 弈 理
学堂 国家治理 课程2022-《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测试题答案
国家治理课程练习题(提醒:选项对应内容可能会有变化,应用前请核对具体选项对应的内容,标黄色部分)课程测试题1.以下思想家中提出“剩余价值理论”的是?(B)A、卢梭B、马克思C、康德D、马歇尔2.以下哪一项改革是美国第42任总统克林顿在任期内推动的?(D)A、再伟大运动B、分税制改革C、反恐运动D、重塑政府运动3.公共政策决策模式中的“多源流模式”是谁提出的?(A)A、金登B、西蒙C、林德布鲁姆D、泰勒4.以下哪个模型是林德布鲁姆提出的?(C)A、垃圾箱模式B、拍脑袋模式C、渐进模式D、公共选择理论5.美国政治学家古德诺的主要观点是?(B)A、管理科学B、政治-行政二分C、三权分立D、参与式民主 D、iC、hotomy),即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
6.罗尔斯提出的“无知之幕”表达了什么含义?(C)A、人生而是不具有知识的,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B、人看到的并非是是事实的全部,因此需要“哲学王”C、处在“无知之幕”后的人不知道自己所在的社会阶层,因此需要广泛的公平D、统治者采取愚民政策,强调对民众启蒙的重要性7.电影《美丽心灵》是关于以下哪位的传记?(D)A、乔治·布什B、约翰·洛克C、福山D、约翰·纳什8.卡尔·波兰尼的“双重运动”理论概括了以下哪一组关系的张力?(A)A、市场-社会B、资本家-劳动者C、经济基础-上层建筑D、自由-秩序9.厄威克认为,管理过程由哪三个环节组成(B)A、计划,行动,评估B、计划,组织,控制C、资金,技术,管理D、目标,方案,结果10.以下哪一部是马基雅维利的著作?(C)A、论法的精神B、资本论C、君主论D、小王子11.以下哪种是大卫·休谟的观点?(B)A、君权神授B、不可知论C、无知之幕D、三权分立12.柏拉图认为,人的德性天然具有差异,那么德性的层次依次是什么?(B)A、正义,节制,勇敢B、听说读写的能力,领导力,哲学王C、参与劳动,参与演说,参与政治D、善良,勤俭,正义13.马斯洛需求层次的顺序是?(A)A、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自我实现B、生理需求、归属需求、安全需求、自我实现C、自我实现、生理需求、归属需求、安全需求D、安全需求、生理需求、归属需求、自我实现14.我国的五大发展理念是什么?(B)A、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公正B、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C、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D、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综合性、可持续性15.孙中山倡导的“五权分立”是哪几项?(A)A、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B、立法、司法、行政、建议、善后C、计划、决策、执行、评估、改进D、财政、人事、考试、监督、计划16.以下哪位思想家是功利主义的代表人物?(C)A、亚当·斯密B、李嘉图C、边沁D、马基雅维利17.“理性”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哪里?(A)A、古希腊B、古罗马C、近代启蒙思想D、网络用语18.以下哪个词语是卡尔·波兰尼提出的?(D)A、剩余价值B、驱逐C、效用D、双重运动19.认为“犯罪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而不是病态的社会现象”的思想家是?(B)A、韦伯B、迪尔凯姆C、涂尔干D、休谟20.以下哪些选项概括了马恩理论的主要内容?(ABCD)A、对资产阶级的认识B、对公有制的解释C、对无产阶级未来的展望D、对未来世界的期待21.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绘的希腊城邦有以下哪几类人?(ABC)A、统治者B、护卫者C、平民D、奴隶22.以下哪些属于制定公共政策的步骤?(ABCD)A、前期动员B、议程设置C、政策执行D、评估和改进23.全景式政策视角包括哪些维度?(ABCD)A、政策目标维度B、满意度维度C、时间维度D、空间维度24.汉密尔顿在《联邦党人文集》中提出的主张有哪些?(ABD)A、关税壁垒B、公共工程C、自由市场D、国家银行25.根据福山的思想,良性的政治秩序必须依赖于以下哪些因素的平衡?(BCD)A、产权制度B、国家C、法治D、民主负责制26.伏尔泰将法律分为哪几种?(AC)A、自然法B、习惯法C、制定法D、权威法27.以下哪些是马克斯·韦伯的作品?(AB)A、政治作为一种职业B、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C、国富论D、国富之道28.公共政策分析有哪些视角?(ABCD)A、政治分析B、经济分析C、历史分析D、心理分析29.根据福山的观点,人类历史上存在哪些状态?(ABD)A、自然状态B、战争状态C、稳定状态D、共同体状态以下说法是否正确:30.马克思不是自由主义者。
政府与大学的关系
•
英国高等教育体制正是由于存在这种 具有强大作用力的中间层次,而呈集中 与分散兼有的特征
日本
与美国相比
日本高等教育体制传统上是 高度中央集权制,战后受美 国的影响而实现分权,中央 政府控制高等教育的权力大 大削弱,地方和其他各种利 益集团的权力相对加强,形 成了一个形如美国高等教育 体制的中间层级。
• 在国外,“府学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总体上讲, 是按照“自由松散—直接干预—磨合调整—达成合作”的 形式曲线前进的。英国、美国、法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府学矛盾”的凸现要追溯到19世纪。而根据各国国情的 不同,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分别找到了 适合自己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各自具有不同的代表 性。 • 分散型、集中型和中间型
• 最高决策权力机构是国民教育部,其主要职责有以下几个方面:制订
方针政策,审批学校专业文凭授予权,批准各级人事安排,确定限额招生专业及 其招生数,分配教育经费,等等
英国、德国、日本的大学与政府关系
决策与管理权力,部分在中央政府方面,部分在其他组织或利益集团 ——复合发展型
英国 • 英国高等教育体制中具有强有力的中间层协调 着国家控制与大学自主之间的关系。
其仍存在着一个有力的决策和管 理层级,主体是国会和文部省,它 们通过教育方针、教育法规、人 事任免、财务审批等工作,实现 对高等教育的总体领导。各地方 教育当局、利益集团和大学,对 国会立法必须不折不扣执行,但 文部省对大学只能进行原则性指 导。中央、地方以及其他各种集 团的调节力量共同形成了一个比 较复杂的高等教育体制。
德国
较之日本更接近美国模式 与美国的不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其州政府拥有高 等教育决策与管 理的最大权力, 联邦政府在法律 上不享有高等教 育职能
政府保障高等教育公平的财政政策
04
我国政府保障高等教 育公平的财政政策实 践
政策实施现状
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持续增加
01
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持续增加,确保高等教育机构有足
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高等教 育机构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为学生提 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国内外政策比较分析
国外政策
以美国为例,政府通过联邦和州政府提供财政支持,包括奖学金、助学金、贷款和税收优惠等措施, 确保高等教育公平。同时,美国各州也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如加州的学生成功奖学金计划等。
国内政策
够的经费支持。
贫困学生资助体系逐步完善
02
政府通过奖学金、助学金、贷款等方式资助贫困学生,减轻其
经济负担。
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
03
政府努力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高
等教育水平。
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提高了高等教育公平性
政府通过财政政策保障了高等教育公平,使更多贫困学生有机会 接受高等教育。
贫困学生资助体系仍需完善
虽然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资助贫困学生,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资助方式不够灵活、贷款 回收机制不完善等。
地区间高等教育差距依然存在
虽然政府努力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但地区间 的高等教育差距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 和改革。
05
优化政府保障高等教 育公平的财政政策的 建议
政策原则
政府保障高等教育公平的财政政策应遵循教育公平、平等对待、财政中立等原则 。
主要政策手段
基于三方演化博弈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基于三方演化博弈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三方演化博弈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分析政府、企业、学研机构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互动关系及演化路径,以期为提升我国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对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政府、企业、学研机构在协同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在此基础上,运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各方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策略选择、收益分配及演化动态。
本文将对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演化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从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技术创新等方面,探讨影响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演化的关键因素,分析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协同创新演化的影响机制。
同时,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对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演化过程进行实证分析,揭示其演化规律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提出促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从政府层面、企业层面和学研机构层面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和措施,以期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深入发展,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基于三方演化博弈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为提升我国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二、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政府、产业、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通过深度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
这种协同创新模式旨在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优势互补,提高创新效率,推动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演化博弈论。
演化博弈论是一种将博弈论与演化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它强调参与者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通过不断试错、学习和适应,实现策略选择和行为的演化。
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中,政府、产业、学术界和研究机构可以被视为不同的博弈参与者,它们在协同创新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和行为,以适应环境变化和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
政府与学校合作机制
政府与学校合作机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关系日益重要。
政府作为国家的管理机构,承担着保障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责任。
学校则是培养人才的场所,为国家提供人力资源。
因此,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机制建立起来,能够形成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本文将分析政府与学校合作的重要性,探讨合作机制的形式,以及合作机制带来的好处和挑战。
一、合作的重要性政府与学校合作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政府与学校的合作能够推动教育公平。
政府有权力干预教育体系,制定公正的政策,给予教育资源优先分配给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改善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
而学校则通过合作与政府密切配合,从而能够更好地满足教育需求,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
其次,政府与学校的合作能够提高教育质量。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教育政策、制定课程标准、监督学校教育质量等方式来提升教育水平。
学校则通过积极响应政府的政策导向,加强学校的管理和师资培养,提高教育质量。
双方合作,能够形成紧密的互动机制,不断改进和创新,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
最后,政府与学校的合作能够促进教育改革。
政府及其相关机构是推动教育改革的主要力量,而学校则是具体落实教育改革的基础单位。
两者关系密切配合,并形成合力,能够共同促进教育体制的转型和创新,推动教育制度的改革进程。
二、合作机制的形式政府与学校的合作机制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得以实现:第一,政府与学校可以建立联合工作组,共同制定教育发展规划。
工作组由政府官员、学校领导和教师代表组成,共同商讨教育发展战略,制定实施计划,并监督执行。
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能够实现政府的政策目标和学校的教育目标相一致。
第二,政府与学校可以建立合作项目,共同开展教育实践。
政府可以提供专家、经费等支持,开展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如教育培训、学术研讨、师资交流等。
学校则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提高学校的整体实力。
第三,政府与学校可以建立定期报告制度,进行教育监督。
中国政府上下级博弈论
浅论中央与地方的博弈一、问题的引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突出。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自古有之,但不同时期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各异。
在现阶段,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已经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纯意义上的“上传下达”的关系。
中国的经济改革是一场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过程,即地方政府“强迫”上级政府同意变革的过程,这也是中国经济转轨得以成功的关键。
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矛盾开始加剧:中央政府的许多政策出台后,地方政府并不认真执行。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二者的政策博弈陷入白热化。
近些年来,在宏观调控、环境保护、三农问题、农民工等诸多问题上,都可以看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政策博弈的影子。
在改革发展中,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是中央政府为了克服市场失灵,运用政府手段加强宏观调控,以求达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而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已经不完全是过去意义上的中央从属机关。
因其所代表的地方利益与中央政府的宏观利益存在分歧,地方政府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中,更多的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而不惜触犯中央的权威。
本文试图从博弈论的视角来分析当前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存在问题的产生机制与影响,并分析提出构建新型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可能性。
二、分析问题当代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中的一些突出问题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导入而引起的利益分配问题所引发的。
产生的具体原因及表现:1.在财税方面,中央与地方财政体制改革推动了分权化的进程。
分税制改革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原则,将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并建立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体系,分设中央与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征管;科学核定地方收支数额,逐步实行比较规范的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和健全分级预算制度,硬化各级预算约束。
分税制改革的效果是明显的,经过十多年的平稳发展,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中央财政占全国财政的比重均有明显上升。
政府掌控与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博弈
政府掌控与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博弈引言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政府掌控与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关系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政府的管理和干预对高校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但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政府掌控与高校办学自主权之间的博弈关系,并分析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政府掌控与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定义政府掌控是指政府对高校的管理、监督和干预。
政府通过制定教育法规、出台政策、调控资源分配等手段来控制高校的办学活动。
政府对高校的掌控程度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导向:政府对高校的发展目标、定位以及发展方向进行指导和规范。
2.资源分配:政府对高校的财政拨款、项目资助等资源进行分配和调控。
3.组织管理:政府对高校的领导和管理人员的任免以及组织结构的调整等。
4.准入与审核:政府对高校的招生、招聘、学科设置等进行准入标准的制定和审核。
而高校办学自主权是指高校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自主决策的权力。
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目标来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教学计划、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方案。
政府掌控与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博弈关系政府掌控与高校办学自主权之间存在一种复杂而微妙的博弈关系。
政府作为高校的监管机构,有责任保障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公平,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需求。
高校则需要在政府掌控的范围内保持一定的自主权,以便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
首先,政府掌控对高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政府的政策导向可以为高校提供发展方向和目标,帮助高校调整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政府的资源分配也可以增加高校的资金和项目支持,提升高校的研究实力和教学水平。
然而,政府的干预也可能限制高校的创新能力和办学自主权,使高校难以迅速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
其次,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行使需要在合理的范围内。
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不应该成为逃避责任、违背公共利益的理由,而应该在教育法规和社会伦理的框架下行使。
政府需要加强对高校的监管和评估,确保高校在保持自主权的同时,不违法乱纪,确保高等教育的公平、公正和质量。
我国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关系问题探析
我国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关系问题探析一、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的理论关系(一)相互依赖的关系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它不再处于社会边缘,而是成为社会的中心组成部分。
地方高等学校能不断地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进步,有助于地方的繁荣昌盛,这使得地方发展对地方高校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而地方高校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在力争拥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的同时,又会要求地方政府给予其发展以强有力的支持,为其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协调其与社会其他子系统的关系。
所以,随着地方高校的发展,地方高校对地方政府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
(二)相互制约的关系无论地方高校是完全自治还是受到地方政府的严格控制,其发展都会受到影响。
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的控制过大,会对教学和科研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当前形势下,一方面,由于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社会的相互依赖关系日益加强和扩大,地方政府和社会对地方高校的需求也同时在增多,地方政府也就必然增加对高等学校的干预,控制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规模等。
另一方面,地方高校作为当地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通过培养当地所需要的高级人才、创新的知识和技术,为地方政治和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服务,在某一时期或某一重要领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地方政府的决策和行为。
(三)在动态制衡中寻找合适的度在地方政府控制与地方高校自治之间,应有一个“弹性区”,既要尊重学术、尊重知识,又要肩负起社会责任。
目前,世界各国都根据当前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从各种不同的政府与高校的协调发展模式中吸取有利于高校发展的经验。
一些西方国家的高等学校由于与社会联系日益增加,正在从传统的“自治”走向自觉地接受政府的干预。
而我国高校却为免于政府的过多干预而追求办学自主权,虽然这两种发展态势相反,但其目的却都是为寻求一个合理的“度”,也即在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动态制衡中,寻找合适的度,从而使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的关系达到协调与平衡。
政府和学校的关系(全文)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形成浓厚的学 校法治文化氛围;加强组织与考核,切 实提高依法治校的能力与水平;转变政 府职能,加强对学校依法治校的保障。
2.现状
当前,育事业的运行高度行 政化、官僚化,学校便成了权力的附庸 ,教育机构便失去了自主性与独立性。 中国教育行政管理强势的趋势越来越严 重。
其次,1985 年确立校长负责制并沿用至 今。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 定》正式提出了校长负责制。“学校逐 步实行校长负责制 ,有条件的学校要设 立由校长主持的、人数不多的、有威信 的校务委员会作为审议机构”。
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国家教育政策中明确 提出并决定实施“校长负责制”。与之 前的领导体制相比,它削弱了党委对学 校的领导力度,赋予了校长进行学校管 理和学校变革更大的权力, 30年我来国 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然而校长负责 制却一直未变,充分显示了其具有的理 论进步性。
2002至今
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教育事业第 十个五年计划》,要求“进一步理顺学 校和政府的关系,依法落实和规范学校 的办学自主权, 加快校内管理体制改革 步伐”。
这与之前数十年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中强调政府之间权限的划分、转移有着 较大转变。在确立了“以县为主”的管 理体制之后,我国政府与学校变革关系 改革的重心由校外逐渐转移到校内,学 校办学自主权、现代学校制度等将成为 21世纪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
公平和正义是教育追求的重要价值。 可是,由于教育行政权力的滥用、误用 或不用,以至于在现实教育领域常常出 现不公平、不正义的现象。 中考、高考等考试加分制度就面临着教 育公平价值的拷问。各地出台多种多样 的“考试加分”制度,从优抚对象扩大 到金融高管、企业老板、计生模范、学 校教职员工等等。
地方政府间竞争与互动的博弈分析研究
地方政府间竞争与互动的博弈分析研究地方政府间竞争与互动是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地方政府作为国家政权的基层行政单位,在宏观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间竞争与互动日益加剧,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着深远影响。
本文将以博弈理论为基础,对地方政府间竞争与互动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
一、地方政府间竞争的原因1.经济发展压力与保障制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各地方政府需要通过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以维护本地区的竞争能力。
而在落地实施的过程中,各个地方政府无疑都会遇到经济发展的压力。
由于国家制度的存在,地方政府需要有一套保障制度,以应对外部竞争带来的压力。
地方政府通过提供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税负等方式吸引外来投资,以推动经济发展。
2.资源禀赋与争夺地方政府间资源禀赋的差异性,是地方政府间竞争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自然条件、人力资源和产业基础,它们之间的资源禀赋差异导致了竞争的存在。
地方政府会积极争取各类资源,并通过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等方式提高资源优势,以在竞争中取得更大的发展机遇。
3.政绩和职位晋升考核地方政府政绩与领导干部职位晋升密切相关。
政绩是评估政府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而职位晋升则关系到领导干部的个人发展。
地方政府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追求政绩突出。
这也导致了地方政府间竞争的加剧,各地方政府争相提高政绩以争得更多资源和机会。
二、地方政府间竞争产生的问题1.资源浪费与重复建设地方政府间竞争的结果常常是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为了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各地方政府可能会在同一地区同时推动相似的项目,导致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
这不仅浪费了有限的资源,还可能影响到区域间的协同发展和经济效益。
2.利益偏向与不公平竞争由于地方政府间竞争的存在,地方政府往往会在各方面给予本区域企业更多的关照和支持,以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
然而,这种利益偏向往往会导致地方政府间不公平竞争的现象,扭曲了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中西方政府间关系
二、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2)二次大战前后
为什么这个时期会出现高度中央集权的需要呢?
法西斯德、意、日 登峰造极的中央高度 集权化及其影响
20,30年代的 世界性经济危机促使 国家通过行政干预 经济与社会发展
州—地方
地方政府
二、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3)罗斯构想
依存度高 根 据 地 方 对 中 央 的 依 存 度 依存度低
相互依存
中央依存地方
地方依存中央
相互独立
二、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4)松村岐夫模式
垂直式行政控制 模式 相互依存模式
(5)罗茨模式 将政府间的管理结构分为三种:
官僚体制 市场方法
三、中国政府间关系的现状与改革
(2)进一步调整的措施
A. 简化政府组织间的层级结构。 B. 地方合理分权。 C. 加强横向合作
(3)走向一种网络式的中国政府间关系
A. 组织结构将不以科层体系为基础,而建立在网 络组织之上 B.政府间关系从单一依赖 走向互相依赖 C. 地方政府间的合作更加 紧密,合作方式和领域 向纵深发展。
中央权力的下放(分权)
追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共同的目标和利益
彼此依赖对方的资源和协作才能实现各自的目标
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共同关注的问题
政府间需协调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的关系
二、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澳大利亚地方政府关系的新动向:
A. 地方政府联盟 ——COAG B. 州/地方领导人论坛
三、中国政府间关系的现状与改革
二、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产学研合作的博弈分析
产学研合作的博弈分析一、内容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在这种情况下,产学研合作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博弈论的视角出发,对产学研合作的机理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如何实现利益最大化和资源优化配置。
为了更好地理解产学研合作的博弈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构建一个合理的博弈模型。
该模型将包括以下几个要素:学术界(研究机构、高校等):追求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通过投入研发成果和培养人才来获取收益。
产业界(企业等):寻求技术创新和商业化应用,通过投入资金和人力来实现产品升级和市场拓展。
政府:扮演引导和支持的角色,通过制定政策法规来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开展。
模型分析:在竞争中,各方会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做出战略选择。
学术界追求科研成就,产业界追求市场利益,政府追求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这些目标的实现往往需要各方相互协作,形成产学研合作关系。
策略讨论:在产学研合作中,各方可采取多种策略。
学术界可以与企业共同开展研究项目,共享研究成果;产业界可以加大对科研机构的投入,提高科研成果的商业化水平;政府可以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降低合作门槛。
博弈均衡:当各方的策略达到一定程度的均衡时,产学研合作关系就趋于稳定。
各方都能从合作中获得最大收益,实现共赢的局面。
通过对产学研合作的博弈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产学研合作对于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合作过程中,各方可采取一系列策略来实现利益最大化和资源优化配置;为了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开展,政府应继续发挥引导和支持作用,制定有利于合作的政策法规。
1. 产学研合作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变革,企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竞争挑战。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纷纷寻求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实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在这种背景下,产学研合作的博弈分析成为了学术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
博弈论视角下的“高考移民”限制政策分析
博弈论视角下的“高考移民”限制政策分析作者:李皎来源:《学理论·中》2015年第06期摘要:高考移民现象是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和不断演进而出现的。
随着高考移民规模和范围的扩大,这一问题的解决纳入了政府的视野,相关地方政府出台了限制高考移民的政策。
针对这一事实的存在,试图通过公共政策的博弈理论分析模型来透视各地相关的高考移民限制政策,找出高考移民现象出现的症结所在。
高考移民的现象是在现行的高考制度内考生与高考政策制定者之间的博弈所引致的。
高考政策制定者是这一博弈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角色,高考移民现象的出现是与高考政策的瑕疵紧密相关的。
解决目前的高考移民问题应该对博弈参加者的行为选择进行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高考移民;博弈模型;限制政策中图分类号:C913.4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055-02高考,始终触动社会那根最敏感的神经,并且已经成为每年夏天讨论的热门话题。
从1977年,高考制度开始恢复实行,为很多人打开了一扇通往自己理想的大门。
从某种角度看,高考是社会阶层、社会利益的一次重新分配。
高考制度恢复后,中国社会很多人通过高考实现了社会流动。
但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滞后和计划经济体制下旧思维的影响,高考政策的实际导向和预期出现了偏差。
高考移民问题就是偏差的具体表现之一。
一、高考移民的现状与成因近年来,“高考移民”问题已经成为大家广泛关注和讨论的问题,成为如何体现教育公平的问题。
“高考移民”的历史由来已久,始于20世纪80年代。
过去,教育不发达地区出于提高当地升学率的考虑,对此大多数时候采取默认的态度。
但是近些年来,由于“高考移民”现象越来越严重,本地考生和外来的“移民”考生之间矛盾激化越演越烈,甚至频繁发生冲突。
于是,有关省区部门开始对“高考移民”进行限制,先后出台了很多政策性的规定,以保证教育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的公平。
然而,年年封堵,“高考移民”的数量却有增无减。
正和博弈:高等职业教育利益主体的诉求
正和博弈:高等职业教育利益主体的诉求宗诚;王长文【摘要】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稳步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办学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的改革发展过程中,涉及多个利益主体,不同的利益主体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致使主体间的博弈不可避免.文章运用博弈理论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利益主体的关系,探讨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如何从当前非正和博弈转变为正和博弈,促进利益主体之间互利互惠,为体制机制创新,为高等教育汇聚更多资源,为高等教育更好发展献计献策.【期刊名称】《江苏高教》【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3页(P72-74)【关键词】正和博弈;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利益诉求【作者】宗诚;王长文【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南京210093;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哈尔滨150040;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哈尔滨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7从本质上讲,不同的利益主体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利益主体间的博弈不可避免。
这也成为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宏观政策亟待破解的焦点问题。
博弈理论中的正和博弈理论作为一种分析框架,契合当前高等教育的特征,共同认可的博弈规则、稳定的协商谈判平台、开放共享的信息交流机制三个正和博弈的实现要件为解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瓶颈问题提供了全新视角,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进科教结合、产学融合、协同育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平衡高等职业教育主体间的利益是指包括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和行业企业等高等职业教育所涉及到的利益主体共同参与,以合作伙伴关系为基础,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合理而准确地定位和协调各方主体利益,明确各主体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实现融合式全流程协同育人。
改革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建立在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基础之上,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进科教结合产学融合协同育人,使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具有多元性。
我国高校教育评估主体研究综述
我国高校教育评估主体研究综述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推进,迫切的要求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而评估主体作为评估活动的执行者关系到评估是否能公平、有效的进行。
通过对近几年我国高校评估和评估主体相关研究的分析和梳理,透析出目前我国高校评估中评估主体存在的问题。
标签:高等教育;教育评估;评估主体;研究综述F2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使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是高等教育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而高等教育评估作为保障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就目前我国教育评估发展的现状来看,由于起步较晚,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完善。
1高校专项评估的研究现状关于高校专项评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抽检评估、学位授权的评估、课程评估的及专业评估的研究上。
1.1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抽检评估研究如管祎,夏品奇对博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研究,他们认为博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是评价或衡量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尺度;他通过对我国46个研究生院高校的博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评价内容及其所占分值进行统计分析,提出了博士学位论文评估体系的三项原则(标准性、导向性和操作性),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一套合理的评估体系。
如马燕华在具体分析已通过答辩的全国首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提出了9条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具体评估标准,这9条评估标准是以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发布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标准”为主要参照,结合专业特点,并以教育学科的理论性、课程设计的完整性、教学实施的针对性以及教学规律的实证性为原则。
如贾黎明等对林业领域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研究,提出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由于存在不同类型,管理人员与指导教师对论文评估指标的理解有一定的差异性,要想建立起具有操作性的论文评估体系,需要进行调查,并通过参考调查问卷的结果,组织专家进一步的讨论。
1.2对于学位授予评估的研究郑晓梅等通过对2005年博士学位授权点定期评估结果的分析,提出了正确认识学科点申报与建设的关系,合理安排学科规划布局的观点;正确处理规模发展与内涵建设的关系,实现学科建设的持续发展的观点。
政府和学校的关系(全文)
校长责任制的建立保证了校长拥有管理和 领导学校变革和发展的权力,提高了教育 管理的效率。 但是缺乏监督机制,也容易 引发校长在处理学校事物中独断专行的问 题。
第三,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基于校长责任制理论上的缺陷,1958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共中央、国 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确立了教 育事业由党领导的宗旨,实行了党领导 校长的方针。
公平和正义是教育追求的重要价值。 可是,由于教育行政权力的滥用、误用 或不用,以至于在现实教育领域常常出 现不公平、不正义的现象。 中考、高考等考试加分制度就面临着教 育公平价值的拷问。各地出台多种多样 的“考试加分”制度,从优抚对象扩大 到金融高管、企业老板、计生模范、学 校教职员工等等。
至此,提出了当地党委和主管教育行政 部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新型学校领 导体制。该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 对学校行政的过大权力,强化了校长管 理职能。 但是,很快发生了文化大革命 ,让当地党委和主管教育行政部门领导 下的校长负责制并没有在全国推行。
这一时期政府与学校变革的关系未引起 足够重视, 教育改革重点聚焦于政府间 即中央和地方之间教育管理权力的转移 上。主要表现为政策主要关注中央政府 直接管理各级各类学校的责任和各级地 方政府部门对管理本地区学校的权限、 隶属关系如何等,而对政府和学校变革 中的角色变革、学校管理者在学校变革 中的自主权等问题关涉不多。
各种行政权力侵占学校自主权。 学校自主无非体现在财政、人事、课程 教学等方面基本没有权力。
在人事权方面,校长由教育局任命,教 师由教育局招聘,在招聘教师时,人事 局、财政局、教育局等多个部门参与, 学校没有最终取舍的决定权;教师职称 评定、晋升都由教育局说了算,评优评 先与教师的工资级别挂钩,竞争激烈, 最终也是教育局决定;
高等学校与政府关系的两个问题
2000年第4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 o.42000 (总第144期) JOURNA L OF XI AME N UNI VERSITY(Arts&S ocial Sciences) G eneral N o.144高等学校与政府关系的两个问题李泽 Ξ(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5)摘 要:高等学校自主办学与政府宏观管理的关系问题,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的关键问题。
政府与高等学校双方关系具有不对等性,双方基点具有不一致性,政府必须适度把握对高等学校的控制。
在现代社会中,政府越来越重视对高等学校的管理,大量的法令法规加强了政府的地位,提高了政府控制高校的能力。
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落实与否,与政府管理功能的合理发挥有着密切关系。
关键词:高等学校;政府;关系;办学自主权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00)04-0102-07在教育界,“体制改革是关键”这句话,人们耳熟能详。
高等教育体制是关于高等教育事业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职责、权益划分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它主要反映了高等学校与政府、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也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
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管理体制改革是重点所在、核心所在。
管理体制的改革应分成三个层次,一是政府与政府的关系,也就是中央与地方、集权与分权的关系;二是政府、社会和高等学校的关系,也就是政府宏观调控、社会积极参与、大学自主办学的关系;三是高等学校内部的校内管理体制(微观),也就是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其中,第二层次的问题特别复杂。
高等学校在处理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过程中,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问题是其重点与核心。
本文将密切联系这一核心问题对高等学校与政府关系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一、政府与高等学校双方关系的特性11双方关系具有不对等性高等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可忽视,即双方地位的不平等,或称双方的关系具有不对等性。
公共服务领域内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构建——基于博弈论研究的视角
论所建构 的政府 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模式 已不能
适应社会 的发展要求 , 所揭示 的内容实质并没有完全 共服务供给的有效性 已经被实践所证明, 得到了大众 的认可。当然这种理论也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比如说 观念的影响 , 容易使政府对社会组织产生偏见 , 从而 抑制 和阻碍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领域 内的功能发挥 。
与合作 的关 系模式必须通 过构建政府与社会组织 之间的信任机制 、 合作机制 , 同时 , 通过 一系列制度化的发展才能够得
以实现 , 最 终发 挥政府 与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领域 内的重要作用 。
【 关健词 ] 变和博弈 ; 竞争 与合作关 系 ; 政府与社会组织
中 图分 类 号 : C 9 1 2 . 2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8 — 7 8 0 ) [ ( 2 0 1 3 ) 0 6 — 0 0 5 1 - 0 6
时对 未来 发 展这种 关 系 的路径 选择 进行 探讨 。
一
在各方面都具备丰富的经验” 。 I 2 ] 虽然我国确立 了实现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 目标 , 但政府却扮演着唯一的主导
角色 , 公共服务供给单一化 , 目标难以实现 , 这也不符
、
政 府与社 会 组 织关 系理 论梳理
( 一) 西方 国 家研 究理 论概 述
国家 与社 会 的现 实 关 系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反 映着 一
供给方面的作用 , 显得非常必要 。在我 国社会快速转
型和变迁的背景下 , 处理好国家与社会的现实关系其 实就是如何构建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 有学者 指 出, 在我 国, 公共服务领域中政府与社会的组织关 系呈现出相互促进 、 彼此相长的特征 , 提出了“ 合作发
博弈论视角下高校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
新教师教学高等教育我国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行政权力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甚至在特定时期,行政权力提高了高校发展的速度和运行的效率。
但是高校毕竟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机构,这就注定了高校不同于一般的行政机构,学术应该是高校的根本追求。
还原高校纯净的学术环境,行政权力理应服务于学术权力。
一、高校内部权力博弈因素审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一直作为一组相对称的权力被国内的学者比较研究。
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就算是在学校内部,也不完全是相对应的关系,学术权力在行使过程中本身就可能是行政权力的一种方式。
1.权力的定义关于什么是权力,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和维度对权力下过定义。
国外学者从因果说,关系说,能力说,决策说,集体说,影响力说等方面来界说权力的定义,不同的学说各有侧重,但是,都从某一维度补充和丰富了权力的定义。
2.行政权力的定义别敦荣教授认为行政权力不仅仅是限定在高校的权力形式,行政权力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存在于各种机构和部门。
行政权力的客体是行政事务,也可以是学术事务。
所以,行政权力对于学术权力不是矛盾的双方,而是相互渗透的。
行政权力是以行政管理体制为基础,以行政职能为依归,由行政机构或行政人员行使的一种法定权力。
这种权力由制度所赋予,是一种被授予权。
[1]3.学术权力的定义国外的专家学者很早以前就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给学术权力下过定义。
其中,被称为典范的是伯顿•克拉克的《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一书中学术权力的定义。
伯顿•克拉克把学术权力分为四种权力:扎根于学科的权力、院校权力、系统权力和感召力。
[2]二、高校内部权力博弈的典型结构模式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到底谁起主导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下,与各国的教育体制有很大的关系。
但是不管是哪种模式,过分强调一方而压制另一方都有其弊端。
(一)国外高校的典型结构模式1.以学术权力为主的结构模式该模式以欧洲大陆国家,如德、法和意大利等国,以及日本的国立大学为典型代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 须 承 担 的 责 任 和 义 务 。《 高等 教育法 》 规定 , “ 高 等
学 校应 当面向社 会 , 依 法 自主 办 学 , 实行 民主管理 。 ” 接着 , 它 第 一 次 以 法 律 的 形 式 明 确 规 定 了 高 等 学 校
V o 1 . 1 4 No . 1 0
Oc t .2 0 1 6
2 0 1 6年 1 O月
D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2 0 9 5 - 3 3 3 X. 2 0 1 6 . 1 0 . 0 3 3
博 弈 论 视 角 下 我 国 高 等 教 育 评 估 中 政 府 与 高 校 的 关 系
存法贝 U 。 改革 开放 以来 , 随 着 我 国高 等 教 育 法 规 的 出 台 ,
泛参 与办 学 。( 3 )高 等 教 育 的 财 政 体 制 从 政 府 拨 款
转 变 为 以政 府 财 政 拨 款 和 宏 观 调 控 为 主 、 多 渠 道 筹 措 资 金 的新 体 制 。 ( 4 )学 生 由 过 去 的 免 费 上 大 学 转
等 学 校 的关 系 发 生 重 大 改 变 , 由“ 政 府 直 接 办学 ” 转
向“ 政 府 引导和 监督 办学 ” 高 等 学 校 由 政 府 的 附 属 机 构变 成 了 由国家立 法 保 障 的 面 向社会 、 自 主 办 学 的 法人 实体 。( 2 )学 校 的 办 学 主 体 由 政 府 独 家 办 学 转 向 由 公 民个 人 、 社会 团体 、 企 事 业 单 位 等 社 会 力 量 广
办者 、 管理 者和 办学者 三方 的权 责关 系 , 为 此 后 理 顺
三者 的 权 力 和权 益 关 系 打 下 了一 定 的法 律 基 础 。
由于我 国高校 教 学 评 估 ( 特 指 本 专 科 教 学 水 平 评估) 是 政 府 主 导 型 的评 估 , 而 政 府 评 估 主 要 由 教 育 行 政 部 门及 其 下 属 机 构 来 承 担 , 聘 请 的 评 估 专 家 组 也 代 表 政 府 的 利 益 。社 会 的 评 估 中介 组 织 在 此 发 挥 作 用 也 不 大 。从 宏 观 上 讲 , 我 国 高 校 教 学 评 估 的 主 体 是政 府 , 评 估 的客体 是 高校 。
道 靖
( 连 云港 师 范 高 等 专科 学 校 初 等 教 育 学 院 , 江苏 连云港 2 2 2 0 0 6 )
摘 要 : 从 博 弈 论 的 视 角 分 析 探 讨 了 我 国 高 等 教 育 评 估 中政 府 与 高 校 的 关 系 , 包括 评 估 制 度 的 缘
起 , 评 估 主 体 与 评 估 客 体 之 间 由 于 体 制 问题 导 致 评 估 的 “ 寻租” 现象, 以及 委 托 代 理 理 论 在 教 学 评 估
第 1 4卷
第 1 0 期
淮海工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 版)
J o u r n a l o f Hu a i h a i I n s t i t u t e o f Te c h n o l o g y ( Hu ma n i t i e s&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育体 制 的改革 和发展 同样 起着极 为重 要 的作用 。 与此 同时 , 我 国 高 等 教 育 的 管 理 体 制 也 发 生 了 显著 变化 , 主要 表 现 在 以下 几 方 面 。( 1 )政 府 与 高
、
政 府与 高校 的关 系
( 一 ) 高 校 的 资 源 与 自 由 之 间 的 生 存 法 则
中的 应 用 。
关 键词 : 高等教 育 ; 评估 ; 政府; 高校 ; 博 弈 中图分 类号 : G6 4 O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2 0 9 5 - 3 3 3 X( 2 O l 6 ) 1 0 — 0 1 1 9 - 0 3
从 博弈论 来 看 , 高 等 学 校 教 学 评 估 制 度 的 相 关 利 益群 体 , 即博弈 参与人 是 : 政府 、 社会 公众 、 各 高 等
享 有 的 七 大 办 学 自主 权 , 即招生 权 、 学 科 和 专 业 设 置 与调 整权 、 教学权 、 科研 与 社 会 服 务权 、 开 展 对 外 科
选 择依 赖 于其他 参 与人 的行 为 , 评 估 制 度 的 形 成 依 赖 于参 与方 的博 弈 能力 及 其 所 掌 握 的资 源 , 博 弈 的
“ 当大 学最 自由时它最 缺乏 资源 , 当它 拥 有 最 多 资 源 时 它 则 最 不 自 由— — 大 学 的 规 模 发 展 到 最 大 之 时, 正 是 社 会 越 来 越 依 靠 政 府 全 面 控 制 之 日。 ” [ 2 伯 顿 ・克 拉 克 的 这 段 话 精 辟 地 揭 示 大 学 在 社 会 中 的 生
结 果就 是参 与人 之 间 多方 博 弈 的 动态 均 衡 , 均 衡 的 结 果 可 以表 述 为 博 弈 各 方 共 同 遵 守 的 一 系 列 “ 游 戏
规 贝 U ” 【 1 j 。
技文 化交 流 与 合 作 权 、 人 事权 、 财 产 的 管 理 和 使 用 权 。另外 , 《 高 等教 育法 》 进 一 步 明 晰 了 高 等 学 校 举
一
1 9 9 9年 6月 , 中共 中 央 和 国 务 院 召 开 第 三 次 全 国 教
育工 作会 议 , 颁 布 了《 关 于 深化 教 育 改革 , 全 面 推 进
素质 教育 的决 定 》 , 它 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高 等教 育 法 》 一起 , 成 为 这
一
阶段标 志性 的法 规 法律 文 件 , 对 此 后 中 国 高 等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