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学检验技术》课程整体设计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学检验技术》课程整体设计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院级精品课程
课程名称:血液学检验技术学时:108
授课对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分:6
前导课程:医学基础课程《人体解剖生理学》、《医学检验应用化学》、《化学检测技术》、《病理学》、《临床医学概论》,医学专业核心课程《临床检验基础》、《免疫学检验技术》、《微生物检验技术》、《生物化学检验技术》(部分)等
后续课程:顶岗实习
开设学期:第四学期
二、课程定位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医学检验综合职业能力,能在各级医院、中心血站、疾病控制中心等单位从事医学检验技术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血液疾病检验技能是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专业技能,直接对应医院细胞室这一特定的临床岗位。《血液学检验技术》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检验技师根据细胞形态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血液病必备的专业技能,对职业素养起支撑作用,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操作技艺性,也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必考内容,其分值约占1/5左右,体现了检验技士(师)的职业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常见血液病的检验流程、检测项目的操作过程和方法,准确辨认血细胞形态;熟悉血液病检验技术常用仪器性能、原理、操作方法和维护保养;掌握常见血液病的形态学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职业技能。因此,本课程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中尤为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以形态学技能为主的专业技能课程。
三、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设计
1.能力目标
(1)能正确辨认骨髓六大系统各阶段细胞正常形态,会描述所见细胞形态特点,会判断骨髓象检查结果是否正常。知道骨髓穿刺部位和骨穿成功的指标,骨髓象检查的步骤和内容及注意事项,正常骨髓象的特点。
(2)能进行常见血细胞化学染色和结果判断,并能联系患者病情,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析,
为临床医生提供咨询。
(3)知道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血象和骨髓象变化特点,能通过骨髓象检查,结合患者病情和其他检查结果,做出细胞形态学初步诊断,并能提出进一步检查的项目,给临床医学做参考。
(4)知道溶血性贫血的病理生理变化及血象、骨髓象变化特点。知道不同原因引起溶血性贫血的红细胞形态变化特点,会对不同种类的溶血性贫血采用相应项目的检查。
(5)通过骨髓象检查和细胞化学染色,结合免疫学标志检查结果,能对急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多发性骨髓瘤等做出细胞形态学诊断。知道其它少见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恶性组织细胞病等的骨髓变化特点。
(6)能熟练地进行APTT、PT等项目的检测,会使用自动血凝测定仪。
2.知识目标
(1)具有血液学检验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理解血细胞形态演变规律,理解骨髓各系血细胞正常形态和正常骨髓象特点;理解常用细胞化学染色方法的临床应用。
(2)知道常见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病和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血象、骨髓象特征、特殊化学染色结果及其鉴别诊断。
(3)知道4个学习单元(造血细胞检验、红细胞疾病检验、白细胞疾病检验、出血和血栓性疾病检验)、18个学习项目(正常血细胞形态检验、骨髓象检验、血细胞化学染色、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白血病、类白血病反应、浆细胞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淋巴瘤、血管壁和血小板检查、凝血因子检查、抗凝与纤溶系统检查等),40个具体工作任务的操作方法、操作规范及相关知识。
3.态度目标
(1)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爱岗敬业,尽忠职守,恪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备积极认真、一丝不苟、严谨有序、勤学苦练的工作作风,。
(2)增强临床沟通和协调意识,培养较强的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具有高度的质量意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养成良好的操作行为习惯。
(4)参加体育锻炼,身心兼修,具备从事医学职业的健康体魄和良好心理状态。
(二)课程内容设计
(三)教学模式和方法设计
1.教学模式的设计《血液学检验技术》是一门与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直接相对应的课程,其操作过程与临床的检测项目一致,为实现工学结合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经过几年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不断改革与实践,通过模拟的项目教学,真实的技术操作及顶岗学习,实现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初步形成了以任务驱动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按照岗位的工作任务确定教学内容——即根据实际工作任务的检验技术确定流程——即以血液病的筛查诊断程序作为教学过程;根据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结果评价教学结果。在课堂教学中以贫血、白血病的血象和骨髓象检查等典型的工作任务为核心;按照实际工作环境模拟教学场景,将学习方式由教科书的理论讲授转变为教、学、做一体化,以做为主;把教学场所由单一的纯理论或纯实践教学场地转移到多媒体教学与血液检验实训室相结合的教学。
(1)将工作任务转移到课堂过去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人为地给学生设计一个病例,各项检查指标和临床表现都是按照教科书的理论数据机械地添加,虽然典型,但缺乏真实性。学生可以“按图索骥”式地完成任务,弱化了学生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现实中多数患者缺乏这种典型性,总会有影响医生思考判断的干扰因素存在。改革后的教学模式是根据真实病例,教师提供一张骨髓细胞学
检查申请单,3—5张未染色的骨髓涂片和2张血涂片,学生根据工作流程,先进行涂片质量的观察,选择合格的血片、骨髓片染色,风干,再进行显微镜检查,结合临床资料和显微镜检查结果得出初步结论。这是临床上真实的工作任务,将它转移到课堂上,保证了教学与工作的一致性。
(2)任务驱动法主导教学过程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老师的讲授将学生带入未知的领域,在《血液学检验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面对的是要完成每一个工作项目中的若干工作任务,促使学生主动寻找完成任务的方法和途径,教师只是学生的引导者和课堂的组织者,是导演而不是主演。对每一个具体项目,老师只作一般的介绍,给定与实际工作岗位相同的工作任务,指出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过程,思路和有关参数,学生根据任务要求,确定操作流程,在实训室独立完成,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实训室的教、学、做一体化。
(3)在模拟项目与真实项目之间的工学交替在本课程的教、学、做过程中,每个工作任务的完成都需要学生知识、态度和能力与完成工作任务的不断交替,尤其是体现在三年的学习周期中,多门课程和实习项目的交替。通过模拟血液病检验技术的工作任务,真实的的操作流程,顶岗实习,校、院共同考核,实现了课程教学与真实工作项目的交替。课堂与实训室一体化的模拟场景中完成的是“假项目假做”,而在医院的见习和实习中完成的是“真项目真做”,实现教学任务向工作岗位的迁移。
2.教学方法的设计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工作任务的不同,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PBL教学法、案例分析和多媒体、竞赛鼓励法、校内实训、见习实习和网络自主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将教学课堂和实训地点融为一体。激发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积极主动完成工作任务(即学习目标)的热情,使学生达到掌握知识、学会能力、强化素质的目的。
(1)项目教学法
以临床常见检测项目为依据,将《血液病检验技术》的教学内容设计为“造血细胞检验”“红细胞疾病检验”,“白细胞疾病检验”“出血与血栓性疾病检验”4个学习单元、18个学习项目,每一个项目的完成,都可使学生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需要与实际工作相关的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获得较直观的工作体验,积累实践经验,培养相应的职业行动能力。
例如,为完成“缺铁性贫血”的项目教学,老师首先指出完成该项目的基本过程、思路和有关参数,学生根据项目任务要求,确定操作流程,通过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特点,结合临床资料,提出初步诊断意见。不仅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相关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训室的一体化,保证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职业性。
(2)任务驱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