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浅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浅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实现这五句话提出的要求,就是农村各方面实现协调、全面发展的过程的深刻内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
新农村的一个新字,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它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新目标,是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它体现的是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决策和新举措,凸显的是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条件和新机遇;它还是农村振兴历史进程的新起点,是“三农”事业发展的新希望。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的目标充分表明,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共同发展的新农村,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它体现在五个“新”上。
一是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二是农民生活水平要实现“新提高”。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消费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
三是乡风民俗要倡导“新风尚”。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四是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
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
五是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
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强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创建平安乡村、和谐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
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天下安。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宏图的确立,必将被赋予让广大农民分享社会发展进步成果的深远意义。
胡锦涛在讲话中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注意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以富于创造性、前瞻性的思路与部署,为我们开启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幕。
浅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浅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事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把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更加突出的位置,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全局、着眼长远的重决策,是对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深化、发展和升华,充分表明了中央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和信心,集中反映了亿万农民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
近几年,我区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理念,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已经做了一些的实践和探索。
市区财政每年都安排近千万元支农资金支持“三农”工作,推进了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免征了农业税,并通过各项专项治理,3年共减轻农民负担近3200万元,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了一批统筹城乡发展的工程项目。
一些工作新思路、新载体在实践中也取得明显成效。
现在中央已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明了方向。
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今年5月23号,区上召开了动员会,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全面的部署。
在区委九次党代会上,又把我区新农村建设工作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下面,我就如何推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谈一点个人认识,供家参考。
一、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关系。
虽然我们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理念,促进了全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城乡差距仍然没有明显的缩小。
2005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元和3806元,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的倍,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是 %和 %,两者相差约个百分点。
一方面我们看到城乡之间发展的差距,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我们的城市化水平和周边的县(区)的差距。
在今后的工作中,处理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推进城市化两者之间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最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建设美丽、宜居、富裕的农村社区,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乡发展的协调。
本文将阐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目标、内容和对策。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中国,农村人口占据着国家的三分之二以上,发展农村就是发展经济。
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社区的重要地位也越来越凸显。
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 推动农业现代化。
农村社区是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促进农业技术的更新换代,推动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
2.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旨在创造宜居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社会服务,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3. 增强城乡发展的协调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促进城乡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协调发展,推动城市化和产业化进程与农业现代化有机衔接。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创造美丽乡村、宜居社区和富裕农民。
具体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包括:1. 美丽乡村:建设具有优美自然风光、独特历史文化和强烈地方特色的农村,打造宜游宜居、生态环保的乡村旅游景区。
2. 宜居社区: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优质的居住环境和社区文化,构建安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3. 富裕农民:通过农村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实现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和财富累积,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幸福感。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 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建设新型农民住房和美丽乡村,提供农村供水、供电、供气、供热、供排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2.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
建设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旅游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3. 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2024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参考论文
2024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参考论文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新农村建设旨在通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参考。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这包括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多个方面。
首先,要加强农村交通建设,提高农村公路等级和通行能力,解决农民出行难的问题。
同时,要加快农村水利建设,提高农村灌溉和防洪能力,保障农民生产和生活用水。
此外,还要加强农村电力和通讯建设,提高农村电网供电可靠性和通讯覆盖率,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
农业现代化与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现代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
要通过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装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同时,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推动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此外,还要加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农民素质提升与教育发展农民素质的提升和教育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要加强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同时,要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和文化教育活动,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
这不仅有助于农民自身的发展,也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乡村治理与文化建设乡村治理和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农村基层治理的现代化。
同时,要完善村民自治机制,提高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外,还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挖掘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这有助于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和精神风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代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农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领域。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与未来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和探讨如何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共同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现代农村建设首先要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的原则,加大对农村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要完善农村道路网、水利设施和生产生活设施,打通农村内外联系的“毛细血管”,提高农民生产、出行和生活的便利程度。
同时,还要推进数字农业、智慧农村建设,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让农民能够享受到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
二、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供给质量要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强农业产销对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田耕作质量,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三、加强农村人才引进和培训,促进产业升级要加强对农村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吸引高素质人才到农村发展,为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持。
建立健全农业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对青年农民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助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和提质增效。
四、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完善乡村治理体系要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建设,优化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提高农村社会事业服务水平。
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乡村治理体系,激发农村社会活力,增强农民自治意识和参与意识,共同构建和谐稳定农村社会环境。
五、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构建绿色生态农村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
推进农业生产的绿色化、循环化,加大农村生态修复力度,保护好农田、水源、森林等生态资源,构建起绿色生态农村。
六、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形成全社会合力要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明确政府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制定出台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为农村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
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在农村地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浅析。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地区人口众多,农业经济发展对国家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长期以来,农村地区存在着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方式低效、农民收入不稳定等问题。
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运而生。
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农村经济更为繁荣、农民生活更为富裕、农村社会更加和谐。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需要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升级、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改革。
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领域3.1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只有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农业产业升级农业产业升级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
通过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农田水利建设、农产品加工等措施,促进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3.3 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增加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通过发展农村新支柱产业、推动农村农民工返乡创业等方式,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3.4 农村社会管理农村社会管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通过建立健全农村社会管理机制、推动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等措施,提高农村社会管理水平,为农村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效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力改善,交通便利度明显提高;农业产业升级推动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和产量的增加;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农村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高,社会秩序更加稳定。
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面临的挑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面临一些挑战。
农村地区的人才流失、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交通运输成本高等问题仍然存在,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解决这些问题。
谈论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分析
谈论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分析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的发展也逐渐受到了重视。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成为了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和难点,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分析和思考。
首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强化农民主体地位。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基础,只有充分发挥农民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参与性,才能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参与计划制定、资金使用、项目实施、管理运营等各个环节,让他们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人。
其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科学规划。
在农村发展过程中,要制定科学的规划方案,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其中,注重农业、农村、农民三者之间的协调和平衡发展,确保新农村建设符合农民实际需要,可以为他们带来可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效益。
再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电力、供水、通信等方面,这些基础设施对于农民生产生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我们应该注重农村的特点和实际需求,严格按照标准建设,确保农村基础设施的质量和实用性。
最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注重人才培养。
农村需要各类人才的支持和帮助,包括农业技术人员、经济管理人员、文化人才等方面的人才。
为了实现农村现代化,我们需要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力度,注重各行业人才培育和引进,让农村也能拥有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总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重大工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创新。
只有全面深入地进行调研、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把握农村现代化的规律和发展方向,才能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农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之举。
本文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理念、发展目标、主要内容、实施路径和政策保障等方面进行探讨,指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优化农村生产结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意义。
文章还展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未来前景,强调了其在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不可替代性和重要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将为中国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注入强大的动力。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性、现状、基本理念、发展目标、主要内容、实施路径、政策保障、前景、再强调、文章、关键词1. 引言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实现农民稳定增收、提高生活质量的基础。
只有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农村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紧密相连,只有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才能够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乡村振兴,是维护国家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
农村是国家的重要基础,保障农村的稳定发展对于国家的发展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必须高度重视并加以推进。
1.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的进程当中,农村地区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由于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人口不断外流,农村劳动力不足的情况日益严重。
浅谈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浅谈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进一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地区也面临着新的发展和变革的形势。
农村建设已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新时代的新农民,我们必须深入探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发展,积极推动农村现代化,打造美丽乡村的新生活。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发展的关键。
基础设施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甚至决定着整个乡村的经济发展水平。
我们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水利、电力、通信等,改善乡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
二、加强生态保护农村生态保护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们要加强生态保护,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
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助于保护农业生产,保护农民生产力,也可以促进了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为农村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三、发展农村产业发展农村产业,是推动农村现代化的关键。
农业现代化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的必要条件。
我们应该因地制宜,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种植、养殖、旅游等多种产业,打造有特色和优势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助力农民增收致富,从而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迈进。
四、加强教育和文化建设教育和文化建设对于农村社区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应该重视农村教育和文化的发展,建立农村学校,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丰富农村文化生态,使农村文化和农民文化成为国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建立现代城乡融合型社区,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
我们应该推进城乡融合,加快城市化进程,构建农村现代化城乡融合型社区,发挥城市和农村的优势,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打造幸福美好的家园。
六、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同时,我们应该注重营建良好的乡风文明,提高农村社区的文明程度。
我们应该加强对特色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发扬民族传统的美德和淳朴,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从而推动整个农村社区的全面发展。
浅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浅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容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涉及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四个大的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业现代化、深化农村改革、破解“三农”问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农业现代化、农村改革、“三农”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我国当前的一个基本国情。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
在这个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考虑以下几点:一、要从农民的利益出发我国将迈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这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全体人民的期盼和共同的梦想。
新农村建设,必须站在农民的立场上。
这里说的农民是广义的农民。
我国是农业大国。
不论总人口数量、分布面积、思想认识,还是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上讲,“三农”是中国的根本。
目前的城里人,来源于农民,思想意识仍难以摆脱农民意识。
只是城市发展了,只是城里人富裕了,只是城里的高楼大厦多了,并不能说明中国发展富裕了,只有广大农村发展富裕了,才是真的民富国强了。
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既符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也代表了全国人民的热切心愿,必将得到人民的热烈拥护!二、农民需要建设怎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尽管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但主体是广大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当然的建设者和管理者。
建设怎样的新农村,必须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诉求。
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途径(一)消除城乡壁垒,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由传统农业社会走向现代工业社会是任何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我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在自力更生的条件下开始推进工业化的,最初的积累资金只能主要来自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和要素的流失也在加速,城乡的二元经济结构也在进一步强化。
特别是近年来,相对于快速发展的城市而言,农村发展滞后日益严重。
我们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中,绝对不能搞脱离农业的工业化和脱离农村的城市化,必须更加重视工农城乡的协调发展。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政府要在农村社会保障、合作医疗、义务教育、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大投资。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伤事故缺乏保障等突出问题。
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投入力度,在农村建立大病、重病统筹机制。
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探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
(二)通过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税费改革的直接成果是农民负担的减轻和农村干群关系的改善,其深刻的意义在于对农村市场的拉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同时,农村税费改革也不可避免地对县乡财政运行产生财政(预算)效应,主要表现为县乡财政减收,收支矛盾加剧。
目前我国县乡财政运行困难的制度根源在于政府职能定位不准,职责划分不清,财权过于集中,政府层级制度不合理以及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不完善。
县乡财政运行困难的主要根源在于制度缺陷。
因此,解困的根本之策是制度创新:明确政府职能,逐步从“越位”中退出;完善财政体制,保证地方财力;改革政府层级制度,提高运行效率;创新公共产品供给制度,解决供求矛盾。
对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认识
对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时代推动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乡村振兴,让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我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准确的认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坚持“生态立村”原则为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在实践认识中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优先考虑自然与社会的均衡与协调。
要以人为本,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建立可持续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实现农村生态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良性互动,使农村变成一个生态优美、宜居宜业、和谐发展的新社会。
二、坚持“产业兴村”原则农业产业是乡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兴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
要依据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导向,充分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作用,优化农业生产方式,提促农业效益,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增加农民收入。
三、坚持人文精神与方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提升,更是需要我们关注人文关怀和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
只有在推进实物与人文的协调发展方面得到全面保障,制定人民群众中心的发展计划,组织参与经济社会共同建设和管理,发挥农民主体地位及其社会主义优势,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进行。
四、坚持创新驱动农业科技创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为加强农村科技创新领域的系统性和综合性,统筹推进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完善协同创新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持和市场导向。
五、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培养优秀干部,建立健全基层农村社会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为实现乡村振兴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组织保障。
总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要实现乡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方式。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同时,不断完善和提升农村社会主义建设水平,推动农村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国家扶持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渐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思考。
一、解决土地问题土地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农村发展的核心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土地的数量、还需要土地的质量和高效利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土地权属问题。
应加强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维护农民土地权益,打击土地非法征收和占地行为。
2、土地资源化。
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工程,把废弃耕地、闲置土地开发利用,把荒山荒地变成宜居宜业的绿色宝地。
3、区域协调。
加强城乡土地利用的规划协调,做到农田和城市不互相侵占,实现有序合理的发展。
二、建立文化社会体系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农村文化建设涉及到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等各个方面,是推动农村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动机。
特别是在新时代,乡村文化、特色文化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兴起,既可以服务于乡村的发展,也可以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能进行尝试:1、扶持乡村文艺事业,培育良好的文化土壤。
如组建乡村文艺兴趣小组,给予相关奖励,鼓励农民在文化、艺术方面自由娱乐和自我提升。
2、加强农村教育。
应加大对农村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的投入力度,促进知识的传承、普及和更新。
3、发展农村文化旅游产业。
有利于挖掘农村区域内的文化资源,并通过文化旅游的方式,提高村民的文化品位和收入。
三、加强产品品牌建设建设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农村产品具有自己的品牌。
唯有具备了强大的品牌,村民的生产才能有保障。
农产品品牌建设包括产品区分、品质保证、售后服务等。
开展品牌建设,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开展品牌宣传。
第一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认识
第一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对社会
主义新农村的几点认识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农户,亲身参与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自己的一些
心得体会。
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有以下几点认识:首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突出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
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抓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推进农业农村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其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农村是生态文明
建设的重要领域,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施农田水利工程,推广农
业科技创新,加强农村环境治理,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再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要加强基础设施
建设,改善农村居住条件,推动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
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最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
要加强党的
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凝聚农村各方面的力量,推
动农村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总的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
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努力,共同推动。
只有不断深化改革,加强创新,坚持实事求是,才能够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迈
向新的高度,实现乡村振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近年来,中国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断加强农村发展的力度,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以期能够为农村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一、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当前,农村现代化建设是中国农村发展的重点。
要实现农村现代化,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加快发展农村新型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首先,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现代化的先决条件。
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当优先关注交通、电信、水利等领域的建设,完善农村路网体系,提高农村道路通达性;加强农村电网建设,改善农村供电条件,以满足农村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加强农村水利建设,增加农田灌溉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益。
其次,建设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
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建设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应当重视科技进步,在农业生产中增加高新技术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质量。
同时,要加强种业、养殖、渔业、农机化等领域的发展,推广适宜当地的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还应该加快发展农村新型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农村新型产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要积极推动该领域的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大对扶贫和环保领域的投入,推动绿色发展,同时也要提高农民素质和见识,增强农村创新能力。
最后,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为了推动农村现代化,必须要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在农村环境建设方面,应当注重生态保护,重点加强生态建设、生态修复等工作,营造宜居的生态环境;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方面,应当加强卫生、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二、加强农民素质和能力建设农民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是农村发展的重要保障。
为了提高农民素质和能力,需要从教育、文化等方面入手。
要加强农村教育建设,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培养农民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浅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
浅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已成为当前乃至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和方向。
新农村建设发展是指在保持和发扬传统农村文化和生态、景观的基础上,通过建设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生活水平,实现农村全面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
首先,新农村建设要提高农民收入。
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首要途径。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基础设施薄弱、土地资源短缺、科技支持不足等诸多问题,制约了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
新农村建设要重点抓好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金融服务等方面的工作,通过优化农业结构,积极发展和打造龙头企业,提高农业品质和竞争力,带动农民增收。
其次,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包括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环保等方面的建设,让农民享受到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服务设施,提升其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同时,在保持农村自然生态的基础上,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的创新和提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再次,提高农村教育和文化水平。
教育和文化是提高农民素质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新农村建设要发展优质的农村教育和文化事业,让农民享受到同城市居民相似的优质教育资源和文化生活,推动农村文化逐步走向世界舞台,增强农村文化软实力。
在教育方面,要重视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让孩子们不用离开农村也能够获得优质的教育。
在文化方面,要注重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鼓励文艺创作和文化活动的开展,让农民和居民享受到多彩的文化生活。
最后,注重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农村生态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重要空间,其质量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健康至关重要。
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加强水土保持、植树造林、防沙治沙等生态建设工作,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
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
一、“生产发展”是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的前提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
农业是农村的产业基础,生产发展首先指的是农业的现代化,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十一五”时期,不仅工业要转变增长方式,农业也要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
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过程中,一方面协调粮食与其他作物的比例,力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协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农民作为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首要的是加快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其次,培养新型产业农民和务工农民,大力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有针对性地举办相关技术培训。
非农产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也包含在“生产发展”的要求之中。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拉长产业链,可以使农民在加工增值的过程中增加收入。
在非农产业不发达的地区,要进一步加快农村工业化的进程。
二、“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目标的保证要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首先要通过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2005年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实际增长11.5%。
保持农民增收势头不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得到广大农民支持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从宏观层面来讲,农民增收可以激发广大农村的巨大消费潜力,使农民的需求成为一种有效需求,从而增强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力。
目前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之比高达20∶1,占全国总人口近50%的农村居民仅享用了3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九成左右农民是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探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探讨随着中国农村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逐渐走向现代化,农村社会的发展也日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
为了推进中国农村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成为我国国家发展的重点之一。
本篇文档将深入探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建设方向和难点。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
从经济上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实现农村经济现代化和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新农村建设是推进全民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
在农村社会生态方面,新农村建设能够促进生态建设和农村环境治理,保证农村生态环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从政治上看,新农村建设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推进农村民主的必要保证,从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向1、推进农村生产力的提升。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发展农业为基础,促进农村生态经济林果遍地、水利设施配套完善、乡村旅游景点美丽宜人,垃圾分类、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改造等全民参与的各项义务。
促进农村生产力的提升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
2、推进乡村产业的优化升级。
乡村产业是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产业发展也必须与现代化建设相配合。
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优化调整乡村产业结构和加强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是加强农村产业升级的关键。
3、推进农民群体素质的提高。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也需要重视提升农民群体的体质和文化素质。
大力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工程、推进文化、体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有助于增加农村居民的文化、技术和健康层面的投入。
4、推进管理体制的变革。
要建立新农村适应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推进乡村治理和农村政府自身的现代化。
要推进“互联网+农村政策实施”和尝试在移动互联网上建立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更加便民、好用、高效的农村政策实施。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在实施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差距与农村问题愈发凸显。
为了实现农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了当务之急。
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期为解决农村问题提供有效的思路和建议。
1. 系统规划1.1 经济发展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首先要重视农村经济发展。
制定合理的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注重发展现代农业、农村产业和农民合作社,增强农村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
1.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包括道路、供水、电力、通信等方面,提高农村生产和生活的条件。
1.3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制定科学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防治农田污染等工作,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2. 政策支持2.1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是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使农民能够更自由地流转和流转土地,提高农村经济效益。
2.2 农村金融支持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
制定农村金融支持政策,鼓励发展农村金融机构,提供贷款和信贷支持,帮助农民发展农村经济。
2.3 农村人才引进政策优秀的人才是农村发展的重要保障。
制定农村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农村发展,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农村人才素质。
3. 文化建设3.1 农村教育改革农村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推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3.2 农村文化传承与创新农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加强农村文化传统的保护和挖掘,同时注重推动农村文化的创新,满足农民对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3.3 农民组织建设农民组织是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
加强农民组织建设,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和服务能力,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2023-10-3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概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目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结论与展望0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概述背景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为了加快农村地区的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之一,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村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福利和幸福感。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和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农村地区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
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和多元化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特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特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农民为本,因地制宜,注重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美丽乡村,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原则和目标0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概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得到重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农村环境治理存在短板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村公共服务投入不足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不力农村文化建设缺乏引导和支持0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水平建设良好的农村基础设施是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水平的必要条件。
包括道路、桥梁、水利、电力、通讯等设施的完善,将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前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需要化解的困难颇多。
而这其中,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则始终是事关全局、不容小视的一大难题。
实践证明,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
倘若不能很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则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将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以至进程放缓。
正是基于这样的忧虑,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适时地提出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统筹协调,面面指导,为今后的农村工作提供了一个战略上的宏观指导,以促进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一年多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各地开展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如火如荼,形式多样,成效显著。
但是,这其间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正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因此,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冒昧地以庄边镇尚书桥村为例,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些情况。
xx村位于xx镇西北部,是两地之交界处,距镇政府5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9500亩,其中耕地900亩,内含水田800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9.8%;山地面积8600亩,内有竹林地2000亩,果园面积500亩。
全村共330户,有人口1546人(其中林场100人),分布于10个自然村的9个村民小组。
目前该村有留守劳动力665人,外出劳动力400人。
在村集体的组织机构方面,村两委成员有7名,其中支委3名,村委委员4名,交叉任职3名。
在学历及年龄分布上,4名委员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3名委员具有初中文化程度,其平均年龄为44岁。
该村现有46名党员,其中预备党员1名,女党员6名,外出党员2名。
就产业结构而言,该村仍以第一产业为主,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传统型村庄。
村内拥有较为丰富的竹、林果资源,支柱产业为蘑菇业和枇杷业,单季稻和蔬菜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近年来,xx村调整种养结构,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以林果、蘑菇、畜牧业、粮蔬为主导产业的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有效的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2005年,全村农业总产值708.2万元,户均纯收入1.1万元,人均收入5200元,同比增长9%,人均纯收入达2530元,同比增长8%。
其中:发展300亩“猪——沼——果”生态种养模式;养畜2760头,猪年出栏数达2760头,产值193.2万元;种植枇杷500亩,总产值100万元。
此外,还推广“稻——菌——菜”种植模式,全村有200户村民搭建了400余座蘑菇大棚,产值350万元;种植中早稻800亩,蔬菜100亩,产值达65万元。
在转移富余劳动力方面,xx桥村做好劳务经济这篇文章,使其成为该村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之一。
2005年,全村共转移劳动力414人,其中出国(主要分布在5个国家)务工34人,进厂务工260人,从事第三产业60人,经商60人,年劳务收入总额达400万元。
二、xx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一)、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帮助下,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尚书桥村作为示范村之一,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在抓好村建规划、搞好卫生整治、完善村部建设、发展社会事业、规范民主建设、培养新型农民等方面,尤其如此。
1、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全村群众捐资55万元,并积极向上争取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村道建设。
目前尚书桥村共铺就水泥硬化道路5.3公里,使6个村民小组1480人直接受益,切实解决了农产品运输难和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全村共扩容程控电话282部,使电话入户率达85%;联系建设信号基站1座,保有手机600部;电视入户率达85%。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自来水入户率更是近100%,其中经卫生处理的占50%,简易的占4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近100%;同时完成了电网改造,实现了城村同网同价;全村还架设路灯30盏;新建小康住宅166座等等。
经由上述的种种努力,尚书桥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焕然一新。
2、在发展社会事业方面,xx村取得的成绩也不小。
全村人口出生率一直稳定在9.6‰左右,自然增长率则控制在3.57‰以内,育龄对象的生育政策符合率达100%。
该村还加大普法教育、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连续多年全村无刑事案件、无治安案件、无群体性上访、越级上访事件、无人参加“六合彩”赌博,群众安居乐业。
按照“八个有”的要求,村里积极建设村级春风宣传文化阵地,目前建有村文化中心一个,藏有各类图书300余册,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培育了广大村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
村老人协会老有所为,积极带头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使社会风俗明显好转,殡葬火化率达100%。
村里有小学一所,120名学生在此接受良好的教育。
村集体还设立10800元助学基金,专款用于补助生活困难群众的子女就学,使全村无一人辍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村里还积极营造互帮互助、睦邻友好的氛围,做到贫困有助。
全村共有贫困户26户39人,其中低保对象14户27人,五保户12人,低保户人均月补助102元,五保户人均月补助83元,实现了应保尽保。
2005年村里筹措资金开展送温暖活动,共慰问生活困难群众26户,发放慰问金2500元,发放物品折人民币3500元,切实解决了弱势群体的生活生产困难。
3、在村级民主管理方面,xx村建立健全了村党组织领导村民自治机制,规范了议事程序和决策办法,完善了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村民代表会议、民主评议等各项民主管理制度。
同时促成村务公开的制度化,为此健全了村务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每季度公开一次,使村务公开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并且实行一事一议制,重大村务决策实行民主听证会。
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在村道建设中,村里实行“党支部+理事会”的模式,即由党支部组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独立于村级组织之外的群众性组织——村道建设理事会,推选了财务组、捐资组、质监组,由理事会负责村道建设的全过程,责其实行工程公开招投标,工程监理、财务管理全部公开,财务管理与村财完全脱钩,使村道建设真正实行村事民办,从而得到了村民的拥护和支持。
通过铸造“民心工程”、“阳光工程”,群众参与建设公益事业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民主自治日趋完善。
(二)、xx村的新农村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值得注意。
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有待进一步改善。
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但是在实践中,一些党员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
有的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不是很好,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不强;村党支部还需加大自身建设力度,巩固领导农村发展的核心地位。
2、村民的素质偏低。
村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但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村民受教育的年限比较短,文化程度比较低,特别是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壮劳力都在外务工,留守人员多为年龄较大或年龄较小的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担。
在村内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应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大要求。
3、村民收入增长缓慢。
近年来,村民收入虽然逐年增多,但村民增收渠道不宽。
村民收入增长缓慢依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
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而且,受制于资金因素,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有待改善。
4、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在上级有关部门支农资金特别是小额资金投入不足而村级集体收入又不多的且历史遗留债务较多的情况下,村里并无充足的资金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来。
而受此影响,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就不尽如人意了,特别是水利灌溉设施落后,经不起自然灾害的破坏。
在夏秋时节台风肆虐的时候,水库、池塘、拦水坝、引水渠等设施往往容易遭到严重水毁,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
而在冬季时节,又难以通过少数基础设施实现大范围灌溉,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由于多年来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弱化,加之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渠道变窄,这一矛盾进一步恶化。
另外,由于生产机制和协作机制的不完善,使得村里的农业产业化程度还不是很高。
5、村卫生、文化教育事业仍然比较薄弱。
村无卫生所、看病难的问题仍然存在,生活垃圾难以集中处理,群众文化生活还是比较单调。
受制于财力等因素,这些事业发展较慢。
村级合作医疗站建设滞后,医卫人员匮乏,群众就医难的情况急需得到改变。
小学教学条件较差,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不高,制约着未来的新型农民的培养。
村里的文化生活还不是很丰富,有待寻找新的形式、新的内容。
此外,村里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弱势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急待改善。
三、贯彻三个“明确”,有的放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针对以上的不足之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村庄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字方针,争取做到三个“明确”,即:明确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明确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明确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范畴,真正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抓细抓实,争取有更好的成绩。
1、明确基层党组织的建设要求。
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这一属性就要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通过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首先,应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切实加强以村级党组织为重点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改进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和活动方法,设立长效的检查监督机制。
其次,应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不仅要提高农村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还需加大法律法规和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引导农村基层干部发扬求真务实、踏实苦干的工作作风,广泛联系群众,进一步提升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
再次,应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进一步搞好村务、财务和党务“三公开”,积极推行村务民主听证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真正实现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构建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明确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和主力军。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大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