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重点整理
必备逻辑知识点总结高中

必备逻辑知识点总结高中一、论证方法1. 归纳论证: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式,通过一系列具体事实或观察结果来推断一般规律的方法。
例如:这只鸟飞不起来,那只鸟飞不起来,那只鸟也飞不起来。
可以得出结论:所有这种鸟飞不起来。
2. 演绎论证: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式,通过已知的普遍规律来推断具体情况的方法。
例如:所有人类都是动物,张三是人类,所以张三是动物。
3. 类比论证:通过比较两个事物的相似性来推断它们在某些方面也是相似的方法。
例如:水果和蔬菜都是植物,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蔬菜也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二、命题逻辑1. 命题与连词:命题是陈述句,可以肯定、否定或具争议。
连词包括合取、析取、蕴涵和等价等关系。
2. 命题的等值变形:通过等值变形,可以将一个命题逻辑表达式转化为另一个等效的表达式。
例如:P∨Q等价于¬P→Q。
3. 命题的合取范式和析取范式:合取范式是一个命题逻辑表达式由若干个合取式的合取构成,析取范式是一个命题逻辑表达式由若干个析取式的析取构成。
三、谬误与辨析1. 高中生常见的逻辑谬误:包括悖论谬误、偷换概念谬误、诉诸情感谬误等。
2. 辨析:进行推理时要澄清命题的含义,分清各种命题和连词之间的逻辑关系,识别并纠正谬误。
四、推理规则1. 假言推理:若p→q为真,且p为真,则q为真。
2. 拒取式推理:若p→q为真,且q为假,则p为假。
3. 假言三段论:若p→q为真,且q→r为真,则p→r为真。
五、集合与命题1. 集合: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有共同特征的对象组成的一个整体,包括并集、交集和补集等概念。
2. 命题:具有真假性的陈述句,包括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等概念。
六、范畴逻辑1. 范畴: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习惯使用的思维模式和理论构造,包括时间、空间、数量、关系、动作、状态等范畴。
2. 范畴逻辑:通过范畴之间的关系来进行推理和论证。
以上是高中阶段必备的逻辑知识点总结,逻辑规范思维是高中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们应该在平时积极实践逻辑思维,加强逻辑推理的训练,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逻辑学考试重点

一、“逻辑”的含义主要含义有四种:1、指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2、指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和看法。
3、指思维的规律和规则。
4、指逻辑学。
二、思维形式结构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构成。
其中常项是思维形式结构中不变的部分,它决定思维形式结构的类型,变项是思维形式结构中可变的部分,它容纳思维的具体内容。
例如,在“所有S都是P”中,“所有……都是……”是逻辑常项,“S”“P”是逻辑变项。
这种变项叫词项变项,可以用不同词项去替换。
再如,在“如果P,那么q”中,“如果……那么……”是逻辑常项,“P”“q”是逻辑变项。
这种变项叫命题变项,可以用不同命题去替换。
三、“Pvq”的逻辑性质当且仅当p假,q假时,pvq为假,其他情况下均为真。
四。
、“P→q”的逻辑性质当且仅当P为真,q为假时,P→q为假,其他情况下均为真。
习题:1、命题的两个逻辑特征是:任何一个命题都对思维对象有所陈述,不论正确与否和任何一个命题都有真假值,一个命题是真还是假,必须根据客观事实来判定。
2、下列语句中,表达命题的是(D)A请你坐下 B您贵姓 C噢,原来如此D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3、命题形式之间的主要区别是(D)A命题所陈述的内容不同B自然语言形式不同 C命题变项不同 D命题常项不同4、下列命题中,不表达复合命题的是(C)A会憎,才会爱B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C这个班的同学全都到齐了D并非参加民主运动的人全是马克思主义者5、只有他诚恳像我道歉,我才会原谅他,这一命题可以转化成这样一个蕴含命题(C)A只有他不诚恳像我道歉,我才不会原谅他B只有我原谅了他,他才诚恳像我道歉C如果他向我道歉,那么,我原谅他 D如果我原谅了他,则他诚恳像我到了歉五、一个推理形式是有效的,当且仅当具有此推理形式的任一实例都不会出现真前提和假结论,换句话说,有效的推理能够从真前提必然推出真结论;而一个推理形式是无效的,当且仅当具有此推理形式的任一实例都不能保证真前提不出假结论,换句话说,无效的推理从真前提不必然推出真结论。
逻辑学重点知识点整理

逻辑学重点知识点整理一、概念。
1.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 内涵: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
例如,“商品”的内涵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 外延: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
“商品”的外延包括超市里的食品、衣服、电器等各种用于交换的物品。
2. 概念的种类。
- 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 单独概念:反映独一无二的对象的概念,如“北京”“鲁迅”。
- 普遍概念:反映一个以上对象的概念,如“动物”“城市”。
- 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 集合概念:反映集合体的概念,如“森林”(森林是树木的集合体,不能说某一棵树是森林)。
- 非集合概念: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如“树”。
- 正概念和负概念。
- 正概念: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如“正义”。
- 负概念: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如“非正义”。
3. 概念间的关系。
- 全同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如“等边三角形”和“等角三角形”。
- 真包含关系: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重合,如“动物”真包含“哺乳动物”。
- 真包含于关系: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重合,如“哺乳动物”真包含于“动物”。
- 交叉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有且只有一部分重合,如“学生”和“党员”。
- 全异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没有任何重合部分,如“植物”和“动物”。
全异关系又可分为矛盾关系(如“正义”和“非正义”,二者外延之和等于属概念“行为的属性”的外延)和反对关系(如“黑色”和“白色”,二者外延之和小于属概念“颜色”的外延)。
二、命题(判断)1. 命题的种类。
- 简单命题。
- 直言命题(性质命题)- 全称肯定命题(SAP):所有S都是P,如“所有金属都是导电的”。
- 全称否定命题(SEP):所有S都不是P,如“所有宗教都不是科学”。
- 特称肯定命题(SIP):有的S是P,如“有的学生是党员”。
- 特称否定命题(SOP):有的S不是P,如“有的动物不是哺乳动物”。
逻辑学复习知识点汇总

逻辑学复习知识点前言:逻辑学:传统逻辑、现代逻辑;它是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更直接.更系统)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什么是逻辑学1.“逻辑”的含义:源于古希腊.原意:思想.言辞.理性.规律。
逻辑是一门学科.即逻辑学(思维科学)。
2.逻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
逻辑学的研究目的:总结出人们正确运用各种思维形式的逻辑规律。
思维: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和理性认识(概念.命题(判断).推理)思维的形式结构(思维的逻辑形式):包括逻辑常项和变项逻辑常项:不随思维具体内容变化而变化.是判定一种逻辑形式具体类型的唯一依据。
传统逻辑:自然语言(日常用语)现代逻辑:人工语言(符号语言:表意符号.公式.公式序列)思维形式结构的规律:逻辑规则:仅适用于某种思维形式。
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普遍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思维形式。
(传统逻辑定义)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表现方式:现代逻辑的基础部分:经典命题逻辑,经典谓词逻辑(表现方式:重言式(重言蕴涵式.重言等值式))第二节逻辑学的性质和作用1.逻辑学的性质:工具性.全人类性(没有民族性.阶级性)2.逻辑学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4年规定的七大基础学科:逻辑学、数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三方面作用:促成逻辑思维由自发向自觉转变;培养和提高人们认识事物、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帮助识别、驳斥谬误和诡辩。
3.第三节逻辑简史逻辑学的历史:两千多年逻辑学的三大源头:古中国、古印度、古希腊。
西方逻辑:以古希腊逻辑为先河.在发展的历程中完整地经历了传统和现代两个形态。
(以此为例)传统逻辑的诞生与发展:传统逻辑:由亚里士多德开始直至莱布尼兹之前的整个逻辑类型。
特点:借助自然语言.主要范围是常见日常思维类型。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古希腊著名学者.第一次全面、系统研究逻辑学主要问题.首创逻辑学这门科学。
(完整word版)逻辑学基础复习要点

逻辑学基础期末复习要点第一章引论1、普通逻辑是研究思维的思维形式及其基本规律以及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
2、任何一种逻辑形式都是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两部分构成的。
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主要看他们的逻辑常项。
第二章概念1、概念: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或者说概念是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
2、概念与语词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维形式。
(2)区别:第一,概念是思维形式,语词是语言形式;第二,概念借助语词表达,但不是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第三,同一概念可用不同的语词表达;第四,同一语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概念。
3、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基本特征。
内涵就是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外延是对思维对象范围的反映。
4、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单独概念是反映一个单独对象的概念,外延数量只有一个;普遍概念是反映两个以上对象的概念,外延数量是两个以上。
5、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是反映集合体的概念,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个体不必然具有;非集合体是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类不是集合体,所以,反映类的概念是非集合概念。
6、正概念与负概念:正概念又称肯定概念,是反映具有某种属性事物的概念;负概念又称否定概念,是反映不具有某种属性事物的概念,负概念都有否定词,但是具有否定词的概念不都是负概念。
7、概念间的关系(1)同一关系(全同关系):若所有的a都是b,所有的b都是a,则a、b之间为同一关系(全同关系);(2)真包关系(属种关系):若所有的b都是a,但有的a不是b,则a、b之间为真包关系(属种关系);(3)真包含于关系(种属关系):若所有的a都是b,但有的b不是a,则a、b之间为真包含于关系(种属关系);(4)交叉关系:若有的a 是b ,有的a 不是b ,有的b 是a ,有的b 不是a ,则a 、b 之间为交叉关系;(5)全异关系(不相容关系):若所有的a 都不是b ,所有的b 都不是a ,则a 、b 之间为全异关系,包含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矛盾关系: 反对关系:8、概念的限制和概括的依据——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9、概念的限制:是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来缩小概念的外延,即由属概念过渡到它的种概念的方法。
逻辑学知识点及公式

逻辑学知识点及公式逻辑学是一门研究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科学。
它对于我们正确地思考、表达和论证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为您介绍一些常见的逻辑学知识点及公式。
一、命题逻辑1、命题命题是具有真假值的陈述句。
例如,“今天是晴天”“2 + 3 =5”等。
2、逻辑连接词(1)“且”(用“∧”表示):两个命题都为真时,其组合命题才为真。
例如:命题 P:今天是晴天;命题 Q:我心情很好。
P∧Q 只有在今天是晴天并且我心情很好时才为真。
(2)“或”(用“∨”表示):两个命题中至少有一个为真时,其组合命题为真。
例如:命题 P:我吃苹果;命题 Q:我吃香蕉。
P∨Q 在我吃苹果或者我吃香蕉或者两者都有时为真。
(3)“非”(用“¬”表示):对原命题的否定。
例如:命题 P:今天下雨。
¬P 则表示今天不下雨。
3、命题公式的真值表通过列出命题中变量的所有可能取值,并计算出整个命题公式的真假值,可以得到真值表。
4、等价式(1)双重否定律:¬¬P = P(2)交换律:P∧Q = Q∧P,P∨Q = Q∨P(3)结合律:(P∧Q)∧R = P∧(Q∧R),(P∨Q)∨R = P∨(Q∨R)5、蕴含式如果 P 则 Q,记作P → Q。
只有当 P 为真且 Q 为假时,P → Q 为假。
二、谓词逻辑1、个体、谓词和量词个体是指可以独立存在的事物,谓词是描述个体性质或关系的词语,量词包括全称量词(“所有”,用“∀”表示)和存在量词(“存在”,用“∃”表示)。
2、公式例如,∀x (P(x) → Q(x))表示对于所有的 x,若 P(x) 成立则 Q(x) 成立。
三、推理规则1、假言推理如果P → Q 为真,且 P 为真,那么可以推出 Q 为真。
2、选言推理(1)否定肯定式:P∨Q,¬P ,则 Q。
(2)肯定否定式:P∨Q,P ,则¬Q (这种情况在不相容选言中成立)3、三段论推理例如:所有的人都会思考,张三是人,所以张三会思考。
逻辑学学习重点整理

一、简答题1、简述A、E、I、O判断之间的关系(1)AE不能同真,可以同假,具有上反对关系;(2)IO不能同假,可以同真,具有下反对关系;(3)AO矛盾、EI矛盾,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4)全称为真,则特称必真;(5)特称为假,则全称必假。
2、简述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内涵如果P,那么Q前真后真,前假后假:P真则Q真,P假则Q真假不定,Q真则P真假不定,Q假则P假。
3、简述孔子和荀子在“正名”理论上的区别孔子认为名重于实,应根据名分确定责任;荀子认为实重于名,名必须围绕、依据“实”来确定。
4、简述特殊关系判断的特点(1)两个关系项是同一个对象;(2)谓项是能够施加于自身的语词。
5、简述逻辑词义的四个方面(1)逻辑是种客观规律;(2)逻辑是种思维规律;(3)逻辑是某种理论、观点、看法;(4)逻辑是种学科名称。
6、简述概念歧义的主要类型(1)基于语词的发音不同,产生不同概念;(2)语词的组合层次不同;(3)语词属于不同类别;(4)一词多义。
7、简述违背矛盾律的情形(1)在概念中同时肯定相互矛盾的内涵;(2)在判断中同时肯定相互矛盾的内容;(3)对两个矛盾的判断同时肯定;(4)自相矛盾8、简述简述发散性思维的特点(1)发散性思维不能脱离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2)要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3)要充分发挥想象力;(4)容易产生新颖的、创新性的结论。
9、简述概念外延矛盾关系的特点(1)两个概念具有全异关系;(2)两个概念具有共同的属概念;(3)两个概念外延之和等于共同属概念的外延。
10、简述划分的规则(1)划分出的子概念之间不能具有相容关系;(2)每一次划分只能使用一个依据;(3)划分出的子概念外延之和等于母概念外延;(4)划分不是分解。
二、选择题1、孔子、荀子、惠施、公孙龙的主要逻辑观点和提出的著名命题孔子:名重于实,根据名分确定责任。
荀子:实重于名,名必须围绕、依据“实”来确定。
惠施:合同异。
合异于同,把异归结到同之中,夸大对事物的差异。
(完整版)逻辑学重点整理

逻辑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什么是逻辑学答:逻辑是关于思维过程自身规律的学说。
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逻辑规律及简单的逻辑方法的科学。
2、什么是概念答: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及其特有属性的思维形态。
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
概念的外延就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对象。
3、什么是命题答:命题是反映思维对象情况的思维形态。
4、什么是推理答:推理是依据已知命题得到新命题的思维形态。
5、什么是定义答: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
6、什么是划分答:划分是把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分为几个小类,从而明确这个概念的外延的逻辑方法。
划分的三要素:母项、子项、划分的根据7、什么是直言命题答:直言命题是直接地无条件地反映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
8、什么是直言三段论答:直言三段论也叫三段论,它是借助于一个共同的词项(概念)把两个直言命题联结起来,从而推出一个新的直言命题的间接推理。
9、什么是同一律答:同一律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
10、什么是不矛盾律答:不矛盾律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即互相矛盾或者互相反对的思想不能同真,庇必有一假。
11、什么是排中律答:排中律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即互相矛盾或下反对关系的思想不能都假,必有一真。
12、什么是充足理由律答:充足理由律是在思维或论证过程中,任何一个被确定为真的思想总有它的充足理由。
二、用图解法表示下列概念间的关系。
1.A 船B 轮船C 货船答:这几个概念间的关系可用图表示为:2.A 泰山B 山东C 中国D 联合国答:可用图表示为:3.A 词B 褒义词C 贬义词D 合成词4.A 现代化B 社会主义现代化C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答:可用图表示为:5.A 石拱桥B 卢沟桥C 拱形桥洞6.A 小说家B 戏剧家C 诗人D 文学家答:可以用图表示为:三、将具有下图所示关系的概念分别填入图中3.四、下列语句作为定义是否正确?为什么?1、货币是商品,但不是一般商品。
逻辑学复习知识点汇总

逻辑学复习知识点前言:逻辑学:传统逻辑、现代逻辑;它是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更直接.更系统)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什么是逻辑学1.“逻辑”的含义:源于古希腊.原意:思想.言辞.理性.规律。
逻辑是一门学科.即逻辑学(思维科学)。
2.逻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
逻辑学的研究目的:总结出人们正确运用各种思维形式的逻辑规律。
思维: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和理性认识(概念.命题(判断).推理)思维的形式结构(思维的逻辑形式):包括逻辑常项和变项逻辑常项:不随思维具体容变化而变化.是判定一种逻辑形式具体类型的唯一依据。
传统逻辑:自然语言(日常用语)现代逻辑:人工语言(符号语言:表意符号.公式.公式序列)思维形式结构的规律:逻辑规则:仅适用于某种思维形式。
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普遍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思维形式。
(传统逻辑定义)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表现方式:现代逻辑的基础部分:经典命题逻辑,经典谓词逻辑(表现方式:重言式(重言蕴涵式.重言等值式))第二节逻辑学的性质和作用1.逻辑学的性质:工具性.全人类性(没有民族性.阶级性)2.逻辑学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4年规定的七大基础学科:逻辑学、数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三方面作用:促成逻辑思维由自发向自觉转变;培养和提高人们认识事物、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帮助识别、驳斥谬误和诡辩。
3.第三节逻辑简史逻辑学的历史:两千多年逻辑学的三大源头:古中国、古印度、古希腊。
西方逻辑:以古希腊逻辑为先河.在发展的历程中完整地经历了传统和现代两个形态。
(以此为例)传统逻辑的诞生与发展:传统逻辑:由亚里士多德开始直至莱布尼兹之前的整个逻辑类型。
特点:借助自然语言.主要围是常见日常思维类型。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古希腊著名学者.第一次全面、系统研究逻辑学主要问题.首创逻辑学这门科学。
逻辑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逻辑概述逻辑是关于思维的科学。
逻辑是关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思维形式有词项、命题、推理,语言形式有词和词组、句子、句群,大体说来,词项是由词或词组表达的,命题是由句子表达的,推理是由复句或句群表达的。
▲学习逻辑知识的必要性(一)有助于公务人员掌握认识事物的正确方法首先,逻辑思维具有认识事物的基础性的特点。
其次,逻辑思维具有认识事物的工具性的特点。
再次,逻辑思维具有认识事物的普遍性的特点。
(二)、有助于增强公务人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实际工作中,面对各种错误的论证,甚至貌似有理的诡辩,逻辑思维的运用也会帮助公务人员识别、反驳错误的认识或诡辩。
(四)、有助于提高公务人员表达思想、撰写文稿的能力。
第二章词项逻辑▲词项是意义确定了的语词。
▲词项与语词的关系:词项需要通过语词来表达。
词项与语词之间还有着一些特定的逻辑关系。
一方面,同一个语词可以表达不同的词项,也就是语言学上所说的一词多义。
另一方面,一个词项可以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
例如罗盘——指南针,自行车——脚踏车。
有时同一词项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可以使语言生动活泼,甚至幽默诙谐。
▲词项的内涵是指词项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即词项的内容与含义。
词项的外延是指具有内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的总和。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内涵是指词项的意义方面,它说明词项所反映的对象究竟是什么样的;外延是词项的数的方面,它说明词项所适用的范围,包括哪些个对象。
▲词项内涵、外延理解不当,产生的逻辑问题(P9灵活运用,猜为纠错题)词项的内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由于对词项的内涵和外延不能准确把握,从而出现词项错用、词项不明、词项混淆、词项赘余、误用集合等多种逻辑错误。
▲词项的种类单独词项是反映唯一的某个对象的词项,其外延只有一个分子,是指称独一无二的事物。
例如“黄河”、“中国最大的城市”、“世界最高峰”等等。
普遍词项是反映一类对象的词项,其外延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子所组成的类。
高中逻辑推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逻辑推理知识点总结
(一)翻译推理
1. 充分条件命题:前推后
2.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后推前
3. 逆否命题推理: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否前肯后推不出确定性结论
4. 递推公式:A→B,B→C 可以得到A→C
5. 联言命题:全真为真,一假为假
6. 选言命题:全假为假,一真为真
7. 摩根定律:去括号,分负号,且变或,或变且
8. 否定肯定式:选言命题为真时,否定一肢,肯定一肢
9. 模态命题:移动否定词,所有变有的,有的变所有,可能变必然,必然变可能
10. 平行结构:只对比推理过程,不关注推理对错
(二)真假推理
解题技巧:找关系,看其余
1. 矛盾关系;
2. 反对关系
(三)分析推理
1. 优先排除法;
2. 最大信息法;
3. 确定信息优先;
4. 假设条件法;
5. 选项代入法。
(四)归纳推理
1. 话题一致原则:偷换话题、无由猜测、夸大事实;
2. 从弱原则;
3. 整体优先原则。
(五)原因解释
1. 题干中找冲突;
2. 选项中看解释
(六)加强论证
1. 加强论点;
2. 加强论据;
3. 建立联系;
4. 补充前提。
(七)削弱论证。
(完整)《逻辑学》重点知识整合

概念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1、概念有两个基本的逻辑特征:内涵和外延.1)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属性。
即概念的含义.(它回答概念“反映了什么对象”)2)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对象。
即概念的适用范围。
(它回答概念“反映了哪些对象”)如:三角形:三条直线在同一平面上构成的封闭图形,三个角之和为180度。
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都是三角形。
3)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反变关系国家:阶级统治的工具—-中、美、英、法……(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统治的工具——中国内涵扩大,外延缩小;内涵减少,外延变大虚概念:有内涵无外延——鬼、孙悟空、贾宝玉2、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确定性与灵活性二、概念的种类(单独、普遍、集合、非集合、正、负)(一)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划分根据:概念的外延,即概念所指称对象的数量1、单独概念是指外延仅有一个对象的概念.它的外延是独一无二的。
从语言角度看,单独概念一般是通过专有名词或者摹状词表达的。
具体地说:A 人名、地名、单位名等一般表达单独概念.B 包含数目、序列或最高程度的词。
C 表示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中发生的事件.D 包含“这个"、“那个”的词或词组表达单独概念。
2、普遍概念是指外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的概念.语言角度来说,普通名词、形容词和动词表达普遍概念。
△注意:一个语词所表达的概念究竟是普遍概念还是单独概念,需联系语言环境。
例:《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的机关报。
(专有的报名——单独概念)小王和小张手里各拿着一份《人民日报》。
(印刷出来的一份份报纸——普遍概念)(二)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划分根据:词项内涵的不同,所指称的对象是集合体,还是非集合体而作出的分类。
集合体:是由许多个体组成的统一整体,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只为集合体所具有,而不必为这个集合体的某一个体所具有.1、集合概念是反映集合体的概念(以事物的群体为反映对象).如:森林、书籍、群岛、车队、中国女子排球队、党、词汇、阶级。
逻辑学复习知识点汇总

逻辑学复习知识点前言:逻辑学:传统逻辑、现代逻辑;它是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更直接.更系统)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什么是逻辑学1.“逻辑”的含义:源于古希腊.原意:思想.言辞.理性.规律。
逻辑是一门学科.即逻辑学(思维科学)。
2.逻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
逻辑学的研究目的:总结出人们正确运用各种思维形式的逻辑规律。
思维: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和理性认识(概念.命题(判断).推理)思维的形式结构(思维的逻辑形式):包括逻辑常项和变项逻辑常项:不随思维具体内容变化而变化.是判定一种逻辑形式具体类型的唯一依据。
传统逻辑:自然语言(日常用语)现代逻辑:人工语言(符号语言:表意符号.公式.公式序列)思维形式结构的规律:逻辑规则:仅适用于某种思维形式。
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普遍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思维形式。
(传统逻辑定义)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表现方式:现代逻辑的基础部分:经典命题逻辑,经典谓词逻辑(表现方式:重言式(重言蕴涵式.重言等值式))第二节逻辑学的性质和作用1.逻辑学的性质:工具性.全人类性(没有民族性.阶级性)2.逻辑学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4年规定的七大基础学科:逻辑学、数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三方面作用:促成逻辑思维由自发向自觉转变;培养和提高人们认识事物、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帮助识别、驳斥谬误和诡辩。
3.第三节逻辑简史逻辑学的历史:两千多年逻辑学的三大源头:古中国、古印度、古希腊。
西方逻辑:以古希腊逻辑为先河.在发展的历程中完整地经历了传统和现代两个形态。
(以此为例)传统逻辑的诞生与发展:传统逻辑:由亚里士多德开始直至莱布尼兹之前的整个逻辑类型。
特点:借助自然语言.主要范围是常见日常思维类型。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古希腊著名学者.第一次全面、系统研究逻辑学主要问题.首创逻辑学这门科学。
基础逻辑知识点总结归纳

基础逻辑知识点总结归纳逻辑是一门研究正确推理和论证的学科,它涉及到命题、推理、谬误、论证等方面的内容。
逻辑知识对于思维的清晰和准确推理非常重要。
在现代社会,逻辑知识也被广泛运用于科学、技术、法律、商业等领域。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基础逻辑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1. 命题逻辑命题是能够陈述真假的陈述句,通常用P、Q、R等字母表示。
在命题逻辑中,命题可以通过逻辑连接词如“与”、“或”、“非”等进行组合和演绎。
命题逻辑的主要结构包括合取命题、析取命题、否定命题、蕴含命题等。
合取命题是由两个或多个命题用“与”连接成的复合命题,用符号“∧”表示。
例如,P∧Q表示P和Q成立。
析取命题是由两个或多个命题用“或”连接成的复合命题,用符号“∨”表示。
例如,P∨Q表示P或Q成立。
否定命题是对某个命题的否定表述,用符号“¬”表示。
例如,¬P表示P不成立。
蕴含命题是由两个命题构成的复合命题,其中一个命题是前提,另一个是结论,用符号“→”表示。
例如,P→Q表示如果P成立,则Q成立。
2. 谬误谬误是指在推理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推理或错误论证,在逻辑学中有多种谬误类型,包括形式谬误、语义谬误和非形式谬误。
形式谬误是指在推理结构上出现的错误,通常通过形式逻辑的规则来判断,如偷换概念、简化假设、非正式的解释等。
语义谬误是指在词语的使用上出现的错误,包括模糊用语、歧义、偏见等。
非形式谬误是指在实际推理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通常通过实质逻辑的规则来判断,如不当的引用权威、无中生有、谬误的论证结构等。
3. 推理推理是通过一些前提得出一个或多个结论的过程,构成正确推理的主要条件包括有效性和真实性。
有效性是指从前提到结论的逻辑关系是否正确,真实性是指前提和结论是否都是真实的。
在逻辑学中有多种推理形式,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假设推理等。
演绎推理是指从一般性的前提中得出特殊性的结论,根据结论必然由前提推到,如数学中的定理证明。
归纳推理是指从特殊性的观察中得出一般性的结论,根据观察的事实进行推断,如科学研究中的实验和调查。
逻辑学复习知识点汇总

逻辑学复习知识点前言:逻辑学:传统逻辑、现代逻辑;它是基础性. 工具性的学科(更直接. 更系统)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什么是逻辑学1. “逻辑”的含义:源于古希腊. 原意:思想. 言辞. 理性. 规律。
逻辑是一门学科. 即逻辑学(思维科学)。
2.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
逻辑学的研究目的:总结出人们正确运用各种思维形式的逻辑规律。
思维:感性认识(感觉. 知觉. 表象)和理性认识(概念. 命题(判断). 推理)思维的形式结构(思维的逻辑形式):包括逻辑常项和变项逻辑常项:不随思维具体内容变化而变化. 是判定一种逻辑形式具体类型的唯一依据。
传统逻辑:自然语言(日常用语)现代逻辑:人工语言(符号语言:表意符号. 公式. 公式序列)思维形式结构的规律:逻辑规则:仅适用于某种思维形式。
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普遍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思维形式。
(传统逻辑定义)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包括:同一律. 矛盾律. 排中律. 充足理由律。
表现方式:现代逻辑的基础部分:经典命题逻辑, 经典谓词逻辑(表现方式:重言式(重言蕴涵式. 重言等值式))第二节逻辑学的性质和作用1. 逻辑学的性质:工具性. 全人类性(没有民族性. 阶级性)2. 逻辑学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4 年规定的七大基础学科:逻辑学、数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三方面作用:促成逻辑思维由自发向自觉转变;培养和提高人们认识事物、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帮助识别、驳斥谬误和诡辩。
3. 第三节逻辑简史逻辑学的历史:两千多年逻辑学的三大源头:古中国、古印度、古希腊。
西方逻辑:以古希腊逻辑为先河. 在发展的历程中完整地经历了传统和现代两个形态。
(以此为例)传统逻辑的诞生与发展:传统逻辑:由亚里士多德开始直至莱布尼兹之前的整个逻辑类型。
特点:借助自然语言. 主要范围是常见日常思维类型。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 公元前322): 古希腊著名学者. 第一次全面、系统研究逻辑学主要问题. 首创逻辑学这门科学。
逻辑知识点总结

逻辑知识点总结逻辑是研究思维和推理规律的学科,它涉及到认识论、语言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逻辑是现代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其它学科的基础。
逻辑知识点总结如下:一、逻辑的基本概念1、概念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抽象和一般化。
概念是思维的先导,是认识事物的起点。
2、判断判断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联系起来的思维活动。
判断是推理的基本元素,是思维的基本形式。
3、推理推理是由一个或若干个判断推出另一个判断的思维活动。
推理包括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4、论证论证是以判断和推理为基本形式的思维和说理活动。
它是一种用来为自己的思维或行为做出解释、证明或辩护的方法。
5、谬误谬误是指在论证过程中,由于思维的不严谨和不正确而导致的错误。
谬误分为形式谬误和实质谬误。
6、逻辑学逻辑学是研究思维和推理规律的学科。
它包括形式逻辑和实证逻辑两个方面。
二、形式逻辑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和推理形式的逻辑学分支,它主要涉及到演绎推理。
1、范畴范畴是逻辑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一般性的概念。
范畴是由概念和判断组成的,它是概念和判断的载体。
2、假言命题假言命题是由一个条件部分和一个结论部分组成的命题。
假言命题的逻辑关系有包含关系、等价关系和矛盾关系。
3、范畴演绎范畴演绎是由包含关系和假言命题推导出新的命题的推理过程。
4、命题演绎命题演绎是由已知的命题推导出新的命题的推理过程。
命题演绎包括假言演绎和三段论。
5、量词量词是逻辑学中的重要概念,它用来表示量的关系。
量词分为普遍量词和特殊量词,它们可以用来表示全部、一些、无、几等不同的量的关系。
三、实证逻辑实证逻辑是研究实际推理和实际论证的逻辑学分支,它主要涉及到归纳推理。
1、归纳归纳是由个别事实推导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过程。
归纳分为完全归纳和不完全归纳,在归纳过程中常常会涉及到类比、类推等推理方法。
2、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一种归纳推理的方法,它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逻辑学重点

真值模态判断:必然P,必然非P,可能P,可能非P。
规范模态判断:必须P,必须非P,允许P,允许非P。
这两种模态判断之间的对当关系。
4、联言判断
5、选言判断
着重掌握:这三种判断的真假与其肢判断真假之间的关系(真值表)。
6、假言判断
7、负判断 :各种负判断的等值判断
从题干的叙述可以看出,其中的“板城烧锅酒可以喝一点”是结论,其中,“可以喝一点”是大项,“板城烧锅酒”是小项。另外,从题干的叙述可以看出,“好酒可以喝一点”是前提,而且由于它包含着大项,所以可以确定它是大前提。同时可以确定中项是“好酒”。因此,可以肯定:需要补充的是小前提。为此,我们把小项“板城烧锅酒”和中项“好酒”连接起来,得到“板城烧锅酒是好酒”这个判断,这就是被省略了的小前提。
第四步: 由于中项在大前提中是肯定判断的谓项,不周延;而三段论的规则有“中项在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所以,中项在小前提中必须周延。为此,小前提只能是SOM,而不能是MOS。
第五步: 综上所述,该三段论为:大前提PAM;小前提SOM;结论:SOP。这是一个第二格的AOO式。
④ 运用三段论的知识解答综合性选择题
8、真值表的应用
(1)判断两个判断是不是等值? 课堂上已经讲过。
(2)判断一个逻辑形式是不是重言式(永真式)
所谓一个逻辑形式是 “重言式(永真式)”,就是指它的各个变项不论是取真值,还是取假值,它都是真的。举例分析:
请用真值表法判断【(p→q)∧p 】→q 是否重言式
解答:列出真值表如下:
举例:
所有安徽来京打工人员,都办理了暂住证;所有办理了暂住证的人员,都获得了就业许可证;有些安徽来京打工人员当上了门卫;有些业余武术学校的学员也当上了门卫;所有的业余武术学校的学员都未获得就业许可证。
逻辑学 复习要点

12、“并非所有S是P”等值于( ①有的S是P ②有的S不是P ③所有S不是P ④某个S不是P
)。
2020/4/13
18
13、与SEP具有矛盾关系的命题是
(
)。
①SAP
②SOP
③SIP
④POS
2020/4/13
19
14、运用对当关系推理,从( 可以推出并非SIP。 ①并非SAP ②SOP ③并非SEP ④SEP
2020/4/13
23
18、若“p→q”真与“q”真,则
(
)。
①“p”真假不定
②“p”真
③“p”假
p”假
2020/4/13
24
19“p∧q”真,据联言推理分解式可推
出(
)。
①“p”真
②“p”假
③“q”假
④“非q”真
2020/4/13
25
20、“瑞雪兆丰年”这个结论不是可以:
(
)。
①用完全归纳推理得到的
重点掌握:
1、判断的两个逻辑基本特征。 2、简单判断包括几种判断 ? 3、性质判断由几部分组成?它的种类有哪些? 4、性质判断主、谓项的周延性情况 5、A、E、I、O四种判断间的对当关系怎样? 6、各种性项判断直接推理的有效式、逻辑形式及推
理规则?
2020/4/13
2
7、什么是三段论?它有哪些规则?违反这些逻辑规则会 犯什么逻辑错误?
②主谓项的周延性
③命题的形式
④语言表述
2020/4/13
15
10、“p并且q”真,当且仅当
(
)。
①p真q真
②p真q假
③p假q真
④p假q假
2020/4/13
《逻辑学》完整版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言第一节“逻辑”的含义一、逻辑的词源1. 逻辑一词源出于希腊文的“逻各斯”(logos.复数形式是logoi)。
·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据说有专论逻各斯的著作《逻各斯》。
·逻各斯的基本词义是言辞、秩序和规律。
言语是这一语词的原创义.然后在此基本词义基础上派生出理性、理想、推理论证等词义。
2. 逻各斯演变为“逻辑”一词·最先是由斯多葛学派使用 ;看作是由论辩术和修辞学两部分构成的理论。
·古罗马和欧洲中世纪的逻辑学家也在这种意义上来看待“逻辑”一词。
·其后.逻辑一词的含义就一直和推理与论辩的方法和原则相关。
3. 逻辑一词传入中国·严复开始.“按逻辑此翻名学。
其名义始于希腊.为逻各斯一根之转”.·严复翻译的时间大约在19世纪末 ;·再过十多年后.由章士钊正式在汉语中定名.作为讨论思维、讨论推理的规范和秩序的学问4. 为什么logic要翻译为逻辑?逻辑学是有点特殊的学科。
特殊在什么地方?学科名的特殊和学科内容的特殊。
中国历史上和逻辑对应的学科?逻辑究竟研究什么?二、什么是逻辑?1. 逻辑是一门和方法、原则、规范紧密相关的人文学科。
她探索和研究的是我们进行推理(reasoning.inference)时应该使用的方法、技巧、标准和原则。
逻辑是一门讲道理的学科。
逻辑总是和语言相关。
逻辑总是和论证证明推理相关。
p2 2. 三个方向的推理追寻历史:一个事件出现了.我们寻求其产生的原因.案件、历史、文物等.向后的推导。
确定目标:未来可能出现的事件.这是向前的推理。
演绎推理:没有时空条件的推理.数学和逻辑。
几何证明和数学计算。
第二节逻辑历史简述一、古典逻辑1.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认为是逻辑学之父。
2. 亚里士多德创立逻辑学科的标志是他所撰写的逻辑专著.这些讨论逻辑问题的专著有《范畴篇》、《解释篇》、《分析前篇》、《分析后篇》、《论辩篇》和《辩谬篇》.这些篇章后来合编为《工具论》一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逻辑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什么就是逻辑学答:逻辑就是关于思维过程自身规律的学说。
逻辑学就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逻辑规律及简单的逻辑方法的科学。
2、什么就是概念答:概念就是反映思维对象及其特有属性的思维形态。
概念的内涵就就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
概念的外延就就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对象。
3、什么就是命题答:命题就是反映思维对象情况的思维形态。
4、什么就是推理答:推理就是依据已知命题得到新命题的思维形态。
5、什么就是定义答:定义就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
6、什么就是划分答:划分就是把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分为几个小类,从而明确这个概念的外延的逻辑方法。
划分的三要素:母项、子项、划分的根据7、什么就是直言命题答:直言命题就是直接地无条件地反映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
8、什么就是直言三段论答:直言三段论也叫三段论,它就是借助于一个共同的词项(概念)把两个直言命题联结起来,从而推出一个新的直言命题的间接推理。
9、什么就是同一律答:同一律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
10、什么就是不矛盾律答:不矛盾律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即互相矛盾或者互相反对的思想不能同真,庇必有一假。
11、什么就是排中律答:排中律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即互相矛盾或下反对关系的思想不能都假,必有一真。
12、什么就是充足理由律答:充足理由律就是在思维或论证过程中,任何一个被确定为真的思想总有它的充足理由。
二、用图解法表示下列概念间的关系。
1.A 船B 轮船C 货船答:这几个概念间的关系可用图表示为:2.A 泰山B 山东C 中国D 联合国答:可用图表示为:3.A 词B 褒义词C 贬义词D 合成词4.A 现代化B 社会主义现代化C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答:可用图表示为:5.A 石拱桥B 卢沟桥C 拱形桥洞6.A 小说家B 戏剧家C 诗人D 文学家答:可以用图表示为:三、将具有下图所示关系的概念分别填入图中3、四、下列语句作为定义就是否正确?为什么?1、货币就是商品,但不就是一般商品。
答:不正确。
第一个分句犯了“定义过宽”的错误;第二个分句犯了“否定式定义”的错误。
2、战争就就是战争,战争就是残酷无情的。
答:不正确。
第一个分句“同语反复”;第二个分句“定义过宽”。
3、教师就是辛勤的园丁。
答:不正确。
用了比喻。
4、商品就是用货币作交换手段的劳动产品。
答:不正确。
“定义过窄”。
5、语素就是最小的表达一定意义的语言单位。
答:正确。
符合定义规则。
6、句子就是表达一定意义的语言单位。
答:不正确。
“定义过宽”。
7、正方形就是四边相等的平面几何图形。
答:不正确。
“定义过宽”。
8、健康就就是没有疾病。
答:不正确。
犯了“否定式定义”的错误。
例解、题:所谓理性就就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而高级神经活动就就是理性。
答:这两句话作为对“理性”的定义不正确,犯了“循环定义”的错误。
五、下列语句作为划分就是否正确?为什么?1、把句子分为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
答:这个就是分解,不就是划分。
2、民主革命有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答:这个就是正确的划分,符合规则。
3、商品可分为优质商品、劣质商品、畅销商品、滞销商品等。
答:不正确。
“划分根据不同一”,同时还犯了“子项相容”错误。
4、这次公审的罪犯有工人、农民、干部、学生与高干子弟。
答:不正确。
“划分根据不同一”,同时还犯了“子项相容”错误。
5、一望无际的田野上长满了棉花、花生与粮食作物。
答:不正确。
“超级划分”,“棉花”“花生”就是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并列的应该就是“经济作物”,而不就是“棉花”“花生”。
6、所有学校,包括大学与中学,都要开展素质教育。
答:不正确。
“子项未尽”,缺少子项“小学”。
7、市场分为国际市场、国内市场、农贸市场、资本主义市场、社会主义市场与超级市场。
答:不正确。
“划分根据不同一”:“国际市场、国内市场”与“农贸市场”、“资本主义市场、社会主义市场”分别用了三个不同根据,而且“农贸市场”的并列子项没有出现,犯了“子项不全”的错误。
8、划分由三个要素组成:划分的母项、划分的子项与划分的根据。
按划分的不同层次,划分可分为一次划分与连续划分。
答:第一句话就是分解不就是划分,第二句话就是正确的划分。
例解、题:汉语的词有单纯词、多音词、外来词、方言词。
答:这个划分不正确。
犯了“划分根据不同一”与“子项相容”的逻辑错误。
因为“单纯词”就是按词的结构划分出来的,“多音词”就是按音节划分的,“外来词”、“方言词”就是按词的来源划分的。
除“外来词”与“方言词”之间不相容的情况,上述各子项之间都就是交叉的。
六、下述议论就是否违反逻辑基本规律?如违反,说明违反了什么规律。
1、金人王若虚云:“或问文章有体乎?曰:无。
又问无体乎?曰:有。
然则果如何?曰:定体则无,大体则有。
”答:不违反。
王若虚对同一对象“文章”从不同方面作出不同的断定。
2、任何人的话都不能信。
答:这句话包含如下逻辑矛盾:任何人的话都不能信,包含了“任何人的话都不能信”这句话本身也不能信,即包含了对自身的否定,这就违反了不矛盾律。
3、有的人拼命追求轻松。
答:这句话包含逻辑矛盾:“拼命”即“不轻松”,要“轻松”就不能“拼命”,“拼命”与“追求轻松”不能共存。
这句话就是自相矛盾的,违反了不矛盾律。
4、说“如果一个人就是年满十八岁,那么她有选举权”,这显然就是不对的;说“有人年满十八岁,但她没有选举权”,这同样就是不对的。
答:前者就是“如果p,那么q”的形式,后者就是“p 并且非q”的形式,二者就是不同真、不同假的矛盾关系,对二者都加否定,自相矛盾,违反不矛盾律。
5、甲问:“该犯就是否可判缓刑?”乙答:“对该犯判决过重了些。
”答:乙对甲的回答违反了同一律,犯“答非所问的”错误。
6、一个美国人问一个华侨:“您就是日本人,还就是韩国人?”这个华侨拍着胸膛说:“我就是中国人!”答:美国人的问话就是个虚假二支选言命题,遗漏了真支“您就是中国人”,而且语气中还有对中国人的轻视。
正确的回答应就是:“我既不就是日本人,也不就是韩国人”,这就是对虚假问题的拒绝。
而华侨避免正面拒绝,直说:“我就是中国人”,表面上“答非所问”,实则隐含了“我既不就是日本人,也不就是中国人”的回答,并不违反同一律与排中律。
例解、题:我们应该考虑国家利益与集体利益,而不就是个人利益。
为什么呢?因为我国就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我国个人主义就是不可能占有合法地位的。
答:违反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个人主义”与“个人利益”不就是一个概念,不能混淆。
七、简答题:1、例解(P208)题:数学家斯摩林,根据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中的情节编成一道逻辑推理题:女主人公鲍细亚对求婚者说:“这里有三只盒子,每只盒子的铭牌上各写有一句话。
三句话中只有一句就是真话,谁能猜中我的肖像放在哪一只盒子里,谁就能做我的丈夫。
”金盒上写的就是:“肖像在金盒中”,银盒上写的就是:“肖像不在银盒中”,铅盒上写的就是:“肖像不在金盒中”。
有一个求婚者猜中了,您知道她就是怎么猜中的不?答:肖像在银盒里。
求婚者的推理过程就是:金盒上的话“肖像在金盒中”与铅盒上的话“肖像不在金盒中”就是矛盾关系的命题。
根据排中律,二者必有一真。
又已知三句话中只有一句真话,由此可知银盒上的话“肖像不在银盒中”就是假话,根据排中律,“肖像在银盒中”应就是真的。
2、例解(P205)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某国空军有一条军规规定:如果飞行员被医生断定有精神病,她就可以不参加作战飞行;但在退出作战以前,她本人应当提出不参加战斗的理由;而假如她意识到自己有病不能参加战斗,就证明她头脑健全,没有精神病。
答:这条军规包含着逻辑矛盾:在飞行员被断定有精神病的情况下,如果她能提出不参加战斗的理由,那么证明她头脑健全,没有精神病,因而按规定不能退出战斗;如果她不能提出不参加战斗的理由,那么,按规定也不能退出战斗。
她或者能,或者不能提出不参加战斗的理由,总之,她都不能退出作战(这就是二难推理的简单构成式)。
这个“不能退出作战”的结论与“她可以不参加作战飞行”的规定相矛盾,违反不矛盾律。
3、据传,有一年元宵节,司马光夫人想上街逛灯会,跟司马光说:“我要去瞧花灯。
”司马光说:“家中这么多灯,何必出去瞧?”司马光夫人又说:“我不但要瞧灯,还想瞧游人。
”司马光说:“家中这么多人,何必出去瞧?”请问,司马光为了阻止夫人上街游玩,使用了什么样的诡辩方法?(P206)答:司马光为了阻止夫人上街游玩,故意混淆“花灯”与“灯”,“游人”与“人”的概念,同时偷换了“瞧花灯”与“瞧灯”、“瞧游人”与“瞧人”两对论题,违反了同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