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余映潮《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余映潮《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白礼赞》教学片段茅盾的《白礼赞》是一篇热情洋溢的散文,文中运用了一组相似而有变化的句式来结构全篇。

细读文本时,发现其中端倪,眼前一亮,用这组句式来打通文章脉络。

下为课堂实录。

师:刚才同学们朗读了课文,请大家找一找能够标示全文结构的句子。

生(圈点勾画,很快找出):“白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树!“那就是白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就是白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白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像北方的农民;”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四个句子,从中能发现什么共同点?生:这四个句子都提到了白树的“不平凡”。

师:从始自终,白树的“不平凡”一再出现,那它就是这篇课文的——(停顿)生:它是这篇课文的线索。

师:我们先来看文章开头出现的这个句子,同学们品读一下,想一想这句话中,哪个词应该重读?为什么?生:“实在”。

“实在”是确实的意思,强调了白树的不平凡,也告诉读者它的不平凡是不用怀疑的。

师:说得很好!同学们再看整句话,它在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生:总领全文,回应题目,点出作者赞美白树的原因。

师:“我赞美白树”这句话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你觉得好不生:抒情,而且是直接抒情。

生:老师说过直接抒情没有间接抒情含蓄,而且表露的感情过于显白师:那用在这里的直接抒情是否影响了文章的表达呢?生:那倒没有,而且具有感召力和震撼力,能强烈的感染读者。

师:是用直接抒情还是用间接抒情,要看整篇文章的格调,如果文章通篇都是高亢激昂,显性的抒发感情,那么这种直接抒情的方式就不会影响到文章的效果。

我们再来看第二句“那就是白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总的来看,这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哪句话承接着上文?生:承上启下的作用,“那就是白树”承接上文而来。

师:“那”是一个什么代词?它表明了什么?生:“那”是远指代词,表明了作者观察白的距离之远。

师:上文有回应吗?生:“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从这句可以看出作者是远距离观察白。

《白杨礼赞》的优秀教案设计(优秀9篇)

《白杨礼赞》的优秀教案设计(优秀9篇)

《白杨礼赞》的优秀教案设计(优秀9篇)1、第一单元是以战争为主题组元的。

五篇课文,有反映解放战争的《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扛》《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有反映反法西斯战争的《蜡烛》,有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有反映抗日战争的《芦花荡》,有反映德国法西斯暴行的《亲爱的爸爸妈妈》“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也以战争为主题;“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2、第二单元主要由记叙类作品组成,着重培养阅读记叙类作品的能力。

从单元课文的内容来说,都是写普通人的。

在七年级下册已经安排了一个写杰出人物的单元,让学生领略了世界杰出人物的风采。

那么有必要再安排一个写普通人的单元,让学生对人世间亿万普通人民有更深刻的认识。

这一单元的前边;恰恰是一个写战争的单元,显得十分沉重。

因此,这个单元有必要高声赞颂人间的爱,吁唤,“让世界充满爱”。

通过这个单元,可以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受到熏陶和启示。

3、第三单元所选课文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文体类别上侧重于说明文。

《课程标准》7~9年级阅读目标中没有关于阅读说明文的要求,只是提出“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而在写作目标中提出“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清楚明白”。

《课程标准》5~6年级的阅读目标中则有“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而没有提出对写作的要求。

可知,《课程标准》把阅读说明性文章的要求主要放在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年级阶段,把写作说明性文章的要求放在高年级阶段。

由于学生在中年级阶段所学的说明性文章较为简单,对有关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和要求也知之甚少,所以在本册教材中设置了两个说明文单元,以期完成《课程标准》的有关目标。

实验教材与修订教材相比,对说明文的要求已大大降低了。

4、第四单元以“科学”为主题编选了五课各具特色的介绍科学知识的短文共六篇。

它们是《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你一定会听见的》。

2023最新-《白杨礼赞》教案(优秀4篇)

2023最新-《白杨礼赞》教案(优秀4篇)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4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下面是勤劳的编辑帮大伙儿整理的《白杨礼赞》教案(优秀4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白杨礼赞》教案篇一【教学目的要求】1.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的志向。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

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白杨本质特性和爸爸的心愿。

难点:领悟爸爸的心愿。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1.向学生介绍沙漠和白杨树的有关知识。

2.准备一幅能够分步拼贴的教学挂图和幻灯片。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审题1.课文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呢?2.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二)老师范读课文(三)学生自学课文1.出示自学思考题。

学生自学:(1)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辨介绍抚摸表白沉思(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3)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5)试着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四)学生质疑问难(五)课内练习1.写近义词:介绍抚摸分辨高大挺秀2.写反义词:清晰动摇软弱消失3.朗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三个问句。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找出三个问句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

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

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他是怎样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重点。

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

小黑板出示: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这节课我们就顺着这三个问句来学习课文。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3篇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3篇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3篇《白杨礼赞》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白杨礼赞》是托物言志的一篇散文,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抒发了对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的赞美之情。

全文的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由“雄壮”、“伟大”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赞美白杨树”。

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全文的写作思路等都清晰易懂,至于时代背景,学生明了即可,无需多讲,学习本文主要想教给学生一种读文的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品味散文优美抒情的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读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以朗读法感受白杨树的外形。

2.以讨论、探究的方法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重点与难点重点: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难点:象征写作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

教学设想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老师跟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文章:《白杨礼赞》。

大家先把书翻到单元提示,快速默读,告诉老师你读取到哪些信息。

单元文体、散文分类、文章内容、作用、学习的方法等。

二、解题从题目你能读取到哪些信息?写作的内容、作者情感、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等。

三、走进作者,交代背景。

作者简介: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人。

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和伟大革命家、文学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时代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中国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13篇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13篇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13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篇一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学校教学工作安排,整体把握教育教学内容。

从语文课程作为基础学科的特征出发,紧紧抓住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选修模块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扎实、稳步地推进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实施。

为学业水平测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学期完成选修《传记作品选读》、《语言文字运用》、《新闻阅读与实践》、《文章写作与修改》《传记作品选读》教材中选收了中外10位杰出人物的传记。

他们中有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也有科学家、文学家和科技界、商界的成功人士,涉及面很广。

选文特别注重传主的思想、智慧和人格魅力,注重他们的生平事迹和精神境界能否激励青年人健康成长,学生可以从不同侧面向他们学习,吸取他们宝贵的人生经验。

《语言文字运用》选取大量鲜活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来剖析语言现象。

借此指导学生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况分析1、教材分析:高二阶段是高中阶段比较关键的一年,从教材上来看,既有必修教材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升,也有选修教材的迁移、扩展与探究;写作上则要求学生努力写出有思想、有内容、有情感、有见地的文章,在四个方面上下功夫:缘事析理要深刻,讴歌亲情要充实,锻炼思想有文采,注重创新写新颖。

写作要求更高,既解决“写什么”,又指导“怎么写”,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2、学生分析:学生在现阶段,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不太牢,课外迁移不够深,进入高二下学期,阅读和写作能力都还有待加强。

虽说经过一个半学年的学习,但学生的语文学习还比较被动,语文基础知识参差不齐,整体阅读能力还可以,但学习习惯还不是很主动,上进心有个别同学不太强,任务还是比较艰巨的。

四、具体措施1、提高备课质量,学习新大纲,钻研新教材,探索新教法,体现知识和能力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和优势,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余映潮白杨礼赞教案

余映潮白杨礼赞教案

余映潮《白杨礼赞》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并欣赏散文《白杨礼赞》的美感。

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简介作者余映潮及其作品《白杨礼赞》。

引导学生初步阅读课文,感受白杨树的形象特点。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运用图片展示,帮助学生形成直观感受。

1.4 教学步骤:1.4.1 展示白杨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分享对白杨树的第一印象。

1.4.2 简要介绍作者余映潮及其作品《白杨礼赞》。

1.4.3 学生自读课文,感受白杨树的形象特点。

1.4.4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白杨树的意义。

第二章:作品分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白杨礼赞》的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对散文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白杨礼赞》的文笔特点和艺术风格。

解读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感悟。

2.4 教学步骤:2.4.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4.2 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如描绘白杨树的文字。

2.4.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主题思想的理解。

第三章:情感体验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体会《白杨礼赞》中的情感内涵。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白杨树的敬仰之情。

分析课文中的情感线索,如对白杨树的赞美之词。

3.3 教学方法:采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品中的情感。

利用音乐、图片等辅段,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3.4 教学步骤:3.4.1 教师播放轻柔的音乐,让学生放松心情,感受自然界的美好。

3.4.2 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情感。

3.4.3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享对作品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创意表达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余映潮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余映潮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余映潮《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白杨礼赞》是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茅盾散文选》。

文章以白杨树为载体,赞美了北方广大人民的坚强不屈、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他们默默奉献、无私贡献的高尚品质。

文章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是学习和研究议论文写作的优秀范例。

文章结构严谨,先写景,后抒情,再议论,层层递进,逻辑清晰。

景物描写细致入微,将白杨树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更重要的是,景物描写并非仅仅为了描写景物本身,而是为了衬托和升华文章的主题。

抒情部分真挚感人,表达了作者对北方人民的由衷敬佩。

议论部分深入浅出,阐明了作者的思想观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学情分析本课面向高中学生,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能够理解文章的表面意思,但可能难以深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和写作手法。

部分学生可能对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和技巧缺乏了解,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讲解。

学生对北方人民的艰苦生活和精神品质可能缺乏直观的感受,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

此外,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参差不齐,需要教师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掌握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和技巧。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课堂讨论、小组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和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北方人民的坚强不屈、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他们默默奉献、无私贡献的高尚品质。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3.学习白杨树的精神,做一个坚强、乐观、奉献的人。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余映潮《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三篇

余映潮《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三篇

余映潮《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三篇余映潮《白杨礼赞》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白杨礼赞》是托物言志的一篇散文,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抒发了对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的赞美之情。

全文的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由“雄壮”、“伟大”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赞美白杨树”。

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全文的写作思路等都清晰易懂,至于时代背景,学生明了即可,无需多讲,学习本文主要想教给学生一种读文的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品味散文优美抒情的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读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以朗读法感受白杨树的外形。

2.以讨论、探究的方法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重点与难点重点: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难点:象征写作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

教学设想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老师跟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文章:《白杨礼赞》。

大家先把书翻到单元提示,快速默读,告诉老师你读取到哪些信息。

单元文体、散文分类、文章内容、作用、学习的方法等。

二、解题从题目你能读取到哪些信息?写作的内容、作者情感、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等。

三、走进作者,交代背景。

作者简介: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人。

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和伟大革命家、文学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时代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中国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余映潮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余映潮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教学片段茅盾的白杨礼赞是一篇热情洋溢的散文;文中运用了一组相似而有变化的句式来结构全篇..细读文本时;发现其中端倪;眼前一亮;用这组句式来打通文章脉络..下为课堂实录..师:刚才同学们朗读了课文;请大家找一找能够标示全文结构的句子..生圈点勾画;很快找出:“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像北方的农民;”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四个句子;从中能发现什么共同点生:这四个句子都提到了白杨树的“不平凡”..师:从始自终;白杨树的“不平凡”一再出现;那它就是这篇课文的——停顿生:它是这篇课文的线索..师:我们先来看文章开头出现的这个句子;同学们品读一下;想一想这句话中;哪个词应该重读为什么生:“实在”..“实在”是确实的意思;强调了白杨树的不平凡;也告诉读者它的不平凡是不用怀疑的..师:说得很好同学们再看整句话;它在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生:总领全文;回应题目;点出作者赞美白杨树的原因..师:“我赞美白杨树”这句话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你觉得好不生:抒情;而且是直接抒情..生:老师说过直接抒情没有间接抒情含蓄;而且表露的感情过于显白师:那用在这里的直接抒情是否影响了文章的表达呢生:那倒没有;而且具有感召力和震撼力;能强烈的感染读者..师:是用直接抒情还是用间接抒情;要看整篇文章的格调;如果文章通篇都是高亢激昂;显性的抒发感情;那么这种直接抒情的方式就不会影响到文章的效果..我们再来看第二句“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总的来看;这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哪句话承接着上文生:承上启下的作用;“那就是白杨树”承接上文而来..师:“那”是一个什么代词它表明了什么生:“那”是远指代词;表明了作者观察白杨的距离之远..师:上文有回应吗生:“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从这句可以看出作者是远距离观察白杨..师:既然是远距离的观察;那么描写的着眼点会放在哪里生:描写的着眼点在于轮廓;在于大致的外形..师:文中是如何说的生:“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师:后两个分句构成了什么关系作者的重心放在哪个分句之上生:是转折关系;作者的重心放在后一个分句之上..师:那么最后一个分句应当开启下文;下文的哪些词语体现着白杨树的“不平凡”请找一找..生:“力争上游”、“片片向上”、“一律向上”、“倔强挺立”、“不折不挠、”对抗”..师:这些词语展现的是白杨的什么生:这些词语所体现的是白杨树的内在品质..师:换句话说;这里的“不平凡”所要体现的正是白杨树内在品质的不平凡..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来读读第三句:“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能说说与第二句的差别吗生:首先是“那”变成了“这”;其次是“实在”变成了“决”..师:哦;是啊这两个词语发生了变化;我们先来想想;为什么“那”变成了“这”生:因为从上文可以看出;作者对白杨进行了细致的描摹;他走近了白杨..师: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白杨的生:作者从“干”、“枝”、“叶”、“皮”来描写白杨;而且特别细致;连皮的颜色都描写出来了;充分看出他距离白杨是多么的近所以用“这”来承接..师品读“这就是白杨”;突出“这”:“这”除了与白杨的距离近以外;还有一种怎样的情味仅仅是走近白杨吗生:“这”好像很亲切;似乎表明着作者不但走近了白杨;还走进了白杨的内心;所以他才能那么深切地感受到白杨的内在气质..师:真好“这就是白杨树”;不仅仅表明着与白杨树空间的距离;还表明着作者与白杨树发生了共鸣;真正地从白杨树身上体会到一种力量..我们再品一品“决”..“决”字应当以怎样的语气读出生:特别肯定..生:是坚决的、是坚定的;更加突出强调了白杨树的不平凡..师:那这里的“不平凡”较之上文有无变化呢作者在下文中表达的着重点放在哪里生读第七段:这里的“不平凡”是有变化的;作者表达的重点是在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之上..师:请同学们勾画出来;并且大声读出..这里点明白杨象征意义的句式采用的是一连串的反问句;请你们变成陈述句读出..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里点出的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生读:白杨树象征北方的农民;象征守卫家乡的哨兵;象征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师:反过来看;这里的“不平凡”较之第二句的不平凡在表意上一样吗生:不一样;这里的表意更进一层;点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师:所以;作者在选词上也更进一层;“决”较之实在;更坚定、更坚决;其实是在更进一步强调着白杨树的精神..我们再来读第四句“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像北方的农民”..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句又发生了哪些变化生:“普通”变成了“普遍”..生:语序也发生了变化;这次把“不平凡”提到了句子的最前面生:而且也不再构成转折关系了..师:作者为何将“普通”换成“普遍”;它们有何差异生:“普通”多表示平常;而“普遍”不但表示平常;还表明数量之多..师:白杨树数量很多;很常见;与它相似的北方农民亦是如此..那它们所代表的精神呢是一两个人有;还是绝大部分都是这样呢生:白杨树是北方农民的写照;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师:那这种普遍的精神汇聚起来;会变成什么课文中是如何表述的生:这样的精神汇聚起来;会变成一个民族的精神..“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师:至此;文章的主旨显豁而出;因此;作者在表达白杨树的不平凡的时候;异常直接;而且将“极普通”与“不平凡”合二为一;极普通就是不平凡;普通之中蕴含着伟大..我们需要细心体味的是;随着文意的突显;作者的选词在发生着变化;能将这变化一一梳理;我们距离作者的写作意图就会越来越近..以这组句式为突破口;很清晰地将文章的内容与架构呈示出来..需要加强的;是对文章语句及写法的进一步赏析..赏析余映潮老师执教的白杨礼赞在全国中语会教学改革研究中心第四届学术年会上;展示了着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执教的白杨礼赞..观摩后;我很激动..我发自内心地赞叹:这是课堂教学的艺术精品..简化、优化、美化;是这一节“艺术精品”课的设计风格.. 它首先体现在板块式的教学思路上..请看这节课的教学流程图:教学板块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导入自读深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客;确立学基调练读读与思品读白杨生长的环境之美悟读读与悟品读由白杨的形神之美品读读与品品读白杨的意蕴之美小结教学小结.点拔阅读此类作品的规律..导入、练读、悟读、品读、小结;是这节课的五个教学板块..从教学结构上看;它们线条简明、清晰、有序..从教学内容上看;三个品读板块;分别对文章中最有特色、最能揭示主旨的部分进行了精当的赏析;是对教学信息的高水平优化..从教学流程上看;由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遵循了阅读教学的规律..从教学方法看;读与思、读与悟;读与品巧妙结合;各有侧重且步步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潜移默化之中给学生以自学方法的指导..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为经线;以“勾画字词”为纬线;贯穿着“训练语感和发展思维”的涓涓活水;五个教学板块层层递进;相对独立而又环环相扣..其次;体现在板书的艺术设计上..“白杨礼赞”的板书;不仅仅是对作品内容的提纲掣领;更是对写作方法的指点和阅读规律的小结..请欣赏余老师的板书:不管是从“教”还是从“学”角度来看;也不管是从“写”还是从“读”的角度来看;这则板书设计都称得上是“简化、优化、美化”的上品..活动充分;情感丰富;用语精美;是这一节“艺术精品”课的教学风格.. 从“导人”板块的教学;可窥见学生课堂活动之一斑:“同学们;你们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吗例如‘作者赞美了力争上游的白杨树’..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准备‘说话’..”亲切的教态;单刀直人、指向性极强的导入语;不是很难而又有一定思维强度的话题;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只见课堂上一阵紧张的翻书、勾画;接着是纷纷举手和争先恐后的“说话”..不到5分钟;就有了“赞美了坚强不屈的白杨树”“赞美了平坦大地上傲然挺立的白杨树”“赞美了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倔强挺立的白杨树”“赞美了象征着抗日军民的白杨树”等多种说法;基本概括了文章所描述的白杨树的特征..余老师相机点拨、归纳;概括为:文章赞美了白杨树的不军事荤:3P19丰荤、象征之美带点字为板书内容..这短短的“说话”式导入;激活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 ..说话”所需要的对课文信息的快速搜索、提取、加工、概括;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文章的大概内容;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赞美”这一情感基调..同时融洽了师生情感;营造了和谐、畅快的教学氛围..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这种说法虽有点偏颇;但也不无合理的内涵;特别是相对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感情;负载着人类文化的语文而言..应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语文教学艺术..自始至终表达着由衷的赞美之倩;是此节“艺术精品”课的鲜明特点..凡观摩过余老师这节课的人;大概都不会忘记这样一个动人的细节:学生集体朗读着“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头………”这一部分;当读到“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时;余老师匠心独运地天衣无缝地紧紧接上“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那饱含情感、明亮、厚实、具有强烈穿透力的声音;融进学生的集体朗读;犹如参天白杨拔地而起;形成了朗读过程中的制高点;强烈地感染了学生..如此师生一体、铿锵有力、高亢激昂的朗诵;形成了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小高潮;巧妙地将教学引入了第二个板块..没有多的言语;学生就领悟了: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是为描写白杨树的形象美作铺垫的;是景象美引出了对白杨树的描写..教学之中;余老师不仅善于用自己的情感表现作品中的“美”;也注重引导学生在思、悟、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情感去再现作品的“美”——“描写的部分感情浓烈;要读得有力度..”“句子中的修饰语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要认真体会;读出重音..”“抒情部分突出了三种象征意义;第一种平凡而又众多;第二种英勇而又静穆;第三种广阔而又壮烈..请认真体会作者逐步高肤的感情波澜;充满激情地朗读..”如此情理相融;循循善论言传身教;课堂上;琅琅书声里;老师、学生融为一体;共同用“心”进行着审美再创造..余老师的课堂用语;不枝不蔓、凝练、生动、形象、饱含强烈的感情色彩;它是围绕..礼赞”而精心设计的“美”语..三个板块的“环境美”“形神美”“意茵美”;表现手法的“抑扬美”“象征美”;因物生情、托物言志的“构思美”;结构上的“层次美”;课文中到处都是褒义词的“用词美”;透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展示出来的“情感美”;启发、点拨学生知晓“一枝一叶总关倩”;领会作者..写尽了白杨树的枫爽英姿”;品味“作者一口气说了白杨树七种可贵的品质;高扬了时代的浩然正气”等等;一字一句总关倩;都是余老师情感和智慧的“美”的结晶..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健全他们的人格和个性;是这一节“艺术精品”课的灵魂..着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张足远先生;听课之后是这样评价余老师这节课的:“积淀了知、能、意的丰厚内涵”; 一扫当前普遍存在的语文分析教学的种种弊端;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 “在师生相互切磋、讨论、研究的过程中;文章的立意;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品美好的语言;全掌握了”评课记录;未经张先生审问..先生的评价.高屋建瓴;一语中的..为了更好地说明“艺术精品”这一特点;请欣赏以下教学片断..师:请同学朗读描写白杨树形美的段;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学读第二层;要读得豪爽、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 同学们自己去商量;怎样才能读出白杨树的美;请大家自己体会..学生:交头接耳;商量、讨论、勾画;正确地分居朗读..师:你们不约而同地分好了层次;依据是什么学生踊跃回答;老师微笑;点头赞许;梳理:第一层描写形态之美;是实写;第二层议论、抒情;写白杨树内在气质之美;是虚写..片断二师:这一段“它没有婆婆的姿态……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写得好;写得美;好在哪里美在什么地方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语;然后以“我认为写得好的是……”或“我认为写得美的是.….”开头;说说你自己的看法..大家合作学习;互相商量;互相交流;先自言自语地讲;再对着大家讲..课堂热闹起来;老师巡回、参与、微笑、点头、指点;学生踊跃发言;师帮助整理、评析..师:“用词美”;说得好..“它伟岸、正直……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八个形容词或者说八个褒义词分三个层次表达;激情好浓好浓啊..表面看好像在赞美白杨树;实际上已经在赞美抗日军民..这是拟人式抒情句;这是递进式抒情句..大家再读这一句;注意这八个褒义词;认真体会;读出重音;读出韵味..片断三师:请同学们带着美的情感;再读全文;找出反复出现的抒情句..生稍稍坐直;朗读、发言;指出反复出现的句子..师:贯穿“环境美、形象美、象征美”的;是作者的情感美;连接“三美”的纽带;是文中的反复穿插、层层递进的抒情式“主题句”..请同学们带着美感;把这些句子读出来..生朗读..师:写环境美是为了引出事物;写形象美是着力描写事物;写象征美是为了托物言志;这是这一类文章写作的规律;也是阅读分析、阅读理解这类文章的一把钥匙;请同学们认真体会..始终相信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美”的教学氛围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浴移默化地接受文学作品“美”的熏陶感染;主动地获取具有丰富情感的有生命力的语文知识;能动地把握从活的语言材料中抽象出来的阅读规律;这就是余老师执教的白杨礼赞..张定远先生语重心长地说:余老师执教的白杨礼赞;“应加以推广和介绍”; “倡导进行文学作品教学的研究;讲出文学作品的艺术美”..以我的浅陋和笨拙;尚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我心中的感受;何谈穷尽“艺术精品”的无限风光;但求抛砖引玉;换得“讲出文学作品的艺术美”的“百花盛开”..。

余映潮白杨礼赞教案

余映潮白杨礼赞教案

余映潮《白杨礼赞》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白杨礼赞》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余映潮及其创作背景,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会欣赏散文的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敬畏生命、勇于担当的品质,激发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 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

2. 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通过描绘白杨树表达的深层含义。

2. 学会从大自然中汲取力量,培养自己的品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白杨礼赞》全文。

2. 作者余映潮的简介。

3. 与课文相关的白杨树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白杨树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美。

简介作者余映潮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

教师可适时指导,纠正发音,强调重点字词。

3. 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写白杨树的外貌、写白杨树的内在气质、写自己对白杨树的赞美。

4. 品味优美语句:教师挑选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让学生反复品读,体会语言的美。

如:“它的叶子是绿,亮,就像刚出炉的铜钱。

”5. 讨论与思考: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描绘白杨树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6.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旨,即赞美白杨树的坚韧不拔、勇于担当的品质。

鼓励学生从大自然中汲取力量,培养自己的品质。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赞美某种植物的短文。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白杨礼赞》的内容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作者余映潮及其创作背景的了解。

3. 学生在讨论、分析课文时的参与程度及思考深度。

《白杨礼赞》的教案优秀14篇

《白杨礼赞》的教案优秀14篇

《白杨礼赞》的教案优秀14篇《白杨礼赞》的优秀教案设计篇一1.学情分析(1)随着时间的推移,抗日战争这件对于中国人来讲意义重大的事,在孩子们的心中似乎慢慢变得轻飘飘,只是一些写在书上的,讲在口中的名字和战役而已。

所以,还原历史,让学生有切身感受很重要。

(2)象征手法,以前可能有部分学生有所了解,但基本还是缺乏具体深入的理解。

(3)作者对抗战军民的感情比较复杂,有敬仰,赞美,感激等,学生可能会很容易感受到其中一种,但不容易理解得全面。

2.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词句。

理解文章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基础上感受白杨树的美和精神内涵。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感受文中饱含的对白杨树以及像白杨树一样的抗战军民的赞美之情。

3.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白杨树的美和精神内涵。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练习巩固法5.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1)导入新课: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松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梅的倩影。

这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2)整体感知①预习检测。

②默读课文,理清条理: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2至4)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5、6)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7、8)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9)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余映潮白杨礼赞教案

余映潮白杨礼赞教案

余映潮《白杨礼赞》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白杨礼赞》,使学生了解作者余映潮及其作品背景,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作者余映潮及其作品背景。

2. 分析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3. 欣赏散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深厚感情。

2. 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作者余映潮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朗读: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3.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4. 讨论: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主题和情感,交流对白杨树的理解。

5. 讲解:教师讲解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6. 写作:学生仿写课文,练习运用象征手法描写自然景物。

7. 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作者余映潮及其作品背景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文章主题和情感的理解深度。

3. 学生对散文的阅读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

4. 学生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写作的能力。

六、教学步骤1. 深入了解白杨树: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白杨树的特点,生长环境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分析课文结构:指导学生分析《白杨礼赞》的篇章结构,明确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是如何相互照应的。

3. 欣赏象征手法:重点分析文章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如白杨树象征坚韧、生命力等,引导学生体会象征手法的魅力。

七、课堂活动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作者与白杨树的对话,体验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2. 小组竞赛:设置关于白杨树的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白杨树的了解。

余映潮《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余映潮《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余映潮《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精品文档,仅供参考余映潮《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于1941年所写的一篇散文。

作者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同时对于那些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也投出了辛辣的嘲讽。

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余映潮《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选择。

余映潮《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一、单元分析: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是散文,类型多样,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阅读这些散文,领会作品情思,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

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类抒情散文。

从1940年5月起,作者矛盾在延安生活了5个月,他耳闻目睹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从这看到了中华名族光明的前途,因此在1941年写了这篇文章。

作者笔下挺拔向上,极普通却不平凡的白杨树与作者心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作者便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的精神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三、教学目标:1、紧扣经典句段进行品析,感受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2、了解托物言志类散文的特点,体会联想、象征手法的好处。

3、学习白杨树正直、朴质、紧密团结、坚强不屈的品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学过程:导入: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历来被文人墨客所吟咏。

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

这节课我们将随着茅盾先生一起去感悟白杨树的生命力!请同学们看一组白杨树的图片,试着找一两个词来形容你看到的白杨树。

余映潮《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范文(4篇)

余映潮《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范文(4篇)

余映潮《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范文(4篇)第一篇: 余映潮《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正确说出全文结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关键字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感受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北方农民、哨兵所具有的团结、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关键字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感受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方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植物,以及自己喜欢它的哪一种品格,互动两轮,顺势引题。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1、通读课文,谈谈读完课文有什么感受。

2、请学生简述文章中主要写了那些对象。

(杨树;人)(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1、朗读课文1—6自然段,请用一个词概括杨树的特点。

(不平凡)2、同桌合作,文中描写了杨树哪些不平凡?(生长的环境:单调;形态:力争上游)3、朗读课文7—9自然段,说说北方的农民、哨兵等人具有哪些特点?(生命力强;质朴、坚强、力求上进)4、小组讨论,作者是如何从树过渡到人的?(象征的手法)(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哨兵等人具有相似性,为什么此处不是比喻而是象征?比喻和象征有何区别?(比喻:喻体通常为具象的,两者是特征上的相似;象征通常是用具象象征抽象的特点,两者所体现的品格品质相似。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结合板书请学生集体简述本文说明的内容,结束课文。

作业:请学生再次回想下自己喜欢的植物,使用象征手法写一段200—300字的短文,下次课分享。

五、板书设计略六、教学反思本文写自1940年,茅盾曾经的文字多以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为主角,此篇热情地歌颂了抗战中的士兵百姓。

《白杨礼赞》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

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5篇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5篇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5篇白杨礼赞预习教案设计篇一[教学要点]归纳主题和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一、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倔强挺立——顽强不屈,不可动摇或摧毁。

参天耸立——高高地立着,耸入空中。

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二、指名学生朗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并思考:(1)作者写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后,又进一层以树比人。

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2)下面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进一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这四句的含义是怎样逐句加深的?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作者先运用比喻、对比的方法,并一连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下面又一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

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

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

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8自然段,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

两个“象征”,写出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主题。

三、指导学生朗读第7、8自然段。

为了帮助学生朗读好四个反问句,可先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并加以比较,以体会运用反问句的作用。

白杨礼赞的教学设计优秀13篇

白杨礼赞的教学设计优秀13篇

白杨礼赞的教学设计优秀13篇《白杨礼赞》的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就成了本文的学习重点。

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

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什么。

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人。

(播放歌曲《小白杨》。

)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2.简介作者。

(1)让学生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师:本文的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下面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

并做以下题目。

(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句子。

2.读完课文后,小组交流。

交流句式为:我读出了一株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9.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余映潮白杨礼赞教案

余映潮白杨礼赞教案

余映潮《白杨礼赞》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并欣赏余映潮的《白杨礼赞》这首诗;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余映潮及其作品《白杨礼赞》;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

1.3 教学方法:讲解法:教师讲解余映潮的生平和作品背景;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情感和意象。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其主要意象;培养学生分析诗歌主题和情感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解读诗歌的结构和内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3 教学方法: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三章:诗歌欣赏3.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情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3.2 教学内容:欣赏诗歌的语言、情感和意象;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3 教学方法:朗读法: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情感;想象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描绘诗歌中的意象。

第四章:诗歌创作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提高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的创作技巧和手法;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

4.3 教学方法:示范法:教师展示自己的诗歌创作,引导学生学习;实践法: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5.2 教学内容:回顾和总结诗歌的解析、欣赏和创作过程;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

5.3 教学方法:回顾法: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推荐法:教师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第六章:课堂互动与讨论6.1 教学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余映潮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

余映潮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

余映潮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余映潮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余映潮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余映潮白杨礼赞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课文是托物言志的写作范例,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的由衷赞美之情。

全文的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赞美白杨树”。

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全文的思路都很清晰易懂,至于政治背景,学生明了即可,无需多讲,学习本文主要进行散文欣赏,着重赏析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生分析:学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

已初步养成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初三学生已阅读了《荔枝蜜》,对托物言志的写法有所了解。

据调查,学生对文中白杨树的形象、气质较感兴趣,对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也有进一步探究、运用的兴趣。

设计理念: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优美,感情强烈的散文,因此在目标设置时,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去追求。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因此,要求学生在预习时主动提问,带着问题进课堂,小组成员互相讨论与交流。

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情感,通过范例,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上同化或渗化。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白杨礼赞》教案设计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白杨礼赞》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白杨礼赞》教案设计1。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二、导入新课: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

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

(多媒体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

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

(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习: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三、解读文本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白杨礼赞》教案设计1》。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一等奖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一等奖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一等奖《白杨礼赞》余映潮教学实录1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

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

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作者的人物描写非常传神,对父子三人进行了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孩子天真烂漫,父亲严肃而又不失亲切。

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白杨》课堂实录( (第二课时) 一、激趣设疑入课师课前播放关于白杨的风景图片师:别光看老师的图片,快把你们再次搜集到的有关白杨的资料、图片与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门把再次搜集到的图片依次通过投影向大家介绍,同学们看的目不转睛。

) 师:刚刚我们欣赏了许多美丽的图片,大家兴致很高呀!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 3 课。

( 教师板书课题后手指板书带领学生齐读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请你们回顾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同学们纷纷举手,踊跃回答) 生: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爸爸向他的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事。

师:(竖起大拇指)概括得既全面又简练。

(学生高兴地坐下) 师:通过再次预习,你们又发现了哪些新的问题? 生:我不明白十四自然段,爸爸说这些话的含义是什么? 师:也就是爸爸要表白的心愿是什么?这个问题非常有思考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杨礼赞》教学片段茅盾的《白杨礼赞》是一篇热情洋溢的散文,文中运用了一组相似而有变化的句式来结构全篇。

细读文本时,发现其中端倪,眼前一亮,用这组句式来打通文章脉络。

下为课堂实录。

师:刚才同学们朗读了课文,请大家找一找能够标示全文结构的句子。

生(圈点勾画,很快找出):“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像北方的农民;”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四个句子,从中能发现什么共同点?生:这四个句子都提到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师:从始自终,白杨树的“不平凡”一再出现,那它就是这篇课文的——(停顿)生:它是这篇课文的线索。

师:我们先来看文章开头出现的这个句子,同学们品读一下,想一想这句话中,哪个词应该重读?为什么?生:“实在”。

“实在”是确实的意思,强调了白杨树的不平凡,也告诉读者它的不平凡是不用怀疑的。

师:说得很好!同学们再看整句话,它在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生:总领全文,回应题目,点出作者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师:“我赞美白杨树”这句话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你觉得好不生:抒情,而且是直接抒情。

生:老师说过直接抒情没有间接抒情含蓄,而且表露的感情过于显白师:那用在这里的直接抒情是否影响了文章的表达呢?生:那倒没有,而且具有感召力和震撼力,能强烈的感染读者。

师:是用直接抒情还是用间接抒情,要看整篇文章的格调,如果文章通篇都是高亢激昂,显性的抒发感情,那么这种直接抒情的方式就不会影响到文章的效果。

我们再来看第二句“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总的来看,这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哪句话承接着上文?生:承上启下的作用,“那就是白杨树”承接上文而来。

师:“那”是一个什么代词?它表明了什么?生:“那”是远指代词,表明了作者观察白杨的距离之远。

师:上文有回应吗?生:“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从这句可以看出作者是远距离观察白杨。

师:既然是远距离的观察,那么描写的着眼点会放在哪里?生:描写的着眼点在于轮廓,在于大致的外形。

师:文中是如何说的?生:“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师:后两个分句构成了什么关系?作者的重心放在哪个分句之上?生:是转折关系,作者的重心放在后一个分句之上。

师:那么最后一个分句应当开启下文,下文的哪些词语体现着白杨树的“不平凡”?请找一找。

生:“力争上游”、“片片向上”、“一律向上”、“倔强挺立”、“不折不挠、”对抗”。

师:这些词语展现的是白杨的什么?生:这些词语所体现的是白杨树的内在品质。

师:换句话说,这里的“不平凡”所要体现的正是白杨树内在品质的不平凡。

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来读读第三句:“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能说说与第二句的差别吗?生:首先是“那”变成了“这”,其次是“实在”变成了“决”。

师:哦,是啊!这两个词语发生了变化,我们先来想想,为什么“那”变成了“这”?生:因为从上文可以看出,作者对白杨进行了细致的描摹,他走近了白杨。

师: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白杨的?生:作者从“干”、“枝”、“叶”、“皮”来描写白杨,而且特别细致,连皮的颜色都描写出来了,充分看出他距离白杨是多么的近!所以用“这”来承接。

师(品读“这就是白杨”,突出“这”):“这”除了与白杨的距离近以外,还有一种怎样的情味?仅仅是走近白杨吗?生:“这”好像很亲切,似乎表明着作者不但走近了白杨,还走进了白杨的内心,所以他才能那么深切地感受到白杨的内在气质。

师:真好!“这就是白杨树”,不仅仅表明着与白杨树空间的距离,还表明着作者与白杨树发生了共鸣,真正地从白杨树身上体会到一种力量。

我们再品一品“决”。

“决”字应当以怎样的语气读出?生:特别肯定。

生:是坚决的、是坚定的,更加突出强调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师:那这里的“不平凡”较之上文有无变化呢?作者在下文中表达的着重点放在哪里?生(读第七段):这里的“不平凡”是有变化的,作者表达的重点是在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之上。

师:请同学们勾画出来,并且大声读出。

这里点明白杨象征意义的句式采用的是一连串的反问句,请你们变成陈述句读出。

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里点出的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生(读):白杨树象征北方的农民,象征守卫家乡的哨兵,象征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师:反过来看,这里的“不平凡”较之第二句的不平凡在表意上一样吗?生:不一样,这里的表意更进一层,点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师:所以,作者在选词上也更进一层,“决”较之实在,更坚定、更坚决,其实是在更进一步强调着白杨树的精神。

我们再来读第四句“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像北方的农民”。

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句又发生了哪些变化?生:“普通”变成了“普遍”。

生:语序也发生了变化,这次把“不平凡”提到了句子的最前面生:而且也不再构成转折关系了。

师:作者为何将“普通”换成“普遍”,它们有何差异?生:“普通”多表示平常,而“普遍”不但表示平常,还表明数量之多。

师:白杨树数量很多,很常见,与它相似的北方农民亦是如此。

那它们所代表的精神呢?是一两个人有,还是绝大部分都是这样呢?生:白杨树是北方农民的写照,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师:那这种普遍的精神汇聚起来,会变成什么?课文中是如何表述的?生:这样的精神汇聚起来,会变成一个民族的精神。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师:至此,文章的主旨显豁而出,因此,作者在表达白杨树的不平凡的时候,异常直接,而且将“极普通”与“不平凡”合二为一,极普通就是不平凡,普通之中蕴含着伟大。

我们需要细心体味的是,随着文意的突显,作者的选词在发生着变化,能将这变化一一梳理,我们距离作者的写作意图就会越来越近。

以这组句式为突破口,很清晰地将文章的内容与架构呈示出来。

需要加强的,是对文章语句及写法的进一步赏析。

赏析余映潮老师执教的《白杨礼赞》在全国中语会教学改革研究中心第四届学术年会上,展示了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执教的《白杨礼赞》。

观摩后,我很激动。

我发自内心地赞叹:这是课堂教学的艺术精品。

简化、优化、美化,是这一节“艺术精品”课的设计风格。

它首先体现在板块式的教学思路上。

请看这节课的教学流程图:教学板块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导入自读深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客,确立学基调练读读与思品读白杨生长的环境之美悟读读与悟品读由白杨的形神之美品读读与品品读白杨的意蕴之美小结教学小结.点拔阅读此类作品的规律。

导入、练读、悟读、品读、小结,是这节课的五个教学板块。

从教学结构上看,它们线条简明、清晰、有序。

从教学内容上看,三个品读板块,分别对文章中最有特色、最能揭示主旨的部分进行了精当的赏析,是对教学信息的高水平优化。

从教学流程上看,由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遵循了阅读教学的规律。

从教学方法看,读与思、读与悟,读与品巧妙结合,各有侧重且步步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潜移默化之中给学生以自学方法的指导。

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为经线,以“勾画字词”为纬线,贯穿着“训练语感和发展思维”的涓涓活水,五个教学板块层层递进,相对独立而又环环相扣。

其次,体现在板书的艺术设计上。

“白杨礼赞”的板书,不仅仅是对作品内容的提纲掣领,更是对写作方法的指点和阅读规律的小结。

请欣赏余老师的板书:不管是从“教”还是从“学”角度来看,也不管是从“写”还是从“读”的角度来看,这则板书设计都称得上是“简化、优化、美化”的上品。

活动充分,情感丰富,用语精美,是这一节“艺术精品”课的教学风格。

从“导人”板块的教学,可窥见学生课堂活动之一斑:“同学们,你们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吗?例如‘作者赞美了力争上游的白杨树’。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准备‘说话’。

”亲切的教态,单刀直人、指向性极强的导入语,不是很难而又有一定思维强度的话题,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只见课堂上一阵紧张的翻书、勾画,接着是纷纷举手和争先恐后的“说话”。

不到5分钟,就有了“赞美了坚强不屈的白杨树”“赞美了平坦大地上傲然挺立的白杨树”“赞美了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倔强挺立的白杨树”“赞美了象征着抗日军民的白杨树”等多种说法,基本概括了文章所(学生:交头接耳,商量、讨论、勾画,正确地分居朗读。

)师:你们不约而同地分好了层次,依据是什么?(学生踊跃回答,老师微笑,点头赞许,梳理:第一层描写形态之美,是实写;第二层议论、抒情,写白杨树内在气质之美,是虚写。

)片断二师:这一段(“它没有婆婆的姿态……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写得好,写得美,好在哪里?美在什么地方?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语,然后以“我认为写得好的是……”或“我认为写得美的是•.….”开头,说说你自己的看法。

大家合作学习,互相商量,互相交流,先自言自语地讲,再对着大家讲。

(课堂热闹起来,老师巡回、参与、微笑、点头、指点,学生踊跃发言,师帮助整理、评析。

)师:“用词美”,说得好。

“它伟岸、正直……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八个形容词或者说八个褒义词分三个层次表达,激情好浓好浓啊。

表面看好像在赞美白杨树,实际上已经在赞美抗日军民。

这是拟人式抒情句,这是递进式抒情句。

大家再读这一句,注意这八个褒义词,认真体会,读出重音,读出韵味。

片断三师:请同学们带着美的情感,再读全文,找出反复出现的抒情句。

(生稍稍坐直,朗读、发言,指出反复出现的句子。

)师:贯穿“环境美、形象美、象征美”的,是作者的情感美;连接“三美”的纽带,是文中的反复穿插、层层递进的抒情式“主题句”。

请同学们带着美感,把这些句子读出来。

(生朗读。

)师:写环境美是为了引出事物,写形象美是着力描写事物,写象征美是为了托物言志,这是这一类文章写作的规律,也是阅读分析、阅读理解这类文章的一把钥匙,请同学们认真体会。

始终相信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美”的教学氛围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浴移默化地接受文学作品“美”的熏陶感染;主动地获取具有丰富情感的有生命力的语文知识,能动地把握从活的语言材料中抽象出来的阅读规律,这就是余老师执教的《白杨礼赞》。

张定远先生语重心长地说:余老师执教的《白杨礼赞》,“应加以推广和介绍”,“倡导进行文学作品教学的研究,讲出文学作品的艺术美”。

以我的浅陋和笨拙,尚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我心中的感受,何谈穷尽“艺术精品”的无限风光;但求抛砖引玉,换得“讲出文学作品的艺术美”的“百花盛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