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的主要关系是教师活动(教)同学生活动(学)之间的关系

合集下载

论教学论基本问题

论教学论基本问题
M a. 201 r 0
论 教 学 论 基 本 问 题
熊 川 武
( 华东师范 大学教育学系 ,上海 2 0 6 ) 00 2

要 :教学论基本 问题是 由教 学实践根本矛盾决定的教 学论的最 高范畴 ,具有根本 性、纲
领性 与 中心性。现有教 学论 涉及的教授与 学习的关系、 目的与手段 的关 系、已知 与未知的关 系都 不是教 学论基 本 问题 。学生 身心上存 在并体 现 于教 学过 程 中的未 解与确 解 的关 系 ( 理解 关 系)
基本问题为 “ 教学中的教 师与学生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教学 中的认知与情感 、接受学 习与发现学习”者 ,亦有将教学论基本 问题归为三类即 “ 是什么 的问题 、为什么的问题和 怎么样的问题 ”者。 这些观点无疑给人启发 ,并使笔者想到教学论基本 问题实质何在。 ② 从语义学的角度分析,基本问题由 “ 基本 ”与 “ 问题”构 成。 “ 基本” 主要有 “ 根本
( H 0 04 )成果 。 D A 7 t7 9
其 它学科关 于基本 问题 的思 考 。哲 学基本 问题是 “ 思维 与存 在 的关 系 ” 、社 会学基 本 问题是
“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伦理学基本问题是 “ 善与恶的矛盾”或 “ 应有与实有的关系” @ 。 这 些学科 的基本 问题虽仍在争议 中,但有一点是清楚的也是共 同的,即它们都从根本矛盾的角
度展 开 。缘 此思考 ,教学 论基本 问题 似乎有 如下性质 。

是根本 性 。这是教 学论基 本 问题 的本 源性质 ,意味着 它产生 于教 学实践 ,并 由教学 的
根本矛盾决定 。在这种意义上 ,教学诞生之 日 便是教学论基本问题面世之时 ,只是人们对它 的认识 大大滞 后于 教学实 践罢 了。 同时 ,合理 或正 确 反映 教学 根 本矛 盾 的 教学 论基 本 问题 ,

【免费】【内部资料】教师资格证大学教学论考试重点考点讲解

【免费】【内部资料】教师资格证大学教学论考试重点考点讲解

教师资格证大学教学论考试重点考点讲解:第1章第一章:1.大学教学论是一门新兴的高等教育学科。

2.大学教学论是由高等教育学与教学论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

3.从学科发展渊源来说,大学教学论是教学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延伸和拓展,是教学论学科新近开辟的研究领域。

4.教学问题是教育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教学论是教育学科群中的一个重要学科。

5.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和《分析性教学论》被认为是教学论的经典著作,奠定了这门学科的基础。

6.赫尔巴特是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被尊称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次)7.观念是赫尔巴特心理学中最基本的术语。

统觉是他的心理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他还提出了著名的教学阶段理论。

(次)8.凯洛夫教学过程的认识本质论。

(次)凯洛夫把教学过程概括成“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个阶段。

9.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

(次)10.赞科夫提出了四条新教学原则:以提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是全班学生包括“后进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次)11.布鲁纳的教学论思想突出表现在对科学基本结构的重视和对“发现法”的提倡上。

布鲁纳认为,使用“发现法”可以提高智慧的潜力,能使外来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能使学生学会发现的探索方法有助于记忆的保持。

12.大学教学论要真正成为一种理论研究,不仅要有研究的对象,更要有研究的问题。

13.高等教育的时代发展急切地呼唤着大学教学论的诞生,大学教学的专门研究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一大阵地。

(判)14.要发挥好大学教学质量水平评估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这是大学教学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领域。

(判)15.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不及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具有开放的意识、进取的精神与健全的人格。

(判)16.文艺复兴之后西方大学的发展先后经历了英国大学传统、德国大学传统、美国大学传统和苏联大学传统,其教学传统也经历了与此相对应的递变过程。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6.2)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6.2)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6.2)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制定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组织笔试和面试试题,并建立试题库,考试将按照高考的要求来组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在校学生专科大三,本科大四才能报考;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有效期为三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每五年注册一次,注册条件以师德表现、年度考核和培训情况为主要依据。

目前教师资格考试国家统考试点地区有河北、上海、浙江、湖北、海南、广西、山东、山西、安徽、贵州、江苏、吉林、陕西13个省份。

以下为文章详情第二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理论是教学的基本理论,历代中外教育家曾以不同观点、从不同角度对教学过程做过种种的探索,提出各自的见解。

早在约公元前6世纪,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丰富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一思一行的统一过程。

后来的儒家思孟学派进一步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其重点在说明学习过程。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之上。

这是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的教学论。

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19世纪末,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则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

它以新的知识观和知识形成观作为教学理论的基础。

20世纪40年代,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以强调师生交往、认知结构的构建、信息加工以及系统状态变换等不同观点来对这一过程进行解释。

《教学论》读书笔记

《教学论》读书笔记

《教学论》绪论教学论是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包括教学过程及其本质、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原则、教师与学生、课程设置与教材、教学方法与形式、教学环境、教学评价与管理等。

教学是一个实践过程,教学论就是从教学实践中总结、概括并上升为理论的科学体系。

第一节教学的概念、地位和任务1、教学的概念: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

2、教学的地位:教学工作在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中是特别重要地位。

3、教学的任务:包括思想品德的培养、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技能技巧的获得、身心各种能力特别是智力、创新及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乃至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完满个性的形成。

第二节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在于探讨教学的本质与有关规律,寻求最优的教学途径与方法,以达到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目的。

第三节教学诸要素的系统分析一、教学活动诸要素:(教学活动七要素:学生、目的、内容、方法、环境、反馈、教师)1、教学活动是为谁而组织?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根本因素;2、为什么要组织教学活动?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不同层次、不同性质或方面的目的应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或结构,落实到学生身上);3、教学目的凭借什么去完成?主要凭借教学内容或课程,这是教学活动中最有实质的因素,他指的是一定在知识、能力、思想与情感等方面内容组织的结构或体系。

4、教师怎样根据并运用课程教材来使学生学习,从而达成教学目的?方法(各种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学手段和各种教学组织形式)5、教学环境(时空条件就是有形的和无形的特定教学环境)。

6、反馈(教学是在教室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交互活动)。

7、教师(指的是教师的思想和业务水平、个性修养、教师态度、教学能力)二、教学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七要素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要素要围绕学生主体组织安排,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学目的受社会发展和人本身的发展制约;教学的目的主要通过具体的课程与方法来实现;课程受制约于教学目的;方法受制约于课程,它是把课程的内容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感情,从而达成教学目的而服务的,在方法的进程中受到教学环境客观条件的制约;教学环境受制约与外部环境(物质和精神,可控的和不可控的)分为有利的和不利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教学环境。

第五讲:教学中的三组基本关系

第五讲:教学中的三组基本关系

(三)“接受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的关系
1、两者的联系 (1)从哲学层面看 发现式学习是接受式学习的一种否定式发展 发现式学习的提出是一种典型的“对比型推论” 两者具有“本体论的平等性”
(2)从心理学层面看 两者都有内化的过程
两者在学生学习的功能上互为基础、互相制约、 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2、两者的区别 (1)学习的目标不同 (2)学习的心理机制不同 (3)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与获得学习内容的方式不同
对话存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 站在平等的地位。
对话是师生相互理解的过程,在理解和对话的教育情境中, 教师和学生构成了“我”与“你”的关系。
社会学视角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关系。
(二)教育学视角下的师生关系
1、主客体关系 教师与学生各自的内在规定性决定了师生的主客体关系 教育教学的社会性和目的性决定了师生的主客体关系
探 讨 内容
一、师生关系 二、接受与发现的关系 三、教学与生活的关系
一、师生关系
(一)社会学视角下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
从社会学角度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教学活动 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三者交织在一起。没有一个逻辑 的行为发出者——主体
在教学中,师生合作创造了一个对话情境
师生冲突的类型 教师的惩罚——学生的逃跑型 厌学、逃学、旷课,等 教学的心罚——学生的沉沦型 训斥、讥讽、取绰号,等
心灰意冷、失去自信,等
师生冲突的影响
对教师的影响
使教师感到失败、痛苦和沮丧 使教师丧失教学热情,形成职业倦怠 使教师处于紧张状态,影响身心健康
破坏课堂教学,影响教学效果 对学生的影响 学生由此遭受惩罚,严重影响学生的自尊

(精选)教育学原理2017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精选)教育学原理2017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许昌学院2017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批次专业:2017年春季-初等教育(高起专)课程:教育学原理(高起专) 1. ( 单选题 ) 教育要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的教育要求是指教育的( )。

(本题1.5分)A、国际性B、终身性C、公共性D、民主性学生答案:B标准答案:B解析:得分:1.52. ( 单选题 ) 学校的建筑属于显性课程(本题1.5分)A、正确B、错误学生答案:A标准答案:B解析:得分:03. ( 单选题 ) 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称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莫基人”的人是_(1)_。

(本题1.5分)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杜威D、拉伊学生答案:B标准答案:B解析:得分:1.54. ( 单选题 ) 科学研究始于_(1)_。

(本题1.5分)A、现状B、问题C、实践D、个体经验学生答案:B标准答案:B解析:得分:1.55. ( 单选题 ) 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

(本题1.5分)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B、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C、培养优良的班风D、全面了解学生学生答案:D标准答案:D解析:得分:1.56. ( 单选题 ) 有关学生创新素质的研究表明,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是()(本题1.5分)A、只有某种程度的正相关B、只有某种程度的负相关C、完全正相关D、完全负相关学生答案:B标准答案:B解析:得分:1.57. ( 单选题 ) 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属于 _(1)_(本题1.5分)A、生理素质B、心理素质C、科学文化素质D、思想品德素质学生答案:B标准答案:B解析:得分:1.58. ( 单选题) “教学相长”思想出自我国古代哪部典籍:()(本题1.5分)A、《大学》B、《中庸》C、《论语》D、《学记》学生答案:D标准答案:D解析:得分:1.59. ( 单选题) 20“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强调教学过程中( )的重要意义。

(本题1.5分)A、发展智力和能力B、反复练习巩固C、传授科学知识D、思想品德学生答案:C标准答案:A解析:得分:010. ( 单选题 ) 探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关于()问题(本题1.5分)A、教育政策B、教育制度C、教育艺术D、教育目的学生答案:D标准答案:D解析:得分:1.511. ( 单选题 ) 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

简述教学论意义上的师生关系

简述教学论意义上的师生关系

简述教学论意义上的师生关系
教学论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所建立的互动关系。

师生关系对于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师生关系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认真倾听他们的需求和意见,充分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学生也应该尊重教师的学识和专业能力,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其次,师生关系应该是互动性的。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开放、自由、积极的教学环境,通过引导和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地发展。

同时,学生也应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与教师互动,通过提问、答疑和讨论等方式,促进教学的有效性和深入性。

最后,师生关系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种适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而不是在死记硬背的压力之下。

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学校文化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多元素的发展。

总之,教学论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互动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的,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未来的发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和实践,不断优化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积极地发展。

《教学论》题库及答案

《教学论》题库及答案

《教学论》题库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 交往说2. 分科课程3. 课程编制4. 教学组织形式5. 班级授课制6. 教学认识方式7. 教学论8. 复式教学9. 师生双主体说10. 认识实践说11. 泰勒原理二、填空题1. 西方目前主要的课程模式有、、。

2. 班级授课制的特点有、、、、。

3. 文纳特卡制的创始人是。

4. 程序教学模式是提出的。

5.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国(人)提出的。

6. 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包括与两层含义。

7. 范例教学的基本原则是、、。

8. 杜威的思维五步法是、、、、。

9. 赞科夫实验教学论的主要原则有、、、、。

10. 韦尼格教学计划的三个层次是、、。

三、简答题1. 如何评价概念获得的教学模式2. 凯勒教学系统的现实意义有哪些3. 如何评价贝尔——兰卡斯特制4. 文纳特卡制的主要特点有哪些5. 对话教学对传统教学提出的挑战有哪些6. 凯勒的个人化教学系统的特征是什么7. 简述教学认识特殊说的优缺点8. 简述泰勒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9. 简述合作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10. 简述潜在课程与显在课程的关系11. 简述罗杰斯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四、论述题1. 教学交往的特殊表现有哪些2. 简述合作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3. 试述教学认识方式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4. 试述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之间的关系5. 试述批判教学论的特征以及对教学实践的意义6. 试述教学过程论的新发展理论及其实质与表现7. 试述教学模式新发展理论的哲学基础《教学论》作业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 交往说:是师生间知、情、行、意相互作用的过程,认为教学活动中没有师生共享的教学经验及成果,就没有交往,就称不上教学活动。

2. 分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

3. 课程编制:完成一项课程计划的整个过程,包括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等阶段。

教学论中的十大关系

教学论中的十大关系

以下的教学中十大关系是有我们组员共同努力总结出来的,我们组员有:何龙唐金城陈艺峰李倩丽陈思凤许文的张小彬一、学生主体与教师主体的关系学生是教学的认识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认识中起主导作用。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体现在:引导学生投入到时学习活动中。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进行引导;当学生取得进展时,及时鼓励;.要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进行指导,起到解惑的作用;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参与学生的讨论;要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调整自己的教学;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包括情感环境、思考环境和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活动。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当做到:1、要根据教学目标、计划和“标准”从事教学活动。

2、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3、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4、改进教学方法,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5、要充分注意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交流。

二、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关系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的学习材料进行信息加工、组织并纳入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任何学科的教材都存在一定的结构.在这个知识结构中,会呈现出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特殊知识与一般知识等不同形态;同时,它还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种认知结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存在差异,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的学习会产生关键性影响;教学中,应当正确处理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之间的关系,在设计教学结构时,应使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学生掌握知识的认识结构结合起来。

为了使教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常常需要教师对教材的知识结构进行教学法加上,使之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反映学生的思维规律。

三、知识、能力与个性品质的关系1.应当强调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这是因为知识是整个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能力和个性心理品质发展的基础,而且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能力和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过程.2. 能力、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并不能自动地与知识学习同步,需要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因此教学中不能单纯局限于“基础训练”,打着“夯实双基”的旗号而让学生进行机械重复式的题海练习,而应当把重点放在以教材的知识结构为载体,使学生从知识的学习中领会学科的基本思想,形成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基本能力,并发挥教材的思想教育、情感陶冶的功能,使知识与能力以及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有机结合,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教学论

教学论

第一章绪论1教学的概念:对于一般教学工作者来说,教学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

进一步说就是教与学相结合和统一的过程。

教与学是相结合和统一的,不是片面的活动,两者不能简单地相加。

理解教学概念还应注意教的人与学的人含义所指。

即:教的人不限于教师,但主要是教师;学的人不限于学生,但主要是学生。

明确这一点有两面意义:1 不能把教学理解的过于狭隘,而把学校以外的教学现象和各种新的教学形式排出于教学概念之外;2 分清主次。

一般来说,教学活动主要在学校场所之内,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的。

2 教学的地位或教学是学校的中心环节的原因: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场所,教育比教学含义丰富,所涉及的范围更广泛。

教学只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部分。

但这一部分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原因如下:1学生受教育的来源,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但其主要作用的是学校。

因为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有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员,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按一定方向和规定,进行有组织的教育工作,学校教育影响巨大,对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影响起主导作用。

2 就学校实施教育的途径而言,除教学外,还有生产劳动、体育活动及其他课外的组织、活动与措施,但此间,教学是最基本的,它产生的作用最深刻、最全面、最系统,占用时间也最多。

一个学校教育质量好坏,主要由各科教学质量来决定的。

以上缘故,教学工作被视为学校的中心工作。

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应围绕教学工作进行,这是学校工作的一条重要规律。

3 教学的任务:教学是学校实施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所完成的任务也就是教育缩影完成的任务,教育所完成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包括一般任务和中心任务。

1一般或整体任务包括思想品德的培养、系统文化知识的传授、技能技巧的获得、身心各种能力特别是智力、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与社会相适应的完善个性形成。

这些都是教学所必需完成的任务。

2 教学的中心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实施以思想品德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来培养社会主义新人。

课程与教学论各章节练习题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各章节练习题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练习题第一章绪言一、填空1.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问题与教学问题,其宗旨或任务是(揭示规律)、(确立价值)和(优化技术)2.人类早期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主要是基于(教育者自身的经验)提炼出来的3.《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4.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法专著是《雄辩术原理》。

5.教学论学科的形成,大概在(17——19)世纪。

1632年,捷克人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6.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发表,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发展成熟的标志。

7.“传统教学论”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流行于世界各地的(赫尔巴特)教学理论;而“现代教学论”则以(杜威)教学理论为代表。

8.人们常把杜威教学理论的特点概括为(儿童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

与此相对,赫尔巴特教学理论的特点是(教师中心)、(书本中心)和(课堂中心)。

9.20世纪50、60年代以来,教学论学科进人了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时代,其中,有代表性的教学论流派有:美国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以及新近流行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苏联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阿莫纳什维利等人的合作教育学;德国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等等。

10.(20)世纪初期,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课程论应运而生。

一般认为,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年出版(课程)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11. 泰勒总结了“八年研究”的成果,于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四个基本问题,即(如何确定目标)、(如何选择经验)、(如何组织经验)和(如何评价成果),建立起了著名的课程编制的泰勒原理,即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1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是(泰勒)。

二、简答题1.什么是课程与教学论?2.简述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教育学》笔记第七~八章-教学(上)

《教育学》笔记第七~八章-教学(上)

第七~八章教学(一)教学的意义和任务一、教学的概念、意义和任务1. 概念: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2. 意义: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智育的主要途径,在学校教育系统中居中心地位。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3. 任务:教学任务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

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一般任务为:(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智力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其原因在于:教学始终具有教育性(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通过教学,激励发展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二)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1. 概念: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理论是教学的基本理论。

(1)孔子:学-思-行的统一过程,重在说明学习过程。

(2)夸美纽斯:个体认识论为基础的教学论,“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

(3)赫尔巴特:“统觉理论”原理,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4)杜威:“从做中学”,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

(5)凯洛夫: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2. 本质: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1)教学过程首先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论整理好的

教学论整理好的

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内容一、教学及其作用二、教学论的基本任务、研究对象及学科特点三、教学论的研究方法一、教学及其意义(一)教学的基本含义: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教:教授、教诲、教化、教训,“上所施,下所效也。

”;学:仿效;教授——学习——教与学——教(引导)学(二)教学的定义1、西方四种看法:教学就是传授知识与技能;教学即成功;教学是有意进行的活动;教学是规范性行为。

2、中国的几种看法:(1)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王策三)(2)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

进一步说,指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

(李秉德)(3)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4)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5)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具体说,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三层含义)此定义包含三层意思:首先,强调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结合或统一。

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生是同一活动的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

其次,明确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地位。

再次,指出了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功能。

(6)教学是以学情为基础,以课程内容为中介,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实践活动。

“发展”,指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社会化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在学习阶段要为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包括做人的基础、交往的基础、事业(专业)的基础,尤其是终身学习的基础。

“实践活动”,包括认知实践、交往实践和反思实践。

教学指导思想:加强基础,开发智慧,完善个性,和谐发展。

3、书上的定义广义: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

教育学考试重点第七章 教学(上)+实战演练

教育学考试重点第七章 教学(上)+实战演练

教育学考试重点提示:第七章教学(上)重点提示本章一直是教师资格认定考试的重点内容,考试中不仅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形式出现,而且还有论述题、案例分析题,所以,本章是考生迎考复习的重中之重。

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2)教学过程的特点和教学过程的结构。

(3)教学原则。

(4)常用的教学方法。

考纲链接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包含以下方面:(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教学的地位和意义。

地位:在教育中,教学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全部工作的中心,教学目的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完成,主要是凭借教学活动实现的。

意义:(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主要手段。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是教育工作的主体,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3.教学的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4.历史上的教学过程:(1)孔子,把教学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2)孟学派,强调学生主动的学习思考和实践。

(3)夸美纽斯,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从对事物的感性知觉出发展开教学。

(4)赫尔巴特,提出教学过程由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阶段构成。

(5)杜威,通过从做中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6)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5.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的表现: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交往性。

6.教学过程的特点:(I)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①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②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浅谈教与学的关系

浅谈教与学的关系

浅滩教与学的关系作者:杨丰杰教师与学生、教与学他们两者之间的新型关系。

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即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认知和态度等,它是各种教育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证明,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最直接、最具体、最经常、最活跃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使教师和学生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相互之间建立亲密关系,体验愉快情绪,产生工作和学习的愉快感;同时,师生之间建立良好愉快的关系,有助于建立相互之间信任和了解的关系,令教师能够更清晰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个性特点,使教师的工作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

可见,师生关系对教师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否及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师生关系是一个包含着多种内容的复杂的关系体系,可以从不同的层次对它进行考察。

(一)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关系。

由于教师相对于学生在知识、经验、智力、品行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所以教师的任务就是发挥这些优势,通过“教”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丰富社会经验,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同时,学生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就必须进行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学”。

这样在“教”和“学”的双向活动过程中,师生之间便产生了特定的工作关系。

正因为如此,这种关系一般不为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意愿所左右,如并不因为教师对某个学生的喜爱,或学生对某个教师的喜爱而产生这种工作关系,它是客观存在的。

(二)师生之间的组织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的结构中各自占有不同的位置,履行不同的职责,这种不同的地位和职责,从组织上和制度上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即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教师是领导者,学生是被领导者;教师具有当然的权力和权威,学生要听从教师的教导。

然而,这种组织制度化的师生关系,在不同的教育观点指导下,乃至教师不同的教育修养和个性品质影响下,其具体表现形式是有差别的。

教学论基本问题

教学论基本问题

(一)教授与学习的关系不少学人认为教(授)与学(习)构成的教学“活动关系”是教学的根本矛盾。

在他们看来,教学论要研究的基本关系是教与学的关系。

具体说,“教学论的主要关系是教师活动(教)同学生活动(学)之间的关系”,[6]或者教学论“研究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及其客观规律。

”[7]这种观点表明教学论基本问题取决于教学本身的根本矛盾,而不是脱离教学的其它矛盾,如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说成是教学的根本矛盾就有环顾左右而言它之嫌。

同时,这种观点通过强调教学关系,客观上强调了教学的“活动结构”。

这对于从活动程序或环节等人手建设教学论,大有裨益。

但是,教与学的矛盾不是教学的根本矛盾。

这主要因为:其一,教学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教与学的同一性大于对立性。

这里有必要引人杜威(J. Dewey)的一个比方即“教之于学就如卖之于买”,其意是说如果谁也不买就谈不上卖,同理,谁也不学就谈不上教。

[8]但是,‘教学”虽然是由教与学合成的,但合成后其本质意义不再是两者的相加。

诚如这个买卖的比方。

当买与卖合成一个词后,它的本质意义就不再是简单的买和卖,而是“生意”、“事情”与“勾当”等。

比方说做“买卖(生意)”,这是一桩令人怀疑的“买卖(勾当)”。

可见,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解释“教学”,是用要素关系代替系统,用部分代替整体,完全不能成立。

事实上,“教学是处于教学世界中的人员按照社会要求利用相关资源筹划并实现自身生命可能性的活动”。

[9]它的主体是包括教师与学生在内的教学人员,他们属于同一利益群体,虽有对立性但更有一致性。

其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有共同的目标即发展学生的生命结构。

与此相应,教与学的手段实质上是匹配的,具有极强的协调性。

其三,教与学的关系对教学中的其它关系(如教学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学生之间的主体性关系)不具有决定性影响,因而不能成为最高范畴。

(二)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这是部分教学论中虽未明言但实质上使用的一对范畴,体现了对教学效率的追求,因而可简称为“效率关系”。

学校教育三者的关系是指

学校教育三者的关系是指

学校教育三者的关系是指学生、教师和课程,这三个因素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学校教育系统。

学生是教育的受益者,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而课程则是教育的核心内容。

学校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学生成长发展。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学校教育的受益者。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他们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道德、社会和心理素质等。

学生的状态对教育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如果学生的自律性和主动性比较强,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探究,那么其学习效果也会有所提高。

学校教育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和尊重学生的不同才能,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承担着教育指导和管理的重任,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身教胜于言传的良好习惯,能够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态度。

合格的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引导学生贯彻学习计划,发挥他们的潜力。

此外,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也需要得到重视,能够与学生、家长和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促进学校教育的有效实施。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生的学习载体,涉及各个学科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课程设置需要根据学生的学科和综合素质需求,不断更新和完善。

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结合教育实践,针对不同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任务,使课程能够真正发挥教育和学术效果。

综上所述,学校教育的三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支持,实现学生的自我实现,使其成为有才华有爱心的公民。

为此,学校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学生、教师和课程之间的互动关系,不断完善和创新,使其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

只有如此,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望和需求,实现教育现代化。

教学论 第五章 教学过程

教学论 第五章 教学过程

第五章教学过程1、什么是教学系统,教学系统的构成?所谓教学系统,即以教和学为协同的主体活动,由处于特定联系之中的教学诸要素所构成。

具有特定目标、形态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这样,“教学系统”的概念便强调了教学主体活动的协同性与目的性,教学形态的差异性和功能的整体性。

教、学、教学信息和教学媒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教学系统的动态结构,并在一定的条件下,输出整体的功能效应。

是由教学系统是对教学论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本体概念和逻辑起点。

2、什么是“教学过程”?与教学和教学活动的区别与联系?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按照确定的原则、目标、形式和程序启动、互动,从而现实地生成和开展教学的过程,也就是教学活动合目的合规律地、现实地建构、生成和展开的过程,更是教学质量现实地形成的过程。

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所谓“教学”、“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系统”诸概念之间的区别,是由论者指称教学的立足点的不同而造成的。

关于教学,在理论与实践中,人们或从最抽象、一般的存在意义上以“教学”概念予以指称,从相对具体的特殊活动的角度以“教学活动”概念予以指称,着眼于要素的内在联系和整体功能而以“教学系统”来指称,从更加具体而现实的运动形态着眼以“教学过程”或“教学活动过程”来指称,所指有所侧重,但是并无根本区别,仅仅是在抽象层次和把握角度上各有不同。

我们说四者之间有所区别,但是同样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首先、教学作为一种社会性活动而存在,因而“教学”的概念和“教学活动”的概念所指是同一的;其次由于教学、教学活动、教学系统都只能存在于过程之中,而过程是事物存在的历史形态;因而教学过程也就是教学活动的状态变化过程,是教学或教学活动、教学系统的现实存在形态。

3、有哪些教学关系?教与学关系的双层结构有何联系?一、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关系,表现为“教学关系一师生关系一教与学的关系”这样一条主导性关系链条,它们在不同层次上表征着教学活动。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冲刺试卷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冲刺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第1题.《爱弥儿》的著者是()A.康德B.裴斯泰洛齐C.卢梭D.洛克正确答案:C解析:C【解析】略。

第2题.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不包括()A.目的性B.认知性C.序列性D.间接性正确答案:D解析:D【解析】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过程。

其具有目的性、认知性和序列性三大特点。

第3题.詹姆士和朗格提出了()A.丘脑情绪理论B.情绪的认识一评估说C.情绪的机体知觉理论D.情绪的动机一分化理论正确答案:C解析:C【解析】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认为,情绪并非由刺激引起,乃是由生理变化激起的神经冲动传至中枢神经后产生的。

丹麦生理学家朗格于1885年也提出了同样的解释,他认为情绪是一种内脏反应。

后人把他们的理论称为詹姆士一朗格的机体知觉理论。

第4题.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A.备课B.上课C.课外辅导D.课外活动正确答案:B解析:B【解析】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第5题.下列关于性格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B.性格更多地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C.性格没有好坏之分D.性格的生理机制是在后天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正确答案:C解析:C【解析】性格可以做善恶评价,有好坏之分。

第6题.班主任工作中的个别教育工作的教育对象是()A.优等生B.后进生C.全体学生D.中等生正确答案:C解析:C【解析】略。

第7题.()认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

A.杜威B.洛克C.卢梭D.康德正确答案:B解析:B【解析】洛克反对天赋观点,提出了“白板说”,认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

第8题.义务教育具有明显的()A.时代性B.经济性C.强制性D.创新性正确答案:C解析:C【解析】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摘要:在现代教育史上,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教学观,一种是“教师中心论”,另一种是“学生中心论”,这两种教学观都狭隘地阐述了教与学的关系,导致教学工作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教与学各有特点,但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二者关系从本质上而言是主导与主动的关系;从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看,学生的学是教与学矛盾的主要方面。

关键词: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主导与主动,主要矛盾教与学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

对二者关系的正确认识有利于教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更有利于建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建立正常的师生关系,乃至正确处理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矛盾。

为此对于他们之间的关系,学者们进行了长期的探讨,有较大影响力的是“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

由于这两种教学观念各有优劣,在近现代教育史上,二者长期处于对峙状态。

为了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更好地开展教育活动,我们有必要对这两派观点作一番分析。

一、“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一)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提出的“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坚决反对18世纪启蒙时期出现的“自然教育”思想,他认为学生的身心智力的成长全依赖于教师对教学形式、阶段和方法的刻意加工和固定模式的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他十分重视和强调教师权威的发挥以及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绝对支配作用。

(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提出的“学生中心论”这种理论与“教师中心论”的观点完全相反,提倡教学重心应该由以“教师为中心”转移为“以学生为中心”。

他们首先把学生的发展看作一种自然发展的过程,认为教师是不能主宰这一过程,而是“自然仆人”。

同时他们还认为,学生的发展仅仅是一种主动过程,教师的作用只在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和迎合学生的个人需要,而不是直接干涉学生的学习过程。

他们甚至认为学生只能从个体经验中获得进步与发展,由直接经验获取所需知识。

可见“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都极端片面地看待教与学的关系,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对立起来,只承认其中一个方面而否认了另一个方面。

这两种相应的观点各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同时又有其不足的一面。

因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目前教学理论界吸收了以上两种理论的合理性的同时又克服了它们的缺点,主张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结合起来,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并以其来指导实践,促进了教学质量和效益的稳定提高。

二、辩证地看待教与学的关系(一)教与学的关系本质上是主导与主动的关系学生作为受教育者,身体心理正处于发育阶段,生活阅历、知识经验和动手能力均不成熟,他们非常迫切地需要教育者的引导和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如同向导一般,起着一种指引路程、把握方向的作用。

这种作用就是所谓的“主导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

教师的教虽然代表不了学生外在环境和教育影响的全部,但是能够通过把外部环境和教育对学生的要求结合起来发挥积极的作用;而学生这方面,他们都不可能主观、自发地产生学习动机、方式方法,以及在学习结果中获得的知识、思想和能力,必须在正常情况下接受、吸收来自外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这就主要是来自教师的影响。

更进一步说明了教师的教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有其必然性。

从古至今的历史经验一再证明,如果忽视或放弃教师的教的主导作用,根本就谈不上教学成效。

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的影响。

相反地,应该高度重视在教学中学生的学的主动性。

教师的教的成效应该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成果表现出来;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和结果也是要通过学生的学体现出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可以作为向导或指南针,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机会、条件或环境。

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但又是反映和改造环境的主体,任何环境因素和教育影响作用的发挥都必须以主体的能动活动为前提。

同理,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的任何教育措施都难起作用,这也就没有什么“主导作用”可言了。

教师的教是学生的学的前提条件,只有真正地使学生的学主动起来,教师的教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任何形式的教学,如果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教师的教并未起到主导作用。

现代教学论更加重视和提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求将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学生的身上。

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不仅能使教学发挥更有效的作用,而且也说明教师的教真正起到了主导作用。

“教为主导”并不是意味着“教师中心”,而是指教师的教能把握教学活动的方向,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有利机会和条件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的学进行得更加顺利。

学要主动也不是意味着“学生中心”,而是指学的目标与教的目标一致,学生能主动利用教师为之创造的机会、条件和环境,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又能按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学习。

如果我们能辨证地看待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正确理解“教为主导”“学要主动”的涵义,就必然会对“学”这一方面重视起来,就必然会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以及学生特点设计、组织并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并运用高超的教学技艺使教更为灵活,学更为主动。

(二)学生的学是教与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运动的过程。

解决谁的知与不知的矛盾,自然是学生的知与不知的矛盾,就是解决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不能到能,由不知到知,由知少到知多的矛盾转化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即内因是依据;外因则是第二位的原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既然教学的本质是解决学生的知与不知的矛盾,那么、教师的教,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对学生来说都是第二位的原因,都是外部条件,即都是外因;而学生,只有学生才是教与学这一矛盾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即内因。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就是师生这种内外因关系的生动写照。

学生对学习的渴求和愿望,持久不断的学习积极性,自觉勤奋的学习精神以及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正是学生学习内因的具体体现。

教师的教,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自觉勤奋学习的精神,尊重和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发动机才能很好地开动起来。

否则,学生的学习内因就不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教师的外因条件作用也不可能最大限度地深人进去。

深入进去和发挥出来的关系,正是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归根结底,学生的学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任何人包办不得,替代不得,强制不得。

教学中教师的包办、代替、强制,是对内外因关系的颠倒,是违背辩证法的。

(三)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学起积极促进的作用教与学的关系是师生关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之一。

师生之间的关系既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一般关系,也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关系。

这种特殊关系就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考察教与学的关系,不能仅就教与学,孤立地去谈教与学的关系。

教与学,不是简单的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承的关系;也不仅是物与物、事与事、人与物或事之间的关系,它主要体现着、渗透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因此,教与学的关系既有它的特殊性,又不能脱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独立存在。

其实从本质意义上讲,教与学的关系就是师生关系。

我们应该从教与学的关系中,更多看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四)给教与学的关系以更多的人文关怀在古代学校教育中,教师是统治阶级在学校的代表和工具,并拥有和垄断知识。

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学校的权威和尊严的地位。

学生在这种专制教育的学校里,必须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和需要,服从于学校种种强制性的教育和规定,学生永远处在受制于教师和向教师乞求知识的被动和屈从的地位。

教师和学生对自己在学校的地位都明确,且深信不疑。

师生之间无平等而言。

人们从来都在讲师道尊严,师道尊严的起初意义是师严道方尊,演变至今,却完全成了教师的尊,自古以来很少有人讲过学道尊严。

学生只有尊重教师的义务,稍有不从便被视为大逆不道。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这种师尊徒卑的意识是那深入人心,并在不断得到强化,学生的意志、学生的情感、学生的人格、学生的尊严,则无从谈起,古人云,这样的教育对学生来说,简直就是“蹂蹭其身而残贼其生”。

社会的变化,社会思想和社会面貌的变化,往往首先表现为伦理思想的变化,这是一个社会进步或衰退的重要标志。

今天的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讲得更多是人文精神,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是对人的尊重。

学生,作为社会的人,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学生的人格和情感理应受到社会和教师的尊重。

因此,师生关系就有了新的定位,就有了新的概念。

师道尊严,学生应该尊重教师,这是对的,但是不全面的,因为它只讲了问题的一方面;学道同样也是尊严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只有既讲师道尊严,也讲学道尊严,师生之间应该相互尊重,才是全面的。

总之,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是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只有正确认识和自觉地遵循这一教学的重要规律,才能更好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

参考文献[1]余文森,吴刚平,刘良华.解读教与学的意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李萍,李军阳.论教育学中教与学的关系[J].当代教育论坛,2008(7).[3]孟令全.教与学关系新论[J].课程·教学·教法,2004(7).[4]马仕俊,于敬华.论教与学的辩证关系[J].河北能源技术学院学报,2007(1).[5]李刚.论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J].高等函授学报,201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