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明代服饰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明朝服饰1368年─1644年(技术材料)

明朝服饰1368年─1644年(技术材料)

用一色,轻描淡绘,色彩非常淡雅,风动色
如月华,因此得名。此外,还有的裙子用绸
缎裁剪成大小规则的条子,每条绣以花鸟图
纹,另在两畔镶以金线,称“凤尾裙”。更
有以整缎折以细缱,做成“百褶裙”的。
技术课件
54
技术课件
55
技术课件
56
技术课件
57
凤 尾 裙
技术课件
58
技术课件
59
技术课件
60
技术课件
技术课件
26
技术课件
27
技术课件
28
7.士人服装
明代的读书人一般都穿蓝色或 黑色袍子,四周镶有宽边,也 有穿浅色衫子的,衣长一般到 脚面,袖子比较宽肥,袖长也 一律过手。通常会与儒巾和四 方平定巾相配,风格清静儒雅。
技术课件
29
技术课件
30
技术课件
31
8.四方平定巾
四方平定巾是以黑色纱罗制成
明代服饰(1368年─1644年)
技术课件
1
背景
目录
男子服饰
女子服饰
服饰纹样
技术课件
2
背景
1.上承周汉下取唐宋的治国方针, 对整顿和恢复礼仪极其重视,并根 据汉族传统重新规定了服饰制度。 禁胡服、胡姓、胡语。
2.在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发展的 前提之下,明代的服饰面貌仪态端 庄,气度宏美,成为中国近世纪服 饰艺术的典范。
边展角,角长40厘米左右。皇
帝日常所戴的乌纱折上巾,其
样式与乌纱帽基本相同,只是
将左右二角向上折,竖于纱帽
之后而已。 技术课件
25
6.程子衣
这种形式与元代以来的辫线袄近似, 明朝起初称为“曳(yè)撒”,是君 臣外出乘马时所穿的袍式,后来明代 士大夫日常也穿这种形式的服装,称 其为“程子衣”。它的特点是大襟、 右衽、斜领、袖子宽松,前襟的腰部 有接缝,下面打满褶裥。

明代服饰演变与训诂

明代服饰演变与训诂

明代服饰演变与训诂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其服饰文化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本文将探讨明代服饰演变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因素,并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揭示明代服饰训诂的独特魅力。

一、明初服饰:承袭元代风格明朝建立之初,其服饰风格承袭了元代的风格。

官员们通常穿着圆领、大袖、腰束带的袍服,而平民则穿着直领、小袖、襟狭而长的布衣。

这个时期的服饰颜色以青色、白色和灰色为主,但也有一些人热衷于穿着鲜艳的色彩。

二、永乐年间: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随着永乐年间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明朝开始形成自己的服饰风格。

这个时期,皇帝朱棣倡导“华美而适度”的服饰理念,推动了服饰的精致化和多元化。

官员们开始穿着华丽的锦缎袍服,而平民则热衷于穿着简单大方的棉布衣裳。

三、嘉靖年间:女子的服饰变得更为丰富嘉靖年间,明朝服饰进入了繁荣期。

这个时期,女子的服饰变得更为丰富多样,出现了许多新颖的款式。

例如,披肩、云肩、细褶裙等,这些服饰款式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风尚的不断变化。

同时,明朝的服饰也开始出现了不少具有地域特色的款式,如江南地区的“水田衣”等。

四、晚明时期:逐渐走向没落明朝晚期,随着政治经济的逐渐衰落,服饰文化也走向了衰落。

这个时期,官员们开始穿着简朴的服饰,而平民的衣着也变得越来越破旧。

然而,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一些具有反抗精神的边缘群体,如反叛贵族和市民阶层等,他们的服饰风格也开始挑战传统的等级观念。

五、明代服饰训诂:传统与创新的融合明代服饰不仅在款式和色彩上有着丰富的变化,而且在服饰训诂方面也有着独特的魅力。

在明代,传统与创新的融合在服饰上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一方面,明朝继承了传统的周礼服饰规范,严格遵循不同等级、不同场合的服饰礼仪。

如皇帝的龙袍、官员的补服、士人的巾帻等,都有详细的等级规定和形制要求。

这些传统的服饰训诂,体现了明朝对华夏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另一方面,明朝的服饰也在传统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明朝的纺织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新型的织物和印染技术为服饰的创新提供了条件。

明代服饰概述

明代服饰概述

明代服饰概述明代服饰是中国明朝时期的服饰,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服饰文化也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一、明代服饰的起源和发展明朝的建立标志着汉族政权的再次崛起,在继承宋元两朝服饰制度的基础上,明朝的服饰制度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创新。

明朝初期,服饰多承袭宋元旧制,到了明朝中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服饰制度逐渐完善,服饰的材质、色彩、图案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变化。

二、明代服饰的主要特点1.宽袍大袖明代服饰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宽袍大袖,这种款式注重身体的包裹和保护,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审美观念。

宽袍大袖的服装在明朝时期非常流行,这种款式不仅美观大方,而且穿着舒适,适合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1.衣裳连属明朝的服饰制度中,衣裳连属是一个重要的特点。

所谓衣裳连属,是指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这种款式在明朝时期非常流行,尤其在官员和士人中更为普遍。

这种款式的服饰不仅美观大方,而且方便行动,符合当时人们的生活需求。

1.补服补服是明朝官员的正式服装,也是明朝服饰的一大特色。

补服是一种在衣服上缀有金线、银线或丝绣成的图案的服装,这种服装的制作工艺十分精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补服的出现标志着明朝官员地位的提高和服饰制度的完善。

1.配件和饰品明朝的服饰制度中,配件和饰品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明朝时期,人们非常注重头饰和配饰的选择和使用,如帽子、巾子、腰带、挂饰等。

这些配饰的材质和样式都非常丰富,不仅具有装饰作用,也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习惯。

三、明代服饰的影响明代服饰在中国服饰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明朝时期的服饰不仅继承了中国古代服饰的优秀传统,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明朝服饰的宽袍大袖、衣裳连属、补服等特点对后世的服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明朝的服饰制度也为清朝的服饰制度奠定了基础,对于中国服饰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四、总结明代服饰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它不仅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文化传统。

京杭大运河流域明代服饰研究综述

京杭大运河流域明代服饰研究综述

丰富,
考 发 为主的文 研究为大运河流
域明代服饰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可靠的参考实证。
《北京南苑苇子坑明代墓葬清理简报》《武进明代王
洛家族墓》《嘉兴王店李家坟明墓清理报告》
等7旳,因时间较久远,留存下来的图像资料黑白形
式偏多,且像素分辨率较低,对于细节及纹样的记
录模糊。部分地方博物馆对当地墓葬的出土资料
进行了复核并重新记录,尤以江苏泰州博物馆的
oo the human heooraphy , erain transpoaatiou , socid chlture and ecouomic eeveppmeyt of the erand cannL Key words :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d, Ming Dynasty ,ugearthey costume, aesthetic congotatioo
角。文中结合运河文化对明代服饰及服饰纹样的 研究,辅以出土实物资料加以佐证,对于深入全面 解读明代服饰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 京杭大运河流域明代服饰研究 概况
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作为承担国家南北水上 漕运及交通的主要运河之一,虽然如今已不能完全 通航,但大运河沿岸地区世代传承的民间艺术、文 化习俗和生活方式仍可窥见历史的痕迹与影响。
葬、明代服饰 与装饰艺术 明代服饰
3个方向。时至今日,明代墓葬的出土遗物丰富,数
葬为研究服饰 、 等 了

0
葬服饰与 多作为服饰 研究
的论证元素出现,鲜少有对明代墓葬服饰研究的专
著,而以纹样为主要对象的更为稀有,可作为未来
研究的着力点,为明代服饰文化研究进行补充 ,形
成的0
2.1大运河流域明代传世服饰品及墓葬出土服饰

明代女子汉服形制研究与创新设计

明代女子汉服形制研究与创新设计

明代女子汉服形制研究与创新设计明代女子汉服形制研究与创新设计引言:汉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明代作为汉服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女子汉服形制独具特色,不仅在服饰样式上有所创新,还融入了许多时代特征。

本文将对明代女子汉服形制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一些创新设计的想法。

一、明代女子汉服的形制特点明代女子汉服在形制上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 曲线流畅的剪裁明代女子汉服在剪裁上更加注重轻盈、灵动的效果。

衣袖延长至地,流线感觉强烈,更能展现女性柔美的身姿。

同时,裙摆也常采用较为宽松的设计,使整体感觉更为舒适。

2. 典雅的颜色搭配明代女子汉服在颜色上不再局限于以往的红色和绿色,还出现了更多鲜艳多彩的颜色,如黄、紫、蓝等。

同时,不同颜色的组合也呈现出更丰富的搭配方式,更好地展现女性婉约、典雅的气质。

3. 精美细致的刺绣和配饰明代女子汉服在刺绣和配饰上更加注重细节,注重对细节的处理。

经过精心设计的刺绣图案能够在服饰上展现出高雅的艺术美感,而精美的配饰如发饰、耳环等也为整体造型增添了几分灵动与亮点。

二、明代女子汉服形制的创新设计基于对明代女子汉服形制的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进行创新设计,将传统与现代元素巧妙结合,使得明代女子汉服更加符合当代女性的审美需求。

1. 剪裁与材质的创新在剪裁上,可以进行些许调整,使得整体更贴近现代女性的身材曲线。

同时,可以选择一些新型的材料,如丝绸与现代面料的结合,以提高舒适度和穿着感。

2. 颜色组合的新尝试传统的明代女子汉服颜色搭配虽然经典,但注重于多色彩组合,可以进行一些新尝试。

例如,以单一色系为主调,搭配与之相近的浅色或深色作为点缀,使服饰更具现代感和时尚感。

3. 刺绣与配饰的现代化处理在刺绣和配饰上,可以尝试运用现代工艺和设计元素来进行处理,如利用3D打印技术实现精美纹样的打印,或结合新型材质进行创新的发饰和耳环设计,以增添时代感和新颖感。

结语:明代女子汉服形制的研究与创新设计,旨在将传统的服饰元素与现代时尚相融合,以满足当代女性对于服饰的多样化需求。

中国明代文官服饰研究

中国明代文官服饰研究
明代文官服饰的图案设计独具特色,深受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服饰上常绣有各种吉祥图案,如龙、凤、牡丹等,这些图帝的象征,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而凤纹则寓意着吉祥和高贵。牡丹花纹则常被用于装饰衣襟和袖口,象征着富贵和荣华。此外,明代文官服饰还注重色彩搭配,善于运用各种颜色来突出图案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使得整个服饰更加生动鲜明。这些图案和色彩的选择,不仅体现了明代文官的审美追求,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通过对明代文官服饰图案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明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和审美取向。

中国汉服文化——明代汉服(1368年—1644年)

中国汉服文化——明代汉服(1368年—1644年)

中国汉服文化——明代汉服(1368年—1644年)明朝(1368年 - 1644年)历经蒙古帝国元朝的野蛮统治,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上全面倒退。

蒙元末,中国经济与社会陷入彻底崩溃和混乱。

为重塑礼仪与民族自尊心,明朝复国以后,十分重视整顿和恢复服饰制度,很快丢弃了蒙元少数民族服度,上采周汉,下取唐宋,全面恢复了汉族服饰的特点。

明代服饰仪态端庄,气度宏美,是华夏近古服饰艺术的典范,当今中国戏曲服装的款式纹彩,多采自明代服饰。

明代的章服衣冠更趋豪奢,织绣技艺迈向顶峰,文化内涵更加丰富。

明代襦裙明代上襦下裙的服装形式,与唐宋时期的襦裙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在年轻妇女中间,常加一条短小的腰裙,以便活动,有些侍女丫环也喜欢这种装束。

上襦为交领、长袖短衣。

裙子的颜色,初尚浅淡,虽有纹饰,但并不明显。

至崇祯初年,裙子多为素白,即使刺绣纹样,也仅在裙幅下边一、二寸部位缀以一条花边,作为压脚。

裙幅初为六幅,即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后用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

到了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每褶都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

腰带上往往挂上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一般在中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地,有的还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借以压裙幅,使其不至散开影响美观,作用与宋代的玉环绶相似。

明代官吏服饰公服明代穿公服的官吏。

其制为盘领右衽,袖宽三尺。

袍服所用的纹样及颜色,因级别而异:一至四品,用绯色;五至七品,用青色;八至九品,用绿色。

纹样也不一样,一品用大朵花,径五寸;二品用小朵花,径三寸;三品用散花,无枝叶,径二寸;四[品五品用小朵花,径一寸五分;六[品七品用小朵花,径一寸;八品以下,无花纹。

以上服饰,与展脚幞头搭配,多用于重大朝会。

明代男子服饰的结构形制研究与设计

明代男子服饰的结构形制研究与设计

明代男子服饰的结构形制研究与设计明代男子的服饰,说实话,一开始看起来真是让人眼花缭乱。

明朝的衣服,啊,说出来你肯定不信,那个时候的男士们穿的衣服可以说是独具特色,又有点儿“狠”——不仅注重款式,连颜色、面料、配饰都讲究得很!你可能会想,这么复杂的衣服,男的穿得了不?其实你别看它花里胡哨,背后可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思维。

讲真,要是在那时候,你走在大街上,真是衣服就能把你分成三六九等,什么有钱没钱,啥地位身份,全都能从你身上的服装看出来。

别小看了这些衣服,它们可不是随便穿的。

我们先说说最基础的——衣服的款式。

那时候男士穿的,跟今天我们穿的差别还挺大的。

咱们现在的裤子、上衣基本就是一件套嘛,简单易穿。

可明朝的男子,哎,那可真是层层叠叠的,既有长袍,也有短衫,还有各种披风外套,层次感十足。

这些衣服看着很“繁琐”,其实每一件都有它的讲究。

长袍,嗯,大家都知道吧,最常见的就是“直裾”。

它的特点是衣服下摆宽大,设计时尚有个性,穿上后挺气派。

至于那种披风,又叫做“披肩”,那是风度与温暖兼具的代表。

那时候可不是随便一件披上就完事儿,它得根据你具体的身份地位来决定,层次感十足。

特别是那些文官的衣服上,总能看到那种精致的绣花和繁复的装饰,整个人走起来就有种说不出的威风。

颜色方面,不得不说,明代男子的服饰真是色彩斑斓。

你以为男的就只穿黑白灰?哈哈,你错了!明代的男子可是喜欢穿一些比较鲜艳的颜色,比如朱红、宝蓝、鹅黄这些亮眼的色调。

尤其是官员的衣服,哎呦,那可真是“眼花缭乱”啊!红得发紫的“朱袍”一穿上,不光显得气派,还特别能体现出个人的身份。

再看那些民间百姓,他们的衣服虽然没那么华丽,但也有些小心思。

比如常见的“青布衣”就是其中之一,穿着舒服又朴素,但依然能体现出那种清新自然的美感。

你看那些色彩鲜艳的衣服,是不是很能引起注意啊?我们来说说明代男子服饰的材质。

天啊,那个时候的布料种类也是让人眼花缭乱。

你要知道,明代人对衣服的质地要求可比我们今天挑衣服要严格多了。

明代袍服研究

明代袍服研究

FASHION GUIDE 二零一六年六月/第五卷第三期明代是继唐代之后又一个由中原农耕文明大一统的朝代,其服饰制度远袭唐代,近承宋代,又受到了元代的影响。

明代袍服是数百年来民族融合的产物,对这一时期袍服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笔者首先将明代袍服按照形制、材料、色彩、装饰进行分类研究,然后再对明代袍服的演变原因进行分析总结,从而客观地反映明代袍服演变的基本情况。

1明代袍服的分类1.1基于形制视角的明代袍服分类以款式为依据可以将明代的袍服可以归纳为大袍、短褐袍、顺褶、对襟袍、衬褶袍、贴里、直身、道袍、盘领窄袖袍、盘领右衽袍10种。

(1)大袍是宽敞的袍服。

明代叶子奇《草木子》卷三:“蝉冠朱衣,汉制也。

幞头大袍,隋制也。

”[1](2)短褐袍为粗布制作而成的袍,多为道士、算命之人所穿服。

《金瓶梅词话》卷六十二回:“那潘道士:头戴云霞五岳冠,身穿皂布短褐袍。

”[2]《水浒传》第六十一回:“李逵戗几根蓬松黄发,绾两枚浑骨丫髻,穿一领布短褐袍,勒一条杂色短须绦,穿一只蹬山透士靴,担一条过头木拐榛,挑著个纸招儿,上写著‘讲命谈天,卦金一两’。

”[3](3)顺褶是明代袍服中很特别的袍,袍身分上下两部分,下部折裥。

制如贴里,折裥如裙,袍的前胸及后背处可以缀以补子。

顺褶之制始于明代,多为宦官近侍所穿服。

(4)对襟袍是一种左右衣襟居中而合的长袍,是后世马褂的前身。

清代福格《听雨丛谈》卷一:“按明季庶人非骑马,不准穿对襟袍,以其便于乘骑云云。

”[4](5)衬褶袍又称长过膝。

袍身膝下处施加一横襕。

贴里使用之色亦有定制,根据不同职司而区分。

明朝初期规定,御前近侍穿红色,起胸背处缀有补子;其余宦官服青色,青色贴里之袍不缀补子。

明代万历年间,自宦官魏忠贤掌权开始就对服装制度加以改制,其中对贴里的改制尤为突出,其在贴里的襕下部位再加一襕,并织绣图文以饰之,然后将其遍赏于亲信近人。

青贴里一改不缀补子之制,亦加缀补子,而且所用颜色全凭其所好,其制日趋繁杂。

中国明代文官服饰研究

中国明代文官服饰研究

中国明代文官服饰研究明代文官服饰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代表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制度,而且也反映了明代文化的特色。

明代文官服饰主要包括礼服、常服和公服等,每种服饰都有其独特的款式和纹样,并且随着官职的不同,服饰的等级也有所不同。

礼服是明代文官最为庄重的服饰,主要用于祭祀、朝会等重要场合。

礼服的款式为长袍、直裰、方巾等,其中长袍多为红色或紫色,上面饰有各种吉祥图案,如龙、凤、麒麟等。

直裰则是在长袍的基础上加上了对襟和垂带,方巾则是一种头饰,形状为方形,上面饰有各种花纹和图案。

常服是明代文官平时所穿的服饰,其款式和纹样相对于礼服来说较为简单。

常服的款式为长袍、直裰、裤子等,其中长袍多为青色或黑色,上面饰有各种吉祥图案,如云、鹤、蝙蝠等。

直裰则是在长袍的基础上加上了对襟和垂带,裤子则多为深色,上面没有太多的装饰。

公服是明代文官在办公时所穿的服饰,其款式和纹样相对于礼服和常服来说更加简单。

公服的款式为长袍、直裰、裤子等,其中长袍多为深色或灰色,上面饰有各种简单的图案,如云、花等。

直裰则是在长袍的基础上加上了对襟和垂带,裤子则多为深色或灰色,上面没有太多的装饰。

除了以上三种服饰之外,明代文官还有佩饰、鞋履等附属品,其中最为常见的佩饰是玉佩和荷包。

玉佩是一种挂在腰间的饰品,形状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荷包则是一种装有香料或小饰品的袋子,形状多为圆形或扁形。

总的来说,明代文官服饰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它不仅代表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制度,而且也反映了明代文化的特色。

通过对明代文官服饰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状况。

明代服饰研究简述

明代服饰研究简述

明代服饰研究简述明代服饰是明代时期人们穿着的衣物和装饰品的总称。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文化、政治和社会都有着独特的特点,而明代服饰也是这个时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明代服饰的种类、特点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简要描述。

明代服饰的种类繁多,涵盖了男女各个年龄阶段的衣物。

在明代,男性的常见服饰包括襦、袍、裤、腰带等,而女性的常见服饰则包括上衣、裙子、裤子、腰带等。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场合或特定身份的服饰,如官服、礼服等。

明代服饰的种类丰富多样,不同的服饰反映了不同性别、年龄、身份和职业等的差异。

明代服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设计、面料和装饰等方面。

明代服饰注重舒适性和实用性,采用宽松的剪裁和柔软的面料,使人穿着舒适自如。

同时,明代服饰也注重细节和装饰,通过各种绣花、刺绣和银饰、金饰等装饰品的运用,使服饰更加华丽和美观。

此外,明代服饰还注重色彩的搭配和对比,通过不同颜色的组合,营造出丰富多样的视觉效果。

明代服饰的发展受到了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明代是一个相对开放和繁荣的时期,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为服饰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同时,明代政权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对服饰的设计和制作进行了规范和推动,使得明代服饰在设计和工艺上不断创新和进步。

此外,明代还有许多文人墨客,他们对服饰的审美和品味也对明代服饰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明代服饰是明代时期人们穿着的衣物和装饰品的总称,其种类繁多,特点突出。

明代服饰的发展受到了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明代社会文化的特点和风貌。

通过对明代服饰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明代社会的面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对于研究明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明代服饰研究简述

明代服饰研究简述

明代服饰研究简述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也是中国服饰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明代服饰在设计、制作和用途上都有很多特点,是中国服饰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本文将简要介绍明代服饰的研究现状和特点。

一、研究现状
明代服饰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清代,当时的学者主要是通过文献和画像来研究明代服饰。

20世纪初,随着考古学的发展,人们开始通过考古发掘来研究明代服饰。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的考古学家和服装史学家开始对明代服饰进行系统的研究,他们通过考古发掘、文献和画像等多种途径,对明代服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二、特点
1.设计
明代服饰的设计非常注重对称和平衡,服装的各个部分都要求相互协调。

在颜色上,明代服饰以红、黄、绿、蓝、紫等鲜艳的颜色为主,这些颜色在明代被认为是吉祥的象征。

2.制作
明代服饰的制作非常讲究,服装的每个部分都要求精细的制作。

在面料上,明代服饰以丝绸为主,丝绸的光泽和质感非常适合明代服饰的设计。

3.用途
明代服饰的用途非常广泛,不仅是官员和贵族的礼服,也是普通百姓的日常服装。

在官员和贵族的礼服中,明代服饰的设计非常繁复,有很多细节的处理,这些细节的处理反映了明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文化。

总之,明代服饰是中国服饰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的设计、制作和用途都有很多特点。

通过对明代服饰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

叙说明代服饰风格特点及形成的原因

叙说明代服饰风格特点及形成的原因

叙说明代服饰风格特点及形成的原因大家有没有想过明代的服饰到底是什么样的呀?今天咱就来好好聊聊明代服饰那些事儿。

一、明代服饰的风格特点。

明代服饰那可真是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呢。

在款式上,它种类丰富多样。

比如说男子的服饰,常服一般是头戴巾帽,身穿袍衫。

那巾帽的款式就有好多,像四方平定巾,名字听起来就很霸气,戴上显得人特别精神。

袍衫则有直身袍、道袍等,这些袍衫的特点就是宽松舒适,线条简洁流畅,给人一种儒雅大气的感觉。

官员们的官服那就更讲究啦,有补服,就是在袍服上绣有各种图案,根据图案的不同来区分官职的大小,像一品文官绣仙鹤,武官绣麒麟,这可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呀。

女子的服饰同样精彩。

明代女子一般上身穿袄、衫,下身穿裙。

袄和衫的领口、袖口常常会有精美的刺绣或者花边装饰,显得十分精致。

裙子的款式更是多种多样,有马面裙,它的裙身比较宽大,裙子上还会有各种花纹,走起路来裙摆飘飘,特别好看;还有百褶裙,褶子细密均匀,穿着显得十分灵动活泼。

在色彩方面,明代服饰也有自己的讲究。

一般来说,正色会用得比较多,像红、黄、蓝、黑、白这些颜色。

而且不同身份的人在色彩的使用上也有严格的规定。

比如说,皇帝和皇室成员可以使用黄色,这可是皇家专属的颜色,其他人可不能随便乱用哦,不然那可是要惹大麻烦的。

普通百姓的服饰色彩就相对比较朴素一些,大多以青、蓝、黑等颜色为主。

材质上,明代的服饰材料也很丰富。

有钱人家会用丝绸、锦缎等高档的面料来制作衣服,这些面料质地柔软,光泽度好,绣上精美的图案后更是华丽无比。

而普通老百姓呢,就会用一些棉布、麻等比较实惠的材料,虽然没有那么华丽,但也很实用。

二、明代服饰风格形成的原因。

明代服饰形成这样独特的风格,那可不是无缘无故的哦。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政治因素。

明朝建立后,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在服饰制度上做了很多规定。

比如说前面提到的官服补服制度,通过服饰上的图案来区分官员的品级,这样一来,官员们的身份地位一目了然,也便于朝廷的管理。

明代服饰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明代服饰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明代服饰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明代服饰是中国服饰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服饰文化不仅具有独特的地域和民族特色,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近年来,明代服饰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同时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研究者主要从史料、考古、文献等多个方面入手,对明代服饰进行深入研究。

例如,通过对明代宫廷画像、石刻、金石等视觉材料的分析,可以了解到明代服饰的款式、颜色、纹样等细节特征;通过对明代墓葬出土的服饰和饰品的考古资料的研究,可以了解到明代服饰的结构、工艺和用料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对明代文献中有关服饰的记载的研究,可以了解到明代服饰的文化内涵、社会意义等方面的信息。

另一方面,研究者也开始关注明代服饰与当代时尚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在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将明代服饰元素融入到时尚设计中,打造出新的、具有现代感的服饰。

同时,也有一些研究者将明代服饰与当代时尚进行比较和分析,探究其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以及明代服饰对当代时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因此,可以预见,未来明代服饰的研究将会更为深入和广泛,不仅关注历史文化价值,也将重视其与当代时尚的联系和影响。

同时,通过对明代服饰的研究和传承,可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做出贡献。

- 1 -。

近十年来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综述
唐永霞
【期刊名称】《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08)002
【摘要】1980年代初,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开始呈现出繁荣景象.至1990年代后期,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逐渐走向深入,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从专论研究、专著研究两个角度对近十年来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状况进行考察,发现: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方法可信;但全面系统研究的、采用第一手资料研究的、深入细致地分类研究的、跨学科研究的,以及关于明朝等个别朝代的服饰研究均较少.
【总页数】6页(P34-39)
【作者】唐永霞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史系,甘肃,定西,74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523
【相关文献】
1.近十年中国大陆对中国青年党的研究综述 [J], 王家武
2.近十年来中国大陆中国美术史学研究综述 [J], 郑志财
3.近十年(2008-2018)中国古代扬州流寓文学研究综述 [J], 丁彦文
4.近十年中国园本课程开发研究综述 [J], 张怡欣;田静
5.近十年幼儿园"三教制"保教模式研究综述
——基于中国知网(2011—2021年)文献 [J], 陆丽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代服装特点研究心得体会

明代服装特点研究心得体会

明代服装特点研究心得体会研究明代服饰内心只有两种感悟:一是明显的等级制度;二是对其后面朝代服饰的影响。

两代上下层社会的服饰均有明显等级。

上层社会的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

自唐宋以降,龙袍和黄色就为王室所专用。

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来紫色为贵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为正色,又因《XX》有“恶紫之夺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废除不用。

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品级。

补子是一块约40~50厘米见方的绸料,织绣上不同纹样,再缝缀到官服上,胸背各一。

文官的补子用鸟,武官用走兽,各分九等。

平常穿的圆领袍衫则凭衣服长短和袖子大小区分身分,长大者为尊。

明代官员的主要首服沿袭宋元幞头而稍有不同。

皇帝戴乌纱折上巾,帽翅自后部向上竖起。

官员朝服戴展翅漆纱幞头,常服戴乌纱帽。

受到诰封的官员妻、母,也有以纹、饰区别等级的红色大袖礼服和各式霞披。

此外,上层妇女中已着用高跟鞋,并有里高底、外高底之分。

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袭了旧传统,且品种十分丰富。

服饰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绿、桃红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色。

一般人的帽,除唐宋以来旧样依然流行外,朱元璋又亲自制订两种,颁行全国,士庶通用。

一种是方桶状黑漆纱帽,称四方平定巾;一种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称六合一统帽,取意四海升平、天下归一。

后者留传下来,俗称瓜皮帽,系用黑色绒、缎等制成。

清王朝时,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

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

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

但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

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

官帽与前朝截然不同,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

翎称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圆斑),并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眼多者为贵,只有亲王或功勋卓著的大臣才被赏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年鉴学派为主的学者倡导将日常生活纳入史学研究的范畴,这使服饰一跃成为解读社会行为与物质文化的密码,“服装史似乎应该充满趣闻轶事,其实却没有那么多。

一部服装史提出所有的问题:原料、工艺、成本、文化固定性、时装、社会等级制度。

”[1]20世纪80年代,服饰研究随着沈从文先生《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的问世呈现出勃兴态势,该书正式奠定了中国服饰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是服饰治史者无法绕开的开山之作。

随着研究队伍的扩充,古代服饰文化的研究成效显著,形成以周锡保、周汛、高春明、华梅、黄能馥、陈娟娟等为代表的研究队伍。

近年来,随着明史研究的深入以及大量明代考古文物的出土,明代服饰文化在古代服饰研究领域中逐步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经过近40年实质性的发展,明代服敏,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近十年明代服饰研究综述陈立娟,韩敏(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武汉430079)摘要:[研究意义]近十年来,明代服饰研究逐渐取得显著的学术成果。

[研究方法]文章从通史性与专题性两个角度,[研究内容]系统梳理自2008年至今学术界对明代服饰的研究状况,以多学科领域服饰研究出发,分析社会文化史、经济学、艺术史对服饰研究的现状。

同时对明代服饰的艺术特征、社会阶层、文献史料、实物证据等展开探讨,归纳与概括明代服饰研究的学术收获及薄弱环节。

关键词:服饰研究;明代文化;文献记载;考古文物中图分类号:TS941.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4131-(2019)05-0042-09 A Review of Costume Research in Ming Dynasty in Recent Ten YearsCHEN Li-juan,HAN Min(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Wuhan430079China)Abstract:Over the past ten years,the research on costumes in Ming dyn asty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academic achievements.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general history and special topics,this paper has systematically reviewed the research on Ming dynasty costumes in the academic world since2008.Based on the multidisciplinary field of clothing research,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economics and art history of costume research.At the same time,it also discusses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social classes,documents and historical materials,material evidence of costumes in Ming dynasty,and summarizes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s and weak links of research on costumes in Ming dynasty. Keywords:costume research;culture of Ming dynasty;the literature;the archaeological cultural relics 二零一九年十月/第八卷第五期FASHION GUIDE服饰导刊42饰的研究态势已蔚为大观。

前有王熹先生撰有《明代服饰研究简述》[2]一文系统整理明代服饰的研究现状,综合概述1980~2007年间的百余篇论文与专著,作者指出明代的服饰研究仍有待深入,但不可否认,在断代性方面,明代服饰专题研究表现出令人瞩目的学术价值。

对明代服饰的探讨代不乏人,笔者在该文的基础上进行查漏补充,接续其时间下沿,以2008年至今为时间限度,梳理近十年明代服饰的学术成果,以求较为全面地呈现明代服饰的研究走向与学术脉络。

1明代服饰的通史性论著服饰是解读社会生活的关键,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社会各层次的衣、食、住方式决不是无关紧要的。

这些镜头同时显示不同社会的差别和对立。

”[3]诚如布罗代尔所言,服饰制式、着装风格表象下的服饰史具有鲜明的物质文化特征,故史学家将目光聚焦于此。

明代服饰的研究常见于通史性著作的某一章节内,如学者们或长于梳理古代服饰沿革的历史,或从整体上把握服饰的形成因素,或关注服饰的伦理功能和社会作用,或针对服饰的具体事物展开探究,诸如此类的研究已取得斐然成绩,如马大勇《云髻凤钗:中国古代女子发型发饰》(齐鲁书社,2009年)、华梅与王春晓合著《服饰与伦理》(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年)、张春新与苟世祥合编《发髻上的中国》(重庆出版社,2011年)、李楠《中国古代服饰》(中国商业出版社,2015年)、陶辉《性别·服饰·伦理:性别视角下女性服饰形象解读》(东华大学出版社,2018年)等。

不同于上世纪宏观叙述服饰史的研究方法,这类论著侧重于服饰文化的微观研究,服饰的流行风尚、伦理功能、具体形制诸多主题成为研究者的研究对象。

学者们运用翔实的考古实物、丰富的正史文献以及口口相传的民俗资料等,拓宽了古代服饰的研究领域。

概而言之,从目前学术界对古代服饰的研究成果来看,以上论著皆有所谈及明代服饰的相关问题,这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明代服饰发展、流变的前因后果。

2明代服饰的专题性成果郭沫若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序言中论及古代服饰的社会性特征,认为服饰“可以考见民族文化发展的轨迹和各兄弟民族间的相互影响。

历代生产方式、阶级关系、风俗习惯、文物制度等,大可一目了然,是绝好的史料。

”[4]服饰既是物质文化的外在表现,同时是经济、政治、思想、社会风尚等因素相互融合的产物,故明代服饰的专题研究可从多学科领域切入。

2.1文化史、社会史与服饰研究服饰在发明之初,仅具有“适身体,和肌肤”[5]的原始功能,但随着国家制度的完善,服饰也被赋予更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

从文化史、社会史的角度研究明代服饰,为管窥明代的社会生活与发展状况提供新的视角。

原祖杰的《服饰文化与明代社会》(《文化学刊》, 2008年第1期)根据晚明社会的服饰时尚运动得出该时期的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甚至已经达到近代化的门槛,扣响社会转型的信号在于明末传统服制被破坏而近代时尚的风气愈演愈烈。

作者在另一篇文章《皇权与礼制:以明代服制的兴衰为中心》(《求是学刊》,2008年第5期)探讨明代传统服制的兴衰成因,认为皇权意识与礼制观念对服饰的柔性制约着明代服制的损益。

张志云的博士论文《明代服饰文化探微》(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颇为精彩且别开生面,他借鉴西方新文化史的理论与方法,从服饰文化的角度描述明代社会与文化变迁的轨迹,将礼治主义与消费主义作为解读明代服饰文化变迁的关键线索。

王国彩的《明代服饰特点解析》(《文学教育(中)》,2012年第8期)依据服饰文化的成因提炼明代服饰的特点,认为在明代的政治背景、经济动因和哲学理论下,服饰色彩呈现出鲜明的等级性特征,服饰与文化:文献综述43而封建意识与美好寓意又驱动着服饰图案的多样性变化。

崔荣荣、牛犁所著《明代以来汉族民间服饰变革与社会变迁(1368-1949年)》(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年)一书紧扣明代社会变迁与服饰变革的内在联系,以历史文献、田野调查信息和民俗文物为依托,强调明代以降汉族民间服饰变革的时代性、复杂性和必然性,这是部明代服饰研究与社会史、文化史紧密结合的深耕之作。

明人对服饰的审美观念与时尚心理也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这一服饰文化的研究动向值得我们关注。

薛梅的硕士论文《明代服饰审美文化研究》(山东大学,2008年)从历史背景、发展轨迹、审美特征与后世影响四个方面分析明代服饰的审美活动,认为社会结构潜在地影响明人的着装态度与审美情趣。

任哲雪在《浅谈中国明代女子服饰的审美取向》(《大家》,2010年第19期)提出明代妇女的审美取向由端庄、严谨、朴素的传统风格过渡为鲜艳、华丽、个性的时尚风气,强调这种审美转变的背后原因更值得关注。

贾琳的硕士论文《变换的风景:明代服饰的时尚文化》(山东大学,2012年)通过分析明代服饰的时尚特征,进而窥探明代服饰的流行风尚、日渐兴盛的消费活动及士大夫的审美论调,深度揭示这些服饰活动所隐含的社会变化与大众心态。

刘迎梅的硕士论文《明代中后期汉饰审美文化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介绍明代汉族服饰的时尚观念及美学意蕴,主张等级思想与哲学流派的涌现为服饰审美风尚的形成提供了历史文化语境。

刘捷的《浅谈明清官服的美学特色》(《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年第17期)以明清官服的细节、色彩和图案为切入点,致力于分析清朝对明代官服中美学特色与设计风格的继承与创新。

勾爱玲、马艳波的《管窥明代服饰文化的审美特征及价值》(《兰台世界》,2015年第25期)认为明中后期侈靡奢华风尚的席卷推动人们审美意识的解放,由此促成端庄传统、清新典雅、华丽之美的明代服饰审美特色。

2.2经济学、消费学与晚明服饰风尚的突变众所周知,明代前期与晚期的社会生活迥异,最显著标志就是明末社会的奢靡之风大起。

“服饰是人的生活必需品,最能反映人的志趣、贫富和身份。

”[6]社会经济、消费主义与明代服饰发生关联,主要表现为人们在购衣、着装中的奢侈性消费。

巫仁恕在《品味奢华: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中华书局,2008年)中单列“流行时尚的形成:以服饰文化为例”一章管窥明末的服饰消费风尚,其精彩之处在于将晚明平民服饰风尚的形成与社会结构相联系,文末创造性地述及士大夫对服饰消费与流行时尚的批判性观点。

黄维敏在《晚明大红大绿服饰时尚与消费心理探析》(《中华文化论坛》,2012年第6期)通过对通俗小说与传世画像的解读,力证晚明大红大绿的服饰风尚实质上是中低阶层对上层的身份消费和狂欢,关注到服饰的消费活动加剧了晚明社会地位和等级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

同时作者在《晚明清初市民服饰时尚与通俗小说》(《社会科学研究》,2014年第5期)从市民服饰时尚消费在通俗小说中的记载,提出晚明服饰时尚历经阶层模仿、文化模仿与品牌模仿三个阶段,这样的研究思路为服饰消费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视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