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树青政治经济学参考答案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课后习题详解(第11章 垄断条件下的资本关系)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11章垄断条件下的资本关系经典习题及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名词解释1.价格领导制答:价格领导制是指由一个行业中被公认为行业领导的大企业不定期地宣布价格变动,其他公司随之效仿,由此达到统一高价和共同获得高额利润的目的。
默契的联合就是大公司通过心照不宣的协同行动来提高和统一价格以垄断市场。
这是一个行业的若干大公司能够实行统一的垄断价格而又不至于触犯刑律的最好方法,其主要形式是价格领导制。
在部门中取得支配性地位的最大公司会自然取得价格领导地位;而在寡头垄断部门有时则是几个主要企业交替充当价格领导。
2.垄断利润答:垄断利润是指垄断企业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一种特殊超额利润,即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垄断利润主要来源于:其一,垄断企业内部职工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其二,垄断企业通过规定垄断高价或垄断低价将非垄断企业的一部分价值和剩余价值转化为垄断利润;其三,通过资产阶级国家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如政府对垄断企业的减税、科研资助、优惠贷款、军事订货等)把社会已经形成的一部分价值和剩余价值转化为垄断利润。
获得垄断利润的具体途径是:(1)通过提高生活资料的价格以降低工人的实际工资,使工人的一部分必要劳动转化为垄断利润;(2)通过低价买进、高价卖出,占有其他企业的一部分利润,其来源是其他企业工人的剩余价值和工资克扣;(3)通过低价买进、高价卖出,获取小生产者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4)通过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攫取殖民地、附属国及其他国家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参考答案
《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一解释下列名词1所有制①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②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作为所有者,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
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资料(如不能售卖).支配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它由所有和占有决定。
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
③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2 所有权①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该物。
②所有权作为经济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③所有制性质决定了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
3 产权①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整合。
②产权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四权”: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
③产权的基本特征有:⑴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⑵是权利束而不是某项权利;⑶具有排他性、可转让性和收益性。
4产权制度①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保护、运营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
②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所有者、使用者、经营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关系。
③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特征是:两权分离。
5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①在政治经济学中对经济制度有两种规定:一是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
当今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从本质上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类。
二是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竞争与合作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
这两种制度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前一种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联系,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而后一种制度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模拟试题及详解吴树青《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特定阶段,不是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经历的起始阶段。
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有: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全国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广大人民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尽快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为解决主要矛盾而确定的任务;基本路线: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章节题库(第1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第3章 社会主
第1章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一、名词解释1.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答: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在社会生产关系总体中各自所占的比重、所处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除原始公社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外,各种社会形态一般都同时并存着多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这是由一国范围内各地区各部门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所决定的。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多种生产资料所有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其中占主体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社会的性质。
在社会主义社会,由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构成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占主体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同时,在各社会主义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还存在着一些其他的所有制形式。
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包括: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及劳动者个体所有制、中外合营企业等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所有制和私人所有制等形式。
2.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答: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在一定范围内被社会或劳动者集体共同所有的经济形式,在此基础上形成生产资料的占有、支配、经营、使用等诸方面经济关系。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是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和生产过程的主体,劳动者虽然由于承担职能的不同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有差别,但在本质上是平等的关系,并通过一定的形式共同占有剩余产品,以消除人们在经济上的对抗和剥削关系。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既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也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形式答: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一种所有制经济所采取的具体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一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可以采取多种实现形式,不同的所有制经济也可采用相同的实现形式。
任何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社会经济制度中,都有占主体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这种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如果发生变化,社会性质也就相应发生变化。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考研真题精选(论述题)【圣才出品】
四、论述题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中国人民大学2015研]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人类社会在一定社会生产力水平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的科学,任务是揭示经济过程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的客观必然性,即揭示客观的经济规律。
(1)经济规律的含义经济规律是指各种经济现象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政治经济学的使命,就是要揭示人类历史不同社会形态纷繁复杂的经济生活中的这种本质联系,以及其实现方式和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①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一切经济规律都具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只要具有一定的经济条件,与这种经济条件相适应的经济规律就必然产生并发生作用。
经济规律的存在和起作用都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由于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的,因而在任何人参加经济活动之前,这种经济条件就已经存在。
人们在参加经济活动时,不能自由地选择经济条件。
因此,不管任何人的主观意志如何,经济规律都客观存在和起作用。
人们不能离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随意改变经济条件,因而也就不能随意改变经济规律。
谁要是违背经济规律,按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办事,谁就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
②人的主观能动性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但不等于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人们能够发现这些规律,认识它们,依靠它们,利用它们,以利于社会。
但是,要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需要经历一个反复实践的过程。
而且,由于客观经济条件在发展,经济规律作用的范围和表现形式也随之变化,因而人们认识和探索经济规律的过程也是逐步深化的。
(3)由经济规律所依存的客观经济条件所决定,经济规律有三个层次:①在人类各个社会阶段中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就是在人类各个社会阶段中都起作用的规律。
在任何社会发展阶段中,人们进行生产,总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这两个方面,因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就必然发生作用。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考研真题精选(简答题)【圣才出品】
三、简答题1.怎样认识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东北财经大学2007研;西南财经大学2012研;中央财经大学2010、2015、2019研]答:(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出的实现。
研究社会再生产,一方面要考察社会总产出(包括社会总产品和服务)的各个部分如何从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即实现价值补偿的问题;另一方面要考察社会总产出的各个部分在转化为货币形式之后,又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即实现物质补偿的问题。
社会总产出的实现过程是在市场中实现的,因此市场实现问题是研究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2)之所以说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市场实现问题,其原因在于:①社会资本再生产反映了资本的现实运动,而资本从商品形态向货币形态的转化,是资本运动之“惊险的跳跃”,它表明既有生产过程是否能顺利完成,也同时表明下一个生产过程能否正常开始。
如果社会总产出能够通过交换,实现其价值,就意味着社会生产所耗费的资本能够在价值上得到相应的补偿,也意味着社会资本的周转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从而可以重新购买生产要素,开始新一轮的再生产。
否则,如果社会总产出不能或部分不能顺利销售,所耗费的资本就不能得到或不能充分得到价值补偿,社会再生产就不能正常进行。
②社会再生产的进行,不仅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而且要求资本价值所反映的实际生产过程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
就是说,社会资本所获得的价值总量要足以用于重新购买所需补偿和替换的生产要素,从市场上得到的使用价值必须符合再生产继续进行的需要。
所以,社会总产出的实现包括了价值补偿和使用价值替换,也包括了总量补偿和结构性的补偿。
所有这些补偿和替换过程就是社会总产出在价值和使用价值形态上都得到实现的过程。
2.为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西南财经大学2013、2019研]答: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中各种矛盾如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的基础,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章节题库(第13章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关系——第14章
第13章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关系一、名词解释1.社会总供给答: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是1年)内向社会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量。
社会总供给是由国内供给和国外供给两部分构成的。
国内供给,即国内生产总值减去不可分配的部分。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国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从生产角度来说,它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增加值之和;从分配角度来说,它是这些部门的劳动者个人收入、税金、利润、利息和固定资产折旧等项目之和;从使用角度来说,它是最终使用于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库存及净出口的产品和劳务。
不可分配的部分,是指包括在国内生产总值内的林业和畜牧业自然增长部分。
国外供给,是指海关统计的进口总值。
由于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是以本币为计量单位的,所以对进口值的计量,也应以本币为单位。
社会总供给可以用公式表述为:社会总供给=国内供给+国外供给=国内生产总值(扣除不可分配部分)+进口总值。
2.社会总需求答:社会总需求是指在一定支付能力下社会对生产出来供最终消费和使用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和。
社会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国外需求三部分构成。
①消费需求作为一个总量范畴是指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如1年)内对消费品的需求。
由于这种需求一般是通过货币资金的支出表现的,因此又称消费支出。
从构成上看,社会消费需求包括公共消费需求和个人消费需求两部分。
②投资需求作为一个总量范畴,是指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如1年)内对投资品的需求。
由于对各种投资品的需求,一般通过货币资金的支出表现出来,因此又称投资支出。
从构成上来说,社会总投资需求,既包括对固定资产的投资需求,又包括对流动资产的投资需求。
③国外需求,是指海关统计的出口总值。
社会总需求的构成可用公式表示:社会总需求=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国外需求=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流动资产投资需求+社会消费需求+个人消费需求+出口总值。
3.投资需求答:投资需求是指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如1年)内对投资品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课后习题详解(第14章 资本国际化)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14章资本国际化经典习题及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名词解释1.资本国际化答:资本国际化是指资本越出一国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和实现剩余价值。
资本从其出现在世界上起,从本质上说它就是国际的,资本进行榨取剩余价值的活动,从来就不受国家或民族地域疆界的限制。
它要开拓世界市场,要到遥远的异国去寻找原料,要不远万里地掠夺和榨取其剥削对象。
正是资本的这种国际性的本质,形成了资本的国际化,促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资本国际化的程度是不断提高的。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资本各种具体形态的国际化程度和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最早表现出资本国际化趋向的是商品资本,然后是货币资本,最后是生产资本。
2.生产资本全球化答:生产资本全球化是指资本主义再生产扩展到全世界的过程及其趋势。
生产资本的全球化是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全球化的基础。
从根本上说,生产资本全球化的动因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决定的,是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生产资本全球化通常主要指以获取控制权而谋利为目的的对外直接投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以下特点:发达国家之间的对外直接投资已占世界直接投资的绝大部分;国际直接投资的部门结构发生了变化;跨国并购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
3.跨国公司答:跨国公司又被称为多国公司,它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开设分支机构并在一个统一的决策体系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国际性企业。
联合国有关组织对跨国公司的内涵作出了规定:(1)跨国公司必须在2个或2个以上国家设立分支机构;(2)在国外分支机构不少于6个;(3)海外业务必须占总公司业务的25%以上;(4)有统一的决策体系,内部实行一体化的经营策略。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章节题库(第1章 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第3章 资本的积累过程)
第1章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一、名词解释1.使用价值答:使用价值是指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物品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自然属性决定的。
一种物品往往具有多种多样的自然属性,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
这种多方面的使用价值,往往是随着人们的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被发现和加以利用的。
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为了满足别人需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一定量的价值存在于一定量的使用价值之中。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而不是社会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研究商品使用价值的着眼点不在于使用价值本身,而在于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交换价值答:交换价值是指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
一定量的某种商品可以按各种不相同的比例与许多其他商品相交换。
因此,交换价值不止一种,而是多种。
不同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交换,说明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可以使它们相等的共同东西。
这个共同东西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千差万别,无法进行比较。
撇开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还有另外一个属性,即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其中凝结着一般人类劳动,它构成商品的价值。
所以,价值是决定商品交换比例即交换价值的基础。
也即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比例相交换,是因为它们含有相同的价值量。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3.价值答: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价值是商品经济的特有范畴,是商品交换的内在基础。
价值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
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形成的,但劳动本身并不是价值。
不是人类劳动的任何生产性支出都会形成价值,只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凝结在商品上的人类劳动才会形成价值。
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经济关系赋予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社会形式。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课后习题详解(第8章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国际贸易)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8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国际贸易经典习题及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名词解释1.国际分工答:国际分工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内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
国际分工是世界市场和世界生产以及跨国公司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两种因素。
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指生产力发展水平、科技革命进程、国内市场容量、经济结构状况以及各国经济制度的选择等;自然条件包含地理位置、气候、资源分布、国土面积以及人口多寡等。
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进步对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开始于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科技革命,延续到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前。
国际分工主要包括垂直型国际分工、水平型国际分工和混合型国际分工三种。
在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当前国际分工出现了许多不同于过去的新特点:从垂直分工转向水平分工;产业内分工逐步过渡到产品内分工;国际分工与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步性;政府在推动国际分工中的作用大大加强。
2.水平分工答:水平分工是指按工艺和生产阶段实行的专业化分工。
它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或接近的国家(如发达国家以及一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之间在工业制成品生产上的国际分工。
当代发达国家的相互贸易主要是建立在水平型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的。
水平分工可分为产业内与产业间水平分工。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课后习题详解(第10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10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典习题及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名词解释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进行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取更高的垄断利润,同时,国家从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出发,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调节经济活动,调节各阶级和各阶层的关系,以维持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有:(1)在社会经济中形成了庞大的国家垄断资本;(2)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成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3)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具有全面性、稳定性和经常性;(4)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有了明确的理论依据。
2.国有垄断资本答:国有垄断资本是指资产阶级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
它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国家用来调节阶级利益的各种货币资本;另一种是用来经营国有企业的资本,即国有企业垄断资本,这是国有垄断资本的主体。
国有垄断资本的特点表现在:第一,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由国家直接控制和管理的,企业的盈亏也都由国家负责。
第二,国有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双重的:一方面,国家要从全社会的整体需要来考虑宏观经济目标和社会稳定的问题,以此作为对国有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干预的依据;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作为一个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又必须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问题,因而又必然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追求利润极大化。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课后习题详解(第12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与矛盾)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12章垄断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与矛盾经典习题及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名词解释1.货币信用制度危机答:货币信用制度危机是指金融市场上出现大量抛售一国货币,从而导致该国货币大幅度贬值,货币信用领域发生极度混乱和剧烈动荡的现象。
资本主义的货币信用制度危机是进入垄断时期以后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这种危机的产生表明,资本主义的货币信用制度已从根本上丧失了稳定性。
这一危机的主要内容和表现是:(1)垄断资产阶级政府通过大量发行纸币实行通货膨胀政策,纸币不断贬值,物价持续上涨,已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通病;(2)从资本主义的信用领域来看,由于垄断引起了资本的相对过剩,越来越多的货币资本拥塞在流通领域里而不能运用于生产过程。
借贷资本的大量增加和过剩所形成的投机和冲击,动摇着资本主义的信用制度和银行制度;(3)资产阶级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大量发行各种公债,使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越来越成为债务经济。
巨额的债务蕴藏着爆发震撼整个信用制度的巨大危机的可能性;(4)从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来看,由于国际借贷资本的大量过剩,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收支极不稳定,也极不平衡。
2.财政危机答:财政危机是指由于某些原因引起的国家财政的混乱和动荡。
在广义上,财政危机被理解为整个国家的财政金融体系发生了严重问题,整个市场出现混乱;在狭义上,财政危机仅指国家财政发生了问题。
赤字过大,债务过重,或财政收入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大滑坡等,都会造成国家财政危机。
巨额赤字不仅使财政支出中的利息负担越来越大,而且缩小了国家利用财政干预经济的回旋余地。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章节题库-导 论【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导论一、名词解释1.政治经济学答:政治经济学是指研究人类社会中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经济科学中的基础理论学科。
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根本的变革。
它第一次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指明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最本质的关系,它第一次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所要研究的不是物,而是物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有关时代的经济学,是理解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趋势的科学,也是理解整个社会发展和变迁的理论科学。
2.物质资料生产答: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改造自然和创造物质资料(物质财富)的过程。
它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互相联系的环节。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一方面,人类要生存就需要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这些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
任何社会都不能停止生产,否则,这个社会就不能继续存在下去;另一方面,只有物质资料生产发展了,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活动才能得到发展,从而人类社会才能发展。
3.劳动答:劳动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有目的的活动,它是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
劳动是人类获得生产生活资料的必经途径。
一切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要素即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其中,人的劳动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要素,是生产力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
劳动资料(又称为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是指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称为生产资料,它是生产中的客观要素,是物质生产必备的物质条件。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课后习题详解(第16章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16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经典习题及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名词解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指以社会化的机器大生产为物质条件、以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对社会生产力发展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是资本主义之前的各种生产方式所不能比拟的,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决定的。
但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
这一历史局限性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根本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历史过渡性质,即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
二、思考题1.有人认为,现实中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经济都在不断发展,因而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社会化大生产在根本上处于对立的这一结论是错误的。
你的看法如何?答:虽然现实中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经济都在不断发展,但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社会化大生产在根本上仍是对立的。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根本上是不适合社会化生产力性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是对立的。
对这一对立的认识,应把握以下两点:(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在根本上具有的对立性质,并不是说在这种对立下生产力就不能发展了生产力是最重要的因素,它有着自身发展的规律。
在人类社会中,生产力总是要向前发展的,这种发展是不会停止的,也不会出现倒退的趋势。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课后习题详解(第7章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与地租)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7章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与地租经典习题及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名词解释1.资本主义地租答:资本主义地租是指租地农业资本家为取得土地的使用权而交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地租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自己、增殖价值的一种形式。
资本主义地租的来源是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是超额利润的转化形式。
资本主义地租体现了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关系。
资本主义地租包括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其中级差地租包括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Ⅰ和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资本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Ⅱ。
2.级差地租答:级差地租是指与土地等级不同相联系的地租形式。
级差地租实质上是由于优等地和中等地生产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由劣等地生产条件所决定的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而形成的超额利润。
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正是这种垄断使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由劣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而不像工业品那样由中等生产条件决定。
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的肥沃程度、距离市场远近程度的不同。
级差地租由于形成条件的不同而分为两种形态:级差地租Ⅰ,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距离市场远近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Ⅱ,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
3.绝对地租答:绝对地租是指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用任何土地(包括劣等地在内)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章节题库(第11章)【圣才出品】
第11章经济发展与结构优化一、名词解释1.经济发展答: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包括投入结构、产出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社会福利、文教卫生、群众参与经济及社会发展的程度等等在内的各种结构的协调和优化。
看经济有无发展,主要看其经济结构是否优化和升级。
如果经济结构没有变化,经济就只有数量上的增长,而无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反映国民经济量的变化,经济发展则指国民经济在结构上要有质的变化。
经济发展的内涵本身有着一个演变的过程。
传统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就是整个国民财富和劳务生产增加以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高。
20世纪60年代以后,这种观点日益受到许多国家经济现实的挑战,一些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虽然有了迅速增长,但是它们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人民群众的贫困、失业和社会收入不均情况仍然没有得到好转。
因此经济学家才逐渐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区别开来。
经济发展不仅着眼于经济规模的外延扩大,而且着重于经济活动效率和质的方面的提高。
经济发展在内涵上要比经济增长丰富得多。
2.经济发展方式答:经济发展方式是指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其中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而且包括产业结构、经济质量、经济效益、生态平衡、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内容。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集约式经济发展,着重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①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②在产业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③在要素投入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体现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理念上的深化,经济发展道路上的拓宽,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认识上的提升。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课后习题详解(第5章 职能资本与平均利润)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5章职能资本与平均利润经典习题及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名词解释1.成本价格答:成本价格是指生产商品所耗费掉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总和。
成本价格的范畴抹杀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掩盖了它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因为当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归为成本价格这一范畴时,剩余价值就被看作是商品价值在成本以上的增加额,即资本家所费资本的产物。
不仅如此,对资本家来说,剩余价值还是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
因为预付资本虽然只有一部分加入成本价格,但在物质形态上却全部参与商品的生产过程。
因此,剩余价值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成本价格不仅是资本家账簿上的项目,它对现实的商品生产也会产生实际的影响:(1)成本价格的补偿是资本家实现再生产的必要条件;(2)成本价格的高低是决定资本家在市场竞争中胜败的关键;(3)成本价格决定着资本家的盈亏。
2.利润答:利润是指资本在运行中带来的,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产物的价值增加额。
它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来源于产业部门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不仅耗费的资本在发挥作用,而且没有消耗的不变资本部分即全部预付资本都在发挥作用。
这样剩余价值就进一步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
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时,便取得了利润的转化形式。
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同一个东西,所不同的是,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而利润则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利润这种形式歪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政治经济经典习题,考试重点,吴树青
导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一、解释概念: 1、政治经济学 2、经济规律二、单选题:1、成理论体系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是()A、威廉·配第B、亚当·斯密C、大卫·李嘉图D、蒙克莱田2、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最后完成者是()A、威廉·配第B、亚当·斯密C、大卫·李嘉图D、蒙克莱田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于()A、18世纪初B、18世纪中C、19世纪初D、19世纪中4、创立帝国主义理论的是()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斯大林5、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是()A、生产B、生产关系C、生产力 D 、劳动6、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生产B、生产关系C、生产力D、劳动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分析框架是分析()A、生产与生产关系的矛盾B、生产与消费矛盾C、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D、资本与货币的矛盾8、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 )A、生产过程B、商品经济C、经济规律D、资本主义的本质9、以《资本论》体系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以()为研究对象的A、资本主义B、社会主义C、商品经济D、市场经济10、下列属于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是()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B、价值规律C、剩余价值规律D、按劳分配规律三、多选题:1、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有()A、蒙克莱田B、威廉·配第C、亚当·斯密D、大卫·李嘉图2、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庸俗成份主要表现在()A、认为自利是人的本能B、提出劳动创造价值思想C、没有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D、把资本主义看作是自然的永恒的制度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古典政治经济学进行了根本的改造,表现在()A、第一次明确提出政治经济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B、首创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C、建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D、揭示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必然性4、社会再生产包括的环节有()A、生产B、交换C、分配D、消费5 、经济学对某个经济体分析可分为两个层次,它们是()A、生产关系层次B、经济运行层次C、微观经济层次D、宏观经济层次四、判断题:1、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不需要涉及生产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一解释下列名词1 所有制①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畴,其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②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
作为所有者,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
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资料(如不能售卖)。
支配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它由所有和占有决定。
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
③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2 所有权①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该物。
②所有权作为经济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③所有制性质决定了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
3 产权①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整合。
②产权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四权”: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
③产权的基本特征有:⑴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⑵是权利束而不是某项权利;⑶具有排他性、可转让性和收益性。
4 产权制度①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保护、运营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
②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所有者、使用者、经营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关系。
③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特征是:两权分离。
5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①在政治经济学中对经济制度有两种规定:一是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
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
当今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从本质上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类。
二是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竞争与合作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
这两种制度都属于生产关系的畴,但前一种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联系,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而后一种制度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
②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是容与形式的关系。
经济体制以各种形式外化经济制度。
在一定社会形态下,经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
经济体制作为形式反映经济制度,它的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能像经济制度那样稳定。
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实行同样的社会经济制度,其经济体制会有差异。
同样的社会经济制度也会有不同的经济体制模式。
经济体制的变化不一定会改变经济制度的性质。
6 制度创新①是创新主体为实现更高的制度效率而对制度进行的一种重新安排。
②制度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创新利润。
③制度创新的过程表现为:从制度均衡到制度创新,再到制度均衡,又到新的创新……7.生产力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
8.生产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的生产关系体系。
9.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能动统一。
一生产与交换、分配、消费的相互关系是什么?答: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1 生产与消费是同一的。
一方面,生产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生产性消费);另一方面,消费品的消费又是再生产劳动力的生产。
2 生产和消费具有相互决定的关系:①生产决定消费,表现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和方式。
②消费也决定着生产。
一方面,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另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又创造出现实的生产。
二生产与交换的关系:1 生产决定交换,表现在:①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商品生产对应商品交换,非商品生产对应非商品交换。
②生产的发展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交换的广度和深度是由生产过程中分工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的。
2 交换决定着生产,表现在:①在生产进行之前,首先要进行生产资料、劳动力等要素的交换。
②在生产出某种产品后,需要进行产品交换或商品交换。
三生产与分配的关系:1 分配有两种:产品的分配和资源的分配。
这两种分配与生产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2 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
表现在:①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产品。
②分配的方式也是由生产决定的,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了其在分配过程中的地位。
3 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资源的分配)决定着生产。
4 产品分配对生产也具有决定作用。
分配不仅仅是被动的生产结果的分配,它对效率具有激励作用。
收入分配的方式不仅会直接影响劳动的效率,也会直接影响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
四、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容五、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第二章商品和价值一解释下列概念1 商品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③商品体现了一种生产关系。
2 商品经济①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
②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3使用价值是指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4交换价值①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是商品的交换价值。
②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③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5价值①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
②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③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一个历史畴。
6 具体劳动:按一定形式和目的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
7 抽象劳动①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称为抽象劳动。
②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③抽象劳动是一个历史畴,体现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8价值量9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是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这种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
(它决定商家的盈利多少)。
10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1复杂劳动是指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而获得这些技术专长和知识,需要经受专门的培养和训练。
复杂劳动等于倍加或自乘的简单劳动。
12简单劳动13 劳动生产率①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②劳动生产率可以用单位劳动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用公式表示为:劳动生产率=产品量 / 劳动时间③劳动生产率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成正比,同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14 价值规律①价值规律的基本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来进行,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因此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②价值规律具有三大作用:⑴调节作用。
指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⑵刺激作用。
指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竞争中努力降低商品价格。
⑶分化作用。
指价值规律作用导致优胜劣汰,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③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5 市场经济①市场机制是通过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②市场经济是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16 资源配置①所谓资源配置,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现实的生产性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和不同方向上的使用。
②在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着生产资源的相对稀缺性与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合理、有效的分配使用各种有限的资源就成为了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答:1 劳动的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质。
①其中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具体形态来考察的劳动,它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它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②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③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体现了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的畴;抽象劳动则体现了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抽象劳动的历史性。
④只有在商品经济中,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在不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人类的劳动就只表现为具体劳动。
2 理论意义: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①它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②它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③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
三怎样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重点!)答:1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种含义是在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形成的,它涉及的是同种商品生产上的劳动耗费。
3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是指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
不同商品的供求状况会直接影响或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生产条件:如果供过于求,优等生产条件就会成为平均生产条件,引起商品价值下降,结果平均生产条件将向上移动;反之如果供不应求,……。
可见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生产条件实现的,而决定价值的仍然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4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具有相关性,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
如果说第一种含义是指价值的决定,那么第二种含义则是指价值的实现。
不过两种含义在分析角度上又各有区别:第一种角度是从社会生产条件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则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说明的;第一种含义决定的是单位商品的价值,第二种含义决定的是部门总商品的价值;第一种含义涉及劳动消耗,第二种含义则涉及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
经济调节的目标就是,社会总劳动时间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配置到各个部门。
四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重点!)答:1 先论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含义及其矛盾:①私人劳动是指生产资料归不同利益主体所有。
②社会劳动是指社会分工决定了劳动具有社会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