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章节题库(第3、4章)【圣才出品】
第3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名词解释1.简单商品经济答:简单商品经济是指以个体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它以生产资料的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以手工业劳动为技术特征。
简单商品经济存在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中,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它存在于自然经济的夹缝之中,附属于居支配地位的经济形式。
2.发达商品经济答:发达商品经济是指建立在社会化生产的基础之上,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的商品经济。
它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榨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特点是为卖而买,不仅劳动产品成为商品,劳动力也成了商品。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
对于那些原来经济比较落后,自给半自给经济在社会经济中还广泛存在的社会主义国家,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不可逾越的阶段,对于促进生产专业化、技术现代化和人民生活富裕化,具有重大的意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3.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指建立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没有剥削的和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服务的商品经济。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继以劳动者个体所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和以资本家所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之后出现的历史上新型的商品经济。
它只同社会主义联合劳动者互相交换劳动相关联,是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满足服务的。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相比,主要具有以下特点:①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主义社会的需要;②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所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国家和企业之间、全民所有制企业和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集体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之间、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之间的互助互利的合作关系。
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模拟试题及详解吴树青《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特定阶段,不是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经历的起始阶段。
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有: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全国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广大人民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尽快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为解决主要矛盾而确定的任务;基本路线: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章节题库-第12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与矛盾【圣才出品】
第12章垄断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与矛盾一、名词解释1.货币信用制度危机答:货币信用制度危机是指金融市场上出现大量抛售一国货币,从而导致该国货币大幅度贬值,货币信用领域发生极度混乱和剧烈动荡的现象。
资本主义的货币信用制度危机是进入垄断时期以后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这种危机的产生表明,资本主义的货币信用制度已从根本上丧失了稳定性。
这一危机的主要内容和表现是:①垄断资产阶级政府通过大量发行纸币实行通货膨胀政策,纸币不断贬值,物价持续上涨,已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通病;②从资本主义的信用领域来看,由于垄断引起了资本的相对过剩,越来越多的货币资本拥塞在流通领域里而不能运用于生产过程。
借贷资本的大量增加和过剩所形成的投机和冲击,动摇着资本主义的信用制度和银行制度;③资产阶级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大量发行各种公债,使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越来越成为债务经济。
巨额的债务蕴藏着爆发震撼整个信用制度的巨大危机的可能性;④从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来看,由于国际借贷资本的大量过剩,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收支极不稳定,也极不平衡。
2.财政危机答:财政危机是指由于某些原因引起的国家财政的混乱和动荡。
在广义上,财政危机被理解为整个国家的财政金融体系发生了严重问题,整个市场出现混乱;在狭义上,财政危机仅指国家财政发生了问题。
赤字过大,债务过重,或财政收入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大滑坡等,都会造成国家财政危机。
巨额赤字不仅使财政支出中的利息负担越来越大,而且缩小了国家利用财政干预经济的回旋余地。
如果国家财政停止兑付已经到期的政府债券,则表明事实上已存在财政危机。
二、简答题1.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的特点是什么?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和政治条件的变化,使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出现许多新的特点。
(1)经济危机的同期性和非同期性交错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进程不同,各国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不同和干预经济生活的力度不同,因而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再生产周期长短不一,削弱了经济危机在国家之间的连锁反应程度,产生了经济危机非同期爆发现象。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第二篇 垄断资本主义(上)【圣才出品
第二篇垄断资本主义第九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9.1 重难点解读第一节资本社会化和垄断的形成一、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集中与生产社会化1.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自由竞争是以分散的私人企业作为主体,在为数众多的中小资本家之间展开的竞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可以在生产部门之间自由转移,除了土地私有权外没有人为的或自然的垄断障碍。
竞争的主要手段是改进技术、扩大规模以降低成本、增大利润。
同一部门的竞争,形成社会价值。
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竞争,使各部门的利润率平均化。
平均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资本家为了弥补这个损失,又会进一步投入激烈竞争。
2.自由竞争推动生产集中生产集中是通过资本主义再生产中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而进行的。
各个资本主义企业为了追逐高额利润而进行竞争,竞争胜败的关键在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企业的规模。
因此,资本家就不得不把部分剩余价值用来扩大资本总额,这就形成单个资本的积聚。
同时,在竞争中大资本利用自己规模经济的优势吞并小资本,或若干资本合并组成新的规模更大的资本,从而形成资本集中。
竞争和信用是加速资本集中和生产集中的强有力的杠杆。
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危机的爆发,在促进生产集中方面也起了重大作用。
3.生产集中与生产社会化生产社会化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1)生产资料的社会化;(2)生产过程的社会化;(3)产品的社会化。
生产社会化的发展水平随着生产力的增长、企业规模的扩大、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进步商品关系和市场范围的扩展而不断提高。
这些方面都是和生产集中并行的。
所以,生产集中的加强也必然促进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股份公司的出现体现资本社会化的初步发展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与资本社会化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社会化的发展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的发展。
“猛烈增长着的生产力对它资本属性的这种反抗,要求承认它的社会本性的这种日益增长的必要性,迫使资本家阶级本身在资本关系内部一切可能的限度内,愈来愈把生产力当做社会生产力看待。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
第二篇垄断资本主义第九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9.1 重难点解读第一节资本社会化和垄断的形成一、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集中与生产社会化1.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自由竞争是以分散的私人企业作为主体,在为数众多的中小资本家之间展开的竞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可以在生产部门之间自由转移,除了土地私有权外没有人为的或自然的垄断障碍。
竞争的主要手段是改进技术、扩大规模以降低成本、增大利润。
同一部门的竞争,形成社会价值。
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竞争,使各部门的利润率平均化。
平均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资本家为了弥补这个损失,又会进一步投入激烈竞争。
2.自由竞争推动生产集中生产集中是通过资本主义再生产中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而进行的。
各个资本主义企业为了追逐高额利润而进行竞争,竞争胜败的关键在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企业的规模。
因此,资本家就不得不把部分剩余价值用来扩大资本总额,这就形成单个资本的积聚。
同时,在竞争中大资本利用自己规模经济的优势吞并小资本,或若干资本合并组成新的规模更大的资本,从而形成资本集中。
竞争和信用是加速资本集中和生产集中的强有力的杠杆。
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危机的爆发,在促进生产集中方面也起了重大作用。
3.生产集中与生产社会化生产社会化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1)生产资料的社会化;(2)生产过程的社会化;(3)产品的社会化。
生产社会化的发展水平随着生产力的增长、企业规模的扩大、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进步商品关系和市场范围的扩展而不断提高。
这些方面都是和生产集中并行的。
所以,生产集中的加强也必然促进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股份公司的出现体现资本社会化的初步发展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与资本社会化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社会化的发展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的发展。
“猛烈增长着的生产力对它资本属性的这种反抗,要求承认它的社会本性的这种日益增长的必要性,迫使资本家阶级本身在资本关系内部一切可能的限度内,愈来愈把生产力当做社会生产力看待。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章节题库-第5章 职能资本与平均利润【圣才出品】
第5章职能资本与平均利润一、名词解释1.成本价格答:成本价格是指生产商品所耗费掉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总和。
成本价格的范畴抹杀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掩盖了它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因为当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归为成本价格这一范畴时,剩余价值就被看作是商品价值在成本以上的增加额,即资本家所费资本的产物。
不仅如此,对资本家来说,剩余价值还是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
因为预付资本虽然只有一部分加入成本价格,但在物质形态上却全部参与商品的生产过程。
因此,剩余价值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成本价格不仅是资本家账簿上的项目,它对现实的商品生产也会产生实际的影响:①成本价格的补偿是资本家实现再生产的必要条件;②成本价格的高低是决定资本家在市场竞争中胜败的关键;③成本价格决定着资本家的盈亏。
2.利润答:利润是指资本在运行中带来的,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产物的价值增加额。
它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来源于产业部门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不仅耗费的资本在发挥作用,而且没有消耗的不变资本部分(全部预付资本)都在发挥作用。
这样剩余价值就进一步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
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时,便取得了利润的转化形式。
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同一个东西,所不同的是,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而利润则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利润的这种形式歪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3.利润率答:利润率是指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是同一剩余价值量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计算出来的另一种比率。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用公式表示为:利润率=剩余价值/预付资本。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剩余价值率揭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利润率是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参考答案与重点
《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篇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一解释下列名词1 生产资料所有制①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②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
作为所有者,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
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资料(如不能售卖)。
支配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它由所有和占有决定。
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
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③是整个社会关系的基础。
他决定并支配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关系。
2 所有权①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该物。
②所有权作为经济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③所有制性质决定了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
3 产权①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整合。
②产权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四权”: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
③产权的基本特征有:⑴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⑵是权利束而不是某项权利;⑶具有排他性、可转让性和收益性。
4 产权制度①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保护、运营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
②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所有者、使用者、经营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关系。
③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特征是:两权分离。
5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①在政治经济学中对经济制度有两种规定:一是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
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
当今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从本质上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类。
二是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考研真题精选(论述题)【圣才出品】
四、论述题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中国人民大学2015研]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人类社会在一定社会生产力水平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的科学,任务是揭示经济过程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的客观必然性,即揭示客观的经济规律。
(1)经济规律的含义经济规律是指各种经济现象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政治经济学的使命,就是要揭示人类历史不同社会形态纷繁复杂的经济生活中的这种本质联系,以及其实现方式和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①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一切经济规律都具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只要具有一定的经济条件,与这种经济条件相适应的经济规律就必然产生并发生作用。
经济规律的存在和起作用都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由于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的,因而在任何人参加经济活动之前,这种经济条件就已经存在。
人们在参加经济活动时,不能自由地选择经济条件。
因此,不管任何人的主观意志如何,经济规律都客观存在和起作用。
人们不能离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随意改变经济条件,因而也就不能随意改变经济规律。
谁要是违背经济规律,按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办事,谁就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
②人的主观能动性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但不等于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人们能够发现这些规律,认识它们,依靠它们,利用它们,以利于社会。
但是,要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需要经历一个反复实践的过程。
而且,由于客观经济条件在发展,经济规律作用的范围和表现形式也随之变化,因而人们认识和探索经济规律的过程也是逐步深化的。
(3)由经济规律所依存的客观经济条件所决定,经济规律有三个层次:①在人类各个社会阶段中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就是在人类各个社会阶段中都起作用的规律。
在任何社会发展阶段中,人们进行生产,总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这两个方面,因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就必然发生作用。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考研真题精选(简答题)【圣才出品】
三、简答题1.怎样认识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东北财经大学2007研;西南财经大学2012研;中央财经大学2010、2015、2019研]答:(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出的实现。
研究社会再生产,一方面要考察社会总产出(包括社会总产品和服务)的各个部分如何从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即实现价值补偿的问题;另一方面要考察社会总产出的各个部分在转化为货币形式之后,又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即实现物质补偿的问题。
社会总产出的实现过程是在市场中实现的,因此市场实现问题是研究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2)之所以说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市场实现问题,其原因在于:①社会资本再生产反映了资本的现实运动,而资本从商品形态向货币形态的转化,是资本运动之“惊险的跳跃”,它表明既有生产过程是否能顺利完成,也同时表明下一个生产过程能否正常开始。
如果社会总产出能够通过交换,实现其价值,就意味着社会生产所耗费的资本能够在价值上得到相应的补偿,也意味着社会资本的周转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从而可以重新购买生产要素,开始新一轮的再生产。
否则,如果社会总产出不能或部分不能顺利销售,所耗费的资本就不能得到或不能充分得到价值补偿,社会再生产就不能正常进行。
②社会再生产的进行,不仅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而且要求资本价值所反映的实际生产过程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
就是说,社会资本所获得的价值总量要足以用于重新购买所需补偿和替换的生产要素,从市场上得到的使用价值必须符合再生产继续进行的需要。
所以,社会总产出的实现包括了价值补偿和使用价值替换,也包括了总量补偿和结构性的补偿。
所有这些补偿和替换过程就是社会总产出在价值和使用价值形态上都得到实现的过程。
2.为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西南财经大学2013、2019研]答: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中各种矛盾如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的基础,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第二篇 垄断资本主义(下)【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资本国际化14.1 重难点解读第一节资本国际运动的发展和资本国际化的形成一、资本国际运动是资本主义生存和发展的条件资本运动的必要性在于:(1)实现社会再生产和追逐利润的要求。
(2)生产无限扩张的要求。
(3)竞争的压力和资本积累的要求。
(4)阻止利润率下降的要求。
二、从资本的国际运动到资本国际化资本的国际运动表现为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运动。
在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阶段,商业资本的国际运动是资本国际运动的主要形式。
进入垄断阶段,资本输出已具有重要意义。
到了20世纪初,资本输出才大大发展起来。
从这时起到二战前夕,资本输出的主要部分是借贷资本的输出,它导致金融资本对全球的统治。
二战后,影响和决定国际资本运动的经济条件有了很大变化。
资本国际化标志着资本国际运动发展的新阶段。
作为新阶段的主要标志是:(1)资本国际运动的规模与总量急剧膨胀,三种形态的资本国际运动都有空前增长;(2)产业资本、借贷资本和商业资本的国际运动互相交错;(3)进入资本国际运动的国家与经济主体日益增加;(4)资本国际运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一面,日益明显地显示出来。
第二节产业资本国际化一、垄断性跨国公司与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公司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
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已成为当代举足轻重的经济力量。
战后,产业资本大规模国际化的根本原因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生产力的大发展和垄断组织利用这种生产力追逐全球利润:(1)由于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相对剩余价值剥削加强;(2)巨型垄断组织占有空前庞大的生产力,而国内市场难以容纳;(3)生产力高度发展引起战后国际分工的空前发展;(4)科技革命引起交通和通讯便利;(5)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前提下,垄断公司可利用跨国投资来实现追逐最大利润的微观动机。
二、当代私人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1.产业资本投资主要流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1)特殊分工和个别分工纵深化。
(2)发达国家的市场容量大,便于大规模投资。
(3)投资环境好。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1.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答:按劳分配指社会总产品在作了必要的扣除之后,按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有效劳动量来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主要分配原则。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分配形式,是反映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社会生产实质的个人消费品分配方式。
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指按投入的生产要素的贡献向要素投入者支付报酬。
生产要素,指的是资本、技术、土地、房屋、生产工具、经营者才能等。
所谓生产要素的贡献,指它投入生产经营后所起的作用,所带来的收益。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要求是:按照投入的生产要素的多少分配社会财富。
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在分配领域的实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通过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实现的一种通行的分配方式。
在实际生活中,生产要素的贡献有时很难计算,于是便以投入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来替代,作为支付报酬的标准。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现阶段我国采取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不矛盾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结合。
两者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公平的收入分配的实现,进一步健全了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
2.经济体制答:经济体制指社会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经济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制度。
它决定着一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基础上应该怎样从事经济活动和在怎样的相互关系下从事经济活动,它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机制。
经济体制不仅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还是生产力的组织形式。
我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两个时期: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资本市场答:资本市场指经营一年期以上中长期资金借贷和证券业务的金融市场。
资本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与货币市场相对应的概念,资本市场着眼于从长期限上对融资活动进行划分,是提供一种有效地将资金从储蓄者(同时又是证券持有者)手中转移到投资者(即企业或政府部门,它们同时又是证券发行者)手中的市场机制。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章节题库-第11章 垄断条件下的资本关系【圣才出品】
第11章垄断条件下的资本关系一、名词解释1.价格领导制答:价格领导制是指由一个行业中被公认为行业领导的大企业不定期地宣布价格变动,其他公司随之效仿,由此达到统一高价和共同获得高额利润的目的。
默契的联合就是大公司通过心照不宣的协同行动来提高和统一价格以垄断市场。
这是一个行业的若干大公司能够实行统一的垄断价格而又不至于触犯刑律的最好方法,其主要形式是价格领导制。
在部门中取得支配性地位的最大公司会自然取得价格领导地位;而在寡头垄断部门有时则是几个主要企业交替充当价格领导。
2.垄断利润答:垄断利润是指垄断企业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一种特殊超额利润,即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垄断利润主要来源于:其一,垄断企业内部职工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其二,垄断企业通过规定垄断高价或垄断低价将非垄断企业的一部分价值和剩余价值转化为垄断利润;其三,通过资产阶级国家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如政府对垄断企业的减税、科研资助、优惠贷款、军事订货等)把社会已经形成的一部分价值和剩余价值转化为垄断利润。
获得垄断利润的具体途径是:①通过提高生活资料的价格以降低工人的实际工资,使工人的一部分必要劳动转化为垄断利润;②通过低价买进、高价卖出,占有其他企业的一部分利润,其来源是其他企业工人的剩余价值和工资克扣;③通过低价买进、高价卖出,获取小生产者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④通过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攫取殖民地、附属国及其他国家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3.垄断价格答:垄断价格是指垄断组织凭借其在经济上的垄断地位而制定的旨在保证其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市场价格。
垄断价格包括三个构成部分:成本价格、一般利润、垄断利润。
垄断价格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①垄断价格通常是一种高价格。
垄断价格就其形式来看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但垄断高价是其主要形式。
②垄断价格具有相对稳定性。
这是指垄断价格的变动相对不是很频繁,在周期中变动的幅度也比较小。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章节题库-第14章 资本国际化【圣才出品】
第14章资本国际化一、名词解释1.资本国际化答:资本国际化是指资本越出一国,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和实现剩余价值。
资本从其出现在世界上起,从本质上说它就是国际的,资本进行榨取剩余价值的活动,从来就不受国家或民族地域疆界的限制。
它要开拓世界市场,要到遥远的异国去寻找原料,要不远万里地掠夺和榨取其剥削对象。
正是资本的这种国际性的本质,形成了资本的国际化,促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资本国际化的程度是不断提高的。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资本各种具体形态的国际化程度和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最早表现出资本国际化趋向的是商品资本,然后是货币资本,最后是生产资本。
2.生产资本全球化答:生产资本全球化是指资本主义再生产扩展到全世界的过程及其趋势。
生产资本的全球化是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全球化的基础。
从根本上说,生产资本全球化的动因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决定的,是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生产资本全球化通常主要指以获取控制权而谋利为目的的对外直接投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以下特点:①发达国家之间的对外直接投资已占世界直接投资的绝大部分;②国际直接投资的部门结构发生了变化;③跨国并购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
3.跨国公司答:跨国公司又被称为多国公司,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开设分支机构并在一个统一的决策体系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国际性企业。
联合国有关组织对跨国公司的内涵作出了规定:①跨国公司必须在2个或2个以上国家设立分支机构;②在国外分支机构不少于6个;③海外业务必须占总公司业务的25%以上;④有统一的决策体系,内部实行一体化的经营策略。
早期跨国公司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跨国公司发展处于缓慢和停滞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获得了空前迅速的发展。
与一般企业相比,跨国公司具有以下特点:①跨国公司以全球性的战略安排来确定经营目标;②跨国公司在经营方式上趋向于多样化和当地化;③跨国公司在所有制形式上更趋向于多元化。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章节题库-导 论【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导论一、名词解释1.政治经济学答:政治经济学是指研究人类社会中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经济科学中的基础理论学科。
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根本的变革。
它第一次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指明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最本质的关系,它第一次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所要研究的不是物,而是物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有关时代的经济学,是理解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趋势的科学,也是理解整个社会发展和变迁的理论科学。
2.物质资料生产答: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改造自然和创造物质资料(物质财富)的过程。
它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互相联系的环节。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一方面,人类要生存就需要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这些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
任何社会都不能停止生产,否则,这个社会就不能继续存在下去;另一方面,只有物质资料生产发展了,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活动才能得到发展,从而人类社会才能发展。
3.劳动答:劳动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有目的的活动,它是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
劳动是人类获得生产生活资料的必经途径。
一切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要素即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其中,人的劳动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要素,是生产力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
劳动资料(又称为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是指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称为生产资料,它是生产中的客观要素,是物质生产必备的物质条件。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章节题库-第9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圣才出品】
第9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一、名词解释1.生产社会化答:生产社会化是指由分散的小生产者转化为大规模社会生产的过程。
生产社会化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①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即生产资料由个人的生产资料变为社会化的、只能由大批人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②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即生产本身由一系列的个人行动变为一系列的社会行动。
就一个企业来说,生产过程必须由许多工人分工协作共同劳动才能完成;就不同部门的企业来说,生产过程表现为许多相互联系的部门连续进行的生产活动;③产品的社会化,即产品由个人产品变成了社会的产品,它由整个社会生产出来,并通过交换满足社会需要。
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到机器大工业阶段时,才走上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道路。
生产社会化的发展水平随着生产力的增长、企业规模的扩大、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进步、商品关系和市场范围的扩展而不断提高。
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客观上必然要求劳动者共同使用的已经社会化的生产资料由整个社会占有,以便对社会化生产按照社会需要由社会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和计划管理,并按照社会的需要配置社会资源和分配劳动产品。
这样,生产关系才能适应生产力的社会性质。
2.垄断答:垄断是指把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的大部分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极少数大资本家,为了规定垄断价格、控制原料来源和销售市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达成协议而实现同盟和联合。
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最基本的特征,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垄断是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垄断的实质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3.垄断资本答:垄断资本是指垄断某些产品或某个部门的生产与销售,通过限制产量和制定高价来获取高额利润的资本。
垄断资本是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是自由竞争发展的必然产物。
19世纪最后30年,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顶点,垄断资本逐步形成。
它首先在重工业部门中成长起来,随后遍及其他工业部门以及银行业、商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等所有经济部门,成为支配经济生活的力量。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第一篇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中)【圣才
第三章资本的积累过程3.1 重难点解读第一节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一、物质资料的再生产生产的条件同时也就是再生产的条件。
物质资料的替换是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生产具有资本主义形式,再生产也就具有同样的形式,物质资料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手段。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程只表现为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
二、资本价值的再生产(1)从再生产的过程看,可变资本是由工人自己生产出来的。
(2)从再生产过程看,全部资本都是由工人生产出来的。
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资本主义再生产既是资本的再生产,又是劳动力的再生产,劳动力的再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而劳动力的再生产,离不开工人的消费。
工人的消费有两种:在生产过程中,他消费生产资料,这是他的生产消费。
工人把出卖劳动力而获得的货币用于生活资料,这是他的个人消费。
从再生产过程看,工人阶级即使在直接劳动过程以外一样是资本的附属物。
资本主义再生产不断地再生产出劳动力和劳动条件的分离,不断地再生产出剥削工人的条件和雇佣劳动关系,并使之永久化。
第二节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一、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家把从工人身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不是全部消费掉,而将其中一部分作为新的资本,追加投入生产过程,使生产在扩大了的规模上重复进行,于是这部分剩余价值就转化为资本。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在扩大规模上对无酬劳动的占有,资本家的追加资本不是由劳动得来的,而是对劳动的无偿占有。
所以,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主要源泉,而剩余价值又是资本积累的主要源泉。
二、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1.形式是等价交换,内容是资本占有(1)用来交换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本身只是不付等价物而占有别人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2)这部分资本不仅必须由它的生产者即工人来补偿,而且在补偿时还要加上新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特点,是以等价交换为形式,而以无偿占有并且不断扩大这种占有为实质。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章节题库-第15章 垄断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发达与不发达【圣才
第15章垄断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发达与不发达一、名词解释1.食利国答:食利国是指脱离生产,专靠剥削别国,特别是殖民地人民的劳动以维持生存的国家。
资本输出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成为食利国的坚实基础。
巨额的资本输出,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国外利润收入。
巨额的资本输出和所带来的利润,使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加重了对世界各国人民的剥削,使许多发展中国家实际上成了它们的债务奴隶。
发展中国家沉重的债务已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今后不断吮吸世界各国人民血汗的吸血管,它严重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2.世界经济依赖答:世界经济依赖是指当代世界各国通过国际经济传递机制进行的,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
“传递”是指一国的经济盛衰对另一国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国际经济传递是由一国的开放部门影响到非开放部门。
国际经济传递机制主要有:①国际贸易传递机制;②国际资本传递机制;③国际劳动力流动的传递机制;④国际信息流动的传递机制。
从性质上来划分,世界经济相互依赖可分为:对称的和均衡依赖,非对称的和非均衡依赖。
前者是指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当,后者是指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在对称的和均衡依赖的性质下,双方的经济发展并非取决于相互依赖,如发达国家之间的依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依赖;在非对称的和非均衡依赖的性质下,一方经济发展受另一方经济发展所支配,如历史上帝国主义与殖民地附属国之间的依赖,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当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依赖仍然具有这种性质。
3.国际经济秩序答:国际经济秩序是指各国在发生经济联系和进行经济活动中的制度、规则及各国普遍接受的各种条件等。
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基本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建立的。
在发达国家居支配地位的情况下,国际经济秩序必然使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的地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的发展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也取得了较大的增长,但是,就总体而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仍然十分严峻,现行的国际经济秩序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仍然是其经济发展的一个较大的制约因素。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章节题库-第16章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圣才出品】
第16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一、名词解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指以社会化的机器大生产为物质条件、以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对社会生产力发展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是资本主义之前的各种生产方式所不能比拟的,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决定的。
但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
这一历史局限性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根本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历史过渡性质,即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
二、思考题1.有人认为,现实中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经济都在不断发展,因而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社会化大生产在根本上处于对立的这一结论是错误的。
你的看法如何?答:虽然现实中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经济都在不断发展,但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社会化大生产在根本上仍是对立的。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根本上是不适合社会化生产力性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是对立的。
对这一对立的认识,应把握以下两点:(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在根本上具有的对立性质,并不是说在这种对立下生产力就不能发展了。
生产力是最重要的因素,它有着自身发展的规律。
在人类社会中,生产力总是要向前发展的,这种发展是不会停止的,也不会出现倒退的趋势。
当然,在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下,生产力的发展会呈现出不同的状况。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根本上是不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要求的,但在目前的情况下,它仍然具有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它仍然具有根据生产力发展要求进行调整的余地,它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并没有发展到尽头。
所以,在当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力的发展仍然表现出较强的势头。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在根本上具有的对立性质又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这种阻碍表现为生产力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生产关系性质的制约和限制,以至于只能通过强制的方式、破坏的方式来实现生产力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1.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答:劳动对象指在劳动过程中,人们将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
它是构成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之一。
如果没有劳动对象,就不可能有人们的生产活动。
劳动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经过劳动加工的自然物;另一类是经过劳动加工的原料。
劳动资料是生产过程中人们用以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一种结构复杂、范围广泛的物质系统。
包括: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生产工具的系统、用以发动生产工具的动力系统和能源系统、运输和辅助系统,以及为实现各种劳动资料的最佳结合所必需的信息传递系统等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系统。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构成了生产资料。
2.货币流通规律答:货币流通规律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流通手段的货币量,取决于需要流通的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
它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而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用公式表示为:商品价格总额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所需货币量同名货币的流通速度公式中的商品价格总额,是由待流通的商品数量与商品的价格水平的乘积决定的;公式中的同名货币流通速度,指单位金属货币(例如1元)在一定时期内充当流通手段的平均次数。
3.价值增殖过程答:价值增殖过程是指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指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的形成过程。
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中,价值形成过程同时就是价值增殖过程。
比较价值形成与价值增殖过程可以看出,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生产自身劳动力价值的时间,称作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时间是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称为剩余劳动时间。
4.资本价值构成答:资本价值构成是指资本在价值形态方面的构成,即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c:v。
资本价值构成与资本技术构成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般来说,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会引起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而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却不一定是由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引起的。
资本有机构成是以价值构成来表示的。
但是,这里的价值构成是必须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价值构成,不是由于技术构成变化引起的价值构成变化就不属于有机构成的范畴。
5.产业资本循环答:产业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产业资本循环属于单个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产业资本运动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出售,收回预付资本价值和实现剩余价值。
资本要保存和增殖自己的价值,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循环。
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中的每种职能形式上的资本,都要经过循环的三个阶段而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因此,产业资本循环就有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三种不同的循环形式。
6.商品拜物教答:商品拜物教指人的社会关系被物的关系所掩盖,人的关系被颠覆地表现为物的关系并反过来支配人们的命运的现象。
商品的神秘性质是由商品形式本身所引起的。
因为随着劳动产品取得了商品形式,人类劳动的同一性质便表现为商品的价值;用时间计量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便表现为商品的价值量;而人们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则表现为商品与商品之间的物的关系。
这样一来,商品形式就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为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反映成为存在于他们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东西,本来是人们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却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形成了物对人的统治关系。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世界的这种拜物教性质,是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即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划分及其矛盾。
7.级差地租Ⅱ答:级差地租Ⅱ指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资本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
如果在同一地块上连续追加等量投资,实行集约经营,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只要增加的农产品为社会所需要,且追加投资的生产率高于劣等地原始投资的生产率,就会产生超额利润,并转化为级差地租Ⅱ。
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土地的有限性引起的土地经营权的资本主义垄断,源泉是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超额利润。
8.经济全球化答:经济全球化是资本、技术、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配置,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它具体表现为: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金融国际化趋势增强、全球生产经营网络形成、区域经济集团化向纵深发展、世界各国在有关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资源、环境问题等方面的合作与联系日益加强等。
二、简答题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答:(1)生产力是在生产过程中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它反映生产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2)生产力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根本的力量。
物的因素是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生产工具对生产力的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性质的最主要标志,也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从以下方面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①使劳动者增强了征服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提高了生产的效率;②使生产工具的质量不断改进,特别是现代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生产工具发生了巨大的变革;③引起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并能促进劳动对象数量和品种的增加;④还会引起生产过程的其他方面,如生产管理、工艺流程等发生变化。
总之,科学技术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地渗透到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引起它们素质的变化,从而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如何认识货币的本质和职能?答:(1)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商品,它和一般商品一样是实在的商品体,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货币又是一种特殊商品,它是一切商品共同的价值表现材料,执行着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货币形式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但是,不管货币形式怎样变化,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本质作用不会改变。
(2)货币的职能货币的职能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是货币本质的表现。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
①价值尺度是货币表现、衡量、计算商品价值的尺度。
货币能够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
②货币的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③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贮藏起来的职能。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谁拥有货币谁就能够自由地购买商品,这样货币便成了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货币的这种性质引起了人们贮藏货币的欲望。
④货币的支付手段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利息、工资等的职能。
⑤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它是在前几个职能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当商品流通越出国界产生国际贸易关系后,货币便在世界经济关系中发挥作用。
3.怎样认识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答:(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的问题。
(2)社会资本是连续不断运动的,因此,研究社会再生产,一方面要考察社会总产出的各个部分如何从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即实现价值补偿的问题;另一方面要考察社会总产出的各个部分在转化为货币形式之后,又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即实现物质补偿的问题。
社会总产品和服务的各个组成部分经过流通进入消费,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使用价值上得到替换,这就是社会总产出的实现。
这个过程是在市场上完成的,因此,市场实现问题是研究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3)社会资本再生产反映了资本的现实运动,而资本从商品形态向货币形态的转化,是资本运动之“惊险的跳跃”,它表明既有生产过程是否能顺利完成,也就同时表明下一个生产过程能否正常开始。
如果社会总产出能够通过交换实现其价值,就意味着社会生产所耗费的资本能够在价值上得到相应的补偿,意味着社会资本的周转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从而可以重新购买生产要素,开始新一轮的再生产。
否则,如果社会总产出不能或部分不能顺利销售,所耗费的资本就不能得到或不能充分得到价值补偿,社会再生产就不能正常进行。
(4)社会再生产的进行,不仅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而且要求资本价值所反映的实际生产过程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
就是说,社会资本所获得的价值总量要足以用于重新购买所需补偿和替换的生产要素,从市场上得到的使用价值必须符合再生产继续进行的需要。
使用价值形态的补偿和替换是社会再生产运动中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它不仅有所消耗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以及有关服务产品的总量补偿和替换问题,而且还有这些需要补偿和替换的使用价值的内部结构问题。
如果社会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在实物构成上与所耗费和要补偿的不一致,则社会再生产的进行会遇到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