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章节题库 概论)【圣才出品】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7-10章)】【圣才出品】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7-10章)】【圣才出品】第7章战国秦汉考古一、名词解释1.云梦秦简答:云梦秦简是指在湖北云梦发现的一系列秦朝文书,计1155枚,这是第一次发现秦简。
其中古籍有《编年记》、《语书》、《吏道》、《日书》,更为重要的是秦律。
由于秦律在传世文献中极为罕见,这次发现震动了学术界。
从墓葬时代分析,这些律文是秦统一之前的法律。
云梦龙岗秦简150余枚,出自6号墓,内容是秦律,有《禁苑》、《驰道》、《马牛羊》、《田赢》等。
这是继睡虎地、四川秦律之后第三次发现秦律,时代系秦末,是秦统一后的律文,但与睡虎地秦律又一脉相承。
2.工官答:工官是秦汉时管理官府手工业的官署。
从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律竹简中可以看到,当时管理官府手工业的官署,县有工官、司空。
汉承秦制,在中央及有些郡县设置工官,诸侯王国也有工官。
工官产品主要供皇室御用、赏赐及官府军队的需要。
考古发现的汉代铁器、漆器外多有工官字样。
3.低温釉陶答:低温釉陶是指出现于西汉中期并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的浓厚的棕黄色和绿色釉陶。
烧成温度在摄氏800度左右,釉中含多量的氧化铅。
器物种类有仿铜礼器和生活用器。
低温釉陶多见于墓葬,或专供随葬用。
4.蚁鼻钱答:蚁鼻钱是指楚国货币。
蚁鼻钱形体较小,体呈椭圆形,上尖下圆,面凸背平,尖头有一小穿孔,又似背面磨平的贝,故常以铜贝称之。
其大者长1.8厘米,重4~5克,小者不足1厘米,多数重2.5~3.5克,最终达4.2克。
面上有阴文似蚂蚁状,看似蚂蚁歇于鼻尖。
又有类“哭”字者,或称鬼脸钱。
蚁鼻钱在两湖、河南、安徽、浙江、江苏、山东等地都有出土。
5.侯马晋城答:侯马晋城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晚期都城新田遗址,位于山西省侯马市区西北部。
年代在公元前585年~前416年,于1952年发掘。
该城由6座城址组成,白店、台神、牛村、平望4座城连成一片,其东为呈王古城,东北为马庄古城,在牛村古城及平望古城内均发现有夯土台基,可能是宫殿区。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章节题库 中国各地区主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圣才出品】
第5章中国各地区主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一、名词解释1.湖南道县玉蟾岩答:湖南道县玉蟾岩是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岩洞遗址,位于湖南道县,年代距今约2.1万~1.4万年。
发现的主要遗迹现象是一些烧过火的灰堆,出土少量陶器和稻谷遗存以及石、骨、角、牙器、动物骨骼等。
陶器制作粗糙,烧成温度低,陶土中多含石英砂砾可辨器形仅釜一类;出土稻谷遗存,兼具野生稻、籼稻、粳稻的综合特征,是一种由普通野生稻向初期栽培稻过渡的最原始的古栽培稻,表明了当时的居民已经有了早期的人工栽培水稻。
玉蟾岩遗址所见考古学文化是由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过渡的一种表现。
2.玉猪龙答:玉猪龙,又称猪龙形佩饰,是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典型器物,距今约6000~5000年。
最早在辽宁建平县发现,在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也有发现,对于中国史前宗教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玉猪龙的背部均有一两个对钻的圆孔,似可作装饰物系绳佩挂。
但是一些大型玉猪龙,就其重量而言,已不适合佩戴。
因此许多学者认为玉猪龙不仅是一种装饰物,而应该是一种神器,一种红山文化的先民崇拜的代表其祖先神灵的图腾物。
3.聚落形态答:聚落形态是人类各种形式居地的总称。
它不仅包括房屋的安排方式,还包括其他与社团生活有关的建筑物的性质与处理方式。
这些聚落是自然环境的反映,更再现了建造者所使用的技术,以及这个文化所保持的各种社会交接与控制的制度。
聚落形态可分为微观聚落形态和宏观聚落形态,通过对聚落形态的考古研究,能够帮助我们研究过去人们的居住形式、埋葬的空间布局形态及其变化,从而探索古代社会的组织结构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考古最重要的手段。
4.琮答:琮是史前时代常见的一种筒形器,外圆内方,为我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有“苍璧礼天,黄琮礼地”一说。
目前所见最早的玉琮是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所出,距今约5100年。
新石器时代末期,玉琮在良渚文化、石峡文化、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尤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发达,出土与传世的数量很多。
《考古通论》——张之恒第一章概论
《考古通论》——张之恒第一章概论
考古是一门以发现、研究古代历史文化遗存为对象的学科,也是考据
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以实践为基础,以理论为指导,以发现古
代历史文化遗存的方式记录古代历史的一种学科。
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它提供了大量对古代文明早期历史的信息,为了更加完整地记录古代历史,考古学家们依靠古代人类行为得出的见解,为历史学家们提供了可靠的史料。
正是由于考古学家们的努力,人类社会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与理解古代
文明,从而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经验和参考。
考古学根据考古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考古历史学、地理考古学、民
族考古学和文物考古学等学科。
考古历史学主要用于古代历史文化遗存,
地理考古学主要关注古代地理环境特征,民族考古学主要关注古代文明的
消失和再见,文物考古学关注古代文物,考古科学及相关学科关注各种古
代文明的研究方法。
考古活动是一项博大精深的知识活动,包括发掘、辨认、鉴定、保护、修复、记录等活动。
它以发掘为主体,涉及人文历史,地理环境,化学物理,生物学,考古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
它是一种实践性活动,它不仅要
求考古学家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还要求他们具有科学发掘、科学研究、科
学保护的能力。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7-10章)】【圣才出品】
第7章战国秦汉考古一、名词解释1.云梦秦简答:云梦秦简是指在湖北云梦发现的一系列秦朝文书,计1155枚,这是第一次发现秦简。
其中古籍有《编年记》、《语书》、《吏道》、《日书》,更为重要的是秦律。
由于秦律在传世文献中极为罕见,这次发现震动了学术界。
从墓葬时代分析,这些律文是秦统一之前的法律。
云梦龙岗秦简150余枚,出自6号墓,内容是秦律,有《禁苑》、《驰道》、《马牛羊》、《田赢》等。
这是继睡虎地、四川秦律之后第三次发现秦律,时代系秦末,是秦统一后的律文,但与睡虎地秦律又一脉相承。
2.工官答:工官是秦汉时管理官府手工业的官署。
从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律竹简中可以看到,当时管理官府手工业的官署,县有工官、司空。
汉承秦制,在中央及有些郡县设置工官,诸侯王国也有工官。
工官产品主要供皇室御用、赏赐及官府军队的需要。
考古发现的汉代铁器、漆器外多有工官字样。
3.低温釉陶答:低温釉陶是指出现于西汉中期并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的浓厚的棕黄色和绿色釉陶。
烧成温度在摄氏800度左右,釉中含多量的氧化铅。
器物种类有仿铜礼器和生活用器。
低温釉陶多见于墓葬,或专供随葬用。
4.蚁鼻钱答:蚁鼻钱是指楚国货币。
蚁鼻钱形体较小,体呈椭圆形,上尖下圆,面凸背平,尖头有一小穿孔,又似背面磨平的贝,故常以铜贝称之。
其大者长1.8厘米,重4~5克,小者不足1厘米,多数重2.5~3.5克,最终达4.2克。
面上有阴文似蚂蚁状,看似蚂蚁歇于鼻尖。
又有类“哭”字者,或称鬼脸钱。
蚁鼻钱在两湖、河南、安徽、浙江、江苏、山东等地都有出土。
5.侯马晋城答:侯马晋城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晚期都城新田遗址,位于山西省侯马市区西北部。
年代在公元前585年~前416年,于1952年发掘。
该城由6座城址组成,白店、台神、牛村、平望4座城连成一片,其东为呈王古城,东北为马庄古城,在牛村古城及平望古城内均发现有夯土台基,可能是宫殿区。
在呈王古城南的秦村发现春秋晚期盟誓遗址,出土了侯马盟书,是研究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和盟誓制度的珍贵史料。
考古学与文博综合[专业硕士]章节题库(第一编 第5~8章)【圣才出品】
考古学与文博综合[专业硕士]章节题库第一编考古学第5章战国秦汉考古一、名词解释1.云梦秦简答:云梦秦简是指在湖北云梦发现的一系列秦朝文书,计1155枚,这是第一次发现秦简。
其中古籍有《编年记》、《语书》、《吏道》、《日书》,更为重要的是秦律。
由于秦律在传世文献中极为罕见,这次发现震动了学术界。
从墓葬时代分析,这些律文是秦统一之前的法律。
云梦龙岗秦简150余枚,出自6号墓,内容是秦律,有《禁苑》、《驰道》、《马牛羊》、《田赢》等。
这是继睡虎地、四川秦律之后第三次发现秦律,时代系秦末,是秦统一后的律文,但与睡虎地秦律又一脉相承。
2.工官答:工官是秦汉时管理官府手工业的官署。
从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律竹简中可以看到,当时管理官府手工业的官署,县有工官、司空。
汉承秦制,在中央及有些郡县设置工官,诸侯王国也有工官。
工官产品主要供皇室御用、赏赐及官府军队的需要。
考古发现的汉代铁器、漆器外多有工官字样。
3.低温釉陶答:低温釉陶是指出现于西汉中期并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的浓厚的棕黄色和绿色釉陶。
烧成温度在摄氏800度左右,釉中含多量的氧化铅。
器物种类有仿铜礼器和生活用器。
低温釉陶多见于墓葬,或专供随葬用。
4.蚁鼻钱答:蚁鼻钱是指楚国货币。
蚁鼻钱形体较小,体呈椭圆形,上尖下圆,面凸背平,尖头有一小穿孔,又似背面磨平的贝,故常以铜贝称之。
其大者长1.8厘米,重4~5克,小者不足1厘米,多数重2.5~3.5克,最终达4.2克。
面上有阴文似蚂蚁状,看似蚂蚁歇于鼻尖。
又有类“哭”字者,或称鬼脸钱。
蚁鼻钱在两湖、河南、安徽、浙江、江苏、山东等地都有出土。
5.侯马晋城答:侯马晋城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晚期都城新田遗址,位于山西省侯马市区西北部。
年代在公元前585年~前416年,于1952年发掘。
该城由6座城址组成,白店、台神、牛村、平望4座城连成一片,其东为呈王古城,东北为马庄古城,在牛村古城及平望古城内均发现有夯土台基,可能是宫殿区。
中国考古通论
中国考古通论中国考古通论第一章概论考古学的任务是根据古代人类所遗留下来的文化遗物和文化遗迹研究人类古代历史。
作为一门科学的近代考古学,以田野调查和考古发掘为基础。
考古学有其完整和严密的方法论,其基本规则是考古发掘中的地层学和考古资料整理中的器物形态学。
第一节考古学的基本含义一.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实物资料,考古学只研究古代人类文化遗存,近现代文化遗存不属于考古学的研究范围。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考古学研究的实物资料包括遗迹和遗物两部分,遗迹和遗物又统称为文化遗存。
遗迹通常分为房屋、水井、陶窑、村落、运河、墓葬等人工建筑和设施,它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
遗物按其用途可分为……,按其质料可分为……。
作为考古学研究的实物资料必须是由人类创造,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
三.考古学对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作用证史:证明史书记载的正确性正史:纠正文献资料中的错误补史:补充文字产生之前人类的历史;补充历史时期史书记载的不足第二节考古学文化一.考古学文化的基本涵义考古学文化是指代笔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具有一群有特征性的文化遗物和遗迹的文化遗存。
作为一个考古学文化其必须具有一群特征性的文化遗存,单一的文化因素不能称为一种文化。
同一文化共同体亦即同一考古学文化,属于某一特定的社会集团,这一社会集团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所以其在文化遗物和遗迹方面有着共同的特征。
由某一社会集团创造的考古学文化是其物质文化的体现。
研究考古学文化的发生演变以及不同地区的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人们了解当时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
二.考古学文化的命名1.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地名座位考古学文化的名称。
如中国旧石器时代的周口店文化、丁村文化、小南海文化等;新时期时代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
2.以遗址的名称作为文化名称的,如中国旧石器时代的观音洞文化和山顶洞文化。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考研真题精选 论述题)【圣才出品】
三、论述题1.大遗址保护的意义、注意的问题,举例说明。
[四川大学2012年研]答:“大遗址”主要包括反映中国古代历史各个发展阶段涉及政治、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历史文化信息,具有规模宏大、价值重大、影响深远等特点的大型聚落、城址、宫室、陵寝墓葬等遗址、遗址群。
在我国已公布的六批235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约有500余处是大遗址,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其中一部分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遗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中国五千多年灿烂文明史的主体和典型代表,不仅具有深厚的科学与文化底蕴,同时也是极具特色的环境景观和旅游资源,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世界展示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大遗址所在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家设立大遗址保护专项资金,实施大遗址保护工程,在有效保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风貌的同时,加强展示和宣传工作,对于全面提高文物保护、管理、利用水平,发挥文物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文物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如何理解新考古学学派所指出的“考古学纯洁性的丧失”问题?[南京大学2012年研]答:(1)“考古学纯洁性的丧失”的含义该问题是1973年英国考古学家戴维·克拉克在其发表的《考古学纯洁性的丧失》一文中提出的,后被中国文博考古界翻译成中文版。
他指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新考古学背景下,考古学学科意识的扩展是以学科纯洁性的丧失为代价的,代价虽高,收获却也颇丰,而纯洁性的丧失已是不可挽回的了。
“纯洁性丧失”的内涵是指,考古学在新方法、新仪器设备、新观察、新哲学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目标等学科意识扩展之后的新知识生产方式。
(2)“考古学纯洁性的丧失”的主要表现①考古学的整体性受到挑战。
考古学被分解,考古学分支学科增加,学科进一步细化为更具朝代特征和地域特征的领域,整体性受到挑战。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章节题库夏商周考古)【圣才出品】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章节题库夏商周考古)【圣才出品】第6章夏商周考古⼀、名词解释1.偃师商城答:偃师商城是商代早期城址,在今河南省偃师市。
商城包括⼤城、⼩城、宫城,为三重城垣式城址。
⼤城平⾯近长⽅形,城墙四周有5座城门,城内有纵横交错的道路若⼲条。
在⼤城的西南部,还有⼀个平⾯呈长⽅形的⼩城。
⼤城、⼩城的建筑⽅法⼀样,都是先挖基槽,然后层层夯筑⽽成。
⼩城的年代早于⼤城,⼤城是在⼩城的基础上扩建⽽成。
城内有密集的宫殿建筑群,分布于宫城的中、南部。
该遗址的发现,为探讨夏⽂化和确认汤都西亳城址具有重要意义。
2.利簋答:利簋,⼜称“武王征商簋”,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为周武王时期青铜器。
1976年出⼟于陕西临潼县零⼝镇,其特征为侈⼝,兽⾸双⽿垂珥,垂腹,圈⾜下连铸⽅座。
通⾼28厘⽶,⼝径22厘⽶,重约7.95千克。
采⽤上圆下⽅的形制,是西周初期铜簋的典型造型,同时也是中国古⼈“天圆地⽅”这种古⽼观念的体现。
器⾝、⽅座饰饕餮纹,⽅座平⾯四⾓饰蝉纹。
器内底铸铭⽂4⾏32字,铭⽂载武王伐商之事。
因⽽为西周铜器断代提供了重要标准,⽽且证实了古⽂献对武王伐商史事的记载。
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3.盘龙城答:盘龙城遗址是1954年在湖北黄陂发现,并于1974、1976年进⾏较⼤规模发掘的⼀处商代古遗址。
绝对年代⼤约为公元前⼗⼋世纪⾄公元前⼗四世纪前期,时代为商代前期或称早商时期。
这⼀遗址的发现对于了解商代⽂化的分布、城市性质、宫殿的形制和建筑技术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古城位于府河北岸⾼地偏东南部,平⾯略呈⽅形。
遗迹的分布状况表明,城内仅有宫殿,具有宫城形制,城外侧则是居民区和⼿⼯业区,表明该古城尚属早期城市的形态。
盘龙城遗址的发现揭⽰了商⽂化在长江流域的传播与分布,为研究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4.⼈祭答:⼈祭是⽤活⼈来祭祀祖先(⼈⿁)、神灵或⾃然界万物,主要流⾏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制社会的整个历史时期中。
《中国考古通论》复习笔记(供参考)
《中国考古通论》复习笔记(供参考)中国考古学通论参考书目:张昌倬主编《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之恒著《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 苏秉琦著《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宿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 刘庆柱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考古学概论》结构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第二章:石器时代考古第三章:夏商周考古、第四章:战国秦汉考古第五章:魏晋隋唐宋元明清考古、第六章:古器物与考古专题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第一节考古与文物基本涵义一、考古学的名称与定义:1、“考古学”名称的由来:(1)“古学”:在中国,东汉(1,2世纪)时已有“古学”的名称。
《后汉书》中说马融“传古学”,贾逵“为古学”,桓谭“好古学”,郑兴“长于古学”,这里所谓“古学”是专指研究古文经学。
(2)“考古”:北宋中叶(11世纪),吕大临编撰《考古图》一书,将“考”与“古”联系起来,“考古”一词最早出现。
但其研究的是“金石学”,其研究对象限于古代的“吉金”(青铜器)和石刻,并不等于考古学,要经过系统化以后才可成为考古学的一部分。
因此我国古代出现的“考古”与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考古学有较大区别。
(3)科学上的“考古学”:科学上的“考古学”这一名词,也就是我国要学的考古学这门学科,是从欧洲文字翻译过来的。
Archaeology.考古学是一门近代才形成的崭新的科学,它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
具体说,在欧洲19世纪中叶以后,在我国则是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的。
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名校考研真题】(第1章 概论)【圣才出品】
第1章概论一、名词解释1.放射性碳素断代[2014年中央民族大学研]答:放射性碳素断代是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断代的技术。
1949年开始应用于考古年代的测定。
一般适用的年代范围在5万年以内。
美国芝加哥大学W.F.利比是该方法的创始人。
2.相对年代[2014年中央民族大学研]答:相对年代是考古学年代分类的一种,与其相对的是“绝对年代”。
“相对年代”是指文化遗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绝对年代”是指文化遗存形成时的距今年代(具体年代)。
确定相对年代,主要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研究,是考古学研究中两种常用的断代方法。
此外,也可以利用某些自然科学的手段和文化遗存的对比研究,来判断遗迹和遗物的相对年代。
3.埋藏学[2014年山西大学研]答:埋藏学又称化石形成学,专门研究化石的埋藏条件及其产地的形成原因,即研究生物体从死亡到形成化石的全部历史过程。
埋藏学的提出使古生物学和地质学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研究古生物科学时,研究者必须考虑到无论是该类生物生活期间或者死亡以后形成化石的全部过程都和一系列外部环境因素密切有关。
4.洛阳铲[2014年山西大学研]答:洛阳铲又称探铲,是一种考古学工具,为一半圆柱形的铁铲。
其一端有柄,可以接长的白蜡杆。
使用时垂直向下戳击地面,可深逾20米,利用半圆柱形的铲可以将地下的泥土带出,并逐渐挖出一个直径约十几厘米的深井,用来探测地下土层的土质,以了解地下有无古代墓葬。
5.金石学[2014年吉林大学研]答: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是以传世或零星出土铜器、石刻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它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用以证经补史。
金石学形成于北宋,至清代兴盛,研究对象为古代的铜器、石刻、甲骨、简牍、封泥、印章、瓦当等。
其资料多靠传世或未经科学发掘出土获得,局限于对器物的考证和考据。
考古学在中国确立后,金石学为其有机组成部分。
6.考古学[2013年中央民族大学研]答:考古学是主要根据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实物遗存研究当时人们的生活及其社会的状况,并进而解析人类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探索其发展变化的背景、原因和规律的一门科学。
《考古学通论》部分试题及答案
2004—2005年考古学通论期末试卷一、名词解释(20分)1、文化层2、贝币3、丁村人4、裴李岗文化5、敦煌莫高窟二、简答题(三题选二题,30分)1、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分期及各期基本特征。
2、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的货币类型。
3、简述安阳殷墟布局及主要考古发现三、论述题(二题选一题,50分)1、概述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的特点。
2、试论宋元明时期都城规划和发展变化。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文化层:文化层就是包含有文化遗物、文化遗迹和人类活动痕迹的地层。
因为有人类活动的痕迹,所以大部分文化层中都含有有机质,土层一般呈灰色,或者由于先民用火的关系,土层呈褐色。
由于积存时间和积存地点的条件不同,在同一地点便自上而下形成了质地不同、土色不同、包含物不同的若干层次,这些层次越往下越古老。
2、贝币:贝币是我国最早的货币形态,我国最早的贝币出现于夏商时期,原为天然贝壳,后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商代晚期又出现了青铜铸造的铜贝。
春秋战国时期,铜贝继续被用于商品交换中,并由于使用地的不同,有无纹铜贝和有文铜贝两种贝币。
3、丁村人:1954年发现于山西省襄汾县丁村,其所处的时代是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5—10万年,即早期智人阶段。
丁村人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主要使用打制石器,已经有较高的时石器期制作水平。
4、裴李岗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考古学文化,20世纪50年代发现于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村一带,故名。
主要分布于河南省北部,主要遗址有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临汝县中山寨等。
裴李岗文化的石器以磨制石器为主,且比较精细。
主要器形有铲、镰、斧等。
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器表大多是素面。
根据测定的数据,裴李岗文化开始的年代大约为公元前5300年前后,结束的年代为公元前4600年前后。
5、敦煌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0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南北1600余米。
据记载,莫高窟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其后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代都曾在此开窟造像,历时达千年之久。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章节题库 中国考古学简史)【圣才出品】
第2章中国考古学简史一、名词解释蒙特留斯答:蒙特留斯是瑞典考古学家,史前时代文化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之一。
他提倡类型学方法,研究重点是史前文化的分期与年代,尤专注西欧、北欧地区的青铜文化。
主要著作有《青铜时代年代问题》(1885)、《异教时代的瑞典文明》(1888)、《使用金属器以来的意大利原始文化》(1895~1910)、《东方与欧洲上古文化诸时期》(1903~1923),第一卷的中译本名为《先史考古学方法论》《英国青铜时代年代学》(1908)、《史前希腊》(1924)等。
他奔波各地博物馆和大学的演讲,对考古工作的普及也有很大贡献。
二、简答题试列举三部有关中国古代墓葬制度研究方面的专著,并简介其内容。
答:有关中国古代墓葬制度研究方面的专著有:(1)《晋系墓葬制度研究》①作者:宋玲平。
②出版时间:2007年8月1日。
③内容简介:《晋系墓葬制度研究》运用考古类型学、分类统计与比较方法、二重证据法以及文化因素分析方法,对晋系墓葬制度进行了宏观研究及微观探索。
a.对两周时期晋系墓葬进行了探索性的分类及分期与断代;b.在分类、分期的基础之上,考察了晋系墓葬等级秩序演变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各类墓葬的纵向演变轨迹,并对晋系墓葬等级秩序破坏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及其社会背景进行了探讨;c.在对晋系墓葬等级秩序演变轨迹进行梳理的基础之上,对晋系墓葬制度中的墓地制度、墓祭、墓上封土、墓上建筑、墓葬形制与规模、车马坑、墓室封护、棺椁重数、随葬器用制度、殉葬制度等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从而为探索周代墓葬制度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2)《大礼安魂:中国古代墓葬制度》①作者:霍巍。
②出版时间:1998年7月1日。
③内容简介:探讨了墓葬制度的起源,较为详细的介绍了氏族墓地、家族墓地、葬式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并就中国传统墓葬制度所体现的风水理论、宗教信仰进行了分析。
(3)《古墓丹青:汉代墓室壁画的发现与研究》①作者:贺西林。
②出版时间:2002年11月1日。
【中国考古通论】Vol.11战国秦汉考古(下)
【中国考古通论】Vol.11战国秦汉考古(下)本期是战国秦汉考古学(下)的学习。
鉴于此章在《中国考古通论》中篇幅较大,我们规划《中国考古通论》中的本章内容分二期更新。
本期主要为两汉时期考古学整理。
本章综述本期主要是两汉时期考古学内容整理(考通第七章)。
两汉时期是物质文化繁荣发展的黄金期,各地考古学文化面貌十分丰富。
复习时既要有宏观思维,也要能够对这一时期的重点内容(考古学分期、城址、墓葬、文化艺术等)有具体认识。
命题方向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皆有。
建议结合《战国秦汉考古》(查瑞珍)、《汉代画像石通论》(王建中)、《先秦两汉铁器的考古学研究》(白云翔)、《考古学概论》(栾丰实)等相关学术著作学习。
本期梳理Ⅰ、汉代青铜冶炼01由于铁器、漆器的大量生产,汉代青铜工具已退居次要位置。
铜器在人们生活中也不占重要位置,但民间日用器皿和小件用具、皇家及贵族所用的奢侈品、装饰品和庙中的祭器、兵器特别是钱币都需要大量铜来铸造。
汉代继承了先秦时期的冶铜技术,并在一些旧铜矿上继续开发。
一、汉代铜器类型和特征铜战国时期相比,汉代青铜器的种类、器型等都发生以一定的变化。
1、西汉铜器脱离了古拙、厚重的作风,比战国铜器更显灵便,轻巧。
适于实际生活的需要,生活用器多样化,而纹饰也相当简单,朴素,多为素面,铺首或弦纹,铭文少而短。
2、在生活用器趋向简朴的同时,贵族用器则流行鎏金及金银、玻璃、宝石之类的镶嵌花纹的工艺装饰。
3、西汉前期的金属细工工艺,种类同战国相似。
后期鎏金更为普遍。
相比之下,错金银和镶嵌器物发现不多。
4、东汉时日用器皿仍以素面为主,装饰工艺中鎏金仍然盛行,各地都出现造型独特的艺术珍品。
二、青铜灯具在战国时期已经很较为流行,且形制多样。
汉代是我国灯具发展的辉煌时期,不但发现的数量多,灯的样式多,在制作水平上充分考虑了实用、装饰和环保等方面的因素,远远超出了战国灯具的水平。
长信宫灯:汉代一种带有烟道的工具。
作宫女跪坐持灯形,宫女体中空,以扶持灯罩的右臂为烟道,左手持灯座,圆形灯盘可以转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相对年代。
(4)绝对年代的断定
断定绝对年代的方法,在历史考古学的领域内,主要是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的研究。
但对于史前考古学的绝对年代的断定,由于缺乏文字记载,在很大程度上就不得不借助于自
然科学的方法。测定考古资料的绝对年代的方法有放射性碳素断代、热释光断代、古地磁断
代、钾-氩法断代、树木年轮断代、裂变径迹法断代、氨基酸外消旋法断代、黑曜岩水合法
3 / 16
圣才电子书
(2)地层学断代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①步骤
地层学首先应该确认各文化层次序的先后顺序,进而断定它们的相对年代,再以各层所
含的遗物断定各层的绝对年代。
②基本原则
a.各层(或各墓)所含年代最晚的一件遗物,是代表该层(或该墓)可能的最早年代;
2.铜石并用时代 答:铜石并用时代是指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过渡性阶段。为 原始农牧业和手工业达到较高水平,主要使用石器并兼有少量小型铜器的文化发展阶段。 1877 年,意大利学者 G·基耶里克提出这个理论。红铜的使用是铜石并用时代开始的标志。 世界各地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的时间是不同的。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的上限可以到仰韶文化时期, 下限到龙山文化时代。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的金属工具以红铜为主,兼有少量黄铜、青铜。
6.柴尔德
2 / 16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答:柴尔德是澳裔英籍考古学家,以欧洲和近东史前考古学的综合研究而著称。柴尔德 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考古学和用考古材料研究古代史方面。他的主要著作有《史 前时代的多瑙河》《青铜时代》《苏格兰史前史》《不列颠岛上的史前社会》《欧洲的史前移民》 《欧洲文明的黎明》《古代东方史的新发现》等。他还撰写不少通俗读物,包括《人类创造 了自己》《工具的故事》等。他注意考古学理论问题的研究,著有《社会演化》等书。他首 先把西亚和欧洲考古结合起来进行研究,预见到重视环境给予人类影响的系统考古学研究必 将出现。
下的遗址的发现多与人类活动有关。按照人类文明的时间序列,遗址可分为史前遗址和古代 遗址。
4.新考古学 答:新考古学是 20 世纪 60 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考古学理论,以新墨西哥大学的 L.R. 宾福德和英国的 D·克拉克为代表。基于对传统考古学研究方法和目的的不满,新考古学派 主张考古学不应仅仅满足于再现过去和简单地说明以往发生的事情,还应解释过去的事情为 何发生,并设法研究清楚事物变化的来龙去脉。强调文化是人们在一个文化体系里活动的行 为,这种行为留下了人工制品,考古学家的任务是根据这些静止的人工制品在时间和空间上 的分布,推断人类的动向,通过社会和文化的变化,了解和掌握人类文化发展动力的一般法 则。在方法上,新考古学注重环境考古学的研究,强调运用民族学的成果,主张先建立理论 或假说,再利用一系列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包括使用考古发掘,来进行验证,而不是传统的 归纳推理法。
3.遗址 答:遗址是考古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人类活动的遗迹。既包括人类为不同用 途所营建的建筑群体,也包括人类对自然环境利用和加工而遗留的一些场所。其特点表现为 不完整的残存物,具有一定的区域范围,很多史前遗址、远古遗址多深埋地表以下。埋藏地
1 / 16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二、简答题 1.判断考古遗存年代的方法。 答:(1)概说 考古学的年代,可分为“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前者是指各种遗迹和遗物在时间 上的先后关系,后者是指文化遗存形成时的距今年代(具体年代)。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研究, 是考古学范围内的两种主要的断代法,也是判定相对年代主要依据。此外,也可以利用某些 自然科学的手段来断定相对年代。
5.广谱革命 答:广谱革命是国际学界关于农业起源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被广泛用来指导中石器时代人类觅食策略和经济形态的变迁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 成果。在后来的半个世纪里,这一概念被不断的检验、充实和提高,并不断受到来自新材料 的挑战。目前,过渡阶段的经济变迁也日益受到中国考古学界的关注,深入了解这一概念的 发展,有助于我们提高研究水准,为我国的农业起源研究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断代、铀系法断代等,有的也适用于历史考古学的断代。
用各种自然科学手段测定年代的方法,为第四纪以来人类进化史的研究提供了年代依据,
特别是为建立以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为主的史前考古学的年代体系奠定了基础。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1章 概 论
一、名词解释 1.地层学 答:地层学,又称层位学,是考古学获取考古资料的基本方法论。地层学最初来自地质 学,在发掘现场按照土质、土色划分过去人们活动形成的土层和房址、灰坑、墓葬、窖穴、 窑址、井、活动面等废弃遗迹以及人为堆积地层单位之间的自然间歇层等各个地层单位,厘 清这些地层单位在堆积顺序里的上下叠压或打破、时间顺序里的早晚、共存时段里的空间关 系,是解决遗址实物遗存相对年代、研究遗址文化谱系、探索遗址微观聚落形态变迁最核心 的手段之一。
7.碳-14 答:碳-14 是由 W.F.利比于 1947 年创立的一种测定生物体遗骸及其他地质样品的绝对 年代的方法。它的原理是利用死亡生物体内碳的放射性同位素碳-14 会不断衰变,进而测出 样品内所含碳-14 的多少来推断死亡生物体的年代。碳-14 测定年代方法的可靠性已经被对 已知年代的考古样品和生物样品(树木年轮)的测定所证实,并在考古学、人类学、第四纪 地质学等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b.各层(或各墓)的年代,可以以该层所压和被压的上下两层的年代分别作为它的上
限和下限。
(3)类型学断代
类型学断代的方法,是将遗物或遗迹按型式排列,把用途、制法相同的遗物(或遗迹)
归成一类,并确定它们的标准型式(又称标型),然后按照型式的差异程度的递增或递减,
排出一个“系列”,这个“系列”可能就代表该类遗物(或遗迹)在时间上的演变过程,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