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捐赠相关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慈善捐赠相关论文

企业慈善捐赠面临的尴尬与破解

企业慈善捐赠是企业主动担负社会责任的高尚道德行为,也是国内慈善资金的最重要来源。然而,现实中的企业慈善捐赠面临着许多尴尬局面。究其原因有多种,除了企业存在的内因,本文还探讨了外部环境对企业慈善捐赠的影响,并就此提出了完善与企业慈善捐赠相关的制度和机制。

一、企业慈善捐赠面临的尴尬

公众对待企业的捐赠行为,更多的是从社会和其他的角度看,若站在企业和企业家们的角度,你会发现,当今的企业在慈善捐赠面前往往会面临以下几种问题的困扰。

一是捐不捐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日积月累、不断提高。贫富差距也在拉大、困难群体也在增多;再加上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粮食问题导致的生存危机等不和谐现象的存在,仅仅依靠原有的制度机制和职权部门发挥作用,总有“失灵”或“未及”的区域,由此需要我们每个人贡献一份爱心,操守德义之举来填充和弥补这些空白。个人尚且如此,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成员,更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这是道德应然所求。慈善捐赠拉近了企业和社会的关系,更为企业带来了最大限度的其他社

会利益。无论是出于“自愿”还是“被自愿”的角度考虑,适当的捐赠不会给企业带来负价值,相反,会带来一些正收益,企业慈善捐赠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形式。但问题是,如果企业刚在起步成长阶段,本身面临资金运转等因素的困扰,摊派迫捐带来的只有尴尬。企业根据各方面因素考虑选择捐赠,是一种超道德义务行为,不捐,也是企业本身应有的权利。不能把公众的期望当成一种规定,那本身对一些企业就是一种不公平。

二是捐多少的问题。企业进行慈善捐赠活动,到底捐多少才好?一个什么样的捐赠数字才符合公众的期望标准?这个对要选择慈善捐赠的企业来讲,将是下一步的难题。企业选择捐多少可以以公众群体的心理标准为参考,但也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经济承受能力及法律政策、慈善决策机制等外部环境综合考虑。强捐或裸捐有“作秀”之嫌,少捐或不捐会招来“为富不仁”的责骂。中国首善陈光标“裸捐”遭质疑,自称每年拿出企业净利润的50%做慈善,被公众解读成“伪善”;“万科捐赠门”王石被网友谩骂,称没有公益良心,便是实证。

三是怎么捐的问题。目前国内可供选择的捐赠方式虽有多种,但相对有限。企业和企业家慈善捐赠用的最多的是现金捐赠和实物捐赠,这些多是有形的资产捐赠。无形的,也有提供时间和劳工的方式,如志愿服务。还有转让股权、知识产权和使用权等方式。企业在选择慈善捐赠时,无论是捐钱、捐物还是捐其他,都要仔细比较和考量税

收成本,并在有限的捐赠渠道内选择适合自身的捐赠方式。企业如何组织自己的捐赠,并让自身的言行达到公众的期望,产生良好的声誉和品牌效应;如何结合自身的优势和慈善方向,将捐赠行为上升为企业的一种战略,为企业赢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都是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姚乐,2008)。

二、出现尴尬的原因分析

在面临慈善捐赠的选择时,企业的犹豫不决、左右为难多有不同的内在原因。分析起来,无非以下几种。

一是企业自身的慈善意识不强。本文站在企业和企业家的角度,首先承认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慈善意识不强,很多慈善捐赠行为多是一次性的,甚至没有。这与中国缺乏一个认可慈善、赞许慈善的社会慈善文化环境有关。扭曲的道德价值评判标准,过高的道德期望和时而的道德焦虑,社会中存在的“劫富济贫”、“仇富”心态,导致很多企业慈善捐赠“善未有善报”的现象不断发生。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的慈善捐赠风险系数被调高,企业只有远避慈善,以免惹火上身,从而抑制了捐赠者的积极性。

二是政府干预过多。政府借助自身的强势优势地位,很多时候代替民间组织做慈善,强化了官办慈善组织的垄断地位,“政府对企业捐赠市场干预过多,‘公益摊派’、选择性捐赠免税制度、对捐赠渠道

的严格管制都降低了企业的捐赠收益,增大了捐赠成本,打压了企业的捐赠积极性。”(钟宏武,2006)

三是公益组织亟待完善。目前,我国国内的公益组织发展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益事业尚处于初级阶段。首先,我国当前的公益机构相对较少,尤其是民间慈善组织。并且还存在规模小、作用有限等不足。这就降低了捐赠者的选择自由度。其次,慈善组织自身的配套制度滞后,管理和运作方面存在缺陷和不足。与慈善组织相关的公益财产管理制度、公益机构分类分级监管制度、行业评估制度和信息统计制度等不完善,同时也缺乏懂得慈善机构管理运作的专业人才,公益组织透明度不够、公信力不足,专业性较差、服务内容单一、效率低下,公益事业运行和管理大多处于混沌状态。公益事业发展落后使企业事前甄选捐赠项目、捐赠渠道,事中监督慈善项目,事后评估项目效果的成本都居高不下,甚至根本不可行,这都增大了捐赠的成本和风险,降低了捐赠者的意愿。再次,慈善组织多头劝募盛行。广大的慈善组织为了生存,利用现有的监管漏洞,向企业和慈善家大肆劝募,一些劝募活动不分时机,不讲条件,不考虑企业承受能力,甚至直接干扰企业正常经营,使得企业疲于应付。

四是相应制度不完善。首先,税收减免制度宣传不够,适用条款过于严格。捐赠可以免税,这是国际惯例。我国也曾先后出台了多个涉及企业捐赠免税的条款,但与国外比较,我国慈善捐赠制度设计本身还存在不足。中国现行的捐赠法律规定,企业捐赠只有投向规定的

几家公益组织,才能获得减免税的优惠,这种有限制的优惠和许多企业的捐赠初衷并不一致。因此,许多企业往往在最后时刻停住了脚步。再加上宣传和执行上的诸多问题,我国税收减免制度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其次,法律法规有漏洞,我国企业慈善立法滞后。除了税收法律不完善之外,我国目前还有很多不利于调动企业参与公益事业的积极性的法律和政策,比如慈善组织登记注册制度等。再次,基金运作监管机制存在问题。善款募集的方式以及企业慈善捐助决策机制不完善,也是影响企业慈善参与度不高的一个原因。基金会和慈善机构的透明度不够、公信力不足,很多企业捐完钱后都不知道最终资金的去向;专业性较差、服务内容单一、效率低下,在内地个人设立慈善基金程序非常复杂和困难,成功率极低,耗时也长。

三、适当的破解路径选择

企业捐赠水平的提升,除了企业自身的积极努力外,还需要良好的捐赠制度环境和慈善文化氛围。这需要借助政府、慈善组织和社会共同协作的合力促成。政府首先应转变角色,清楚把握界限,避免越位和缺位,从劝募市场中抽身而出,由劝募者、监管者的双重身份向监管者的单一身份转变。对待企业慈善捐赠,尽量从信息、政策方面去引导。社会公众和媒体共同努力,相互协作,使公益成为一种理性、健康的社会文化。树立企业和消费者的慈善理念,使慈善行为得到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