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复习题课后练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城市生态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方法体系。(P22)

个案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

统计资料与现场观测资料相结合

对比研究与定位研究结合

数理模型分析

新技术应用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

4.近代中国城市发展有哪些特点?(P17)

工业城市与传统城市并存的二元结构

城市发展具有浓厚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

城市发展不平衡

城市发展畸形

5.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 P42

(1)国际化(2)集群化(3)分散化(4)生态化(5)人本化(6)知识化

6、如何理解列斐伏尔所谓“空间是被生产出来的”的观点?

列斐伏尔是城市政治经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代表作《空间的生产》认为城市发展过程和其他生产过程一样,都是资本主义体系的产物,他将一直以来人们关注空间中事物的生产,转向“空间本身的生产”。(2分)

列斐伏尔断言“空间是社会的产物”,“空间从来就不是空洞的,他总蕴含着某种意义”。(其一,物理的自然空间正在消失,自然只被视为质料,不同的社会制度的生产力已经用它来塑造各自特定的空间;其二,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会生产出它自身的空间;其三,理论复制了空间生产的过程;其四,如果空间是被生产的,如果有一个生产过程,我们就涉及到“历史”。

列斐伏尔空间理论的另一个重点关乎空间与国家的关系。他确信在城市空间生产过程中,国家政治权利主导一切。(1分)他还用“抽象空间”与“社会空间”一对概念说明空间问题上资本、国家与社会的复杂关系,并认为抽象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冲突是社会的基本矛盾。(1分)关于空间与行为的关系,列斐伏尔相信这是一个双重过程:空间塑造与影响行为,空间又是行为

建构的结果,因为人们会改变空间以适应他们自己的需要。

7、根据新城市主义的观点,空间尺度与社会交往是怎样的关系?答:新城市主义是建筑与规划之间中主张复兴传统社区空间格局的运动。

城市环境的设计要满足一下要求:a、尺度要小,所有场所都可步行抵达;b、要有适当尺度的公共场所,以便人们有机会参与更大范围内的公共性活动或表达和维护他们的社群利益;c、社区的格局是混合型的,以便满足居民的购物、娱乐、学习、交往、接受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需要;d、居民与工作机会应该保持合理比例,原则上愿意工作的居民可得到的工作岗位在比例上是平衡的;e、创造有利于人们直接交往的人文环境;f、要有鲜明的街区建筑。所有的设计理念都指向促进日常际遇、人际交往、社群互动的目标,指向有助于培育和发挥社会沟通网络和社区归属感。

8、简述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多核心理论的异同。

答:它们是传统城市地域结构理论。

同心圆理论:

是伯吉斯通过对美国芝加哥的研究总结出城市社会人口流动对城市分异的五种作用力:向心、专门化、分离、离心、向心型离心。城市内部各个功能区是按同心圆状配置的,围绕城市中心,形成许多环带。这些环带是:中心商业区,位于城市中y,是城市商业、社会活动、是民生活和公共活动的集中点,是城市的中枢;过渡带,围绕城市商业区形成城市的过渡带;工人住宅区,居住环境优于第二层中产

阶级住宅带,居住环境十分优越,具有一流的旅馆和公寓,并且出现地方性的商业中心;通勤带,沿高速交通线路建设的高级住宅区。

扇形理论:

是美国社会学家霍伊特与1939年提出的是以房租指标研究城市地域运动,交通干线从城市中心向外辐射,功能地域沿交通路线扩展,是城市呈扇形向外发展。

该模型是在同心圆模式的基础上强调交通线路作用,因此可以说是同心圆模式的变种。

多核心模式:

1945年,美国社会学家哈里斯和乌尔曼提出多核心模式与同心圆模式和扇形模式相比,多核心模式不仅强调城市地域分化到一定程度之后会产生离心作用,城市的生长是围绕多个核心进行的;多核心模型强调郊区的存在;强调生态环境对城市地域分化的重要影响,强调交通条件对城市地域分化的影响,最开始是分割继而导致离心化。

9 试模仿沃思论述城市人格及其成因的方法,分析乡村人格及其成因。

第一个因素:人口规模。农村人口减少,个性化与多样化的机会减少。随着农村人口减少,原先的竞争、理性的关系被初级程度降低,社会互动呈现实名制的特点。第二个因素:人口密度。一方面,密度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压力变小,是人与人之间的态度变得友善;另一方面,密度减少导致城乡之间的距离缩小。第三个要素:人口同质性。同质性构成了阶段和种族的界限。同质性越高,社会分化减弱。公共生活实名性和个人性程度提高。

10.结节运动与均质运动的关系:

(1)结节运动与均质运动是城市地域运动的基本方式,结节性和均质性是城市地域结构乃至城市体系结构中的基本特征。结节运动与均质运动在时间上是连续的,在空间上是普遍存在的。自城市产生以来,在城市布局和城市内部演化中,结节运动和均质运动一直在起作用。

(2)结节运动和均质运动共同作用于城市。在均质地域空间组合的基础上,形成了结节点;在结节点对周围地域的支配和影响下,保持了均质地域的相对独立性。在城市内部,结节点占地虽小,但作用甚大,它使城市充满活力。在区域范围内,城市均质地域的特性和性能决定了城市的性质、城市发展的方向以及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

(3)总之,结节地域的有机联系使城市形成一个整体,均质地域的空间组合构成这一整体的外部景观。

12. 试述生态城市建设的内容与原则。参考第28题

14、论述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核心。

西方社会学史上,最早提出社会分层理论的是马克斯×韦伯。(1分)韦伯提出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划分社会层次,即财富——经济标准,威望——社会标准,权力——政治标准,这种三维划分标准也是当今西方社会分层理论的最基本特征。(3分)财富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遇,就是个人用收入满足自己物质需求的能力。社会标准是指个人在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获得的声誉和被尊敬的程度。权力就是“处于社会群体中的行动者即使在遇到反对的情况下也能实现自己的意志的可能性。”(3分)以上三条标准既是互相联系的,又可以作为独立划分社会层次的标准。(1分)

15.简述我国城市社会流动的特点。(P32)

同转型期我国城市代际流动的六大特点:

1)城镇范围内代际流动的比例相当高,传统上的“子承父业”有了极大的改变,高达60%—70%的人从事着与父辈不同的职业。

2)城市中流动总趋势呈向上流动,即从事脑力型职业的人数比重越来越大,而从事体力型职业的人数比重越来越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