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指导——历史学科的素养
高考历史核心素养
高考历史核心素养高考历史核心素养是指考生在高考历史科目中所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是评价考生历史学科水平的重要指标。
具备高考历史核心素养的考生不仅能够对历史事件、人物、思想进行正确的理解和分析,还能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批判和创新精神。
下面就高考历史核心素养的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考生应具备对历史事件的准确理解和分析能力。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了解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现实。
考生应该能够正确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并能够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例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考生应该能够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是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封闭政策的失败,进而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如国家独立意识的觉醒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
考生应具备对历史人物的准确认识和评价能力。
历史人物是历史发展的推动者和见证者,了解他们的思想、行为和成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
考生应该能够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评价,既要看到他们的积极贡献,也要看到他们的局限性和错误。
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历史时,考生应该能够正确评价秦始皇,认识到他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功绩,同时也要看到他的暴政和焚书坑儒的行为对中国文化传统造成的损害。
考生应具备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历史知识不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而学习,更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下。
考生应该能够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结合起来,运用历史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具备历史思维和历史观察力。
例如,在学习世界历史时,考生可以通过对历史上的战争与和平的研究,思考如何借鉴历史经验,推动国际关系的和平发展。
考生应具备批判和创新精神。
历史学科是一门需要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学科,要求考生能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并能够提出创新性的见解和观点。
考生应该具备质疑和思考的能力,不仅要接受历史上传统的观点,还要有勇于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提出新的历史解释。
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时,考生可以思考为什么古代中国科技发展在一定时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现代科技发展进行对比和分析。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是指历史学科所要求的基本能力和素养,包括知识、思维、方法、价值观和社会责任等五个核心领域。
这些核心素养不仅是历史学科教育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知识素养知识素养是历史学科中最基础的素养,也是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相互联系的枢纽。
历史学科所教授的知识包括历史事件、人物、时代、地理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时,应该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了解历史事件的起因与结果,理解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发展趋势,掌握基本的历史数据和事实等方面的知识。
二、思维素养思维素养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素养,它涉及到学生的思考和思维方式。
历史学科所要求的思维方式包括集中注意、分析和综合等方面。
学生应该能够深入思考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意义和影响,运用归纳、演绎和推理等方法,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判断力,从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三、方法素养方法素养是历史学科中最具有特色的素养。
历史学科中涉及到许多历史观察、研究和分析方法。
学生应该熟悉历史学科中的研究方法,如文献分析、比较研究、历史考古和现代技术应用等方法。
学生应该能够熟练地应用这些方法来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以便更好地解释他们所学习的历史知识和现实案例。
四、价值观素养价值观素养是历史学科中非常重要的素养,它涵盖了学生的道德观、人类观、社会观和文化观等方面。
历史学科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历史事件和人物中获得深远的启示和教益。
学生应该在学习历史学科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和演变规律,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以及历史对于今天的启示和反思等方面。
五、社会责任素养社会责任素养是历史学科中的重要素养。
历史学科对于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提出了要求。
作为学习者,学生应该具有对历史事实和人物的正确评价和理解,发挥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他们应该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通过认真学习历史,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推进社会进步,表现出自己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责任心。
浅论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浅论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高中历史学科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演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下面我们就来浅论一下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第一,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就是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历史文献、史书、历史文物和历史事件,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影响,以及历史人物的贡献和作用。
通过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心,提高历史素养。
第五,对历史思想的把握能力。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五就是对历史思想的把握能力。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历史思想的渊源、内涵和流变,了解历史思想的发展趋势和启示意义,掌握历史思想的核心要义和时代特征。
通过对历史思想的把握,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使命,增强思想境界和精神风貌,培养理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在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勤于实践,提高历史素养。
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历史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增强学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问题并勇于质疑传统观念,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提升。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引导学生主动获取历史资料和发挥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综合素养。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担当。
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对历史文化的理解能力和对历史思想的把握能力。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勤于实践,提高历史素养。
高考前最后了解五大历史核心素养
引言概述:高考前了解五大历史核心素养对于应对历史考试来说至关重要。
历史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历史学科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养,包括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知识掌握能力、历史资源利用能力、历史问题解决能力和历史价值判断能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五大历史核心素养的相关内容,帮助高考生们最后一次彻底了解,并可在考试中运用于解题过程中。
正文内容:一、历史思维能力1.整体观念:培养对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整体把握和分析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规律。
2.比较思维:学会对历史事件进行比较研究,从中发现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提高学生分析和对比历史事件的能力。
3.因果思维:掌握历史事件之间因果关系的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二、历史知识掌握能力1.时代分期: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和重要事件,能准确划分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线索。
2.历史事件:掌握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经过和影响,能准确辨认和分析历史事件。
3.历史人物:熟悉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和影响,能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和解释。
三、历史资源利用能力1.历史文献:了解不同类型的历史文献,如史料、古籍等,能够对历史文献进行分析和提取有用信息。
2.历史地图:熟悉地图符号和地理位置,能够通过历史地图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和过程。
3.历史图片和文物:学会通过观察历史图片和文物获得相关历史信息,对历史事件进行更加逼真的理解。
四、历史问题解决能力1.重构史实:通过对历史事件和文献的分析,能够重新构建和解释历史事实,提高历史问题解决能力。
2.合理推测:在缺乏完整历史资料的情况下,能根据已有资料和背景知识进行合理推测和假设,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3.历史现象解释:能够对复杂历史现象进行解释和阐述,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五、历史价值判断能力1.历史价值观念:理解和尊重不同历史价值观念的存在,能够客观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2.意识形态分析:了解不同意识形态的历史事件解读和评价,能够对历史事件的相关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
(完整版)历史学学科核心素养
(完整版)历史学学科核心素养历史学学科核心素养 (完整版)历史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历史研究者在研究和研究历史学科时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这些素质和能力不仅有助于历史研究者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和发展,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1. 知识储备与理解能力历史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第一项要求是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深入的理解能力。
历史研究者应具备广泛的历史知识,涵盖不同历史时期、地区和文化。
他们应能够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后果,并且能够就历史事件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解释。
2. 批判思维与分析能力历史研究者还应培养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他们应该具备辨别历史文献的可信度和可靠性的能力,并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使得历史研究者能够挖掘历史事件的深层原因和影响,从而形成独立的历史观点。
3. 沟通表达与写作能力历史研究者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表达和写作能力。
他们应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对历史事件的见解和观点,并能够将复杂的历史概念和观点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写作出来。
良好的沟通表达和写作能力有助于历史研究者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历史研究成果和理解。
4. 跨学科思维与综合能力历史研究者还应培养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
他们应能够将历史学与其他学科(如文学、哲学、政治等)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深入挖掘历史事件的多个维度。
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使得历史研究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解释历史事件。
5. 信息素养与独立研究能力历史研究者应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独立研究能力。
他们应能够有效地搜索、筛选和评估历史文献和资料,以支持自己的历史研究和研究。
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独立研究能力使得历史研究者能够不断更新自己的历史知识,并保持对历史学科的持续研究热情。
结论历史学学科核心素养对历史学习者的发展和成长至关重要。
具备这些核心素养的历史学习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发展,并能够形成独立的历史观点和见解。
同时,他们也能够在批判思维、沟通表达、跨学科思维和信息素养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试论新高考下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试论新高考下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历史知识与理论、历史思维与方法、历史情感与态度、历史文化与人文关怀等方面的能力。
在新高考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加强历史知识与理论的学习。
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理论,才能够正确理解历史事件和现象。
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对历史史实的掌握和历史事件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二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与方法。
历史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包括分析、综合、评价等能力,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推理和概括能力。
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历史研究的方法,如文献研究、史料整理、历史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精神。
三是关注学生的历史情感与态度。
历史学科不仅仅是学习历史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和历史态度。
学生需要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对历史的情感认同,关注社会发展和人类命运,形成正确的历史态度和价值观。
四是注重历史文化与人文关怀。
历史学科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能力。
学生需要学习和理解历史上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
历史学科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为了有效培养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教学要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科兴趣,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二是注重教学设计和实践活动的融合。
历史学科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需要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如实地考察、文献研究、历史模拟等。
教学设计要合理安排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核心素养。
三是注重多媒体教学和信息技术的应用。
新高考要求学科教育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历史学科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和信息技术,结合互联网、电子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和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科素养。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学科,它具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魅力,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核心素养。
那么历史学科到底需要哪些核心素养呢?以下将为大家介绍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
一、世界观和历史观的基础素养历史学科的第一大核心素养,必然是对于世界观和历史观的基础素养。
这是历史学科所必需的,也是历史学科成功的基础。
世界观是指人们看待世界、认识世界的一种根本观点,它是对整个世界的总体把握。
历史观则是指人们认识历史的观点,它包括历史的本质、意义、价值、发展法则等各方面的问题。
对于历史学科的学生而言,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才能够正确地理解历史的真实面貌,从而在历史学科上获得获得更好的成绩。
二、熟悉历史的基本知识和坚实的学科基础历史学科的第二大核心素养,必然是熟悉历史的基本知识和坚实的学科基础。
历史学科需要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非常多,例如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等等。
这些基础知识是历史学科的重要内容,学生要认真复习巩固,打好坚实的学科基础。
只有基础夯实了,才能走得更远。
三、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历史学科的第三大核心素养,必然是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历史学科上,只有通过不断地思考和探索,才能够提高历史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同时,创新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要具有创造性的想法和思维方式,要有敢于创新、敢于挑战的态度。
四、多元文化意识和全球视野历史学科的第四大核心素养,必然是多元文化意识和全球视野。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学生在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传统的历史事件和发展上,具有一定的多元文化意识和全球视野。
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之间的历史联系和发展历程。
五、语文表达和信息获取能力历史学科的第五大核心素养,必然是语文表达和信息获取能力。
历史学科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语文表达和信息获取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好历史的研究任务。
在这方面,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历史文献、写作历史论文、展开独立研究等方式,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历史语文表达和信息获取能力。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详情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详情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具有丰富内涵和广泛影响的学科,对于学生的素养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五大核心素养,包括历史知识的掌握、历史思维的培养、历史情感的涵养、历史方法的应用以及历史意识的塑造。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五大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和培养方法。
一、历史知识的掌握历史学科的核心在于历史知识的掌握。
学生需要了解历史的基本概念、事件、人物和时代,以及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他们应该熟悉历史的时间框架,并能够将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整合。
为了掌握历史知识,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历史书籍、参观博物馆、观看历史纪录片等方式进行系统学习。
此外,老师也要引导学生主动获取历史知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历史思维的培养历史思维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研究历史问题时所具备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历史思维包括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评价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学生需要学会提出问题、搜集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从而形成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独立见解。
为了培养历史思维,学生可以通过进行历史案例分析、讨论历史问题、撰写历史论文等方式进行训练。
老师也可以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历史问题的不同维度。
三、历史情感的涵养历史学科不仅关注客观事实的掌握,也强调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感性认识。
学生应该培养对历史的爱好和兴趣,培养对历史人物的情感认同和尊重。
为了涵养历史情感,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历史故事、欣赏历史艺术品、观看历史电影等方式进行体验。
老师也可以通过讲述历史故事、组织参观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历史情感。
四、历史方法的应用历史方法是指学生在研究历史问题时所采取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历史方法包括史料的搜集、史料的分析和史料的解释等。
学生需要学会查阅各种史料并进行分析研究,了解史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为了应用历史方法,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历史研究项目、进行历史文献阅读等方式进行实践。
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方法意识,引导他们主动运用历史方法解决问题。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接触到“核心素养”这个概念。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这五个方面。
它们就像是历史学科这座大厦的支柱,支撑着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唯物史观是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把“钥匙”。
它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可不是一句空洞的话,而是能够帮助我们分析历史事件和现象的重要工具。
比如说,在研究工业革命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从生产力的变革入手,看到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变化,包括生产关系的调整、阶级结构的改变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通过唯物史观,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不是仅仅看到表面的现象。
时空观念是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准“坐标”。
历史不是孤立的事件堆积,而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
当我们学习某个历史事件或人物时,要把它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去,了解它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举个例子,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件事,如果我们不考虑当时战国末期各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就很难真正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只有把它放在那个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我们才能清晰地看到它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史料实证则是让我们以“证据”说话。
历史研究离不开史料,就像法官判案需要证据一样。
史料有很多种,比如文献、文物、遗址等等。
我们要学会对这些史料进行收集、整理和辨析,判断它们的可信度和价值。
通过对多个可靠史料的综合分析,我们才能得出更接近历史真相的结论。
比如,对于商朝的存在,以前曾有人怀疑,但是随着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大量的文字记载证实了商朝确实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
所以,史料实证能够培养我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批判性思维。
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解读”。
同样的历史事件,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
这就需要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理解。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批判性思维:历史学科需要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够对历
史事件、人物、文化等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不断挑战传统观点和
评价体系,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二、文献阅读能力:历史学科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文献阅读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历史文献资料,理解历史事件的历史背景、过程和
结果,从中获取经验、理解历史进程和谋求未来。
三、跨文化理解和沟通能力:历史学科需要学生具备跨文化的理
解和沟通能力,能够对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社会制度等进行探
究和交流,理解国际关系的复杂性,从中积累和发展自己的跨文化交
流经验。
四、信息素养和科技应用能力:历史学科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信
息素养和科技应用能力,能够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获取、
组织和利用历史信息和知识,开展历史研究和创新活动。
五、自我反思和批评能力:历史学科需要学生具备自我反思和批
评能力,能够对自己的历史观、价值观和行为进行反思、评价和调整,时刻保持谦虚、客观、公正和全面的态度和思维方式。
新高考下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新高考下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摘要】新高考下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教育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一环。
传统学科知识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区别在于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通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研究能力,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新高考下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应该尽早调整教学方法,重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历史学科中获得全面的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科、新高考、学科核心素养、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研究能力、历史文化、综合素质发展、教学方法、学生培养1. 引言1.1 新高考下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新高考下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在于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发展机会。
传统的历史学科注重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事件等知识的掌握和记忆,注重考试成绩的取得。
而新高考下,历史学科不再仅仅是传统的知识传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研究能力以及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含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分析能力、综合思维等综合素质。
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具备更好的竞争力。
新高考下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还可以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也符合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和要求,是教育教学工作者应该重视和努力实践的方向。
1.2 新高考改革对高中历史学科的影响新高考改静了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方向和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在新高考下,历史学科的考试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要求学生具备更多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研究能力。
历史学科素养要求
历史学科素养要求一、时空观念。
1. 时间定位。
就像给历史事件安上一个精确的时钟。
你得知道啥时候发生了啥事儿,是公元前还是公元后,是哪个朝代、哪个世纪。
比如说,要是提到文艺复兴,你得立马想到大概是14 17世纪在欧洲兴起的这场文化运动。
不能把它和中世纪混为一谈,也不能觉得它和工业革命是同一时期的事儿。
2. 空间意识。
这就好比给历史事件找个住址。
你得清楚事情发生在哪个地方,是欧洲大陆的某个角落,还是亚洲的一片土地。
像丝绸之路,你得知道它是从中国出发,途经中亚、西亚,一直延伸到欧洲的这么一条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通道。
你不能说丝绸之路是在美洲发生的事儿呀,那可就闹大笑话了。
二、史料实证。
1. 史料收集。
这就像当一个历史的小侦探。
到处去搜集证据,这些证据就是史料啦。
史料可以是史书、档案、日记、信件,甚至是古老的碑文。
比如说你想了解古代埃及法老的生活,你就得去翻找那些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记载,或者研究那些法老陵墓里的壁画和陪葬品,从这些史料里挖掘有用的信息。
2. 史料辨析。
不是所有史料都是靠谱的。
有些史料可能是当时的人记错了,或者是为了某种目的故意歪曲事实。
就好比有人跟你说他昨天看见外星人了,你得怀疑一下他是不是看错了或者在吹牛。
对于史料也是一样,要分析它的作者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有没有什么偏见。
比如说,一部古代王朝的史书可能会美化自己的帝王,把他的失败说成是不得已的情况,这时候你就得擦亮眼睛,从其他史料里找证据来验证了。
3. 史料运用。
当你确定了史料的可靠性,就可以像搭积木一样把这些史料组合起来,构建出历史的真相。
比如研究二战,你要把各国的档案、士兵的回忆录、当时的新闻报道等史料整合起来,去讲述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三、历史理解。
1. 理解历史人物。
把历史人物当成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简单的名字。
你得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想问题。
就像秦始皇,他统一六国,有人觉得他是个伟大的帝王,有人觉得他很残暴。
但如果你设身处地地想,他面临着刚刚统一的国家,各地文化、习俗不同,他得采取一些强硬手段来巩固统治。
历史高考中的五大核心素养
历史高考中的五大核心素养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
通过诸素养的培育,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
对症下药时空观念官方定义: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以历史纪年、历史时序、年代尺、阶段特征、历史大事年表、历史地图等形式呈现通俗化:考查历史时间、具体事件的具体细节需要准备:知道事件发生先后,五本书里的历史事件的具体内容。
除了看横向变化,还要看纵向中外对比拿一道高考题看看例1(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6)1832年,在两次否决改革法案后,英国议会上院第三次表决时,国王以增加上院贵族人数相威胁,加上强大的民意压力,反对派议员接受国王的劝告,采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使法案得以通过。
改革法案的通过表明(C )A.国王仍拥有重要的政治权力B.上院在议会中有决定性作用C.保守势力最后时刻做出让步D.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看着书,1689年英国已经确立了君主立宪,D排除;读题,大概是说议会否定的法案最后还是通过了,B排除;再看为什么,①是国王威胁,②是强大民意,如果这题考查《权利法案》后国王还有十分大的权力,这句话就多余了!而且再看1701已经有《王位继承法》啦,1721责任内阁形成,一派民主化的发展态势A,绝对不可能。
不能认为《权利法案》颁布后,英王就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权利法案》只是剥夺了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及军权,国王仍然掌握行政权,只是国家权力中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
后来,随着责任制内阁的确立,国王的行政权才逐渐被剥夺,英王才真正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史料实证官方解读: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学科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了解过去的事件和人物,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具备五大核心素养,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五大核心素养。
第一核心素养:历史知识与信息素养历史学科的核心是历史知识,学生首先需要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体系,并能够熟练地运用到具体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此外,历史学科的学习还需要学生培养对历史信息的获取和解读的能力,包括运用历史文献、历史资料等信息来源,通过分析和评估不同的历史信息,形成自己的历史观点和认知。
第二核心素养:历史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历史学科的学习需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即通过历史事实和事件的研究,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思考和历史推理的能力。
历史思维是一种抽象思维和概括思维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发现历史事件背后的规律和规则,进而形成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和分析。
同时,历史学科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文献进行批判性分析和评估的能力,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和观念。
第三核心素养:历史方法与表达能力历史学科是一门研究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学科,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和分析能力,包括文献研究、资料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历史事件的解读和研究。
此外,历史学科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历史表达能力,即通过历史写作、演讲和展示等形式,清晰地表达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观点。
第四核心素养:历史情感与价值观历史学科的学习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估,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与历史价值观。
历史情感是指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产生的共鸣与情感体验,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历史的意义和价值。
历史学科还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即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和解读,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和历史道德观。
第五核心素养:历史文化与国际视野历史学科的学习需要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并使其具备国际视野。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解读+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唯物史观——核心理论
一、概念: 唯 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 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 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 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二、内容
1.人类社会及其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女娲造人)。 2.人类社会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 3.社会结构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农民阶级和地主 阶级)(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个层次的因素组成,三者之间存在着辩证 统一关系。 4.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反映 的问题。(南涅水时刻;杜甫《春望》;宋代说书) 5.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科学实验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商鞅变法 (地主-奴隶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资-封),十月革命(无--资)) 6.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共产党革命成功)
1.土改结束后,土地买卖现象开始出现,有的农户因为被
国家征收部分土地而不得不再购买土地;有的农户因丧失劳
动力,无力经营而卖地;有的农户因生活困难、负债、破产
等而卖地。这表明( )
A.新中国土地改革的成效有限 B.新型农业生产关系亟待建立
练习题
C.农民的经营自主权有所扩大
D.农业生产合作社有一定弊端
学科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
• 家国情怀实际上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中国各个时期的家国情怀的内涵
在古代,在中优秀文化中,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抱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 匹火有责”的境界,都是家国情怀的体现和追求。
历史学学科素养
历史学学科素养在当今社会,对历史的研究和理解变得愈发重要。
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不仅能够让我们了解过去,更能为当下和未来提供宝贵的启示。
而要深入研究历史,具备一定的历史学学科素养是必不可少的。
历史学学科素养首先体现在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能力上。
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基础,就如同建筑的基石。
它包括了各种文献、档案、文物、口述资料等等。
然而,史料并非都是准确无误、毫无偏差的。
有些可能因为记录者的主观因素、时代背景的影响或者流传过程中的误传而存在错误或偏差。
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史料时,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批判性思维。
我们需要仔细考证史料的来源、作者的立场和背景,判断其可信度和价值。
同时,还要善于将不同来源的史料进行相互印证和比对,以获取更接近历史真相的信息。
比如,在研究某个历史事件时,我们可能会找到当时的官方文件、私人日记、民间传说等多种史料。
官方文件可能会因为政治因素而有所隐瞒或美化;私人日记则可能受到作者个人情感和偏见的影响;民间传说可能在流传过程中被夸大或改编。
只有通过对这些不同类型史料的综合分析,我们才能更全面、更客观地了解这个历史事件。
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与评价能力也是历史学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是复杂多变的,不能简单地用非黑即白的观点去看待。
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个历史人物的行为和决策也往往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局势、个人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影响。
以秦始皇为例,他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等举措,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伟大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然而,他同时也实行了严刑峻法、繁重的劳役和赋税,导致民不聊生,引发了人民的反抗。
在评价秦始皇时,我们不能片面地强调他的功绩或过错,而应该综合考虑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所带来的长远影响。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有一个相对全面和客观的评价。
时空观念也是历史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素养。
高中历史学科素养
高中历史学科素养在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是至关重要的。
历史学科素养不仅仅是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更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
本文将从历史学科的本质、学科素养的内涵以及培养学科素养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帮助学生全面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一、历史学科的本质历史学科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学科,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背景等的研究,揭示历史的规律性和历史对现实的影响。
历史学科既有独特的对象领域,又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和学科价值。
二、学科素养的内涵学科素养是指学科知识、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的有机结合。
历史学科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知识的掌握:学生应通过学习,掌握重要历史事件、人物、思想等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形成对历史事实的准确理解。
2.历史思维的培养:历史学科强调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学生应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够理性、客观地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形成自己的历史观点和见解。
3.历史方法的运用:运用历史学科的研究方法,如历史文献分析、历史资料比较等,进行历史问题的研究。
学生应学会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观察、理解和解释历史现象。
4.历史价值观的塑造:历史学科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学生应通过历史学习,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念、文化观念和人文精神。
三、培养学科素养的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教师和学生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1.课堂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博物馆等历史场所,亲自接触历史文物和实物,增加对历史的感性认识。
2.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历史图片、音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讨论和辩论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小组讨论、辩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
4.历史研究项目: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些历史研究项目,让学生通过独立的研究和写作,提高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5.历史阅读与写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历史相关的著作和文献,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写作能力。
历史学科五大素养
历史学科五大素养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1.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要做到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待历史。
2.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要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3.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要能够依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对史事进行推理和论证。
4.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要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5.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这五大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知识结构。
这些素养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素养,使他们能够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掌握历史知识、形成历史观点,并能够运用历史思维解决问题。
1. 知识结构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历史知识结构。
学生应该掌握历史的基本概念、重要事件、人物和地理背景等基本知识。
他们应该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能够将不同历史事件进行对比和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知识框架。
2. 历史思维能力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
学生应该能够运用历史思维方法,如比较、分析、归纳、推理等,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他们应该能够从历史事件中发现规律和趋势,形成自己的历史观点,并能够用历史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3. 历史素养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还包括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学生应该具备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有探究历史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他们应该具备良好的历史道德观和历史责任感,能够正确对待历史事件和人物,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4. 问题解决能力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还要求学生具备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应该能够运用历史思维和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分析社会问题的历史根源、评价历史事件的影响等。
他们应该能够通过历史学习,培养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总结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涵盖了知识结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通过培养这些素养,能够在历史学习中获得全面的能力提升,更好地理解历史、认识自我、理解世界,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学科的素养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重视对学生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的考查。
历史课程标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课程目标作了明确的阐述,其中包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进一步形成世界意识”等内容。
高考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关注人文素养,体现课改精神,必然会成为高考命题的一种重要的价值取向。
历史学科的素养主要包括: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热爱祖国、弘扬文化的民族意识;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意识;求同存异、服务世界的全球意识;崇尚科学、坚持求真的科学意识。
关于试题设问往往是根据材料或者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2011年全国新课程卷设问指向为例):⑴概括特征(观点、内容、变化)类:第40题⑴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⑵分析历史原因类:第40题⑴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原因;第46题⑵简要说明(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态度)变化的历史背景。
附2题⑴分别说明①、②两条界线形成的主要原因。
⑶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比较鉴别类:第45题⑴指出旗、盟与草原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区别。
附1题⑴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思想的异同。
⑷评价(说明)历史事件(现象)的历史影响(作用、意义)类:第45题⑵简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第46题评价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
附1题⑵简评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
⑸适度发挥、各抒己见,开放试题类:第41题: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附2题⑵评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澜东、西部边界线的确定。
审题技巧1.审清题目设问类型。
先弄清题目设问是内涵式、外延式还是内涵外延结合式问题,然后根据题目设问模式或类型,有针对性地作答。
如果是内涵式问题,一般只需在材料中寻找答案,当然也需要考生进行归纳、概括、提炼;如果是外延式问题,则要根据题中材料和问题,先确定所要结合的知识点所在教材中的位置,然后整合、重组出答案;如果是内涵和外延结合式问题,先要从材料中提炼出有效信息,然后结合所学教材知识,解决问题。
2.审清问题指向。
材料解析题问题类型中,往往有比较、指出、列举、归纳、简述、论述、说明、概括等要求。
问题指向不同,对题目答案内容的要求和书写格式也就不同。
譬如,比较型问题有三种类型:即比较相同点、不同点、异同点。
比较相同点时,常用“都”、“皆”、“均”之类的字眼来表示;比较不同点时,常用对称性的语言来表达。
3.审清问题的核心。
材料解析题问题类型中,一般都要求学生回答某一个关键性问题,而审题中就需要紧扣这一关键性问题作答。
如果没有抓住这一关键性问题,其结果将是所得答案离题万里。
4.审清问题中的限制性条件。
这些限制性条件包括时间、空间、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如背景、目的、性质、结果、影响、意义等)等限制。
这些限制性条件,规定了答案的获取范围和角度,弄错了这些限制性条件,答题就会出现方向性错误,或者缺少角度,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解题技巧材料解析题常见的问题有原因类、过程类、特点类、实质类、内容类、结果类、影响类、论证类、启示类、评价类、比较类等。
常见的提示性动词有指出、分析、归纳、概括、提炼、概述、简述、评述、论证等。
1.原因类。
原因类问题包括背景、原因、条件三种情况。
一般而言,三者是有区别的,背景的范围最广,原因和条件是背景的组成部分。
回答条件注重客观性,分析原因注重主观性。
有时,三者可以通用,即背景、条件也是原因。
常见的前提是原因,也是条件。
导火线是直接原因,不是条件。
回答这类问题,要从内因和外因,根本原因和具体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等切入,根据问题的类型,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环境、历史、地缘等角度着手分析和说明。
【2011高考真题精解精析】【例1】[2011·全国文综新课程卷·48(2)](材料略,下同)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在清末民初颇具代表性,简要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
(7分)【解析】此题要求回答材料中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后,钱玄同等仍然提出“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等观点的原因。
从历史角度看,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腐朽统治,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社会上仍然存在清朝的遗老遗少,为复辟帝制埋下了伏笔;从政治角度看,一战期间欧洲列强虽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但美日侵华却在不断加强,甚至形成了日本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中华民族的危机仍然深重;从经济角度看,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增强,提倡科学、民主;从思想文化角度看,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式学堂不断增多,留学教育不断发展,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西方启蒙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传播;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新文化运动兴起和发展,资产阶级激进派要求彻底否定儒家学说。
基于这些角度分析,就容易概括、提炼出答案了。
【答案】辛亥革命胜利,但很不彻底;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新文化运动兴起。
2.过程类。
过程类问题在当前的高考中较为少见。
答题时,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在遵循时空因素变化的前提下,逐步叙述,全面归纳。
以说明题意即可,不必具体详细地阐述。
【例3】[2011·广东文综卷·39(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
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8分)【解析】本题第一问,考查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调整过程中,由重商主义到自由主义,再到千预主义、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的主要变化。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危机打击之下,实行国家对经济全面进行干预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到70年代提出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思想,主张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介于全面干预和自由主义之间的经济政策。
第二问,实际上是考查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主要表现。
中国改革的第一步是1980年开始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1984年开始,全面推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逐步建立起以商品经济为主、计划经济为辅的经济管理体制;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视察时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
根据以上分析提炼答案,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答案】西方: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分)中国: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2分)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2分)3.特点类。
特点类问题的解答,要求运用归纳、概括、提炼等手段,主要以某一历史事件、某一历史阶段、某一领域为参照,形成新的与这一历史事件、这一历史阶段、这一领域不同的特质的认识来。
归纳、概括、提炼出的内容要新颖、精炼,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所分析的对象的面貌特征、发展趋势、存在的不足等,分析角度应根据题目的要求拓展。
5.内容类。
内容类问题属于高考材料解析题中比较常见的问题,有内涵式问题、外延式问题、内涵外延结合式问题,以内涵外延结合式问题为主。
回答内容类问题,通常要运用概括和提炼的方法,以全面分析、具体说明问题为终极目标,且要做到精炼,提炼的观点必须与材料或教材所述相一致。
其答题模式通常是交代目的、说明要求和分析具体做法。
6,结果类。
结果类问题是高考材料解析题中最为常见的问题,其主要答题指向通常是“指出”、“概括”、“简述”等。
在分析结果类问题时,通常要分析这一历史事件的直接结果、间接结果,积极结果、消极结果等。
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必须根据题目的要求,分别对待,逐一说明;如果没有具体的指向要求,则要进行全面分析,角度多样,详略得当。
7.影响类。
影响类问题多分为短期影响,长期影响;积极结果或影响,消极结果或局限性;对本事件或本国的影响,对其他事件或其他国家的影响;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环境、局部地域和整个世界的影响等。
在回答这类问题时,紧扣题意是前提,分门别类是关键,根据要求是基础,全面综合看问题,深入分析才高明。
9.启示、看法、认识类。
启示、看法、认识类问题通常是运用“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认识”、“对策”等引导词来提问,要求考生就某一个特定的历史问题,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
这类试题一般出现在主观题的最后部分,以检测考生的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知水平、历史感悟能力。
回答启示、看法、认识类问题,要从以下三个步骤着手分析。
第一是读懂材料,明确材料的核心和启示的规定和指向;第二是指出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共同属性;第三是根据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共同属性,提出我们今后的具体行动、奋斗目标、应借鉴的经验和避免失误的举措。
简言之,就是“就材料中的事论事”,最后是“联系实际谈体会”10.评价类。
评价就是衡量、评定价值。
评价类问题通常是通过“评价”、“评述”、“评析”、“认识”、“看法”等提示语设问,就某一特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进行分析和评定。
其关键在于要与历史发展的具体史实、阶段特征相结合,从而揭示那些历史事物的特点、作用和影响。
回答评价类问题一般有三种方法:一分为二法,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评价历史事物;分阶段评价法,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分析评价历史事物;主客观评价法,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评估历史事物的历史价值。
【例18】[2011·全国文综新课程卷·48(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
(8分)【解析】这是内涵和外延结合式问题。
辛亥革命前,钱玄同全面肯定传统文化,但新文化运动中,他却全面否定传统文化。
在辛亥革命时期,为了推翻满族贵族的腐朽统治,需要借用儒家传统文化来反对清朝专制统治,而此时全面肯定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发动民众,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但是,由于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没有在思想上彻底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封建残余势力还很强大;袁世凯甚至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等来复辟帝制,企图代表民主共和制度。
新文化运动中,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大力弘扬民主和科学的精神,批判传统旧道德,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有利于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