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高考1977电影观后感800字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精选21篇)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精选21篇)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篇11977年,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更是中国知识界的一个拐点。
恢复高考,让年轻一代站在相对公平、公正的舞台上展现自我,决定命运,这是新中国教育史上最为可贵的一笔。
影片《高考1977》讲述的正是特殊年代,那群求索不歇的人,时刻等待着为自己的命途做出倾力之搏。
一、燎原之火,点亮希望影片开篇就是一个极为珍贵的镜头:露天电影场上农垦三分场的上海知青在寒冷的黑夜中感受着银幕带给他们的希望:邓小平复出了!尽管停电,但大家还是用自己的热情——“人力发电”点燃了那一柱希望之火。
就是这种众人踩起的火焰,改变了中国青年的命运,,这然也是在改变中国这个国家的命运与历史的进程。
再就是陈琼带领的知青在大雁洼工程即将开工时的那一把大火。
几十个火把顺风投向那一片荒芜的乱草,就像一个个知识的火把点亮了一片片荒芜的心田。
单独的个人在宏大的政治与历史面前是那么的渺小无助,无论多么强大,也会像那些知青一般牢困于那片荒芜的土地,无能为力。
就在工程即将开工的时候,阿三颠簸送来的收音机传出了一阵天籁:各行业的知识青年都可以报考大学了!这无疑是被耽搁了的一代人的最大福音,他们将有机会重新捡起书本,拾回属于他们的梦想。
这一把顺风又迟来的大火,给了那一代人崭新的希望。
二、两枚公章,两个父亲三分场的场长,农场革委会主任老迟,可爱可笑、暴戾而善良,却有着一颗善良仁慈的心,同时他深信腰间横跨的公章是掌握知青的生杀大权。
他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农垦复员军人,独断专横但却仁爱,无知但却无私,他们将生命献给了北大荒,也希望知青们能从一而终。
因此,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与即将到来的新时代抗争。
还好,一旦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与蛮横,又能知错就改,成为改变得最坚决、最具人性的、最伟大的父亲。
高考1977电影800字观后感优秀范文5篇
高考1977电影800字观后感优秀范文5篇《高考1977》是一部非典型的主旋律电影,是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和改革开放30周年而拍摄的。
你是否看过高考1977这部作品?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呢?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高考1977电影的800字观后感范文5篇,欢迎阅读。
高考1977电影的800字观后感范文篇1四年前的九月,我进入了这所学校,失落过,彷徨过,不知所措过,不知道这就是梦想的大学,还是已经忘记了自己的梦想。
刻苦读书,仿佛已经成为了高中时的记忆,大学四年里,我们扪心自问,挑灯夜读的有几个,自发早起早读而不是为了红卡加分的又有几个?现在,我已经进入了大四,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压的我喘不过气,为了找工作,许许多多的证等着我们去考,投简历、面试、笔试,考研、考公务员,放在我们面前的选择许许多多。
而正是这个时刻,需要用到我们大学里所学到的知识,需要我们展示自己的实力。
可以说,这是对我们大学生涯的一次大阅兵,它可能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后半生,其重要程度可想而知。
可能正如电影里所演的,我们号召“读书去”,却仿佛指明了,只有读书才有出路,只有上大学才能有好的前途。
大学生不再是“读书人”,而是代表一个孩子能否“有出息”的衡量标准。
于是,这三十多年来,家家户户挤破脑袋让自己的孩子上好的高中,参加各种补习班,考名牌大学,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上大学。
而那些没考上的学生,便成了家长们口中的“反面教材”。
记得高中的时候,完全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只知道顺着父母的意愿“考上大学”。
如果我们在高中的时候就知道,自己上大学是为了什么,也许我们就不会有大学浑浑噩噩的四年,也许会读更多的书,学习更多的知识。
《高考1977》,让我看到那群失去回程希望的知青,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作出的一场斗争,他们只想用知识改变被耽误的人生和命运,不用每天在农场,而是回到户籍地,当城里人。
当他们为了赶上去高考的火车而一路狂奔时,他们奔向的是他们的理想,奔向的是他们新的人生的起点。
高考1977观后感 范文精选
高考1977观后感范文精选范文一:1977年是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的一年,孩子的学习被整整耽误了11年。
大学生都是千里挑一,不,万里挑一。
这还不包括无法参加考试的孩子。
有些孩子,学问不少,一肚子墨水,却因为出身问题而无法考试,这些孩子的命运都掌握在一枚小小的图章上,这图章好比皇上赐的尚方宝剑,盖与不盖都关系着一条生命的发展和前途。
为了考试,学生们付出的不只是汗水,和泪水,有时还有血。
电影开头的呢个场面令我们大多数同学都难忘。
呢个被大家称为“小根宝”的小孩。
一副小小的身板,却参加了呢个啥玩意儿的“背重高考”,一人为了参加高考背起了300斤重的袋子。
到后来实在坚持不住,在终点前半米处倒下了。
大伙都被他感动了,临时决定改变规则,将终点线搬起,向后移了一米,让他参加了高考。
他还因为不能考试而闷闷不乐上吊自杀。
知足吧,起码我们不会因为出身而不能参加考试,想想1977年的同胞们,我们有什么资格说累。
更没有资格说什么书本枯燥乏味。
在那个年代看书是一种福气,上课跟是梦中的事。
没有人给他们布置作业,也没有人逼他们学习,是他们自己选择了学习,选择了高考。
当我们毫无意义的咒骂中考时,1977年的学生却在努力的学习,以学为乐是我们当代学生难以做到的一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范文二:生于1977年末的我,对于那年全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是隐隐约约在父辈们的口中知其一二。
1997年是高考恢复的一年,也是给人映象最深刻的一年。
1977的高考是改变个人和国家命运的赶考。
高考1977描写的是一群南方人在黑龙江的一个农场下乡的知青生活,描写了他们为了追求幸福,借助高考逃离北大荒的矛盾与痛苦,幸福与追求.而片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个历史反革命的父亲为了女儿能踏上这迟来11年的改革火车,不辞千里为女儿送上复习教科书和解开女儿的政治思想包袱,甚至为了女儿能通过政审关,在那个政治气氛浓厚的年代里,不惜以身试法,私刻公章。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范文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范文《高考1977》中,一批因__而发配至东北劳作的知识青年,在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受到过上层领导的阻拦和胁迫,但他们热血沸腾,以绝食相威胁,决不能在希望面前留下遗憾。
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高考1977的观后感大家有所帮助.高考1977观后感1看了这部影片之后忽然想起自己的高三。
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起来之后面对的就是慢慢课桌一大摞书本,重的连课桌的翻盖都开不出来,也有成叠的模拟卷在面前张牙舞爪,会有一把写完了的水笔笔芯,嘴里念叨的也都是些什么英语单词、语文的诗句,偶尔还会在某个脑子不太清晰的时候把某同学随口叫做AgCl,总之,高三就是在老师不动声色的说“你们要在高考中体现水平,把隔壁班的打的血肉模糊”这种恐怖气愤中度过。
都说高三是黑暗的,以前的我觉得亦是如此。
然而一部影片却颠覆了所有的想法。
这是一个发生在黑龙江的一个农场的故事,讲述了一群在农场插队的青年冲破重重阻难参加那一次另一代人都难忘的高考。
故事融合了更多的是一些暖色调的感情,比如男女主角陈琼和潘志友的爱情,男青年之间那种真挚的兄弟之情,所谓“右派”的父亲与女儿之间的亲情,包括一向一根筋的农场长老迟也改变了对青年参加高考的态度。
看完整片电影,一个镜头一直萦绕在脑海中不肯散去。
这就是知青们拼尽全力追赶火车去高考的镜头。
他们为了参加考试,在冬日早早起床,坐着拖拉机去火车站乘坐开往县城的火车。
半路上拖拉机坏了,他们便索性去追赶即将到站的火车。
一路上翻越深山雪岭,充满艰辛,他们相互鼓励、相互打气、相互搀扶、跌倒了再爬起来,竭尽全力、不顾一切地奔向疾驰而过的火车。
他们追赶的不仅仅是一列赶往目的地的火车,更是一列赶往未来赶往希望的时代列车。
因为年代的关系,也许我们不能体会到当时的知青们在面对恢复高考的时的心情。
也许,参加高考对于他们的意义再也不用听老迟的“一个章子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从此以后就可以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所付出的劳动,挥洒出的汗水还有泪水,甚至是鲜血都有了切实的回报。
高考1997观后心得总结5篇范文
高考1997观后心得总结5篇范文《高考1977》中,一批因--而发配至东北劳作的知识青年,在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受到过上层领导的阻拦和胁迫,但他们热血沸腾,以绝食相威胁,决不能在希望面前留下遗憾。
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高考1997观后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高考1997观后心得11977年是-----刚刚结束的一年,孩子的学习被整整耽误了11年。
大学生都是千里挑一,不,万里挑一。
这还不包括无法参加考试的孩子。
有些孩子,学问不少,一肚子墨水,却因为出身问题而无法考试,这些孩子的命运都掌握在一枚小小的图章上,这图章好比皇上赐的尚方宝剑,盖与不盖都关系着一条生命的发展和前途。
为了考试,学生们付出的不只是汗水,和泪水,有时还有血。
电影开头的呢个场面令我们大多数同学都难忘。
呢个被大家称为“小根宝”的小孩。
一副小小的身板,却参加了呢个啥玩意儿的“背重高考”,一人为了参加高考背起了300斤重的袋子。
到后来实在坚持不住,在终点前半米处倒下了。
大伙都被他感动了,临时决定改变规则,将终点线搬起,向后移了一米,让他参加了高考。
他还因为不能考试而闷闷不乐上吊自杀。
知足吧,起码我们不会因为出身而不能参加考试,想想1977年的同胞们,我们有什么资格说累。
更没有资格说什么书本枯燥乏味。
在那个年代看书是一种福气,上课跟是梦中的事。
没有人给他们布置作业,也没有人逼他们学习,是他们自己选择了学习,选择了高考。
当我们毫无意义的咒骂中考时,1977年的学生却在努力的学习,以学为乐是我们当代学生难以做到的一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高考1997观后心得2“高考1977”是最近热播的一部电影,乍一看电影名字,以为是一部为经历过那场重大变革的人而准备的电影,但在观看过影片后,才发现他也是和咱们这样的年轻人看。
影片讲述了一群因上山下乡而被耽误了11年领悟的知青在1977年---复出后,经历了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变革使他们燃起了要回家乡,要有完美生活的期望。
高考1977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高考1977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困难与折磨对于人来说,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打掉的应是脆弱的铁屑,锻成的将是锋利的钢刀。
高考1977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作品,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1977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高考1977观后感1作为一个90后的孩子,我从来也没有对父辈的过往有任何深究。
在我的意识里,甚至从来就不曾知道有关1977的任何事情,直到今天我看了这部影片——《高考1977》。
本片故事立足于东北某农场三分场一堆来自各地的知青。
在那个意义非凡的年份的夏秋之际,邓小平的复出,高考制度的变革让几乎在苦中作乐的环境中日益麻木的他们看到了希望……但是,就他们所处的年代和环境,要想真正走出“鲤鱼跳龙门”的一步,甚至仅仅是获得尝试的资格都谈何容易,志愿报考和单位推荐的颠覆、青春的萌动和农场管理者思维的差异、渴望改变命运和家庭成分历史“斑点”之间的鸿沟……不同的人,围绕着小小的红色公章,做着命运的搏击。
强子的绝食、小根宝的意外弃世、陈琼的反革命父亲风波……他们的身上凝缩着“知青”这个特殊类群所承受的历史苦难。
最后,他们终于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跳出了那个他们一直想要离开的寒冷困苦的黑龙江。
影片围绕着这群知青展开了一系列的故事。
有关于亲情,爱情,友情。
这部影片所给我的启示不仅仅是关于高考的深思。
或许还有对于人生的思考。
作为一个从小就生活安逸,以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孩,我们所面临的挫折,苦难更是少之又少。
这也导致了我们在面对一些小小的困难时动不动就离家出走,甚至是自杀。
究。
在我的意识里,甚至从来就不曾知道有关。
《高考1977》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了什么才叫做苦,这种心理与身理的痛苦是我们这群90后的孩子所不能想象的。
正是这样,我们才需要好好的来思考,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与我们的父辈之间的生活有何不同。
我们是否该从他们的身上学到点什么,比如节俭,勤奋。
高考,从来就被我们称为人生的转折点,在看了电影以后,对于高考我又有了新的感悟。
高考1977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
高考1977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高考1977》影片围绕着这群知青展开了一系列的故事。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考1977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1977观后感1对于我这样一个所谓的九零后来说,1977是一个非常遥远的年代,遥远到我们最亲近的兄弟姐妹都没有出生,遥远到我们的父母都比现在的我们年轻。
但是高考却是非常熟悉亲近的一件大事,毫不夸张地说六月七号八号上演的史诗级灾难大片年年都是票房冠军。
由这样两个关键词组成的影片超越了时空。
那个年代的事离我们很远。
站在高考路口前的我们有很多选择,有钱的砸银子出国,没钱的弃考,有点钱又有点希望的就继续奋战。
高考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没有人去深究。
为了父母的期望,为了更好的薪酬,或者什么都不为,只是对于这样的体制,我们已经被要求一定接受。
从出生之后的第三年开始读书,读书,就为了高考。
它究竟是个什么,让人失眠焦虑掉头发,不能恋爱旅游弹吉他。
复读了一年又一年的学生麻木地写字计算,偶尔抬眼看一下墙上的倒计时,轻叹一口气。
所以,当七十年代的生活被还原到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的感动和震惊,都不是矫情。
它们切肤地疼痛着。
那是1977年,每一次浪奔浪流都充满了爱恨交织。
十年--埋葬了亿计知识青年的锦绣前程,而是年中国面临何去何从成为矛盾纠缠的漩涡,各种纷繁问题中最关乎民族国运的,又恰好是如何对待教育制度和文化传承的严峻考验。
于国,恢复高考是对中断太久的文化血脉一次迟来的延续,于人,便是芳华正在的青年人改变命运的一生中最珍贵的机会。
但是对于热爱着这片土地的人民来说也是矛盾的,要面对太多的不一样。
喜欢这片土地,从来的时候的排斥,到现在接受它、爱惜它,一个个对朋友,对长辈的承诺,都是矛盾,对大城市的向往,对过去生活城市的怀念也都是矛盾的,每个人的心里是矛盾的,这个心里在老迟身上最能体现。
他看似不是父亲,但是却扮演着父亲的角色,在教育这些小青年们爱国的情操,但是他的父爱中又有点自私的成分,他想把他们都拢在身边,谁也不要离开,但是面对这些充满对外界渴望的年轻人,老迟最终还是选择了支持他们,帮张国强报名更是个很好的证明。
高考1977观后感作文五篇
高考1977观后感作文1当年的高考拯救了数以万计的知青,让我记得最深刻的是在将近结束的一场景——男女主人公带着伙伴一起追赶火车,奔跑在雪地树林之间,那是希望之路,通过高考改变未来之路的大道,阳光洒下,铺上一层神圣的光芒,而路上不断有人倒下,那突兀不平的坚硬的石头,厚厚的雪地阻碍了他们,火车毫不留情地离去,他们带着倒下的人的希望连带自己的梦想一道破灭,无奈,气馁,不甘,愤怒,绝望,迷茫,难过。
一群人在火车站旁,面对着升起的太阳却再也看不见光明,可这时那位本来不通情理,固执,只讲组织原则的老迟开着拖拉机拉着满满一车子的人奔驰到了考场,未来就在眼前了。
无庸置理这一段是最煽情的,把满怀希望,希望破灭,重拾希望演绎得淋漓尽致,这一点对我们是极其有教育意义的,要为机子的理想奋斗,即使结局让你失望,至少过程不会让自己后悔。
这部电影虽然叫做《高考1977》,让我们印象深刻的角色却是老迟与陈琼的父亲,一个是把党时时刻刻挂在嘴边,腰间总是挂着一枚红印章的农场革委会主任,一个是为了女儿不惜私刻公章违反法律的历史反革命知识分子。
这两个任务刻画的笔墨太深,而让参加高考的人显得不如他们记忆深刻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这两个人物也成了最大的败笔,老迟的转变太快,显得稍有突兀,最后一段他说:“他们都是我的孩子时。
”是矫情,完全没有他们追赶火车那场戏的感觉。
这是为了处理情节而在故事内容上没有详略得当。
陈琼的父亲看得出很爱自己的女儿,却胆大包天,妄想把自己身份“转”正来帮女儿,结果还是差点毁了女儿,这也太“爱”了,人物越丰满,要顾忌的就越多,虽然这更能体现她的伟大父爱,可想想也知,随随便便之人也能将假章刻得与真章相同,父亲不应该这样被体现。
不过他也坚信自己的清白,为人正直不屈却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这部电影里的那种牺牲、奉献、正直、执着追求是应让我们这一代反思的。
当今通过高考已然是我们的目标,而不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垫脚石,抱着这种态度,没有应有的目标只会让前路茫茫,道德、体育、劳动、艺术上的缺失,只有“智”上的发展,最终是能通过高考,但过不了社会能力这一关。
《高考1977》观后感
《高考1977》这部电影,真的是让我感受挺深的。
它讲的是在文化大革命那会儿,一群年轻人为了能参加高考而努力奋斗的故事。
电影里的场景特别真实,让我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
看着那些年轻人,在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坚持学习,真的让人佩服。
他们为了能考上大学,每天起早贪黑地复习,有的甚至在田地里一边干活一边背书。
那种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都让我深受感动。
其中有一个情节,我记得特别清楚。
一个年轻人因为家里条件不好,没有钱买复习资料,就到处去借,甚至在地上捡别人丢弃的纸片来学习。
他的毅力和决心,真的让我震撼到了。
我想,这就是真正的热爱学习,真正的为了梦想而努力。
电影里的人物形象也很鲜明,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梦想。
他们之间的友情、爱情,还有对知识的追求,都让我觉得特别温暖。
特别是那个女主角,她不仅学习好,而且特别坚强独立,真的是我学习的榜样。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学习生活。
跟他们比起来,我们现在真的是太幸福了。
有好的学习环境,有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还有老师的悉心指导。
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而且,这部电影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那些年轻人为了高考付出了那么多努力,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们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珍惜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努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高考1977》这部电影真的很有意义。
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高考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梦想、关于坚持、关于奋斗的电影。
我相信,只要我们心中有梦想,有决心,就一定能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高考1977观后感
高考1977观后感第一篇:看完高考1977这部电影给我的内心带来了很大的感触。
它讲述的是30年前一群农场知青经由高考获得自由与解放的故事。
电影通过1977年恢复高考这一消息在东北某农场发放前后,众知青、农场场长以及与这些知青相关的亲人们的思想、生活随之而发生的各种改变,以及在那个年代特殊的大环境下他们之间所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展示出1977年“高考恢复”这一历史事件在我国近代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里程碑意义,说明这个改革对于我国近代人才、文化、知识、科技乃至经济等各个方面的重生、崛起与迅速发展的伟大作用,让我们再次充分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离开人才、知识、科学与文化的根本思想。
一个人,不能没有文化,没有知识。
一个民族,更需要文化、需要知识、需要科学。
1977年的高考,是癫狂的。
人们以一种摧枯拉朽般的姿态,抱着“考不上这辈子就完了”的信念,费尽心思就为了获得一个报名资格,绞尽脑汁就为了追上开往考场的火车。
笑,是为了11年后重回学校的可能;哭,是为了一个不小心就错过了唯一的机会。
高考,于那辈人而言,是命运的咽喉,扼住了,便活;是救命的稻草,抓住了,便生。
“电影里那段追火车的情节,其实是有隐喻的。
火车就像是时代,面前是两种结局,赶上或是被抛弃,这全在于每个人的努力和选择。
”当年,重新开放的高考为无数人生命转折提供了巨大的历史契机,将数以十万计的年轻人从水深火热的知青生涯中拯救了出来。
而30年后的今天,高考却变成了遭人诟病和不满最多的一种国家制度形式。
在这30年里,高考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可以说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容易在社会不同代际之间形成文化代沟,并且也由此造成不同年龄层次观众对这部影片观影反应的截然对立。
30年前经由高考改变了生活轨迹的人,今天说起高考一定不会忘掉“感恩”二字。
对那一代人来说,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假如不是当年邓小平当机立断决定在三个月后恢复高考,假如不是邓小平力排众议,决定把印刷毛选五卷的纸张调拨来用于印刷高考试卷,假如不是邓小平从报考须知中删去“组织批准”这四个字,那今天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将面临一种截然不同的命运。
学生观看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范文800字五篇
学生观看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范文800字五篇《高考1977》这是一部“非典型”的主旋律电影,为建国6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献映。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学生观看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8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学生观看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800字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参加高考似乎是顺理成章;而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来说,却更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电影《高考1977》,正反映了这段历史,叙述了特殊岁月里的激情。
《高考1977》以1977年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主要讲述一群在东北农场下乡的各地知识青年,在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出后,冲破重重阻力参加考试最终改变命运的故事,生动地演绎了一段知青生活的苦乐悲歌。
“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要重要得多、伟大得多!”影片中的这句话,是对这场变革最好的注解,也是影片的意义所在。
影片一开始,小根宝的扛包争取回家名额的戏,就已经把观众带入特定的历史氛围中,而为争取报名的权利,知青不惜绝食抗议;为了按时赶到考场,男女知青们在雪地里拼命追赶火车……这些令观众慨叹不已,并潸然泪下的感人场面,不仅触到了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们的深处神经,就是现在的年轻观众,也能从影片精心营造的历史氛围得到触动和启示。
影片的细节部分处理得十分精细。
去考试的路上,知青们乘坐的拖拉机抛锚了,男男女女只能在障碍重重的山林里飞奔着赶火车,有人摔倒了,很快被拉起来;有人摔伤了,就一把推开赶来帮忙的人,哭喊着为前行者送上祝福……长达几分钟的奔跑镜头,看得观众眼中都闪着泪花。
影片中更多积极阳光的力量,作为观众也一直被感动着。
因为有组织“老迟”,他思想正、党性强、组织性和纪律性高,但更重感情,被年轻人的那种执著的热情所感染;因为有北大荒知青们的热情,他们友好、团结,纯洁的友谊也许是支撑下去的理由;因为还有父女情,为了给女儿送高考的复习资料,父亲从上海赶到黑龙江;因为还有爱情,在那么荒凉的土地上,还看到了不可多得的爱情,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而且那种爱是那么真挚奔放。
最新-高考1977观后感(优秀30篇)
高考1977观后感(优秀30篇)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
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电影《高考1977》的观后感1这是一部“非典型”的主旋律电影,为建国6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献映。
为什么我说是“非典型”,因为它不太拘谨,诙谐幽默;没有脱离生活,真实感人,细腻地诠释出亲情、友情、爱情,和那个时代知青们对知识的渴求,甚至让在座的80后、90后们都感同身受。
其实我一直不明白,为何舅舅执意要我陪他看《高考1977》。
我一直以为他那段上山下乡的记忆已如残旧破碎的灰白照片,却不知,那也是他生命画卷中最美丽的华彩。
前些天,他打电话让我帮他买两张《高考1977》的电影票。
我是有点印象,在新浪看过ZCOM 准备陆续推出10期《高考1977》电子杂志的新闻,但我确定这片子真的还没上映。
不忍让他失望,我只好下班后带着笔记本回去,让他先看看电子杂志吧。
电子杂志的背景音乐是电影原声,画面精致唯美,很符合那苍凉久远的意境。
我真没想到,现在的电子杂志可以把一部电影表现得这么丰富完整。
他看得入神,反复地看,那几天总是问我,后几期什么时候才能看到。
后来,我到处求人,终于拿到了两张《高考1977》的首映邀请函。
说实话,我是想去看看仰慕已久的主题曲演唱者——宋祖英。
本以为是一部刻板的主旋律电影,没想到拍得如此真实。
那是一群真率淳朴的青年,欢呼着兴奋地观看小平讲话的黑白场面,雪窖冰天,仿佛封不住他们的梦想与热情。
孙海英饰演的老迟简直是这部电影的点睛之笔,一个拧巴又可爱的老厂长,比王学兵和周显欣都还要出彩。
强子、阿三等等几个新人演员也将人物刻画得非常传神。
影片是以潘志友和陈琼的爱情为主线。
陈琼无悔地为潘志友留在深山里,“我答应老迟给我寻个婆家,就是想留下来,在远远的守着你,兴许,哪天你累了,想要找个人说说话,说说以前的事,我还在,还能陪陪你。
”潘志友拿着草稿纸走出考场,对老迟说,“我考,是为她,我要把她送进考场,然后和你一起在这扎下根。
高考1977观后感5篇
高考1977观后感1“那是一个老人,一个智者叫醒了我们……”是的,邓这位老人,这位智者唤醒了沉睡十一年的中国!!!眼含着热泪看完了《高考1977》这部影片。
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场运动,但我没有完成高中学业的大哥,还有没有完成初中学业的大姐经历了。
当他们背着行囊走出家门的那一刻,妈妈拽着思想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姐姐依依不舍,泪水成行;当他们背着行囊和家人挥手分别的那一刻,仅有8岁的我拽着大姐的辫子,不肯撒手,好想让她来为妈妈擦掉泪水;当他们背着行囊走向上山下乡队伍时,爸爸叮嘱:“你们还小,当心荒山上的凶猛野兽,不要惦记家!”他们走了,在中国被突如其来文浪潮席卷,而沉睡两年之际与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一起走向了上山下乡的道路,走向了农村广阔的天地,走向了人生路!?路上,有多少个母亲惦记,有多少个母亲流泪,又有多少个母亲一夜间发丝变得苍白,更不幸的是有的母亲为之离开了人世。
又有多少个母亲在试问:“祖国,我们伟大的母亲,难道就忍心看着孩子们带着还未有成熟的知识,未有成熟的思想与意识走向荒山,永远扎根于农村与边疆吗?”然而,祖国真的沉睡了,听不到母亲和孩子们的呐喊……《高考1977》真实再现了期间的历史风云给学生们带来的痛苦,毕竟他们的思想还没有成熟,毕竟他们还没有完成学业,还属于生活的弱者,在荒山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高考1977》真实再现了期间的历史阴霾给所谓的历史反革命带来的迷茫,毕竟他们看透了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不能坚实立足于世界之林,毕竟知道知识就是力量的所在,他们属于国家的栋梁之一。
但遗憾的是在祖国沉睡之际,他们没有能力去拯救孩子们伤痕累累的心灵,没有能力去拯救中国的历史现状!?《高考1977》明确了祖国沉睡的十一年中,中国政治上的滑坡,知识上的匮乏,更明确了压抑了十一年上山下乡学生心里所面临的饥渴,乃至死亡!从而激起民众之声,让久别了国家地位的邓重返政治舞台,来拨乱反正,来扭转回毛的正确路线,来唤醒沉睡的中国!?高考1977观后感2祖国醒了,工人、农民、学生、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回到了祖国温馨的怀抱,让更多的中国人拥有了知识,拥有了法律所赋予的权利,拥有了对未来的渴望与憧憬……然而,看着这部影片也在回味,假使祖国一直沉睡下去,上大学还是靠推荐,靠一个红印章,靠鲁莽的抗包方式,那么中国岂不是在走向落后民族之列;假使祖国一直沉睡下去,人们还是用大字报的方式来表达对祖国的赤诚之心,依然反复书写者“革命加拼命,拼命干革命……”那么中国岂不是走向思想落后乃至知识死亡的民族之列;假使祖国一直沉睡下去,历史反革命的罪名依然持续,致使一些家庭还处于政治界限划清的状态,而妻离子散,诸如影片中所回放的陈琼让父亲永远的离开,那么中国岂不是走向没有亲情、没有良知的民族之列……当影片播放起当时的情景时,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三分厂,虽然只是几个人的镜头,但我知道影片所展示的确实是社会的一个缩影,确实是一个历史时期真实的写照,确实是令中国人毛骨悚然!还好,短暂的影片,就像流云,瞬间在我的眼前展示出了青年们在荒山上亲手点燃烈火的情景。
高考1977观后感10篇
《高考1977观后感》高考1977观后感(一):看了《高考1977》这个电影。
看了之后,感动颇多。
那个年代,想读书是多么的困难,不读书就只能永远留在农村种地,无法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无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都是知识分子,落魄到那个地步,真的很可怜,这也是十年内乱带来的恶果之一。
幸好邓小平同志用心提出恢复高考,那些想读书的青年人才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剧中最令我感动的地方就是当他们得知能够参加高考之后那种激动,那种对知识的渴望。
我们这代人,吃得好喝的好,但是却没有那种对知识的渴望,上学也完全是被家里逼的,谈到高考更是怨声载道。
但我想,如果你看了这部电影,你也许会喜欢高考。
虽然它有很多很多的缺点,但是目前它是唯一适合我们国家的选拔制度。
试想一下,如果此刻还是当年那种的推荐制度,上大学要靠政治背景,我们此刻多少人还能上得了大学了?所以,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要珍惜此刻的机会,好好利用大学里面的资源,尽可能的去多学习科学知识,为我们的祖国,为我们自己的未来奠定好基础。
电影里面的感情也让我思考了很多。
陈琼愿意等,但是现实很残酷,每个人都要应对,他们应对的就是那个时代的保守观点。
现实社会中,浮躁的人太多,想在一齐就在一齐,想分就分,想要找到电影中那个年代纯真的感情,真的太难了。
最后要说的就是导演和演员的出场。
孙海英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演员,很成熟,很有魅力。
他的激情燃烧的岁月让我感动了很久很久。
周显欣,很漂亮,对她我不太熟悉,但是很支持这种新演员,期望能够走的更远啊。
期望以后这种组织看立志电影的活动能够更多,更好,让我们大学生活能够丰富些,让我们思想能够更加深入,不能再那么肤浅了。
高考1977观后感(二):高考1977观后感1977年是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的一年,孩子的领悟被整整耽误了11年。
大学生都是千里挑一,不,万里挑一最新高考1977观后感最新高考1977观后感。
这还不包括无法参加考试的孩子。
有些孩子,学问不少,一肚子墨水,却正因出身问题而无法考试,这些孩子的命运都掌握在一枚小小的图章上,这图章好比皇上赐的尚方宝剑,盖与不盖都关联着1条性命的发展和前途。
[高考1977电影观后感]高考1977电影
[高考1977电影观后感]高考1977电影第一篇高考1977电影:80年代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80年代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一:我记得07年高考前在家里吃饭,是周五的晚上,从学校回来。
拿着一本《走向高考》的复习书给他看,上面写着从1977到2007,纪念高考30周年。
我内时候还想,纪念啥,这么损的东西。
那天我爸告诉我那是他高考的一年。
他是上海二工大毕业的。
我从来没有详细问过他那时候怎么复习的,我就记得我妈给我看他那时候的物理复习书和数学复习书,大概也就只有30几页,可是他里面夹着草稿纸啊笔记啊都比书要厚。
我的确是不怎么把高考当作生命里最重要的事来做的。
高三的时候也没有头悬梁锥刺股。
虽然住校,虽然也会晚上打手电看英语可是也会早起抄作业。
当到一出是一出,今天想努力了就好好的读了一个晚上,明天不高兴了就晚自习看小说或者干脆跑到一楼有电视的教室看81队的比赛。
真的,说不当回事是假的,都在嚷嚷高考了高考了还是慌的。
高二的班主任是一个生物老师,女的,挺年轻的,刚结婚。
可是思想特别老土。
她总是跟我们强调知识改变命运总是说不读书就没出息之类的话。
城市里的孩子总是没有这些感觉的。
从小,读好书上好的学校进好的班级,大半是为了给爸爸妈妈骄傲的资本,给自己可以得意的本钱。
我有同学考不上重点高中就花钱买,考不上重点大学就砸钱出国。
总之他就是可以走的比你舒坦而且比你光鲜。
我虽然从来没有羡慕,但是仍然觉得那样的生活未必未来会比我们这些高考考的焦头烂额的人差劲。
我的确无法体会那种想要用一场考试改变命运的迫切感。
我只记得成绩出来准备填志愿的时候我爸爸给我做了一张表格,详详细细的列了学校,地区,专业,能上线的可能性,以后的发展前途。
我为此天天和他吵架,动不动就摔门或者胡闹或者委屈的乱哭。
我考完了我就不愿意去管那些了,可是他逼着我天天逼着我去看去研究去决定。
我打心眼里烦!回想那些学校和专业,不管是生物还是计算机还是农业还是食品科学之类的。
2024年观看高考1977观后感
2024年观看高考1977观后感《高考1977》是一部以1977年中国高考为背景的电影,通过一个班级的故事,展现了当时高考对于学生和家庭的巨大影响。
这部电影着重表现了高考对于学生们的身心压力、家庭关系以及社会背景的影响等多个方面。
观看这部电影,我对于那个年代的高考和学生们的感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反思了现代的高考制度与学生们的处境。
下面是我对于《高考1977》的观后感,希望能够与大家分享。
首先,这部电影向我展现了高考对于学生们的身心压力。
在电影中,我看到了学生们因为高考而产生的紧张和忧虑。
每天的学习任务繁重,他们需要背诵大量的知识,参加各种模拟考试,并且还要面对各种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期望。
在他们眼中,高考是一个重要的关卡,决定了他们的未来。
他们担心考试成绩不好会影响自己的前途,所以他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甚至有的学生为了高考而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和兴趣爱好。
这让我感叹现代教育制度对学生们的压力可能也是如此巨大。
每年的高考,也许是一个机会,让一些人实现自己的梦想,但同时也让更多的人感到焦虑和困扰。
其次,电影在展示学生们的家庭关系方面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电影中,我看到了家长们对于孩子高考的期望与关心,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考上好的大学,走上成功的道路。
为了让孩子能够专心备考,一些家长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全力支持孩子的学习。
然而,也有一些家庭并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和理解,甚至对孩子的学习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这让我反思了现代家庭对于孩子成长、学习的态度。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温床,需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理解,而不是过度要求和压力。
在现代社会,需要更多的关注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关注分数和考试成绩。
同时,电影也让我感受到了当时学生们的社会背景与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在电影中,我看到了来自寒门的学生们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拼搏。
他们一边面对高考的压力,一边还要应对经济上的困难和无尽的努力。
《高考1977》观后感800字五篇
《高考1977》观后感800字五篇高考1977承载着一代人集体记忆的影片,让人产生心灵的震撼。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8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高考1977》观后感800字《高考1977》以“黑龙江某农场内一群留守了8年的知青”为主要叙述对象,从影片的一开始就感觉到了这场群戏人物的纷繁复杂,相对于其他小格局影片来说,《高考1977》显然是想把这么一个具有划时代标志色彩的题材拍成一部史诗性质的宏大篇章,在众多人物的关系中又着重刻画了孙海英饰演的农场革命委员会主任兼厂长老迟,王学兵饰演的男知青小潘和周显欣饰演的女知青陈琼,影片将这一群人置于了文革刚结束,邓小平刚出山那个新旧时代的过渡期,以此来展现这个过渡期里一群人对于理想与现实的憧憬与彷徨。
对于没有经历过那场持续十年之久的灾难以及灾难过后人们那种对于梦想的渴望以及对于现实的挣扎的我们来说,高考无非就基本等同于了看书做习题和考试,站在今天这个视角去看待那时的知青对于高考的“挣扎与憧憬”时,80后似乎很难找到共鸣点,这恐怕也是电影上映时最大的担心所在。
作为目前自愿掏钱买票进影院的主力军,80后影迷花几十块钱去消费的不是对于历史的缅怀和反思,相反在经过了一天或者一周的紧张工作之后,他们更愿意看到的就是那种最好简单到不用脑子思考就能理解的片子。
所以对于没有那段亲身体验的80后甚至90后影迷来说,想要让他们掏钱去看这么一部很多人不太感冒的“父辈记忆缅怀”是有不小的难度。
但也不是说影片完全没有票房成功的可能性。
前几年的《东京审判》在宣传上不就给全中国人来了一次“道德绑架”吗?该片在宣传海报上宣称“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看的电影”,此语一出不得了,如果不去看的话岂不是要背上不爱国的罪名。
因此我觉得,《高考1977》也可采取这种“绑架”的办法,“凡是经历过高考的人都应该看的电影”或者“每个80后都应该陪自己的父母去看的电影”。
再来说说影片本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对于每一个经历者来说是一个再知道得清楚然而的表名称的词了,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高考电影观后感0字,欢迎参考~
篇一高考电影观后感0字
这是一个发生在黑龙江的一个农场的故事,讲述了一群在农场插队的青年冲破重重阻难参加那一次另一代人都难忘的高考。
故事融合了更多的是一些暖色调的感情,比如男女主角陈琼和潘志友的爱情,男青年之间那种真挚的兄弟之情,所谓“右派”的父亲与女儿之间的亲情,包括一向一根筋的农场长老迟也改变了对青年参加高考的态度。
看完整片电影,一个镜头一直萦绕在脑海中不肯散去。
这就是知青们拼尽全力追赶火车去高考的镜头。
他们为了参加考试,在冬日早早起床,坐着拖拉机去火车站乘坐开往县城的火车。
半路上拖拉机坏了,他们便索性去追赶即将到站的火车。
一路上翻越深山雪岭,充满艰辛,他们相互鼓励、相互打气、相互搀扶、跌倒了再爬起来,竭尽全力、不顾一切地奔向疾驰而过的火车。
他们追赶的不仅仅是一列赶往目的地的火车,更是一列赶往未来赶往希望的时代列车。
因为年代的关系,也许我们不能体会到当时的知青们在面对恢复高考的时的心情。
也许,参加高考对于他们的意义再也不用听老迟的“一个章子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从此以后就可以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所付出的劳动,挥洒出的汗水还有泪水,甚至是鲜血都有了切实的回报。
文革结束邓小平复出后,宣布恢复高考,这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新希望。
现在,恢复高考已经多年,我们已经把高考视为人生的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没有经历过高考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在现今如此优越的环境之下,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成为国家未来的主力军?
“恢复高考对高考本身重要的多。
”这句话也是被称为精华中的精华。
在文化大革命的十一年里,有多少优秀的领导人被判刑,又有多少知识分子,就如同陈琼的父亲,一个数学老师,被误判为“右翼”分子,现在想想,文化大革命的行为是多么可笑,一个名族,一个国家,居然可以抛弃文化,抛弃知识,那剩下的还有什么?只有愚昧和无知。
一个名族,一个国家在十一年的耽搁之后,终于有了改变的勇气,处在当时社会的人们压抑了太久,也发出了他们最终的呐喊。
,永远停留在了过去,现在的我们要用遗忘做向导,引领我们向前进!
篇二高考电影观后感0字
看完《高考》这部电影时,我的大脑有短时间的空白。
相当感动。
深刻体会到剧本里所蕴藏的各种活生生的人性情愫及其深厚、磅礴之气韵,尤其放在那样一个局势动荡、人性复苏的年代,实在不得不叫人叹为观止。
这部电影太好了。
年是高考恢复的一年,也是给人映象最深刻的一年。
的高考是改变个人和国家命运的赶
考。
在年之前,许多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在那种条件下,没有任何的复习资料,但是人们的复习热情没有因此而减少。
在影片《高考》中,描述的就是这些知识青年面对高考恢复时,所发生的事。
从结构上看,框骨明晰,支架紧实。
它的节奏感很好,让人看来,只想一口气看下去,舍不得中断。
剧中人物个个鲜活,凸现那个年代知青、政治、生存环境等特性,人物关系也充满了可看性,人与人之间的依托、矛盾甚而叛逆交相辉映,犹如平静湖面下不断涌动的熔岩热泉,动静、冷热之间彰显着人性在那个年代里最本真的东西,实在扣人心弦、耐人寻味。
我想,《高考》这部电影,大概是想通过年恢复高考这一消息在东北某农场发放前后,众知青、农场场长以及与这些知青相关的亲人们的思想、生活随之而发生的各种改变,以及在那个年代特殊的大环境下他们之间所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展示出年“高考恢复”这一历史事件在我国近代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里程碑意义,说明这个改革对于我国近代人才、文化、知识、科技乃至经济等各个方面的重生、崛起与迅速发展的伟大作用,让我们再次充分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离开人才、知识、科学与文化的根本思想。
一个人,不能没有文化,没有知识。
一个民族,更需要文化、需要知识、需要科学。
而这样好的一个剧本中,自始自终只有一个女主角——“陈琼”。
陈琼是一个浓具年代、历史、政治色彩的角色,在她的身上,承载了大量那个年代、恢复高考这个事件之下含合着历史遗迹、政治利害关系的人性本真,她的情感里有着特殊政治矛盾下的极端因素,是一个典型中国近代社会的因政治、立场、出身、界限等观念而导致情感、思想陷入极端的悲婉、压抑的女知青形象。
陈琼,既纯真又忧郁、既可爱又压抑、既秀美又沧桑、既善良又可悲、既温柔又古板、既聪慧又自卑、既坚定又彷徨、既朴实又可怜……总之,她是那么的真实、矛盾、压郁而又厚重。
这样的好电影,这样的好角色,再加上这样好的创作主体——上海电影集团公司,几乎可以吸引每一个观众的眼球。
在影片中,当人们得知高考恢复时,所有的人似乎都看到了希望。
但是,要去参加高考的人,必须要有推荐表才可以,所有的人都在争取着推荐表。
虽然,在这过程中小根宝不幸的死了,但是,老迟最终被他们所感动,支持所有的人去参加高考,而且在他们有困难的时侯,还帮助他们。
虽然求学的过程是曲折的,但是最终的结局是完美的,有的人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
现在高考已经持续了几年,有许多人通过高考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
现在的我们复习时,环境是多么的好,复习的资料又是那么的齐全,然而,现在有的人复习的热情却不像以前。
我们是否应该反省一下,我们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将来考上理想大学,再找到一分好的工作。
如果我们现在整天的无所事事,那等到高考成绩下来时,我们就会后悔莫及了。
所以,我们要向影片中的人一样,不畏任何的艰险和困难,为着自己的梦想一直拼搏。
篇三高考电影观后感0字
高考,对于每一个经历者来说是一个再知道得清楚然而的表名称的词了,。
每个经历过高考的人,总会将人的生活最难忘的记忆留给高考的年月。
对于现代人来说,有点人怕高考,有点人还在主张消除高考。
我自个儿也是一个十分害怕高考的学生,高考的那段年月,实在可谓是我生打中目标最幽暗的一段时间,也是我一辈子中最不可以遗忘的也最没想到记起的年月。
高考,是全部后,后的人没有办法避开的一道儿门槛,还在细小的时刻听觉里就塞满着被前贤说烂的一句话是“高考可以变更人的命数”。
把高考说的神乎其神,于是千军万马挥杆而起,充满着斗志,紧锁着眉心,憋红着脸,握着双拳,眼神儿炯炯看着前方,狠命地向着这个越来越矮的门槛跑来。
不过看过《高考》这部影片儿,我对高考,对那一个生疏又有些知道得清楚的时代有了一个从新的知道得清楚。
过去也听人讲评过那段年月,但只是像听故事般觉得糊涂。
现在,当故事变为影片儿展如今我眼前时,我的心被深深触动了。
我看见了那一个时期的伟大变迁,看见了一群献身的热情小伙子的奋斗历程,看见了和日常代久违了的一种神魂、一种寻求。
在影片儿中,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还原高考比高考本身更有意义,你是否加入高考并不关紧,能否录取并不关紧,关紧的是对知识的尊重。
”这句话,值当我们永恒深深地记在。
因为失往了对知识的尊敬,事物就会行动蛮横,这真是那一代人最悲惨痛苦的记忆。
年月被好些个述评家称为“一个国度和时期的拐点”,因为它所还原的不只是加入了那场考试的考生的信心,更是历史的然而,人的共同体的醒悟。
《高考》可贵之居于于它不止让我们重温了那一段伟大的历史,更是在激发鼓励如今的年青一代,有幻想便会有希看,把握如今的美妙生存,捉住机会,爱惜一切的来之不易。
影片儿中它们肆意地迅猛的奔跑起来,在雪窖冰天的北大荒,极热的青年时期这么高高燃亮,就像无线电收音机里传出“还原高考”的同时,那把到处白茅延烧原野的武火,势不可以挡,是对人的生活最自满的赌注,。
十年***埋葬了亿计知识小伙子的好看前程,整个儿中国面对何往何从变成矛盾缠磨的旋涡,各种多而复杂标题。
影片儿中众多人物都塑造得很具有活力,那里面老迟就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老迟的姓名,
编剧也许给予了他一定尤其的涵义,被禁锢了年的高考招生制度,在年的冬季,终于迟迟地莅临这个追探求知识识幻想沉睡中的中国。
老迟没有文化,是大老粗,但他原则性强,党性强,甚至于有些不可理喻。
当获悉核心还原了高考,知青们可以加入高考时,他曾猜忌过,旁皇过、对抗过,他没想到放走这些个他眼中的孩子,“基干都走了,农产怎么办?”不过随着戏剧的情节的展开,老迟转变了,他的父爱被唤醒了,看见这些个渴看未来的孩子们,他让步了自个儿以前的坚决保持,加进到拥护高考的队伍中来。
最感动人的一幕是那一些赶考的知青们没有遇上火车正处于尽看时,一个知道得清楚的声响营救了它们,老迟开来了拖拉机,携带孩子们走上路程了。
他的车上承载的不只是要赶考的孩子,更是祖国的希看和未来。
这是载着它们等了年的幻想的“救命拖拉机”,它们赶的不
仅是赶考的火车,而是赶向改写它们日后的人的生活的火车。
老迟的拖拉机不仅是简单的运人拖拉机,而是祝福着这一群孩子们走向更绚烂人的生活的拖拉机。
看完整部影片儿,一个镜头一直萦回在脑际中不肯散往,这就是知青们拼劲全部精力追逐火车的镜头。
它们为了加入高考,早早做好预备,坐着拖拉机往火车站搭乘开往县城的火车。
中途上拖拉机坏了,它们干脆就追逐将要到站的火车。
一路上跨越远山雪林,布满艰苦,它们相互激励,相互帮扶,跌到达再爬起来,用尽全部精力,肆意的奔向疾驰而过的火车。
它们追逐的不止只是一列赶往目标地的火车,更是一列赶往未来赶往希看的时期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