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知识详解全兰亭集序世说新语论语先进翻译及赏析

合集下载

兰亭序原文及译文

兰亭序原文及译文

兰亭序原文及译文兰亭序原文及译文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兰亭序原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gui(三声)丑,暮春之初,会于会(kuài)稽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zhǎng)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ào),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

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

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万物的繁多,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想必你一定读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吧。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更多内容请关注!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作者小传】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

初为秘书郎,庾亮请为征西参军,累迁长史,拜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后征为吏部尚书,不就,授护国将军,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世称王右军。

晚年称病去官,放情山水,弋钓为乐。

卒赠金紫光禄大夫。

有诗文集十卷。

清人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称其书札有远见卓识,“诚东晋君臣之良药”;赞其“兰亭咏诗,韵胜金谷”。

于此可见王羲之文学成就。

又以擅长书法名世,草隶尤精,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游龙,论者评为古今之冠。

他所创作和书写的《兰亭集序》,既是书苑珍品,也是文坛杰作,千百年来向为人所盛赞和传颂。

【题解】浙江绍兴西南渚山上的兰亭,周围环境优美,风景宜人。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当时名士谢安、孙绰以及本家子侄凝之、献之等四十一人宴集于兰亭,饮酒赋诗,各抒怀抱。

羲之除赋诗二首外,事后并为诗集写了这篇序。

序文生动而形象地记叙了这次集会的盛况和乐趣,抒发了盛事不常、人生短暂的感慨。

在玄学盛行、崇尚清谈的东晋,王羲之能反对“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可谓独标一帜。

本文斥老庄“一死生”、“齐彭殇”为“虚诞”、“妄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表露出不甘虚度岁月的积极进取意向。

南朝初期,雕辞琢句的骈文已逐渐风行,这篇序文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自辟蹊径,叙事状景,清新自然,抒怀写情,朴实深挚,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一致。

永和九年[1],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2],修禊事也[3]。

群贤毕至[4],少长咸集[5]。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6],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想必你一定读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吧。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更多内容请关注!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作者小传】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

初为秘书郎,庾亮请为征西参军,累迁长史,拜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后征为吏部尚书,不就,授护国将军,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世称王右军。

晚年称病去官,放情山水,弋钓为乐。

卒赠金紫光禄大夫。

有诗文集十卷。

清人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称其书札有远见卓识,“诚东晋君臣之良药”;赞其“兰亭咏诗,韵胜金谷”。

于此可见王羲之文学成就。

又以擅长书法名世,草隶尤精,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游龙,论者评为古今之冠。

他所创作和书写的《兰亭集序》,既是书苑珍品,也是文坛杰作,千百年来向为人所盛赞和传颂。

【题解】浙江绍兴西南渚山上的兰亭,周围环境优美,风景宜人。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当时名士谢安、孙绰以及本家子侄凝之、献之等四十一人宴集于兰亭,饮酒赋诗,各抒怀抱。

羲之除赋诗二首外,事后并为诗集写了这篇序。

序文生动而形象地记叙了这次集会的盛况和乐趣,抒发了盛事不常、人生短暂的感慨。

在玄学盛行、崇尚清谈的东晋,王羲之能反对“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可谓独标一帜。

本文斥老庄“一死生”、“齐彭殇”为“虚诞”、“妄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表露出不甘虚度岁月的积极进取意向。

南朝初期,雕辞琢句的骈文已逐渐风行,这篇序文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自辟蹊径,叙事状景,清新自然,抒怀写情,朴实深挚,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一致。

永和九年[1],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2],修禊事也[3]。

群贤毕至[4],少长咸集[5]。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6],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魏晋风度知识详解(全)兰亭集序世说新语论语 先进翻译及赏析

魏晋风度知识详解(全)兰亭集序世说新语论语 先进翻译及赏析

魏晋风度,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实际上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

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方面。

从时间上来说,指的是三国时的魏(公元220-265年)至两晋年代(公元265-420年),再到刘宋时代以士族名士为主体的生命体验,它以七林七贤中阮籍嵇康和晋宋时期诗人陶渊明为代表人物。

今天我们就来与大家一起讨论一下什么是魏晋风度,以及它的现代人生意义问题。

主要谈两个问题:一、魏晋风度的形成背景;二、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

谈到魏晋风度,不能不与当时兴起的士族阶层相联系。

士族,或者叫做世族是东汉末年兴起的世家大族,他们垄断做官的权力,有着自己的政治特权与庄园经济,可以与皇权平分秋色,比如东晋时就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在中国历史上,唯一可以与皇权分庭抗礼的,就是魏晋南北朝年代的士族阶层。

魏晋风度的名士大部分是世家大族的人物,比如王谢家族,他们既是政治与经济上的大族,也是文化的大族,谢氏是诗歌家族,王氏是书法大族。

所以魏晋风度既是名士的精神贵族的产物,也是凭借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而形成的。

东汉末年,社会陷入了空前的战乱之中,南北分裂,生灵涂炭,老庄人生无常,企求解脱的学说走进人们的心灵之中。

王瑶先生在《中古文学史论集》中曾指出,感叹人生无常是汉魏以来文学的主旋律。

这种时代情绪又因了当时文化的主体士族的崛起形成为特定的思想体系。

当时,对人生苦难的解脱,对逍遥境界的寻求,成了魏晋以来人生哲学的重大课题。

当时,围绕着这一主题,各种人生哲学纷纷出现。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这么几种:一、以阮籍为代表的逍遥论。

二、以嵇康为代表的养生论。

三、以《列子·杨朱篇》为代表的纵欲论。

此外,还有何晏、王弼的无为论,向秀、郭象的安命论等等。

魏晋以后逐渐兴盛的佛教,则是从宗教麻痹的角度,来解释人生问题的。

这几种人生哲学虽然旨趣不同,角度各异,但都是探讨如何解脱苦难,实现人生价值的。

兰亭集序翻译原文及赏析

兰亭集序翻译原文及赏析

兰亭集序翻译原文及赏析看了这篇《兰亭集序》,你对它的意思和含义又有怎样的了解呢?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翻译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兰亭集序原文王羲之【魏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翻译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禊饮之事。

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

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左右,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

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

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

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

兰亭集序逐字讲解翻译

兰亭集序逐字讲解翻译

兰亭集序逐字讲解翻译兰亭集序/兰亭序魏晋: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及注释译文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

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

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

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

等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了。

兰亭集序原文注释及翻译

兰亭集序原文注释及翻译

兰亭集序原文注释及翻译兰亭集序原文注释及翻译原文永和(1)九年,岁在癸gui(三声)丑,暮春(2)之初,会于会(kuài)稽(3)山阴之兰亭,修禊(xì)(4)事也。

群贤(5)毕至(6),少长(zhǎng)(7)咸(8)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9),茂林修竹(10),又有清流激湍(11),映带(12)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13),列坐其次(14)。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15),一觞一咏(16),亦足以畅叙幽情(17)。

是日也(18),天朗气清,惠风(19)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20),所以(21)游目骋(22)怀,足以极(23)视听之娱,信(24)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5)。

或取诸(26)怀抱,晤言(27)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8)。

虽趣舍万殊(29),静躁(30)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31)自足,不知老之将至(32);及其所之既倦(33),情随事迁(34),感慨系之(35)矣。

向(36)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37),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8),况修短随化(39),终期(40)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1),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42),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ào)(43),不能喻(44)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45)。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46),录其所述(47),虽世殊事异(48),所以兴怀,其致一也(49)。

后之览者(50),亦将有感于斯文(51)。

注释1、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支遁等名士共四十一人在兰亭集会,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2、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3、会(kuài)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

山阴:今浙江绍兴。

兰亭集序文言文及翻译

兰亭集序文言文及翻译

兰亭集序文言文及翻译兰亭集序文言文及翻译魏晋: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及注释译文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

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

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

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

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

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

”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

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兰亭集序王羲之〔魏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

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

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漂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

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

等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了。

高中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高中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高中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往往都蕴含这作者的思想与哲理,值得我们深入理解与赏析,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兰亭集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kuài)稽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zhǎng)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摆布,引觉得流觞(shāng)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不美观宇宙之年夜,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分歧,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伤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痕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前人云:“死生亦年夜矣”,岂不痛哉!每览前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j iēdào),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翻译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

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

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万物的繁多,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

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11篇

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11篇

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11篇死,我们害怕;即使碰到了它的衣角我们也惊慌不已,所以我们尽可能地远离,期望一向不会在某个转弯路口,碰见它。

生,我们留恋;在年轻时,我们忘却关注这个世界;年老后,我们多想一向睁着眼睛,多想看看这我即将远去的花花世界。

可人总是这样,在失去之时才后悔当初没有好好珍惜眼前美景,只留下唉声叹气,抱怨当时的无知。

文中作者在兰亭集会上情绪愉悦,此时的他却突然领悟到,快乐时光的短暂。

“死生亦大矣”证明了王羲之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

我想每个人都期望“好景常在,好花常开”,王羲之也不例外,他也想留住此刻,尽情地享受在“生”的乐趣中,和志同道合的人畅谈志趣抱负;但是同时代有的人却随着自己的性情、爱好,不受拘束,放纵无羁的生活,这是他们所追求的。

当他们沉浸在自得、愉悦时,衰老却在背后不知不觉地到来,于是,人们感叹人生无常。

有心智生活的作者更是感到悲痛,他明白只有珍惜此刻的生命,因为他无法改变下一刻的事态变迁。

对人生的倔强执着,对死的厌恶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我们痛恨时间的一去不复返。

哪怕是回头看看走过的足迹的机会都没有,它无情地朝着没有尽头的终点走去,一路上,留下多少人悲哀的泪水,痛苦的呻吟,它也不闻不问,只是冷酷的走着,把我们甩在一边。

为什么人会有生老病死?为什么我们不能够掌控命运?好想永远停留在此刻,这幸福的瞬间,然后把所以令人烦恼的东西都赶走,只留下完美的。

但我们只有无奈地摇头。

有所观察、品味、感悟,就足可充实我的人生!王羲之《兰亭集序》墨迹,乃天下第一行书,其文字亦属天下之第一美文也。

品读文中写景、抒情、寓理之与众不同的语言,不难感知其趣味之纯正与高雅脱俗。

王羲之说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的确,人生匆匆,短短数十载而已。

所以他才认为死和生同样具有重大的好处,他本来就明白“一死生”“齐彭殇”是虚幻荒唐的、妄造的。

读那些文字,我感受到了他对自己生命的热爱之情。

正因为人生无常,所以才更加珍惜;正因为死生亦大,所以才有无尽的眷恋。

兰亭集序逐字讲解翻译

兰亭集序逐字讲解翻译

《兰亭集序》逐句翻译讲解... 第一段: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翻译: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在)三月上旬(的某一天),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祓禊活动。

讲解:“永和九年”是用年号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帝王确立的年号加上序数词纪年;“癸丑”是用干支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进行依次组合(甲子-乙丑-丙寅-等)来纪年;这一年为东晋穆帝确立“永和”这一年号的第九年,也是“癸丑”年。

两种纪年方法一般单用,这里叠用有清晰纪年的作用,但更重要的要算是音韵上的作用。

“暮春”是用孟仲暮纪月法纪月,即:三月。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

“禊”为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

《兰亭集序》还有个别称叫“禊帖”。

鉴赏:一语道尽时地事也。

原文: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翻译:有贤德的人都来(到这里),年轻的、年长的都(在这里)会集。

讲解:“贤”“少”“长”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为“有贤德的人”“年轻的人”“年长的人”;“至”“集”后都省略了介宾短语“于此”,作状语。

鉴赏:八字写尽来人,更写尽修禊之盛事。

原文: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翻译:这里有高大险峻的山岭,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

讲解:“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三个短语都使用了互文的修辞,翻译时都需要调整。

“映”为动词“辉映”,“带”为致词“环绕”,其后省略了介词“于”。

鉴赏:二十字写尽幽美环境。

原文: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翻译:(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人们)在它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饮一杯酒,赋一首诗,也足够用来痛快地表达幽雅的情怀。

讲解:“引”后省略了宾语“之”,代“清流激湍”;“以”为承接关系的连词,不译;“列坐”后省略了介词“于”;“一觞”“一咏”为动词性短语“饮一杯酒”“咏一首诗”;“以”为介词“用来”。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文言文吧,借助文言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与收藏。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1兰亭集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kuài jī)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tuān),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shāng)曲( qū)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shang)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chěng)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hái)之外。

虽趣(qǔ)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xì)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jiē)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翻译: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北面的兰亭聚会,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

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

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

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

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埋藏在心中的情怀。

《兰亭集序》全文及赏析

《兰亭集序》全文及赏析

《兰亭集序》全文及赏析作品原文永和⑴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⑵之初,会于会(kuài)稽(jī)⑶山阴之兰亭,修禊(xì)⑷事也。

群贤⑸毕至⑹,少(shào)长(zhǎng)⑺咸⑻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⑼,茂林修竹⑽,又有清流激湍(tuān)⑾,映带左右⑿,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⒀,列坐其次⒁。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⒂,一觞一咏⒃,亦足以畅叙幽情⒄。

是日也⒅,天朗气清,惠风和畅⒆。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shèng)⒇,所以(21)游目骋(chěng)(22)怀,足以极(23)视听之娱,信(24)可乐也。

夫(fú)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5)。

或取诸(26)怀抱,悟言(27)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8)。

虽趣(qū)舍万殊(29),静躁(30)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zàn)得于己,快然(31)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32);及其所之既倦(33),情随事迁(34),感慨系(xì)之(35)矣。

向(36)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37),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8),况修短随化(39),终期(40)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1)。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42),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ào)(43),不能喻(44)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45)。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fú)!故列叙时人(46),录其所述(47),虽世殊事异(48),所以兴怀,其致一也(49)。

后之览者(50),亦将有感于斯文(51)。

注:据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最新课本,虽趣(四声)舍万殊的“趣”字读qǔ。

作品注释1、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年—356年共12年。

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支遁等41位国家顶级军政明星在兰亭集会,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兰亭集序》超实用含逐字逐句翻译

《兰亭集序》超实用含逐字逐句翻译
兰亭集序超实用 含逐字逐句翻译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
目录
壹贰叁肆伍陆
添 景兰 容兰 用兰 文兰 响兰
加 和亭 解亭 价亭 技亭 和亭
目 作集 析集 值集 巧集 评集
录 者序


序 价序












单击此处 添加章节标题
兰亭集序的背 景和作者
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
作者:王羲之
创作时间:东晋永 和九年(353年)
兰亭集序的逐句翻译
●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 岂不痛哉! ●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 悲夫!
兰亭集序的文学价值
文学成就: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
文化传承: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艺术价值: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的完美结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教育意义:对后世书法、文学、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很高的教 育意义
兰亭集序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兰亭集序》白话翻译及讲解

《兰亭集序》白话翻译及讲解

《兰亭集序》白话翻译及讲解《兰亭集序》白话翻译及讲解第四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

第四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作品思想一、写兰亭集会的盛况以突出生之“乐”。

文章的第一段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

本段共六句。

第一句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目的,第二句交代了与会的人物,第三句写了兰亭之优雅的环境,第四句写盛会上人们的活动情况,第五句写晴和的天气,第六句抒发感慨。

显然,六句中,有些是惯常的必要的交代,有些是写自然造化之美,有些却是写集会的“盛况”。

名士们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着和煦的春风,可远眺可近观可仰视可俯察,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其作用在于“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这里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

本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

二、写静者躁者的异同以突出死之“痛”。

文章的第二段写了两种人,一个是喜欢“静”的人,一个是喜欢“躁”的人。

前者“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后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

但是,两者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快乐的时候,得意忘形,感觉不到自己在悄悄地衰老,等对高兴的事物感到了厌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什么感慨?有两个:一个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另一个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兰亭集序》文意理解与知识归纳

《兰亭集序》文意理解与知识归纳

《兰亭集序》文意理解与知识归纳一、课文再现兰亭集序〔魏晋〕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二、对照翻译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

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

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漂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

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

等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了。

兰亭集序翻译及赏析

兰亭集序翻译及赏析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王羲之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谮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困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生死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注释:1、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年—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支遁等名士共四十一人在兰亭集会;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2、暮春:阴历三月..暮;晚..3、会hui于会kuài 稽:会:集会..会稽;郡名;今浙江绍兴..山阴:今绍兴越城区..4、修禊xì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5、群贤:诸多贤士能人..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6、毕至:全到..毕:全、都..7、少长:年少的年长的..指不同年龄的社会名流..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是长..少长:形容词做名词..8、咸:都..9、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10、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长;引申为高..11、激湍:流势很急的水..12、映带左右:辉映点缀在亭子的周围..映带;映衬、围绕..13、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14、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15、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16、一觞一咏:喝点酒;作点诗..17、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18、是日也:这一天..19、惠风:和风.和畅:缓和..20、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21、所以:用来..22、骋:使…奔驰使动用法23、极:穷尽..24、信:实在..25、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引起下文的助词..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的短暂..:永和九年;这年是癸丑年;晚春三月初;在会稽山阴县的兰亭聚会;是为郊游宴乐事..很多有道德有才能的人都来了;年轻的和年纪大的都来这儿相聚..这儿有崇山峻岭;茂密的树林修长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闪光细长的流水环绕在它们的左右..大家引溪水作为漂流酒杯的曲水;列坐在曲水的旁边;虽然没有乐队助兴的热闹场面;但—边喝酒一边吟诗;也足以痛快地抒发内心的深情..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煦的清风使人精神舒畅..抬头看看广大的宇宙;低头看看自然万物的丰富;借此用来纵目观览舒畅心胸;完全可以穷尽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很快乐的事啊..人们相处在—起;很快度过一生..有的人选择胸怀抱负;在室内面对面交谈;有的依托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放纵自身;不受拘束..虽然他们取舍差别很大;安静与躁动不一样;但当他对于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自己暂时得到满足;因而愉快地自安;竟然不知道衰老即将来临;等到他对听得到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也随着事态的变化而变化;感嘲随之产生了..以前令人高兴的事;—会儿;已经成为旧迹;还不能不因为它引起内心的感触;况且寿命的长短;全听从造化的安排;到最后死亡..古人说:“生和死也是大事啊..”难道不令人痛心吗每当看到古人的作品;研究他们感叹人生的理由;他们的感情像合符契一样;没有不在文章中表示叹惋哀悼;自己从思想上也不能说清楚这是什么道理..这才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不实的;把长寿短命等同起来的看法是妄造无据的..后人看现在的人;也像今天的人看过去的人一样;可悲啊所以逐一记下当时与会的人;记下他们所写的诗..即使世道变迁;事情不一样;但用来表达的感情;情趣是—样的..后来看到的人;也将对这些文章有所感触..:本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先交代集会的时间、地点和原因;接着描写兰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等景色以及与会者的高雅之举和乐趣;由此抒发作者的人生感受;最后点明写序的缘由;“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本文通篇着眼“死生”二字;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当时盛行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老庄哲学观点;于悲伤感慨中透露出对的热爱..文化文学常识序着作或诗文的序言..亦作“叙”、“绪”、“引”..用于说明书籍着述、出版意旨、编排体例和作者情况等;也包括作家作品的评论和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还有另一种含义;即古人远行相赠送的文辞;亦称“赠序”;详见送东阳马生序的“文化文学常识”..跋写于书后的文辞;作用同序;亦称“题跋”、“后序”如指南录后序、“书后”如书洛阳名园记后等..本文转载来自。

关于《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赏析

关于《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赏析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赏析关于《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赏析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原文永和(1)九年,岁在癸gui(三声)丑,暮春(2)之初,会于会(kuài)稽(3)山阴之兰亭,修禊(xì)(4)事也。

群贤(5)毕至(6),少长(zhǎng)(7)咸(8)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9),茂林修竹(10),又有清流激湍(11),映带(12)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13),列坐其次(14)。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15),一觞一咏(16),亦足以畅叙幽情(17)。

是日也(18),天朗气清,惠风(19)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20),所以(21)游目骋(22)怀,足以极(23)视听之娱,信(24)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5)。

或取诸(26)怀抱,晤言(27)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8)。

虽趣舍万殊(29),静躁(30)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31)自足,不知老之将至(32);及其所之既倦(33),情随事迁(34),感慨系之(35)矣。

向(36)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37),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8),况修短随化(39),终期(40)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1),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42),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dào)(43),不能喻(44)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45)。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46),录其所述(47),虽世殊事异(48),所以兴怀,其致一也(49)。

后之览者(50),亦将有感于斯文(51)。

注释1、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支遁等名士共四十一人在兰亭集会,举行禊礼,饮酒赋,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注释含讲解视频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注释含讲解视频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注释含讲解视频高中语文文言文在高考中是每年必不可少的试题,所以高中文言文的学习也显得非常重要,此篇文章是精心整理而来的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注释,包含了兰亭集序的原文,注释,翻译,相关知识点总结,以及视频讲解。

目录兰亭集序原文兰亭集序翻译译文兰亭集序重点字词注释兰亭集序视频讲解兰亭集序原文朗诵MP3下载兰亭集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翻译译文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

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

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风度,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实际上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

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方面。

从时间上来说,指的是三国时的魏(公元220-265年)至两晋年代(公元265-420年),再到刘宋时代以士族名士为主体的生命体验,它以七林七贤中阮籍嵇康和晋宋时期诗人陶渊明为代表人物。

今天我们就来与大家一起讨论一下什么是魏晋风度,以及它的现代人生意义问题。

主要谈两个问题:一、魏晋风度的形成背景;二、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

谈到魏晋风度,不能不与当时兴起的士族阶层相联系。

士族,或者叫做世族是东汉末年兴起的世家大族,他们垄断做官的权力,有着自己的政治特权与庄园经济,可以与皇权平分秋色,比如东晋时就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在中国历史上,唯一可以与皇权分庭抗礼的,就是魏晋南北朝年代的士族阶层。

魏晋风度的名士大部分是世家大族的人物,比如王谢家族,他们既是政治与经济上的大族,也是文化的大族,谢氏是诗歌家族,王氏是书法大族。

所以魏晋风度既是名士的精神贵族的产物,也是凭借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而形成的。

东汉末年,社会陷入了空前的战乱之中,南北分裂,生灵涂炭,老庄人生无常,企求解脱的学说走进人们的心灵之中。

王瑶先生在《中古文学史论集》中曾指出,感叹人生无常是汉魏以来文学的主旋律。

这种时代情绪又因了当时文化的主体士族的崛起形成为特定的思想体系。

当时,对人生苦难的解脱,对逍遥境界的寻求,成了魏晋以来人生哲学的重大课题。

当时,围绕着这一主题,各种人生哲学纷纷出现。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这么几种:一、以阮籍为代表的逍遥论。

二、以嵇康为代表的养生论。

三、以《列子·杨朱篇》为代表的纵欲论。

此外,还有何晏、王弼的无为论,向秀、郭象的安命论等等。

魏晋以后逐渐兴盛的佛教,则是从宗教麻痹的角度,来解释人生问题的。

这几种人生哲学虽然旨趣不同,角度各异,但都是探讨如何解脱苦难,实现人生价值的。

正像著名学者汤用彤先生在《魏晋玄学与文学理论》一文中所说的那样:“魏晋人生观之新型,其期望在超世之理想,其追求者为玄远之绝对,而遗资生之相对。

从哲理上来说,所在意欲探求玄远之世界,脱离尘世之苦海,探得生存之奥秘。

”这种生命精神在《世说新语》这部记载名士轶事的笔记小品中有着生动的表现。

收入这部笔记中的大都是汉末以来名士冲决礼法,率真自得,狂诞任放的轶事。

他们的行动有着明确的追求,这就是抛弃了传统儒家哲学中过于拘执的一些道德说教,而以自己的生命意志来支配行为,通过偶发性的情节来组织行为,形成创作。

最典型的则是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雪夜访戴的轶事: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

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

时戴在剡,即便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

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任诞》)这一则故事是大家熟悉的魏晋名士的轶事,它很能说明魏晋人生与文艺以兴为美的特点。

位于江南的山阴之地很少下雪,雪夜皎美的景色使富于生活情趣的王子猷油然兴感,想起左思的《招隐诗》,不由得想去剡溪造访一位叫戴逵的高士,这种兴致在于本身的偶发性,并不以功利目的,即见不见戴逵为目标,故而兴发而行,兴尽而归。

在这里,“兴”就是目的与乐趣,南宋文人曾几在《题访戴诗》中说:“不因兴尽回船去,那得山阴一段奇。

”宗白华先生说:“这截然地寄兴趣于生活过程的本身价值而不拘泥于目的,显示了晋人唯美生活的典型。

”宗白华先生独具只眼地发现了这则轶事中蕴含的晋人唯美生活的意义,这也是魏晋风度的表现。

我们现在再来说说著名的王羲之的兰亭故事。

东晋王羲之等人在东晋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4年)于兰亭举行的文人集会,将文人的以诗会友与民间的三月三日禊饮之礼结合起来。

当时许多人士写诗歌,后来编成集子,王羲之在当时写了一篇序,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文章以优美清丽的笔调,描画出位于江南的山阴兰亭阴历三月三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与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的景观,诗人触景生情,由物的感发,得想起人生的意义,王羲之认为,人生的过程,生命的价值,它既不是庄子所说的一死生,也不是俗人所理解的外在功名,而是在于生命过程中的兴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妄,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悲夫!在王羲之这篇美文中,我们发现诗人最能感物兴怀的正是“死生亦大矣”的悲剧主题,即从宇宙永恒、人生短暂中兴感到个体悲剧人生的价值所在。

人生有限而天地无限,而认识到此中意义并不是“一死生”即泯灭生命的意义,而是要在这短暂的人生中把握世界与人生的意义,珍惜这瞬间的快乐。

但这又不是产生出同时代的《列子·杨朱篇》中宣扬的及时行乐,因为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就在于他拥有这种高峰体验的可能性,放弃这种人生的高峰体验而逐于肉欲,等于将人生退化到禽兽之域。

魏晋风度的形而上意义即在于此,这是魏晋风度的精神理念。

也是我们现代人生最应当思考与感怀的。

我们再来谈谈第二个问题,即魏晋风度的表现方式。

魏晋风度的表现有这样几种,通过这些方式,而展现出名士的精神气质与贵族风格。

我们加以大概地介绍:饮酒酒是魏晋风度的典型写照。

曹操诗中就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

最典型的便是“竹林七贤”的好酒狂饮。

所谓“竹林七贤”,是对三国魏末七位人士的称谓,他们分别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

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阮籍是其中最喜欢饮酒的名士之一。

据《晋书·阮籍传》记载:“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政事,遂酣饮以为常。

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

”东晋有个名士曾说:“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

”是很到位的。

可见魏晋名士饮酒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解脱精神上的痛苦,保全性命。

再比如,竹林七贤中的刘伶也是一个极其狂放不羁者,从他所作《酒德颂》来看,酒无疑成为他生命中的欢乐颂。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诗中总是有酒,他专门写有《饮酒》一组诗。

但是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却指出:“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

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为迹焉。

”他认为陶渊明诗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借酒以寄意。

魏晋名士追求精神的境界,而酒有助于这种境界的创造与形成,《世说新语·任诞》中记载:“王卫军云:酒正引人着胜地。

”“王佛大叹言: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复相亲。

”这些都说明酒有助于形神相亲的合一,而艺术境界往往通过酒的刺激来创成,比如王羲之创作《兰亭序》,李白的“斗酒诗百篇”。

当然,有些名士是想通过饮酒来醉生梦死,这是一种颓废,我们当然不能赞同。

还有的借饮酒来装名士:“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这些都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服药这里的药特指一种叫做五石散的矿石药。

五石散自汉代出现,至魏时因玄学宗师之一何晏的服食而大行于世,东汉时服食相当普遍,由魏晋至唐,经历五六百年之久。

五石散对年迈体虚、阳气偏衰者,用的好的话,有一定的助阳强体作用,但是在养生求仙之风的影响下,许多人妄图借此虚幻的神仙梦,于是当时许多人都来服食。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中也谈到服食五石散,说在当时是有钱人的一种时髦,穷人是消受不起的。

由于服食五石散后发热,服食者往往要穿着宽袍大袖的衣服,于是不吃药者也附庸风雅,跟着名人将衣服宽大起来了。

还有许多吃不起药的人会在路旁假装药性发作以摆阔气,一副生怕不服食就跟不上时代的样子。

鲁迅先生形象地说:“晋朝人多是脾气很坏,高傲、发狂、性暴如火的,大约便是服药的缘故。

比方有苍蝇扰他,竟至拔剑追赶;就是说话,也要胡胡涂涂地才好,有时简直是近于发疯。

但在晋朝更有以痴为好的,这大概也是服药的缘故。

”有人认为这种风尚与今天的吃摇头丸差不多,其实我认为二者的精神追求是不同的。

不能简单地加以比方。

两性解放这里所说的“两性解放”,并不是今天所谓“性解放”。

而是指男女关系的进步。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经精辟地指出,两性关系是人类最基本的关系,从两性关系的内容之中,可以判断出每一时代中的文明程度。

魏晋名士在男女关系上冲破了三纲五常的束缚,它通达而不荒乱,不同于南朝宋齐宗室的淫荒。

有些性情中人,如阮籍之辈常常做出一些荒诞之事。

如《世说新语?任诞》载: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

阮醉,便眠其妇侧。

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

籍邻家处子有才色,未嫁而卒。

籍与无亲,生不相识,往哭尽哀而去。

其达而无检,皆此类也。

阮籍这些行为实际上是对虚伪礼教的蔑视,表现了他对妇女通达而不设防的心态。

这种“不设防”可谓是当时男女之间自由交往的通道。

再如阮籍的嫂子回娘家时,阮籍与之话别,按当时的礼俗,叔嫂不通问。

为此有人说他不遵礼度,阮籍没有理会,反而说:“礼岂为我辈设那?”意思是礼教难道是为禁锢自己而设立的吗?这句话实际指出了礼教不应成为男女互防的围挡。

阮籍批评礼教的意思并不在于为放纵情欲辩护,而是去掉两性交往的障碍。

再比如,三国时魏国名士荀粲(字奉倩)虽然是荀彧之子,但思想和为人却与其父大不相同。

荀氏本是东汉末年的世家大族,荀彧是曹操集团中的重要人物,也是东汉末年儒林重镇。

其子荀粲却服膺老庄。

他曾经公开说过,女性主要以容貌情感来取悦男性,不必拘于德才。

《世说新语·惑溺》记载:荀奉倩与妇至笃,冬月妇病热,乃出中庭自取冷,还以身熨之。

妇亡,奉倩后少时亦卒。

荀粲娶大将军曹洪的女儿为妻,其妻美貌温婉,深受他的喜爱。

爱妻患热病,荀粲不惜受时人讥诮,为了给爱妻物理降温,竟然大冬天在户外先自凉身,然后以身熨妻为之降温驱热,然而妻子不久还是病故,荀粲也哀伤过度,不久死去。

这段轶事记载了中古时代一位至情至性的男人为情所陷以及爱妻去世后的悲苦。

《世说新语》用“惑溺”二字概括这一类行为,表面似乎是在批评这些名士的沉溺情感不能自拔,实际上是暗中叹赏这些名士的放荡,也反映了作者刘义庆的伦理观与审美观。

当然,魏晋与南北朝朝代在皇室贵族之中,淫乱之事也不少,但与我们这里所说的名士风度是两码事。

放情山水魏晋名士在山水自然中陶冶性情,解放人格。

东晋时代由北南下的士族与当地豪族广占山林田园,开辟新野荒地,比如南朝刘宋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曾任太守的永嘉,就是在晋室南渡之后才开发的。

现在的著名风景区浙江温州楠溪江一带就属于这块地方。

士族将新开发的江南之地打造成庄园与领地,作为世代相传的固有财产。

他们在对自然林野的经营管理中,刻意将它朝着田园化方向发展,既“尽幽居之美”(《宋书·谢灵运传》),又“备登临之美”(《南史·王裕之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