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概况西塔村志

合集下载

东塔子夼村村志

东塔子夼村村志

东塔子夼村村庄概况:东塔子夼村位于即墨市城区中心东12公里,龙泉街道办事处东南10公里处,东靠大村至王村省级路,路东靠2.5公里九顶连花山,西与西塔子夼村,南邻龙山街道办事处上夼村,北邻前麦泊村,2011年全村共有706户,2270人,均为汉族,现隶属即墨市龙泉街道办事处。

村名来历:据《即墨县志》记载:明永乐十年(1412)蓝姓迁来此地落户孙氏相继从小云南岛沙卫迁入墨邑城楼子疃,先祖三人从墨邑城楼子疃迁入立村,称棘林庄(因原孙氏族谱已烧毁,民国三十四年重修族谱)以前不太清楚。

后村西有座塔寺改为塔寺夼,塔子夼疃,后来改称为东塔子夼村。

历史沿革,明清代隶属蒲渠乡塔子夼社。

民国时期隶属第十区(解放战争期间隶属即东县段村区)。

解放后1950-1955隶属即东县段村11区双塔乡,1956年隶属即墨县井山区双塔乡,1957年隶属即东县井上区双塔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隶属即墨县双塔人民公社,1984年隶属即墨县石门乡,2001年1月15日撤销石门乡并于段村镇,2001年7月30日段村镇改为龙泉镇,2013年龙泉镇改为龙泉街道办事处,隶属即墨市龙泉街道办。

1945年8月建立新政权村政府,1953年成立兴国初级属即东县段村区双塔乡东塔子夼村,1956年3月至1957年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属即东县井山区双塔乡东塔子夼村,1958年成立了即墨县双塔人民公社东塔子夼大队,1968年4月成立了革命委员会,1978年7月又改为农业生产大队。

1984年由生产大队又改为东塔子夼村民委员会。

姓氏:全村居民共有11个姓氏,其中孙姓598户,刘姓23户,衣姓22户,王姓19户,于姓14户,兰姓11户,屈姓6户,尹姓5户,彭姓4户,张姓3户,江姓1户,孙姓于明永乐年(1412)迁来此村,刘姓于清朝(1813)由墨邑城七沟迁来此地,衣姓于清朝(1863)由墨邑城枯桃迁来此地,王姓于清朝(1703年)由墨邑城王家后戈庄迁来此地(当时投亲外祖父)。

乡村基本情况简介范文五篇

乡村基本情况简介范文五篇

乡村基本情况简介范文五篇【导语】:街道,不是城市的道路,而是每个人道路的汇集。

在布满了各色人等的街道上,我看到了各种不同的生命轨迹进行重叠、交叉。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乡镇街道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乡镇街道范文】一各村民委员会,乡属各单位:20xx年,科技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xx大精神,按照中、省、市、区科协要求,大力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着力培育提升学会能力,着力增强科普惠农益民实效,着力提高决策咨询服务水平,着力密切与科技工作者的联系,切实履行好“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职能,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支持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献礼工程和纪念活动,为推进三次创业和建设经济富裕、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新龙安做贡献。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人才强镇、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型升级为主线,把工作重点放在推进自主创新、增强发展动力、争创发展优势上,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和项目、人才引进,培育壮大创新主体,优化配置创新要素,营造改善创新环境,努力形成以自主创新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新亮点和竞争新优势,为全乡经济社会健康提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持。

二、工作重点(一)大力实施纲要,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履行好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指责,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作用,按照大联合、大协作工作方针,全面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以未成年人、农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五大人群为重点,协调做好“xx”时期《全民科学素质纲要》的组织实施工作。

坚持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推进科普宣传群众化、社会化、常态化。

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主题,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大型科普活动,推进科普进农村、进学校。

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工作。

村庄概况西塔村志

村庄概况西塔村志

村庄概况西塔村志一、村庄概况:西塔子夼村位于即墨市城东10公里,位于龙泉镇驻地东南3.5公里,地处东经120°33′19″,北纬36°25′12″,东临东塔子夼村西至河东杨头村,北至前麦泊村,南至龙山街道办事处东、西九六夼村,村落占地6000余亩,2012年村庄共有户数585户,共有人口1683人,均为汉族,共有人口男性858人,女性825人,劳动力数1080人,全村共有党员46人,村委会下设6个村民小组,设有民兵连,调解委员会、妇代会、团支等组织。

2010年底工作服981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百分之百人口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其中60岁以上老人300余人,村庄总有土地3600亩,耕地2670亩,人均耕地1.35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地瓜等,2011年总产量160万斤,畜牧养殖23户,因临近市区,第一产业逐步转化为二三产业,个体、私营企业8户,商业、餐饮服务业30余户,从事二、三产业的人数600余人,2009年-2010年投入120万元修建村村通公路6公里,投资95万元进行“五化”建设,新按装路灯28盏,修建了垃圾池,成立了保洁队伍,全村都吃上了自来水。

2011年人均收入10800元,全村经济总收入18176400元,本村农历的四、九逢集。

二、村庄来历:据《即墨县地名志》记载,明永乐末年(1423年),邹姓在棘林庄村村西0.5公里居住,后迟姓、于姓、江姓、高姓等相继迁来,因东靠东塔子夼村,所以称西塔子夼村,《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同治《即墨县志》标有塔子夼村。

三、历史沿革:据记载:明清代隶属莱洲府清十二年并于即墨县民国时期隶属十一区(解放战争时期隶属即东县段村区)解放后(1950-1955年)隶属即东县十一区段村乡,1953年成立村民互助组,1955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于即东县段村区双塔乡,1956年3月属于即墨县井山区双塔乡,1957年成立卫民、卫国高效农业合作社,属于即墨县井山区双塔乡,1958年成立西塔子夼大队,属双塔人民公社,1984年成立西塔子夼村村民委员会,属石门乡,2001年1月15日撤石门乡并于段村镇,2001年7月30日段村镇更名为龙泉镇西塔子夼村,2012年龙泉镇更名为龙泉街道办事处西塔子夼村。

整环境 保民生 促增收 即墨经济开发区西塔村:乡村建设务实赢得民心赞

整环境 保民生 促增收 即墨经济开发区西塔村:乡村建设务实赢得民心赞

整环境保民生促增收即墨经济开发区西塔村:乡村建设务实赢得民心赞作者:于建军姜文苏来源:《中国新农村月刊》2016年第04期即墨经济开发区西塔村乡村建设,不应付不搞形式,不摆花架子,立足村庄实际,在积极完成上级政府安排的工作任务的同时,坚持以“整环境,保民生,促增收”为工作的着力点,整治美化环境,改善村民福利,促进百姓增收,让村庄百姓着实享受到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

这不,当得知记者到该村美丽乡村行采风。

村民韩加伟喜滋滋地说:“现在,俺村跟过去相比,变化太大了,以前村里只有两、仨条水泥路,大多数路坑洼不平,到了雨雪天,进出都很不方便,现在好了,主要街道都硬化成了水泥路,还栽上了树,种上了花、草,晚上还有路灯,走在上面也得劲,看上去心里也敞亮、舒坦。

如今感觉像城里人一样。

”韩加伟只是西塔村1800多名村民中普通的一员,但他的话语,却实在地道出了村民们对该村乡村建设务实做法的褒奖与肯定。

整治美化环境。

西塔村地处经济开发区东北部,整个村庄属丘陵地带,地势起伏不平,一条自东向西的弯曲河流将村庄自然得分成了南北两部分。

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地理位置偏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制约,村庄的道路状况相对落后,村民出行极为不便。

近年来,特别是自2013年来,该村抓住即墨东部新区建设的大好时机,积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先后投资600多万元,修建了7座桥梁,40座污水桥,6800多米污水沟,浆砌了7500多米河道,硬化了20多条主要街道小巷,栽植大樱桃1600多棵,小龙柏30000多棵,安装小护栏1500多米,植树造绿绿化1000多米。

为村民新建健身娱乐文化广场一处。

村庄的整个面貌焕然一新。

改善村民福利。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该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于法彩经常对村委班子成员提到,“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有配套的基础设施,关键还要让村民的生活有所保障,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为此,该村明确规定,凡年满6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年享受500元老人节费,鸡蛋10斤;7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再送敬老生日蛋糕一个;村民每人130元的大病统筹费用全由村委支付;村民因病住院费用10000元以上补助1000元;住院费用5000元以上补助500元;住院费用5000元以下补助300元;军烈属每户每年慰问金500元;退职老干部每人每年1200元;老干部家属每人每年500元;村民每人每月可免费领取饮用1吨净化水;春节每个人可领取600元过节费用。

《村志》编纂方案2012-5-31

《村志》编纂方案2012-5-31

《村志》编纂方案北京XXXX有限公司二O一二年五月目录北京XXXX文化有限公司简介 (2)《村志》编纂方案 (3)一、修志宗旨 (3)二、修志机构 (4)三、《村志》编纂委员会 (4)四、志书书目 (4)五、志书编纂各阶段及时间安排 (5)六、装帧设计 (5)七、印刷发行 (5)八、修志经费 (6)九、具体工作配合 (6)附件 (7)附件一:志书编纂流程表 (8)附件二:编辑说明 (9)附件三:村志目录 (10)附件四:《村志》质量规定 (16)附件五:志书照片素材目录 (22)附件六:免费赠送纪录片一部 (23)北京XXXX文化有限公司简介北京XXXX文化有限公司始创于2003年,是一家承编史志的专业单位,是《村志》工作手册、《村志》质量标准的编写单位,具有村志的编修和代审能力。

公司现有修志工作人员300余人,已编纂志书质量得到了民政部、农业部、北京市、中国社科院等有关领导的好评。

我公司以“志书天下,铸造精品”为己任,以“服务乡农、促进发展”为宗旨承编乡镇村志,从素材资料采集、编稿撰写、史实研究考证到排版设计、志稿审定、样品制作、出片印刷、成品备案等实行全程服务,并确保工作进度和志书质量。

《村志》编纂方案村志全面反映一个村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是一部综合性历史资料著作,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科学性、历史性、时代性、百科性、资料权威性、文献性和专业特色性,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三个文明”建设的需要,对于记录一方历史、传承优秀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为推进《村志》编纂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特制订本编纂方案。

一、修志宗旨为抢救珍贵的历史信息,服务当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惠及后世子孙,特编纂《村志》,这是时代的昭示,也是历史的使命。

编纂志书,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准绳,坚持求实存真、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全面、系统、准确地记录村内地理自然、政治经济、教科文卫、福利民生、建筑建设、风土人情等方面内容,使志书真正达到“存史、资政、育人”之目的。

一部村志_一片乡愁

一部村志_一片乡愁

一部村志 一片乡愁◆ 撰文、摄影/辛怡丽 ◆翻阅历史、走访村民、收集资料、拍摄照片,筹备多年,5位老人完成了一部40万字的村史——《塔桥村村志》。

他们说要留下村民的乡愁。

一部村志,既是一个村落的成长史,也是它的消亡史;是对一个村域的历史和现状的真实记录,也是一个村子社会经济发展历程的再现。

它延续着一个地方的乡村文脉,留存着其历史、温度和风骨。

68岁的陈林是《塔桥村村志》编纂小组的成员之一近年来,随着现代乡村的迅速变化,村志和乡村志的作用日益显现。

从2019 年9月开始,全区确定对22个村进行村志编修,首批编纂项目中,银川市兴庆区塔桥村便在此之列。

塔桥村坐落在银古公路银川东收费站南侧2公里处。

今年68岁的陈林曾是塔桥村的一名教师,也当过镇上的档案管理员。

“2019年年底的时候,有一天,宁夏社科院副院长刘天明来到村子里,找了我们几位老人说是要聊聊编纂村志的事儿。

我当时觉得能让自己参与这么重要的工作,是非常荣幸的。

”谈起当时的情景,陈林依然难掩激动之情。

“我是土生土长的塔桥人,一起参与编纂的还有我们的老支书、老会计,大家都在不同时段经历过塔桥的历史。

”准确是编写村志的最基本要求。

塔桥村村志内容涉及人口自然状况、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陈林和编纂小组的另一位成员纳俊几年间不断走访村里的老住户塔桥村遗留下来的老房子等多个方面。

在庞杂的工作中收集资料是最重要的环节,对于这群平均年龄60多岁的老人来说,工作量和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

“在了解塔桥村前世今生的时候,起初只知道民国时实行县乡保甲四级制,塔桥村的地界当时属于十一区十一乡,后来到了20世纪60年代,塔桥村和如今的白鸽村同属于永宁县管辖,到了20世纪70年代,被规划至银川郊区,再后来隶属兴庆区。

至于关于塔桥村明清时期的记事、塔桥村的区域划分以及塔桥村的人物故事等却并不熟知。

”陈林说,为了寻找这些资料,几位老人从永宁县跑到金凤区,再到兴庆区,找寻关于塔桥村的任何蛛丝马迹。

西河北村村志

西河北村村志

西河北村
村庄概况:
西河北村位于即墨市城区中心东北15公里,龙泉街道办事处驻地东5公里,东与东河北村相邻,北与台子村,西与邹家蒲渠村,南与石门村。

2011年全村100户,均为汉族。

村名来历:
明朝成化四年间(1465年)色鲜祖从笏笠头村,次子蓝邦杰(1612年)迁居我村,蓝姓由笏笠头迁莲阴河北岸东河北村西0.2公里处定居,称西河北村。

据传,蓝姓迁来前该村称何家宅科,现有400余年,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

历史沿革:
据蓝氏族谱记载,明万历四十年(1613年)蓝氏称西河北村,明清代隶属即墨满贡社,民国时期隶属满贡社,解放后(1950年—1955年)隶属即东县13区,(1953年冬成立初级社),全村42户入社,从1955年合作化运动后为民盛社,有东河北,石门,西河北,岭上,前后碾村为新生社,到1961年,归双塔人民公社,1984年双塔人民公社改为石门乡,2001年石门乡与段村乡合并,成为龙泉镇。

2013年为龙泉街道办事处,现西河北村隶属即墨市龙泉街道办事处。

姓氏。

全村居有100户,全是蓝氏,从蓝邦杰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该村蓝姓,蓝氏族谱记载,我蓝氏故昌云南蓝家村人,陽舁山人,自南宋间徒居即墨远讳珎仕元,至武义将军,永乐癸未1404至今607年,色鲜祖万历三年,癸酉1573年,至今438年,次子蓝邦
杰(1612年)来西河北村至今400年。

蓝氏族谱记载,其先祖原居即墨,一二世居即墨,三世蓝家沟村,四世祖迁居笏笠头村,次子蓝邦杰迁居西河北村已传至24世。

如何写村史村志范文

如何写村史村志范文

如何写村史村志范文一、前言。

各位朋友!今天咱就来讲讲咱村的那些事儿。

咱村啊,就像一本厚厚的故事书,每一页都写满了传奇,每一个角落都藏着回忆。

这村史村志呢,就是把咱村的来龙去脉、风土人情啥的都记下来,好让咱村的子孙后代都知道自己的根儿在哪。

二、村庄的起源。

咱村是啥时候有的呢?这可得好好说道说道。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几个姓[主要姓氏]的兄弟,为了躲避战乱还是啥灾祸的,就一路颠儿颠儿地来到了这块地方。

那时候这地儿啊,就是一片荒郊野岭,杂草长得比人还高。

但是这几个兄弟那可是有眼光的人,一看这地儿,有山有水的,虽然荒凉但那是块宝地啊。

于是他们就决定在这儿安家落户,这就是咱村的开始啦。

一开始啊,他们就搭了几个简易的茅草屋,开垦了几块地,种上了五谷杂粮。

慢慢地,人越来越多,有的是原来那几个兄弟的后代,有的是从其他地方迁过来的。

咱村就像一颗小树苗一样,开始茁壮成长起来。

三、地理环境。

咱村的地理位置那是相当不错。

村东头啊,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河水那叫一个甜,小时候咱可没少在河里摸鱼抓虾。

这河就像咱村的一条玉带,把咱村装点得美美的。

河两边呢,是大片大片的稻田,到了秋天,稻子熟了,金黄一片,风一吹,就像金色的海浪,那景色,啧啧啧,好看得很呢!村西头是一座小山,山不高,但是山上啥都有。

有各种各样的树,松树啊、柏树啊,还有很多野果子树。

每到果子成熟的季节,村里的小娃子们就像小猴子一样,往山上跑,去摘那些酸甜可口的野果子。

山上还有野兔啊、野鸡啥的,这可让村里那些打猎的好手们过足了瘾。

四、村庄的发展历程。

1. 农业时代。

咱村一直以来都是以农业为主的。

过去啊,那耕种的方法可原始了,全靠牛拉犁,人在后面扶着,一天也耕不了多少地。

但是咱村的人都很勤劳,不管是种麦子还是种玉米,那都是精心照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也开始琢磨怎么能让庄稼长得更好。

慢慢地,就有了一些新的耕种技术,像什么轮作啊、施肥啊,这粮食产量也就慢慢地提高了。

那时候,村里最热闹的时候就是收获的季节了。

村志编纂情况汇报

村志编纂情况汇报

村志编纂情况汇报近期,我们村志编纂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经过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完成了村志的初稿,现将编纂情况向大家汇报如下:一、编纂目标明确。

在编纂村志的初期,我们制定了明确的编纂目标,即全面、客观、真实地记录村庄的历史沿革、村民生活、村内风土人情等内容,力求做到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呈现村庄的方方面面。

二、资料搜集全面。

为了编纂一部真实、完整的村志,我们广泛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包括村史档案、村民个人资料、历史文献等,通过走访老村民、查阅资料等方式,全面搜集了村庄的历史文化资料,为后续的编纂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编纂工作有序进行。

在资料搜集工作完成后,我们按照时间顺序、主题分类等方式,对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归档,确保了编纂工作的有序进行。

同时,我们还成立了专门的编纂小组,对每个章节进行细致的分工,确保了编纂工作的高效进行。

四、编纂内容丰富多样。

村志作为一部记录村庄历史和文化的专业性文献,我们在编纂过程中力求内容丰富多样,不仅包括了村庄的历史沿革、地理环境、村民生活,还包括了村内的传统习俗、村民的风土人情等内容,力求做到全面展现村庄的特色和魅力。

五、下一步工作展望。

在初稿完成后,我们将继续进行审核和修订工作,力求做到内容准确、条理清晰。

同时,我们还将邀请专业人士对村志进行审定,确保村志的学术性和权威性。

最终,我们将通过出版等方式,将村志向社会公众展示,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村庄的历史和文化。

总之,村志编纂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我们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力求将村志编纂工作做到最好,为村庄的发展和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

感谢大家的支持和配合!以上为村志编纂情况汇报,请大家批评指正。

完整的村史村志范文

完整的村史村志范文

完整的村史村志范文一、村庄概况。

咱[村名]村啊,就像一颗镶嵌在这片土地上的明珠,不大不小,却充满了故事。

村子位于[具体地理位置],四周那可是山清水秀,要是您站在村后的小山坡上往远处瞧,一片片的农田就像绿色的海洋,风一吹,麦浪翻滚,好看极了。

咱村的面积大概有[X]平方公里,说起来不算大,但每一寸土地都有它的用处。

村里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蜿蜒穿过,这条河就像村子的生命线,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村民。

小时候啊,我们这群小娃子最喜欢在河里摸鱼、捉虾,那时候的河水干净得很,捧起来就能喝。

二、村名的由来。

这村名啊,可有一段有趣的来历。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传说人物名字]的仙人路过此地。

他看到这里山清水秀,灵气十足,就决定停留片刻。

当时这里还没有名字呢,仙人看到村口有一棵巨大的[树名]树,那树长得又高又壮,枝繁叶茂,就像一把巨大的绿伞。

仙人灵机一动,说:“此地就叫[村名]吧,这棵大树就是村子的标志。

”从那以后,咱村就有了这个名字,一直流传到现在。

三、历史沿革。

咱村的历史啊,那可就长喽。

打从几百年前开始,就有祖先在这里定居。

那时候的生活可不容易,村民们住的都是土坯房,一到下雨天,屋里到处漏雨,得拿盆啊、碗啊接着。

但是咱祖先们可勤劳了,靠着双手在这片土地上开垦农田,种植粮食。

随着时间的推移,村子也慢慢发生着变化。

到了清朝的时候,咱村出了一位秀才。

这位秀才可不得了,他回到村里后,就办起了私塾,教村里的孩子们读书识字。

从那以后,咱村就越来越重视教育,出了不少文化人。

到了近现代,战争的硝烟也蔓延到了我们村子。

不过咱村的村民们很勇敢,不少年轻人都参加了革命,为了保卫家园,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抛头颅、洒热血。

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村子也遭受了一些破坏,但村民们始终没有放弃,战后积极重建家园。

四、姓氏家族。

咱村可是个多姓氏的村子,不过有几个大姓那可是在村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就说这[大姓1]姓吧,他们家族在村里已经繁衍了好几代人了。

沈阳西塔简介

沈阳西塔简介

沈阳西塔简介
沈阳西塔,又称华藏寺塔、白塔,位于中国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北三十二路,是辽代最著名的佛教建筑之一,也是中国现存建筑中唯一一座完好保存的莲花式塔。

西塔始建于辽太祖出征南方时期的1086年,是为纪念其父母而建的。

西塔是辽代铁塔的代表,高50.62米,共有13层,每层由54个砖窗组成,共计702个。

塔身为方形,每层高约4米,以外挑式檐角结构相连。

每层都设有壁龛,用于供奉佛像,整座塔用云石砖砌而成,巍峨高耸,气势恢宏。

西塔内部共设有216个密室,相当于每层十六个,密室通风良好,四通八达,布局紧凑,是世界上最大的密室塔之一。

塔内存放了近400尊佛像,并保存有大量佛教经论和藏经阁。

这些经典在历史上屡遭破坏,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得到保护,至今保存完好。

西塔不仅在建筑、艺术等方面有着较高的地位,还在宗教、文化、历史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

西塔旁边有一个称为“妙音阁”的大殿,与西塔构成了整个华藏寺的中心。

这个寺庙不仅历史悠久,还曾经是东北地区的佛教中心,因此有着重要的宗教和文化价值。

在中国佛教史上,西塔及其所在的华藏寺对于发展佛教文化、促进佛教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982年,西塔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有900多年的历史。

如今,西塔已成为沈阳市的著名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并成为辽宁省代表性的文化遗产。

某某村村志

某某村村志

某某村某某村,属保德县某某乡,地处保德县东部,东与本乡王家寨村一河之隔,南与本乡五楼沟村毗邻,西与本县义门镇三庄头村接壤,北与本乡红花塔村相连。

现有人口345人,面积约1.5平方公里,2008年起修建王家寨煤炭集运站征用六百余亩,其他耕地分别于2001年退耕397亩、2002年退耕126亩、2005年退耕62亩、2006年退耕59亩,共计644亩。

历史沿革。

民国以前,本村所在地属边关地区,偏头关以内,宁武关以外,是北部游牧民族入侵中原沿黄河南下的重要通道,常有战事发生。

本村原名刘家渠,大约在宋、元时期(具体年份无法考证),朝廷军队和北部少数民族军队在此打过一仗,朝廷军队大获全胜,为了纪念这场战斗的胜利,将村名改为“吾捷尔”,我们取得了胜利的意思,后取其谐音,村名改为“某某”。

都甲户口时期,本村属义门都十甲。

本村居民原来只有刘姓一族。

明朝洪武二年,朝廷颁布命令,从人口稠密的河东平阳府迁移部分人去北部屯垦戍边,一为增加土地耕种面积、发展生产,解决老百姓的粮食问题;二为解决北部边患问题。

平阳府洪洞县符村王姓一家,响应朝廷号召,迁来某某村前坪居住、耕种,协助朝廷抵御北部少数民族入侵,后来为躲避战乱,王姓全部搬到今王家寨村位置居住。

由于某某村地处保德东大门,属本县战略要地,朝廷在朱家川河某某村对岸设立兵寨(今王家寨村位置),因此地有王姓居住,所以取名“王家寨”。

后来有部分王姓族人从王家寨迁出,分别到本县的岳家里村、红花塔村、五楼沟村和河曲、五寨等地居住,其中一户迁回原居住地某某村,后来迁去岳家里村的部分王姓族人又迁回原居住地某某村。

解放后,合作化时期,在本县义门镇所属的水池墕(无人居住的地庄子)开荒种地的本县铺房墕村徐姓一家迁来某某村居住。

所以现在某某村居民有王、刘、徐三姓。

本村为农业村,村民以耕种土地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糜子、谷子、黍子、莜麦、玉米、高粱、山药和豆类,耕地全部为旱地,山坡地居多,产量不高,但由于人少地多,除遇特别干旱和自然灾害年份外,都能解决村民的口粮问题,生活并不富裕。

河曲县村志范文大全

河曲县村志范文大全

河曲县七星村历史计载七星村在民国时期,是河曲通向外县的一条交通要道。

也是当时的一条贸易通道。

七星当时的字号店铺有几十家。

每天来往的客商络绎不绝。

当时由于河曲没有汽车和公路,货物的进出都是骡驮队。

各种货物都的驮出驮进。

但是无论有多少客商也住不完七星的骡马店。

所以七星村在当时是很有名气的大村。

历史上七星也是二人台的故乡,上至几十岁的老人,下至十几岁的小孩都会唱出河曲人喜欢的二人台。

每到过春节时村里就把有演唱艺术的人组建起了二人台演唱队,年复一年地在相对偏僻的山村一代一代传唱着古老的历史故事。

如走西口,五哥放羊,挂红灯等几十个二人台剧目登台可演。

所以说七星又是二人台文化的传承地之一。

七星村也有好多历史遗迹。

有杨家将古战场的七星庙遗址。

有西蛮王家围的唐代墓群。

有黄五梁的古代峰火台。

七星村现在的村东又有茂密的松林带,近年来好多的候鸟定居林中,早春来临时野鸡展翅,百鸟群飞,松林中的阵风不断吹来松脂的悠悠香气,在这种香气熏陶下的人们个个体魄键壮,几十岁的老人像不老松一样长寿延年。

七星有一大美景,那就是黄五梁看晚霞。

那巨大的太阳把黄河照的像一条五色彩带,分外壮观。

有来过七星村的人说:七星是个风景优美,键身养寿之村。

此说不假。

河曲县的情况河曲概况河曲县地势东高西低,东部最高达1500多米。

西部黄河沿岸仅800米左右,境内丘陵起伏,一般海拔在1000米以上。

由于流水切割,地表破碎,沟壑纵横,植被稀少,水土流失比较严重。

河曲县气候干寒,年均气温8.8℃,一月零下9℃,七月23℃。

年降雨量460毫米,霜冻期为九月下旬至次年四月中、下旬,无霜期150天左右。

全县现有耕地 35.87万亩,粮食作物以谷子、糜子、高粱、小麦、玉米等为主。

经济作物有辣椒、线麻、芝麻、花生、大蒜等。

造林面积25万多亩,木材总储积量达六万多立方米,育苗面积五千多亩。

主要树种有杨、柳、榆、槐等。

果园面积1.3万多亩,年产量300多万斤,主要种类有苹果、梨、葡萄、大枣、沙果、核桃等。

河底村村志介绍

河底村村志介绍

河底村村志河底村位于眉县县城以东6公里,东和教坊村接壤,南与宁渠村毗邻,西至秦皇岭,北临渭河水,东西长2.9公里,南北宽1.5公里,村域面积4200亩,现有耕地3932亩,共606户,2298人。

全村主导产业为猕猴桃种植。

地形由于西岭雄踞,稍有起伏。

该村交通便利,310国道贯穿全村,河营公路北端始于村中,河营路在我村辖区内0.47公里,是通往红河谷森林公园必经之地。

村委会驻地西距县政府6.9公里,南距镇政府3.7公里。

近年来,该村将310国道、河营路村辖区域及组内群众家门前进行了绿化、美化、净化和亮化,粉刷了墙壁,制作了大型喷绘,修建了花坛,铺设了道沿石和彩砖,栽种了常绿树和草木花卉,现在该村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环境优雅,景色宜人。

河底村村民原居住在河下洞穴,明朝渭河暴发洪水之后,村民移居到塬上,仍然延用“河底”这一村名。

全村辖4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

一组园门上,(清朝末年,在朝廷为官的王步瀛【王步瀛(1852—1927)陕西眉县金渠镇河底村人,字仙舟,号白鹿(麓),晚署息壤余生,别署遯斋、遯斋老人、遯叟。

光绪二年(1876年)丙子恩科二甲进士,官户部河南司主事。

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北京,随慈禧、光绪西狩至西安,以功升户部员外郎、郎中。

京察一等补御史,掌浙江道监察御史。

后外放江苏常州知府,调甘肃凉州。

宣统间以凉州知府兼理甘肃甘凉兵备道。

民国元年七上辞呈于国民政府,拒绝出任甘肃提学使,返里隐居。

著有《庚子随扈程记》《庚子随扈杂识》《韵花斋金石文钞》《韵花斋金石文钞续》等多部。

整辑李柏《槲叶集》及晚清赵舒翘遗著等60余册。

王步瀛工书法、好金石、善诗文,为清末西北名士。

陕西岐山博物馆珍藏其晚年书法精品——行楷七言联:“独立千载谁与偶;自成一家始逼真”,被评定为国家三级文物。

】家门前有一个大园子,面积超过居住地,园门朝南开,组名由此而来)。

二组东堡子,(处在河底村中心组三组的东侧,故名东堡子)。

三组窑庄,(当初该组人口众多,绝大多数人居住在窑洞内,称谓窑庄)。

村志材料章节搜集要点汇总

村志材料章节搜集要点汇总

志书目录(此目录为参考目录,志书编纂过程中将根据村内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前彩(彩照)1、村落地理位置图2、村域图/村落鸟瞰图3、领导关怀4、村党委班子成员合影、村委会班子成员合影5、村庄面貌6、典型建筑7、道路、交通8、企业9、文化、体育10、村所得荣誉(证书、奖杯、奖牌) 11、题字: 收集历年来上级领导及名人手迹凡例第一章村庄概述第一节村落自然村村落照片(也可以是××村区位图、遥感照片)第二节东花园村及村名的由来第三节地理自然一、地质地貌土壤1、东花园村不同类型土壤分布图2、相关的河、沟图照二、气候气象第四节农业资源1地表水 河流名称、位置、境内长度、面积、形状 河内主要生物。

河流的环保治理情况。

2、地下水 写一下砖井水的水质、季节变化、丰歉程度,提水方式等)3、动物植物(1、动物:村内各类动物的名称 数量较多的动物有几种 哪些是受国家保护的 这些动物分别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有哪些动物已经迁移。

2、植物 :植物的种类(粮食作物、非粮食作物、树木 珍稀植物 这些植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对珍希植物采取了哪些保护措施。

)第五节自然灾害各种自然灾害受灾情况图(1、水灾 历次造成生命财产损失较大的水灾发生时间、水情、损失情况2、旱灾 损失较大的旱灾发生时间、旱情、损失情况3、风、雹、雪灾、病虫害 损失较大的灾害发生时间、旱情、损失情况)第二章大事记第三章中国共产党组织第一节解放前党组织建设第二节村党支部( 1、党员 村内第一名中共党员出现时间、历年发展党员数、开展的活动 2、支部委员会村党支部成立的时间 背景。

历届××村党支部成员名录 姓名、性别、名族、出生年月、籍贯、学历、职务、任职时间表②各级党代会代表名单一览表 姓名、性别、民族、籍贯、政治面貌、文化程度、职务、代表级别、任职时间。

支部选举、换届 党员大会、党员发展情况等。

村党支部制定了哪些制度 做了哪些政治工作 3在何年何月受过何单位表彰 受表彰的原因。

[整理版]村志范文

[整理版]村志范文

《夏杜曹村志》序言当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置于案头的时候,我相信无论是走出家乡远离故土的游子,还是天天坚守着这片古老热土的父老乡亲,都会为之心潮澎湃。

因为悉心研读,见微知著,不仅可以从中感受人情世事沧桑,感知吾村变迁历史,感悟现实生活启示。

我们还可以从一个村的发展轨迹中看到一个国家向前跨越的矫健步伐,听到一个时代进步的厚重足音。

本村志既是留给每位子孙后代的一份珍贵史料,也是献给每位想认识夏杜曹、了解夏杜曹的同仁们的一份特殊礼物。

夏杜曹山水绚丽,文化绵长,景致独特,百姓勤劳,民风淳朴。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吾族先辈在这方热土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为建设美好家园奉献智慧和力量。

当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他们斩木揭竿,奋起反抗,前赴后继,众志成城,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英勇无畏的铁胆忠肠,涌现出象爱国将士曹云剑这样的民族英雄。

当鬼子进村,夏杜曹人宁愿战死,不甘坐亡,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谱写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夏杜曹人筚路蓝缕,不竭追寻,探索过很多农业农村新路。

80年代中期,家家户户进行杂交水稻制种,全村老少齐上阵,亲戚朋友来帮忙,场面宏伟壮观,描绘了一幅“科学种田增效益,规模生产促增收”的壮美画卷,使得夏杜曹在全县名噪一时。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夏杜曹人继承祖辈聪明能干、勤劳肯干、踏实会干、埋头苦干、善于巧干、诚信实干的优良传统,在改革开放之际,在永康五金炉火越烧越旺的历史大背景中,夏杜曹虽没有家家点火,户户冒烟,但同样有一批人先知先觉,借改革开放的和煦春风,在西面的山坡上办起了工厂,使一个农业村也走上了工业化之路。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夏杜曹人在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积淀下厚实的历史和多彩的文化。

山川秀美,人杰地灵,文风鼎盛,这是人们对夏杜曹村的概括。

“一村书法两父子”,“一村高考三状元”,这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每一个夏杜曹村民的荣耀。

盛世修志,志载盛世。

史志(村谱)是一个区域历史的真实写照和理性总结。

榆树塔村村情简介

榆树塔村村情简介

榆树塔村村情简介榆树塔村委员会榆树塔村党支部2010.4榆树塔村村情简介一、基本情况及特点榆树塔村占地70平方公里,共有587户,1367人,常住202户共450人。

党员24人,常住17人,流出7人。

其中少数民族111人,全部为蒙古族。

大小牲畜5788头,其中猪210只,大牲畜108头,羊为5464只。

本村耕地多为旱地,草场面积较大,但草资源并不丰富,尤其是干旱的时候。

总的来看,本村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村领导班子团结,思想开放,党员干部素质高。

榆树塔村领导班子有4名成员,平均年龄40岁。

班子成员比较团结,思想也很开放,遇到重大问题集体研究解决,我们对榆树塔村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都有了整体规划。

全村党员干部、村民整体素质较高,在生产、调整产业结构、扩大水源、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生态环境等许多问题上都很支持班子的工作,并在各个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带头作用。

二是榆树塔村从村班子到村民对调整产业结构,迅速发展农村经济认识较高,经济发展较快。

改革开放以来,榆树塔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多年的努力,农业基础建设得到了加强。

,加强小流域治理,以及植树造林、退耕还草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从事建筑、贩运、商贸的农户越来越多。

住房条件得到了大大的改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

三是发展养殖业,主要饲养猪,牛、羊等。

每个农户都加大了养殖的数量,全村牲畜存栏数有所提高,但没有形成规模化养殖。

农业并没有直接经济收入,农业都是为了牧业服务。

其次村民外出打工,全村全年外出打工人员110多人,收入较高,还有一些贩运、商贸等农户,也取得了一定的效益。

榆树塔村委会。

完整的村史村志范文

完整的村史村志范文
在文化方面,咱们村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承。除了前面提到的家族文化,还有民间艺术。比如说[民间艺术形式],村里有一些老人是这方面的高手,他们会制作精美的[民间艺术品],这些艺术品既可以用来装饰家居,又体现了咱们村的传统文化。可惜的是,现在会这种手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我们也在想办法,怎么把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还有[姓氏2]家族,这个家族以读书为荣,在过去的岁月里,出了不少有学问的人。他们教育自家的孩子要勤奋读书,希望能够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所以啊,在村子里,你要是看到哪家的孩子读书特别用功,十有八九就是[姓氏2]家族的。这些家族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帮助,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共同守护着我们的村子。
四、风俗习惯。
六、教育与文化。
咱们村一直都非常重视教育。在过去,虽然条件很艰苦,但是村里还是办起了私塾。那些老先生们教孩子们读书识字、背诵经典,虽然没有现在这么好的教学设备,但是孩子们学习都很刻苦。
现在啊,村里有了现代化的小学,宽敞明亮的教室,各种各样的教学设备。孩子们不仅能学到书本上的知识,还能参加各种兴趣小组,像绘画、音乐、体育等等。咱们村还出了不少大学生呢,这些大学生就像星星一样,在外面闪闪发光,也为村子争了光。
七、现代村庄的发展与展望。
如今的[村名]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盖起了很多新的楼房,村民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很多。很多家庭都有了电视、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化的电器,还有不少人家买了汽车,出行更加方便了。
在农业方面,咱们村也引进了一些新的技术和品种。比如说,采用了现代化的灌溉技术,种上了高产的新品种农作物,产量比以前提高了不少。同时,村里还发展了一些小型的加工业,把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咱们村的风俗习惯那可多着呢,而且都特别有趣。就说过年吧,从腊月二十三开始,村里就弥漫着浓浓的年味。每家每户都要打扫房子,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的,这叫“扫尘”,寓意着扫除旧年的晦气,迎接新的一年。

门头沟区第二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志编纂工作启动

门头沟区第二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志编纂工作启动

门头沟区第二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志编纂工作启动
付向东
【期刊名称】《北京档案》
【年(卷),期】2018(0)8
【摘要】会上启动了斋堂镇西胡林村、王平镇东石古岩村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志编纂工作.按着《北京市特色乡镇村志书编纂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2018年底,完成两部志书的资料收集与资料长编的编纂.2019年完成志书初稿及初审、复审工作.预计2020年,完成国家级传统村落志的编纂、审查和出版工作.
【总页数】1页(P62-62)
【关键词】编纂工作;传统村落;国家级;门头沟区;特色乡镇;资料收集;复审工作;出版工作
【作者】付向东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7.9
【相关文献】
1.齐抓共管共同探索互联网管理长效机制四川13部门首次召开互联网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加快绵阳通信恢复重建提升产业园区通信能力四川省通信管理局赴绵阳调研/《四川省志·通信志》编纂工作全面启动省通信管理局组织开展编纂业务培训[J],
2.北京全面启动传统村落志编纂工作 [J], ;
3.宁夏地方志办公室组织召开全区二轮志书编纂工作推进会暨《宁夏村志》编纂工作启动会 [J],
4.《中国传统村落图典·河北卷》编纂工作启动 [J], 无
5.《四川省志·通信志》编纂工作全面启动省通信管理局组织开展编纂业务培训[J], 温培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村庄概况:
西塔子夼村位于即墨市城东10公里,位于龙泉镇驻地东南3.5公里,地处东经120°33′19″,北纬36°25′12″,东临东塔子夼村西至河东杨头村,北至前麦泊村,南至龙山街道办事处东、西九六夼村,村落占地6000余亩,2012年村庄共有户数585户,共有人口1683人,均为汉族,共有人口男性858人,女性825人,劳动力数1080人,全村共有党员46人,村委会下设6个村民小组,设有民兵连,调解委员会、妇代会、团支等组织。

2010年底工作服981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百分之百人口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其中60岁以上老人300余人,村庄总有土地3600亩,耕地2670亩,人均耕地1.35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地瓜等,2011年总产量160万斤,畜牧养殖23户,因临近市区,第一产业逐步转化为二三产业,个体、私营企业8户,商业、餐饮服务业30余户,从事二、三产业的人数600余人,2009年-2010年投入120万元修建村村通公路6公里,投资95万元进行“五化”建设,新按装路灯28盏,修建了垃圾池,成立了保洁队伍,全村都吃上了自来水。

2011年人均收入10800元,全村经济总收入18176400元,本村农历的四、九逢集。

二、村庄来历:
据《即墨县地名志》记载,明永乐末年(1423年),邹姓在棘林庄村村西0.5公里居住,后迟姓、于姓、江姓、高姓等相继迁来,因东靠东塔子夼村,所以称西塔子夼村,《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同治《即墨县志》标有塔子夼村。

三、历史沿革:
据记载:明清代隶属莱洲府清十二年并于即墨县民国时期隶属十一区(解放战争时期隶属即东县段村区)解放后(1950-1955年)隶属即东县十一区段村乡,1953年成立村民互助组,1955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于即东县段村区双塔乡,1956年3月属于即墨县井山区双塔乡,1957年成立卫民、卫国高效农业合作社,属于即墨县井山区双塔乡,1958年成立西塔子夼大队,属双塔人民公社,1984年成立西塔子夼村村民委员会,属石门乡,2001年1月15日撤石门乡并于段村镇,2001年7月30日段村镇更名为龙泉镇西塔子夼村,2012年龙泉镇更名为龙泉街道办事处西塔子夼村。

1945年8月建立新政权村政府,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时年改为生产大队,1984年由生产大队改为村。

四、姓氏:
全村居民共有13个姓氏,其中于姓两支160户,江姓126户,高姓100户,迟姓34户,韩姓47户,孟姓22户,
孙姓14户,蓝姓20户,李姓44户,王姓3户,刘姓1户,范姓1户,崔姓1户,朱姓12户。

于姓:该村于公始祖即东海文登地界以国为民,始也周
公之后。

1.今文登大水泊吾可氏聚族而居,始祖胞兄二人於明永乐年间(1404年)由文登迁址即墨墨河边,因洪水繁乱始祖迁居西塔子夼村,于族共分两支,其中崇德于氏86户,258人,东支于氏74户222人,两支勤俭为本建村立共,崇德堂传至二十世,东于氏家族已传至二十一世。

该村江氏经考证江氏本赢姓,周封江国于今河南省正阳县南半部,以江国为号,作姓氏改为江姓,其中一支迁居临沂,元代1346年由临沂迁即墨东关村,又从东关村迁往西塔子夼村居住,至今500多年,现发展到126户,348人,已传至二十五世。

该村高姓:经去即墨市岙山卫镇高家庄查实《高氏族谱》记载,起源于云南省境内,因荒灾逃生于(1460年)左右迁徒在王哥庄镇黄泥崖村居住,约在1800年迁出从黄泥崖村迁往西塔子夼村,现发展100余户300余人,高氏家族已传至二十二世。

该村迟姓:经《迟氏族谱》记载:祖人原籍云南省乌沙街牛角胡同,始祖胞兄二人永乐二年(1405年)来居即墨东关村,百余年又徒居石棚,后到西塔子夼村,至今500余年,
发展34户,102人,迟氏家族已传至二十三世。

该村韩氏经《韩氏族谱》记载:祖人嘉靖年间由云南迁到胶州,由胶州迁至灵山山前坡,百年后由山前坡迁至西塔子夼村,至今发展到48户,150余人,韩氏家族已传至二十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