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度混凝土发展现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混凝土渗透性试验方法混凝土的耐久性与其渗透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世界各国学者都对混凝土渗透性试验方法进行了专门研究,有些已经成为混凝土渗透性检验的标准方法。这些方法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几类:透水法、透气法、表面吸水法、Cl-渗透法、通电测量法等。其中透水法、透气法及表面吸水法只能用于低抗渗性混凝土,而对于抗渗性很高的高性能混凝土则无能为力;Cl-渗透法及通电测量法则可以用来测试高抗渗混凝土,国内外许多学者已用这些方法对高性能混凝土渗透性评价作了一些尝试性研究。

M.R.Hansen等采用直流电量法(即AASHTO T277法)并同时测量混凝土交流阻抗的方法研究了高性能混凝土渗透性。

章春梅等采用电导法测定了高性能混凝土的抗渗性。

R.Gagne等采用透气性试验方法和ASTM C1202法,对掺与不掺硅灰的不同流动性的高强混凝土渗透性进行了研究。

M.H.Zhang等采用高压透水方法和AASHTO T277法对高强轻质混凝土的渗透性进行了研究。

文献介绍了一种可用于高抗渗性混凝土渗透性测试的试验方法。该方法采用有机溶剂作为渗透液(如卤代链烃族的二氯甲烷或链烃族的n-庚烷,其中采用二氯甲烷效果较好),试件养护至规定龄期后,将其浸泡于有机溶剂中,72h后测定试件单位面积渗透有机溶剂的体积数(l/m2),以此确定混凝土的渗透性。赵铁军在其博士论文中研究了用于高性能混凝土渗透性评定的试验方法。该方法系对ASTM C1202方法进行一系列改进,克服了ASTM C1202方法中采用直流电测量的许多缺点。该方法采用电压为1V、频率为1KHz的交流电,被测混凝土试件两端都为3%的NaCl溶液,测量时间较短。将该方法与ASTM C1202方法比较,发现二者测试结果有很好的相关性。该方法最终是以经修正的混凝土电阻R反映混凝土的渗透性,并参照ASTM C1202对混凝土渗透性评定标准,用该方法将混凝土渗透性分为5级,见表1。

参照ACI高性能混凝土委员会用ASTM C1202和AASHTO T277将高性能混凝土渗透性分级的评定标准,赵铁军用交流电测量法也提出了对高性能混凝土渗透性的评定标准,见表2。即认为若用交流电测量混凝土渗透性,当修正后的混凝土电阻大于450Ω时,就渗透性方面讲该混凝土可称为高性能混凝土,修正后混凝土的电阻值越大则高性能混凝土渗透性越低,相应抗渗性等级越高。

混凝土抗冻融性试验方法普通混凝土抗冻性试验分为慢冻法和快冻法两种,均是在水中进行。这两种方法是目前国际上同时存在的两种检测混凝土抗冻性的方法。美、日、加拿大等国采用快冻法,俄罗斯及东欧国家仍采用慢冻法,这两种方法均列入了这些国家的正式标准或规程。我国在五六十年代均采用慢冻法,六十年代中后期水工、港工部门相继开展了快冻法的试验研究,港工部门直接采用了快冻法,并列入了部颁混凝土试验规程(JTJ225-87);水工部门在1982年部颁的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正式列入了快冻法。目前我国同时存在快冻法和慢冻法两种试验方法,并均以标准规程的形式存在。

对于高强混凝土或高性能混凝土,其抗冻性能方面的研究报道尚不多见。已有的报道也多是采用水中快冻法进行抗冻性试验,如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曹建国等人对高强混凝土抗冻性进行的研究。

有关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其他方面的研究除抗渗性、抗冻性研究之外,国内外学者对高性能混凝土的其他耐久性也作了一定研究。如中国建材研究院李建勇等对高性能混凝土徐

变和干缩进行了研究;U.Schneider等对高性能混凝土抗化学侵蚀性进行了研究;奥地利P.Nischer等对高性能混凝土抗溶蚀性进行了研究;德国H.W.Dorner研究了高性能混凝土的耐酸性能;P.K.Mehta对高性能混凝土中碱-骨料反应及钢筋锈蚀进行了探讨。

各国学者研究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的同时,对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有关机理进行了一定探讨,如P.K.Mehta研究了高性能混凝土中裂缝、微裂缝与其耐久性的关系;芬兰H.Kukko 研究了高性能混凝土抗冻性与显微结构的关系。

图1 混凝土受外界环境作用而劣化的整体模型

综上所述可见,各国学者对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关注。然而至今为止,在大多数已发表的研究成果中,各种耐久性破坏因素都是单独考虑的。而事实上,混凝土尤其是高性能混凝土所处的使用环境是多种破坏因素共存的复杂环境,高性能混凝土不可能只受单一因素作用。几种因素共存所产生的综合作用,是各因素作用的简单叠加呢,还是产生超叠加效应(即“1+1>2”的效应)呢?1991年吴中伟院士提出了“混凝土耐久性综合症及其防治”的思想;PKMehta也明确指出,混凝土耐久性是一个整体性能,必须看成是所有劣化机制共同作用造成的结果,并提出了高性能混凝土受外界环境作用而劣化的整体模型(见图1)。这些都提醒人们应该重视多重因素对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破坏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