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功能保护区的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
山东省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
山东省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前言生态功能保护区是指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蓄洪水、防风固沙、维系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生态功能区内,有选择地划定一定面积予以重点保护和限制开发建设的区域。
建设生态功能保护区,保护区域重要生态功能,对于保持流域和区域生态平衡,防止和减轻自然灾害,保障国家和地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等都对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对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了具体实施意见,原国家环保总局印发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纲要》,明确了我国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山东省非常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
2003年12月26日由省政府印发的《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指出,按照区域生态特点及主导生态功能将全省划分为不同的生态功能区,采取保护、恢复和治理等措施,维持和恢复各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服务功能。
《山东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建立一批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示范区和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在重要湿地、主要河流源头区、水源地、防风固沙区等区域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重点建立完善济南南部山区、南四湖和东平湖湿地、黄河三角洲生态功能保护区”。
根据国家和省关于规划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的要求,山东省环境保护局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山东省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2008-2020)》,提出了山东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并在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和生态敏感性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空间布局,对不同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存在的问题、建设任务进行了分析和规划。
各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应以本规划为依据,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编制具体实施规划,并注意与其他相关规划进行衔接。
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
为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精神,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工作的通知》(环发[2002]117号)及其附件《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的精神和具体要求,在全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全市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编制了《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以下简称本区划)。
一、区划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前提,以保障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在充分认识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环境形成演化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生态功能区划,为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方案的制定、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等生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和人民生活质量。
(二)区划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促进全市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避免盲目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促进区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发生学原则。
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时空变化的关系,明确区划中的主导因子及区划的生态学基础与依据。
区域相关性和相似性原则。
从全市、全流域、甚至全国尺度考虑生态功能的评价和区划,并根据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指标的一致性与差异性进行分区的。
区域共轭原则。
生态功能区域划分单元必须具有独特性,空间上的完整自然区域。
(三)区划范围重庆市行政区域范围,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
(四)区划目标1.查明重庆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成因,明确重庆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分布特征,确定生态环境敏感性特点。
2.评价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重要性,提出生态功能区划方案,确定各功能区的生态环境功能和社会经济功能。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纲要
附件: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纲要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7年10月—1—前 言生态功能保护区是指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蓄洪水、防风固沙、维系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内,有选择地划定一定面积予以重点保护和限制开发建设的区域。
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保护区域重要生态功能,对于防止和减轻自然灾害,协调流域及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和地方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是指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国家和地方共同保护和管理的生态功能保护区。
党中央、国务院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工作十分重视。
2000年国务院印发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明确提出,要通过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实施保护措施,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功能的退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将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作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将保持“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的生态功能基本稳定”作为我国环境保护的目标之一。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批示。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4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做好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保护规划,加大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提高保护质量”。
2003年9月,—2—曾培炎副总理在听取全国生态环境调查评估汇报时指出:“在目前条件下,要以生态功能保护区抢救性保护为重点”,“根据我国人口多、自然资源短缺的国情,加强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大突破和重要举措”,“环保总局应抓紧有关规划和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对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的要求,我局组织编制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根据我国生态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提出的限制开发区域有关要求,确定了我国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以此来指导我国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设。
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
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把重庆建设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重要讲话精神,适应重庆“一圈两翼”的战略发展新格局的需要,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精神,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工作的通知》(环发[2002]117号)及其附件《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的精神和具体要求,在全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原《重庆市生态功能区》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更新、补充与修改,通过系统分析全市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对原《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进行了修编。
一、区划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突出三峡库区的重要生态环境地位,以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前提,以保障统筹城乡发展和“一圈两翼”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为目标,为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和人居生活质量。
(二)区划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与开发,避免盲目开发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
发生学原则。
根据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格局的关系,确定主导因子及区划依据。
区域相关原则。
综合考虑自然区域和行政区域,妥善处理区县级尺度和全市尺度的关系。
相似性原则。
根据区域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服务功能存在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分区。
区域共轭原则。
任何一个生态单元必须是完整的个体,不存在彼此分离的部分。
前瞻性原则。
充分把握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演变趋势且具有前瞻性。
(三)区划范围重庆市行政区域范围,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
(四)区划目标1.明确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的结构与过程特征;2.诊断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3.分析不同生态因子和生态过程对人类活动胁迫的敏感性特点;4.评价不同生态环境要素的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5.制定全市生态功能区划方案;6.揭示重庆市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7.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对策。
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汇报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目标工作计划汇编.doc
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汇报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目标工作计划汇编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汇报核心提示完善生态保护配套设施。
目前,全区正处在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阶段,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建设的矛盾较为突出,必须加大生态环保配套设施投入资金,如新建垃圾中转站、公厕、小型垃圾池,添置垃圾箱、垃圾桶,逐步缓解环保设施的不足,适应新形势下的生态保护要求。
一、自然生态保护现状及措施近几年,我街道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建设现代化公园式城区的要求,在积极推进项目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强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积极实施青山、碧水、蓝天工程,稳步推进城市环境建设,努力构建山水交融、人水相亲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目前,街道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是总体在保持,局部在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逐年加大,未来形势较为乐观。
一是构建青山生态屏障体系。
xx年以来,街道按照区委、区政府统一安排部署,关停了境内6家麻石采石场,并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逐步恢复森林植被,共计完成残杂林改造350亩、植树60余万株。
广泛开展保护森林、耕地相关法律、法规宣传,重拳打击各类盗伐滥伐林木,乱占滥用耕地、林地等违法活动,继续保持了山长青、树常绿的自然本色。
二是保护水环境,提升水质。
我街道认真贯彻中央向污染宣战的号召,贯彻省人民政府关于保护湘江的一号文件精神,对湘江及支流一公里范围内的养殖存栏50头生猪的养殖户进行关闭,对湘江边麻石锯机进行拆除。
近年来,共投入3000余万元,对牛角垅、马蹄塘等水库进行提质整改,对翻身撇洪渠及全街道500余亩山塘山坝进行清淤及护坡休整、绿化。
街道城管办对沙河废弃物不定期进行清理,对湘江边轮船公司等9处沙场进行了拆除,清洁了水面,还原了湿地,并逐步恢复沿线植被。
对全街道在生产企业严格按照先检测、后排放原则,控制企业污水排放,同时,街道百姓城管协会指导全街道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和改水改厕,逐步构建水生态保护圈。
三是稳步实施蓝天洁净工程。
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办法:生态功能区划与管控策略
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办法:生态功能区划与管控策略引言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或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而设立的一类保护地。
土地管理在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保护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合理地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需要制定相应的土地管理办法。
本文就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办法中的生态功能区划和管控策略进行探讨。
一、生态功能区划的意义生态功能区划是指将自然保护区土地按照其生态功能的差异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区,根据各功能区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管控策略。
生态功能区划的意义在于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最大程度地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功能。
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划可以将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划分为核心保护区、缓冲区和生态修复区等。
核心保护区用于保护稀有濒危物种和重要生态系统,缓冲区则用于减轻外界干扰和生态环境变化对核心区的影响,而生态修复区则致力于修复物种受损、生态功能减弱的区域。
保护自然生态功能:不同的生态功能区有着不同的生态环境和功能要求。
例如,水源涵养区主要保护水资源,生态旅游区则强调可持续利用。
通过生态功能区划,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管理措施,保护和提升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功能。
合理调控土地利用:生态功能区划可根据土地资源的特点和潜力,将土地的利用进行分类,合理地调控土地利用方式。
合理的土地利用有助于确保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功能区划的基本原则生态功能区划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确保划定的功能区合理有效。
科学性:生态功能区划应基于科学的生态学调查和研究成果,确保对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有准确的认识。
综合性:生态功能区划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环境、地理特征、生物要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等多个方面的因素,确保划定的功能区能够在综合利益下最大化地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可操作性:生态功能区划应具备可操作性,即界限明确、易于实施和管理,便于各相关部门对各功能区进行管控与管理。
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目标
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目标
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目标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指导思想:
1. 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2. 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协同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3. 尊重自然规律:尊重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发演化规律,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原则:
1. 综合施策:采取全面、系统、综合的措施,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2. 先预防为主:注重事前预防,加强源头治理,防止环境问题愈演愈烈。
3. 责任共担: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承担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
4. 科学决策:依据科学数据和专业评估,科学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项目。
战略目标:
1. 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减少环境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
2. 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恢复破坏的生态系统。
3. 资源利用优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4. 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公民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建设生态保护区的规划方案
建设生态保护区的规划方案一、引言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自然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破坏。
为了保护珍稀物种、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保护区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从生态保护区的概念、建设目标、规划原则、建设步骤、管理措施等方面,提出一套完善的建设生态保护区的规划方案。
二、生态保护区的概念生态保护区是指为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而划定的特定地域范围,其中包括陆地生态保护区和海洋生态保护区。
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旨在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建设目标1. 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生态保护区的首要目标是保护珍稀濒危物种,为它们提供安全的栖息地,保护它们的繁衍生息。
2. 维护生态平衡: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旨在维护生态平衡,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
3. 保护自然资源: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应注重保护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植被等,以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可持续利用。
4. 促进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通过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等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
四、规划原则1. 生态优先原则: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应以生态保护为首要原则,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 科学规划原则:生态保护区的规划应基于科学研究和调查,充分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特点和生物多样性情况。
3. 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通过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等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
4. 参与共治原则: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应广泛征求相关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多方共治的格局。
五、建设步骤1. 生态评估:对拟建生态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估,包括植被、动物种群、土壤质量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为后续规划提供依据。
2. 规划设计:根据生态评估结果,制定生态保护区的规划设计方案,包括保护区范围、生态修复、生态旅游开发等内容。
3. 设施建设:按照规划设计方案,进行生态保护区的设施建设,包括栖息地修复、生态步道建设、环境监测设施建设等。
生态保护的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生态保护的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为推进“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事业的科学发展,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制定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切实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和能力建设,深化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努力改善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基本原则――科学发展,强化保护。
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环保惠民,促进和谐。
坚持以人为本,将喝上干净水、呼吸清洁空气、吃上放心食物等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切实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
逐步实现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坚持从源头预防,把环境保护贯穿于规划、建设、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提高治污设施建设和运行水平,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
——全面推进,重点突破。
坚持将解决全局性、普遍性环境问题与集中力量解决重点流域、区域、行业环境问题相结合,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战略体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健全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科技标准体系、完备的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
——分类指导,分级管理。
坚持因地制宜,在不同地区和行业实施有差别的环境政策。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采取更加积极的环境保护措施。
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政府引导,协力推进。
坚持政府引导,明确企业主体责任,加强部门协调配合。
加强环境信息公开和舆论监督,动员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
生态保护示范区工作方案
生态保护示范区工作方案一、背景和目标当前,全球生态环境严峻,各国都在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工作。
为了加强我国的生态保护工作,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我们制定了生态保护示范区工作方案。
该工作方案旨在:1. 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宣传和培训,提高公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和法律法规遵从度;2.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3. 推动生态产业发展,加大对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的投入和支持,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4. 加强生态教育和科普,提高公众对生态保护的认知和参与度;5. 建立监测评估体系,及时掌握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工作内容1. 加强宣传和教育(1) 制作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材料,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强大众参与意识;(2) 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培训,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能力,推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3) 建立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开展学校和社区的生态环境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和公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2. 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1) 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明确生态保护示范区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提出具体的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措施;(2) 加强对重点生态问题的治理,如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等,采取有效的技术和管理措施,降低环境污染物排放;(3) 建设生态修复项目,恢复和改善受损的生态系统,重建植被覆盖和生态功能,提高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
3. 生态产业发展(1) 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引导农民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促进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发展;(2) 支持和扶持生态旅游业发展,建设生态景区和乡村旅游基地,提高旅游业的生态可持续性和经济效益;(3) 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尤其是清洁能源、节能环保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4. 生态教育和科普(1) 开展生态环境科普活动,推动科学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的了解和认知水平;(2) 加强生态教育,开展校园环境教育和生态考察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3) 建立志愿者队伍,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志愿者服务活动,号召公众积极参与生态保护。
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目标
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目标生态环境建设是指在保护和提升生态环境的同时,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同发展。
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目标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基本保证,具体如下:一、指导思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
为此,必须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和生态协同发展。
二、原则1、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注重生态优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可持续发展,协同发展。
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也必须充分考虑未来的发展需求,注重协同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同发展。
3、全方位、全周期、全程控制,建立全过程管控机制。
全方位搜集、分析、处理信息,从制定政策、建设工程开始全面规划、统筹、预防生态灾害,把管控当作整体策划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4、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优化资源和环境结构。
通过生态流域、污水、噪声和大气治理获得环境治理,实现生态系统功能倒逼经济、人口、交通等等发展趋势,特别要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结构调整标准化。
三、战略目标1、建设美丽中国。
依靠自主创新和绿色技术,构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新格局。
统筹考虑自然资源、城市、乡村综合治理等方面,建立美丽中国管理制度体系。
2、控制污染和恢复生态环境。
提高环境质量,推进污染防治和生态恢复,大力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工程。
3、重视生态系统和生态安全。
加强生态系统与自然环境的维护和保护,有效防止生态安全事件的发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立生态文明体系。
4、实现清洁生产和低碳发展。
建设生态环境友好型企业,推进清洁生产和低碳发展,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的转变。
总之,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目标,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并重的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使经济、社会和环境协同发展,构建美丽中国的新格局。
生态保护区的建设目标和管理措施是什么
生态保护区的建设目标和管理措施是什么生态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珍贵的生态系统、珍稀物种以及自然景观而划定的特定区域。
其建设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提供生态服务、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促进可持续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那么,生态保护区的建设目标究竟是什么?又有哪些有效的管理措施呢?生态保护区的建设目标可以从多个方面来阐述。
首先,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核心目标之一。
生态保护区旨在为各类动植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确保物种的繁衍和存续。
这不仅包括珍稀濒危物种,还涵盖了生态系统中相互依存的各种生物,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其次,维护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也是重要目标。
比如,森林生态保护区可以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和水源;湿地生态保护区能够蓄水防洪、净化水质、为候鸟提供栖息地等。
通过建设生态保护区,保障这些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持续的生态福祉。
再者,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修复是另一个关键目标。
对于那些受到人类活动干扰或破坏的生态系统,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旨在采取一系列措施,如退耕还林、湿地恢复等,使其逐渐恢复到健康的状态。
此外,生态保护区还肩负着传承和弘扬生态文化的使命。
通过展示生态系统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提高公众对生态保护的认识和重视,培养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责任感。
为了实现上述建设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
在规划方面,要进行全面深入的生态调查和评估。
充分了解保护区内的生态现状、物种分布、生态系统特点以及面临的威胁等,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提供依据。
规划应明确保护区的范围、功能分区,划定核心保护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等不同区域,并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
在法规政策方面,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保障。
明确规定在保护区内哪些活动是被禁止的,哪些是允许的,以及相应的处罚措施。
同时,制定并执行严格的执法机制,加强对保护区的巡查和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确保法规政策的有效实施。
在监测与评估方面,要建立长期稳定的监测体系。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目标是什么?
我国⽣态环境保护有以下四项基本原则:⼀是坚持⽣态环境保护与⽣态环境建设并举。
在加⼤⽣态环境建设⼒度的同时,必须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彻底扭转⼀些地区边建设边破坏的被动局⾯。
⼆是坚持污染防治与⽣态环境保护并重。
应充分考虑区域和流域环境污染与⽣态环境破坏的相互影响和作⽤,坚持污染防治与⽣态环境保护统⼀规划,把城乡污染防治与⽣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努⼒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体化。
三是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决策,合理开发。
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然规律,做到近期与长远统⼀、局部与全局兼顾,绝不允许以牺牲⽣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和局部的经济利益。
四是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使⽤谁付费制度。
要明确⽣态环境保护的权、责、利,充分运⽤法律等⼿段保护⽣态环境。
我国⽣态环境保护的⽬标是通过⽣态环境保护,遏制⽣态环境破坏,减轻⾃然灾害的危害;促进⾃然资源的合理、科学利⽤,实现⾃然⽣态系统良性循环;维护国家⽣态环境安全,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近期⽬标是到2010年,基本遏制⽣态环境破坏趋势。
建设⼀批⽣态功能保护区,⼒争使长江、黄河等⼤江⼤河的源头区,长江、松花江流域和西南、西北地区的重要湖泊、湿地,西北重要的绿洲,⽔⼟保持重点预防保护区及重点监督区等重要⽣态功能区的⽣态系统和⽣态功能得到保护与恢复;在切实抓好现有⾃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同时,抓紧建设⼀批新的⾃然保护区,使各类良好⾃然⽣态系统及重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建⽴、健全⽣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使⽣态环境保护措施得到有效执⾏,重点资源开发区的各类开发活动严格按规划进⾏,⽣态环境破坏恢复率有较⼤幅度提⾼;加强⽣态⽰范区和⽣态农业县建设,全国部分县(市、区)基本实现秀美⼭川、⾃然⽣态系统良性循环。
远期⽬标是到2030年,全⾯遏制⽣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使重要⽣态功能区、物种丰富区和重点资源开发区的⽣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各⼤⽔系的⼀级⽀流源头区和国家重点保护湿地的⽣态环境得到改善;部分重要⽣态系统得到重建与恢复;全国50%的县(市、区)实现秀美⼭川、⾃然⽣态系统的良性循环,30%以上的城市达到⽣态城市和园林城市标准。
_十二五_生态环境保护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规划编制背景
“十一五”时期,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核心,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国民经济获得快速发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了卓有成效,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基本实现了“十一五”生态环境保护计划确定的奋斗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淮北市建设新型工业化城市的重要时期,实现“加快发展、争先进位、率先崛起”的战略意图。在发展中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解决好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和存在的环境问题。根据淮北市关于“十二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的总体部署,在科学把握淮北市市情和生态环境保护状况的基础上,编写《淮北市“十二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出未来五年淮北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目标和应完成的主要任务。规划力求促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水环境质量保护目标
全面优化工业布局,强化污水治理,采取有效措施减少COD、氨氮的产生和排放,确保水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并符合总量控制要求。到2015年濉河、浍河、沱河四铺下游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标准;沱河四铺上游、杨庄采煤沉陷区水域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化家湖水库水质得到有效保护。合理开采利用地下水,严防地下水受到污染;生活饮用水质量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和《地下水质量标准》(GB14843-93)Ⅲ类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继续达到10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
(九)环境风险防范目标
加强对危险化学品和具有环境风险单位的监督管理,制定应急预案,切实全防全控环境风险事故发生,防止对环境和人民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
四、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
河南省生态功能区划报告
前言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守生态规律,必须顾及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这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在总结我国半个多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之后,党中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国务院颁布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从宏观政策层面上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重点及措施。
河南省人民政府积极贯彻国务院要求,于2001年6月6日下发了《关于开展全省生态功能区划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省开展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并将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工作纳入全省“十五”环境保护工作计划之中。
《河南省生态功能区划》即是按照《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要求,在对全省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由省环保局组织编制形成的一个文本。
《河南省生态功能区划》的制定立足于河南省生态环境现状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际,其最终目的是为全省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规划以及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指南,使全省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更加深刻地认识环境与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牢固树立起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在推进中原崛起、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事业中尊重自然规律、坚持科学决策,努力保护和建设好中原大地的生态环境。
本《区划》是河南省制定水、土地、矿产等资源利用规划和工业、农业、林业、旅游业等产业发展规划的依据,是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科学合理地利用生态环境容量的初步规划。
本《区划》以国家环保总局下发的《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为指导,在全省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评价因子进行赋值,运用加权指数法、等权指标体系等进行分级和分区,对全省的土壤侵蚀、酸雨、水环境污染、地质灾害、水资源胁迫、土壤沙化和土地承载力等七项指标的敏感性由低到高分为一般地区、轻度敏感、中度敏感、高度敏感和极度敏感五个级别;并按照其重要性高低对生物多样性、水资源保护、洪水调蓄、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水源涵养、生态系统产品提供等分为极重要、中等重要、比较重要和一般地区四个级别。
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目标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目标(一)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八届六次全会为指导,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中心,以北京市生态环境规划为依据,以科技为先导,以法律法规为保障,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坚持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治理与防护相结合,紧紧围绕水土流失、风沙危害、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等重点问题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分区推进,促进我区生态、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为构筑首都第三道绿色生态屏障做出贡献。
(二)生态环境建设遵循的原则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注重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节约和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
2、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处理好全局与局部、长远与当前、北京与房山以及不同建设部门间的关系,优先安排生态环境脆弱区的水资源保护、天然林保护和防风固沙等重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3、坚持生态环境建设的系统原则。
在系统论的指导下,从永定河流域生态环境整治的大局出发,以生态环境建设区划为基础,以重点工程为骨干,通过实施重点整治工程,建立山区水源涵养及水土保持、平原治沙与生态农业和城市绿化美化相协调的生态环境体系,实现全区生态环境的整体优化。
4、突出科技创新的原则。
从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三高”原则出发,瞄准国内外生态环境建设的先进水平,充分利用首都的人才优势,加强房山区的国内国际交流,借鉴国内外生态环境整治的先进经验,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建设生态环境整治的精品示范工程。
5、景观生态多样性原则。
针对房山区自然环境优美、旅游景点众多的特点,生态环境建设应遵循景观生态多样性的原则,不仅要体现生态功能,而且要构建合理的景观空间格局。
6、治理、建设、保护并重的原则。
生态保护区规划与管理经验分享
生态保护区规划与管理经验分享生态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珍稀物种和原生态环境而设立的特定区域。
为了实现生态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需要进行科学规划与有效管理。
本文将分享一些生态保护区规划与管理的经验,以提供对生态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参考。
一、生态保护区规划1. 指导思想生态保护区规划的核心是生态保护优先。
规划应以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首要目标,平衡生态环境需求与经济发展需求。
2. 生态功能规划生态功能规划是生态保护区规划的基础。
根据生态系统类型和环境特征,确定相应的生态功能定位和保护目标,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3. 空间布局规划生态保护区内的不同功能区域应进行合理布局,包括核心保护区、缓冲区和利用区。
核心保护区是对特定物种和生态系统的最严格保护区域,缓冲区则对核心区进行环境buffer,利用区则适度开展经济活动。
4. 社区参与生态保护区规划的过程应该充分考虑当地居民和相关利益方的参与。
可以通过开展公众听证会、座谈会等形式,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确保规划的公平和合理性。
二、生态保护区管理1. 法律法规支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生态保护区的管理权限和责任。
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法规,推动生态保护区的有效管理与落实。
2. 监测与评估定期对生态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进行监测与评估,了解生态系统的状况和变化趋势。
通过数据分析,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
3. 生态教育与宣传通过开展生态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生态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可以开展生态保护知识讲座、举办生态摄影比赛等方式,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到生态保护工作中。
4. 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区也要兼顾可持续发展。
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要寻求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扶贫工作。
三、经验分享1. 成立专业团队生态保护区管理需要专业的团队,包括生态学、环保学、经济学等专业人员。
他们能够为管理者提供科学依据和实施方案。
2. 加强国际合作生态保护区的建设需要借鉴国际经验,与国际组织和专业机构开展合作交流。
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
(⼀)指导思想 以邓⼩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主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态⽂明,以维护⽣态系统完整性,恢复和改善脆弱⽣态系统为⽬标,在坚持优先保护、限制开发、统筹规划、防治结合的前提下,通过适时监测、科学评估和预警服务,及时掌握脆弱区⽣态环境演变动态,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发展⽅向,优化产业结构,⼒争在发展中解决⽣态环境问题。
同时,强化法制监管,倡导⽣态⽂明,积极增进群众参与意识,全⾯恢复脆弱区⽣态系统。
(⼆)基本原则 ——预防为主,保护优先。
建⽴健全脆弱区⽣态监测与预警体系,以科学监测、合理评估和预警服务为⼿段,强化“环境准⼊”,科学指导脆弱区⽣态保育与产业发展活动,促进脆弱区的⽣态恢复。
——分区推进,分类指导。
按照区域⽣态特点,优化资源配置和⽣产⼒空间布局,以科技促保护,以保护促发展,维护⽣态脆弱区⾃然⽣态平衡。
——强化监管,适度开发。
强化⽣态环境监管执法⼒度,坚持适度开发,积极引导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产业发展,保护和恢复脆弱区⽣态系统,是维护区域⽣态系统完整性、实现⽣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在明确区域分布、地理环境特点、重点⽣态问题和成因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应对战略,分期分批开展,逐步推进,积极探索⽣态脆弱区保护的多样化模式,形成⽣态脆弱区保护格局。
(三)规划⽬标 1、总体⽬标 到2020 年,在⽣态脆弱区建⽴起⽐较完善的⽣态保护与建设的政策保障体系、⽣态监测预警体系和资源开发监管执法体系;⽣态脆弱区40%以上适宜治理的⼟地得到不同程度治理,⽔⼟流失得到基本控制,退化⽣态系统基本得到恢复,⽣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区域可更新资源不断增值,⽣物多样性保护⽔平稳步提⾼;⽣态产业成为脆弱区的主导产业,⽣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有序、协调,区域经济、社会、⽣态复合系统结构基本合理,系统服务功能呈现持续、稳定态势;⽣态⽂明融⼊社会各个层⾯,民众参与⽣态保护的意识明显增强,⼈与⾃然基本和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应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在明确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布局的基础上,分期分批开展,逐步推进,积极探索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多样化模式,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功能保护区格局体系。
(2)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各级环保部门要将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的规划编制、相关配套政策的制定和研究、管理技术规范研究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并通过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和衔接,力争将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3)保护优先,限制开发
生态功能保护区属于限制开发区,应坚持保护优先、限制开发、点状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制定生态功能保护区的财政、产业、投资、人口和绩效考核等社会经济政策,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监督,加强生态功能保护和恢复,引导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发展,限制损害主导生态功能的产业扩张,走生态经济型的发展道路。
(4)避免重复,互为补充
生态功能保护区属于限制开发区,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各类特别保护区域属于禁止开发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要考虑两者之间的协调与补充。在空间范围上,生态功能保护区不包含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特别保护区域;在建设内容上,避免重复,互相补充;在管理机制上,各类特别保护区域的隶属关系和管
3、增强宣传教育能力。结合各地已有的生态环境保护宣教基地,在生态功能保护区内建立生态教育警示基地,提高公众参与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的积极性。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法规、知识和技术培训,提高生态功能保护区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
4、加强科研支撑能力。开展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揭示不同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和生态服务功能作用机理及其演变规律。引导科研机构积极开展生态修复技术、生态监测技术等应用技术的研究�
理方式不变。
3、主要目标
以《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的国家限制开发区为重点,合理布局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一批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洪水调蓄、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功能保护区,形成较完善的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体系,建立较完备的生态功能保护区相关政策、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使我国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遏制,主要生态功能得到有效恢复和完善,限制开发区有关政策得到有效落实。
1、强化监督管理能力。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生态环境监察力度,抓紧制订生态功能保护区法规,建立生态功产业名录。加强生态功能保护区环境执法能力,组织相
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检查。
2、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开展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环境监测,制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监测技术规范,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的定期通报制度。充分利用相关部门的生态环境监测资料,实现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共享,并建立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和管理信息系统,为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合理引导产业发展
充分利用生态功能保护区的资源优势,合理选择发展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发展有益于区域主导生态功能发挥的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限制不符合主导生态功能保护需要的产业发展,鼓励使用清洁能源。
1、限制损害区域生态功能的产业扩张。根据生态功能保护区的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合理确定区域产业发展方向,限制高污染、高能耗、高物耗产业的发展。要依法淘汰严重污染环境、严重破坏区域生态、严重浪费资源能源的产业,要依法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损害生态系统功能的企业。
对生态功能保护区采取的保护措施
对生态功能保护区采取以下保护措施:停止一切导致生态功能继续退化的开发活动和其他人为破坏活动;停止一切产生严重环境污染的工程项目建设;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区内人口已超出承载能力的应采取必要的移民措施;改变粗放生产经营方式,走生态经济型发展道路,对已经破坏的重要生态系统,要结合生态环境建设措施,认真组织重建与恢复,尽快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二)保护和恢复生态功能
遵循先急后缓、突出重点,保护优先、积极治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结合已实施或规划实施的生态治理工程,加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力度,恢复和维护区域生态功能。
1、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在水源涵养生态功能保护区内,结合已有的生态保护和建设重工程,加强森林、草地和湿地的管护和恢复,严格监管矿产、水资源开发,严肃查处毁林、毁草、破坏湿地等行为,合理开发水电,提高区域水源涵养生态功能。
2、恢复水土保持功能。在水土保持生态功能保护区内,实施水土流失的预防监督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营造水土保持林,禁止毁林开荒、烧山开荒和陡坡地开垦,合理开发自然资源,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增强区域水土保持能力。
3、增强防风固沙功能。在防风固沙生态功能保护区内,积极实施防沙治沙等生态治理工程,严禁过度放牧、樵采、开荒,合理利用水资源,保障生态用水,提高区域生态系统防沙固沙的能力。
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类型和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级别
生态功能保护区类型: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的重点预防保护区和重点监督区、江河洪水调蓄区、防风固沙区和重要渔业水域
上述重要生态功能区,在保持流域、区域生态平衡,减轻自然灾害,确保国家和地区生态环境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对这些区域的现有植被和自然生态系统,通过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实施保护措施,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功能的退化。
6、保护重要海洋生态功能。在海洋生态功能保护区内,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禁止过度捕捞,保护海洋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防治海洋污染,开展海洋生态恢复,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主要生态功能。
(三)强化生态环境监管
通过加强法律法规和监管能力建设,提高环境执法能力,避免边建设、边破坏;通过强化监测和科研,提高区内生态环境监测、预报、预警水平,及时准确掌握区内主导生态功能的动态变化情况,为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通过强化宣传教育,增强区内广群众对区域生态功能重要性的认识,自觉维护区域和流域生态安全。
保护级别:
跨省域和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建立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
跨地(市)和县(市)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建立省级和地(市)级生态功能保护区。
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的主要任务
主要任务
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属于限制开发区,要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加生态环境监管力度,保护和恢复区域生态功能。
4、 提高调洪蓄洪能力。在洪水调蓄生态功能保护区内,严禁围垦湖泊、湿地,积极实施退田还湖还湿工程,禁止在蓄滞洪区建设与行洪泄洪无关的工程设施,巩固平垸行洪、退田还湿的成果,增强区内调洪蓄洪能力。
5、增强生物多样性维护能力。在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功能保护区内,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构建生态走廊,防止人为破坏,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对于生境遭受严重破坏的地区,采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恢复自然生境,建立野生动植物救护中心和繁育基地。禁止滥捕、乱采、乱猎等行为,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管理。
2、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依据资源禀赋的差异,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业;在中药材资源丰富的地区,建设药材基地,推动生物资源的开发;在畜牧业为主的区域,建立稳定、优质、高产的人工饲草基地,推行舍饲圈养;在重要防风固沙区,合理发展沙产业;在蓄滞洪区,发展避洪经济;在海洋生态功能保护区,发展海洋生态养殖、生态旅游等海洋生态产业。3、推广清洁能源。积极推广沼气、风能、小水电、太阳能、地热能及其他清洁能源,解决农村能源需求,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