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理解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3)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哲学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诗词中的哲理,启发生活智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品格。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3)懂得在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面对挑战。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 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哲学思想。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哲理的把握。
2. 运用诗词中的哲理,启发生活智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定风波》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诗注,理解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哲学思想。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分析诗歌的美学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
(2)通过朗读、背诵,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5. 生活启示(1)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哲理,启发生活智慧。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在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心态。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定风波》。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理解。
3. 选择一首苏轼的诗词,进行鉴赏分析。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 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并用以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哲学思想。
3. 学生能够从诗歌中汲取哲理,运用到生活中,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面对挑战。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式结构。
(3)分析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面对困境时的豁达态度和坚定信念。
(2)培养学生的逆境自强精神,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二、教学重点1. 诗文背诵与朗读。
2. 关键字词和句式结构的理解。
3. 诗文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诗文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地位。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掌握关键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拓展:(1)引导学生了解苏轼的其他诗作,进行比较学习。
(2)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谈谈对诗文主题的理解和体会。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6. 作业布置:(1)背诵并朗读诗文。
(2)写一篇关于诗文主题的个人感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文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等,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文中的具体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运用比较学习法,让学生通过对比其他诗作,更深入地把握《定风波》的特点。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的基本内容、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诗歌、品味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态度,培养学生的品格修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利用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感受。
3.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图片展示或音乐播放的方式,营造氛围,引出诗歌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文内容,感知诗歌意境。
3. 课堂讲解:讲解诗的基本内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解读关键词语。
4. 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诗歌中的某一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诗,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真正体会到诗歌的魅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2. 作业批改: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诗歌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观察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调整1. 根据学生在课堂问答和作业中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难度和节奏。
2. 对理解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帮助其跟上教学进度。
3. 针对学生的反馈,适当增加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定风波》,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在逆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2. 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关键词语的理解2. 诗歌的鉴赏方法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等知识点。
2. 品读法: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的鉴赏方法和个人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引出《定风波》这首诗。
2. 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等知识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品读: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4. 鉴赏:教授诗歌的鉴赏方法,让学生学会欣赏古诗。
5. 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鉴赏方法和个人感悟,分享彼此的收获。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涵盖了《定风波》的教案编写,希望能对你的教学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我可以继续为你编写后续章节。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评估他们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他们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分享意识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反思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
2. 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惑,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3. 教学内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定风波》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6篇)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6篇)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多次诵读,把握词人的情感态度。
2、解析探讨,欣赏词的写作特色。
3、结合资料,体会豪放派的特征。
教学方法:1、通过诵读感悟法、默读咀嚼法,品味本词“言”之味,“意”之美。
2、通过自主鉴赏、合作交流,探究豪放词派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鉴赏关键字词所包含的情感态度,探究豪放派词作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介绍苏轼。
二、读定基调,感知大意1、小序请学生朗读这首词的小序部分,归纳小序交代的信息。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感情基调根据本词写作背景,联系苏轼在这段时间里的其它作品,奠定感情基调。
请学生一读定基调。
3、感知大意请学生归纳词的上阙和下阙各侧重写的内容。
疏通文意,明确:上阙写途中遇雨的情景,下阙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三、读明态度、赏析内容1、请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讨论词中有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态度。
明确:“莫听、何妨、轻、任、迎、也无”等词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2、探究本词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明确:“一蓑烟雨任平生”等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3、提问本词给学生的启发。
4、归纳苏轼词的写作特色。
明确:以小见大。
请学生二读明态度。
四、读懂豪放,理解风格1、请学生阅读辛弃疾的作品,进一步体会豪放词派的特点。
太常引辛弃疾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嫦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斫:zhuó,砍。
婆娑:pósuō枝叶茂盛的样子。
明确:从内容、情感、写景等入手,鉴赏本词。
2、结合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总结豪放派的诗歌的特点。
明确:课本57页:豪放词题材较广泛,抒怀言志,关注社会现实,涉及人生重大主题。
格调相对高昂,较多慷慨悲壮之音,颇具阳刚之美。
请学生三读懂豪放。
五、结束语以苏轼作品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做结束语,请学生在朗读中结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文的内容,把握诗文的主题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苏轼的人生态度和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观,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2. 诗文主题和情感的把握3. 苏轼人生态度的学习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关键字词的理解2. 诗文意境的体会3. 苏轼人生态度和作品的联系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诗文的音韵美,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2. 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文的主题和情感。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作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作品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苏轼的人生观和作品的关系。
2. 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使学生感受诗文的音韵美。
3. 解读:分析诗文中的关键字词,解释诗文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4. 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文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总结:通过讨论,总结诗文的主题和情感,强调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作品的关系。
6. 案例分析:分析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作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作品的关系。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写一篇关于如何面对困难的心得体会。
8. 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文内容,以及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诗文理解:通过提问和学生作业,评价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背景•教材: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时:1课时•周次:第10周•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了解杜甫《登高》中的“定风波”诗句;3.理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修辞手法;4.能够朗读、理解诗歌。
二、教学重点•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杜甫《登高》中的“定风波”诗句。
四、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环节通过问学生的方式,了解他们所知道的杜甫和杜甫的创作背景,激发他们对课堂的兴趣。
然后让学生听诗歌《登高》的朗读。
(二)呈现课文让学生跟读杜甫《登高》中“定风波”的诗句,让学生感受这首诗的雄浑壮阔,了解诗中的形象语言和修辞手法。
提醒学生注意这首诗歌的音乐感和韵律美。
(三)学习课文1.学习杜甫的生平与创作背景,了解杜甫的诗歌成就;2.学习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修辞手法,包括:借景抒情、对仗、排比、比喻、拟人等;3.学习《登高》中的“定风波”这句诗的含义,了解杜甫在历史背景下的思想和感悟。
(四)课堂讨论教师与学生对诗歌《登高》中的“定风波”诗句进行深入探讨,围绕杜甫的人生阅历和时代背景,分析这首诗歌在历史背景下的深刻内涵。
引导学生探究才子佳人、汶水泛舟以及屈原祠等具体意象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五)梳理知识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与讨论,让学生对杜甫的人生及其诗歌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特别是杜甫在《登高》中的“定风波”一句。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唐代文学及其历史背景的理解。
(六)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程进行小结,复述和概括本节课程的重难点知识,以及重点的形象语言和修辞手法。
五、教学建议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通过逐字解读和情感交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情感体验;2.让学生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录下这首诗,分段注解、整理作者背景和文学背景;3.引导学生在课后多多欣赏和朗诵杜甫的其它诗歌,加深对杜甫及唐代文学的认识。
六、板书设计教师可使用以下板书设计:杜甫唐代诗人登高定风波形象语言修辞手法才子佳人汶水泛舟屈原祠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程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诗歌背景,还掌握了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修辞手法,尤其是杜甫《登高》中的“定风波”一句。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理解《定风波》的创作背景、作者苏轼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定风波》的文学特色,把握其艺术手法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的意境和哲理。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保持乐观心态。
二、教学重点:1. 《定风波》的诗意和哲理。
2. 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定风波》中涉及的生僻词语和古文知识。
2. 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定风波》的原文、注释和译文。
2. 相关资料:苏轼的生平介绍、古代诗词鉴赏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定风波》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定风波》,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自学生僻词语和注解,理解诗句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定风波》的诗意和哲理。
(2)分析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背诵《定风波》。
(2)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鉴赏文章。
(3)收集其他苏轼的诗作,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拓展:1. 对比苏轼的其他作品,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分析其艺术特点和思想情感。
2. 了解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探讨其对后世文学的意义。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定风波》的内容,完成填空题:(1)《定风波》的作者是____,他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____家。
(2)《定风波》中表现了苏轼____的人生态度,____的价值观。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通过诗句品味作者的情感,提升语文素养;(3)学会借鉴诗中的表达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情怀;(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3)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诵与理解;2. 诗中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3. 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领悟诗文内涵。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复杂意象的理解;2. 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鉴赏;3. 情感态度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定风波》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决生字词和难句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感受作者的情感;(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文的感悟。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2. 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借鉴诗中的情感和表达技巧。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的具体意象和修辞手法;3. 采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4. 运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诗文的背诵情况;2. 对诗中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程度;3. 情感态度的把握和读后感的质量;4. 课堂参与度和小组合作表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定风波》。
(2)理解《定风波》的创作背景,把握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和诗人的情感变化。
(3)分析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体会诗人的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面对困境时豁达的人生态度。
(2)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文背诵与理解。
2. 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刻的哲理和情感的把握。
2.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引导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 合作探讨,发挥团队协作精神。
3. 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简介苏轼及其创作背景。
1.2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定风波”这个词语吗?它有什么含义?2. 自主学习2.1 让学生自主朗读《定风波》,感受诗的韵律美。
2.2 让学生结合诗文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3.1 小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意义?3.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对比分析4.1 对比其他诗人创作的山水诗,分析苏轼的独特之处。
4.2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面对困境时豁达的人生态度。
5. 情感体验5.1 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困境时是如何面对的?5.2 引导学生从诗中汲取力量,学会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6. 课堂小结6.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
6.2 鼓励学生课后去阅读更多苏轼的诗词,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7. 布置作业7.1 背诵《定风波》。
7.2 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赏析文章。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反馈情况。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如“莫听穿林打叶声”、“料峭春风吹酒醒”等。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学会面对人生的困境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韵律特点和意境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中典故的理解。
(2)作者人生态度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乌台诗案”吗?苏轼是如何面对这场困境的?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典故的含义。
(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从音韵、意境等方面欣赏诗歌。
(2)学生谈欣赏感悟,教师点评。
5. 情感体验: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在困境中如何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
2. 写一篇关于作者苏轼的作文,题目为:“我眼中的苏轼”。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掌握情况如何,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歌全文、注释、相关背景资料、典故解析等。
2. 准备诗歌手册,方便学生随时查阅和欣赏。
3. 准备与诗歌相关的历史故事或趣闻,用于激发学生兴趣。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o读准字音,感悟语言,理解和分析本词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o分析和理解本词的三个主要理趣:守德超然、希望在前、无常归心。
2.过程与方法目标:o使用课件呈现法、诵读法、知人论世法、联想联系法、点拨法、探究法进行课堂教学。
o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师生互动,提升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o感受本词盎然的理趣,思考自己如何面对人生的风雨。
o学习苏轼旷达豪迈的精神之美,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o学习诵读、鉴赏古诗文的技巧。
o理解和分析本词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o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o多角度全面地认识苏轼,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o多媒体课件(包括苏轼生平、诗词背景、相关图片、音乐等)。
o《定风波》词文打印稿。
2.预习要求:o学生预习《定风波》词文,尝试理解词意。
o搜集苏轼的生平资料和诗词背景。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o播放音乐: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片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o提问: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学生答:苏轼)这首词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人生哲理)o引入课题:900多年前,苏轼被贬黄州,在沙湖道中也遇到一场雨,并因此写下一首《定风波》词,让我们来探索其中更为丰厚的理趣吧!2.初读感知o全班初读:全班学生齐读一遍《定风波》,了解大意。
教师适时正音板书。
o再读体会:全班再次齐读一遍,再次领会大意。
并思考小序中哪个字给你的印象最深。
3.小序分析o翻译小序:请学生翻译小序,了解这首词的写作缘由。
o提问: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能够体现出作者对途中突然遇雨这件事怎样的态度?(学生回答:面对突然的变故,毫不在意、坦然处之的潇洒、平静、旷达、超脱)4.鉴赏分析o上阕分析:▪提问:词的上阕写了什么内容?(学生回答:写冒雨徐行的心境)▪关键词分析:“莫听”“何妨”“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理解诗中的意象、典故和比喻,领会诗人的情感和哲理。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2)学会通过诗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哲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运用诗词中的意象和典故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态度,培养学生的乐观精神。
(2)理解诗人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情怀,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成为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解读,理解诗中的意象、典故和比喻。
2. 诗的结构和韵律分析,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3. 诗人的情感和哲理的领会,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难点词语的解释,如“穿林打叶声”、“竹杖芒鞋轻胜马”等。
2. 诗人的情感和哲理的深入理解,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和社会背景。
3.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相关资料、参考译文、教学课件等。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文,了解诗人背景,查阅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欣赏自然风光,激发对诗词的兴趣。
(2)简介诗人苏轼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自主翻译诗句,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典故和比喻。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分析诗的结构,引导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2)通过诗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哲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关注诗人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态度。
(2)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乐观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定风波》的诗意和背景,把握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会诗人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态度,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内容的理解。
2. 诗歌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苏轼的文学地位。
2. 诗歌鉴赏: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诗歌内容。
3. 内容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中的对比手法等。
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巡回指导。
5.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面对人生困境,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五、作业布置:1. 熟读诗歌,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
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意境。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七、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难点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八、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思考过程和交流互动。
2. 作业评价:通过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读后感评价:从内容理解、感悟表达等方面对学生的读后感进行评价。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1. 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1. 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诗文的内涵。
1.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升审美能力。
1. 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语言表达和记忆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领悟诗中的人生哲理,培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1. 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1.2 诗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2.1.3 诗意境和情感的欣赏。
2.2 教学难点:2.2.1 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2.2 诗中深层含义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3.1.1 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1.2 引发学生对《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理解大意。
3.2.2 学生查找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并与同学分享。
3.3 课堂讲解:3.3.1 教师讲解诗文的背景和意境。
3.3.2 教师分析诗中的情感和哲理。
3.4 小组讨论:3.4.1 学生分组讨论诗文的赏析。
3.4.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3.5 朗读和背诵:3.5.1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
3.5.2 学生集体背诵诗文,巩固学习成果。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4.1.1 学生朗读、讨论和分享的表现。
4.1.2 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4.2 知识掌握:4.2.1 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4.2.2 学生对诗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掌握程度。
4.3 审美能力:4.3.1 学生对诗意境和情感的欣赏水平。
4.3.2 学生对古典诗词美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拓展5.1 相关诗词推荐:5.1.1 教师推荐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主题相关的其他诗词。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诗;(2)了解苏轼生平及其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坚强的精神品质;(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定风波》的诗意和韵律特点;2. 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分析;2. 诗歌表现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关于苏轼生平、《定风波》的译文、赏析等;2. 学生用书:《苏轼诗选》;3. 投影仪、音响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生平及文学成就;(2)引导学生关注《定风波》的,提问:“定风波”寓意何意?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歌内容;(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诗歌赏析(1)分析诗中的意象,如“莫听穿林打叶声”、“竹杖芒鞋轻胜马”等;(2)解读诗人的情感,如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坚强的精神品质;(3)欣赏诗歌的韵律美,如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人的敬佩之情;(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借鉴诗人的精神品质。
6. 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欣赏的方法和技巧。
7. 作业布置(1)背诵《定风波》;六、教学拓展1. 对比赏析:让学生选取其他表现豁达情怀的诗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陶渊明的《饮酒·其五》等,与《定风波》进行对比赏析,探讨各自的表现手法和情感内涵。
2. 文化传承:介绍苏轼在其他领域的成就,如书法、绘画等,让学生了解苏轼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七、实践环节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要求学生准确把握诗歌的韵律和情感,展现诗歌的美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
(2)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3)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赏析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困境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在生活中积极面对困难与挫折。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 苏轼生平和文学地位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的把握。
2.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3. 苏轼人生态度的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及其文学地位。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苏轼其他作品,为学习《定风波》做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文内容。
(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分析。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赏析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对诗歌进行客观评价。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悟苏轼在面对困境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
2. 结合课后注释,理解诗中的难点词语。
4. 思考如何将苏轼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运用到生活中,写在日记中。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定风波》。
2. 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并能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赏析。
3. 学生能够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理解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理解《定风波》的创作背景及诗意。
(3)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在困境中的豁达情怀。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定风波》。
(2)理解诗意,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创作风格。
2. 教学难点:(1)诗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2)诗人在困境中的豁达情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定风波》,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美景,体会诗人的审美情趣。
(2)分析诗人的创作手法,如隐喻、象征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身生活,感受诗人在困境中的豁达情怀。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意和情感的理解。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定风波》。
2. 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鉴赏文章,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3. 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对诗中豁达情怀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情感体验的学习氛围。
定风波教案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教案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下面是整理的定风波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加深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2、在把握大意的基础上背诵诗歌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2、探究、比较阅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顺境不骄、逆境不惧的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教学重难点即景生情的写作手法体会诗人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 由眉山景点三苏祠、唤鱼池、苏坟山等引入苏轼导入课文。
2.回忆苏轼有关知识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诗人、词人、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代表作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
3.写作背景简介写于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诗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诗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二、朗读,赏析本词1.生自读,注意停顿、语速、情感。
2.生分小组,结合解释,理解全文意思。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遇到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3.小序作用:交代写作时间、写作缘由。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2. 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
3. 分析并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2. 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智慧和启示,提升个人的情感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1. 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解释《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2.2 课文朗读与背诵:1. 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 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 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3. 诗歌主题和意境的分析。
3.2 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2. 对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和思考。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运用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4.2 教学手段:1.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 利用教学课件,清晰展示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第五章:教学安排5.1 课时安排:1. 本章节共需4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
5.2 教学计划:1. 第一课时:课文背景介绍,诗歌朗读与背诵。
2. 第二课时:生词和短语的学习与理解。
3. 第三课时:诗歌主题和意境的分析。
4. 第四课时:诗歌修辞手法的讲解与练习。
第六章:教学过程6.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定风波》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苏轼的人生际遇与诗词创作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
乾县第一中学
高一语文组
赖关梅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背诵全词并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人生哲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并学习诗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本词以小见大、一语双关、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苏轼的思想构成。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梳理·探究·训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和步骤:
一、梳理导入·背景介绍:
乌台诗案
苏轼与黄州
二、诵读感知、品读感悟
(一).诵读全词,整体感知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概括上下片内容。
上片雨中东坡,吟啸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
下片雨后东坡,回首萧瑟,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讨论交流·解读全词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展现个性)
1.“莫听、何妨”表现了作者对风雨的什么态度?
明确:轻视、无所畏惧的态度,豁达乐观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跃然纸上
2.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其中蕴含着怎样的人物形象?
提示:轻在心态上;人物形象的概括要兼顾外在形象(文本直接展示出来的外部特征)和内在形象(文本背后隐含的精神特质),学生往往只关注内在形象而忽略最直观的外在形象,需要注意提醒。
3.序词说“雨具先去”,怎样理解后面有“一蓑烟雨任平生”?
开放性理解:关键在于“一蓑”是实写还是虚写,一般会认为是虚写,此处的蓑衣并非真实存在,作者认为自己只要有一副很简单的蓑衣,就足以面对人生中的各种风雨了;如若认为实写“一蓑”是量词,作者认为自己满身的烟雨就是抵挡风雨的蓑衣,既富有意境,又不失乐观
4.“山头斜照却相迎”中的“却”换成“正”好不好?说说你的看法。
正:恰好,意料之中。
此刻风雨大作,下一刻一定能迎来阳光吗?不知道。
但是阳光真的来了!却,写出了意料之外的欣喜与温暖。
把生活中所遇到的美好当成是意外的馈赠和惊喜,何其豁达,何其乐观!
5.说说“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其中的意蕴。
作者是要归向何处?
明确:此心安处是吾乡——精神的归宿,作者是要归到内心的平静处
三、合作探究·苏轼的思想体系
此心安处是吾乡——精神的归宿
苏轼的思想归宿: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疽。
风调雨顺白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端。
绵绵不绝微风里,内外丹成一弹指。
人间俯仰三千秋,骑鹤归来与子游。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主二从——出入儒道,杂染佛禅四、总结归纳
以小见大、一语双关、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五、诗歌鉴赏训练:
本首词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请跟我们分享你的理解和感受。
(共同凝练本首词的人生哲理: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
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
板书设计:
上片雨中东坡,吟啸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达下片雨后东坡,回首萧瑟,也无风雨也无晴智眼前景——心中事——人生理
以小见大、一语双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