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法就该这样!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书法就该这样!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

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看王铎是怎么临帖的!李刚田:王铎“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的创作方法,确定了他的书法艺术深深植根于传统之中并终生不移。董其昌与王铎都是深入二王堂奥、深得古法的书家,但二者在审美上有很大不同。董其昌长王铎37岁,其书风萧散流畅,清丽典雅,表现出的是孙过庭所谓的“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是一种和谐之美,中和之美,是士夫文人审美的理想境界。如果说董的特点是“淡雅”二字,王铎则是“雄强”二字,这种审美倾向是与文人崇高的冲和之美有距离的。王铎主张:“文有矜贵气,有壮丽气,有兵戈气,有寒酸气,有颓败气……全无气,不名为文!”他这里所说的气,可以说是作者自我气质的表现,并要通过动人的、富于个性的形式去表现。由于王铎于二王的“江左流美”之中注入了雄强的“中原古法”,所以他对古典的继承除了二王及宋人米芾之外,唐人李北海、颜真卿二人的书法也对他影响至深。对于王铎的雄强之风,前人之论褒贬各有。梁《评书帖》云:“明季书学竞尚柔媚,至王、张(王铎、张瑞图)二家力矫积习,独标气骨,虽未入神,自是不朽。”王宏《砥斋题跋》道:“文安(王铎谥号)学问才艺,皆不减赵承旨(赵孟),持所少者蕴藉耳。”站在艺术立场上,则褒其“独标气骨”;站在文人立

场上,则贬其“少者蕴藉”,所持立场不同,见仁见智自然不同。统观王铎的笔法、字法、章法、墨法,都在为加强作品的表现力和动人的雄强气势而变化出新。王铎重表现、重气势的特点恰好与我们当代人的审美情趣相符合。王铎书法立足传统之中又能变化出新,这也正符合时代对书法艺术的要求,这是王铎书法在当代书坛为人重视、效法并形成创作流派的内在原因。临米芾衰迟帖对照临米芾顾虎头帖小雨帖对照临王羲之临智永临钟繇临张芝临荐福寺碑王铎《临阁帖轴》,1631年作,草书,绫本,纵:277.5厘米,横:45.8厘米。南京博物院藏。王铎何以得到如此高的评价,这与他的奋发努力分不开。据说,为了提高书法水平,王铎“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临应期间,从不间断。临唐代颜真卿书《临王献之帖》绫本,27.7*236.5厘米,四川省博物馆藏临王羲之帖轴五幅王铎草书临王羲之秋月帖王铎草书临王羲之足下帖轴王铎草书临王羲之帖轴王铎草书临王羲之远嘉兴帖轴《千秋馆学古帖》纸本,上海博物馆藏.王铎临古六帖,共计书法作品拟汉张芝书法册页《草书临阁帖卷》,纸本,纵23.8cm,横172cm。安徽省博物馆藏。书于明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时五十一岁,值明亡前一年,属较晚时期作品,个人风格基本形成,正处在人生遭际突变、心态大乱的前夕。王铎在书写此帖时,似并未十分顾及原帖的字形,也不在意文章句读,只是不停地凭感觉一任笔墨驰骋地书写下

去,用自己的笔法改变二王的笔势,将其本不连接的草书结体缠绕相续,形成一组一组的疏密空间,并以具有屈铁般刚健之气的线条取代圆转挥运连绵不断的笔势,演绎翻腾跳跃的势态,随机应变,神出鬼没,构成其人独特的艺术境地,与原帖异其情趣。通卷书法点画雄实,大小不一,字距参差,古朴劲美。飞腾跳掷,纵横捭阖,大气磅礴,功夫淳深。其以雄强霸悍的笔力、奇诡怪伟的体势、酣畅淋漓的墨彩,表达了大起大落、汹涌激荡的情绪和心境。行书临兰亭序王铎《临王昙首昨服散帖》行书临王僧虔帖轴临圣教序(节选)王铎行书《临禇摹兰亭》王铎自画像王铎(1592-1652),明末清初大臣、书画家。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号嵩樵,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潭渔叟。孟津(今河南孟津)人。传说王铎入阁拜相后,皇帝让他书写一匾额:天下太平。楷书巨匾挂上后,在一片赞扬声中,一个太监忽然发现“太”字少了一点,成了天下“大”平。众人抬头细审,果然是真。正待发问之时,但见王铎不慌不忙地手握颓笔,饱蘸浓墨,将笔向匾上掷去,不高不低,不歪不斜,恰好点在“大”字左下方,遒劲洒脱的一个“太”字,活灵活现地展示在众目睽睽之下。登时一片喝彩,齐夸王铎神功。皇帝惊喜万状,脱口称赞道:“王爱卿真乃神笔也。”从此“神笔王铎”驰名天下。王铎幼时家境十分贫寒,过着“不能一日两粥”的生活。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受到考官袁可立的赏识推

荐,入翰林院庶吉士,累擢礼部尚书。王铎身逢乱世,仕途坎坷多艰,崇祯十六年(1643)曾一度避难于苏州浒墅关袁枢寓所,二人交情笃厚,往来间以诗文书画相唱和,袁枢之父兵部尚书袁可立的神道碑文和墓志铭就是王铎亲笔撰文

书写的。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祯帝殉国于景山。马士英等在南京拥立福王,王铎为东阁。满洲入侵中国后被授予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于永历六年(1652)病逝故里。铎博学好古,工诗文。画山水宗荆、关,丘壑峻伟,皴擦不多,以晕染作气,傅以淡色,沉沉丰蕴,意趣自别。山水花木竹石,皆用书中关纽。间作兰、竹、梅、石,洒然有物外趣。尤擅书法,行草宗二王,正书师钟繇,亦多自出胸臆,有《拟山园法帖》,诸体悉备,名重当代,学者宗之。顺治三年(1646)作《渔舟萧闲图》,收入《历代名贤画粹》;永大学士历四年(1650)作《雪景山水图》,收入日本《支那名画宝鉴》;永历五年(1651)被满洲政府罢官归里,作《兰石图》卷、《山水卷》,分别收入《新版世界美术全集》、《支那名画宝鉴》。永历六年卒,享年六十一岁,葬于河南巩义洛河边,谥文安。王铎博学好古,工诗文。好古博学,诗文书画皆有成就,尤其以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

漓痛快,戴明皋在《王铎草书诗卷跋》中说:“元章(米芾)狂草尤讲法,觉斯则全讲势,魏晋之风轨扫地矣,然风樯阵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赵、董辈所能及也。”他的墨迹传世较多,不少法帖、尺牍、题词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王铎书法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深受欢迎。日本人对王铎的书法极其欣赏,还因此衍发成一派别,称为“明清调”。他的《拟山园帖》传入日本,曾轰动一时。他们把王铎列为第一流的书法家。提出了“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的看法。王铎善于画山水和梅兰竹石,山东省济南市博物馆收藏的《雪景竹石图》是王铎为睢阳袁枢精心创作的一幅雪竹作品,也是目前能见到王铎唯一的一幅以雪竹为题材的画作。他的画主要继承了五代荆浩和关同的风格,王铎的作品丘壑高峻,气势雄伟。同时他也吸收董源和王维的画法,主要以水墨晕染为主,皴擦不多,略施淡色,山川显得厚实雄伟,生机勃勃。他的山水画景色比较写实,山石的造型方峻,勾皴相间。他的山水画是以元人的笔墨技法画出了宋人味道。王铎的人物画极少见,而且画法比较简略、写意。王铎工真、行、草书,得力于钟繇、王献之、颜真卿、米芾,笔力雄健,长于布局。梁评其“书得执笔法,学米南宫,苍老劲健,全以力胜。”清姜绍书《无声诗史》称具“行草书宗山阴父子(王羲之、王献之),正书出钟元常,虽模范钟、王,亦能自出胸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