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种类与肠镜(病理)报告

合集下载

结肠息肉病理报告范本

结肠息肉病理报告范本

结肠息肉病理报告范本概述结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结肠疾病,其主要特征是结肠黏膜上的良性肿瘤样病变。

本文档将为您提供一份结肠息肉病理报告范本,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解读结肠息肉的病理结果。

患者信息•姓名:XXX•年龄:XX岁•性别:X•就诊日期:XXXX年XX月XX日标本信息•标本类型:结肠切除标本•标本部位:结肠X段病理结果1.病理号:XXX-XXXXX2.标本大小:XXXcm × XXXcm × XXXcm3.切缘情况:–结肠切缘:阴性–黏膜切缘:阴性–肌层切缘:阴性4.肿瘤位置:结肠壁内5.肿瘤大小:XXXcm × XXXcm × XXXcm6.肿瘤形态:息肉样7.病理类型:腺瘤型息肉8.病理分级:低度恶变病理描述经镜下观察,所见结肠切除标本中,结肠壁黏膜上可见一具有息肉样外观的肿块。

该肿块呈圆形,边界清晰,大小为XXXcm × XXXcm × XXXcm。

切面呈灰白色,质地较软。

镜下观察显示,该肿块主要由腺瘤组织构成,肿瘤细胞呈柱状或立方状,胞质丰富,核分裂活跃度低。

周围组织未见肿瘤侵犯。

根据病理特征,将其诊断为低度恶性腺瘤型结肠息肉。

结论所述结肠切除标本中,发现一具有息肉样外观的肿块,其病理类型为低度恶性腺瘤型结肠息肉。

结肠切缘、黏膜切缘和肌层切缘均为阴性,未见瘤组织侵犯。

建议患者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进一步治疗和随访。

注意事项•本报告仅供参考,具体诊疗方案请咨询医生。

•结肠息肉的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

•结肠息肉的病理报告结果需要与其他临床检查结果综合分析。

以上为结肠息肉病理报告的范本,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了解,请及时联系医生进行咨询和指导。

肠息肉活检报告内容

肠息肉活检报告内容

肠息肉活检报告内容1. 引言该报告是根据患者进行肠镜检查后,对肠息肉进行活检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

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结肠病变,对患者的健康带来一定的威胁。

通过活检结果,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判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2. 临床资料- 患者姓名:张某某- 年龄:55岁- 性别:女性- 主要症状:腹泻、腹痛、便血- 家族病史:无3. 检查结果- 检查时间:2022年1月1日- 检查部位:结肠- 视镜结果:结肠黏膜有多处息肉病变4. 组织学结果经过活检,所得到的组织学结果如下:4.1 息肉病变情况- 息肉数量:多发- 息肉大小:直径0.5cm-1cm不等- 息肉形态:息肉表面光滑,颜色为黄白色- 息肉位置:结肠各部位均有分布,以左侧结肠为主- 息肉类型:腺瘤性息肉- 息肉分级:低级别腺瘤4.2 组织结构分析- 组织学特点:组织结构正常,无明显异型增生- 组织学分级:低级别5. 结果解读根据患者的肠息肉活检结果来看,多发的结肠腺瘤性息肉表明存在一定的病理变化,需要引起重视。

低级别的腺瘤性息肉表示病变较轻,但仍需积极处理。

结肠各部位都有息肉分布,以左侧结肠为主,可能是患者肠道环境及饮食习惯等因素所致。

肠息肉是结肠黏膜上的良性肿瘤,但也可能是癌变的前期病变。

因此,对于肠息肉的治疗,既要根据病变程度进行治疗,也需要注重病因的防治。

建议患者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以监测病变的进展情况。

6. 治疗建议基于活检结果,建议患者采取以下治疗措施:- 6.1 肠息肉切除:对于直径大于1cm的息肉,建议通过内镜手术或外科手术进行切除。

- 6.2 细胞学评估:对于高级别腺瘤或疑似癌变的病变,建议进一步进行细胞学评估,以确定是否需要更进一步的治疗。

- 6.3 依据医生建议:根据医生的专业建议,患者还可采取其他治疗方案,如药物治疗、生活方式改变等。

7. 结论根据肠息肉的活检结果和临床资料,该患者存在多发的结肠腺瘤性息肉,病变程度较轻。

肠息肉活检报告

肠息肉活检报告

肠息肉活检报告报告名称:肠息肉活检报告
报告格式:
标题:肠息肉活检报告
内容:
1.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2. 临床病史
患者于**年**月**日因**症状就诊于本院。

详细症状为**。

3. 检查结果
本次肠镜检查发现:
肠镜检查时间:**年**月**日
检查部位:肠道上段
肠道黏膜上可见经病理证实的,与肠壁大小相仿、中央突起、粘膜表面无脱落、息肉样病变,大小约0.4×0.3cm,形态较规整,颜色较浅,表面光滑,切面石灰化不著,病理类型为低度上皮内瘤变型息肉。

局部充血明显。

4. 诊断结果
结合患者的症状、病史和检查结果分析,本次检查肠道上段息肉病变可能为低度上皮内瘤变型息肉。

5. 处置建议
建议及时予以内镜下切除,同时根据病理结果进一步评估治疗方案。

报告人:
**医师姓名**
**医师职称**
**医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注】本报告为医学专业文献,仅供医疗工作者参考,不得作为诊断和治疗依据。

息肉病理报告单

息肉病理报告单

息肉病理报告单概述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其病理特征为肠壁上生长的息肉状高度肿胀的组织。

本文档将介绍有关息肉病理报告单的信息,包括病理常规结果、组织学特征、疾病分类等内容。

报告单信息患者姓名:年龄:性别:检查日期:报告日期:病理常规结果以下是针对该患者进行的病理常规结果的描述:1.息肉数量:描述:报告中发现的息肉数量。

2.息肉大小:描述:报告中记录的每个息肉的直径大小。

3.息肉位置:描述:报告中记录的每个息肉的具体位置。

4.息肉形状:描述:报告中记录的每个息肉的形状,如圆形、卵圆形等。

5.息肉表面:描述:报告中记录的每个息肉的表面特征,如光滑、凹凸不平等。

6.息肉颜色:描述:报告中记录的每个息肉的颜色,如黄色、红色等。

组织学特征以下是针对该患者的组织学特征进行的描述:1.炎性细胞浸润:描述:报告中是否观察到炎性细胞浸润,并描述其程度。

2.细胞亚型:描述:报告中所观察到的细胞亚型,如腺瘤病变、腺癌病变等。

3.组织结构:描述:报告中对肠道组织结构的描述,包括损伤程度、正常细胞比例等。

4.肿瘤分级:描述:报告中对息肉的肿瘤分级结果,如1级、2级等。

5.肿瘤组织学类型:描述:报告中对息肉的组织学类型的描述,如息肉状腺瘤等。

疾病分类以下是对该患者息肉疾病进行分类的描述:1.单发息肉:描述:报告中是否发现单个息肉。

2.多发息肉:描述:报告中是否发现多个息肉。

3.腺瘤息肉:描述:报告中是否发现息肉中存在的腺瘤。

4.腺癌息肉:描述:报告中是否发现息肉中存在的腺癌。

结论该报告单旨在提供有关该患者息肉病理信息的详细描述,帮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确定。

请结合其他临床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以上是有关息肉病理报告单的详细信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任何疑问,请与您的医生进一步沟通。

注:本文档仅供参考,具体病理诊断结果需要由专业医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和解读。

肠息肉种类与肠镜(病理)报告

肠息肉种类与肠镜(病理)报告

肠息肉种类与肠镜(病理)报告根据息肉表面的形态分为平滑型、颗粒型、不规则型等。

二、病理报告1.病理类型根据组织学特点,将息肉分为腺瘤性和非腺瘤性。

腺瘤性息肉是癌变的前期,需要高度重视。

2.病理分级根据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将肿瘤分为不同的分级。

分级越高,癌变风险越大。

3.病理分期根据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等因素,将肿瘤分为不同的分期。

分期越高,治疗难度越大,预后越差。

总之,肠息肉的种类繁多,肠镜和病理报告是对其进行分类和诊断的重要手段。

对于病人来说,了解自己的报告内容,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结直肠癌。

本文介绍了肠道息肉的不同类型以及其病理特征。

肠道息肉可分为带蒂和平坦型,其中带蒂的称为P型,平坦型的称为S型,XXX的则称为PS型。

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只需知道息肉是否带蒂即可。

腺瘤性息肉是一种由异型增生的腺上皮构成的良性肿瘤。

根据绒毛成分的不同,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

管状腺瘤最常见,多分布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多为带蒂型。

绒毛状腺瘤不常见,但异型增生和癌变率较高。

管状绒毛状腺瘤是混合型,其癌变风险介于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之间。

对于混合型腺瘤,需密切随访。

增生性息肉多为无蒂型,直径较小,一般小于5mm,通常发生于大肠近端。

虽然过去认为增生性息肉癌变的可能性很小,但现在认为有些可出现异型性增生,需密切随访。

锯齿状腺瘤是一种表现为锯齿状外观的腺瘤,结构特点和细胞学特征兼具增生性息肉和腺瘤的特点。

对于锯齿状腺瘤,需要专业医生进行诊断。

大肠腺瘤是一种常见的结肠息肉,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广基型和传统腺瘤。

广基型腺瘤好发于近端结肠,体积比增生性息肉大,通常为5-10mm,肉眼观为扁平或无蒂轻微隆起的息肉。

传统腺瘤则常见于远端结肠,外形类似管状腺瘤。

目前,锯齿状腺瘤是一个热点,研究者认为这是大肠癌发生的第三种途径。

一旦诊断出锯齿状腺瘤,应引起重视。

肠息肉病理报告

肠息肉病理报告

肠息肉病理报告肠息肉病理报告样本信息及病理号:XXX,大肠右半部息肉样本。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5岁,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持续时间半年。

镜下所见:镜下观察,可见一个明显的息肉样病变,约0.8cm×1.2cm,表面呈粗糙不规则,颜色灰白。

切面见乳白色粘液溢出,基底宽约0.7cm,密度松软。

组织学特点:镜下观察显示,病变部位结构紊乱,上皮增生,管腺和柱状细胞增生,上皮细胞不规则,大小不均匀,并形成不同大小和形态的腺腔。

上皮细胞核染色质轻微增多,核分裂活跃,核分裂像可见。

在病变表面和腔道内可见炎性细胞浸润,主要是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在深部组织也可见散在的炎性细胞浸润。

诊断:大肠右半部息肉。

讨论及建议:肠息肉是指肠壁突出于黏膜面的真性肿瘤样病变。

根据形态特征和组织学结构,可将息肉分为腺瘤性和非腺瘤性两种。

腺瘤性息肉是最常见的一种,主要由腺窦形成。

根据病变程度和形态特点,腺瘤性息肉又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两种。

低级别腺瘤性息肉的上皮部分仅存在少量核分裂像和局限的高度上皮细胞增生,绝大多数病变局限于黏膜内。

高级别腺瘤性息肉则有较明显的上皮细胞异型性,核分裂活跃和侵犯性生长。

对于发现的息肉病例,需要进一步的处理和治疗。

一般而言,小型单发的低级别腺瘤性息肉可通过内镜下切除术进行切除,切除后进行组织学检查以确定切除范围和病变的性质。

对于较大的或高级别腺瘤性息肉,可能需要更加侵袭性的治疗措施,如手术切除等。

同时,对于高危人群,如家族性息肉病等,需要进行更加频繁的筛查和监测,以早期发现和处理潜在的恶变风险。

此外,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也是预防息肉形成和复发的重要措施。

应保持规律的饮食,多食用含纤维和植物蛋白的食物,同时减少摄入高脂肪和加工食品等不健康饮食。

适量运动和减少应激也有助于肠健康的维护。

总之,对于发现的肠息肉患者,需要进一步的处理和治疗,并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复发和恶变的风险。

结肠息肉活检病理报告

结肠息肉活检病理报告

结肠息肉活检病理报告结肠息肉是指结肠黏膜上的肿块,通常是良性的。

为确诊其性质,医生会进行结肠息肉活检,然后将取得的组织标本送往病理科进行病理学检查。

病理报告即是病理学专家根据活检标本的检查结果所写的一份报告,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结肠息肉活检病理报告的内容和意义。

病理报告的第一部分通常是标本的基本信息,包括病人的个人信息如年龄、性别,活检日期,活检部位,医生的姓名等。

这部分信息有助于医生和患者对标本进行正确的识别和追踪。

接下来,病理报告会详细描述标本的镜下所见。

医生会描述息肉的形态特征、大小、数目以及它对周围组织的影响。

结肠息肉通常被分为不同类型,如腺瘤型、炎症型等。

对于腺瘤型息肉,医生还会进一步描述其特征,如是否有腺样结构、形态上的异型等。

在描述形态特征之后,病理报告会进行病理诊断。

病理诊断是通过对组织标本所见的解读和分析,判断肿块的性质和是否为恶性。

对于结肠息肉活检病理报告,常见的诊断结果是“良性结肠息肉”和“低级别恶性腺瘤(有时称为息肉样腺癌)”。

在有疑点的情况下,病理报告还会提供建议进行进一步检查,如推荐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开腹手术。

这些进一步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和确定是否需要更进一步的治疗。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病理报告确认结肠息肉为高级别恶性腺瘤或癌症,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手术切除整个结肠段,以避免进一步扩散。

结肠息肉活检病理报告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十分重要。

根据病理报告的结果,医生可以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对于良性结肠息肉,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定期随访以监测肿块的生长情况。

对于低级别恶性腺瘤,可能会建议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总之,结肠息肉活检病理报告提供了关于结肠息肉组织学特征和恶性程度的重要信息。

医生会根据病理报告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以及提供患者预后和生活指导。

对于患者而言,了解病理报告的内容和意义,可以更好地参与决策和管理自己的健康。

因此,在接受结肠息肉活检后,及时审查和咨询病理报告是非常重要的。

肠息肉的病理表现及其治疗方法

肠息肉的病理表现及其治疗方法

肠息肉的病理表现及其治疗方法肠息肉的概述肠息肉是指肠道黏膜上的良性肿瘤,常见于结肠和直肠。

它通常呈现为肠道黏膜上的突起病变,可以是单个或多个,大小和形状各异。

肠息肉是结直肠癌的前体病变,因此及早检测和治疗肠息肉对于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肠息肉的病理表现肠息肉的病理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息肉形态:肠息肉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乳头状息肉、绒毛状息肉和腺瘤息肉。

乳头状息肉呈乳头状生长,多数为单个,直径较小;绒毛状息肉形状似绒毛,通常较大;腺瘤息肉是最常见的类型,一般较大且呈圆形。

2.显微镜下的特征:肠息肉主要由亚型腺瘤组成,其特点是腺腔膨大且结构紊乱。

腺瘤细胞具有异型分化,细胞核特征突出。

3.肠黏膜损伤:肠息肉可导致黏膜破坏和溃疡形成。

溃疡对于判断肠息肉的恶变程度和深度有重要意义。

4.充血和出血:部分肠息肉在镜下可见局限性充血和出血。

这些病理表现常常与息肉的大小和形态以及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

肠息肉的治疗方法肠息肉的治疗方法根据病变的性质和程度而定。

以下是常见的治疗方法:1.内镜下切除术:对于直径较小的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是最常见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这种手术方法通过内镜引导下,使用电切线圈或切除钳将肠息肉完整地切除。

2.手术切除:对于直径较大、形态不规则或恶性变异较高的肠息肉,手术切除是更合适的治疗方法。

手术切除可以通过开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进行。

3.腔镜手术: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的手术方法,通过腹腔镜引导下,使用微创器械切除肠息肉。

这种手术方法的优点是创伤小、恢复快。

4.冷冻治疗:冷冻治疗是一种较新的治疗方法,通过将液态氮或二氧化碳直接喷洒在肠息肉上,使其冻结坏死。

这种治疗方法无需切除肠息肉,因此可以减少对肠道的损伤。

5.其他方法:除了上述常见的治疗方法外,还有一些辅助治疗方法可以用于肠息肉的治疗,如高能量射频治疗、放射治疗等。

这些方法通常用于治疗大型和难以切除的肠息肉。

结论肠息肉是结直肠癌的前体病变,及早检测和治疗肠息肉对于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至关重要。

肠镜报告单

肠镜报告单

肠镜报告单肠镜报告单(700字)患者信息:姓名:XX 性别:男年龄:50岁临床诊断:结肠息肉医生:XX日期:XX肠镜检查所见:主要观察范围为结肠,包括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升结肠和横结肠。

检查过程中,患者合作度良好,无明显不适症状。

直肠:直肠黏膜光滑,无明显异常。

乙状结肠:乙状结肠管腔通畅,柔软,黏膜光滑,无明显异常。

降结肠:降结肠黏膜颜色一致,血管分布正常,无充血、水肿等病变。

升结肠:升结肠血管分布正常,黏膜平滑无异常,无充血、糜烂、溃疡等病变。

横结肠:横结肠黏膜光滑,血管分布正常,无明显异常。

结果分析:经肠镜检查,患者的结肠黏膜无明显异常,血管分布正常。

结合临床预测,患者目前无活动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

但在结肠检查中发现了一些结肠息肉,需要进一步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其性质。

建议:1. 针对发现的结肠息肉进行活检,确定其良性或恶性性质。

2. 建议患者定期复查,监测息肉的大小和变化情况。

3. 提醒患者注意饮食习惯,尽量少摄入辛辣、刺激性食物,饮食应健康多样化。

4. 建议患者定期体检,以便及早发现和处理其他可能存在的健康问题。

注意事项:1. 患者可能在肠镜检查后出现一些不适症状,如腹胀、轻微腹痛、少量便血等,属于正常反应,一般在24小时内会慢慢消退。

2. 如果患者在肠镜检查后持续出现腹痛、严重便血、发热等异常症状,请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肠镜检查情况。

以上是本次肠镜检查的报告结果,请患者及时咨询医生,了解并执行医生的建议和治疗方案。

如有其他疑问,请随时咨询我们的医生团队。

一份标准的大肠息肉肠镜报告-息肉部分、数量、大小及形态

一份标准的大肠息肉肠镜报告-息肉部分、数量、大小及形态

一份标准的大肠息肉肠镜报告,应该包含以下要素:(1)部位:结肠镜检查通常从肛门进镜,依次逆行检查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回盲瓣,回肠末端。

所到之处,均有可能出现结肠息肉。

因此了解息肉的部位至关重要,对息肉切除后的内镜随访,意义重大。

(2)数目:大部分人群均为单发或多发息肉,但数目往往小于10 0个,均统称为大肠息肉。

但是,息肉个数超过100个,就要高度警惕“息肉病”,这是一组疾病群的总称,以累及结肠为主的多发性息肉为主要表现,大部分与遗传性疾病相关,伴有肠道外的表现。

(3)大小:0.5cm以内为微型,0.5~2.0cm为小型,2.0~3.0c m为大型,3.0以上为特大型,这不仅能反映息肉的良恶性的可能性,同时能判断内镜切除的可能性及难度。

(4)形态描述:最为经典的大肠息肉内镜下分型就是日本学者创立的“山田分型”(具体如下图)。

临床上粗略地根据息肉是否有蒂,分为有蒂型、亚蒂型(广基型)及扁平息肉,带蒂的腺瘤样息肉癌变率较低,而广基腺瘤样息肉癌变率较高。

山田分型(5)手术方式:基于上述的镜下表现及前期可能有的大肠息肉活检报告,内镜医师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病人的术式,完成内镜下息肉摘除。

一般来说有(热)活检钳直接咬除、圈套器摘除、EMR(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SD(内镜下粘膜整片切除术)等。

其中ESD主要针对早期消化道癌和癌前病变。

参考文献:[1] Kudo S, Hirota S, Nakajima T, et al. Colorectal tumours and pit pattern.[J]. Journal of Cli nical Pathology, 1994, 47(10):880-885.[2] Kudo S, Rubio C, Teixeira C, et al. Pit pattern in colorectal neoplasia: endoscopic magnif ying view[J]. Endoscopy, 2001, 33(04):367-373.[3] Saito Y, Fujii T, Kondo H, et al. Endoscopic Treatment for 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s in the Colon[J]. Endoscopy, 2001, 33(08):682-686.[4]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2014年,北京)[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5, 32(6):341-360.。

大肠息肉病理报告

大肠息肉病理报告

大肠息肉病理报告摘要本文是一份关于大肠息肉的病理报告,对患者进行了病理学的检查与分析。

病理报告能够提供关于肿瘤的信息,对于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结合了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学检查结果,对患者的大肠息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背景大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特指大肠黏膜上生长的良性肿瘤。

大肠息肉分为腺状息肉和腺瘤样息肉两种类型,前者相对较小,不易转变为恶性肿瘤,后者则有一定的恶性转变潜力。

大肠息肉常见于中老年人群,早期症状不明显,但若不及时发现和处理,有可能引发大肠癌等恶性肿瘤。

患者信息•姓名:XXX•年龄:XX岁•性别:X•主诉:便血病理学检查结果•检查标本:大肠息肉组织切片•切片编号:XXX•病理诊断:腺瘤样息肉(高度异型增生)组织学描述•肿瘤部位:大肠XXX段•肿瘤大小:XXX cm•肿瘤形态:长圆形,表面光滑•肿瘤切面:灰白色•肿瘤界限:较为清晰•肿瘤组织结构:腺瘤样结构,有腺细胞和纤维间质组成•组织学特点:腺细胞排列紊乱,核分裂象增多病理诊断本病例经病理学检查,可明确诊断为腺瘤样息肉(高度异型增生)。

根据肿瘤的组织学特点,该肿瘤具有一定的恶性转变潜力,需要密切关注其进展情况。

诊断意义与建议大肠息肉的病理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本次病理检查结果,该患者的大肠息肉为腺瘤样息肉(高度异型增生),具有一定的恶性转变潜力。

因此,建议患者密切观察和随访,定期进行大肠镜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和处理任何恶性变化。

此外,对于患者,饮食上应特别避免高脂、高胆固醇等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并保持充足的运动。

及时寻求医生的指导,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有助于减少大肠息肉的发生和恶性转变的风险。

总结本文是一份关于大肠息肉的病理报告,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学检查结果,对患者的大肠息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根据病理检查结果,该患者的大肠息肉为腺瘤样息肉(高度异型增生),具有一定的恶性转变潜力。

(完整版)解读肠息肉病理报告单临床意义

(完整版)解读肠息肉病理报告单临床意义

齿



广基型锯齿状腺瘤 /息肉
Sessile serrated adenoma/polyps, SSA/P
较常见,多见于高龄女性
80%分布右半结肠的皱襞隆起处,不易被发现;
多无蒂或扁平、大于5mm,色泽淡; 有粘液帽;
具有增生息肉和腺瘤特征;可伴异型增生;
15-30%恶变,突然恶变;
BRAF基因表达异常,锯齿样通道癌变;
定期复查肠镜胃镜切除息肉,必要时手术。





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s ,HPs
息肉中最常见类型,60岁以上人群50%可检出;
多无明显特定临床症状;
多见于左半结肠和直肠;有蒂或扁平,色泽正常;
多发性,多小于0.5cm,注气后伸展良好;
无异型增生,恶变率低;
每1-5年复查肠镜一次,切除大于0.5cm息肉。
可伴骨瘤:头颅部扁骨瘤、四肢长骨瘤等;
可伴壶腹部癌、甲状腺癌、肾上腺癌等;
尽早内镜或手术切除肠腺瘤,术后每1-2年复查肠镜。
胶质瘤腺肉综合征
Turcot综合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较少见
腺瘤分布与FAP相似,散在分布;
恶变率高,发生较早,多在20岁以下;
合并脑脊髓胶质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
尽早内镜或手术切除肠腺瘤,术后每1-2年复查肠镜。
解读肠息肉病理报告单临床意义
肠镜检查发现肠息肉或在肠镜下切除肠息肉后,都要做病理切片检查,你一定想要了解病理检查结果的意义,对了解病情和预后、决定如何复查肠镜都很有帮助。作者以国内外广泛应用Morson组织学分类方法为基础,将肠息肉的病理类型及临床意义进行简要总结,以飨读者。

直肠息肉活检报告

直肠息肉活检报告

直肠息肉活检报告患者信息•姓名:XXX•性别:XXX•年龄:XXX•时间:XXX病史患者于XXX年XXX月来我院就诊,主要症状为直肠不适和排便异常。

检查过程在患者充分准备和同意的情况下,经过全身麻醉,使用直肠镜进入直肠。

在镜下观察到一颗可疑息肉,大小约为XXX。

使用直肠镜的活检镊夹对该息肉进行了活检。

活检组织通过直肠镜活检夹获取的活检组织样本,送至实验室进行病理学检查。

病理报告经过病理学检查,所得结果如下:标本活检标本呈灰白色,大小约为XXX。

外观镜下观察活检标本外观呈规则的肿物,有绒毛样表面。

组织学特征镜下观察发现该息肉主要由结缔组织和腺体构成。

结缔组织成分富含胶原纤维,呈现规则排列。

腺体部分为管状腺体,观察到不规则增生的腺上皮细胞,伴有腺腔的扩张。

腺体内可见各种程度的异型增生和腺体分支。

局部淋巴管和淋巴结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根据活检结果和组织学特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为直肠息肉,病理类型为腺瘤。

需进一步评估息肉的良恶性属性以及治疗计划。

诊疗建议根据活检结果,建议患者接受以下诊疗措施:1.进一步评估良恶性属性:由于该息肉尚未评估其良恶性属性,建议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如超声内镜检查、CT扫描等,以明确其良恶性属性。

2.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治疗方案:根据进一步评估的结果,结合患者的整体情况,制定适合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切除、内镜下切除等。

3.随访监测:对于已切除的息肉,建议定期进行随访监测,以排除术后复发或新的息肉形成。

注意事项患者应密切关注病情的变化,如出现持续腹痛、大便异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膳食结构,定期进行肠道检查,以预防息肉的形成和发展。

注意:本报告为医学专业文档,仅供临床医生参考和患者了解病情之用。

具体诊疗方案请以临床医生的建议为准。

以上为直肠息肉活检报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祝身体健康!。

肠息肉的病理报告

肠息肉的病理报告

肠息肉的病理报告引言肠息肉,也被称为结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病变。

它指的是肠壁上突出的良性肿瘤样病变,通常是由于结肠黏膜的过度生长所导致。

肠息肉可以发生在整个消化道,但最常见的部位是结肠和直肠。

根据肠息肉的形态和组织学特征,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如腺瘤型息肉、增生型息肉、炎症型息肉等。

肠息肉的病理报告可以提供关于病变的详细描述和分类,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计划提供重要参考。

本文将以肠息肉的病理报告为主题,介绍其基本内容和常见的病理学特征。

病理报告概述患者姓名:XXX年龄:XX岁性别:XX就诊日期:XXXX-XX-XX病理号:XXX-XXXX-XXX标本来源:结肠/直肠肠息肉数量:X个肠息肉大小:X cm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XXX病理学特征1.形态学描述:肠息肉呈圆形/椭圆形/结节状突出物,表面覆盖有规则的黏膜。

颜色常为浅灰色/淡红色。

2.大小:肠息肉直径约为X cm。

3.形态特征:肠息肉表面黏膜平滑,边缘清晰。

切面坚实,质地柔韧。

4.炎症程度:肠息肉周围黏膜可有轻度/中度/重度炎症反应。

5.组织学类型:经镜下观察,该肠息肉为腺瘤型息肉。

组织学描述1.上皮组织:肠息肉表面覆盖有正常的柱状上皮细胞。

2.组织结构:肠息肉主要由腺体结构组成,腺体形态较规则,大小相近。

3.染色特点:肠息肉中腺体细胞核染色质呈深染,核仁明显。

4.细胞形态学:肠息肉中腺体细胞形态规整,细胞体积适中,无异型性。

5.基底部变化:肠息肉腺体基底部可见轻度/中度增生。

6.形态特征:肠息肉腺体呈分叶状排列,某些腺体内可见小囊腺。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Ki-67染色:肠息肉核浸润指数(LI)为X%。

•CK20染色:肠息肉上皮细胞呈阳性染色。

结论根据以上所述的病理学特征和组织学描述,本例病例可确诊为结肠腺瘤型息肉。

建议患者定期复查,密切监测肠息肉的生长情况,并根据医生建议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参考文献1.XXXXXXXX2.XXXXXXXX以上是对肠息肉的病理报告的详细描述。

肠胃息肉手术病理报告

肠胃息肉手术病理报告

肠胃息肉手术病理报告肠胃息肉手术病理报告患者姓名:XXX 年龄:XX 性别:XX住院号:XXXXXXXX 手术日期:XXXX年XX月XX日临床摘要:患者于XXXX年XX月XX日因腹痛、腹胀、便血等症状就诊于本院胃肠外科门诊。

对患者进行相关检查后,行肠胃息肉手术治疗。

现于术后送病理科进一步检查。

病理所见:肠胃切除标本,包括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和直肠。

胃黏膜粘液分泌增多,呈灰黄色。

胃粘膜表面见多个息肉样隆起,约0.3-0.5cm大小,呈赤黄色,质地较软,可见部分黏液表面覆盖。

结肠黏膜正常,未见明显异常。

病理诊断:1. 胃多发息肉2. 十二指肠多发息肉3. 小肠多发息肉病理分析:本次手术标本显示患者胃、十二指肠和小肠均有多发息肉病变。

病理表现为胃黏膜表面多个隆起,大小约0.3-0.5cm,呈赤黄色。

病理诊断为胃多发息肉。

此外,十二指肠和小肠同样有多个息肉病变,病理诊断为十二指肠多发息肉和小肠多发息肉。

胃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良性病变,好发于胃体部位。

其组织学分类包括腺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类腺瘤性息肉等。

在本次手术标本中,胃黏膜表面见多个隆起,病理特点符合腺瘤性息肉的特征。

该病变通常与胃黏膜非典型增生相关,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可能是其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十二指肠和小肠多发息肉是相对罕见的病变。

其形成机制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

患有家族腺瘤性息肉病(FAP)或肠息肉-混合瘤综合征(HAMARTOMA-POLYPOSIS SYNDROME,HPS)的个体更容易发生多发性息肉。

结论:根据以上病理分析,本次手术切除标本显示患者肠胃存在多发息肉病变,病理诊断为胃多发息肉、十二指肠多发息肉和小肠多发息肉。

根据病理结果,建议患者继续密切随访,并根据医生的进一步诊治建议进行相应治疗,以预防息肉进一步发展和恶变。

直肠活检病理良性报告

直肠活检病理良性报告

直肠活检病理良性报告直肠活检病理良性报告病理号:XXXXXX姓名:XXX 年龄:XX 性别:男临床诊断:直肠息肉病理诊断:直肠良性息肉(结肠腺瘤)病理报告:标本类型:直肠活检组织切片切片编号:1-4镜下所见:切片呈乳白色,大小约为0.8×0.6×0.3 cm。

镜下观察,所见直肠黏膜无明显炎症改变,见到一结节状良性肿物,肿物表面宛如白色毛绒,直径0.5 cm。

肿物基底深达黏膜下层,边缘光滑规整。

在高倍镜下,肿物呈腺瘤样结构,由腺管和类似腺体的结构组成,腺管排列紧密,上皮细胞呈柱状,排列整齐。

上皮细胞核无明显异型性,无增生迹象。

结论:直肠活检组织切片显示为直肠良性息肉(结肠腺瘤)。

诊断说明:直肠良性息肉(结肠腺瘤)是一种常见的直肠病变,多见于老年人。

本例患者年龄较轻,且无家族史,提示本病可能与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有关。

直肠良性息肉一般呈圆形、近圆形或菜花状,表面常具有毛绒状或蘑菇状突起,基底多呈蒂状,大小多在1 cm左右,严重者可超过2 cm。

病理切片显示,本例患者切片中可见腺管排列紧密、上皮细胞排列整齐,无畸形增生和核分裂,无侵袭黏膜下的表现,表明为良性病变。

治疗建议:直肠良性息肉在一般情况下无需特殊处理,但需定期随访以避免发展为恶性病变。

建议患者改善饮食习惯,增加蔬菜、水果、纤维素摄入,减少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定期接受胃肠道镜检查,早期发现恶性变化或高危因素,如出血、溃疡形态等,及时进行切除。

如有其他相关问题,请及时与医生进一步沟通和咨询。

此诊断报告仅供医生参考,最终以临床医生的综合判断为准。

息肉增生病理报告

息肉增生病理报告

【病理报告】息肉增生一、引言息肉增生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特征为肠道内黏膜上的息肉组织异常增生。

该病症通常与肠道疾病相关,并可能导致肠道炎症、出血和癌变。

本文将介绍息肉增生的病理报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疾病。

二、病理报告概述病理报告使用的标本来自于结肠镜活检,标本切片后经过染色和显微镜下观察。

以下即为该患者的病理报告内容。

三、病理报告详解1. 标本信息标本来源:结肠镜活检标本编号:XXX-XXXXX2. 组织学特征镜下观察显示,标本组织中可见多个息肉样突起,其大小不一。

以下是有关每个息肉的详细描述:•息肉1:位于结肠X段,直径约X毫米,表面光滑,呈半球状隆起。

•息肉2:位于结肠X段,直径约X毫米,表面粗糙,呈不规则结节状。

•息肉3:位于结肠X段,直径约X毫米,表面凹凸不平,呈蕈状生长。

3. 组织学类型经过组织学分析,我们将每个息肉的组织学类型进行了鉴定。

以下是对每个息肉的组织学类型的描述:•息肉1:高级别腺瘤,组织结构呈现管腔和腺体形态,细胞核异常增生,可见细胞核异型性。

•息肉2:低级别腺瘤,组织结构较为规则,细胞核增生较轻,细胞核形态正常。

•息肉3:非典型腺病变,组织结构紊乱,细胞核异常增生明显,可见核分裂现象。

4. 其他病理特征在镜下观察中,还发现了一些与息肉增生相关的其他病理特征:•炎症反应:在息肉附近的黏膜组织中可见局部炎症细胞浸润。

•上皮增生:息肉周围的黏膜上皮细胞增生明显。

四、结论根据上述病理报告结果,该患者结肠镜活检标本中发现多个息肉样突起,其中息肉1为高级别腺瘤,息肉2为低级别腺瘤,息肉3为非典型腺病变。

此外,还观察到局部炎症反应和上皮增生。

需要进一步结合临床情况,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以预防或治疗患者可能面临的并发症。

五、参考文献1.XXXX, XXXX. 息肉增生的组织学特征及临床意义[J]. 中华病理学杂志,20XX, 38(5): XXX-XXX.2.XXXX, XXXX. 腺瘤的分类及鉴别诊断[J]. 临床病理杂志, 20XX, 38(6):XXX-XXX.注意:本文仅为病理报告样例,不具备临床诊断和治疗的能力。

肠息肉病理报告

肠息肉病理报告

肠息肉病理报告肠息肉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良性肿瘤,它一般形成在大肠的黏膜层,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容易出现。

肠息肉病理报告是医生判断病情的依据,可以很好地帮助患者及时了解自己身体的状况。

一、病理报告的重要性病理报告是病理医生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写出的有关疾病诊断的文书,是医生诊断病情的重要依据。

肠息肉病理报告中会详细地描述病灶的位置、大小、形态、组织结构、细胞学特点等方面的信息,帮助医生作出更加准确的病情判断。

二、肠息肉病理报告的内容1、基本信息肠息肉病理报告的基本信息包括患者的个人资料、病史和临床表现等,这些信息对于医生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它们可以作为医生做出病情判断的参考。

2、肿瘤大小和形态肿瘤的大小和形态是肠息肉病理报告中重要的指标之一,它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人的病情和肿瘤的发展情况。

病理医生会详细地描述肿瘤的大小、形态等特征,这有助于医生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3、组织学结构肠息肉病理报告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就是组织学结构,这个指标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肿瘤的性质。

组织学结构包括肿瘤组织的细胞类型、组织结构、肿瘤细胞分裂情况等方面的内容,这些信息对于医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4、肿瘤类型肿瘤类型是病理医生根据组织学结构和其他指标判断出来的,它是病理诊断的核心内容之一。

肠息肉病理报告中会详细地描述肿瘤的类型,并且给出医治建议。

三、如何应对肠息肉病理报告肠息肉病理报告通常会表明肠息肉的大小、数量和类型等信息,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做出正确地治疗决策,并且避免患上肠道癌等严重的疾病。

在收到肠息肉病理报告后,患者可以就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与医生进行详细的讨论,同时还应该注意饮食健康、积极锻炼身体、注意休息。

肠息肉病理报告

肠息肉病理报告

肠息肉病理报告临床资料,患者,男,56岁。

主因,腹痛、腹泻不适,查体发现腹部压痛,肠镜检查示,直肠息肉。

镜下所见,镜下组织标本呈灰红色,质地中等,切面见灰白色结节状病灶,直径0.5cm×0.3cm,质地较软,质地不均,表面见黏膜充血,质地较软,质地不均,表面见黏膜充血、粘膜糜烂,病灶周围见炎性细胞浸润。

病理诊断,肠息肉。

病理诊断,直肠息肉。

镜下组织标本呈灰红色,质地中等,切面见灰白色结节状病灶,直径0.5cm×0.3cm,质地较软,质地不均,表面见黏膜充血、粘膜糜烂,病灶周围见炎性细胞浸润。

结论,直肠息肉。

病理诊断,肠息肉。

参考文献:1. 杨文新,肠息肉的病理学特点及临床意义[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6(03): 301-304.2. 刘宇,肠息肉的病理学特点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2018(07): 78-80.3. 王小明,肠息肉的病理学研究进展[J]. 中国医学科学杂志,2019(10): 102-105.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结肠疾病,通常在结肠黏膜上形成小的息肉状突起物。

肠息肉多数为良性病变,但也有一定比例的肠息肉可发展成为恶性肿瘤,因此对于发现的肠息肉应及时进行治疗和随访。

根据病理学特点及临床意义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医生对患者进行治疗和随访。

在镜下观察肠息肉组织标本时,通常可以看到灰红色的组织,质地中等,切面呈现灰白色结节状病灶,直径大小不一,质地较软,表面可能出现黏膜充血、粘膜糜烂的现象,病灶周围还可见炎性细胞浸润。

这些病理学特点对于肠息肉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肠息肉的治疗,一般情况下可以采取内镜下切除、微波消融、冷冻治疗等方法。

对于高度怀疑为恶性肿瘤的肠息肉,应及时进行手术切除,并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定病变的性质。

肠息肉的病理学研究进展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的诊疗依据,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随访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因此,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应当加强对肠息肉的病理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以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诊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息肉种类与肠镜(病理)报告
我们做肠镜检查,最常见的赘生物就是息肉,其中的腺瘤性息肉,其实就是肠癌的预备状态,90%以上的结直肠癌是它演变而来的。

而腺瘤性息肉在50岁之后的检出率非常高。

一项研究显示:在7203例次肠镜检查中,息肉检出率为:
50岁前为17%,
50~59岁为35%,
60~69岁为56%,
>70岁为63%。

以上数据还不包括结肠息肉病、P-J综合征、进展期结肠癌、肠道准备不合格者及检查失败者。

研究显示,直径超过2cm的腺瘤恶变率高达50%,多发性家族性息肉病癌变率可达100%,且发生癌变的年龄较轻。

因此,肠镜报告,以及肠镜活检病理报告,描述最多的是关于大肠息肉的。

一般的说,大肠息肉牵扯到两部分专业术语:
一个是肠镜的报告,另一个是息肉切除后或活检后的病理报告。

很多病人在切除息肉后拿着报告感到很茫然,希望医生有时间给比划比划,解读一番。

肠息肉概述
人体的肠道黏膜的表面也会长一些突出到肠腔的局限性隆起,这些隆起在没有明确性质前会统称为大肠息肉。

大肠息肉根据病理可以细分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主要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
而非腺瘤性息肉主要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

确定性质后,按照部位加上病理诊断学名称,就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专业名词,比如:直肠管状腺瘤,乙状结肠绒毛管状腺瘤,横结肠绒毛状腺瘤,升结肠增生性息肉或盲肠炎性息肉等。

一、肠镜报告
1.单发或多发
根据息肉数目:分为多个与单发。

两个以上就称为多发息肉。

因此如果您的报告写的是多发息肉,一定要看看数目。

也许只有两个。

2.根据有蒂或无蒂:分为有蒂型、亚蒂型(广基型)、扁平息肉。

蒂就是根的意思。

想想蘑菇、山楂、樱桃的蒂就好理解了。

一般的说,有蒂的息肉切除起来容易的多。

3.息肉的内镜分型
(1)日本山田分型
山田I型:息肉基底部平坦、基底宽,略隆起于肠壁表面。

简单的说,这个类型的息肉就是扁平,没有蒂的。

山田II型:息肉基底部突出较明显,息肉呈半球状。

虽然突出黏膜面,但蒂还没有成型。

山田III型:息肉基底部突出明显,与周围肠壁黏膜成锐角,息肉呈类球形。

这是种粗蒂息肉。

山田Ⅳ型:息肉表现为球形,通过短、长蒂与肠壁相连接。

真正的带蒂息肉。

(2)P-S分型
这种分型使用的是英文,P(pedunculated)指的是有蒂的,S(sessile)指的是平坦的,而PS指的是亚蒂的。

因此如果是Ip指的是I型带蒂的,依此类推,Is指的是平坦的,Ips指的是亚蒂的。

一般专业人士会分的更细,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知道息肉是不是带蒂就够了。

二、病理报告
1.腺瘤性息肉
是由异型增生的腺上皮所构成的良性肿瘤。

腺瘤性息肉的病理类型多根据绒毛成分来划分,绒毛含量<25%的为管状腺瘤,25%-75%为绒毛管状腺瘤,>75%为绒毛状腺瘤。

(1)管状腺瘤
是大肠腺瘤性息肉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分布于直肠及乙状结肠。

肠镜下管状腺瘤多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部分有分叶,息肉大小不等,多为有蒂型。

管状腺瘤一般生长缓慢,分化良好,较少发生癌变。

如果息肉是管状腺瘤,那稍稍可以宽心了,管状腺瘤是肿瘤性息肉中最好的一种类型,
需要注意的是:它虽然较少癌变,但不等于不会癌变!
(2)绒毛状腺瘤
在大肠腺瘤性息肉中不常见,占全部大肠腺瘤的5%-10%,大部分为广基型。

肠镜下绒毛状腺瘤表面呈绒球状,多覆有粘液,有时可有糜烂。

绒毛状腺瘤性息肉的异型增生和癌变率较高,有文献报道,直径大于2cm的恶变率为50%。

如果息肉是绒毛状的,一定要高度警惕,密切随访。

(3)管状绒毛状腺瘤
顾名思义,这是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的混合型,大小不一,管状绒毛状腺瘤可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其癌变风险介于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之间,其癌变率的高低与其绒毛含量相关。

混合型腺瘤一定要看一下描述的绒毛含量以及异型增生的程度,如果都很高,要密切随访。

2. 增生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多呈无蒂,少数有蒂,直径较小,一般小于5mm,通常发生于大肠近端。

以前有很多医生认为散发性增生性息肉癌变的可能
性很小。

现在的观点认为有些增生性息肉可出现异型性增生,进展成为不典型结构和细胞特征的潜能。

尽管2010年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中指出,大肠远端直径小于5mm的增生性息肉可以不切除,但是在没有明确把握是增生性息肉的时候,不可掉以轻心,需随访复查。

3.锯齿状腺瘤
对于这种类型的腺瘤,不是每个内镜医生和病理医生都善于诊断。

这种腺瘤的特点是表现为锯齿状外观,同时兼具增生性息肉的结构特点及腺瘤的细胞学特征。

主要有两个类型:广基型(SSA/P)好发于近端结肠,较少引起症状,体积比增生性息肉大,通常为5-10mm,肉眼观为扁平或无蒂轻微隆起的息肉;
传统腺瘤(TSA)常见于远端结肠,外生样息肉,肉眼观与管状腺瘤类似。

目前锯齿状腺瘤是关注的热点,因为研究者认为锯齿状途径是大肠癌发生的第三种途径。

一旦诊断锯齿状腺瘤,应引起重视。

4.炎性息肉
是肠粘膜长期慢性炎症所引起的炎性反应性增生,由于炎症刺激导致上皮再生、修复,纤维组织增生导致息肉形成。

此类息肉通常较小,直径多<1cm。

炎性息肉是否癌变目前争论不一,但一般认为炎性息肉发生腺瘤性变化后可再演变成大肠癌。

我认为,如果明确是炎性息肉,治疗原发病为主。

5.异型增生(不典型增生)
所谓的异型增生或不典型增生是非常专业的病理术语,通俗的说,就是细胞增生没有按照良性方向,而走偏了。

腺瘤不典型增生程度分为三度:
轻度不典型增生即不典型增生细胞仅限于上皮层底部,不超过上皮层1/3;
中度即不典型增生细胞占全上皮层的l/3~2/3;
重度不典型增生为不典型增生细胞占全上皮层的2/3以上。

通俗的说,不典型增生越重,距癌症就越近。

6.瘤变(异型增生、不典型增生)
2000版的WHO肿瘤组织学分类中提出胃肠道肿瘤统一采用“上皮内瘤变”取代原来所用“异型增生(不典型增生)”的名词。

这个分类把原来异型增生全部整合到上皮内瘤变中,即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替代原来的轻度和中度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则替代重度异型增生,且原有的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等完全等同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所以建议对于内镜下活检病理提示大肠腺瘤合并上皮内瘤变,不管是低级别还是高级别,均予内镜下完整摘除。

三、临床意义
了解这些专业词的目的是为了规范的进行治疗和规律复查。

大肠腺瘤可分布于肠道的各个部位,其中以左半结肠和直肠多见。

检查发现息肉的目的是为了防癌。

现代科学非常发达,但是大肠癌发生的机制仍然不完全清楚,研究者认为大肠癌的70%-95%来源于腺瘤性息肉。

大肠癌的发展简单归结起来是:
正常粘膜-上皮细胞增生-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早期癌-浸润癌的过程,此种演变过程大约需要5-15年。

腺瘤的大小、病理类型以及不典型增生程度与大肠腺瘤恶变密切相关,其中不典型增生的程度与恶变相关性更加明显。

了解了这些专业词后,针对自己的内镜和病理报告,重点对照一下自己是不是高危腺瘤,符合高危的,应该在息肉切除后3-6月内复查肠镜。

什么是高危腺瘤呢?
如果息肉的数目≥3个、直径>1cm、病理示绒毛状腺瘤或混合型腺瘤(含较多绒毛状结构成分)、重度异型增生(不典型增生),这一类的具有高度恶变倾向,称为高危腺瘤(美国癌症协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