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高一(下)入学历史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高一(下)入学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每小题4分,共15个小题,共60分)
1. 战国时代,齐鲁两国的儒生有套“封禅”学说,到泰山山顶上祭祀上帝叫作“封”,在泰山下小山祭祀叫作“禅”。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在泰山举行了封禅礼,成为儒家封禅学说的第一个实践者。

其目的在于()
A.表达对中原各种传统文化的尊重
B.促进儒家与法家两派的融合
C.通过皇权与天命的结合稳固统治
D.以迷信思想弥补法家的缺陷
【答案】
C
【考点】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注意对材料中心思想的提取。

【解答】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在泰山举行了封禅礼,其目的是把皇权与天命相结合来巩固统治,故C项正确;
A项是不符合史实,秦朝以法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故排除;
B项是指西汉董仲舒的儒学,故排除。

D项说法错误,故排除。

故选C。

2. “柔仁好儒”的太子认为汉宣帝(汉武帝曾孙)“持刑太过,宜用儒生”,汉宣帝训斥说:“汉家自有制度”,“奈何纯任德教”。

这主要反映了()
A.汉代制度杂糅儒学与法家思想
B.汉代崇儒政策发生动摇
C.汉宣帝不以儒学作为正统思想
D.汉宣帝时儒生地位下降
【答案】
A
【考点】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解析】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主要考查汉代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

【解答】
材料信息“持刑太过,宜用儒生”、“汉家自有制度”、“奈何纯任德教”反映出汉代制度糅合了儒家和法家思想,即外儒内法的董仲舒新儒学,故A项正确;
汉武帝以后儒学确立了独尊的地位,成为统治的正统思想,故BC项错误;
汉武帝以后,儒生得到了重用,故D项错误
3. 唐太宗的开明政治和制度创新,造就出的时代风貌是()
①兼容并蓄;②博大开放;③昂扬进取;④全面辉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A
【考点】
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解析】
本题考查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解答】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出现“兼容并蓄、博大开放、昂扬进取”的时代风貌。

故①②③正确。

④全面辉煌说法绝对。

综上所述,故A正确,排除BCD。

故选A。

4. 北宋名臣蔡襄曾说:“枢密院要兵则添,财用有无不知也;管军将帅少兵则请增,不计较今日籍倍多,何故用不知也;三司但知支办衣粮日日增添,不敢论列,谓兵非职事也。

”“各为之谋,以至于此。

”这反映了北宋()
A.兵士激增国家负担重
B.专制集权得到了强化
C.中央官僚政治的弊端
D.军队战斗力大大下降
【答案】
C
【考点】
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解析】
本题考查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根据题干“财用有无不知也”“何故用不知也”“谓兵非职事也”进行分析。

【解答】
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兵士激增国家负担沉重,排除A项(1)材料没有反映专制集权的强化,排除B项(2)材料没有涉及军队战斗力,排除D项。

故选:C。

5. 小明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找到这样一段材料:“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这一段文字最有可能出自下列哪一本书()
A.《元曲赏析》
B.《全汉赋》
C.《全唐诗》
D.《宋词欣赏》
【答案】
D
【考点】
宋词和元曲
【解析】
本题考查宋词,解题的关键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解答】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是辛弃疾的作品,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6. “亲亲相隐”是中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司法原则,也就是指亲属之间可以藏匿、包
庇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

如以严苛著称的《大明律》中规定“同居亲属有罪互相容
隐”“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

此司法原则不能()
A.影响明代司法活动的公正
B.损害明代法律的权威性
C.反映宗法观对法制的影响
D.体现对人情伦理的重视
【答案】
B
【考点】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需要掌握古代中国的司法特点。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
中“亲亲相隐”特点的理解。

【解答】
从材料信息可知,“亲亲相隐”的特点是“亲属之间可以藏匿、包庇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其目的是彰显孝道、注重孝悌,加强宗族团结,体现了对人情伦理的关怀,有助于维
护当时的社会稳定。

这一原则本质上体现了宗法制对法制观念的影响,故CD两项正确。

“亲亲相隐”原则不能确保司法活动的公正,也未损害明代法律的权威性,故A项正确,B项错误。

7. 马克思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代表的是道义原则,而最现代的社会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的确是一种悲剧,甚至诗人的幻想也永
远不敢创造出这种离奇的悲剧题材”。

这段话的最确切最完整含义是()
A.落后造成了挨打的悲剧
B.英国是为了维护商业特权
C.中国代表正义无可指责
D.鸦片战争充满矛盾与悖论
【答案】
D
【考点】
鸦片战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鸦片战争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
A.材料中不是完全强调落后就会挨打的悲剧,他也强调落后的一方代表的是道义的原则。

B.材料没有体现出,英国是为了维护商业特权。

C.中国代表正义无可指责,但是却是一种悲剧,所以也不是对材料完整的理解。

D.从材料可以看出正义的一方代表是陈腐的世界,终会失败,所以明显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鸦片战争充满了矛盾与悖论。

8. 学者马勇在论述晚清后二十年历史时写道:“会议进行了两天,他们终于达成一致行动的谅解,同意适度向中国增兵,计划在条件适度成熟时先夺取天津,然后以天津为
基地大本营,继续向北京用兵,向华北用兵,拯救被困在那里的外国人。

”此后,列强
发动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故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D
【考点】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解析】
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相关知识。

【解答】
“晚清后二十年”指1892~1912年,排除AB;
“先夺取天津,然后以天津为基地大本营,继续向北京用兵,向华北用兵,拯救被困在那里的外国人”符合八国联军侵华路线,D符合题意;
甲午中日战争起点在朝鲜,排除C;
故选D。

9. 1937年7月8日,蒋介石电令二十九军“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并须全体动员以各事态扩大”。

之后,政府不断通过外交途径与日本交涉,谋求和平解决事变。

体现了当时国民政府()
A.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B.寄希望于国际调解
C.应战而不求战的态度
D.对日方针摇摆不定
【答案】
C
【考点】
侵华日军的罪行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过程分析。

【解答】
A.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就放弃了。

B.寄希望于国际调解是九一八事变以后的态度,不是七七事变以后的态度。

C.从材料中的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可以看出国民党主张抵抗日本侵略,从材料中政府不断通过外交途径与日本交涉,谋求和平解决事变,能够反映出国民的不求战的态度。

D.材料还是建立在抵抗的基础之上,并不是方针摇摆不定。

10. “徐州总司令刘峙集中8个兵团及其他直属部队,总兵力80万人,我军出动兵员60万,在豫皖苏边区,展开空前规模的战略决战”。

这位老兵的日记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
C
【考点】
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淮海战争的概况来进行分析。

【解答】
A.辽沈战役是在东北地区而不是在徐州。

B.平津战役是在华北地区也不是在徐州附近。

C.淮海战役是围绕着徐州附近进行的决战。

D.渡江战役主要是在长江沿岸没有涉及到徐州。

故选C。

11. 明代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众多农民有目的“迁业”,由种田转向植棉、栽桑、纺
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
B.手工业技术的巨变
C.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
D.世界市场的需要
【答案】
C
【考点】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解答】
依据题干材料可知,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农民由种田转向植棉、栽桑、纺纱织布以获
取利益,反映了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

题干材料反映了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是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的表现,不是强调
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故A项错误。

题干材料涉及的农业领域,不是手工业,故B项错误。

题干材料涉及的是国内市场,没有涉及世界市场,故D项错误。

故选C。

12. 商朝分封,不见授土授民,有“封”,而无“建”;西周授土授民,有“封”,更有“建”。

据此可知,西周分封()
A.实现了“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
B.确立了周天子的专制王权
C.加强了西周对地方的统治
D.巩固了西周大一统的局面
【答案】
C
【考点】
分封制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分封制,解答的关键信息是“西周授土授民”,结合分封制进行思考即可。

【解答】
西周时期尚未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排除A;
西周时期,专制王权并未形成,排除B;
结合材料所知,西周的封建通过授土授民实现了封邦建国,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从
而有利于巩固统治,所以C正确;
秦汉时期才形成“大一统”局面,西周并未形成,排除D。

13. 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获得了大量矿产资源开采权,而日本在这场瓜分中国市
场的争夺中几乎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直到1899年方才开始有机会染指中国内陆的矿产
资源。

这是因为()
A.列强眼红日本的巨额战争收益
B.日本开矿技术没有优势
C.甲午战争激起中国的民族愤恨
D.中国内陆矿产十分有限
【答案】
C
【考点】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解析】
本题考查甲午战争的影响。

【解答】
甲午战争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国人对日本怨恨较深,导致日本在瓜分中国市场时
处于被动状态,故C项正确;
列强虽不愿日本独占中国,但并不是“日本在这场瓜分中国市场的争夺中几乎一直处于
被动状态”的主要因素,故A项错误;
B、D两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故B、D两项排除。

故选C。

14. 《中国近代经济史纲》记载1922年一民族资本家言:“我之廉价工人,彼(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日本)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

况彼来者皆该国一流工厂,资本较吾雄厚,技
术较吾高深,对工厂之管理经营,亦皆养之有素,吾更何恃而不恐,吾将何术以善后。

”结合材料知识分析,解决这种状况的根本方法为()
A.首先取得民族独立
B.建立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
C.冲破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双重压
D.大力发展经济
【答案】
A
【考点】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相关知识。

对材料相关言论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
的关键。

【解答】
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多种因素,其中帝国主义是最主要的因素,材料主要反
映的是日本向中国资本输出,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劳动力制造产品,利用其自身的
优势与在中国享受的优惠条件,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行挤压、打击,因此要改变这
种状况,只有完成翻地反封建的任务,即只有取得民族独立,才会从根本上改变,故
A符合题意。

B选项错误,这并不是材料所要指明的方向,排除。

C选项错在前半部分,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D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

15.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于2019年10月18日至27日在中国武汉举行。

湖北武汉,它将自己出众的文教
底蕴、厚重的历史文化、激扬的青春朝气借助此次盛会展示于世界面前。

关于近代以
来武汉这座城市的历史史实,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洋务运动期间张之洞在汉阳创办军用企业汉阳铁厂
B.辛亥革命期间孙中山在武汉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C.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武汉国民政府收回汉口英租界
D.新中国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答案】
C
【考点】
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国共合作要求学生结合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
A.汉阳铁厂性质为民用企业;\
B.辛亥革命期间,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C.北伐期间,因不满英国对中国革命的干涉及其所制造的惨案,武汉国民政府进行了
收回英租界的斗争,并获得胜利。

D.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于一五计划时期。

二、材料分析题(40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亡,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秦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戮力本业耕织,致
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性,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

法及太子,鲸劓
其傅。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

兵革大强……孝公已死,惠王代厚……人说惠
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
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庶人之富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者
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
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变法法令得以推行的原因何在?
(2)据材料二、三分析商鞅变法产生了哪些主要的社会影响?
(3)据材料四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可得到什么认识?
【答案】
理论基础:法家思想。

原因:秦孝公支持;赏罚分明;公正无私。

社会影响:社会秩序安定,国力增强;旧制度被废除,社会各阶层的地位发生了巨大
变化。

原因: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秦孝公司后,商鞅失去了政
治支持。

认识:改革总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改革者往往要付出血的代价才能换取社会的进步;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

【考点】
商鞅变法的内容
【解析】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

需要结合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背景、影响以及商鞅悲惨结局的
原因和启示分析,注意解读材料,同时注意把握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其影响。

【解答】
第一小问的理论基础,依据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可以得出理论基础是法
家思想。

第二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秦孝公支持;赏
罚分明;公正无私。

本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二、三可以得出社会秩序安定,国力增强;旧制度被废除,
社会各阶层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

第一小问的结局,依据材料四“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可以得出原因是变法触动了旧贵族
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秦孝公司后,商鞅失去了政治支持。

第二小问的认识,属于开放性题,依据四则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改革总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改革者
往往要付出血的代价才能换取社会的进步;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代太学以五经为教材,进行经学教育。

国家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较为严格
的审定。

太学只允许传授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则被拒之门外。

汉代经学分为今文经学
和古文经学两派。

今文经学是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成的经书,以董仲舒为首的一批儒
家学者利用“阴阳五行”学说将儒学神学化,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命题。

——《两汉太学的初兴》
材料二面对西方帝国主义势力的东进、西方文明的冲击,在英勇反抗帝国主义的同时,掀起了学习西方文明的热潮,纷纷致力于探索富国强兵之路。

洋务教育是一定的社会
历史条件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经济运动的客观结果,其内在的导因在于那个时期
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无论是兴办军事工业时引进西方先进生
产科学技术,还是兴办民用工业时学习西方先进管理经验,洋务派深感人才匮乏。

——张雪蓉《论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建设》
材料三 1949~2008年新中国的教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学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教育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

【答案】
(1)特点:教学内容为儒家经典。

成因: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大力推崇儒学教育,以加
强思想大一统。

(2)影响:为洋务运动培养了一大批科技、军事、翻译方面的人才;打破了传统教育体制;传播了西学;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

(3)现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基本实现普及义务教育;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教育发展更为迅速,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各类人才。

原因: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提出;改革开放,综合国力的提升;优先发展教育思想的提出,党和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实行;人民对教育的重视和渴求;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需要。

【考点】
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解析】
(1)本题考查太学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

(2)本题考查洋务教育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3)本题考查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相关知识,主要结合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

【解答】
(1)关于特点,依据材料“太学只允许传授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则被拒之门外”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教学内容为儒家经典。

关于成因,结合董仲舒的思想和汉武帝推广儒学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下: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大力推
崇儒学教育,以加强思想大一统。

(2)依据材料“无论是兴办军事工业时引进西方先进生产科学技术,还是兴办民用工
业时学习西方先进管理经验,洋务派深感人才匮乏”并结合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下:为洋务运动培养了一大批科技、军事、翻译方面的人才;打破了传统教育体制;传播了西学;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

(3)现象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基本实现普及义务教育;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教育发展更为迅速,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各类人才。

原因结合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回答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