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望-国际经济学第四版-第6章-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合集下载

国际经济学课件第6章

国际经济学课件第6章
厂商数量和平均成本
– 平均成本如何依赖于行业内的厂商数量? – 在各厂商等同的条件下, P = P , 等式 (6-5) 表明Q = S/n 但是等式 (6-4) 表明平均成本反过来又是由于厂商的 产出水平决定的 – 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平均成本是由市场规模和行 业内厂商数量决定的: AC = F/Q + c = n x F/S + c (6-6)
– 边际收益通常低于价格. – 以下两个因素决定边际收益和价格之间的关系:
– 厂商已经销售了多少产品 – 需求曲线的斜率
需求曲线斜率表明垄断厂商为了多售出一单位产出需要把 价格降低多少.
Copyright 2003 Pearson Education, Inc.
Slide 6-11
不完全竞争理论
Slide 6-18
不完全竞争理论
– 我们用一个能反映以上特征的等式来描述这种
需求: Q = S x [1/n – b x (P – P)] (6-5)
其中: :
– Q 是某厂商的销售量 – S 是行业的中销售量 – n 行业中的厂商数量 – b 是一个常数表示一厂商销售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 P 该厂商产品的价格
– 厂商数量以及平均价格的决定分为三个步骤:
– 推导出厂商数量和一典型厂商平均成本之间的关系. – 推导出厂商数量和各厂商所制定价格 之间的关系. – 推导出均衡的厂商数量和厂商制定的价格
Copyright 2003 Pearson Education, Inc.
Slide 6-20
不完全竞争理论
第六章
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
本章框架结构
前言 规模经济和国际贸易:概述 规模经济和市场结构 不完全竞争理论 寡头竞争和贸易 倾销 外部经济理论 外部经济和国际贸易 提要

国际经济学课件:第6章 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

国际经济学课件:第6章 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
这个厂商数就是该行业的均衡厂商数,因为 没有厂商愿意进入或者退出某行业。
Copyright © 2009 Pearson Addison-Wesley. All rights reserved.
6-21
垄断竞争
• 如果某行业的厂商数不等于均衡厂商数, 那么厂商就会进入或退出这个行业。
如果价格超过平均成本,该行业就会盈利, 更多的厂商就会进入该行业。
6-15
垄断竞争
AC = F(n/S) + c
• 随着行业中厂商数量n的增加,因为每个 厂商的产量减少,平均成本增加。
• 随着行业总销售的增加,因为每个厂商 的产量增加,平均成本减少。
Copyright © 2009 Pearson Addison-Wesley. All rights reserved.
• 随着行业中厂商数量n 的增加,因为厂商面临 的竞争越激烈,各厂商的产品定价越低。
Copyright © 2009 Pearson Addison-Wesley. All rights reserved.
6-20
垄断竞争
• 在某一厂商数水平下,厂商的定价和平 均成本相等。
• 在某一厂商数水平下,每个公司赚取的 利润并没有补偿所有的成本(包括生产 成本):价格和平均成本相等。
6-26
行业内贸易
• 根据李嘉图模型和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可知,各 国进行专业化的生产。
在发生在两个行业之间的贸易是行业间贸易。
•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假设:
本国是资本充裕的国家,专门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棉布,而外国进口棉布。
外国是劳动充裕的国家,专门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粮食,而本国进口粮食。
Copyright © 2009 Pearson Addison-Wesley. All rights reserved.

第六章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

第六章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

问题是如何决定市场或行业内产品品种的数目?
需求方面假设:消费者偏爱消费多样化 (Love of variety)
即消费者希望供选择的消费商品种类越来越多。 产品差异性带来的结果是每一厂商一般拥有相 对固定的消费者群体。 对于一个单个厂商来说,如果他的产品价格高 于市场平均价格,那么一部分消费者会转而选 择其他产品,但不会全部转移,因为其他厂商 的产品不能完全替代他的产品; 若他的产品价格低于市场平均价格,对他的产 品需求会增加,但不会将全部消费者都吸引起 来。
相应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逐渐完善,降低企业成本。
“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效应。 (阿罗Arrow)生产中的一些技能或知识往往直接来自 于实践经验的积累。行业内每个企业都可从整个行业的 规模扩大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积累,这便是所说的
专业化的供应商 劳动力市场共享 知识外溢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 基本假设比照
传统贸易理论 • 规模报酬不变 • 完全竞争 新贸易理论 • 规模经济 • 不完全竞争
在国际经济学领域有著名的“三个man” 克鲁格曼(Krugman) 赫尔普曼(Helpman)
G.M.格罗斯曼 (Gene M.Grossman)
第一节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先行优势”(First mover advantage)
外部经济和贸易模式
价格、成本 (每只手表)
泰国的平均成本曲线 ACTHAI 位于瑞士的平均成 本曲线ACSWISS之下, 泰国潜在地能够以比瑞士 低得多的价格供应市场。 但是,如果瑞士的制表工 业建立在先的话,它就能 以价格P1来销售手表; 这一价格低于泰国个别厂 商从事生产的初始成本C0 即使新的生产者可能具有 潜在的低成本,由于历史 原因而建立起来的专业化 生产模式会持续下去。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1-11章复习重点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1-11章复习重点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第二节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模型框架1、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形状、递增原因、含义)1)含义: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产生的各种物品或劳务的最有产量组合。

2)模型:两种产品——X、Y;两种生产要素--资本K、劳动L3)递增原因:2、机会成本:1)含义:机会成本是指为生产一单位的某一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2)表达式:-△dY/△dX3) 解释:A)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生产点由a向b运动时,对应切线斜率绝对值不断上升,即随着X的生产量的增加,其机会成本是递增的。

B)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机会成本不变。

生产X和Y的两个部门采用的生产要素组合比例完全相同,一个部门所释放出的自焚和劳动,正好可以被另个部门完全吸收,在规模收益不变的条件下,两个部门的生产减少或增加都是固定不变的。

3、社会无差异曲线1)含义:能为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满足的不同商品组合的连线2)性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效用水平越大、不相交、凸向原点、负斜率3)用途:a) 确定一国的均衡消费点:均衡消费点为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的切点b)从规范分析的角度看,社会无差异曲线可以衡量整个社会的福利。

曲线越高,福利越高。

4、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1) 条件:生产均衡、消费均衡、市场出清2)消费均衡点唯一:生产可能性边界与无差异曲线相切.切点处生产者利润达到最大化,机会成本等于相对价格;消费者效用最大化,边际替代率等于相对价格;生产点与消费点重合,生产等于消费,市场出清。

3) 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A)含义:分别为一国某一商品对应于其相对价格的供给与需求B) 推导:P21C)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封闭条件下的均衡产量、消费水平以及相对价格5、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1)条件:生产均衡、消费均衡、贸易平衡2)国际均衡价格为过剩供给曲线与过剩需求曲线的交点.第三节国际贸易的起因1、起因:1) 生产技术差异2)要素禀赋差异3)要素禀赋差异4)要素禀赋差异5)要素禀赋差异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第二节劳动生产率差异与国际贸易:李嘉图模型1、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A、绝对优势含义:一国在某一产品的生产上比其他国家劳动投入更低或劳动生产率更高B、比较优势含义:(1)在两国都能生产同样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006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006


29
封闭条件下,A、B两国的市场均衡分别为A点与B点。
市场规模扩大, 世界均衡点为W, 厂商数目为nw,所 有厂商的均衡产量 均为qw。

A’、B’分别表示A、
B两国开放后的新均 衡点 。各国厂商的 产量均为qw ,A、 B两国的厂商数目之 和等于nw 。
30


开放后的情形
国际分工格局 :同一行业里,一国只生产某些 种类的产品,另一国则生产其他类型的产品 , 我们不能肯定每个国家生产产品的种类 。 贸易形态:产业内贸易。 市场扩大产生两种积极效应:一是通过厂商产 量的提高实现规模经济利益 ;二是增加产品的 品种数量。 贸易的福利效果:一是生产成本的降低,使消 费者可以更低的价格购买消费品;二是产品品 种的增加,使得消费者可有更多的选择,带来 更多的满足。
24




均衡状态下,市场规模大小与厂商数目(或差异 产品数目)以及厂商产量之间的关系: 如果市场规模越大,则其所能容纳的厂商数目 (n)就会越多; 其次,厂商数目越多,与单个厂商平均成本曲线 相切的需求曲线就越平坦,这意味着厂商的均衡 产量会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而上升。 由于所有厂商的条件均完全相同,所以均衡时, 所有厂商的产量与产品价格也均相同,若用M表 示整个市场规模,那么均衡时每个厂商的产量均 为:q=M/n。
5
外部规模经济产生的根源: 行业地理位置的集中:
随着行业集中,相应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也
逐渐完善起来,有利于企业成本的降低。 “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效应: 生产中的一些技能或知识往往直接来自于实践 经验的积累,随着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来自 于实践的经验积累就比较显著了,因此,行业 内每个企业都可从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中获得 更多的知识积累。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自整理)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自整理)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李坤望国际经济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自整理)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第一章1.封闭条件下,中国和美国的小麦与布的交换比率分别为1:4和2:5,那么在两国之间展开贸易后,小麦与布之间的交换比率可能为.A.1:6B.2:6C.3:6D.4:62.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只要各国在生产同样产品时存在着价格差异,那么比较利益理论就仍然有效。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A.正确B.不正确3.作为新贸易理论的核心基础之一,规模经济意味着随着产量增加,()A.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都下降B. 平均成本变化不确定,边际成本下降C. 平均成本下降D.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都上升4.以下说法中,()是错误的。

A.绝对优势理论是以机会成本不变为前提的,而相对优势理论则是以机会成本递增为前提的B.相对优势理论可以部分地解释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层次不同的国家之间进行贸易的基础C.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用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动因D.无论是生产技术差异还是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导致国际贸易产生,都是以两国之间同一产品的价格存在差异为前提第二章1.下列() 属于李嘉图模型的假定前提条件。

A.生产过程中使用资本和劳动力两种要素B.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成本C.生产要素可以在两国间自由流动D.生产要素非充分利用因此机会成本不变2.下列()不属于重商主义的观点。

A.货币是财富的唯一表现形式B.通过国际贸易可以提高所有贸易参与国的福利水平C.出口意味着贵金属的流入D.进口意味着贵金属的流出3.下列关于技术差异论的表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分为绝对技术差异论与相对技术差异论B.劳动力在国内两个部门之间自由流动,而且机会成本保持不变C.参与贸易的两个国家福利水平都可以得到提高D.一国比另一国家的技术优势越大,则通过国际贸易获得的福利增加越大4.下列哪一条不是重商主义的理论主张()A.贸易不是“零和”的B.多卖少买,保持贸易顺差,是获得财富的基本原则C.国家应干预经济,鼓励出口,限制进口D.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第三章1.假定每单位x产品的生产需要4单位劳动与6单位土地,每单位Y产品的生产需要2单位劳动与4单位土地,如果本国有100 单位劳动与200单位土地,外国有200单位劳动与300单位土地,则根据H-O理论可推出()A. X是土地密集型产品,本国出口X产B. X 是土地密集型产品,品本国出口YC. Y是土地密集型产品,产品本国出口.D.Y是土地密集型产品,X产品本国出2.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如果美国与中国相比是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汽车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纺织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则与封闭条件下相比,中美两国进行贸易后()。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自整理)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自整理)

1.封闭条件下,中国和美国的小麦与布的交换比率分别为1:4和2:5,那么在两国之间展开贸易后,小麦与布之间的交换比率可能为.A。

1:6B。

2:6C。

3:6D。

4:62。

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只要各国在生产同样产品时存在着价格差异,那么比较利益理论就仍然有效。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A。

正确B.不正确3。

作为新贸易理论的核心基础之一,规模经济意味着随着产量增加,()A。

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都下降B. 平均成本变化不确定,边际成本下降C。

平均成本下降D。

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都上升4。

以下说法中,()是错误的。

A。

绝对优势理论是以机会成本不变为前提的,而相对优势理论则是以机会成本递增为前提的B。

相对优势理论可以部分地解释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层次不同的国家之间进行贸易的基础C.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用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动因D。

无论是生产技术差异还是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导致国际贸易产生,都是以两国之间同一产品的价格存在差异为前提1。

下列()属于李嘉图模型的假定前提条件。

A.生产过程中使用资本和劳动力两种要素B。

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成本C。

生产要素可以在两国间自由流动D.生产要素非充分利用因此机会成本不变2.下列()不属于重商主义的观点。

A。

货币是财富的唯一表现形式B。

通过国际贸易可以提高所有贸易参与国的福利水平C.出口意味着贵金属的流入D。

进口意味着贵金属的流出3.下列关于技术差异论的表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

分为绝对技术差异论与相对技术差异论B.劳动力在国内两个部门之间自由流动,而且机会成本保持不变C。

参与贸易的两个国家福利水平都可以得到提高D。

一国比另一国家的技术优势越大,则通过国际贸易获得的福利增加越大4。

下列哪一条不是重商主义的理论主张()A。

贸易不是“零和”的B.多卖少买,保持贸易顺差,是获得财富的基本原则C。

国家应干预经济,鼓励出口,限制进口D。

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1.假定每单位x产品的生产需要4单位劳动与6单位土地,每单位Y产品的生产需要2单位劳动与4单位土地,如果本国有100 单位劳动与200单位土地,外国有200单位劳动与300单位土地,则根据H—O理论可推出()A。

(免费)国际经济学--第6章 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免费)国际经济学--第6章 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贸易利益
A国的消费均衡点是CA,B国 的消费均衡点是CB 可见A国从国际贸易中得到更 多的好处 均比封闭条件下的福利水平要 高
CB E
0 Y
T
Pw CA
Pw T’
四 开放条件下两国的均衡
国际分工格局
思考:A国和B国的情况完全相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格局 如何确定?
四 开放条件下两国的均衡
Y
0
X
二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影响生产可能性边界形状的因素
总结: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取决于“要素密集度”和“规模 经济”两股“力量”的对比
二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
假设:规模经济的影响超过了要素密集度差异的影响,因此生 产可能性边界凹向原点,即对应着机会成本递减
重点
市场均衡状态下,市场规模大小与厂商数目以及厂商产量之间 的关系 开放条件下垄断竞争市场的均衡 封闭和开放情况下比较厂商数目和产量 规模经济条件下国际贸易的积极效应和社会福利
前言
关于理论框架的说明
内在规模经济和规模报酬递增与完全竞争市场结构是相对立的

因此需要在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一个理论框架 来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


它与企业集中所促进的专业化供应商队伍的形成,知识外溢、 技术扩散、劳动力市场共享等因素有关
例如行业地理位置的集中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行业知识 和技能的积累,即阿罗的 “干中学”
一 规模经济的含义
外部规模经济
好莱坞经济学
美国最大的出口部门之一是娱乐业。娱乐业在1994年 为美国在海外取得了超过80亿美元的收入,美国制作的 影片和电视节目在世界各地上映,海外市场已成为好莱 坞财政收入的支柱之一,尤其是动作片,在海外的收入 经常比在美国本土高。

国际经济学第六章 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

国际经济学第六章  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

二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Y T
E点为封闭经济下A、B两国国内均衡点。 两国的相对价格水平相同,福利水平也相 同。价格线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表示X 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
E’ E
O

在开放条件下,通过国家分 工与贸易,A国专门生产X, B国专门生产Y。如A、B两 国用各自生产的产品的一半 与对方交换,则两国的消费 X 点会落在图中的E’点处。
一、规模经济的内涵 所谓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是 指生产过程中随着产量的增加,产品的 平均成本不断下降的生产状况, 换言 之,即是生产过程中产出水平的增长比 例高于要素投入的增长比例,所以又称 规模报酬递增。
一般而言我们可以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和一国 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来刻画规模经济的存在。
二 垄断竞争下的贸易分析
. P P* E* AC MC MRd Q* Dd Q
O
图:封闭经济下单个垄断竞争厂商的均衡
厂商数目 n nW nB nA R O qA qB A A’ qW B
C W B’
q 产量
图:垄断竞争下的国际贸易
规模经济情况下国际贸易的作用:
1、产品品种数量增多 2、随着产量提高,厂商实现规模经济利益。
具有规模经济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规模经济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C
Y
LAC O Q
O
X
判断是否存在规模经济,我们可就平均 成本(AC)和边际成本(MC)进行对比.由微 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可知,当AC>MC 时,AC处于下降阶段,而AC<MC时,AC处 于上升阶段,故AC/MC>1,即AC >MC,则 AC下降,意味着存在规模经济。

国际经济学李坤望题库精选

国际经济学李坤望题库精选

一、名词解释1、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与国际竞争中提供某种商品比提供其他商品相对来说更为便宜合算。

2、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3、规模经济是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产出的增加而递减。

4、幼稚产业是指处于成长阶段尚未成熟、但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

5、自愿出口限制是指商品出口国在进口国的要求或压力之下,自愿地限制某些商品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数量或出口金额。

6、战略性出口政策是由布兰德和斯潘瑟提出的,他们证明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出口补贴的效应不同于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所考察的出口补贴效果,如果市场结构是寡头垄断的,那么出口补贴可提高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市场占有率,从而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

7、进口保护以促进出口是指通过保护厂商所在的国内市场,来提高其在国外市场的竞争力,达到增加出口的目的。

这一观点是由克鲁格曼提出来的。

8、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经济体通过达成某种协议所建立起来的经济合作组织。

9、自由贸易区是指两个获两个以上的国家或行政上独立的经济体之间通过达成协议,相互取消进口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而形成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10、关税同盟是指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所有成员统一对非成员国实行的进口关税或其它贸易政策措施。

11、出口导向战略是指发展中国家通过促进本国产品的出口,积累发展资金,发展经济的战略。

12、国际收支是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居民与世界其他国家居民之间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13、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最终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14、动态外汇是指一个国家的货币,借助于各种国际结算工具,通过特定的金融机构,兑换成另一个国家的货币,以清偿国际债权债务关系的一个交易过程。

二、单项选择题1.对于参与贸易的两国来说,国际均衡价格一定位于( C )。

A、最高价格水平之下B、最低价格水平之上C、相对价格水平之间D、最低价格水平之下1.如果两国在商品的生产中具有不同的机会成本,那么两国能够从专业化分工与交换中( B )。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111章复习重点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111章复习重点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1-11章复习重点————————————————————————————————作者: ————————————————————————————————日期:ﻩ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第二节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模型框架1、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形状、递增原因、含义)1) 含义: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产生的各种物品或劳务的最有产量组合。

2)模型:两种产品——X、Y;两种生产要素——资本K、劳动L3)递增原因:2、机会成本:1)含义:机会成本是指为生产一单位的某一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2) 表达式:-△dY/△dX3)解释:A)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生产点由a向b运动时,对应切线斜率绝对值不断上升,即随着X的生产量的增加,其机会成本是递增的。

B)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机会成本不变。

生产X和Y的两个部门采用的生产要素组合比例完全相同,一个部门所释放出的自焚和劳动,正好可以被另个部门完全吸收,在规模收益不变的条件下,两个部门的生产减少或增加都是固定不变的。

3、社会无差异曲线1)含义:能为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满足的不同商品组合的连线2)性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效用水平越大、不相交、凸向原点、负斜率3) 用途:a) 确定一国的均衡消费点:均衡消费点为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的切点b)从规范分析的角度看,社会无差异曲线可以衡量整个社会的福利。

曲线越高,福利越高。

4、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1) 条件:生产均衡、消费均衡、市场出清2) 消费均衡点唯一:生产可能性边界与无差异曲线相切。

切点处生产者利润达到最大化,机会成本等于相对价格;消费者效用最大化,边际替代率等于相对价格;生产点与消费点重合,生产等于消费,市场出清。

3) 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A)含义:分别为一国某一商品对应于其相对价格的供给与需求B) 推导:P21C)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封闭条件下的均衡产量、消费水平以及相对价格5、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1)条件:生产均衡、消费均衡、贸易平衡2) 国际均衡价格为过剩供给曲线与过剩需求曲线的交点。

国际经济学第六章

国际经济学第六章

16
国际贸易中满足实施价格歧视的 三个条件
国际贸易中很多产品是由少数几个具有垄 断力的企业所生产的; 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存在,使各国市场被 分割; 对本国企业而言,外国市场的需求本国市 场的需求更有弹性。
17
基于价格歧视的行业内贸易
P P
Pd Pf
Pf
MC Dd
内销Q 内销 d
Df Q
出口Qf 出口
Q MRf 外国市场
MRd 本国市场
图6-3 价格歧视条件下的行业内贸易
价格歧视行为可以解释行业内贸易:只要一个产品的国内外市场满足价 格歧视的条件,即使国外市场价格低于国内市场价格,企业为追求利润极大 化,仍有出口动力,因为这比将这些商品在国内市场上销售要好,如果国外 同类企业也采取类似行为,就会形成行业内贸易(本例中假设没有运输成本, MC为常数)。 18
8
图6-1 日美韩三国轿车产量相对比重趋势图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68 58 49 51 32 0 0 6 9 10 36 33 60 57 35 54 37 40 12 13 40 15 41 16 49 48 46
(%)
1970 1980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日本 美国 韩国
产量
图6-4 长期成本曲线与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可以用成本弹 性 ( E C )来度量: 来度量: Ec = ∆C C ∆C ∆Q LMC = = C Q LAC ∆Q Q
增加, 递减,即为规模经济; 当 E c < 1, LMC < LAC 时,随着 Q增加, LAC 递减,即为规模经济; 增加, 递增, 当 E c > 1, LMC < LAC 时,随着 Q增加, LAC 递增,即为规模不经济 ;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自整理)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自整理)

第一章1:4和2:5,那么在两国之间展开贸1. 圭寸闭条件下,中国和美国的小麦与布的交换比率分别为易后,小麦与布之间的交换比率可能为A. 1:6B. 2:6C. 3:6D462. 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只要各国在生产同样产品时存在着价格差异,那么比较利益理论就仍然有效。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A. 正确B. 不正确3. 作为新贸易理论的核心基础之一,规模经济意味着随着产量增加,()A. 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都下降B. 平均成本变化不确定,边际成本下降C. 平均成本下降D. 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都上升4. 以下说法中,()是错误的。

A. 绝对优势理论是以机会成本不变为前提的,而相对优势理论则是以机会成本递增为前提的B. 相对优势理论可以部分地解释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层次不同的国家之间进行贸易的基础C.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用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动因D. 无论是生产技术差异还是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导致国际贸易产生,都是以两国之间同一产品的价格存在差异为前提第二章1. 下列()属于李嘉图模型的假定前提条件。

A. 生产过程中使用资本和劳动力两种要素B. 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成本C生产要素可以在两国间自由流动D. 生产要素非充分利用因此机会成本不变2. 下列()不属于重商主义的观点。

A. 货币是财富的唯一表现形式B. 通过国际贸易可以提高所有贸易参与国的福利水平C. 出口意味着贵金属的流入D. 进口意味着贵金属的流出3. 下列关于技术差异论的表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 分为绝对技术差异论与相对技术差异论B. 劳动力在国内两个部门之间自由流动,而且机会成本保持不变4. 下列哪一条不是重商主义的理论主张()A. 贸易不是“零和”的B 多卖少买,保持贸易顺差,是获得财富的基本原则C 国家应干预经济,鼓励出口,限制进口 D.金银货币 是财富的唯一形态第三章1•假定每单位X 产品的生产需要4单位劳动与6单位土地,每单位Y 产品的生产需要2单位 劳动与4单位土地,如果本国有 100单位劳动与200单位土地,外国有200单位劳动与300 单位土地,则根据 H-O 理论可推出()A. X 是土地密集型产品,B. X 是A. 对进口竞 争品的保护会提高该部门]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收入B. 对进口竞争 品的保护会降低该部门门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收入C. 在生产 两种产品的情况下,如果商品的国际比价保持不变,-种生产要素增加所导致的密集使用该生产要素的产品产量的增加,会同时减少另外一种产品的产量D. 在生产 两种产品的情况下,如果商品的国际比价保持不变,-种生产要素增加所导致的密集使用该生产要素的产品产量的减少,会同时增加另外一种产品的产量4.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悲惨性增长的发生条件 ()A. 增加的生产要素是用于生产偏向出口商品的B. 国外市场对该产品的需求弹性无穷大 C 本国在该产 品国际市场上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D.本国供应量的增长会影响到该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 5.下列哪项定理描述了要素增长对生产的影响。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自整理)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自整理)

1.封闭条件下,中国和美国的小麦与布的交换比率分别为1:4和2:5,那么在两国之间展开贸易后,小麦与布之间的交换比率可能为。

A。

1:6B。

2:6C。

3:6D.4:62。

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只要各国在生产同样产品时存在着价格差异,那么比较利益理论就仍然有效。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A。

正确B.不正确3.作为新贸易理论的核心基础之一,规模经济意味着随着产量增加,()A。

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都下降B. 平均成本变化不确定,边际成本下降C. 平均成本下降D.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都上升4。

以下说法中,()是错误的。

A.绝对优势理论是以机会成本不变为前提的,而相对优势理论则是以机会成本递增为前提的B.相对优势理论可以部分地解释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层次不同的国家之间进行贸易的基础C.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用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动因D.无论是生产技术差异还是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导致国际贸易产生,都是以两国之间同一产品的价格存在差异为前提1.下列() 属于李嘉图模型的假定前提条件。

A.生产过程中使用资本和劳动力两种要素B。

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成本C。

生产要素可以在两国间自由流动D.生产要素非充分利用因此机会成本不变2.下列()不属于重商主义的观点.A。

货币是财富的唯一表现形式B.通过国际贸易可以提高所有贸易参与国的福利水平C。

出口意味着贵金属的流入D.进口意味着贵金属的流出3。

下列关于技术差异论的表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

分为绝对技术差异论与相对技术差异论B.劳动力在国内两个部门之间自由流动,而且机会成本保持不变C.参与贸易的两个国家福利水平都可以得到提高D。

一国比另一国家的技术优势越大,则通过国际贸易获得的福利增加越大4。

下列哪一条不是重商主义的理论主张()A。

贸易不是“零和”的B。

多卖少买,保持贸易顺差,是获得财富的基本原则C。

国家应干预经济,鼓励出口,限制进口D。

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1。

假定每单位x产品的生产需要4单位劳动与6单位土地,每单位Y产品的生产需要2单位劳动与4单位土地,如果本国有100 单位劳动与200单位土地,外国有200单位劳动与300单位土地,则根据H-O理论可推出()A。

第6章 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ppt课件

第6章 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ppt课件
;
• 平衡形状下,市场规模大小与厂商数目〔或差别产品数目〕 以及厂商产量之间的关系:
• 假设市场规模越大,那么其所能包容的厂商数目〔n〕就 会越多;
• 其次,厂商数目越多,与单个厂商平均本钱典线相切的需 求曲线就越平坦,这意味着厂商的平衡产量会随着市场规 模的扩展而上升。
• 由于一切厂商的条件均完全一样,所以平衡时,一切厂商 的产量与产品价钱也均一样,假设用M表示整个市场规模, 那么平衡时每个厂商的产量均为:q=M/n。
;
6.5 基于动态技术差别的贸易
;
6.5A1 技术差距贸易论
代表人物:波斯纳
美国经济学家
一、技术差距贸易论的内容
技术创新呵斥的国内外技术差距是国际贸易的根底
1、需求时滞〔Demand lag〕 从创新国消费出新产品满足国内需求到外国对该产品 产生需求的时滞。
2、模拟时滞〔Imit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tion lag〕
• 假设A国是小国,B国是大国。
;
封锁条件下,A、B两国的市场平衡分别为A点与B点。
❖ 市场规模扩展,
世界平衡点为W, 厂商数目为nw, 一切厂商的平衡 产量均为qw。
❖A’、B’分别
表示A、B两国开
放后的新平衡点 。
各国厂商的产量
均为qw ,A、B
;
两国的厂商数目
之和等于nw 。
• 开放后的情形
属于垄断竞争市场构造,Y是劳动密集型部门,属于完全 竞争市场构造;要素市场仍假设为完全竞争构造。 • 假设A、B两国除了要素禀赋存在差别外,其他一切条件 都一样,其中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为劳动丰富的 国家。
;
• 开放后
• A国的消费者会从B国购买Y产品,但在X部门,两国的厂 商各自消费不同的差别产品,两国消费者所消费的X部门产 品既有本国的,也有外国的,即在X部门,每个国家都既有 出口,又有进口。由于整个贸易最终必需到达平衡,所以A 国在X部门应属于净出口国,B国在X部门那么应属于净进 口国。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自整理)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自整理)

第一章1:4和2:5,那么在两国之间展开贸1. 圭寸闭条件下,中国和美国的小麦与布的交换比率分别为易后,小麦与布之间的交换比率可能为A. 1:6B. 2:6C. 3:6D462. 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只要各国在生产同样产品时存在着价格差异,那么比较利益理论就仍然有效。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A. 正确B. 不正确3. 作为新贸易理论的核心基础之一,规模经济意味着随着产量增加,()A. 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都下降B. 平均成本变化不确定,边际成本下降C. 平均成本下降D. 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都上升4. 以下说法中,()是错误的。

A. 绝对优势理论是以机会成本不变为前提的,而相对优势理论则是以机会成本递增为前提的B. 相对优势理论可以部分地解释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层次不同的国家之间进行贸易的基础C.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用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动因D. 无论是生产技术差异还是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导致国际贸易产生,都是以两国之间同一产品的价格存在差异为前提第二章1. 下列()属于李嘉图模型的假定前提条件。

A. 生产过程中使用资本和劳动力两种要素B. 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成本C生产要素可以在两国间自由流动D. 生产要素非充分利用因此机会成本不变2. 下列()不属于重商主义的观点。

A. 货币是财富的唯一表现形式B. 通过国际贸易可以提高所有贸易参与国的福利水平C. 出口意味着贵金属的流入D. 进口意味着贵金属的流出3. 下列关于技术差异论的表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 分为绝对技术差异论与相对技术差异论B. 劳动力在国内两个部门之间自由流动,而且机会成本保持不变4. 下列哪一条不是重商主义的理论主张()A. 贸易不是“零和”的B 多卖少买,保持贸易顺差,是获得财富的基本原则C 国家应干预经济,鼓励出口,限制进口 D.金银货币 是财富的唯一形态第三章1•假定每单位X 产品的生产需要4单位劳动与6单位土地,每单位Y 产品的生产需要2单位 劳动与4单位土地,如果本国有 100单位劳动与200单位土地,外国有200单位劳动与300 单位土地,则根据 H-O 理论可推出()A. X 是土地密集型产品,B. X 是A. 对进口竞 争品的保护会提高该部门]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收入B. 对进口竞争 品的保护会降低该部门门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收入C. 在生产 两种产品的情况下,如果商品的国际比价保持不变,-种生产要素增加所导致的密集使用该生产要素的产品产量的增加,会同时减少另外一种产品的产量D. 在生产 两种产品的情况下,如果商品的国际比价保持不变,-种生产要素增加所导致的密集使用该生产要素的产品产量的减少,会同时增加另外一种产品的产量4.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悲惨性增长的发生条件 ()A. 增加的生产要素是用于生产偏向出口商品的B. 国外市场对该产品的需求弹性无穷大 C 本国在该产 品国际市场上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D.本国供应量的增长会影响到该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 5.下列哪项定理描述了要素增长对生产的影响。

《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

《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

《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61558 课程名称:国际经济学学分: 3.0 总学时:48理论学时48 实验学时0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层次:汉族本科开课学期:5适用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等先修课程:国际贸易概论后续课程:国际金融等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随着以国家为主体的国际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以国际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国际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中的一个独立学科分支,已成为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同时在国内外经济学类教学中,国际经济学也已成为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

本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目的是通过课堂讲授帮助学生学习国际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为完成国际经济与贸易和其他经济类专业各相关课程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任务是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①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

包括比较优势原理、要素禀赋理论、新国际贸易理论、贸易保护的原因和形式、区域经济理论和国际要素流动理论等。

②国际金融和开放宏观经济学理论。

包括国际收支、外汇与外汇市场、汇率的决定、国际收支调整理论和内外平衡理论等。

二、教学目标及要求1.理解和掌握国际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2.熟练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

3.理解和掌握国际金融和开放宏观经济学理论三、教学内容及安排学时分配第1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4学时)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国际经济学的产生、发展、研究对象,及其与其他经济学学科的关系,了解国际经济学的研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国际经济学的意义。

重点和难点: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消费者偏好与社会无差异曲线。

1.1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基本内容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1.2 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模型框架1.3 国际贸易的起因第2章古典贸易理论(2学时)教学目标:古典贸易理论起源于亚当·斯密,后经李嘉图和穆勒的发展日趋完善。

从本质上讲,古典学派是从生产技术差异的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影响,只不过在古典生产函数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规模经济的含义 规模经济: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
产出的增加而递减。也即越来越节省成本了,节约了。 规模经济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内在的,即
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随着其自身生产规模扩大而下降; 另一种是对单个厂商来说是外在的,而对整个行业来 说是内在的,即平均成本与单个厂商的生产规模无关, 但与整个行业的规模负相关。
16
外部规模经济产生的根源—经济正外部性: ❖ 行业地理位置的集中: 随着行业集中,相应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也逐渐 完善起来,有利于企业成本的降低。 ❖ “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效应: 生产中的一些技能或知识往往直接来自于实践经验 的积累,随着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来自于实践的经 验积累就比较显著了,因此,行业内每个企业都可从 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积累。
29
▪ 3.贸易结果 (1) 在上述情形中,两国在开放条件下,消费均
衡点重合,即两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的好处是相同的。 (2) 在一般情形下,贸易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可
能是不均等的,也就是说,两国的社会无差曲线不见 得正好都相切于直线TT'的中点。
30
图6-2
31
国际分工格局的确定:偶然或历史因素。
1.封闭条件下 ❖ 两国一般均衡点均为图中的E点,在E点相对价格线 (Px/Py)与PPF相交,而不是相切,这是因为X部门存 在外部规模经济,所以X部门厂商所面对的相对价格(等 于私人机会成本)要高于社会机会成本(PPF的切线斜率 的绝对值)。私人实现最优,社会非最优,资源配置无 效率。 ❖ 在均衡状态时,社会福利则由通过E点与相对价格线相 切的社会无差曲线表示。 两国的相对价格完全相同,两 国两种产品都生产,社会福利也相同。
从工业化国家进口的比例 0.51 0.76 0.82 0.39 0.72 0.69 0.80 0.70
数据来源:根据IMF贸易方向统计季报(2002年3月)计算。
8
挑战之三——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
(%)
日美韩三国轿车产量相对比重趋势

80 68
70 60 50 40 30 32 20 10 0
49 51
12
保罗·克鲁格曼(Paul R. Krugman)
1953年2月28日--)生于纽约长岛, 犹太人,1977年获得MIT博士学位, 先后在耶鲁、MIT、斯坦福大学任教, 目前是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教授。
1991年获克拉克经济学奖,2008 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词:"for
his analysis of trade patterns and 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案例1:电子工业集聚区硅谷
▪ 硅谷是美国重要的电子工业基地, 也是世界最为知名的电子工业集中地。 择址硅谷的计算机公司已经发展到大 约1500家。其特点是以附近一些具有 雄厚科研力量的美国一流大学斯坦福 、伯克利和加州理工等世界知名大学 为依托,以高技术的中小公司群为基 础,并拥有苹果、英特尔、惠普、思
▪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 一国出口和进口的分别是不同产业部门生产的产品。
如工业国传统贸易模式是“进口初级产品—出口工业制成 品”。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
一国既出口又进口相同类型制成品的贸易模式。具体 主要指的是同一产业部门内部的差异化产品的交换和中间 产品的交流。这种贸易模式无法由传统贸易理论解释。
◆递减的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改变; ◆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相冲突(外部规模经济除
外)。
14
▪ 关键性问题
1. 掌握规模经济,特别是外部规模经济对国际 贸易的影响。 ▪ 2. 掌握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国际贸易,特别是 区分理解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条件下的产业内贸 易。
15
第一节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 “先行优势”(First Mover advantage):在发展初期
“领先一步”的优势,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转化为成本
上的优势,从而限制了“后来者”的进入。见图6吸引要素从一个部门到另一个部门,需要增加 工资或回报即增加成本,而增加一单位X ,则获得了 外部规模经济,即节省了产品成本。对一个企业,它 是按照市场价格(Px/Py)继续生产,增加一单位X,需要 付出(Px/Py) *Y,然而,对这个行业而言,付出的代价 小于(Px/Py) * Y 。PPF上的点的切线(其斜率绝对值)就 代表整个行业扩大一单位X所付出的代价(换回来的Y的 数目),要比价格线(Px/Py)要平坦。价格线也就相交于 PPF。
0
58 60
57
54
49 48
36 33 35 37 40 40
6
9
10
12
13
15
46
41 16
0
1970 1980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日本
美国
韩国
数据来源:海闻、P.林德特,王新奎:《国际贸易》,P163,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9
世界市场上主要出口国的领先位置在不断变化。有 许多产品曾经由少数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在国际 市场上占有绝对领先地位,其他国家不得不从这些 国家进口。然而,战后这种产业领先地位在不断发 生变化。一些原来进口的国家开始生产并出口这类 产品,而最初出口的发达国家反而需要进口。(例 如汽车、电子) ▪
▪ 六十年代以后,这种格局逐渐改变,发达国家 相互之间的贸易(“北北贸易”)不断增加;
▪ 2007年,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已经接近全球贸 易的2/3以上。
7
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占其总贸易的份额(2000年)
美国 英国 加拿大 日本 德国 意大利 法国 全部工业化国家
出口到工业化国家的比例 0.56 0.81 0.95 0.51 0.75 0.73 0.77 0.70
▪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世纪70年代末,以美国经济学家 保罗·克鲁克曼(Paul 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 家,提出了所谓的“新贸易理论”(New Trade Theory),该理论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说明国际贸易的起 因和利益来源,对国际贸易基础作出了一种新的解释。
▪ 与传统的完全竞争下的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相比, 无论在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上,还是在应用上,“新贸 易理论”都有独到的贡献,因此,这一理论已成为当代 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99 81.1 62.3 85.4 97.7 91.9 86.0 92.8 86.7 85.5
发展中国家
印度 巴西 墨西哥 土耳其 泰国 韩国 阿根廷 新加坡 平均
1970 22.3 19.1 29.7 16.5 5.2 19.4 22.1 44.2 22.3
1987 37.0 45.5 54.6 36.3 30.2 42.2 36.4 71.8 44.3
1999 88.0 78.8 97.3 82.2 94.8 73.3 48.7 96.8 82.5
数据来源:转自海闻、P.林德特,王新奎:《国际贸易》, P161,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6
挑战之二 ——发达工业国家间的贸易量大幅增加
▪ 五十年代,大部分贸易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 中国家之间(“南北贸易”);
值和进口值。
内贸易,IIT越大则产
业内贸易越发达。
部分国家制造业部门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工业化国家
美国 日本 德国 法国 英国 意大利 加拿大 西班牙 平均
1970 55.1 32.8 59.7 78.1 64.3 61.0 62.4 41.2 56.8
1987 61.0 28.0 66.4 83.8 80.0 63.3 71.6 67.4 65.3
第六章 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
与国际贸易
New Trade Theory
1
本章结构
2
现实背景:战后国际贸易的新变化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出现了许 多新的现象,使传统理论面对新的挑战:
◆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幅增加; ◆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幅增加; ◆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
3
挑战之一:同类产品的贸易量大幅增加
22
二、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规模经济在国际贸易中的意义在于:无论国家间 是否存在相对价格差别,规模经济会促使各国厂商专 门生产同一产业的部分产品,而非独自生产同一产业 的所有产品,然后相互进行交换。
这样就可以获得规模经济的利益,也不丧失消费 多样性。因此,规模经济是有别于比较优势的另一种 独立的国际贸易起因。
1994年,在亚洲经济一片看好声 中,克鲁格曼语出惊人,批评亚洲模式侧重于数量扩张,
轻技术创新,所谓的“亚洲奇迹”是“建立在浮沙之上, 迟早幻灭”。成功预言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 关于规模经济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并非新贸易 理论首提。此前,亚当·斯密和俄林都有所论述。 在贸易模型中引入规模经济,会带来两个难题:
▪ 此外,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论述产业集群 对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作用时也提到:一个公司的许 多竞争优势不是由公司内部决定的,而是源于公司所 在的地域和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空间临近性,供给 技术联系和人际关系使得市场、技术和其他专业化知 识能够更好地传播和积累; 产业集群有利于判定创新 需求,降低获取信息的成本,能更迅速地将创新机会 转化为战略优势,从而加快创新步伐。
4
产业内贸易的测量标准
❖产业内贸易指数(index of intra-industrial trade)
X-M IIT 1
X M
IIT=1:产业内贸易, 该产品出口与进口相等;
IIT=0:不存在产业内
贸易,该国只出口或只
其中:X和M分别代表一个
进口该产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