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佐藤学《教育方法学》有感
跟随佐藤学做教育读书心得
跟随佐藤学做教育读书心得Title: Reflections on Education from Reading about佐藤学English:Upon delving into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ies of佐藤学, a sense of enlightenment begins to dawn.His dedication to transforming the landscape of education is truly inspiring.One key concept that resonates is the importance of a "learning community," where students actively engage and collaborate, fostering a love for knowledge.This contrasts the traditional teacher-centered approach, where students may feel disconnected and disengaged.By shifting the focus to the students,佐藤学advocates for a more student-centered approach, encouraging autonomy and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ubject matter.中文:深入了解佐藤学的教育理念,让人深受启发。
他致力于改变教育现状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
其中一个让人共鸣的概念是“学习社区”的重要性,在这里,学生们积极参与和协作,培养了他们对知识的热爱。
这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方法形成对比,在这种方法中,学生可能会感到脱节和不参与。
佐藤课堂教学观心得体会
佐藤学是日本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深受我国教育界的关注和推崇。
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佐藤学先生提出了“课堂教学观”,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学习佐藤学先生的课堂教学观,我深感其独到之处,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佐藤学先生的课堂教学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这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而不是课堂的权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1.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兴趣和需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2.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佐藤学先生认为,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富有吸引力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佐藤学先生的课堂教学观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他认为,创新是教育的灵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过开展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佐藤学先生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读《教育方法学》有感
读《教育方法学》有感《教育方法学》是我拜读的佐藤学教授的第一本书。
作为日本学校教育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撰写了数部教育论着。
在本书中,佐藤学教授综合概括了近三十年来教育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同时也提出新的研究方向。
本书聚焦教学、学习、课堂、课程、教师、教师教育、教育信息化等方面,整理分析了最新的教育学知识与问题,揭示了新的教育实践的方向。
通读本书后,收获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教育与社会密切相关。
佐藤学教授在书中提到,各个时期的教育发展与教育家的思想是比如Array将“教以数学常教学,学中。
点。
尽在承认计算机给教育带来各种利好的同时,他也理性指出了计算机教育的危险性,如可能会使学习陷入形式化,会加剧个人主义学习,使教室与学校的公共性解体等。
因此,我们需要探求的不是会使用计算机的教育,而是不被计算机所“使用(牵制)”的教育,计算机教育需要一边批判性地探讨这种未来社会的可能性及危险性,一边探索前行。
第二,关于教学模式的转变问题。
“教”与“学”是每天都会发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佐藤学教授在本书的第五章“教与学:意义与关系的重建”中重点介绍了教学的概念、学习的定义域理论以及教学的模式。
芝加哥大学教授杰克逊最早提出了两种教学概念:“模仿模式”与“变化模式”。
“模仿模式”指的是以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与习得为基本的教学方式,在中国、韩国、日本等仅供个人学习参考亚洲国家的教育中占支配性地位;而“变化模式”是将促进学习者思考态度及探究方法的形成作为基本理念的教学概念,它将“教学”定位为文化的再创造(改造)而非文化的传递。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我们中国有句古语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鱼”既是知识与技能,而“渔”是指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方法与能力。
与追求同步地、高效地传递大量知识、技能,通过个人间的竞争促进学生熟练掌握知识的中国、韩国、日本的“模仿模式”相比,欧美的教学中则以每个人都进行多样的、个人的探究、表现、互相分享,并承认差异的“变化模式”为主。
《教育方法学》:重印25次的教育学入门书
《教育方法学》:重印25次的教育学入门书来源:中国教育报2016年3月7日真正了解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是读了他的《静悄悄的革命》之后。
这位日本学习院大学文学部教授、教育学博士,完全有别于一般的书斋式、学院派的研究者,他“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走访了日本各地许许多多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同一线教师交流、合作,直面学校改革的挑战。
新年伊始,源创图书又推出了佐藤学的另外一部重要作品《教育方法学》。
作者将这里的“教育方法学”定义为狭义的教育学,它是与教育的价值、伦理、技术的选择与判断相关的实践学,教育哲学、教学论、教学研究、课程研究等构成其主要研究领域。
这是一本难得的教育学入门教科书。
《教育方法学》一书自问世以来在日本已重印25次之多,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和无限魅力。
准确定义“教育方法学”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方法学大多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纠缠于一些术语的解释,佐藤学在梳理这门学科的来龙去脉后,准确定义其内涵,即包括“教授学”“学校教育学”“教学研究”“教室研究”“课程研究及教师教育的研究和数字媒体教育的研究”。
他告诉我们,作为实践性探究的教育方法学是以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展开的省察、选择和判断,进行反思和批判为中心的探究活动,是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对跨学科的综合性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实践性见识为主要目的的。
教育方法学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如何描述好它的历史轨迹需要高超的表达能力。
佐藤学以“古希腊的哲学家们”“中世纪的教会与大学的教育”“宗教革命与印刷术的发明”为题用三段简洁的文字就把近代以前的教育方法描述得清清楚楚。
他对近代以来在世界教育史上产生很大影响的教育家及教育典籍和主要观点作出剥茧抽丝般的梳理。
书中对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及其特点、裴斯泰洛齐的市民社会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赫尔巴特的国民国家教育学、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教育与学习共同体以及博比特与查特斯的效率主义教育学等,均作了简要的描述。
读《教育研究的三种视角——佐藤学如何做研究》有感
用心观察,耐心等待读《教育研究的三种视角——佐藤学如何做研究》有感陈老师撰写的文章《教育研究的三种视角——佐藤学如何做研究》向一线教师介绍了教育研究的三大视角:“飞鸟之眼”“蜻蜓之眼”和“蚂蚁之眼”。
文章中写到的关于佐藤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能指导一线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质量。
读了文章中谈到的“蚂蚁之眼”,我有以下几点感受:一、耐心观察,认真倾听新时期的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又要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教师要观察学生的课堂活动,发现学生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当下的学习。
好的观察活动需要教师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结合实际情况为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
在教学笔顺规则时,笔者发现部分学生为了快速写完一个字,将横折、横这两个笔画一笔写成。
写出的字与用正确笔顺写出的字相似,但是整个字的字形结构发生了变化。
还有部分同学,将横折写成横、竖。
语文教师应关注细节,去引导学生改正错误,让他们真正把握生字的间架结构,感受汉字的形体之美。
孩子用这样的小聪明完成写字任务,看似是一个小问题,但是时间久了,这些小聪明就会影响他的各科学习。
教师在发现问题后,要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明白脚踏实地才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必由之路。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老师有一双慧眼。
这双慧眼就是陈老师在文章中提到的“蚂蚁之眼”。
二、虚实结合,学会鼓励理论为虚,实践为实。
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一定要与实践结合在一起。
如果一位教师有着“蚂蚁之眼”,他一定会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数学课上学到的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都能运用到称重、测量的实践活动中去,孩子们能够更好地复习所学知识,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口语交际课《当有人敲门的时候》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的防范意识,教会学生独自一人在家时,不可以随便给陌生人开门。
学生的学是需要动力的,这一份动力或许就是老师和家长的一次鼓励。
《跟随佐藤学做教育》心得体会
《跟随佐藤学做教育》心得体会《跟随佐藤学做教育》心得体会自学校开展学习共同体以来,《跟随佐藤学做教育》这本书便一直伴随着我。
初次读这本书时,我便与佐藤学教授的观点产生了共鸣,他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在我的课堂都是存在的。
我认可这些观点的同时,却又存在着很多迷茫,我不知道该怎样去改变现状,于是我开始反思自身问题。
我不得不承认,起初我读的过于笼统,除了对文章中的观点表示认同之外,再也没有任何想法。
反思出原因后便静下心来再读这本书。
这次我读的非常慢,读到对我有所启发或者说对我的课堂有实用之处时,我甚至会停下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做一些调整。
坚持下来,最明显的变化是——孩子们和我都在努力倾听的路上。
那段时间的课堂氛围让人感觉舒适。
我能明显的感受到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多了,也敢于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假期在家,重温《跟随佐藤学做教育》一书。
每一次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受。
或许正处于特殊时期,再次拿起这本书时,觉得格外亲切。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位教授说,“教育就是为别人的成长操心的事情”。
回首自己选择教育的初心,不就是因为热爱吗?而如今我却常常因为过多操心而抱怨,正如佐藤学教授所言,“教师的生活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梦想照进现实,也不是浪漫唯美的情感喜剧”,所以我觉得教师想要改变学生还得从改变自身做起。
再次阅读的最大收获或者说感触最深的地方首先是“倾听”,也加深了我对“学习共同体“的认识。
根据我们班级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优化我的课堂的首要任务还是“倾听”。
读多少书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每一次阅读都能够有所收获,能够给我的日常教学带来新的理念和转变,能够让我的孩子们在在快乐中学习、成长,不违背我做“教育人”的初心。
《跟随佐藤学做教育》读书心得
《跟随佐藤学做教育》读书心得
《跟随佐藤学做教育》是一本教育理论和实践案例的总结。
它通过解
析案例,反思理论,以及研究和探索答案的方式,介绍了佐藤的教育理念,以及以佐藤为首的教育实践的实践。
首先,本书介绍佐藤的教育观,即坚持“以孩子为中心”,将“孩子”与“社会”融为一体,以更全面的视角看待教育。
其次,归纳了佐藤的有
关教育思想和实践,比如佐藤提出的“人的情感体系”,以及“切实的教养”的理念等,从多种学习方式及其实践,总结出佐藤为全民健康、家庭
幸福,提倡合作共赢的文化,并以此为基础影响社会的教育思想。
经过对佐藤的著作及其实践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帮助教育者思考如
何促进健康的孩子成长。
教育不仅决定着孩子今后的发展,也能提升家庭
和社会的文化水平。
所以,为了培养出一代在社会中受人尊敬,能够把握
机遇,为贡献社会有所作为的公民,做一名教育者,最重要的就是要秉持“以孩子为中心”的理念,发掘孩子的自我意识及潜力,引领孩子适应社
会环境的能力,去发现和拥抱变化的同时用心去爱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教育不是孤立的个体经历,而是需要整个孩子根植于社会的活动。
要
想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上下对接,将总的教育观点与
案例研究相结合,将理论科学融入到实践中,才能使结果更为可靠,更有效果,未来社会也能更加健康,完美。
读《跟随佐藤学做教育》有感
读《跟随佐藤学做教育》有感
《跟随佐藤学做教育》是一本深入探索佐藤教育的著作,旨在向读者介绍佐藤教育的理念、方法、历史和回顾。
它涵盖了佐藤教育从小学到大学的多个层次,也着眼于实现佐藤教育的多种可能性。
读完这本书,我对佐藤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佐藤教育以“独特性、创造性和自我发现”为核心理念,让学生的平衡发展得分多元化,使学生不断提升自我。
因此,佐藤式教育强调个性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发掘不同的能力,以最佳方式实现全面发展。
佐藤教育同时注重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双向交流,支持多元思考和表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构建互动、多样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安全、充满自由意志的环境中进行自我认知学习。
此外,佐藤还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尊重和信任为基础,以教师的指导和经验为基础,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学校教育的关注点。
他主张在内心发展和外部知识的结合中,培养智力、感性和身体的综合全面发展。
从《跟随佐藤学做教育》中,我深刻体会到佐藤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活跃的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成长而创造一种安全、有用和自由的环境,使学习者保持乐观和创新,为了最终实现全面发展而奋斗。
读跟随佐藤学做教育有感
读跟随佐藤学做教育有感自从读了佐藤学的《做教育》,我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有了很大的改变。
通读这本书后,让我明确了教育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也让我明白了教育工作的本质和重要性。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对这本书的感受和体会,以及如何跟随佐藤学的教育理念做好教育工作。
一、教育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做教育》一书中,佐藤学指出了教育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即让每个孩子都能够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培养人才,而是在于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成为他自己,并且能够在成为自己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快乐。
这种理念深深地触动了我,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育工作。
在《做教育》的启发下,我开始尝试着将我的课堂变成一个让孩子们能够自由学习和表达的场所。
我鼓励孩子们提问、探索、发现并分享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这样一来,孩子们不仅仅是在接受知识,而且更在探索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这种教学方式让孩子们更加自信、独立和自主地思考和学习。
二、教育工作的本质和重要性佐藤学在书中反复强调教育工作的本质和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工作是让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最好的支持和帮助。
而教育者,则是孩子们成长中最重要的伙伴和引路人。
教育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项使命和责任。
只有深刻地理解教育工作的本来面貌,才能够做好这项事业。
跟随佐藤学的教育理念,我开始摆脱“传授知识”的陈旧思维和固有模式,试图成为孩子们的支持者和引领者。
当我开始真正倾听孩子们的声音、理解他们的需求,并创造一个能够让他们开心学习的环境时,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让孩子们学习知识,更是让他们做好人的过程。
三、跟随佐藤学的教育理念做好教育工作跟随佐藤学的教育理念,做好教育工作需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付出。
1. 深刻理解教育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教育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传承知识,更在于培养人的本质和意义。
只有深刻理解教育的真正意义和深刻的理念,才能够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教育者。
2. 尊重孩子们的需求和意愿。
孩子们非常希望得到尊重和理解。
读《教育研究的三种视角——佐藤学如何做研究》有感
读《教育研究的三种视角——佐藤学如何做研究》有感《教育研究的三种视角,佐藤学如何做研究》是日本知名的教育学者佐藤学的一本著作。
这本书以佐藤学自己的研究经验为基础,讨论了教育研究的三种视角。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不同的研究视角对于教育研究的重要性,并且对我未来的研究工作有了新的思考。
佐藤学首先提出了教育研究的客观视角。
客观视角强调研究者应该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来观察、测量和记录客观事实。
研究者应该尽可能地消除主观因素的干扰,以达到客观、准确地描绘和分析教育现象的目的。
在这种视角下,研究者要注重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工具来综合收集和整理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解读来获得客观的结论。
对于这种客观视角,我深感研究者要具备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技能。
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研究者才能够真正客观地观察和分析教育现象,而不是主观臆断。
而作为一名教育研究者,我应该在未来的研究中注重提升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技术,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
佐藤学接着提出了教育研究的主观视角。
主观视角认为研究者自身的主观意识和经验对于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者应该关注自己的主观体验、情感和意义,将个体的经历、观点和信念纳入研究的考量范围内。
在这种视角下,研究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解释教育现象,关注个体的情感、主观感受和意义。
对于这种主观视角,我深感研究者要注重对于研究对象的理解和关怀,不仅要研究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更要关注个体的主观体验和感受。
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交流和沟通,研究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需求,为改善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指导。
作为一名教育研究者,我应该注重在实践中与教育实践者和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和互动,真正理解他们的教育需求和情感体验。
最后,佐藤学提出了教育研究的批判视角。
批判视角认为研究者应该对教育现象进行批判性分析和评价,揭示其中的问题和矛盾,并提出新的思考和解决方案。
读佐藤学《教育方法学》有感
读佐藤学《教育方法学》有感
读《教育方法学》有感
《教育方法学》的作者是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教授,在本书中佐藤学教授综合概括了近三十年来教育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同时也提出新的研究方向。
本书聚焦教学、学习、课堂、课程、教师、教师教育、教育信息化等方面,整理分析了最新的教育学知识与问题,揭示了新的教育实践的方向。
通读本书后,收获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重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佐藤学教授在书中提到,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不仅是显性的知识,还作为潜在性知识在课堂中发挥积极作用。
下意识的思考、缄默知识及信念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行为及意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践性知识”具有通过直觉反应、即兴发挥表现的“缄默知识”的特征。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具有个性化特征的“个人化知识”,是以个人经验为基础的、因此,为提高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仅进行互相间付瑞知识交流是不够的,必须保障个人实践经验交流与共享的机会。
第二: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性。
现今复杂化、多元化的社会要求教师具有广泛的学识教养与高度的专业性见识。
回想现今学校危机现象的复杂性与严重性就会明白这一要求的必要性。
学科内容、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为中心构建的作为“技术熟练者”的“教师的专业性”需要重新定位为“反思性实践家”。
以上即是假期对本书通读后的所思所得。
对于书中部分章节提到的一些教育理论与教育概念目前还不甚了解,需要日后再细细品读,相信能够常读常新,也必将对我的日常教学带来巨大的帮助。
读《教育方法学》有感读书心得
读《教育方法学》有感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是日本学习院大学文学部教授、教育学博士,他是一名付诸行动的研究者,走访了日本各地许许多多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同一线教师交流合作,直面学校改革的挑战。
《教育方法学》是一本难得的教育入门教科书,是一门从理论上探究教育实践的方法及技术原理的学问。
本书作者将“教育方法学”定义为狭义的教育学,它是与教育的价值、伦理、技术的选择与判断相关的实践学,教育哲学、教学论、教学研究、课程研究等构成其主要研究领域,具有鲜明的综合特色。
作为实践性探究的教育方法学是以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展开的省察、选择和判断,进行反思和批评为中心的探究活动,是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对跨学科的综合性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实践性见识为主要目的的。
这种实践性探究的教育方法学主要表现在以教师为中心的实践经验的记述、反省与批评中。
学校的存在已经有漫长的历史了,如果将教育方法学的成立看作是对教育方法的自省及反思的成立的话,其原点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们的思想探索中。
但是,近代前的教育并没有对教育技术及方法进行自发的有体系的探讨。
教育学是近代的产物,是座位一种构建近代学校制度化的言语而登场的。
《大教学论》是近代教育学成立的标志。
这本以“展示教授一切事物给一切人的普遍的艺术的大教学”为主旨的著作宣告了近代学校制度的创立,体现了以所有民众为对象的公共教育理想。
受到当时欧洲印刷术、活字印刷带来的文化普及影响,夸美纽斯在设计公共教育的教学技术时,充分借鉴了“印刷术”的原理,其中,教科书是“原版的读物”,教师的声音是墨水,儿童是等待印刷的“白纸”。
在他的眼里,儿童是等待获取知识的一张白纸,教师给他什么,他就能得到什么。
同时也能看到,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是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关的,当周边发生重大事件,会给他们带来思考。
近代学校及教育制度得以确立是在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出版后约两百年,而将夸美纽斯的这一教育思想付诸实践并与教育方法的探究相结合的是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
《教育方法学》(日本佐藤学著)读书摘记和心得【模板】
《教育方法学》(日本佐藤学著)读书摘记和心得XX省XX高级中学 XXX一、近代以前的教育方法(一)古希腊的哲学家们P111.柏拉图的《美诺篇》用对话的方式记述了苏格拉底对于“知”“学”“教”这些根本性问题的思索,而在《理想国》中也可以发现关于阿卡德米学院的教学内容(博雅教育的起源)及其教育自身的相关论述。
2.在古希腊的众多学者中,拥有独特教育观的苏格拉底对现今的影响最为深远。
他提出“无知的知”,才用“诘问”式问答,致力于对“爱知(=哲学)”的思考和探索。
(二)中世纪的教会和大学的教育P121.中世纪教授自由七科,是由三门修辞学(语法、修辞学、便论术)和四门数学(算数、几何学、天文学、音乐)所组成的教育内容。
2.12世纪,法国的圣维克多修道院中出现了作为“修行”的“读书”行为,并形成了以读教科书这一行为为对象的学习论。
学习被认为是从“读书”到“冥想”的旅程。
(三)宗教革命与印刷术的发明P131.活字文化的出现,一方面加速了通过母语统合原理君主制国家的重新组建,另一个方面也促进了大学教育的大众化和教育机构的普及。
2.印刷术发明与普及后,儿童与大人被书写文化这一基准明确区分开来。
作为教育对象的儿童,是通过活字印刷所引发的书写文化的革命而登上历史舞台的。
二、教育论的产生——夸美纽斯三、适应自然教育学——裴斯泰洛齐四、国民国家教育学——赫耳巴特别五、儿童中心主义教育与学习的共同体——杜威杜威呼吁讲学校教育的中心转移到学生身上的“哥白尼式旋转”,进行了将学校重建为以活动与经验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的教育实验。
用工作台和合作学习桌取代以往教室中的讲台与固定的课桌,大力推进以观察、实验和实地调查为基础的知性、探究性学习。
P24六、效率主义教育学——博比特与查特斯在博比特的理论中,学生是“原料”,作为教育目的的“理想的大人”是“成品”,教师是“作业员”,督导员是“工段长”,校长是“厂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是“工厂经营者”。
读《教育方法学》有感
读《教育方法学》有感
读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先进的教学理念让我如沐春风,心生改革的意念,今又拜读了他的《教育方法学》第六章《教室中对话(沟通)结构,更是引发了我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思考。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其运行是以成员间的人际互动为标志的,其中师生互动居于各种人际互动的核心。
《语文课程标准》也认为“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师生进行平等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就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师生相互间的良性互动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引导学生领略语文学习的独特魅力,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在课堂改革的浪潮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变了以往教师一言堂、学生纯粹倾听,缺乏有效互动的状况,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学,努力给予学生自主学的时间和空间,并构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努力打造生本课堂。
当前,教育界也出现了很多关于小学语文课堂中师生互动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就笔者观察,有些所谓的语文生本课走了极端:有的语文课上一整节课上,都是学生小组展示交流,教师真的成了课堂上可有可无的影子;有的语文课上,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时,教师一百个不放心,时不时跳出来补充一下,点拨一下,学生的积极性一再地被压制;有的生本语文课中,只有在某些教学情境中才会出现看似热闹的师生互动......方式单一、内容狭隘、缺乏
深度,生本课堂中这样的师生互动显然是低效或无效的。
首先,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了更新,找到了教学的本真---学为主,教为辅,以生为本,有效互动。
但是,由于教师对生本教育理念只知皮毛,对其本质理解不透彻,再加上生本课堂对于很多语文教师来说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经验,又缺乏专家引领,所以难免就出现了教学中师生互动徒有其形,缺乏实效的状况了。
3.读教育方法学有感
做新时代下的专业型教师——读《教育方法学》有感教师素质是教师职业对教师的整体要求,因而在教师专业化过程中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
教师的专业性是教师素质结构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属于教师的专业精神范畴。
怎样定义“教师的专业性”呢?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出版的《教育方法学》中明确的给出了答案,令我茅塞顿开。
“教师拥有其他一般民众所没有的高度专业化的知识和技术。
”所谓教师的专业性是指教师成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潜在能力,教师成功从事教育工作所应具有的人格特征或者适合教育工作的个性倾向,包括教师对待教育工作的态度、动机、兴趣、责任感、人格、情绪与品格等。
它是教师出色完成职业使命所需的情意系统的总和,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系统,在精神状态和情绪色彩维度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佐藤学还提到:“一直以来,推动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谱系。
即’技术熟练者’型教师和’反思性实践家’型教师。
”什么是“技术熟练者”型教师呢?他认为教师与其他专业性职业(医生、律师、大学教授等)一样,专业基础由专业领域的科学知识与技术的成熟度所支撑,教师专业性力量由学科内容的专业知识及教育学、心理学的科学性原理与技术所规定的谱系支撑。
关于一个教师的专业技能,有不同的说法。
有人说,步入21世纪教师,既要有现代教育理论,如学科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教育社会学以及新兴学科等,还要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
又有人认为,优秀的教师既需要有深厚的学术根底,广阔的学术视野,把握学术前沿的意识和能力,又需要通晓教育的规律,具有良好的教育品质和教师职业道德。
就目前世界各国教师教育而言,其专业技能一般包括普通文化知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史、教育心理学等等)三大类。
与国外相比,由于我国现行的教师教育院校的课程设置体系,还存在着以学科为中心、课程的比例严重失调等一系列值得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读《教育方法学》有感
读《教育方法学》有感——教与学:意义和关系的重建读完佐藤学的《教育方法学》后,因为教学尚浅的缘故,自己目前较为关注的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所以忍不住又把第五章的教与学:意义和关系的重建再看了一遍。
其实这本书理论性的知识太强,对于一些书中的理论讲解自己只能说是一知半解。
第五章教与学,文中从教学的两个概念、学习的再定义、学习的理论、教学的两种模式及反思性教学来进行阐述。
我们称为“教学”的实践绝不是相同的。
不同学年阶段教学题材与教学对象的儿童都不尽相同,而展开教学的教师的人格素质、个性、教养、教育观也是千姿百态的。
长期从事教学观察的人都知道,任何课堂都有其各自的特征,也包含着各自的问题,芝加哥大学教育学教授菲利普•杰克逊在《教学这一实践》中,根据不同特征,将教学抽出两种不同的概念,称为“模仿模式”与“变化模式”。
所谓“模仿模式”起源于古希腊的“模仿.再现”传统的教学概念,指的是以知识以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与习得为基本的教学方式。
而“变化模式”同样也起源于古希腊,以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为传统,将促进学习者思考态度及探究方法的形成作为基本理念的教学概念。
苏格拉底认为,教学不是向学习者传递知识、技能,而是教授“无知之知”。
通过对话使学习者感受自身的偏见与教条,教育他们热爱智慧。
在中国、韩国、日本等亚欧国家的教育中,“模仿模式”的教学占支配地位,而在欧美各国教育中,主流文化为“变化模式”的教学。
“模仿模式”与“变化模式”这两种教学概念都是教学改革的难题。
这两种概念建构了不同的教学意义与形象,但不能说哪一个概念一定正确,哪一个概念一定错误。
提出这两个概念的杰克逊仅仅指出了两个概念的历史传统及各自的特征,并未指明解决这一难题的方向。
但这两个概念,作为两个指标性坐标,为我们勾勒了再探寻未来教学方向时应充分认识的坐标轴。
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中的共通课题是学习的变革。
学习的划一、被动、个人主义倾向被否定的同时,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的特征不断被加以强调。
读《教育方法学》思得
读《教育方法学》思得
读了一遍佐藤学教授的《教育方法学》,深感教育的发展史的源
远流长,人类在传承文明的学问上,正在从教育方法迈向教育实践。
教育学的范式出现了巨大转变。
由行为科学学习理论(刺激-反
应-变化)的“S-R”理论,学习过程被视为一种自然性的技术性过程。
转变为基于各种意义构建的认知性活动,是一种文化性的社会性实践。
教学实践曾把知识与技能习得这一目标用“过程-产出模型”发展到
教学实践是以学习者的思考、探究为核心的文化性、社会性、实存性实践,是教师与学习者的协同合作行为。
佐藤学教授30年如一日,不曾间断。
对学校价值、教育内容、
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师角色定位展开重新思考,学校教育面临转型的划时代时期,对教育实践具象的本质进行多角度的综合的批判性探讨。
本书既是综合概括了近三十年来教育学研究范式转变的航海图,又是提出新的研究方向的罗盘针。
关于教育教学方式的读后感
关于教育教学方式的读后感编者按:《读<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有感》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从一个演讲中听到了关于教育教学的方式与方法,从中可以领悟到了讲座其中所要表达的含义,不妨来看看吧。
佐腾学,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一个如雷贯耳、教育人都知道的名字。
同样,“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可以点燃的火把”的育人理念,自新课标颁布以来也经常在我们耳边回荡。
但读了佐腾学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我才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切的理解,并对有效激发、点燃火把有了具化可感的策略。
说到“激发”,我们往往想到或做到的就是教师如何在课堂上使出浑身解数,用上十八般武艺来吸引眼球,激发注意。
读了本书之后,才明白要提高激发的有效性,除了在课堂上做游戏、变形式、换语调、做评价、发奖品,以及画一画、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等惯有之招以外,还应在激发的“外延”上下功夫、使巧劲。
一、敬畏生命,才能真正激发最让我感触的是封底所提到的那句话: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上好课”。
学校和老师的责任乃在于:实现第一位学生的学习权,提供学生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
是呀!有时,从表面看,我们上完了课,甚至也感觉上好了课,但却不一定让学生走进了学习的圣地,更不能保证让每一个学生体味了学习的滋味。
因为我们着眼的是课堂本身的完整、自我设计的精当、环节推进的顺利、蜻蜓点水的热闹、懂事听话的乖巧、我问你答的默契……而非学生的感受、学生的融入、学生的发展。
说到这里,对已经有20多年执教经历的我来说,真可谓有震撼与心悸之感。
所以,尊重不仅仅是表面上看得到的彬彬有礼、亲柔和善,也不是打着为了学生学习成长的旗号而把他们当成配合我们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而是眼里有学生的存在,心里有学生的权利,行动中有学生的发展。
走进教室,我们面前是几十个学生,也是几十个生命、几十个家庭、几十个未来。
站上讲台,面对眼前的每一个,我们都要用心去呵护,也要无条件地去关爱。
《教育方法学》(日本佐藤学著)读书摘记和心得【模板】
《教育方法学》(日本佐藤学著)读书摘记和心得XX省XX高级中学 XXX一、近代以前的教育方法(一)古希腊的哲学家们P111.柏拉图的《美诺篇》用对话的方式记述了苏格拉底对于“知”“学”“教”这些根本性问题的思索,而在《理想国》中也可以发现关于阿卡德米学院的教学内容(博雅教育的起源)及其教育自身的相关论述。
2.在古希腊的众多学者中,拥有独特教育观的苏格拉底对现今的影响最为深远。
他提出“无知的知”,才用“诘问”式问答,致力于对“爱知(=哲学)”的思考和探索。
(二)中世纪的教会和大学的教育P121.中世纪教授自由七科,是由三门修辞学(语法、修辞学、便论术)和四门数学(算数、几何学、天文学、音乐)所组成的教育内容。
2.12世纪,法国的圣维克多修道院中出现了作为“修行”的“读书”行为,并形成了以读教科书这一行为为对象的学习论。
学习被认为是从“读书”到“冥想”的旅程。
(三)宗教革命与印刷术的发明P131.活字文化的出现,一方面加速了通过母语统合原理君主制国家的重新组建,另一个方面也促进了大学教育的大众化和教育机构的普及。
2.印刷术发明与普及后,儿童与大人被书写文化这一基准明确区分开来。
作为教育对象的儿童,是通过活字印刷所引发的书写文化的革命而登上历史舞台的。
二、教育论的产生——夸美纽斯三、适应自然教育学——裴斯泰洛齐四、国民国家教育学——赫耳巴特别五、儿童中心主义教育与学习的共同体——杜威杜威呼吁讲学校教育的中心转移到学生身上的“哥白尼式旋转”,进行了将学校重建为以活动与经验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的教育实验。
用工作台和合作学习桌取代以往教室中的讲台与固定的课桌,大力推进以观察、实验和实地调查为基础的知性、探究性学习。
P24六、效率主义教育学——博比特与查特斯在博比特的理论中,学生是“原料”,作为教育目的的“理想的大人”是“成品”,教师是“作业员”,督导员是“工段长”,校长是“厂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是“工厂经营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教育方法学》有感
《教育方法学》的作者是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教授,在本书中佐藤学教授综合概括了近三十年来教育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同时也提出新的研究方向。
本书聚焦教学、学习、课堂、课程、教师、教师教育、教育信息化等方面,整理分析了最新的教育学知识与问题,揭示了新的教育实践的方向。
通读本书后,收获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重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佐藤学教授在书中提到,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不仅是显性的知识,还作为潜在性知识在课堂中发挥积极作用。
下意识的思考、缄默知识及信念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行为及意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践性知识”具有通过直觉反应、即兴发挥表现的“缄默知识”的特征。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具有个性化特征的“个人化知识”,是以个人经验为基础的、因此,为提高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仅进行互相间付瑞知识交流是不够的,必须保障个人实践经验交流与共享的机会。
第二: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性。
现今复杂化、多元化的社会要求教师具有广泛的学识教养与高度的专业性见识。
回想现今学校危机现象的复杂性与严重性就会明白这一要求的必要性。
学科内容、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为中心构建的作为“技术熟练者”的“教师的专业性”需要重新定位为“反思性实践家”。
以上即是假期对本书通读后的所思所得。
对于书中部分章节提到的一些教育理论与教育概念目前还不甚了解,需要日后再细细品读,相信能够常读常新,也必将对我的日常教学带来巨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