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知行合一为题的作文优秀范文

合集下载

知行合一高考作文5篇_0

知行合一高考作文5篇_0

知行合一高考作文5篇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知行合一高考作文一:知行合一(2855字)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

我们常常会说知行合一、行胜于言。

但这些还仅仅停留在话语上,没有化为我们切实的行动,没有化为我们学习、生活、工作的指南。

但老实讲,这一条是中国文化的重点,也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点。

《中庸》里有一句话:“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简单的意思是说:有一些人道理听明白了,遵道而行了,却因为气力的原因,结果就半途而废了,而我(孔子)却不会停下来。

讲作文的时候,一些妈妈讲:道理都明白了,但做起来就好难啊!这是一个问题。

在生活中、工作中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道理都明白,但就是不去做。

即使做了,也是半途而废。

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思想上、意识上首先要明白要搞懂。

思想上意识上搞懂了,还仅仅是开始,如果没有行动,思想上意识上的懂,那也只是半懂,或是懂。

正所谓:知而不行,尤如不知。

在《论语》中,孔子曾经承认过,自己在识人方面有过失误。

他说自己起初在察人的时候,是听其言,信其行。

后来纠正了这个观点,对一个人的认识,要听其言,观其行。

我们通常都会犯这样的错误:一是喜欢聪明的人,而不太喜欢相对较笨的人。

二是喜欢通过一个人的语言,来判定这个人是聪明还是愚笨。

这样识别人、断定人,往往会造成很大的误判。

看一个人语言的表达、思想上的认识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还要看行动上是不是得力,是不是能佐证其思想、意识。

不能简单地凭一个人语言的表达,来断定一个人的好坏智愚。

有一些妈妈讲,道理都明白了,但做起来好难啊!这话跟没说一样。

道理都明白了——似乎是想否认自己很笨,但做起来好难啊——似乎又在否认自己很聪明。

知行合一作文(通用29篇)

知行合一作文(通用29篇)

知行合一作文知行合一作文(通用29篇)知行合一作文篇1我独自在五龙山脚徘徊,低吟着:“莫道面前无宝镜,一轮明月照夫人。

”阳光晴好,望着夫人峰,此时,此诗此境真是妙不可言啊!仰望夫人峰,荟萃着各种绿。

隐蔽而成熟的墨绿,明丽如金属色的翠绿,故作矜持的淡绿……都被阳光的碎片连起,和谐地相互交织却又色彩分明,密密地簇拥着那位情深又坚韧的“夫人”,似乎想温暖她千年的等待而又日益冰冷的心。

噢,山顶应美妙如斯吧:仰面伸手可摘一抹云彩,弯腰俯身可听沧海桑田的一场絮语,贴身抚摸可感千年夫人那炽热的一腔痴情……我的心已飘到山顶了,脚下生风,望着夫人峰往上冲。

但脚越来越沉,终于在半山腰停住了。

也罢也罢,让自己陷入无尽的疲劳中只为看风景,这些景色图片网上都有,值得上去吗?不如就这么幻想,满足一下偶发的诗人情调吧!停步仰面,发现自己的双眸怎么也不能从五龙山之巅移开。

心里有一种声音告诉我:向山顶冲去……我要去看看这山这水!多少文人人生得意的时候,走向自然,向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笑谈自己的万丈豪情。

在仕途失意的时候,到大自然中去深深地呼吸一口自由的空气,去伸一伸他们被压垮了的腰杆,在山水中寻找心灵的归依和心智的独立。

对,我要爬上山顶,去领略《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中的至情至性,去感受山水中承载着的一颗颗高尚的灵魂,一种种光耀千年的情怀……终于,我拖着酸意渗满骨骼的双腿,静立在山巅,任风吹荡起一身单衣,洗涤着心灵。

似乎灵魂被这一片广茂的大地稀释成淡淡一绺,飘摇在天地之间。

突然,心如止水,仿佛有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一朝风月,万古长空之感。

多亏了“行”,让我有这番“天人合一”之感!只知道景美又不攀爬领略,又怎会有“此景只应天上有”的震撼!我笑了,这不正是王阳明苦苦徘徊思考十九年的结晶么?知行合一!只是知道道理,用笔或极其虚伪的声音夸夸其谈的人太多了,可这有什么用?“知而不行,则为无知”。

诚然,我们需要有一种判断是非的观念,也需要可以鼓舞心灵的道理,但不将其付诸行动,只是一味地幻想,不就是最荒唐可笑的玩笑么?多少人在一味地空想中迷失自己;多少人怀着雄心壮志迎接初日,却碌碌一天;多少人知行不一,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与其做语言的巨人,不如让自己因行动而变得强大,用“行”实现每一个“知”。

知行合一作文_优秀作文.doc

知行合一作文_优秀作文.doc

知行合一作文_优秀作文知行合一作文(一)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教育核心。

我们常常会说知行合一、行胜于言。

但这些还仅仅停留在话语上,没有化为我们切实行动,没有化为我们学习、生活、工作指南。

但老实讲,这一条是中国文化重点,也是中国教育文化重点。

《中庸》里有一句话:“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简单意思是说:有一些人道理听明白了,遵道而行了,却因为气力原因,结果就半途而废了,而我(孔子)却不会停下来。

讲作文时候,一些妈妈讲:道理都明白了,但做起来就好难啊!这是一个问题。

在生活中、工作中也会遇到这样问题:道理都明白,但就是不去做。

即使做了,也是半途而废。

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思想上、意识上首先要明白要搞懂。

思想上意识上搞懂了,还仅仅是开始,如果没有行动,思想上意识上懂,那也只是半懂,或是懂。

正所谓:知而不行,尤如不知。

在《论语》中,孔子曾经承认过,自己在识人方面有过失误。

他说自己起初在察人时候,是听其言,信其行。

后来纠正了这个观点,对一个人认识,要听其言,观其行。

我们通常都会犯这样错误:一是喜欢聪明人,而不太喜欢相对较笨人。

二是喜欢通过一个人语言,来判定这个人是聪明还是愚笨。

这样识别人、断定人,往往会造成很大误判。

看一个人语言表达、思想上认识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还要看行动上是不是得力,是不是能佐证其思想、意识。

不能简单地凭一个人语言表达,来断定一个人好坏智愚。

有一些妈妈讲,道理都明白了,但做起来好难啊!这话跟没说一样。

道理都明白了——似乎是想否认自己很笨,但做起来好难啊——似乎又在否认自己很聪明。

反过来讲,道理都明白了——就是在说自己很聪明;但做起来好难啊——其实在进一步证明自己很愚笨。

道理其实是很简单。

一个有成就人,绝不是仅仅从思想上明白人;一个有成就人,往往是实施行动人。

正所谓:心动不如行动,也是这个道理。

而我们往往犯一个低级错误就是: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但就是不在行动上加以实施。

我们在生活中知人识事,也会犯一个简单而低级错误,对别人、对外物,我们常常是听其言,信其行;对自己呢,则常常是讲其言,不去行。

知行合一 以知促行 申论的经典作文

知行合一 以知促行 申论的经典作文

知行合一以知促行申论作文《知行合一以知促行》
哎呀呀,说起知行合一、以知促行,我就想起了那次我学骑自行车的事儿。

那时候我特别羡慕别人骑着自行车风驰电掣的样子,感觉可酷啦!于是我就下定决心,我也要学会骑自行车。

一开始,我就觉得不就是两个轮子嘛,有啥难的呀。

我兴致勃勃地推着车就来到了院子里。

我一屁股坐到车上,脚一蹬,嘿,车子立马就歪歪扭扭地向前冲了出去,把我吓得够呛。

这时候我才知道,原来骑自行车可没那么简单。

接下来的几天,我是摔了无数跤,腿上青一块紫一块的,疼得我龇牙咧嘴。

但我可没放弃,我就不信我学不会。

我开始仔细观察别人是怎么骑的,还在网上找了一些教学视频来看。

慢慢地,我知道了要保持平衡,要控制好方向和速度。

我不断地练习,摔倒了就爬起来继续。

有一次,我感觉自己好像找到了一点感觉,车子能稍微稳当地骑一段路了,哎呀,把我给高兴坏了。

就这么一点点地进步,一点点地积累经验,终于有一天,我能骑着自行车在院子里转圈圈啦!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知行合一,以知促行。

光知道怎么骑车不行,还得去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真正掌握这项技能。

现在想想,生活中好多事情不都是这样嘛。

我们不能只是空想,得去行动,在行动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让自己不断成长呀!以后我也要把这种精神用到更多的事情上,去追求更多的美好!
嘿嘿,这就是我关于知行合一、以知促行的故事啦!。

知行合一,以致千里作文

知行合一,以致千里作文

知行合一,以致千里作文作文一:学习中的知行合一。

在学习上,知行合一可重要啦。

就像我们学数学,知道了加法的算法,这就是知。

可如果只知道算法,不去做很多加法的练习题,那在考试的时候还是做不对题呀。

我有个同学小明,他很聪明,老师讲的数学知识他一听就懂。

可是呢,他回家从来不做数学作业,觉得自己都懂了。

有一次考试,好多简单的加法题他都算错了。

他就是没有做到知行合一。

而我呢,每次学了新的汉字,我就会写好多遍,还会用这个字来写句子。

这样我不但知道这个字怎么写,还能把它用得很好。

所以,在写作文的时候,我就能写出好多好词好句。

我们想在学习的道路上走得远,就一定要知行合一,知道了知识,就要马上去做,这样才能学到真本事,在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作文二:生活中的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在生活里也无处不在呢。

比如说保护环境,我们都知道要爱护花草树木,这是知。

有一次,我在公园里看到一个大哥哥,他把喝完的饮料瓶随手就扔在草地上。

小草被瓶子压着,看起来很可怜。

我就走过去,捡起瓶子,放到垃圾桶里。

我想这就是行吧。

还有我们知道要孝顺父母,这也是知。

我每天都会帮妈妈做一些小事情,像扫地呀,擦桌子呀。

妈妈下班回来很累的时候,我还会给她捶捶背。

妈妈每次都很开心,夸我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如果我们光知道要做这些事,但是不去做,那我们的生活就不会变得更美好。

只有知行合一,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温馨,我们也能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作文三:运动中的知行合一》在运动的时候,知行合一也特别关键。

我们知道跑步能锻炼身体,让我们的身体变得更强壮,这是知。

我参加学校的跑步比赛之前,老师告诉我们跑步的正确姿势,呼吸的方法。

我把这些都记在心里,这就是知道了该怎么跑。

可是在练习的时候,有些同学觉得这些方法很麻烦,就按照自己的习惯跑。

结果呢,没跑多远就气喘吁吁的。

我按照老师说的方法,每次跑步的时候,身体微微前倾,手臂有规律地摆动,呼吸也按照节奏来。

慢慢地,我能跑得越来越远,越来越快。

关于知行合一的作文5篇

关于知行合一的作文5篇

关于知行合一的作文5篇篇一:2021高考满分作文《知行合一,前路可期》知识与实践的统一,前面的路是可以期待的去年今日,我绞尽脑汁、遣词造句,把自己兵荒马乱的高中岁月落笔在红格纸之间。

此时此刻,我在做同样的努力,却发现一年的时间,远离了“夜阑犹梦,文学当枕”的日子,少了过去高中胡老师语文课堂上文学氛围的濡染,现在已是语言干涩、言辞匮乏。

却仍执拗的强撑,想要再去写一次高考作文,实是羞愧难当。

在我看来,语文素养是知识与能力的平行,是思维观念与文化品位的相互渗透,是语言积累与视野拓展的互补。

或者说,一般来说,读写能力本身绝不仅仅是方格纸上的一支笔和墨水。

可以说,当你听到杨江先生驾驶起重机西行的不幸消息时,你可以流利地背诵兰德的《我不会和任何人争论》,而不必浏览大量的纪念文章,从而理解杨江先生“走向生命边缘”的内心的简单与平和。

同样,也可能是我们这些不熟悉世界的人,愿意成为文字的信徒,甚至把文字当作信仰来崇拜——那种迷恋,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所有的起起落落。

好比社会之建设需要民智开启,我们语文素养的养成也的确需要一位优秀的老师为我们指点迷津。

有效的课堂教学,不拘泥于形式,不在于灌输知识的多少,重要的是对于我们兴趣点的激发和培养,是严谨治学精神的影响和陶染。

幸运至极,在高中的最后一年,我有机会每日聆听老胡的谆谆教诲,受提携之情与栽培之恩,没齿难忘。

如果说课堂上的讲授是一个引领,那么课外的大量阅读就是一种延伸。

我们都期待着自己写作的时候可以笔下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词藻信手拈来,深情娓娓道出,可这些,都是需要阅读背后的文化底累积的。

在不断的文本安排和故事的跌宕起伏中,只要你全身心投入探索,就会有值得借鉴和永远难忘的优秀人才。

谈及社会生活实践对于提升语文素养的影响,我认为其是如虎添翼,而非雪中送炭。

也就是说,社会生活实践是要建立在扎实的教学和海量阅读的基础之上的,缺一不可。

所谓实践,强调行动力,猝不及防的鲁莽断不可取,内心的丰富和饱满不可或缺。

2023年全国高考甲卷知行合一作文(通用10篇)

2023年全国高考甲卷知行合一作文(通用10篇)

2023年全国高考甲卷知行合一作文(通用10篇)2023年全国高考甲卷知行合一作文篇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题记背负行囊,行走于人生的悲欢离合。

一扇扇人生之门,不断阻碍着我们前进的脚步,蒙蔽着我们渴求的双眼。

未来的路虽总充溢着迷茫与孤独,漫长坎坷又布满荆棘,但若能放下外界的纷纷扰扰与流言蜚语,知行合一,便能获得真知,踏上星辰大海的征程。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讲,“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知,即懂得道理;行,即践行锻炼。

知道却不去行动,就是没有真正明白。

正如战国时期的赵括,虽熟读兵书,却只知夸夸其谈纸上谈兵,死搬兵书上的教条,而不去脚踏实地的实践,终死于战场,为后人耻笑。

我们常探求如何获得真知。

其实“条条大路通罗马”,求得真知的办法有很多,但不论是哪一种,哪怕是最简单、最取巧的求知之道,也无法在空想中实现。

思想的力量,只有在行动中才能发挥作用。

为学如此,处世亦如此。

若想求得真知,就必须在“行”上下功夫,就必须学会去知行合一。

作为一位优秀的学者和诗人,闻一多先生可谓是知行合一的典范。

社会风雨如磐,祖国水深火热,他由忧生爱,爱由忧生,他明白他需要给这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在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上,写满了如群蚁排衙密密麻麻的小楷。

他向那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潜心贯注,锲而不舍,终结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对知行合一深刻的理解,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和伟大的作品,闻一多先生也由此成为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成为我们民族不朽的精神丰碑。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无论是知识、方法,还是道德,都需要我们拥有足够的储存。

而在广泛的涉猎、仔细的研究、谨慎的思考、明确的辨别之后,我们便会得到一个征途是星辰大海的方向。

而唯有不断地探索与追求,或肝脑涂地,或骈手胝足,在无数个日夜里皓首穷经,捡拾起慎独,才能让我们顺利通过征途中的山间幽径、坦途道路和深谷岔口。

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作文

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作文

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作文作文一: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听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这句话。

那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我们答应了妈妈每天要按时完成作业,那就不能光嘴上说说,得真的做到。

这就是言行一致。

又比如,老师告诉我们要爱护环境,不能乱扔垃圾,我们不仅要知道这个道理,还要在行动中真正做到不随手扔垃圾,这就是知行合一。

我想起有一次,我跟小伙伴说要一起打扫小区的花园。

到了约定的时间,有的小伙伴却没来,这就是言行不一致。

而我和其他按时来的小伙伴,认真地打扫花园,把知道的要爱护环境这件事,通过行动表现出来,这就是知行合一。

我们要努力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这样才能成为更好的人!作文二: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大家都知道,做人要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可这到底是怎么做的呢?就像我们在学校里,老师说要团结友爱,不能欺负同学。

如果我们嘴上答应得好好的,可转身就去推搡别的同学,那可就不对啦。

这可不是言行一致。

还有,我们都知道过马路要看红绿灯,要是心里明白这个规则,可到了路口却不管不顾地冲过去,那也不行。

这就不是知行合一。

我有个同学,他说自己会每天早起锻炼身体,结果第二天就睡懒觉了。

这可不好哟!我们得说到做到,知道的道理就要去实践。

让我们都努力做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好孩子吧!作文三:言行一致,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知行合一”,这几个字听起来好像有点难理解,但其实很简单。

假如你答应了朋友要一起分享玩具,那你可不能反悔,得真的把玩具拿出来和朋友一起玩,这就是言行一致。

再比如说,我们都知道要尊敬长辈,不能对爷爷奶奶大喊大叫。

要是心里想着要尊敬他们,但是一不高兴就发脾气,那可就不对啦。

这就不是知行合一。

有一次,我告诉妈妈我会自己整理房间,然后我就认认真真地把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

我做到了我说的话,这让我很开心。

我们一定要记住言行一致,知行合一,这样大家都会喜欢我们的!作文四: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小朋友们,你们听说过“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吗?今天我就来和你们说一说。

知行合一语文作文

知行合一语文作文

知行合一语文作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大抵是对“知行合一”最直白的诠释了。

啥叫知行合一呢?简单来说,就是你心里知道的和你实际做的得是一码事,可别做那种心里明白得很,行动上却完全相反的“两面派”。

咱先说说这“知”。

这就像是在脑袋里装了个知识小仓库,你得不停地往里塞东西,什么道理呀、经验呀、文化知识呀,越多越好。

就像我知道吃太多垃圾食品对身体不好,这就是“知”。

我知道熬夜会有黑眼圈,会精神不振,这也是“知”。

这都是一些很浅显的道理,就像摆在明面上的路标,告诉你哪条路是对的,哪条路可能会有坑。

但是,光知道这些道理可没啥用。

这就引出了“行”。

知道吃垃圾食品不好,可一看到炸鸡、薯条就走不动道儿,那这“知”不就白搭了吗?知行合一就是,我知道了这个事儿,我就得按照这个道理去做。

我知道要健康饮食,那我就得管住自己的嘴,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那些油炸的东西。

这就好比你知道了目的地在哪,可你得抬腿走,才能到那儿啊。

咱再举个例子,学习。

我知道学习很重要,知识能改变命运。

这是“知”。

可如果我每天就光想着玩游戏、刷短视频,从来不翻开书本,那这“知”就是个空壳子。

真正的知行合一,就是每天制定学习计划,按时完成作业,主动去探索知识的海洋。

就像那些学霸们,他们可不是光知道学习重要就完事儿了,人家是实实在在地付出行动,每天在题海里遨游,在知识的高山上攀登。

在生活中,知行合一还体现在很多方面。

比如说环保,我们都知道地球是我们的家,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这是大家都有的“知”。

那“行”呢?就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出门自带购物袋,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做好垃圾分类。

如果每个人都只是嘴上喊着环保,行动上却依然乱扔垃圾、浪费资源,那地球这个家迟早会变得乌烟瘴气。

再说说诚信吧。

我们都知道做人要讲诚信,这是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这是“知”。

那在“行”上呢?就是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不撒谎,不欺骗。

要是一个人整天把诚信挂在嘴边,却老是骗人,那这个人肯定不受欢迎。

知行合一的作文开头

知行合一的作文开头

知行合一的作文开头《知行合一》篇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这知行合一的道理啊,就像那放风筝的线,看似简单,实则大有学问。

我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了一场环保活动。

在活动之前,我可是“知”了不少环保知识呢。

看那些纪录片,那被垃圾填满的海洋,可怜的海洋生物被塑料缠住,那画面就像一把刀刺痛我的心。

我在心里想,这环境可不能再这么被破坏下去了,我得做点啥。

这时候,我觉得自己就像个环保小卫士,准备大干一场。

可是真到了活动那天,我就有点犯怵了。

那大太阳晒得我头晕眼花的,看着路边那些垃圾,有些还散发着难闻的气味,我就有点想打退堂鼓了。

这时候我心里就有两个小人在打架。

一个说:“你不是要当环保小卫士吗?这就怂了?”另一个说:“哎呀,这么脏,少我一个也没啥吧。

”我就在那犹豫呢,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知易行难”吧。

但是,当我看到班长毫不犹豫地捡起那些垃圾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自己特别没出息。

班长那瘦小的身影在那一刻仿佛变得无比高大,像一座灯塔照亮了我内心的怯懦。

我咬咬牙,心想:“我不能光知道环保重要,得行动起来啊。

”于是我也开始动手捡垃圾了。

这一行动起来啊,感觉就不一样了。

我每捡起一个垃圾,就好像给地球的伤口做了一次小包扎。

虽然只是小小的举动,但是那种满足感是没法形容的。

这时候我才真正明白,知行合一不是光靠嘴上说说的,得真刀真枪地去做。

可是,有时候我也在想,是不是所有的“知”都能顺利地转化为“行”呢?比如说,我知道每天锻炼对身体好,可是早上闹钟响的时候,我就想再睡一会儿。

也许这就是人性的弱点吧,知道是一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

不过,不管怎么说,从那次环保活动中我还是学到了很多。

我们不能只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就像那火箭,光有设计蓝图(知),不点火发射(行),它永远也上不了天。

知行合一,虽然做起来不容易,但它就像那通往成功和自我完善的必经之路,我们得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你说是不是呢?《知行合一》篇二知行合一,听起来挺高大上的,可真要做起来,那真是“两眼一抹黑——难啊”。

知行合一范文申论

知行合一范文申论

知行合一范文申论在生活的大舞台上,我们常常听到一个词——“知行合一”。

这可不是什么高大上、玄而又玄的东西,简单来说,就是知道的和做的要一致,就像齿轮要严丝合缝地转动一样。

咱先说说这个“知”。

“知”就像是地图,是我们前行的指南。

比如说,我们都知道健康很重要,知道要多吃蔬菜水果,少熬夜,多运动。

这就是“知”,是我们脑袋里明白的道理。

可是,光知道有啥用呢?这就好比你拿着地图,却一直坐在家里研究,从不出发踏上旅程,那你永远到不了目的地。

这时候,“行”就该闪亮登场了。

“行”呢,那可是实干家。

还拿健康这件事来说,知道健康的知识后,你得真的每天早上起来去跑跑步,把那些炸鸡啤酒换成蔬菜水果沙拉,晚上到点就乖乖睡觉。

这就是把“知”转化为“行”。

现实生活里,很多人在这个转化上掉链子。

就像那些年年喊着要减肥的朋友,减肥的知识懂得比健身教练还多,什么卡路里计算,什么有氧运动无氧运动的区别,可就是管不住嘴、迈不开腿。

这就是典型的“知”和“行”脱轨了。

那为什么要做到知行合一呢?这好处可太多了。

就拿学习来说,我们都知道要努力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

如果一个学生知道这个道理,并且每天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参加课外学习活动,那他的成绩肯定差不了。

而且,知行合一还能让我们内心充满成就感。

当你把知道的环保知识,像垃圾分类啊,节约用水用电啊,真的在生活中做到了,你看到自己为保护环境出了一份力,那种感觉就像是给自己的心灵来了一次大扫除,清爽又自豪。

在社会发展中,知行合一更是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就拿科技创新来说,科学家们知道目前的技术瓶颈在哪里,也知道攻克这些难题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福祉。

于是,他们就把这些“知”付诸于“行”,没日没夜地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搞研究。

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现代的互联网、人工智能,都是知行合一的成果。

要是科学家们光有理论知识,却不去动手实践,那我们现在可能还生活在一个非常落后的时代呢。

那我们怎么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呢?首先得有坚定的决心。

知行合一的语文作文

知行合一的语文作文

知行合一的语文作文你有没有想过这么一个事儿:为啥我们懂得了那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呢?我觉得啊,这就和知行合一有关了。

“知”是啥?就是我们脑袋里装的那些知识、道理。

就像我们在学校里学了好多好多东西,什么历史啦、数学公式啦、语文课文里那些做人的大道理。

我们知道诚实是美德,知道努力会有回报,知道要尊老爱幼。

可是呢,这仅仅是“知”而已。

我有个朋友,他知道熬夜对身体不好,那可是相当清楚啊。

每次我们聊天说到健康话题,他都能头头是道地给你讲熬夜会伤肝、伤肾,还会让人皮肤变差,第二天没精神。

可一到晚上呢,抱着手机刷短视频、玩游戏,根本停不下来,照样熬到两三点。

你看,他是“知”了,可就是没“行”。

那“行”就简单了,就是把知道的东西付诸实践。

这可不容易呢!比如说环保,我们都知道要保护环境,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可是出门买个东西,老板给个塑料袋,很多人顺手就接过来用了,把之前知道的环保知识全抛到九霄云外了。

这就是缺乏“行”的表现。

真正厉害的人,那都是能做到知行合一的。

像那些大发明家,爱迪生知道电可以发光,这是“知”,然后他就不断地做实验,尝试各种材料,失败了一千多次都不放弃,最后成功发明了电灯,这就是“行”。

他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成果,改变了整个世界的生活方式。

再说说我自己吧。

我知道运动对身体好,这是很简单的“知”。

我也想象自己有个健美的身材,跑起来像一阵风似的。

可是真要我每天早起去跑步的时候,我的床就像有魔力一样,死死地拽着我,让我起不来。

后来我想啊,这样不行,我得真的行动起来。

于是我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先从每天早起散步15分钟开始。

一开始真的很痛苦,但是慢慢地,我习惯了这种早起运动的感觉,现在已经能跑上好几公里了。

这就是我从“知”走向“行”的过程。

知行合一为啥这么重要呢?因为如果只有“知”没有“行”,那知识就只是空谈,就像空中楼阁一样,看着漂亮,实际上没啥用。

而只有“行”没有“知”呢,那就像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可能会做很多无用功。

知行合一高考满分5篇

知行合一高考满分5篇

知行合一高考满分5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常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力量。

信任许多伴侣都对写作文感到特别苦恼吧,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知行合一高考总分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知行合一高考总分作文1今日我们就来咬文嚼字,说一说我比较喜爱的一个思想:知行合一。

最早的这个思想,是明朝的王守仁先生提出的。

从字面意思上来看,什么是知行合一?答:知与行的合一。

评:废话。

在我看来,这个思想有两层不同的含义。

第一层。

假如我们把这四个字拆开,就会发觉它的意思很简洁:知,就是学问;行,就是行动;合一,就是合为一体。

这样看,它想表达的意思是:学问和实践要合为一体。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往往都会注意于学问的学习,而忽视了生活上的运用。

其实不然。

我们应当把两者结合起来,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一个人的理论学问学得再好,结果一遇到难题就不知所措,由于他只知道学问,却不知道如何去敏捷地运用它。

如今社会大多是这样的人,一些博士呀,讨论生呀,在学校把一些大道理,大学问背的滚瓜烂熟,一进入社会,就傻了眼。

一些看似简洁的事情,想运用学问来完成它,思来想去却只能讲一些大道理,一些空话;让他举个例子,却一个都举不出来。

由于他根本就没有经受过这种事,没有亲身的体会,是无法真正地感受到其中的道理。

所以说,有些事情只有你自己去实践,才能领悟它。

那有的人就会问:“是不是我只实践就行了呢?”也不是。

由于学问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学问的表达。

两者是互为表里的。

王守仁曾经说过:“知是行的想法,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假如只有知而无行,则不是,不是真知,而是妄想;假如只有行而无知,则不是笃行,而是冥行。

其次层。

则是知行合一的延长。

首先,我们要了解这个社会的本质——利益。

他还有一个对手,叫做原则。

从古至今,两肋插刀,舍人取义这类的道德是存在的,惋惜这东西的代价太大,估量你要首富王健林来都不肯定情愿。

知行合一优秀作文

知行合一优秀作文

知行合一优秀作文知行合一优秀作文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

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知行合一优秀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知行合一优秀作文1知即认识,知识;行即实践,行动。

知识是引领行动的方法,行动是领悟知识的途径。

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明代思想家和教育家王阳明先生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现在的`德育包括知,情,意,行,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原来叫陶知行,后改为陶行知,行在前,知在后。

他一生对教育的贡献是巨大的。

知行关系,也就是指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

道德认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真知。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与行是统一的,不能截然地分开。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从知到行,即从认识到实践。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当前,全国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就是要认真的学习,什么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作用,怎样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实践就是要把学习到的怎样去落实,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首先群众利益至上,群众是英雄,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真正的铜墙铁壁。

教育实践活动也不应一阵风吹过去,而应该长期坚持,坚持长期。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这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通过学习懂得了一些道理,就应该按这些道理去采取必要的行动,该为群众办些什么事,怎样为群众办好这些事,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执政之基。

关于知行合一作文600字高中【三篇】

关于知行合一作文600字高中【三篇】

关于知行合一作文600字高中【三篇】【篇一】知行合一作文600字高中知行这个词早在明武宗正德三年就提出来了,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所谓的知就是自己脑子中的知识,行是实践。

而知行合一就是把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

知行在当代社会几乎是无处不在,上到大企业的老板,下到普通电工都在运用着自己脑子中的知识去实践,去摸索。

而只靠动动嘴,动动手就财运滚滚的人也只是凤毛麟角。

就算是骗子也要去创新骗人的手段。

公元前220xx年的纸上谈兵的故事,在中国早已是家喻户晓。

它讲述的是赵国赵奢的儿子赵括带兵打仗却只按兵书办事不去变通从而兵败的故事。

这故事很直接的告诉了我们知行结合在一起是有多么的重要,只有嘴上的空谈是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的。

就像人们在当时改良蒸汽机一样,如果只是去谈论他的改良方法而不去解决它在实际生产当中的问题,也就没有后来的瓦特和改变世界面貌的工业革命。

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废寝忘食发明永动机,花了十年时间,最终没有成功。

因为"永动机'根本不可能存在,这种假设本身就违背了物理学上的质量守恒定律,因此单独从发明永动机的目的而言,这是无意义的。

焦耳的作为一个科学家,知识的渊博远远高于常人但她在决定做这项研究是却犯了糊涂,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最后无功而返。

小孩子必定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过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等等。

这一切都是在"行'的驱使下获得的感受,只有"知'让他们知道,火不能去碰,冰不能常握,糖不能多吃,石头不能硬碰。

知行结合为一体,你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其实知行合一,其实是一种处事的态度,不要还没做就开始在自己头脑中虚构,而要一边做,一边总结,最终让自己一步步强大起来。

【篇二】知行合一作文600字高中过去半个月啃了两本书:《知行合一王阳明》和《又笨又慢平天下曾国藩》,都是度阴山写的。

2024年浙江绍兴一模作文《知行合一》写作范文

2024年浙江绍兴一模作文《知行合一》写作范文

文言文阅读“材料一”体现了王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思想,强调认识与行为相一致,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常常发现两者的落差,让人感叹知易行难……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范作示例以行合知,知行相促知道自己要什么,才能更好地去生活。

自古以来,“知”都是“行”的准绳、标尺。

而“知行合一”,则成了中国古代文人一大至高境界。

但“知行合一”并不容易,太多外在内在、主观客观的因素往往使理想的“知”与现实的“行”有了落差,但私以为,即便如此,我们亦当甚至更当追求以行合知,以知促行,以之抵御世界的苍凉。

何为知?知是一个人的认知。

包含他对自我、对社会、对世界的思考与期待,是一种精神中的理想状态。

何为行?行是一个人的外在表现、言行举止、为人处世。

行是内在境界的外在折射,亦是主体存在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并受其影响的过程。

求诸“知易行难”的原因,也无外乎此二者的先天关系——“知”是精神过程,相对来说受外界于扰较小;“行”为客观存在,也须在客观世界中,种种或客观或主观的团素都会阻碍“行”抵达“知”。

从主观上来说,人自身的局限性如惰性会阻碍“行”的发生,如因懒惰或怯懦而高呼“佛系”“摆烂”的部分年轻人。

同时,人的利己性与个体视野的局限也限制了“行”的可能性。

“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人生而伴有的局限性是“知行合一”的枷锁。

客观上讲,社会阻力、外界舆论等亦是阻力。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各人的“知”亦有差异,社会却是追求“大同”的整体,在社会的法律德规下,个人向“知”的努力自然受到抑制。

同时,竞争压力的存在和不断提升自我社会地位的动机也使得很大一部分人做出了背离自我意志的选择,让“行”与“知”相离。

然面,即便“知行合一”之路艰难至此,我们也当竭力溯游而上;即便终不可抵,在路上便是完满。

恰如《诗》所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知行合一”作为人生中一大境界,就如“高山”“景行”,始终矗立彼方,托举起人类精神的高度。

知行合一的语文作文

知行合一的语文作文

知行合一的语文作文“知行合一”这四个字啊,就像一个神秘的魔法咒语,听起来高深莫测,但其实就藏在咱们生活的点点滴滴里。

咱先说这个“知”。

“知”就像是在黑暗里给你照亮道路的那盏小灯。

你得先知道事儿,比如说你知道糖是甜的,盐是咸的,这是最基本的知识。

再往大了说,你知道好好学习就能有好成绩,知道尊老爱幼是美德,这些都是“知”。

这就好比你是个要去探险的小侠客,“知”就是你手里的地图,没有这地图,你都不知道往哪儿走,说不定一头就扎进怪物堆里了。

但是呢,光有“知”可不行,这就该“行”出场了。

“行”是什么?“行”就是你真的去做那些你知道的事儿。

就像你知道跑步能锻炼身体,可你整天就躺在沙发上吃薯片,那这“知”有啥用啊?这就好比你拿着地图却一步都不迈,那你永远也到不了宝藏所在地。

你说你知道要孝顺父母,那你就得真的给他们捶捶背、倒杯水,陪他们聊聊天,而不是光嘴上喊着“我知道要孝顺”,行动上却啥也没有。

我有个同学,那就是个典型的反面例子。

每次考试前,他都信誓旦旦地说:“我知道要好好学习了,我要每天复习。

”可是呢,一回家就把书本扔一边,抱起手机玩游戏。

他这就是典型的“知”和“行”脱节。

结果呢,考试成绩一塌糊涂,他还纳闷呢:“我都知道要学习啊,咋就考不好呢?”哼,这不明摆着嘛,光知道不做,就像画饼充饥,肚子可不会真的饱。

那“知行合一”的正面例子有没有呢?当然有啦!就像那些环保志愿者。

他们知道地球的环境在恶化,知道保护大自然是多么重要的事儿,于是他们就真的行动起来了。

不管是顶着大太阳去公园里捡垃圾,还是到处宣传环保知识,他们把自己知道的环保理念都通过行动体现出来了。

他们就是“知行合一”的践行者,就像一群超级英雄,在拯救咱们的地球家园。

其实咱们老祖宗早就看透了“知行合一”这个道理。

王阳明先生就一直强调这个理念。

他大概就是想告诉咱们,做人不能光耍嘴皮子,要实实在在地把知道的道理变成行动。

在生活里,咱们要是都能做到“知行合一”,那这个世界可就美好多啦。

知行合一作文八百字

知行合一作文八百字

知行合一作文八百字《知行合一》篇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大概是对知行合一最直白的解释了吧。

知行合一,听起来好像挺高大上的一个词儿,但其实在咱们日常生活里,那可到处都是它的影子呢。

就拿我学骑自行车这事儿来说吧。

刚开始的时候,我看别人骑车那叫一个潇洒,就觉得这事儿简单得很。

我在脑子里把骑车的步骤过了一遍又一遍,什么先扶稳车把啦,脚踩踏板啦,眼睛看前方啦,感觉自己已经掌握了骑车的精髓。

这就像是只在“知”的层面上做了功夫,我心里还美滋滋地想:“哼,骑车嘛,我肯定一学就会。

”可当我真正骑上那辆自行车的时候,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车把就像个调皮的小怪兽,根本不听我使唤。

我刚踩上踏板,车就开始左摇右晃,像个喝醉了酒的大汉,没两下就把我给甩了下来。

那一瞬间,我真是又气又恼,心里想着:“这破车怎么回事儿,和我想的一点都不一样!”这时候我才明白,光知道骑车的理论可不行,还得去实践,把“知”和“行”结合起来。

于是,我不再只是空想骑车的步骤,而是一次次地去尝试。

摔了跤,就爬起来,拍拍身上的灰继续骑。

慢慢地,我发现车把开始听我的话了,我的脚也能有节奏地踩踏板了,我真的学会骑车了。

这时候我才深刻体会到知行合一的厉害之处。

在学习上也是一样的道理。

我们在课本上学了很多知识,那些知识就像是一个个小宝藏,但是如果只是把它们放在脑子里,不去运用,不去实践,那这些宝藏就永远只是一堆没有用的石头。

比如说数学,我们学会了公式,但是如果不做练习题,不把公式运用到实际的解题当中,那考试的时候就只能干瞪眼。

可是,知行合一有时候也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

生活中有太多的诱惑和干扰,让我们很难把知道的事情付诸行动。

就像我知道每天早起锻炼身体好,可是早上闹钟响的时候,我心里就会有两个小人在打架。

一个小人说:“快起来,跑步去,身体会变得棒棒哒!”另一个小人却说:“再睡会儿吧,被窝里多舒服呀。

”很多时候,那个想偷懒的小人就会占上风。

这也许就是知行合一的难点所在吧。

知行合一作文

知行合一作文

知行合一作文知行合一作文(通用20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

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知行合一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知行合一作文篇1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

我们常常会说知行合一、行胜于言。

但这些还仅仅停留在话语上,没有化为我们切实的行动,没有化为我们学习、生活、工作的指南。

但老实讲,这一条是中国文化的重点,也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点。

《中庸》里有一句话:“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简单的意思是说:有一些人道理听明白了,遵道而行了,却因为气力的原因,结果就半途而废了,而我(孔子)却不会停下来。

讲作文的时候,一些妈妈讲:道理都明白了,但做起来就好难啊!这是一个问题。

在生活中、工作中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道理都明白,但就是不去做。

即使做了,也是半途而废。

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思想上、意识上首先要明白要搞懂。

思想上意识上搞懂了,还仅仅是开始,如果没有行动,思想上意识上的懂,那也只是半懂,或是懂。

正所谓:知而不行,尤如不知。

在《论语》中,孔子曾经承认过,自己在识人方面有过失误。

他说自己起初在察人的时候,是听其言,信其行。

后来纠正了这个观点,对一个人的认识,要听其言,观其行。

我们通常都会犯这样的错误:一是喜欢聪明的人,而不太喜欢相对较笨的人。

二是喜欢通过一个人的语言,来判定这个人是聪明还是愚笨。

这样识别人、断定人,往往会造成很大的误判。

看一个人语言的表达、思想上的认识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还要看行动上是不是得力,是不是能佐证其思想、意识。

不能简单地凭一个人语言的表达,来断定一个人的好坏智愚。

有一些妈妈讲,道理都明白了,但做起来好难啊!这话跟没说一样。

道理都明白了——似乎是想否认自己很笨,但做起来好难啊——似乎又在否认自己很聪明。

反过来讲,道理都明白了——就是在说自己很聪明;但做起来好难啊——其实在进一步证明自己很愚笨。

知行合一高考满分作文_作文1250字_高考作文_

知行合一高考满分作文_作文1250字_高考作文_

知行合一高考满分作文在我的钢笔上,刻有一行字-----“一生俯首拜阳明。

”阳明,是王守仁的号,而王守仁,是我最敬佩最崇拜的人,因为他提出的一个观点,那就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高考1古语云:“易有三训,一训简易,二训变易,三训不易”,“易与天地准”,之于常识,不也是如此吗?我们生活在常识中,“春暖花开”、“秋高气爽”,我们不假思索地运用它们,是为简易;同一事物不同时刻有不同的表现,变化无穷,是为变易;常识由生活而来,经久适用,是为不易。

故庄子云:“道在便溺”。

因常识,于生活,我们泰然。

老子云:“大象若希”。

正是由于常识之于我们太过习惯了,时常,我们会无所察觉,如同时空之于我们过于静止与绝对,在爱氏之前,我们被蒙骗了千万年。

于是我们在恍然后明白,常识虽常,但亦要知之、行之、思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知之,并非仅仅为热则却衣寒则添衣的自然反射,而是对自然存在的用心观察。

没有这用心,何来常识?没有常识,何以行之?不得而行之,必遭祸患。

譬如之于人,了解交通拥挤之时间,于约会便不会误时;又譬如拿破仑不知俄国之地广与冬天之寒冷,便因俄国坚壁清野而为滑铁卢之役埋下伏笔。

作文所以对于常识,要知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行之,不仅是于知之之后的体证,还是生活的必需,之所以要知且行,系因为知易而行难。

行难,故特以行之。

常识的知之,是困则眠、疲则休息,是诸葛顺势三分天下,是刘邦知楚强汉弱而强赴鸿门。

对常识的行之,是顺应自然、顺时而动,故可避害趋利,所以才有一觉醒来的精神,才有汉朝天下。

所以对于常识,要行之。

至于对于常识的思之,那便是在知行合一后更高的要求。

正因为常识之常,所以无形中被我们忽略、习惯,然世间万物莫不在变易中永恒,拘泥而行自己不适合,若死守既得,便永无进步可言。

故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诏》曰:“作新民”;曾子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因为对常识的思之,爱氏提出了相对论,玻尔提出了量子力学;之于历史的,不正是由于对意识形态的思之与变革,再知而行之,才有三十年改革开放而至于今日之中华崛起?“易与天地准”,也正是凭借常识,凭借与常识同行,我们维系了一个旷古的文明,然而无论是生活还是发展,不知常识无语进步,不行常识无以趋利避患,不思常识却也无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知行合一为题的作文优秀范文顾名思义,即知道该怎样做的事应该与行动相结合,才会变得完美。

俗话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有了好想法就应该立即行动起来。

当在行动之前固然会遇到许多问题,虽然我们不知道能否在行动之前消除障碍,但是我們可以在行动之中克服困难。

別告诉自己,我做不到。

那一定是不可能完成的,除非有奇迹发生。

.....如果你真这样想的話,那就大错特错!別相信世界上会有奇迹,因为你自己本身就是奇迹,你就是自己的上帝,倘若,不付诸行动,奇迹也无法帮助你成功。

我們总是在等,等一个好的时机,等一个可以百分之百确定成功所需的条件,反而陷入了永远的等待之中,甚至连一件小事,也总要等到所有的条件都满足之后才开始行动。

我们究竟在等待什么?真的能等到么?等到了又能怎样?说不定一等就耗费了我们一生的精力,而到那時候你还有机会反驳么?不,我不信,因为“成功永远留給那些有准备的人",而不是留给那些永远只知道等待的人。

如果只知道等待好时机,恐怕我们的一生都会错过最佳时机。

正因为如此,很多人一辈子都干不不了一件事。

只有想到就去做的人,才能改变现状。

有这么一个小男孩,资质平凡,没有什么过人之处。

他小时候想当班长,结果他连任三年班长;大学时,他喜欢上校花,终于在许多男孩嫉妒的眼光中做了她的老公;大学毕业后,他想开一家公司,三年后这家公司上了电视台;在他30多岁时,忽然想学画画,结果他在40几岁时成功的举办了画展。

当别人羡慕他时,他却说:"我很平凡,没有什么聪明的才智,也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只是想到就去做。

不管结果如何,我却认为自己没有输"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画家余丹青先生。

天底下最悲哀的一句话就是:我当时真该那样去做,却没有去做。

我也曾经只是想想罢了,而没有付出实际行动。

是她,王雨寒璐,一个娟秀的女孩,人如其名,虽算不上漂亮,但是......是她让我有了动力,知道自己绝对不可以再放纵自己,整天悠哉游哉,我必须去做,想到就行动,不可以再等明天,"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试问,我还有多少个明日呢?几千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悄然逝去了。

我为自己感到高兴,因为我做到知行合一了。

一开始,确实不容易,但是有这么个让我倍感压力的对手,我不怕了,真诚的对你说声谢谢~!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知即认识,知识;行即实践,行动。

知识是引领行动的方法,行动是领悟知识的途径。

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明代思想家和教育家王阳明先生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现在的德育包括知,情,意,行,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原来叫陶知行,后改为陶行知,行在前,知在后。

他一生对教育的贡献是巨大的。

知行关系,也就是指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

道德认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真知。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与行是统一的,不能截然地分开。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从知到行,即从认识到实践。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当前,全国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就是要认真的学习,什么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作用,怎样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实践就是要把学习到的怎样去落实,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首先群众利益至上,群众是英雄,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真正的铜墙铁壁。

教育实践活动也不应一阵风吹过去,而应该长期坚持,坚持长期。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这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通过学习懂得了一些道理,就应该按这些道理去采取必要的行动,该为群众办些什么事,怎样为群众办好这些事,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执政之基。

但愿学习不流于形式,也不应想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而应当实事求是地去为群众办事,惠利于民,最后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21世纪是生态世纪,我们的城市选择了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就是选择了美好的未来。

贵好阳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美好的未来需要我们每个人努力实践“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贵阳城市精神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自承担起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贵阳正在觉醒,我们不能为了一时的发展而破坏环境,也不能因保护环境,而忽视发展,要切实把保护和发展结合起来,即要金山,又要绿水青山。

大自然滋养万物生生不息,是一切生灵共同的家园,从山顶洞人到现代人的智慧,是大自然为人类提供的。

可是,现在居然有人为了发展而获取金钱,随意破坏生态环境。

例如:工厂每天不停地排放着成千上万吨污水,大部分水生动植物已经奄奄一息了,但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对此只是睁只眼,闭只眼。

许多人的腰包鼓了,但水生动植物,却少了。

不仅是这一点,人们不停的伐木取材,还自称是用来搞建设,可他们没有注意到:我们身边的氧气正在一天一天变化,“她”不仅失去了洁白的面孔,还失去了一张慈祥的脸。

我们在情不自禁的在置问自己:被无限制开挖和破坏的数目达到了上千万。

森林、成千上万的树林呢?它们成了人类的家具。

绿色,孕育着我们的生命和希望。

中华民族向来尊崇“天人合一,敬天道,守人德”的传统道德。

我们何不以珍惜资源,关爱生命,强健其身。

当作生活的“必需品”我记得有一位名人说过:“地球上所提供的足够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但不足以填满每个人的欲望。

”是呀,地球所提供的可以让人吃得饱,穿的暖,这就足够了。

可人们为什么还要不断的破坏生态环境呢?青山绿水爽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需要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知行合一,协力争先”保护绿色贵阳,让每个人都争当“绿色小天使”!为我们城市更美好的明天做出自己的贡献!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

我们常常会说知行合一、行胜于言。

但这些还仅仅停留在话语上,没有化为我们切实的行动,没有化为我们学习、生活、工作的指南。

但老实讲,这一条是中国文化的重点,也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点。

《中庸》里有一句话:“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简单的意思是说:有一些人道理听明白了,遵道而行了,却因为气力的原因,结果就半途而废了,而我孔子却不会停下来。

讲作文的时候,一些妈妈讲:道理都明白了,但做起来就好难啊!这是一个问题。

在生活中、工作中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道理都明白,但就是不去做。

即使做了,也是半途而废。

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思想上、意识上首先要明白要搞懂。

思想上意识上搞懂了,还仅仅是开始,如果没有行动,思想上意识上的懂,那也只是半懂,或是懂。

正所谓:知而不行,尤如不知。

在《论语》中,孔子曾经承认过,自己在识人方面有过失误。

他说自己起初在察人的时候,是听其言,信其行。

后来纠正了这个观点,对一个人的认识,要听其言,观其行。

我们通常都会犯这样的错误:一是喜欢聪明的人,而不太喜欢相对较笨的人。

二是喜欢通过一个人的语言,来判定这个人是聪明还是愚笨。

这样识别人、断定人,往往会造成很大的误判。

看一个人语言的表达、思想上的认识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还要看行动上是不是得力,是不是能佐证其思想、意识。

不能简单地凭一个人语言的表达,来断定一个人的好坏智愚。

有一些妈妈讲,道理都明白了,但做起来好难啊!这话跟没说一样。

道理都明白了——似乎是想否认自己很笨,但做起来好难啊——似乎又在否认自己很聪明。

反过来讲,道理都明白了——就是在说自己很聪明;但做起来好难啊——其实在进一步证明自己很愚笨。

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

一个有成就的人,绝不是仅仅从思想上明白的人;一个有成就的人,往往是实施行动的人。

正所谓:心动不如行动,也是这个道理。

而我们往往犯的一个低级的错误就是: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但就是不在行动上加以实施。

我们在生活中知人识事,也会犯一个简单而低级的错误,对别人、对外物,我们常常是听其言,信其行;对自己呢,则常常是讲其言,不去行。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就有了三个欺:自欺、欺人、被人欺。

我们通常用英语讲:JUSTDOIT,而不是说JUSTTHINKIT,也是充分地说明了行动的重要性。

想得有多深、想得有多妙,但不能转换在行动上,那是一点意义也没有的。

正如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无论他写出多么高深的游泳理论、教材,这样的理论与教材,也是没有用的。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从知与行的观点来看,愚公的愚——愚在没有搬家,而是搬山。

智叟的智——智在他确实有理由,认为这样的搬山行为是愚蠢的。

但是反过来讲,最后的结论证明: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那是因为愚公聪明就聪明在行动,而智叟的愚,就表现在光是脑袋灵光、嘴皮滑溜,却没有行动。

所以讲,不要光是停留在思想上、意识上的智,也不要仅仅是停留在嘴头上的知,要把思想上、意识上、嘴头上的智与知转化成行动上的智。

这是聪明人的做法。

知行合一是中国教育的重点。

过去,在古人的学习中是要把这个思想贯穿始终的。

比如《三字经》的第一章中有:人不学,不知义。

亲师友,习礼仪。

在这一章中,一上来并没有讲如何知某数,识某文。

“人不学,不知义”讲的是学习的目的——要知义。

怎么知义呢?要“亲师友,习礼仪。

”“亲师友,习礼仪”不是知识的范畴,而是行动的范畴。

我们这一代,我们总是在讲知。

我们的下一代,对于行的重要性,就知之更少了。

而对于行的理念的熏习,就更加的少。

我们的下一代,他们做数学、做习题都在讲知,但是,他们当中又有几个能好好地做一下化学试验?能认真地对待物理实验呢?他们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背得滚瓜烂熟,可是把他往闹市里一丢,十有八九找不着姥姥的家门。

做题能力很强,动手能力却很差。

选择答案做得很好,创新能力却几近丧失。

“四书”也好,“五经”也好,在经典文化中,知行合一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

前面我们讲到了《论语》中的“听其言,观其行”等等都是。

再比如,《冬夜读书示子聿》里有一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再比如,我们读《战国》,那个纸上谈兵的赵括。

了解了这些典故,对于理解这个理念,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现在的教育,害人不浅了。

在如今的教育理念中,行的理念早就被扔到了一边,这个危害实在太大。

就好像是一棵树的成长,既要有“知”,又要有“行”,二者缺一不可。

而现在我们都只在强调“知”,而对于“行”却几乎忽略不计,这样长出来的树必定是畸形的。

《三字经》中,为什么一开始就要讲亲师友,习礼义?在“亲师友,习礼仪”的基础上,才会去知某数,识某文,讲的就是知行合一。

只有知,没有行的教育,那是一个畸形的教育。

光是把知识在头脑里打转,在眉毛间展示——眉头一皱,计上心来,那是要吃亏的。

说严重一些,那是要倒霉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