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_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和气候气压带和风带【学习目标】1. 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及作用。
2. 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示意图,提高绘图能力。
3. 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4. 把握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及季风的形成。
【学习重难点】1.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2.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及季风的形成。
【相关的高考题考查】【自主学习】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1.大气环流(1)概念:地球上大范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意义:调节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和分布,影响各地的和。
2.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温故知新】(1).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
(3).依据下图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完成热力环流图,并标明高气压和低气压。
热冷【思考一】假设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地表均一,只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那么地球上的大气是怎样运动的?单圈环流【思考二】假设地球自转、太阳直射赤道、地表均一,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和地转偏向力,那么地球上的大气是怎样运动的?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总结】全球气压带分布规律,全球风带分布规律。
【练习】据图判断为哪个半球的气压带风带俯视图?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练习】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列四幅图中,气压带、风带分布的位置正确的是A.a B. b C.c D.d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实际的气压带往往不能呈现明显的带状分布。
冬季,大陆降温,空气冷却收缩,形成压,海洋则是压。
从纬度位置看,高压中心处于副极地低气压带,它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夏季,大陆升温,空气受热膨胀,形成压,海洋则是压。
从纬度位置看,低压中心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它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七月一月三.季风环流一月,亚欧大陆形成 高压,切断了气压带,使副极地低气压带保留在海洋中,太平洋上形成 低压。
一月,亚洲的东部吹 风,亚洲的南部吹 风。
高中地理_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一教学设计思路〈一〉设计思路本节课教学内容是课程标准中的“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学习本节的内容是为了认识大气运动的规律和形成机制,为后面的天气系统和全球气候的变化打下基础。
本节授课过程中:一、通过不断的假设和图文对比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给学生以感性认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二、通过合作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三、借助PPT、数字星球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板图绘制和填图练习,训练学生图文转化及释图能力,逐步突破难点。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本节课内容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要注重通过“活动——思考——理解——形成结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既要让学生理解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是三圈环流最主要的成因,又要让学生能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并具备绘图说明其分布规律的能力。
在熟练掌握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后,还要求学生进一步阐明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发生的季节移动规律。
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三圈环流形成原理,全球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分布规律,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过程与方法1利用假设和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2通过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学会抽象的空间图形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及成因〈三〉教学难点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和理解。
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0处的运动规律,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
高中地理_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2节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2)读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3)读“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从中分析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4)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解释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
(5)运用案例,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本节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运用,又是后面研究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在教材上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分为三个课时来讲授:第一课时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第二课时是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变化产生季风环流;第三课时是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和世界气候类型的判读。
本课时的知识点在这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不仅是上节课“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知识的延伸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下两节课“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变化产生季风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世界气候类型成因)”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主要讲述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其在近地面的表现为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分布规律。
内容抽象性较强,一些概念和原理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难以联系、想象,许多问题学生难以感悟,这是第二章,也是本节教材的重要特征。
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的纬度处的气流下沉和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在60°纬度相遇时的气流上升,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较难理解。
因锋面知识放在下节的《常见天气系统》。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
2.把认知目标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等不同层次要求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高中地理_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第2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案例归纳总结气压带和风带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2.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地理信息并能运用地理原理进行解读的能力3.注重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能敏锐的捕捉到现实世界中与地理相关的有价值的信息,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二、学情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这一节是对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的的具体应用,在学生已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分布和特点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后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但自然景观的差异往往是宏观角度上的,学生很难亲眼看见,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抽象性,因此为使学生理解和对比景观的差异,特搜集了众多的具体案例来帮助学生掌握。
三、重点难点1.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温、降水的影响2.学会对不同的气候类型进行解读,掌握其成因,特点3.给出自然景观图,会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其形成的影响没有风……船上的马匹会因缺乏饲料和淡水而死亡……疑惑3:马纬度气候成因一位横穿北纬10°驴友在自己的微博中写道:位于非洲西部几内亚,植被茂密,沟谷狭窄,蚊虫肆虐,降水量大,对游玩造成极大影响......索马里半岛,所见之处大部分地区都是荒漠,最常见的动物是骆驼,天气炎热干燥......疑惑4:沿北纬10°,非洲东西两岸气候差异明显的原因学习目标展示学生齐看学习目标,关注红色字体标注的关键词。
了解学习目标,有目的的学习课前必备知识迅速回顾【课前必备知识】,掌握记忆(2分钟)温故而知新自主探究1.完成【自主探究】的三个题目,注意在材料里标注关键词,答题的序号化、要点化、段落化、规范化(5分钟)2.教师展示学生答案,学生先批分后改正,做好整理(3分钟)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地理实践力。
案例一分析一、气压带对降水的影响疑惑1:纳瓦里诺岛南部降水为何多于北部?一位导游在介绍纳瓦里诺岛时说道:纳瓦里诺岛是智利的岛屿,位于火地岛的南面。
高中地理_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2.2 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动手画图、填图,建立模型图,把地理原理应用到分析实际问题中,体验地理学科的魅力。
以老师为主导,通过构建情境,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完成思、议、讲、练等活动,掌握学科知识,锻炼了学生的综合思维,逐步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
【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目标导航】知识目标:理解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
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示意图,提高读图、绘图和动手能力。
素养目标:提高地理实践水平,培养综合思维习惯,树立全球整体意识。
德育目标: 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科学世界观;陶冶爱国情操,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难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探究法、讨论法;分组合作、自主探究问题为主,导、议、讲、练等。
【教学手段】微课、自制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设问:全球大气运动情况很复杂,实际大气如何运动?有什么运动规律?我们一起来探究本节的内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示意图,提高读图、绘图和动手能力。
素养目标:提高地理实践水平,培养综合思维习惯;树立全球整体意识。
德育目标: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科学世界观;陶冶爱国情操,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齐读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学习思路是有效学习的基础1.温故知新---热力环流[温故知新] 学案上完成A、B、C三地因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图。
学案画热力环流图,一位同学上黑板展示。
及时回顾,做好铺垫【综合思维】2、(承转:地球上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很多,我们从简单入手,把热力环流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全球)(师生共同交流:全球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地区是赤道,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地区是两极地区,赤道和两极地区由于太阳辐射的差异引起的冷热不均将产生怎样的大气运动呢?)探究一:只考虑高、低纬间受热不均学生自主探究:冷热不均会形成热力环流,考虑赤道和极地之间冷热不均,会形成怎样的环流呢?学生在学案上绘制出单圈环流的运动箭头,一位同学上黑板展示。
高中地理_3.2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确定位置便于学生分析。
随堂检测
略。
检测学习成果
课堂总结
师生共同回顾。并请同学上黑板完成①三圈环流图,②风带风向图,③气候类型分布图。完成下面的板书。
近一步强调和检测学习效果。突出示意图的掌握。
板书设计
3.2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1、分布规律 2 、气候类型
3.结合示意图和材料,说明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教学方法
案例法,演示法,PPT演示,合作探究,读图绘图法,导学案法。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大气效应之一——天气,今天我们来学习大气的另一个效应——气候。那么什么是气候呢?长时段大气状况和天气现象的综合那就成了气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影响气候的因素之一,第三单元第二节《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第一课时的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是
通过对天气和气候的简单比较,直接进入课时主题。
板书
3.2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明确学习目标
1.运用示意图,指出主要的气压带、风带,并说明其分布特点。
2.结合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3.结合示意图和材料,说明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展示课时目标,明确学习目的。同时板书。
2、单一风带对气候和景观的影响
3、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对气候的作用
3请在下图中的相应位置填注气候类型。
以表格的形式,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记忆
提问检测,并用幻灯片展示
2、单一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检查学情。幻灯片展示有利学生建立大气环流与气候的知识链接。
这样设计有助于突出气流和气温对气候的影响
探究
活动
通过地域文化感受气候的影响,使知识落地。贯彻落实地理核心素养。
高中地理_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节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课标分析【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课标分析】:课标关注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全球性大气环流是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形式之一,对自然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本“课标“要求学生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示意图。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可通过三圈环流来说明。
理解三圈环流有两个基础:一是大气热力环流,二是风的形成及风向的转变。
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随季节作周期性南北移动,其根本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为基础,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上复杂多样的气候。
这是学生需要形成的基本认识。
第二节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教材分析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本节教材依次介绍了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及其移动规律,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及产生的结果——季风环流。
该目知识均为本节的重点,其中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理解西南季风的成因是难点。
教材首先说明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并利用示意图直观形象地展示了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模型。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表示了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出现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使实际的气压带不能呈现明显的带状分布,教材结合1月和7月海平面气压分布说明了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北半球表现的尤为突出,形成了冬夏季节交替控制北半球的几个气压中心。
第二节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学情分析对于气候的学习是比较抽象的,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尤其是气压带和风带的相关知识。
学习气压带和风带时,首先对课本的每一句内容要理解,然后结合视频资料进行形象的展示。
高中地理_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10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学习目标】1. 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及作用。
2. 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示意图,提高绘图能力。
3. 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4. 把握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及季风的形成。
【学习重难点】1.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2.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及季风的形成。
【相关的高考题考查】【自主学习】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1.大气环流(1)概念:地球上大范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意义:调节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和分布,影响各地的和。
2.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温故知新】(1).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
(3).依据下图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完成热力环流图,并标明高气压和低气压。
热冷【思考一】假设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地表均一,只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那么地球上的大气是怎样运动的?单圈环流【思考二】假设地球自转、太阳直射赤道、地表均一,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和地转偏向力,那么地球上的大气是怎样运动的?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总结】全球气压带分布规律,全球风带分布规律。
【练习】据图判断为哪个半球的气压带风带俯视图?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练习】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列四幅图中,气压带、风带分布的位置正确的是A.a B. b C.c D.d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实际的气压带往往不能呈现明显的带状分布。
冬季,大陆降温,空气冷却收缩,形成压,海洋则是压。
从纬度位置看,高压中心处于副极地低气压带,它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夏季,大陆升温,空气受热膨胀,形成压,海洋则是压。
从纬度位置看,低压中心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它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七月一月三.季风环流一月,亚欧大陆形成 高压,切断了气压带,使副极地低气压带保留在海洋中,太平洋上形成 低压。
一月,亚洲的东部吹 风,亚洲的南部吹 风。
七月,亚欧大陆形成 低压,切断了 气压带,使副热带高气压带保留在海洋中,太平洋上形成 高压。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课后反思5篇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课后反思5篇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课后反思5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反思方法可有行动研究法、比较法、总结法、对话法、录相法、档案袋法等等。
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教学反思模板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课后反思(精选篇1)努力着,想进行完美的学案设计,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总会因为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显得不那么完美了。
但只要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获得知识,又何必在乎形式上的完美呢。
在《海陆分布》这一节中,我就深有体会。
在学案设计这一环节上,我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读图、析图能力估计过高。
尽管平时学生在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地理方面的知识,但对一些专业的`地理概念如:大陆、岛屿、半岛、大洲等知之甚少,自然理解起来就会存在困难。
还有就是对各大洲在东西半球的分布不能通过读图精确地分析归纳。
这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分析,就要改变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思路。
因为只有一开始就为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学生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学懂并学好。
地图与地球仪终于学完了,本以为难点已过去,海陆分布应该很容易被学生接受。
谁知让学生看地图,又没有了方位感,大西洋周围的五个大洲图上找到,却没法理解大西洋的西侧是南北美洲,从地球仪到地图的转化从球体到平面的思维转化却也这么难,这是以前我没注意到的。
我突然意识到我让学生以后不用拿带地球仪上课是错误的,我手中的地球仪他们根本看不清楚,如果自己手中有,就可以很直观的说出大西洋东临美洲,西临亚洲与大洋洲。
再看地图就明白了。
我给学生出的当堂测试中的题目;围绕南极洲的大洋自西向东依次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学生理解也费了个劲。
不能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读图、析图能力估计过高。
我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欠考虑。
虽然教材是经过科学合理地编排来确定内容的,可这种安排并不是对水平不同的学生都适用。
当学生的认知过程与教材内容安排不同步时,就必须随时迎合学生的认知习惯,适当地调整内容的先后顺序。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和反思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和反思一、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本节知识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时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理解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性移动规律,为后面课时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两部分内容做好基础铺垫。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第二章中重要的一节,本节内容在第二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全球大气运动的规律需要在前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运用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原理、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的关系等知识来分析,而后面的气候类型的判断则也需要由全球大气运动规律的知识来分析。
三圈环流控制着各种形式的大气运动,它的分布及变化直接影响着天气和气候,因此三圈环流是本节重点,是关键之关键。
为了能让学生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进而使学生发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以免死记硬背。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由于九年级地理课程开设的缺失,基础较差,同时高一学生还没有涉及立体几何的知识,在空间想象能力上较欠缺,再加之理解运动又需要相关的物理学科知识,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欠缺,因此在中学生理解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要化繁为简,层层推进,加强讲解便于学生的理解,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效果会更好。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
2.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四、重点难点1.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
2.难点:(1).三维空间中高空和近地面的风(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五、教学方法采用设问式教学,在一定的情景中提出问题,层层讲解分析,步步深入。
高中地理_【课堂实录】全球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四课时全球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1、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季节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2、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记住高低压中心名称。
3、通过图示分析季风的形成。
二、教材分析绘制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平面图),并说出移动规律。
通过理想地球单圈环流的铺垫,分步附加地球自转(地向偏向力)、公转(季节性移动)和海陆分布差异,得到三圈环流及其季节移动规律;得到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断裂和海陆高低压形势季节性转换现象,最终把推导得到的结论让学生明确下来。
按发生规律绘制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极地、赤道冷热大势-极地高压、赤道低压-气压带相间分布-副极地低压、副热带高压-风带风向判断-风带命名),说出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方向,在冬、夏海平面等压线图上标示高低气压中心。
在海陆分布对气压的影响分析后,对季风环流的知识讲解做铺垫使学生容易接受。
三、学情分析该节内容是对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综合应用,由于对简单的大气环流有初步认识所以对近地面气压带、风带最终形成能理解,但是形成过程太复杂,学生有困难。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转化学生也会困惑。
西南季风成因也会是难点,所以充分利用各种视频、原理示意图,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四、教学目标1.运用观察、对比、讨论方法,理解三圈环流在近地面形成的七气压带、六个风带形成与模式,掌握大气环流运动的规律。
2. 运用视频图观察得出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规律。
3. 运用(物理学知识)比热容,分析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4. 观察图像“亚洲季风”图,对比分析分东亚、南亚季风的形成。
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季节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2、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难点:绘制气压带风带分布图;西南季风成因。
六、设计思路因为大气环流是个复杂过程,所以先从简单的入手就是让地球理想化,假设三个条件,然后一步步向现实靠拢,充分引导学生读图思考,充分利用图像资料培养学生判读原理示意图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气压带的概念及其区分特征,掌握各地带风的特点和环流规律;2.学生能够识别北半球和南半球常见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3.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读各地气候变化的特点、成因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授理论知识、实地观察和书写报告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知识的获取、整理、运用和创新。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天气预报的重要性,认识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勇敢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理解气压带的概念及其区分特征;2.掌握各地带风的特点和环流规律;3.识别北半球和南半球常见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和把握北半球和南半球大气环流规律和对应气候类型的异同;2.学生对各种环流系统的联系和对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影响以及其中复杂、细微的相互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PPT讲授气候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特点、分布规律、形成原因等相关知识;2.观察法:带领学生到天文台、气象观测站等实地观察掌握气温、气压等气象观测数据,以及气候分布等的相关资料;3.组织小组讨论和报告: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和报告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培养合作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4.读图法:通过图片、地图等直观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气候和气候带分布规律等知识。
五、教学设计1.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以问题导入,例如“为什么北京的气温在四季之间的变化很大,而开罗的气温相对较稳定?”第二步:知识讲解1.气压带的概念和区分特征;2.各地带风的特点和环流规律;3.北半球和南半球常见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其基本特征。
第三步:实地观察和数据分析带领学生到天文台、气象观测站等实地观察掌握气温、气压等气象观测数据,并分析相关数据资料。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3. 能够描述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
【教学重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2. 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
2. 讲解: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解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3. 互动:引导学生通过地球仪观察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和特点。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描述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
【教学反思】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并能够描述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通过练习题的布置,可以巩固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特点的理解。
第二章: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教学目标】1. 了解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形成原因。
2. 掌握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特点。
3. 能够描述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影响。
【教学重点】1. 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形成原因。
2. 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特点。
【教学难点】1. 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形成原因。
2. 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特点。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位置。
2. 讲解:讲解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形成原因,解释其特点。
3. 互动:引导学生通过地球仪观察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特点。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描述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影响。
【教学反思】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了解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形成原因,掌握其特点,并能够描述其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位置,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高中地理_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和分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和作用;(2)在实际动手中进一步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3)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设定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索由单圈环流到三圈环流模型的制作过程;(2)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讨论,使学生加深对三圈环流的认识;(3)通过模型制作,体会将抽象知识转化为立体模型的过程与乐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不断设定条件,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2)通过参与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3)通过动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发明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难点:三圈环流的三维空间形态【教学方法】教法:多媒体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学法:讨论法、探究法、模型制作法【课前准备】1、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完的模型样品2、学具准备:泡沫球、铁丝、三通(泡沫球和铁丝在课前进行初步加工)【教学过程】1、复习回顾A、提问: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什么?B、请同学完成热力环流图。
C、大气水平运动受哪几个力的作用?高空风和近地面风向是怎样的?2、讲授新课过渡:老师在屏幕上展示航海中的“信风”、“马纬度”“咆哮的西风带”等故事,引出大气环流概念及其作用。
但它是怎么形成的呢?由于大气环流形成过程较为复杂,将采用不断设定条件以逐步推导形成过程的方法来学习本节内容。
在推导过程中,通过亲自制作模型,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
(1)单圈环流的形成(地球理想状态——不考虑地球自转、公转,地表均一)探究讨论:A、地球上最热和最冷的区域分别是哪里?B、最热区域和最冷区域的气流是如何垂直运动的?C、赤道-极地之间的高空大气和近地面大气的水平流向是怎样的?学生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小组合作制作出赤道与极地之间的单圈环流模型。
图1 大气单圈环流模型俯视图和正视图讨论:单圈环流能持续吗?教师引导:在屏幕上展示北半球高空水平气流流向的变化图,引导学生思考风向变化的影响因素及风向的变化特点。
高中地理_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学生已经对热力环流和大气运动有所了解,教师在授课时可以从不同的广度与深度进行引导,以期能够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综合分析能力。
知识掌握上,本课时内容较难理解,应从热力环流入手进行分析教授。
在学生学习心理上,学生对枯燥乏味的抽象知识兴趣不大,因此,本课时内容在讲授时要对相关知识适当拓展补充,来丰富教学内容。
学生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教学中,应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并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发表见解。
本课时内容偏向于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得出结论。
运用比较、分类、多角度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效果分析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运用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注重知识点的归纳和方法指导,从教学的实践效果看比较成功。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
教师的教学活动不仅是要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因此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主要采用引导-探究-感悟的教学模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再辅以教师的引导(包括补充文字材料、图片、地图、视频等),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探究、归纳的能力。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本课讲述了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主要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总结进行分析。
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
注重三维目标的完成。
除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注重设置情境和创设问题,完成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
能有效地驾驭课堂活动。
能适当控制学生的讨论和发言部分,并引导学生的发言围绕核心,避免泛泛而谈,使课堂教学活而不乱。
整节课用问题式、讲述式和自主探究相结合引领学生学习,使学生整个思维活跃而又逻辑性强,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对教材前后的分析到位,学案设计合理,与课堂同步。
本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学生交流探究环节可以进一步完善,进一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体系的梳理尽量由学生课上自主完成,提高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和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
【学习目标】
1. 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及作用。
2. 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示意图,提高绘图能力。
3. 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4. 把握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及季风的形成。
【学习重难点】
1.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2.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及季风的形成。
【相关的高考题考查】
【自主学习】
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1.大气环流
(1)概念:
地球上大范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意义:
调节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和分布,影响各地的和。
2.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温故知新】
(1).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
(3).依据下图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完成热力环流图,并标明高气压和低气压。
热冷
【思考一】假设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地表均一,只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那么地球上的大气是怎样运动的?
单圈环流
【思考二】假设地球自转、太阳直射赤道、地表均一,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和地转偏向力,那么地球上的大气是怎样运动的?
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
【总结】全球气压带分布规律,
全球风带分布规律。
【练习】据图判断为哪个半球的气压带风带俯视图?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练习】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列四幅图中,气压带、风带分布的位置正确的是
A.a B. b C.c D.d
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实际的气压带往往不能呈现明显的带状分布。
冬季,大陆降温,空气冷却收缩,形成压,海洋则是压。
从纬度位置看,高压中心处于副极地低气压带,它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夏季,大陆升温,空气受热膨胀,形成压,海洋则是压。
从纬度位置看,低压中心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它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七月一月
三.季风环流
一月,亚欧大陆形成 高压,切断了
气压带,使副极地低气压带保
留在海洋中,太平洋上形成 低压。
一月,亚洲的东部吹 风,亚洲的南部吹 风。
七月,亚欧大陆形成 低压,切断了 气压带,使副热带高气压带保
留在海洋中,太平洋上形成 高压。
七月,亚洲的东部吹 风,亚洲的南部吹
风。
【小结】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鲁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中的一目。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大气层、热力环流等基础知识。
但是在新学考课标指导下,在第一次的学习中,没有继续深入。
这一节课的学习,是时隔几个月之后,对大气的再一次接触。
学生虽已经初步形成了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空间想象思维。
但是由于时间较久,有些遗忘。
并且本节课空间尺度较大,原理、规律又较多,因此,学生学习本节课有较大难度。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类型 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气 热带季风 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源地
成因
在教学中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理解力,采用逐步假设的思路,讲解绘图练习相结合的方法,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效果分析
通过对本节知识点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改进,学生不再觉得气压带、风带那么难学了。
通过把复杂知识点分解,做知识的铺垫,再从细处入手,层层递进,各个击破,学生逐渐理解学习过程,感受到逻辑思维的乐趣,效果不错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教材分析
教材依次介绍了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及其移动规律,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及产生的结果——季风环流。
该目知识均为本节的重点,其中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理解西南季风的成因是难点。
教材首先说明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并利用图2-2-11“全球气压带风带形成分布示意”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模型。
三圈环流是在不考虑海陆分布影响、假设地球表面均匀的前提下形成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全球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是大气环流在近地面的表现形式,各气压带的形成原因各不相同。
图2-2-1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表示了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出现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实际的气压带不能呈现明显的带状分布,教材结合图2-2-13“1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和图2-2-14“7月海平面气压分布”说明了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北半球表现的尤为明显,形成了冬夏季节交替控制北半球的几个气压中心。
《气压带和风带》评测练习
一、选择题
(2018·福州模拟)如图为大气环流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①②③④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为动力上升
B.②为高空西风
C.③为热力下沉
D.④为东南信风
2.当③形成的气压带被大陆上的气压中心切断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澳大利亚西南部高温干燥
B.潘帕斯草原绿草如茵
C.理论上大陆等温线向北凸出
D.西北太平洋温带大陆架海域上升流增强
下列四幅图分别代表二分二至日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情况。
读图回答3~4题。
3.以上四幅图表示的日期属于同一天的是()
A.①②B.①④
C.③④D.②③
4.受以上四幅图中的气压带的影响,最不可能出现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草原气候B.地中海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D.热带沙漠气候
如图为世界部分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
据此回答5~6题。
5.图示时期,我国东部地区的盛行风向是()
A.东南风B.东北风
C.西北风D.西南风
6.图示时期,地球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状况,可能正确的是()
A B C D
如图为陆地(用110° E代表)与海洋(用160° E代表)气压梯度(大陆气压与海洋气压之差,单位:hPa)的时空分布状况。
其中,图甲表示多年平均情况,图乙表示某年情况。
读图完成7~9题。
7.图中冬夏数值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洋流性质的变化B.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C.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D.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8.结合图中信息判断,正常年份,北半球冬季风风力最强的地区大致位于() A.副热带地区大陆西岸B.50 °N附近
C.中纬度地区D.副热带地区大陆东岸
9.图乙与图甲相比较,其变化对我国气候产生的影响是()
A.冬季风减弱,夏季台风偏多
B.冬季气温偏高,夏季气温偏低
C.冬季寒潮增多,夏季北旱南涝
D.冬季气温偏低,夏季北涝南旱
(2018·山东潍坊一模)季风指数是季风现象明显程度的量值,其大小反映一个地区季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