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新课标下加速度概念的有效教学
新课标下加速度概念的有效教学随着新课标的全面实施,加速度概念已成为初中物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学习加速度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项基本任务。
加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物理量,在力学、相对论等领域中都有广泛应用。
因此,有效的加速度概念教学对学生的未来学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加速度概念的引入在引入加速度概念之前,应先引导学生回忆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然后,通过实验、示例、图像等方式来说明物体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变化和运动状态的改变。
例如,可以通过头脑风暴、实验模拟、动画演示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加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物理量,其值与物体受到的力和物体质量有关。
二、加速度公式的掌握学习加速度概念后,学生需要掌握加速度公式。
加速度公式在初中物理中是重要的基础知识点之一,其掌握程度与学生在高中阶段理解更深奥的物理知识之间密切相关。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掌握加速度公式。
例如,就可以通过实验、图像、数学公式等多个角度加深学生对加速度量值的理解。
三、加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应用在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观察到各种运动状态,并且可以通过测量等手段,获得相应的数值数据。
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也将进一步加深对加速度概念的理解,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强化他们的实验技能。
例如,在斜面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设置斜度、添加重量等方式来改变滑块的运动状态,从而更好的理解加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应用。
学习加速度概念后,学生除了能更好的了解运动状态变化的物理量,同时能把相关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当学生了解车辆的行驶中,刹车越平滑车速下降的越慢时,能更好的注意行车安全。
此外,加速度概念还能引导学生理解更深奥的物理知识,如轨道运动、引力运动等,具有进一步拓展学生物理思维的重要作用。
总之,有效的加速度概念教学与学校科学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密切相关。
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理解加速度概念,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与学习中,能够为学生提升物理思维能力和应对未来科学知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析初中物理概念课的流程与策略
例析初中物理概念课的流程与策略在初中物理概念课上,教师需要通过设定合理的流程和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下面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课前准备首先,教师需要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准备,并确保自己对所授知识掌握透彻。
其次,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同时,教师还需要制定教案和教学计划,明确每个环节的时间分配和教学内容安排。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提供相关素材和练习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大纲和教案的安排,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板书讲解、多媒体展示、实验演示、讨论研究等,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具体步骤如下:1.开头: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出示相关图片或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导入:教师可以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或提及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3.板书讲解:在讲解新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采用板书讲解的方式,清晰直观地呈现相关概念和公式,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研究。
4.多媒体展示:在讲解某些难点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PPT等方式,展示相关实验、动画和影像,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5.实验演示:在讲解某些实验原理和方法时,教师可以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并从中感知和理解知识。
6.讨论研究:在讲解某些具有争议和探究性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研究,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后反思课后反思是教师进行课程改进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反思:1.回顾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挖掘出本节课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2.总结思考: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和欠缺,总结思考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和方法。
物理的认识初中教案
物理的认识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掌握物理学的基本定律和原理。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1.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物理学的基本定律和原理。
教学难点:1. 物理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 物理学定律和原理的推导和证明。
教学准备:1. 教室环境布置,准备实验器材。
2. 准备相关教学资料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起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2. 学生分享他们对物理学的了解和疑问。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介绍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如力、能量、运动等。
2. 学生通过听讲和思考,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有所了解。
三、实验观察(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等。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加深对物理学概念的理解。
四、定律和原理的学习(15分钟)1. 教师介绍物理学的基本定律和原理,如牛顿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
2. 学生通过听讲和思考,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基本定律和原理。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给出相关的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和解答疑问。
六、总结和展望(5分钟)1. 教师对本次课程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分享他们对物理学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教学延伸:1. 学生进行家庭实验,观察和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2. 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物理实验活动,提高实验能力。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以上是一篇关于初中物理认识课程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对物理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最新初中二年级物理教案
最新初中二年级物理教案初中二年级物理教案(精选篇1)物理力学注重从微观到宏观。
以往的技术科学和绝大多数的基础科学,都是或从宏观到宏观,或从宏观到微观,或从微观到微观,而物理力学则建立在近代物理和近代化学成就之上,运用这些成就,建立起物质宏观性质的微观理论,这也是物理力学建立的主导思想和根本目的。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能确定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举例说明.3.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2.力的概念非常抽象,用力的作用效果去理解力的概念,加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情感目标通过讲解日常生活中应用力学知识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教材通过“人推车”“拖拉机拉犁”“磁铁吸引铁钉”等例子,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中的力指的是物体对物体的推或拉的作用.然后再举例“小孩推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为了使学生更具体地认识力,课本中接着讲解力的.作用效果.用生动具体的事例和插图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通过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力是一种什么作用.本节内容是力学知识的入门基础课,学生对力的概念的正确理解和力的作用效果的掌握对学生后续课程的理解吸收有重要作用.有关“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学建议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材是通过学生熟悉的弹簧、锯条受力形变等事例来讲述的,学生接受起来并不困难,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可向学生展示各种有关“力的作用效果”的视频及动画,通过讨论法引导学生得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结论.有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教学建议可以向学生提问:人在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启发学生举出一些实例.再从回答中筛选出表现力的推、拉、提作用的典型例子,写到黑板上.比如:人推车、人拉锯、人提水桶等.然后对例子进行分析:人推车时,人施力,车受力;人拉锯时,人施力,锯受力;人提水桶时,人施力,水桶受力.其中,推、拉、提是力的作用.从而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样使学生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逐步理解什么是力.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最后明确指出:一个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必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有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教学建议教学中应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来反映,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力的相互作用来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受力(施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受力)物体.以上内容应通过实验、事例加以说明.例一:让学生用力拍桌子,问学生:手有什么感觉?(感到痛)为什么手会感到痛?让学生思考.分析:手拍桌子时,手对桌子施力,同时手也受到桌子的反作用力.例二:让一个学生穿上旱冰鞋用力推墙.问其他学生:为什么这位同学自己会向后退?分析:人推墙时,人对墙施力,同时人也受到墙的反作用力.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并回答:(1)人推车,人是否也受到车的推力?(2)人拉锯时,锯是否也拉人?(3)拖拉机拉犁时,拖拉机是否也受到犁的拉力?(4)划船时,用浆向后划水,船就向前进,这是为什么?有关新课引入的教学建议可用本节课文大问号后面的一段文字叙述引入力的概念.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确切的物理含义.引入新课.也可使用情景教学的方式,请一位同学把一个大铁块拿到讲台桌上.学生前来拿起铁块.教师可提问:有什么感觉?总结学生的回答:因为东西很沉,拿起它用了很大的力.引入新课:可以说“力”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但是在物理学中到底什么是“力”呢?这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初中二年级物理教案(精选篇2)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初中物理人教版教学大纲(详情)
初中物理人教版教学大纲(详情)初中物理人教版教学大纲以下是初中物理人教版教学大纲:一、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物体的质量,能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知道质量的单位及换算关系,对常见物体的质量有一定的认识。
2.知道天平的使用方法,掌握测量固体、液体质量的方法,理解质量的含义。
3.认识生活中常见的质量和密度及其应用,理解密度的含义。
4.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单位为千克/米3和克/厘米3,能够进行密度单位的换算。
5.能根据公式计算物体的质量和密度,会用质量和密度两个物理量计算物体的形状。
6.知道质量不随物体的状态、形状、空间位置的改变而改变,知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7.能解释生活中很多物体具有惯性的现象。
8.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理解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9.知道重力的概念、方向和作用点,知道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10.了解重锤线的原理及其应用,理解重心的作用及特点。
11.知道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位移叫速度,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单位。
12.知道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的大小保持不变,理解速度的测量原理和方法。
13.知道速度的单位,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14.能根据路程和时间计算物体的速度,会用速度公式计算平均速度。
15.知道物体作曲线运动时速度的方向是切线方向。
16.能用速度公式和测量的物理量计算曲线的长度。
17.知道压强的概念,掌握压强的计算公式及单位。
18.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及其应用。
19.知道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掌握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及单位。
20.能用液体压强公式计算液体压强,会用连通器原理测量底部相互连通的容器内液体的压强。
21.知道大气压的存在和大气压的存在与液体压强的区别,能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及其应用。
22.了解大气压与液体内部压强的区别和联系。
23.知道大气压的数值,能进行大气压与液体内部压强的换算。
24.能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和证明大气压存在的方法。
25.能用大气压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应用。
初中物理教学大纲
初中物理教学大纲篇一:最新初中物理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知识机械运动学生实验演示知道机械运动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会使用刻度尺测长度长度的测量用毫米刻度尺测长度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知道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公式知道平均速度会用尺和钟表测平均速度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乐音的三要素知道噪声的危害与控制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和温度计用温度计测温度温度计、体温计(实物或挂图)知道摄氏温度会使用液体温度计* 热力学温度知道熔化和凝固现象熔化和凝固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知道晶体的熔点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会查熔点表知道蒸发现象蒸发蒸发吸热知道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有关知道蒸发过程中吸热及其应用知道沸腾现象沸腾观察水的沸腾水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知道沸点、沸点与压强的关系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液化升华和凝华碘的升华和凝华知道液化现象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理解光的反射定律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均速度测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声音的发生及传播物体振动发声声音靠介质传播乐音和噪声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 球面镜凹面镜的会聚作用凸面镜的发散作用光的折射现象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凹透镜的发散作用光的折射知道光的折射现象知道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知道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的实像和成虚像的条件知道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原理透镜凸透镜成像观察凸透镜所成的像凸透镜成像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实物、模型或挂图) 白光的色散凸透镜的应用* 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不透明物体的颜色* 照度质量测量教室中不同位置的照度知道质量的单位会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天平用天平称质量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会使用游码会使用天平称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物质的质量不等密度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相同质量不同物质的体积不等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对物体的推、拉、提、压等作力用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引起物体的形变理解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会用量筒测体积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或运动的方向知道力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知道重力重力重垂线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方向竖直向下弹簧测力计用弹簧测力计测力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会使用弹簧测力计力的图示力的作用点不同,效果不同理解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力的方向性同方向二力的合成反方向二力的合成会作力的图示理解合力的概念理解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二力平衡 * 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二力平衡的条件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合力跟二力夹角的关系滑动摩擦力跟压力和表面状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摩擦况有关系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知道滚动摩擦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知道惯性定律知道惯性现象知道压力的概念理解压强的的概念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和公式(不要求计算侧面压力,不讨论静液佯谬)惯性定律物体的惯性压力与压强固体的压强跟受力面积有关液体对器底和器壁的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同一深度处压强相等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液体内部的压强连通器连通器大气压强的存在知道连通器的原理知道大气压强的现象知道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大气压强托里拆利实验(挂图) 气压计(实物或挂图)气体压强跟体积的关系 * 抽水机和水泵浮力阿基米德原理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减小,压知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一定质量的强增大;体积增大,压强减小活塞式抽水机(模型或挂图) 离心式水泵(模型或挂图) 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气体的压强跟体积的关系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知道阿基米德原理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物体的浮沉条件 *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 机翼的升力功功率杠杆轮船、气球、飞艇、潜水艇(模知道轮船、气球、飞艇、潜水艇的浮沉型或挂图)原理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理解功率的概念理解力臂的概念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流体的流速大,压强小;流速小,压强大机翼(模型)的升力竖直提起物体做功水平拉动物体做功杠杆的作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滑轮* 轮轴功的原理机械效率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轮轴知道功的原理理解有用功和总功理解机械效率知道两种电荷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知道电路各组成部分的基本作用电荷[量]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路电路的组成部分通路、开路和短路知道常用电路元件的符号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知道短路及其危害导体、绝缘体常见的导体常见的绝缘体常见的半导体器件(实物或挂图) 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知道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半导体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会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图理解电流的概念会用电流表测电流串联电路和并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联电路路电流用电流表测电流电流表的使用理解串联电路各处电流相等理解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的电流之和篇二:初中物理教学大纲初中物理教学大纲义务教育的任务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新课标下初中物理大概念单元重构教学路径分析
新课标下初中物理大概念单元重构教学路径分析作者:胡伟平来源:《教育界》2024年第11期【摘要】文章探究新课标下的初中物理大概念单元重构教学策略,在概述初中物理大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说明新课标下初中物理大概念的单元重构教学步骤,提出新课标下初中物理大概念单元重构教学策略,由此达到加强初中物理课程建设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物理;新课标;大概念;单元重构教学;大单元《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新课标”)重新定义了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等,使大概念教学成为现阶段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热门议题。
如何理解新课标下的初中物理大概念,如何在大概念的统领下重构单元教学,都是一线教师应当关心和解决的问题。
文章聚焦于此,对新课标下初中物理大概念单元重构教学策略展开探究。
一、初中物理大概念概述基于新课标角度看,初中物理大概念涵盖学科本质、学科构成、学科框架等内容。
大概念集中反映学科本质,抽象概括学科构成,简要呈现学科框架,能有效衔接零散的初中物理知识,使学生实现有深度的迁移学习。
(一)凝练物理课程内容学生若简单地以单个物理概念为学习对象,不仅不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还不利于结构化吸收初中物理知识。
大概念是对学科本质的集中反映,是对学科概念的抽象概括,进一步突出了初中物理课程内容的差异性与相似性,能够使教学内容进一步凝练。
(二)发展学生的物理观念初中物理大概念与学生物理观念的形成相辅相成,具体表现为:以大概念指导初中物理教学,可促进学生物理观念的形成,而在形成物理观念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学会自觉提炼初中物理大概念,以此促进初中物理大概念学习[1]。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物理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思维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批判等要素。
大概念凝练初中物理课程内容,注重物理概念的整合、比较和拓展,能够全面满足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需要。
二、新课标下初中物理大概念的單元重构教学步骤新课标下的初中物理大概念教学,应以大单元为依托。
2024年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物理全套精美课件全集
2024年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物理全套精美课件全集一、教学内容1. 力与运动力的概念、分类及作用效果常见力的产生及作用方式运动的概念、分类及描述方法2. 摩擦力摩擦力的概念、分类及影响因素摩擦力的计算与应用摩擦力的实际应用案例3. 浮力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及计算方法阿基米德原理及应用浮力的实际应用案例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力、摩擦力、浮力的基本概念、分类及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摩擦力的计算方法、浮力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重点:力的作用效果、摩擦力的产生与作用、阿基米德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摩擦力演示仪、浮力演示仪、多媒体课件。
2. 学具:弹簧测力计、细线、小球、木块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生活中的摩擦力和浮力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 知识讲解:1) 力与运动:讲解力的概念、分类及作用效果,举例说明常见力的产生及作用方式。
2) 摩擦力: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分类及影响因素,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探究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3) 浮力:讲解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及计算方法,演示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引导学生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分析解题思路。
4.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力与运动:力的概念、分类常见力的产生及作用方式2. 摩擦力:摩擦力的概念、分类摩擦力的计算方法3. 浮力: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计算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解释力的作用效果,列举生活中的实例。
2) 计算给定情境下的摩擦力和浮力。
3) 分析浮力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作用。
2. 答案:1) 略2) 略3) 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学生反馈等方面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改进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教案7篇
初中物理教案7篇最新初中物理教案7篇物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渠道。
关于最新初中物理教案该怎么写的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最新初中物理教案,希望大家喜欢!最新初中物理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了解太阳能的优点。
2、知道直接利用太阳能的两条途径。
(二)教具有关挂图、录像资料等。
(三)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教师:人类利用的常规能源是什么?可以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有哪些呢?学生:常规能源有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和风力、水力资源等等,可以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有核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等。
教师:回答得很好,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核能的开发和利用,用铀做燃料的反应堆虽然能大大减少能源的消耗,但是铀的储量也是有限的,而且使用时要产生放射性污染;轻核的聚变虽然比裂变干净,还能释放更多的能量,但是至今还没有真正解决和平利用的问题,所以还要开辟新能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太阳不但一直间接地向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的能量,而且还是可能为人类长期地直接提供巨大能量的新能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太阳能。
2、进行新课板书:第五节太阳能(1)太阳能的优点①太阳能十分巨大。
教师:同学们想想,太阳能有什么优点呢?板书:(一)太阳能的优点学生:太阳能非常巨大,从前面表中可见,太阳能向周围空间辐射的总功率达3.8×1026瓦。
板书:1、太阳能十分巨大教师:说得很好,太阳能十分巨大。
同学们知道太阳能辐射到地球表面的总功率是多少吗?(通过查看课本答:l.7×1017瓦)教师:同学们计算一下,太阳每小时辐射到地球的总能量有多少?(学生上黑板计算:1.7×1017瓦×3600秒=6.1×1020焦)教师:地球每小时从太阳获得的太阳能量有6.1×1020焦,这比目前全世界在一年内能源生产的总量还多,可见太阳能有多么巨大。
②太阳能供应时间长久。
那么太阳能会不会用完呢?根据科学家推算,太阳像现在这样不停地向外辐射能量,还可以维持60亿年以上,对于人类来说,太阳能可以说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永久性能源,所以太阳能的第2个优点是:板书:2、太阳能的供应时间十分长久③太阳能分布广阔,获取方便。
初中物理新课标的教案
初中物理新课标的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掌握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 了解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力的概念及力的三要素。
2. 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难点:1. 力的概念及力的三要素的理解。
2. 力的作用效果的掌握。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教学道具:弹簧测力计、气球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拉扯弹簧、推动物体等,引导学生感受力的存在。
2. 提问:什么是力?力有什么作用?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讲解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利用道具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三、课堂实践(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 学生尝试用气球展示力的作用效果,如改变气球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3. 学生互相讨论,总结力的作用效果。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和力的作用效果。
2. 提问:力是如何作用于物体的?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个现象。
2. 请学生绘制一张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三要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和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力的知识,能够运用力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力的概念,避免将力与力的作用效果混淆。
此外,可以通过拓展作业,让学生进一步运用力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物理概念讲解与示范(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概念讲解与示范第一篇范文在初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许多重要的概念和原理。
本文将针对初中物理中的几个关键概念进行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一、力的概念与分类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根据力的性质和效果,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3.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产生的一种阻碍力。
4.浮力:物体在流体中所受到的向上的力。
5.电磁力:由于电荷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力。
二、压强的概念与计算压强是描述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它表示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
压强的计算公式为:[ p = ]其中,( p ) 表示压强,( F ) 表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S ) 表示力的作用面积。
三、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能量是物体对外做功的能力,它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但总量保持不变。
常见的能量形式有: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势能: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3.热能:物体内部微观粒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能量。
4.电能:电荷由于电场作用而具有的能量。
四、简单机械简单机械是指没有动力源,依靠人力或重力来工作的机械。
常见的简单机械有:1.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
2.滑轮:一个圆形或U形的构件,可以用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3.斜面:一个倾斜的平面,可以用来省力地提升重物。
五、浮力的应用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1.船舶:利用浮力来承载货物和乘客。
2.潜艇:通过调节自身的浮力和重力来实现上浮和下潜。
3.救生圈:增大物体表面的空气垫,增大浮力,保证人体安全。
通过以上讲解和示范,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初中物理中的关键概念和原理,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实际应用能力。
希望本文能对学生有所帮助。
第二篇范文:初中学生学习方法技巧在初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许多重要的概念和原理。
初中物理大概念教学教案
初中物理大概念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初步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大概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和作用2. 运动的概念和类型3. 力和运动的关系4. 大概念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拍打篮球、拉开弹簧等,引导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和作用。
然后提出问题:“力是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的?”引发学生的思考。
2. 探究力的作用: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力的大小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例如,用不同大小的力推动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距离。
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总结出力的作用规律。
3. 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运动概念,如静止、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然后分析这些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得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一结论。
4. 应用大概念解决问题: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为什么踢出去的足球会慢慢停下来?”“如何使悬挂的物体保持静止?”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力和运动关系大概念,分析并解决问题。
5. 总结和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和运动关系的重要性。
然后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如“力和运动的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鼓励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索。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力和运动的关系。
2. 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和拓展思考能力。
六、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小车、弹簧、篮球等。
2. 教学课件:力和运动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3. 课后阅读材料:关于力和运动的应用实例。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大概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23最新-最新初中物理说课稿最新 初中物理说课稿一等奖【3篇】
最新初中物理说课稿最新初中物理说课稿一等奖【3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3篇《最新初中物理说课稿最新初中物理说课稿一等奖》,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初中物理说课稿最新初中物理说课稿一等奖篇一《压强》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的概念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章内容的主线,压力和压强的知识是对前面学力作用效果的延续,又为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做基础,因此学好本节课内容对全章有重要意义。
(过渡句)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要我们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特点: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内容学习的认知基础。
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
对于本节内容学生之前已有了压力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过渡句)通过比较知识点间的联系,以利于后续的应用。
因此将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压强以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了解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学习控制变量法,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过渡句)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压强的概念、公式以及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难点】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过渡句)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
”因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谈话法、练习题法。
(过渡句)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首先是导入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会出示图片:展示两个体重差不多的人,穿与不穿滑板站在雪上,效果截然不同。
初中物理的概念及原理教案
初中物理的概念及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初中物理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初中物理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与运用。
2. 难点:物理概念和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物理教材。
2. 教具:PPT、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欲望。
2. 教学基本概念:(1)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
(2)物体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3)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等于物体运动的距离与时间的比值。
(4)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 教学基本原理:(1)力的作用原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
(2)运动和力的关系原理: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3)功的原理:力对物体做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4.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和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物理概念和原理进行总结,强调重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检查学生对物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课后作业布置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练习情况,评价学生对物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注:本教案根据我国初中物理教学大纲和实际情况编写,仅供参考和修改。
初中物理原子概念教案全套
教案:初中物理——原子概念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定义和结构,掌握原子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途径,自主学习原子概念。
教学重点:1. 原子的定义和结构。
2. 原子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1. 原子核和电子的相互作用。
2. 原子内部结构的理解。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电子显微镜、原子模型等。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定义和结构。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原子吗?原子由哪些粒子组成?二、探究原子结构(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已有知识,分析原子的结构。
2.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原子模型,让学生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相互作用。
3. 电子显微镜观察原子内部结构,引导学生分析原子核和电子的排布规律。
三、讲解原子性质(15分钟)1. 教师讲解原子的基本性质,如原子序数、原子质量、电子云等。
2. 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原子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四、巩固知识(10分钟)1. 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练习,巩固原子概念。
2. 教师选取部分练习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原子的定义、结构和性质。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谈谈对原子概念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
2. 撰写一篇关于原子概念的小论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等途径,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定义、结构和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例析初中物理概念课的流程与策略
例析初中物理概念课的流程与策略初中物理概念课的流程与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引入课题、概念解释、实例演示、练习巩固、课堂互动与反思。
一、引入课题引入课题是整个课堂的重要环节,目的是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物理概念的探索欲望。
可以通过一些生动的实例、图片或小游戏来引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触到本堂课要讲解的物理概念。
二、概念解释在引入课题之后,教师需要对本堂课要讲解的物理概念进行解释。
应该采用简明易懂的语言,结合具体实例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
可以通过幻灯片、视频等多媒体工具,以直观的方式呈现概念解释,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
三、实例演示概念解释之后,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实例来演示物理概念的应用。
通过实验、观察等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到物理概念的实际运用。
在介绍功率的概念时,可以通过电灯泡的亮度和功率的关系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功率的含义。
四、练习巩固在实例演示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物理概念进行思考和解答。
练习题的目的是巩固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该设计一些不同难度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合适的习题进行练习。
五、课堂互动与反思为了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与同学进行讨论。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物理概念,并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还应该进行及时的反思,总结本堂课的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
在初中物理概念课的教学中,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策略: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对于物理概念的解释和实例演示非常有帮助。
教师可以利用电脑、投影仪等设备,使用幻灯片、视频等多媒体工具来呈现概念解释和实例演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物理概念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2024最新-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优秀8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人美心善的小编给大家整编的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优秀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2、通过观察、参观或者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重难点(重点)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难点)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活动流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复习提问引入新课进行新课1、什么是噪声?(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保角度加以说明)2、噪声的危害表现在哪几个方面?3、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是什么?在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有趣的声现象,知道了声的概念比较广,包括声音(人耳能感觉到的那部分声)、超声(频率高于20000 Hz 的声)和次声(频率低于20 Hz的声)。
声在生活实际、工农业生产和现代科技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一、声在医疗上的应用1、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闻”就是听,这是利用声音诊病的最早例子。
2、利用B超或彩超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
医生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
超声探查对人体没有伤害,可以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常规检查,从而确定胎儿发育状况。
3、药液雾化器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达到患病的部位。
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药液破碎成小雾滴,让病人吸入,能够增进疗效。
4、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可将人体内的结石击碎成细小的粉末,从而可以顺畅地排出体外。
二、超声波在工业上的应用1、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的精度和光洁度很高。
2、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波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
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
人教版初中物理新课标教学内容和要求(五篇)
人教版初中物理新课标教学内容和要求(五篇)第一篇:人教版初中物理新课标教学内容和要求人教版初中物理新课标教学内容和要求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现在我们初中物理学习的是人教版教材,而且教材又刚刚进行了调整,新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更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反映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具有时代性,有一定的弹性,为不同的学生发展提供了空间,具体表现为:1、内容次序进行了重大调整将原来八年级下学期的电学内容放到了九年级进行了,将原来九年级的“机械运动”调整到了第一章,先学习测量知识和速度。
相当于将力学放到了八年级,九年级重点是电学的相关知识。
这样的调整降低了八年级下学期学习电学的难度,待学生能力有所发展再在九年级突破电学的难点。
2、删去了部分内容从第一册看,将“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整合到了“科学世界”、删去了“颜料的混合”,将“看不见的光”放到了“光的色散”一节中等,这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
3、修改了部分习题比如:第一章中的“列车时刻表”相比老教材,学生更容易看懂。
4、增加了部分内容比如: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增加了“测平均速度”的实验。
在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分为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每一维度的目标有不同的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与技能部分相当于以前《教学大纲》中的知识点与要求,在《课程标准》中可以称作“知识技能点”。
有四种知识技能点,其中“基础知识点”三种:了解、认识、理解,“基本技能点”一种:独立操作。
另外,在基础知识点中,还有比上述的三种要求较低的要求:初步了解、初步认识、初步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教学建议”特别重视科学探究教学,探究一般以实验为基础,因此实验探究教学应该尽可能地落实在教学过程的各个角落。
在《课程标准》中有许多必须进行的“探究活动点”,它们是探究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重要的考查内容之一。
初中物理力学概念教案
初中物理力学概念教案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和力的作用效果。
2. 让学生理解力的相互性,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5. 实例分析:生活中力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
2. 难点:力的相互性及实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互动讨论法、实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拍打篮球时手的感觉,引出力的概念。
2. 讲解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讲解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4.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 讲解力的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6. 实例分析:生活中力的应用,如拉力、压力、摩擦力等。
7.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相互性。
8. 总结本节课内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
9. 布置作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再讲解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相互性,最后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力的相关知识。
在互动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力的相互性,避免产生误解。
最新初中物理教案【优秀5篇】
最新初中物理教案【优秀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最新初中物理教案【优秀5篇】初中物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分析,知道摩擦力;2、知道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改变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4、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增大摩擦和减少摩擦的具体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刘卓黑龙江省教育学院一、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一)物理概念教学是掌握物理知识的关键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所需揭示的内容。
物理学科也不例外,而要揭示物理对象的存在、运动、相互作用,就必须先建立物理概念,以概念为思维的细胞、为认识的基本形式,进一步形成物理学的体系与结构。
任何一门学科,如果没有一些概念作为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的出发点,就不可能揭示这门学科的内容,,也就失去了这门学科的存在价值。
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
由于物理规律揭示了物理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如果对物理概念没有理解,就谈不上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中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物理概念没弄明白。
死记公式、题海战术不是学习物理的方法,而弄清概念的建立过程、内涵和外延,才是学好物理的基本途径,所以物理概念的教学是掌握物理知识的关键。
例如:如果学生对力、质量和加速度这几个概念搞不清楚,那就无法掌握牛顿第二定律,更谈不到正确应用了;如果没有对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的理解,也就不能学好电学的一系列知识。
(二)物理概念教学是学生学习、运用科学方法、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物理概念是经过一系列观察、分析、抽象等思维过程才建立的,概念建立以后,要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也要用一系列科学方法。
在概念的建立与应用过程中,学生运用科学方法,直接对所观察的现象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对发展学生的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些概念还要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来表达,反映出概念之间的因果关系,学习这些概念可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物理的过程要发展能力,而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是掌握方法,所以学习概念过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科学方法的过程,是提高能力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三维目标的一项内容,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一)物理概念1.物理概念的定义物理概念是表示研究对象具有的物理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
能够区分不同物理概念的判断,称为物理概念的定义。
物理概念的表达方式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建立的概念只能随着教学层次的提高而深化,学习的不同阶段,建立的概念允许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含糊性和表面性,但必须是科学的。
如电压的概念,初中只能叙述为电路中要有电流,两端就要有电压;而高中则定义为电势差。
一般情况下,物理概念的定义并不能代表概念的全部内涵和外延。
由于物理概念的发展性,其定义不是唯一的。
如质量的概念,初中定义为物体含物质的多少,高中定义为物体所受外力与其获得的加速度之比等等。
一般情况下,物理概念的定义并不能代表概念的全部内涵和外延。
物理概念分定性和定量两种。
定量的物理概念称物理量,它按描述对象是状态还是过程分为状态量与过程量。
状态量是描述状态的物理量。
研究对像的状态一定,它就有确定的量值,如速度、加速度、动量、能量、压强等。
过程量是描述过程的物理量。
力学中的位移、功、冲量,热学中的热量等都是过程量。
定性的物理概念是用来揭示某概念区别于其他概念的物理本质特征或用来表示该概念的基本类别、归属或性质的物理概念。
例如机械运动、平衡、电磁振荡等。
2.物理概念的物理意义物理概念的物理意义与物理概念的定义不同,它是指物理学引入和建立某一物理概念的原因,即为什么要揭示某一研究对象的物理属性,它对物理学本身的发展或生产实践有什么意义。
如,电阻率的物理意义是,引入电阻率是为了区分不同材料导电性能的强弱,所以,它是描述材料导电性能的物理量。
再如,密度概念的意义是,引入密度是为了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每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它是描述物质本身含量的物理量。
电场强度的物理意义是,引入电场强度是为了反映电场的性质,电场强度是描述电场力的性质的物理量。
3.物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物理概念的内涵是反映在概念中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本质属性,是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通常由概念的定义来表示。
例如,速度 V = S/t, 反映了物体运动的快慢;频率是每秒钟振动的次数,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类似的还有ρ =m/v 、 p =F/S 等等。
这些定义是从质和量两方面反映了物理量的内涵。
物理概念的外延即通常所说的概念的运用条件和范围。
例如,库仑定律确定的力,只适用于静电场,对迅变电场、涡旋电场不适用;电势的概念只适用于静电场,不能用于交变电磁场;在惯性系F=ma ,适用于宏观低速。
关于概念的适用范围,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安培力、洛仑兹力等等都属于力这个概念的外延。
通过对物理概念外延的学习,能使学生逐步深化和扩展对概念的理解。
掌握物理概念的外延就能理解概念的适用条件,定义式的应用范围和式中各个物理符号的具体物理意义。
(二)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物理概念的形成包括两种层次:其一,是科学家们创立物理概念的过程;其二,是学生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两种层次的物理概念形成过程是一致的,都是以感觉、知觉和表象为基础,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知识应用到逐步把握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本质的认识过程。
下面从认识论的角度阐述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其方法。
1.物理概念的形成基础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抽象而建立的。
必须通过日常的感知活动或观察实验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或者根据已有的经验事实,才能获得研究物理问题的感性材料,这是物理概念的形成基础。
( 1 )日常的感知活动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获得感性材料的过程。
比如关于运动的认识、关于力的认识、关于电的认识,这种感知活动获得的感性知识是形成概念的巨大财富。
但由于学生认识的局限性,学生获得的观点、认识可能存在误解、错误、形成隐概念,前概念和初概念,比如摩擦力,学生可能由于生活经验只注意到摩擦力阻碍物体运动,于是形成摩擦力都是阻力的错误认识,那么在教学中就应该引导学生分析一些生活中摩擦力充当动力的例子,最后总结出摩擦力的概念。
( 2 )观察实验是在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为物理概念的建立提供科学的感性认识的过程。
它是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实验可以是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
如在建立弹力概念时,可采用一系列演示实验:弹簧受力形变、泡沫受力形变而产生了弹力。
对于形变不明显的实验,例如玻璃瓶受力形变,可以在瓶内部装满水,瓶口塞上连有细玻璃管的塞子,采取放大的方法,观察细玻璃管液柱高度变化显示固体受力形变,然后归纳总结出弹力的概念,及适用范围。
( 3 )经验事实是指前人在研究物理问题或从事生产实践中的典型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
这些经验事实,对物理概念形成具有突出现象、本质的特点,但是学生又不很熟悉,课堂上无法进行实验观察。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教育软件和教师的讲授,阐述经验事实,使学生获得感性材料。
例如,介绍“核能”时要模拟原子核的链式反应。
我们可以摆火柴进行模拟,但不形象、不生动。
如果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模拟,动态地展现出链式反应的过程,效果就好得多。
2.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物理概念的形成要经过在物理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思维的过程。
此过程可以概括为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
( 1 )感性具体人们在提出物理问题之后,就通过观察和实验或经验事实,搜集物理思维的材料,获得对物理事物的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关于物理事物的表面、片面、外部联系的认识,但这并非是一个纯粹的感性过程,而是在理性指导下的有目的、有意识、有选择的感性活动过程。
通过感性认识,形成对物理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外部特征的整体表象以及有关资料与数据,此即感性具体,它是物理抽象思维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逻辑起点。
•思维抽象思维抽象是对物理事物的感性具体,运用思维方法,形成关于事物的本质属性,建立物理理论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物理抽象思维对各种感性材料的活动主要表现为如下的形式。
1)分析与综合。
物理思维对各种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把它们分解成不同的方面、部分、或层次,把完整的表象和有关材料与数据分解成不同的规定,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形成关于物理事物的本质认识。
2)分类与比较。
物理思维对各种感性材料进行分类和比较,寻找同一种事物或不同事物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抓住同类物理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找到不同物理事物和相同物理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比较,物理思维可以获得关于某种规定的一般认识。
3)抽象和概括。
物理思维舍弃感性具体中的非本质属性和特征,抽出本质属性和特征,形成抽象规定,再把这些抽象规定概括起来,形成关于物理事物的一般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物理思维往往从不同的现象中概括出共同的东西,形成同类物理事物的共同规定性,达到某种抽象的、一般的认识,即建立物理概念。
例如,建立力的概念,首先向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力的现象的经验事实:人提桶;马拉车;书压桌,这就是感性具体。
然后对这三类物理事物进行思维抽象,通过分析、比较、分类,我们发现“人、马、书”是同类事物,可以抽象为“物体”;“桶、车、桌”也是同类事物,也可以抽象为“物体”;“提、拉、压”则是另一类事物,它们的本质属性可以抽象为“动作”或“作用”,于是,我们可以给“力”下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还要把力的概念推广到所有的同类事物中(即概括过程),从而达到对力的一般认识。
在定义概念后,还要讨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用途和适用范围,定义式和量度式的区别,从不同角度对概念进行深化和扩展。
如力的概念,它是矢量,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或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原因。
力的外延是,按力的性质不同,力可以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电磁力等;按力的作用效果不同,力可以分为压力、张力、向心力等。
( 3 )思维具体物理认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是物理抽象思维过程的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结果获得了对物理事物本质的抽象规定,建立了物理概念。
物理抽象思维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是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过程,这是一个具体化的过程,所谓具体化,就是人脑把经过抽象、概括后的概念同某一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的过程。
如应用物理概念、物理规律解释物理现象,解决物理问题即为具体化。
例如,经过思维抽象建立了力的概念以后,就可以用这个概念认识各种具体的力,这就是思维具体的过程。
3.物理概念形成的方法研究物理概念形成的过程,我们可以总结出物理概念形成的方法,其中包括问题解决、科学方法、观测证实三个要素。
( 1 )问题解决是指应用已知的物理概念去解决新问题,它包括如下含义:物理概念建立是为了解决某个物理问题,反过来,在已建立的物理概念的基础上又去研究新的物理问题,从而再建立起新的物理概念,这样链锁式的问题解决,形成了物体概念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