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母戊鼎

合集下载

出土最早最完整的青铜器是什么

出土最早最完整的青铜器是什么

出土最早最完整的青铜器是什么青铜器铸造工艺发展了千余年,到了东周时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铸造经验。

出土最早最完整的青铜器是什么呢?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出土最早最完整的青铜器,欢迎阅读!出土最早最完整的青铜器第一种说法:二里头说铜是人类认识并应用最早的金属之一。

我国是最早使用铜器的国家之一。

到目前为止,被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是出自新石器时代后期,相当于中原夏代的一些文化遗址中。

在商代早期遗址中出土了较大型的青铜器。

(取自初中教材) 在灿烂辉煌的青铜器群中,1975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长流爵,为商代早期遗物,被称为中国最早的青铜器。

长流爵是古代饮酒器,高22.5厘米,流至尾长35厘米,壁厚0.1厘米,藏偃师县文管会。

长流、尖尾、束腰、平底,三足细长,流近口处有菌状短柱两个,腰部的一面有宽1.2厘米的凹线,两线间横列装饰5个乳钉,胎壁较簿,器表粗糙,纹饰简单,确为中国早期青铜器的特点。

(河南旅游局供稿)第二种说法:马家窑在甘肃东乡的林家村,出土了1件属于马家窑文化的青铜刀,保存完整,这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时代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

非容器:马家窑文化青铜刀,距今5000多年容器:二里头文化第三期青铜爵,距今3800年左右青铜器的主要分类食器鼎相当于如今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

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鬲(li,音历) 煮饭用:一般为侈口、三空足。

甗(yan,音演) 相当于如今的蒸锅。

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置食物;下部为鬲,置水。

甑与鬲之间有一铜片,叫做箄。

上有通蒸气的十字孔或直线孔。

簋(guǐ)铜器铭文作“毁”,相当于如今的大碗,盛饭用。

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二耳。

簠(fu,音甫) 古书里写作“胡”或“瑚”。

盛食物用。

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盖。

簠(fǔ) 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

有盖,盖、器大小相同,合上成为一器,打开则为相同的两器,在古器物学上又称为“却立”或“却置”。

关于司母戊鼎的故事

关于司母戊鼎的故事

关于司母戊鼎的故事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

你知道关于司母戊鼎的故事吗?下面是有司母戊鼎的故事,欢迎参阅。

故事主角:司母戊鼎在原始社会,人们每天最犯愁的事儿就是,今天吃什么?怎么躲避野兽的攻击?到了繁华富裕的商代,人们早已经不必再为吃穿犯愁了,而是冥思苦想着“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呢?”于是,一些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也就应运而生了。

比如商代的青铜器制造技术,在当时是世界领先的;比如甲骨文的出现……下面,就让我们从商代一只举世闻名的大鼎——司母戊鼎的故事开始吧。

故事:司母戊鼎和一位伟大母亲的故事武丁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祖庚和祖甲先后继位,父子三人开创了商朝一百多年的盛世,这时候商朝的国力非常强大,经济、文化、科技都有很大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祭祀和礼仪了。

祖庚和祖甲的母亲名叫妇井,她是一位农业科学家,擅长种植庄稼。

妇井去世后,祖庚和祖甲为了纪念自己的母亲,决定为妈妈铸造一只鼎。

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非常高超,那时候的人们可以按比例把铜、锡、铅几种不同的金属混合在一起,铸造出鼎、爵、尊等等精美的器物。

不过,祖庚和祖甲想要铸造的这只鼑,可不是一只简单的鼎,它可是一只超级大鼎。

这只大鼎高1.3米,重八百多公斤,大约和15个成年人的体重差不多。

铸造这样的大家伙,需要先分别铸造出零部件,然后再合成一个整体,制造工艺十分复杂,需要二三百个工匠同时操作,密切配合,才能完成。

这只鼎工艺精巧,造型庄重,鼎身上有很多精美的纹饰。

有鱼纹、虎纹,还有饕餮纹。

“饕餮”是古代的一种神兽,它喜欢吃各种各样的美食,把它铸在鼎上,表达了古人希望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

大鼎的内壁上刻了“司母戊”三个字,“戊”是妇井死后的封号,这几个字的意思就是“祭祀母亲戊”,大鼎也就叫“司母戊鼎”了。

而妇井也因为这只大鼎,在历史上永远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小提示:司母戊鼎也叫“后母戊鼎”,因为商代的文字是不分左右的,所以,“司”和“后”是同一个字。

按照学者们不同的解释,“司母戊鼎”是“祭祀母亲戊”的意思;“后母戊鼎”的“后”是“伟大”的意思,“后母戊鼎”就是献给伟大的母亲。

文档:司母戊鼎

文档: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
后母戊方鼎又叫司母戊大方鼎,是商代最大的青铜器。

后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

后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后母戊大方鼎。

后母戊鼎是现存的先秦时期最重的青铜铸件,铸造年代约在商代晚期,反映了殷商青铜冶铸业的技术水平,是商周青铜器的代表作。

年代:商后期,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用途:食器;1939年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厘米。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柱足。

器腹四转角、上下缘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

以云雷纹为地,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部周缘饰饕餮纹,柱足上部饰浮雕式饕餮纹,下部饰两周凸弦纹。

“后母戊”青铜方鼎(曾称“司母戊鼎”),形制巨大,雄伟庄严,重千克,是目前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

器腹部内壁铸铭“后母戊”,是商王母亲的庙号。

“后母戊”青铜方鼎器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

铸造此鼎,所需金属原料超过1000千克。

制作如此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环节中,存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

“后母戊”青铜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此外,经光谱定性分析与化学分析的沉淀法所进行的定量分析,“后母戊”青铜鼎含铜%、锡%、铅%,与战国时期成书的《考工记·筑氏》所记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从中可见我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内在传承。

后母戊青铜方鼎的介绍

后母戊青铜方鼎的介绍

后母戊青铜方鼎的介绍
后母戊青铜方鼎是一件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也是中国目
前所知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于1962年在河南安阳出土,现藏
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青铜方鼎高61.9厘米,重达829.7公斤。

鼎方体,
四面有耳,四隅各有一角,鼎有四个侧面都有耳,是由四个角的
立耳和四个面的折角组成,并带有三条腿。

鼎身四面四角均有饰
以兽面纹的高墙。

四面立耳上有兽面纹高鼻、双耳,口沿上有一对夔龙纹的耳。

四面墙及鼎的内底均饰以夔龙纹和兽面纹。

后母戊青铜方鼎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也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造型最壮观
的青铜器之一,被誉为“青铜之王”。

后母戊青铜方鼎铭文记载了商王武丁(约公元前1290年-前1100年)统治时期,曾经多次与周边民族发生战争,并通过战
争扩大了疆域和势力范围。

这些战争极大地促进了商王对周围民
族的统治和控制能力。

—— 1 —1 —。

后母戊鼎的介绍

后母戊鼎的介绍

后母戊鼎的介绍
鼎,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鼎作为古代的礼器,用来
祭祀、宴飨、田猎等重大活动。

同时,它也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是“国之重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青铜器的国家之一。


20世纪初以来,随着“中国国宝”评选活动的开展,一大批古
代文物得以重见天日,并为世人所瞩目。

在这些“国宝”中,有
一个堪称“国之重器”的青铜器——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又称司母戊大方鼎、大司马辛大方鼎)为中国首
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属商代晚期青铜器。

它是在河南安
阳殷墟王陵遗址上发掘出土的一件青铜礼器。

该鼎高109.9厘米,口径61.8厘米,重153.5千克。

鼎身铸有兽面纹样和弦纹,下
有四个兽蹄形足;鼎耳上有高浮雕兽面纹,鼎耳上铸有一立人形象;鼎腹两侧铸有长达33厘米的铭文。

该鼎于1923年出土于河
南安阳小屯村妇好墓。

—— 1 —1 —。

后母戊鼎的介绍词200字

后母戊鼎的介绍词200字

后母戊鼎的介绍词200字
后母戊鼎,亦称司母戊鼎,出土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原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

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个字而得名后母戊鼎。

发现于1939年3月,1959年开始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通过研究考证,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烘(jing)的庙号。

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重达832.84公斤的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

司母戊鼎:司,是祭祀的意思;戊,此处指商朝国王武丁的妻子。

“司母戊”含义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鼎。

后母戊鼎装饰纹样装饰技法

后母戊鼎装饰纹样装饰技法

后母戊鼎装饰纹样装饰技法
后母戊鼎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一种,是商代晚期的典型代表,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它的纹样装饰非常精美,展示了古代青铜器的装饰艺术技法。

1. 雕琢技法:后母戊鼎的纹样装饰主要采用了雕琢技法。

在青铜器上,雕琢包括刻、镂、雕、划等多种技法,通过对青铜器表面进行雕刻和切割,展现出精美的纹样。

2. 锻造技法:在制作后母戊鼎的过程中,还采用了锻造技法。

锻造是通过加热金属材料,然后利用力量将其塑造成所需形状的一种工艺。

通过锻造可以使青铜器的形状更加完美。

3. 套铸技法:后母戊鼎还使用了套铸技法。

套铸是指将不同形状的模具套在一起,分别铸造出不同纹样的零部件,然后组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器物。

这种技法可以使纹样更加丰富多样。

4. 马蹄钮:后母戊鼎的钮部装饰了四只马蹄钮,这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常见的装饰元素之一。

马蹄钮的形状象征马的力量和速度,同时也具有辟邪的寓意。

5. 神兽纹饰:后母戊鼎的身体上还装饰了大量神兽纹饰,包括龙、鸟、虎等。

这些神兽纹饰非常细腻,形态各异,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神话传说的色彩。

通过以上装饰技法和纹样设计,后母戊鼎展现了古代青铜器装
饰艺术的精湛技巧和精美纹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后母戊鼎有多大?后母戊鼎是什么时候的产物?

后母戊鼎有多大?后母戊鼎是什么时候的产物?

后母戊鼎有多大?后母戊鼎是什么时候的产物?本文导读:说到后母戊鼎其实大家也应该知道的这个鼎还是很厉害的,为何这么说其实很简单的,那就是这个鼎真的是又大又有故事,所以非常的珍贵,被誉为是国宝,那么最近有人问了,这个鼎这么厉害那么在什么博物馆呢?后母戊鼎在哪个博物馆到底在哪个博物馆呢?下面我们继续分析往下看看吧!后母戊鼎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厅。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

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和后母戊鼎一起的还有四羊方尊,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

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属炭河里遗址。

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古代中国陈列》展出文物2026件,包括一级文物521件。

陈列以王朝更替为脉络,以珍贵文物为核心,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发展特点,展示各族人民共同缔造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

陈列分为远古时期、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八个部分。

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展示了酒礼器中的至尊气象。

羊成为青铜重器着力表现的对象,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

先秦时期。

人们对羊的个性有两个归纳:善良知礼;外柔内刚。

羊“跪乳”的习性,被视为善良知礼,甚至被后世演绎为孝敬父母的典范;外柔内刚也被引申出许多神圣的秉性,传说的始祖皋陶敬羊,《诗经·召南》中也有“文王之政,廉直,德如羔羊”的说法。

后母戊鼎的铸造工艺十分复杂。

根据铸痕观察,鼎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

鼎身共使用8块陶范,每个鼎足各使用3块陶范,器底及器内各使用4块陶范。

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

铸造此鼎,所需金属原料超过1000千克。

制作如此的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同时必须配备大型熔炉。

后母戊鼎的宣传语

后母戊鼎的宣传语

后母戊鼎的宣传语
1、商后母戊鼎,又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是商后期(约前十四世纪至前十一世纪)铸品,商后母戊鼎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

2、这项大型工程,在当时堪称尖端科技,从采矿,冶炼,运输,合金,铸造,修饰成型,过程漫长。

它,就是我们熟知的后母戊鼎。

3、后母戊鼎、国之重器,鼎所在之处,有了特别的动词,叫做“鼎立”。

大地也一定感受到了那不一样的分量,鼎,逐渐成了象征国家和权力的传过重器。

鼎中的王者,后母,封印着商代密码与故事的国之重器,今天,却无言自威,呈现着辉煌与强大。

后母戊鼎:国之重器

后母戊鼎:国之重器

后母戊鼎:国之重器三千九百多年前,殷商国力强盛。

工匠们正在铸造一个巨大的青铜器。

这项大型工程在当时堪称尖端科技,从采矿,冶炼,运输,合金,铸造,修饰成形,过程漫长。

它就是我们熟知的后母戊鼎,因鼎身的三字铭文而得名。

铸造这件832.84公斤的青铜器,前后各道工序均需大量熟练工人协作配合。

所需金属原料至少在一千公斤以上,而且必须有巨大的熔炉。

学者们根据鼎身合范后的范线推测出制作方法的几种可能性。

有的认为是分铸而成,也有的认为是地坑式浇铸鼎身,后加铸鼎耳。

难度是器身各部分的厚度不同,几种合金溶液冷却的速度不同,必须要做好协调,快速浇铸才能完成。

也许这个大鼎,不知经过多少次反复制作才得以成功。

当时的欧洲还没有进入罗马时期,苏美尔人最早进入青铜时代,他们的青铜主要用于制作日常用具。

殷商时,“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殷商人的青铜主要用于制作祭礼器和武器,也开启了青铜时代的中国制造。

关于后母戊鼎的争议从未停止,多数专家认为“戊”是商王武丁王后妇妌的号,因为武丁的另一位王后,妇好墓中出土的一对“后母辛”方鼎,二者的相似度很高。

甲骨卜辞中记录了许多妇妌和妇好的内容,她们管理各自的封地,也经常参与国家大事,妇好擅长军事,妇妌擅长农耕。

如果说妇好掌握了至高军权,那么妇妌则掌握了至高的农耕祭祀权。

农业是国之根基,重中之重。

同为商代晚期,造型奇特的大禾方鼎,鼎上的人面颇似女性,铭文大禾,禾是谷物的总称,不妨猜想,方鼎盛谷物以祭地,圆鼎则盛肉以祭天。

古人早有天圆地方的概念,地为方为阴,象征养育万物之母。

由此猜想:方鼎是为祭地而造,由身份高贵的女性主持祭祀仪式。

鼎所在之处,有了特别的动词叫做鼎立,大地也一定感受到了那不一样的分量。

“鼎”逐渐成为象征国家和权力的传国重器。

“问鼎”“鼎盛”“一言九鼎”等等相关的词,成为庄严尊贵的指代。

鼎中的王者——后母戊,封印着商代密码与故事的国之重器,今天却无言自威,呈现着辉煌与强大。

后母戊鼎怎么读?司母戊鼎为什么变成了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怎么读?司母戊鼎为什么变成了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怎么读?司母戊鼎为什么变成了后母戊
鼎?
本文导读:说到后母戊鼎其实大家也知道的,那就是这个鼎非常的著名,如果大家仔细的看后母戊鼎的话,会发现这个鼎其实应该是比较的有意思的,因为和我们说的司母戊鼎好像并不是一个名字啊,那么这到底是为何呢?其实大家还是没有搞清楚里面具体的原因了,这个后母戊鼎其实就是司母戊鼎了,那么这个后母戊鼎中的后字怎么读呢?下面一起分析看看吧!
后母戊鼎其实就是读“[hòu mǔ wù dǐng]”。

那么为什么有人会问这个后母戊鼎的读音问题呢?看名字不难读啊,其实一应该是因为它和司母戊鼎同名的问题,其实他们就是一个东西,只是叫法不同而已,还有就是后母戊鼎中的戊字不好认,其实就是戊戌变法中的戊了。

最后说说这个后母戊鼎和司母戊鼎到底有什么关系吧:学术界就建议把‘司母戊’改为‘后母戊’。

因为商代的字体较自由,可以正写,也可以反写。

所以‘司’和‘后’字形可以一样,而意思上此处更接近‘商王之后’。

学术界更多人赞同‘后’。


针对后母戊鼎前后有两种说法。

一说为,“司”读“祀”,“母戊”是商王文丁之母的庙号,鼎是文丁为祭祀母亲所铸;另一说为“司”意为“后”,表明墓主生前乃商王之“后”。

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发掘出后母辛鼎,对比发现后母辛鼎的形制、纹饰和铭文的风格均和后母戊鼎一致,而历史记载妇好是商王武丁的一个王后,专家由此断定出土后母戊鼎的墓的主人也是武丁之妻。

后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

这样反推,“司”应当是“后”的意思。

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大古代出土青铜器

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大古代出土青铜器

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大古代出土青铜器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

大家知道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大古代出土的青铜器是什么吗?接下里就由为大家一一介绍吧。

后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后母戊鼎,出土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个字而得名后母戊鼎。

发现于1939年3月,1959年开始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通过研究考证,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jǐng)的庙号。

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重达832.84公斤的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

同时期著名的青铜器四羊方尊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

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

酗亚方尊酗亚方尊容酒器。

商代晚期铸品。

清宫旧物,现藏故宫博物院。

原器通高45.5厘米,宽38厘米。

大敞口,宽折肩,高圈足。

肩四隅有四立体有角象首,肩中部有四双角分叉龙首。

颈饰蕉叶纹,肩及圈足饰鸟纹。

腹部与圈足有曲折角型大兽面纹,圈足曲折角雕成龙形。

器四隅及每壁中心线皆设有棱脊,上端侈出器口,形象庄严龙虎尊龙虎尊商器。

国宝级文物后母戊鼎,还存在着3大未解之谜

国宝级文物后母戊鼎,还存在着3大未解之谜

国宝级文物后母戊鼎,还存在着3大未解之谜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后母戊鼎,在我国是一件妇孺皆知的国宝级文物。

它出土70多年以来,先后逃过了被拆解的命运,躲过了抗日战争的炮火和文物迁台的危机。

它从安阳殷墟开始,辗转南京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国家博物馆,走过了一条曲折的世纪之路。

围绕这件“镇国之宝”,至今还存在着许多争议和未解之谜。

国家博物馆后母戊鼎一、“后母戊鼎”和“司母戊鼎”之争1939年,后母戊鼎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

由于当时处于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导致学术研究停滞,后母戊鼎一直被称为“商朝大铜炉”,这是安阳当地人给它取得的名字。

1959年,后母戊鼎从南京博物院被送到国家博物馆,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字学家郭沫若先生,根据鼎内铭文将其命名为“司母戊大方鼎”。

他考证“戊”就是商王武丁的王后,“司”是“祭祀”的意思,这是她的儿子制作的祭祀礼器。

从此以后,“司母戊鼎”成为这件国宝级文物的正名,在全世界范围内通用,写进了中小学校的教科书中,一直被使用了50余年。

2011年,国家博物馆公开展览时将“司母戊鼎”改名为“后母戊鼎”,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其实,主张“后母戊鼎”的观点从20世纪70年代就出现了。

后母戊鼎铭文1976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殷墟的妇好墓出土了“后母辛鼎”。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另一位王后,“后母”应该是“母亲的身份是王后”的意思。

考古学是一门严禁的科学,学术界自然不会随意修改国宝的名称。

专家们基于的理由主要有3点:1.商朝金文有“正写”和“反写”的特点,“司”反过来就是“后”。

2.在有关妇好的一篇甲骨文卜辞中,同一占卜内容前后出现了“司”和“后”两种写法,证明它们是同一个字。

商朝甲骨文卜辞3.考古学家在商朝的15万片甲骨中,已经发现了90多个“后”字。

结合上下文内容,“王后”的观点更为合理,如果是“祭祀”的意思,部分内容解释不通。

二、后母戊鼎的一只鼎耳是仿制的作为一件重要的国宝级文物,竟然不是原装的?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的历史地位
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
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现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 国(境)展览文物名单。
小结
中文名称:后母戊大方鼎 出土地点:河南安阳武官村 馆藏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所属年代:商朝
中国地位:镇国之宝
世界地位:已出土的世界最大青铜器

总结
后母戊鼎是中国殷代青铜器的代
表作,标志着商代青铜铸造技术 的发展水平和中国高超的铸造水 平。
后母戊鼎
初一(12)班 苏宇航
简单介绍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
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 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 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 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 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
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 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 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 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 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后母戊鼎铭文
文物特征

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中空柱足。器耳上饰一列浮 雕式鱼纹,首尾相接,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 纹,腹壁四面正中及四隅各有突起的短棱脊,腹部 周缘饰饕餮纹,均以云雷纹为地。足上端饰浮雕式 饕餮纹,下衬三周凹弦纹。 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字体笔势雄健,形体 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间用肥笔。该鼎是 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作,造型厚重典雅,气势 恢宏,纹饰美观,铸造工艺高超,亦是已发现最大 的商代青铜礼器。

文物价值

后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它是迄今为止所 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 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大得可以 做马槽,所以人们又叫它“马槽鼎”。 后母戊鼎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一向为世人所钦羡。它 的价值因此而更高。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 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饕餮是传说中喜欢吃各种 食物的神兽,把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吉祥、丰年足食。耳 廓纹饰俗称虎咬人头纹,这种纹饰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 头绕到耳的上部张口相向,虎的中间有一人头,好像被虎所 吞噬。耳的上面还有两尾鱼形。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 体,线条清晰。

后母戊鼎读后感

后母戊鼎读后感

后母戊鼎读后感
你知道后母戊鼎不?那可真是个超级厉害的家伙。

我第一次看到后母戊鼎的图片时,就被它那庞大的身躯给震住了。

好家伙,这鼎就像一个来自古代的超级大汉,稳稳地站在那儿,充满了力量感。

它的每一条纹路都像是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那些纹饰精美得不像话,就像是古代工匠们用他们的巧手在鼎上画了一幅神秘又华丽的画卷。

你想啊,在那个古老的时代,没有现在这么高科技的工具,全靠人们一锤一凿地把这个大鼎打造出来。

这得花费多少心血啊!这鼎就像是古人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他们留给我们这些后人的超级宝藏。

而且这个后母戊鼎背后的故事也很神秘呢。

每次想到它曾经在古代的祭祀仪式上被使用,就感觉它像是连接着古代人和神灵的一个特殊通道。

它就静静地待在那儿,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朝代更迭,就像一个沉默的历史守护者。

从这个鼎上,我还能感觉到古人对生活的敬畏和热爱。

他们把这么多的精力放在打造一个鼎上,肯定是对祭祀、对家族、对国家有着深深的情感。

这也让我反思我们现在的生活,有时候我们做事情太过于浮躁,没有古人那种精益求精、全情投入的态度。

后母戊鼎就像是一本打开的历史书,我每次看它都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它让我对古代的文化、历史、工艺都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就像一个神秘的磁石,不断地吸引着我去探索更多关于它的秘密。

这大鼎啊,可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无比的明珠。

后母戊大方鼎的设计

后母戊大方鼎的设计

后母戊大方鼎的设计
先说腹部。

腹部是整个鼎的主体,也是最大的部分。

它的上部由两根
粗壮的纵向柱构成,上面凸出一个弧形。

这个弧形有点像一个大鱼的背脊,让整个鼎看起来更有层次感和动感。

腹部的侧面上雕刻了两个圆形纹饰,
一大一小,更增加了整个器物的视觉效果。

再说腰部。

腰部是连接腹部和盖部的部分,它比腹部稍窄一些,但依
然十分结实。

腰部上刻的纹饰是一圈连续的动物面,图案充满了力量感和
生命力,给人一种神秘而崇高的感觉。

动物面与鼎腹之间还有两个小柱相连,更加美化了鼎的整体形象。

最后是盖部。

盖部是鼎的顶部,通常用来盖住鼎内的物品。

后母戊大
方鼎的盖部设计精巧,顶部呈圆形。

盖部上雕刻了两只牛形纹饰,牛身上
采用了镶嵌的方式,增加了立体感和装饰效果。

两只牛之间的空间用来插
上一根长长的柄,柄的一端套在一个金属环上,方便使用时抬起盖子,整
个设计既实用又美观。

除了这些主要部分外,后母戊大方鼎的底座也很精致。

底座较为简单,呈圆形,有很好的稳定性。

底座上雕刻了一圈动物面纹,与鼎的整体风格
相协调。

总之,后母戊大方鼎的设计独特精美,既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风格,又充分展示了当时青铜器制作工艺的高度。

其造型简洁大方、线条流畅,
纹饰精细,充满了动感和力量感,散发着一种古老而庄重的气息。

这件青
铜器不仅仅是一件装饰品,更是历史的见证,记录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它的设计不仅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还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美
的追求和对艺术的崇敬。

国宝赏析:后母戊方鼎

国宝赏析:后母戊方鼎

国宝赏析:后母戊方鼎吴江博物馆后母戊(wu)方鼎,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是商王武丁的两个儿子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原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

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青铜之王”、“镇国之宝”美誉,为国家一级文物。

1959年开始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方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迄今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个字而得名。

“后母戊”铭文拓片:专家通过研究考证,“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jǐng)的庙号。

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间用肥笔。

该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作,造型厚重典雅,气势恢宏,纹饰美观,铸造工艺高超。

后母戊方鼎上的纹饰充分显示出商代独特的粗犷原始之美。

后母戊鼎厚立耳(其中一耳为后配),折沿宽缘,直壁深腹平底,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中空柱足。

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首尾相接,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

腹壁四面正中及四隅各有突起的短棱脊,腹部上下饰饕餮(tāotiè)纹,周缘饰夔(kuí)龙纹均以云雷纹为地。

中心光滑,显得浑厚、庄重。

足上端饰浮雕式饕餮纹,下衬三周凹弦纹。

后母戊方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重达832.84公斤的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

最初给该鼎命名的是郭沫若先生,称其为司母戊鼎,他认为“司母戊”即为“祭祀母亲戊”。

另一著名学者罗振玉也曾认为:“商称年曰祀又曰司也,司即祠字。

”于是,这一命名便一直沿用下来了。

但争议一直不断,有多位学者提出,“司”字应作“后”字解,因为在古文字中,司、后是同一个字。

于是在此后出版的《辞海》对“司母戊鼎”作了这样的描述:商代晚期的青铜器,鼎腹内有铭文“司母戊”三字(或释“后母戊”)。

商后母戊鼎的课文

商后母戊鼎的课文

商后母戊鼎的课文
以下是关于“后母戊鼎”的课文内容,该课文选自《国家人文历史》,内容可能会有所不同,建议查阅教辅或者原文,获取最准确的信息。

在古代中国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鼎一直是最重要的青铜器,同时也是地位、等级和财富的象征。

迄今为止,已发现的最著名、最大的青铜鼎,是商代的“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在商朝时期被制作出来,它的重量和尺寸都远超其他青铜器。

这个鼎重达千克,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9厘米。

整个鼎的外观非常华丽,装饰有精美的兽面纹。

这个纹饰在商朝时期非常流行,展现了这个时代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个鼎之所以被称为“后母戊鼎”,是因为它的内壁上刻有“后母戊”三个字。

这三个字是商朝时期的金文,表示这个鼎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而制作的。

“后母戊鼎”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展现了商朝时期高超的青铜器铸造技术。

它的造型雄伟,线条流畅,显示了当时工匠们的卓越技艺。

“后母戊鼎”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代表。

它见证了商朝时期的繁荣和强大,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信仰和文化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后母戊鼎
作者:
来源:《广东教学·初中语文》2018年第26期
三千九百多年前,殷商国力强盛。

工匠们正在铸造一个巨大的青铜器。

这项工程在当时堪称尖端科技,从采矿、冶炼、运输、合金、铸造,到修饰成形,过程漫长。

它就是我们熟知的后母戊鼎,因鼎身的三字铭文而得名。

铸造这件832.84公斤的青铜器,前后各道工序均需大量熟练工人协作配合。

所需金属原
料至少在1000公斤以上,而且必须有巨大的熔炉。

学者们根据鼎身合范后的范线推测出制作方法的几种可能性,有的认为是分铸而成,也有的认为是地坑式浇铸鼎身,后加铸鼎耳。

难度是器身各部分的厚度不同,几种合金溶液,冷却的速度不同,必须要做好协调快速浇铸才能完成。

也许这个大鼎,不知经过多少次反复制作才得以成功。

當时的欧洲还没有进入罗马时期,苏美尔人最早进入青铜时代,他们的青铜主要用于制作日常用具。

殷商时,“国家大事,在祀与戎”,而殷商人的青铜主要用于制作祭礼器和武器,也开启了青铜时代的中国智造。

关于后母戊鼎的争议从未停止,多数专家认为“戊”是商王武丁王后妇妌的号,因为武丁另一位王后,妇好墓中出土的一对“后母辛”方鼎,二者的相似度很高。

甲骨卜辞中记录了许多妇妌和妇好的内容,她们管理各自的封地,也经常参与国家大事,妇好擅长军事,妇妌擅长农耕。

如果说妇好掌握了至高军权,那么妇妌则掌握了至高的农耕祭祀权。

农业是国之根基,重中之重。

同为商代晚期,造型奇特的大禾方鼎,鼎上的人面颇似女性,铭文大禾,禾是谷物的总称,不妨猜想,方鼎盛谷物以祭地,圆鼎则盛肉以祭天。

古人早有天圆地方的概念,地为方为阴,象征养育万物之母。

由此猜想:方鼎是为祭地而造,由身份高贵的女性主持祭祀仪式。

鼎所在之处,有了特别的动词叫作鼎立,大地也一定感受到了那不一样的分量。

“鼎”逐渐成为象征国家和权力的传国重器,“问鼎”“鼎盛”“一言九鼎”等相关的词,成为庄严尊贵的指代。

鼎中的王者——后母戊,封印着商代密码与故事的国之重器,今天却无言自威,呈现着辉煌与强大。

(《如果国宝会说话》解说词,摘自《光明日报》2018年6月15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