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经典模板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目录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一)课程在专业中的定位(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三、课程目标四、课程内容与要求五、课程实施建议(一)教学方法建议(二)学习方法建议(三)教材选用建议(四)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五)教学条件建议(六)师资条件建议(七)教案编写要求六、教学评价与考核要求七、其他说明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大学语文课程编码:10070004课程类型:基础素质教育课总学时:54学时学分:3学分适用对象(专业):高职各专业二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一、课程在专业中的定位《大学语文》课程是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它是一门集工具性、人文性、实践性于一体的重要的公共基础必修课。
对高职学生进行语文素养教育,提高其文化素养和基本素质的一门基础课程,在我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我院各专业开设,课程的建设受益面广,课程内容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课程设置很有必要。
二、课程基本理念《大学语文》适应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以为我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对学生进行优秀经典文学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和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接受中华优秀文化的人文精神关怀,陶冶高尚情操,提高审美品位和人文素养,并自觉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大学语文》以经典的优秀文学名篇为内容,通过课堂上的阅读和鉴赏教学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理解、表达及运用能力的训练,致力于学生的思维、想象联想、感悟和鉴赏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自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大学语文》以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为指导,践行“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觉学习、主动学习、有效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形成,在语文“教”“学”“做”合一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
三、课程设计本课程具有“文道结合”的特色,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向各专业学生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情操以及审美的教育。
2024年度《大学语文》课程标准(高职高专)
2024/3/23
18
05
教材选用与编写建议
2024/3/23
19
教材选用原则及推荐书目
选用原则
符合高职高专教育特点,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职业性,注重人文性与工具性 的统一,适应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推荐书目
《大学语文》(高职高专版)、《大学语文读本》(高职高专版)、《大学语 文教程》(高职高专版)等。
3
课程性质
1 2
综合性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语言文化课程,旨在通过 经典文本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 化素养。
基础性
本课程是高职高专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为学 生后续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语言文 化基础。
人文性
3
本课程注重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弘扬,通过经典文 本的解读和赏析,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命运、思考 人生价值。
2024/3/23
13
学生参与与互动
学生展示
鼓励学生通过演讲、朗诵、表演等形式展 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
表达能力。
学生评价
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 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客观的 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和进步。
2024/3/23
学生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或在线讨论,引导 学生积极参与交流和互动,培养学生的合 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加强课程资源评价与更新
建立科学的课程资源评价机制 ,定期对课程资源进行评价和 更新,确保课程资源的优质性 和时效性。
2024/3/23
34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3/23
35
数字化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等现代化 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 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2024版语文新课程标准
2024版语文新课程标准2024年版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根据当前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而进行更新的一套教学大纲。
该大纲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学科目标1.培养学生基本的语言运用能力。
重点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学习语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
3.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和欣赏,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社会和人类文明的理解和关怀。
4.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内容1.语言基础知识与技能。
包括词汇、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2.语言表达与应用。
培养学生正确、流利、准确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发表观点的能力。
3.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古代文化素养和文言文阅读能力。
4.现代文学阅读与欣赏。
通过对当代文学作品的学习和欣赏,培养学生的现代文化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5.修辞与写作。
培养学生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议论文、小说、散文等文体的写作水平。
6.教育与人生。
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和生活案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价值观的形成。
三、教学方法1.以学生为中心。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采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3.以问题为导向。
引导学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进行学习,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实践与体验。
通过实践和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评价方式1.综合评价。
综合考察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综合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与要求1. 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提高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广度。
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古代文学: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学习和鉴赏,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如《红楼梦》、《诗经》等。
2. 现代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进行学习和鉴赏,了解现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如《围城》、《家》等。
3. 文言文阅读与写作: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进行文言文的诵读和鉴赏,并进行相关的写作训练。
4. 阅读与写作:进行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包括散文、小说、诗歌等,同时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5. 修辞与韵律:学习修辞手法和韵律,了解其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创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传授语言知识和文学欣赏技巧。
2. 学生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
3. 阅读实践: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写作训练: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 课外拓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研究,参与语文社团和文学活动,积极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评价与考核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参与度等,占总评成绩的30%。
2. 课堂测试:进行定期的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占总评成绩的40%。
3. 期末考试:进行综合性的考核,包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等,占总评成绩的3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符合大学语文教学要求的教材,包括文学作品选读和相关教学辅助材料。
2.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配合图文、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最新版语文新课程标准(完整)解读(2024版)
(6)教师的视角没转换(学生视角与教师视角差异形成教 学隔膜,发现学生,就是发现自己)
2024/11/12
二、语文课程标准的四个理念七个坚持
四个理念: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特点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1、坚持对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价值追求,坚持“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融合的课程目标。
高 中 语 文 核 心 素 养 实 施 策 略
2024/11/12
高 中 语 文 核 心 素 养 实 施 策 略
2024/11/12
今秋七年级“部编教材”如何体现课标
关键词一:立德树人 关键词二:语文素养 关键词三:阅读体系 关键词四:写作体系
2024/11/12
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
语文学习
1
2
接受学习——自主学习 独立学习——合作学习 表象学习——探究学习
评价方式:分数量化的单一模式——质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等多元评价
2024/11/12
6.坚持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把读书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 注重积累、感悟和实践,注重整合各种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7.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断探索语文课程 的创新发展,使语文课程保持“开放”的态势,始终适应时代 的变化。
3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2024/11/12
革命传统 教育
传统文化
整体规划、有机融入、自然渗透
4
国家主权与 海洋意识
阅读体系
• 由“教读”到“自读”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课外阅读成为 课程的有效组成部分,沟通课内外阅读,强调单篇阅读与整本书 阅读的结合。
大学语文课程标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一门以人文性为基底,并呈现通用性、工具性、职业性特征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其中职业性是本课程与其他各层各类语文课程的区别性特征。
本课程是为学生适应就业需要、适应岗位和职业转换需要,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重要基础的素质教育课程。
2.课程任务(1)夯实垫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语文能力基础和人文情感基础;(2)服务学生的专业学习,把语文能力训练与专业的“职业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奠定基础,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3)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后劲,扩展空间。
(二)课程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主题的含义,熟悉正确使用主题的技巧。
(2)熟悉结构的含义和类型,掌握结构安排的原则和技巧。
(3)了解遣词造句的含义,熟悉遣词造句要规范和要领。
(4)熟悉语体的概念和类型,了解预提的规范和风格的特点。
(5)了解说明的概念,熟悉说明文的常用文体。
2. 能力目标(1)在与人交谈时,能听出对方话语含义,能围绕话题表达自己的观点;阅读文章时,能快速理解文章主题;写作文章时,能做到主题鲜明集中。
(2)在与人交谈时,能听出对方话语层次,能围绕话题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阅读文章时,能快速理解文章结构;写作文章时,能做到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3)在与人交谈时,能听出对方词句的优劣,能正确运用词句,得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阅读文章时,能正确分析词句的优劣;写作文章时,能很好地遣词造句。
(4)在与人交谈时,能听出对方话语的风格特点,能恰当地说出符合特定风格的话语;阅读文章时,能正确感知不同语体不同风格的表达效果;写作文章时,能使用恰当语体及风格表达主题。
(5)在专业活动交谈中,能听出对方叙述的事件,能恰当叙述专业活动中的事件;阅读记叙性文章时,能理解当中的叙述特点;写作专业活动中的记叙文章时,能很好地叙述事件。
(6)在专业活动交谈中,能听出对方说明的事物,能恰当说明专业活动中接触的事物;阅读说明性文章时,能理解当中的说明特点;写作专业活动中的说明文章时,能很好地说明事物。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作者:吕永林一、课程概述1、课程性质地位“大学语文”是面向我校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考查课程。
1978 年,在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区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的倡导下,全国各高校开始设立大学语文课程。
目前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应该说,《大学语文》课程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大业。
作为一门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学科,大学语文对学生学习理、工、农、医、文、管等各学科起支撑和保障作用,随着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扩大,这种基础作用也将更大。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形象思维与口头表达交流及写作在内的基本能力,具有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大学语文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继承祖国的悠久文化传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较高文学素质的人才,在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2、课程基本理念本课程注重语文教学的语言性、文学性和人文性三大知识维度,强调广大学员读、说、写三大能力板块的优化组合,文学气息和人文意识浓厚,融思、想、识、趣,听、说、读、写为一体,教学相长,寓教于乐。
3、课程设计思路(1)在完成好“大学语文”本课程教学的同时,安排“大学语文”的延伸教学,将“大学语文”与文学素质类课程结合起来,形成以《大学语文》为主,《管理文秘》、《当代文学解读》、《美术欣赏》等课程为辅的课程体系。
(2)积极开展网上教学,搭建大学语文教学的网上平台。
二、课程目标总体目标:融思、想、识、趣,听、说、读、写为一体,教学相长,寓教于乐。
(完整word)《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大学语文课是我校面向本科学生设置的公共基础课,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融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工具性、审美性为一体的课程。
在高中的基础上,在传授文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和鉴赏能力,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解读、赏析、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二)课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中国诗文的历史源流与流变;●中国文学史;●部分“原典“及各时代的文学精华;●重庆的抗战文化和革命文化.2。
能力目标●对中国文人先贤的人格传承;●书写表情和表意的文章(可以拓宽渠道,如精品课程网站的在线交流、QQ日志,博客等学生乐意为之的载体作为拓展平台);●对热点文学文化现象的评点(如流行歌曲从罗大佑到周杰伦,影视文学从《卧虎藏龙》到《断臂山》,对流行文化人余秋雨、易中天、于丹的看法评论等);●结合重庆地域特点和历史文化,传承红色文化(编写红色短信,颂红色乐章,讲红色故事等);●参加朗诵、演讲、辩论及征文比赛等活动(可配合学校经典诵读活动来开展) .(三)参考学时32学时(四)课程学分2学分(五)课程内容和要求(六)教学建议1.教学方法本课程在汲取传统的讲述法、阅读法、启发引导法精华的同时,尤其注意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式,比如:案例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六步训练法。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主要是在基础训练的单元教学中运用,特别是在知识讲解和案例介评这两个步骤中运用。
另外在阅读指导和能力拓展中也灵活运用。
(2)引导文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提出引导问题展开学习实践活动。
通过核心问题的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分析引导文所给出的重要信息;自己制订计划,自己组织实施,最后自己检测效果。
比如,在调查驿站这个项目实施之前,我们给学生布置调查任务,然后给出调查对象的确定、调查问卷的制作、调查方法的运用、调查行动的实施、调查材料的分析整理、调查报告的写作等一系列参考信息,学生根据这些信息自行完成调查任务。
大学语文课程的标准要求
大学语文课程的标准要求引言大学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课程之一。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制定一套标准要求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提出大学语文课程的标准要求,旨在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和书面表达。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文学作品的评论和学术论文的撰写。
4. 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的经典作品。
课程内容1. 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语音等基本语言要素的学习和掌握。
2. 口头表达: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包括演讲、辩论、小组讨论等形式。
3. 阅读理解:提高学生对不同文本的理解能力,包括文学作品、新闻报道、学术论文等。
4. 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包括文章结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
5. 文学作品欣赏:引导学生阅读和欣赏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学作品,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评估方式1. 课堂表现:包括主动参与讨论、提问问题、表达观点等。
2. 作业和考试:通过书面作业和考试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3. 项目作品:要求学生完成一些课程相关的项目作品,如演讲稿、论文等。
4.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项目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教学方法1.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小组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2. 实践教学:通过实际场景模拟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应用能力。
3.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4. 提供反馈和指导:及时给予学生作业和表现的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和提高。
总结大学语文课程的标准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通过设置明确的课程目标、内容和评估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综合能力。
同时,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努力也是确保课程质量的关键因素。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开设学期:第1-2学期总学时:116(8学分)编制人:审核人: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大学语文》是全院公共必修课程之一,它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与开放性于一体,旨在培养具备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的高等艺术职业人才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该课程在我院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着眼于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集成培养。
(二)课程作用1、大学语文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干课程。
通过大学语文学习,增强学生文学知识、语言修养和审美品格,并进一步升华为高雅志趣和人文情怀;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等职业素养。
2、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助力学生艺术生涯。
大学语文的学习能拓展学生视野,增强文化底蕴,陶冶艺术情怀,改善并提高艺术专业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交流和沟通能力。
为学生后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为学生适应职业要求提供必要条件。
3、大学语文课程是终身教育的需要。
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为根本任务的大学语文是一般专业学科的基础,起到为学生终身教育奠基的作用。
二、课程理念及设计思路(一)课程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人文内涵与学生精神成长的结合,注重语文素养与职业教育的结合。
(二)设计思路1、以“活动导向,价值引导、注重应用、提高素养”为基本思路,力求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中,实现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
2、以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和人文素质提高为目标,注重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设计。
3、突出本课程的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
结合专业重新组合教学模块,建设共性教学模块和个性教学模块4、突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三、课程目标(一)素质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感受、领悟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倡导学生的独立精神与合作意识,培育和滋养其健全的人格与社会关怀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
最新《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最新《大学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编号:12001001开课系(部):人文学院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
课程类别:公共课学时:36 (理论:18 实践:18)学分:2撰稿人:X编写日期:202X年9月一、课程地位、作用和任务(一)课程的地位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开设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是培养大学生文化素质、人文素质的主要课程之一,是大学生深化语文学习、提高人文素养不可或缺、行之有效的手段。
随着汉语文化处境的变迁,对大学生进行汉语文综合能力和素养教育的紧迫性日渐明显,大学语文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和特殊作用日益突出。
汉语是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华裔)的母语,是操持这种语文的所有成员维系民族国家认同、弘扬中华文化、构筑心灵世界、深化意义探究、传承民族精神的共同基础和必要条件。
汉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提升,是关乎民族振兴的大事业。
大学生群体作为民族文化的学习者与传承者,在其中具有举足重轻的作用。
大学语文的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在于它会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帮助学生改善与提高其语言文字的表达、交流与沟通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工作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于我校各专业学生来说,大学语文课都是不可或缺的。
(二)课程的作用大学语文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汉语文阅读、理解、评价、赏鉴能力,提高母语修养及综合文化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文学鉴赏水平的提高,使学生的内心世界更为充实、丰富、健康;一是通过对文章写作要领及语言表达技巧的体认,提高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水平。
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课程的任务在中学语文学习基础上,进行母语的高等教育,在中学语文的文字学习层次、文章学习层次基础上,过渡到大学的文学学习层次和文化学习层次,核心任务是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学生在运用汉语进行听、说、读、写、(译)方面有大的提升,为学生进入社会准备好基本的价值观、沟通能力和语言交际的表达技巧,拥有适当的文学鉴赏能力,进而塑造高尚的人文精神,涵育完善的人文品格。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实用模板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编码:X适用专业:三年制各专业学时:56学时开课学期:第1期本课程设计以三年制大专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充分发挥为专业其他课程提供表达和交流的语言工具作用,以提高本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为教学目标,来确定本课程的课程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大学语文》是我院为三年制大专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赏析、理解和表达能力,具备通用性、工具性和职业性的特征,尤以职业性为主要特征。
《大学语文》是为夯实高职学生的语言文化基础,以满足就业择业过程中对口头和书面文字表达能力的需求,并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性发展奠定重要基础的素质教育课程。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表1)表1《大学语文》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三、课程的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1.学习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了解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尤其是了解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
2.掌握一定的文学基本知识,特别是诗歌、散文、戏剧、小说四种主要文体特点及发展简况。
(二)、能力培养目标1.能通畅、准确地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著和文学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具有把握主题、辨析文路,感受形象的能力。
2.掌握一定的文学基础知识,具有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初步能力。
3.掌握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具有较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感受、领悟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倡导学生的独立精神与合作意识,培育和滋养其健全的人格与社会关怀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
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建议学时《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包括语言知识、文学知识、课文阅读分析和单元练习四大部分。
与教材相适应,课文阅读分析的教学应占较大比重。
《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主要划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板块,以每个板块的历史发展为线索,从中选择风格多样的经典作品进行讲授,以点带面,实现教学目标。
表2《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与建议学时五、教学实施建议和要求(一)教材选用或编写要求1.使用教材:《大学语文》/王明红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2.参考教材(1)《大学语文》徐中玉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年版(2)《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3)《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二)教学设计与活动建议1.教学建议注重对学生进行模块教学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语言文化基础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的难度和考核要求。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大学语文是当代高校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它在培养学生的独立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它具有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是一门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课程,蕴藏着丰富的政治、社会、历史、自然等各种形象化的具体感性认识,是学生学好其它各门课程的先行课,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高职全部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必修课程,除上述两个专业以外,其他专业均为选修课程。
2.课程任务本课程是全国普通高校为继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设置的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设置本课程主要是为了使已经具备了高中毕业语文程度的大学生,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写作能力、提高综合人文素养,为学好各类专业课程及接受通才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高中语文课程。
二、课程设计本课程整体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传统语文知识为基础,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中心,为学生进一步提升自身学历及职业发展服务。
1.以传统语文知识为基础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
2.以素质为主体,以学生能力为中心。
3.围绕专业特点,凸显职业导向。
4.开放课程体系,扩展教学空间。
三、课程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大学语文,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中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包括掌握文字、语法、修辞知识,提高写作水平,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形象思维能力,进而启发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加强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学习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感悟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1.较好的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和教育,增强民族感和自信心。
2.提高语文水平,能顺利而准确地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文和文学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一、导言大学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的重要学科。
它不仅关乎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更涉及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为了保证大学语文课程的质量和教学效果,制定本标准,以指导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出优秀的语文人才。
二、课程目标1. 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在各个层次上运用规范、准确、生动、优美的汉语进行文字表达的能力,包括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等。
2. 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的鉴赏能力,了解其背后的思想、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
3. 批判思维: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批判性阅读能力,使其具备辨析信息、独立思考和批判性评价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 汉语基础知识与技能: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语言表达提供基础保障。
2. 修辞与写作:通过学习修辞手法、写作技巧和篇章结构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其文章的逻辑性和表达力。
3. 阅读与鉴赏:引导学生阅读和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不同文体和时代文学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审美能力。
4. 人文精神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和文化经典,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人情和社会伦理等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文精神和积极的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任务型教学:通过设置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课外的学习与实践,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2.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丰富语文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批判性思维教学:通过讲解文本背后的意图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批判性思考和分析能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评价方式1. 作业与考试:通过书面作业和考试,检测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评价学生的语文表达和思维能力。
大学语文课程的标准要求
大学语文课程的标准要求1. 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标准要求的详细信息。
语文课程是大学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本文档将介绍语文课程的目标、内容和评估标准。
2. 课程目标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熟练运用标准汉语进行口语和书面表达;- 理解和分析各种文本,包括文章、小说、诗歌等;- 掌握写作技巧,包括写作结构、段落组织和语言运用等;-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以评估和解读不同类型的文本。
3. 课程内容大学语文课程的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 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法、词汇、句子结构等;- 阅读理解:学生应能够理解和分析各种文本,并能提取其中的关键信息和主旨;- 写作技巧:学生应学会撰写不同类型的作文,包括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等,并能运用合适的写作技巧;- 口语表达:学生应能够流利、准确地运用汉语进行口头表达,并能参与讨论和辩论。
4. 评估标准评估大学语文课程的标准应基于以下方面:- 语言能力:包括词汇量、语法运用和语言流畅度等;- 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应能准确理解和分析各种文本,包括复杂的文章和诗歌;- 写作能力:学生应能够撰写结构清晰、逻辑严谨的作文,并能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口语表达能力:学生应能够流利、准确地运用汉语进行口头表达,并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5. 结论大学语文课程的标准要求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课程内容应包括语言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写作技巧和口语表达。
评估标准应考虑语言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等方面。
通过严格执行这些标准要求,大学语文课程将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综合素质。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大学语文》课程类型:理论课学时:60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五专)一、课程性质和任务1.课程性质《大学语文》属于高等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程。
是以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阅读、欣赏、写作及口头表达等综合语文实践能力的课程。
本课程继《语文》、《教师口语》、《幼儿文学》之后开设,与前续课程均有一定联系,同时又有性质上的区别和内涵上的汇总与提升。
是集工具性、审美性和人文性于一体,提高幼儿教师文化修养、职业素养和从教素质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2.课程标准设计思路以树立大语文观为主导。
引导学生将本课程和中学语文区别开来,作为较高层次的语文课程,教材、教法和理念均与中学有本质区别,淡化中学语文的应试性,提升语文的审美性、人文性和实践性,为学生具备良好的适岗能力和素质做储备。
以培养人文情怀为内驱。
基于当前社会对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呼吁,在课程中要弘扬中华优秀人文传统,传布民族精神和道德能量,使学生在古今文学经典的熏陶下,感受文学魅力,感悟人生真谛,在审美的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完善人格情操、追求高远境界。
以提高综合能力为目标。
围绕听、说、读、写,以任务驱动让学生始终处于语文学习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协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通过开拓视野、启发思维,使学生勤于自学,善于自悟,勇于创新。
以契合就业需要为方向。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以幼儿园教师为主要岗位的专业人员,所以本课程设计要契合幼教专业特点,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和未来的幼教工作联系起来,并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从语言表达和文本欣赏等多方面训练学生教学才能。
3.课程任务本课程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的培养。
通过学习文学经典作品,使学生接受高雅文化熏陶,吸纳优秀文化传统,拓宽文化视野。
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鉴赏、书面表达及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学好本专业其他课程和未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语言文字基础。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大学语文是大学必修课程之一,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语文能力为核心,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并能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和文化素养。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文学史、文学作品选读、写作、口语交际等部分。
在文学史方面,学生应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掌握各个时期代表性作家的作品风格和艺术特色。
在文学作品选读方面,学生应选择适合大学生阅读的经典文学作品,深入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写作方面,学生应注重培养写作技巧和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口语交际方面,学生应注重口语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能够自信地与人交流。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为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文学作品的相关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其次,教师可以组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其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建立课程学习交流群,方便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交流心得。
四、课程评价方式与标准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成绩的4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考查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综合能力,占总评成绩的60%。
评价标准应客观、公正、合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五、课程资源建设与利用为保障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如教材、教学参考书、网络资源等。
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开发适合本课程的辅助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案例素材等。
在利用这些资源时,教师应注重资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确保教学效果。
六、课程实施建议与注意事项本课程建议采用小班授课的方式,便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讨论稿)一、基本信息二、课程概述《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加强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教育是培养人生成人的事业。
高职教育作为一个类型,其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现代“职业人”,而不是仅仅某种职业技能和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
作为现代职业人,他必须具备职业所需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这种“从事职业的能力”不是某种职业技能或岗位能力的简单架构,而是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位一体的素质结构。
因此,高职教育应在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品质培养的同时,着力于传递人文知识、丰富人文情怀、提升人文内涵,从而让学生在丰富的心灵体验、达观的人生领悟和颇具尊严的价值取向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作为一种人文课程,其字里行间蕴涵着人生故事,流淌着历史沧桑,它承载着五千年中华文化,更映射着华夏民族的精神与气质。
通过语文教学与实践,让教育回归本真,实现传统与现代对话,科技与人文互动,全球视野与本土文化融合。
让学生在文学中聆听心声,在历史中体悟壮怀,在哲思中感受睿智,从而品味情感人生、浇铸道德人生、体验闲适人生、追求审美人生、实现创造人生的课程目标,这不仅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梦想与渴求,也应该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责任与使命。
《大学语文》课程是集工具性、基础性、文化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于一体的素质教育课程,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大业。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课程,大学语文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职业基本素质,使学生在阅读理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得到丰富的母语教育,切实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和审美悟性,具备走向工作岗位的综合职业素质。
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丰富学生的职业情感,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
一)课程定位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大学语文》是高职高专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也是传承文化,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应用能力的一门文化基础课程。
《大学语文》以听、说、读、写为基本载体,融思想性、知识性、审美性、人文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表达与交流等语文应用能力及人文素养,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以及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还能够帮助学生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人类知识的精华,在给学生带来心灵滋润和审美享受的同时,拓展视野、陶冶性情、启蒙心智、引导人格,在丰富学生情感世界和精神生活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二)课程理念1.注重人的发展和职业准备。
高职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应培育学生热爱母语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未来职业生活需要的阅读鉴赏能力、应用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
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注重价值引导和人文熏陶。
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充分发掘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3.注重语文实践和专业衔接。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与此同时,要注重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与高中课程和中职课程的衔接,力求课程学习能够促进专业成长和职场发展。
语文教学应主要围绕“怎样读”、“怎样说”、“怎样写”进行,重视语文实践的整体设计。
4.注重体验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积极倡导体验性、自主性、探究性、活动性学习方式。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莫定基础。
要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使读书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追求,一种生活境界。
5.注重资源建设与课程创新。
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必需的语文实践能力。
要注重语文课程资源建设与共享,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三)设计思路1.遵循“人的发展”和“职业准备”的设计理念和“活动导向,价值引导、注重应用、提高素养”的基本思路,力求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中,实现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语文学习、语文实践和语文能力培养合一,职业情境、职业活动、专业实践衔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欣赏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2.以高职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和职业人文素质提高为目标,注重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设计,力求在知识习得、审美体验和价值引导中,培养学生懂得爱、学会爱、奉献爱的职业情感,领悟美、欣赏美、创造美的生活情趣,能阅读、能鉴赏、能交流的语文素养,从而为学生职业发展和快乐生活奠定基础。
3.突出本课程的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
采用情景模拟、启发式、互动式、问题式、任务驱动项目化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职业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掌握大学语文的基本知识,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口语表达、书面表达等方面的问题。
4.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让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赏析与评价不断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与评判能力,能够有条有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5.突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大学语文课程具有无可替代的人文精神的传承、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的功能,它有别于空洞的政治说教,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充满了人文精神,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赏析能够不断地陶冶自己的情操,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从而也有助于在以后的工作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三、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帮助学生习得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性情、启蒙心智、塑造人格,引导学生在丰富情感世界和精神生活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提高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学好其他专业课程和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知识与技能1.具备基本的文学常识,掌握不同文体(含记述文、议论文、说明文)和文学体裁(含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特点,了解中国文学发展概况,尤其是课文所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积累一定汉语知识;2.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母语驾驭能力,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3.具有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能够运用文学术语阅读、欣赏文章与作品,能够正确描述、评价文学现象,自由抒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4.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和能力,能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收集、处理和发布相关信息;5.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思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能够运用语文知识和专业知识,结合专业学习要求策划、组织和实施专业实践活动的语文实践活动。
二)过程与方法1.注重文化的传承与甄别,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知人与自知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2.注重教学内容的典范性和审美性,使学生受到语言方面的规范训练、文学方面的审美熏陶。
3.注重教学内容的人文内涵和时代气息,引导学生在审美体验和价值引导中怀敬畏之心,夯实价值基座;怀恻隐之心,丰富人文情怀;怀向善之心,养成理性思维;怀自省之心,恪守道德底线;怀进取之心,校正人生坐标。
4.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引导学生在探究性、体验性、自主性学习中激发学习兴趣,掌握正确地学习方法。
5.注重语文实践与应用,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学习和职场实践,提高与人沟通交流、团队合作等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2.汲取仁人志士的智慧、襟怀和品质;3.培养职业情感和职业精神;4.具有仁爱、孝悌、向善、进取的人文情怀;5.养成谦让、诚信、刚毅的品格,豁达、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6.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思想。
四、课程内容一)课程内容遴选1.凸显“人的发展”和“职业准备”理念,注重在“活动导向,价值引导、注重应用、提高素养”的课程设计中,实现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职业情境、职业活动、专业实践相互衔接。
2.彰显爱的主题和人文内涵,力求以高职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和职业人文素质提高为目标,在知识习得、审美体验和价值引导中,培养学生懂得爱、学会爱、奉献爱的职业情感,领悟美、欣赏美、创造美的生活情趣,能阅读、能鉴赏、能交流的语文素养,从而为学生职业发展和快乐生活奠定基础。
3.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学生特点和未来职业发展取舍课程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内容共分哲人之思、赤子之心、人间之情、自然之境、生活之韵、语言之趣、科技之光、时尚之风、艺术之魂九个单元。
每个单元又分“经典导读”、“延伸阅读”和“语文综合实践”等板块,同时,在相关单元分别安排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语文知识介绍。
详细内容见表:附注:各专业大学语文教学可以根据专业要求设计课程内容。
见医学类专业《大学语文》附医学类《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一览表三)教学要求1.注重教学的整体设计。
课程实施中,在语言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认知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和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和审美特征。
作品分析理解注意充分采纳当前学界所推崇、公认的结论,同时,适当引导学生多元认知和学习,从而拓展思维,开阔视野。
在遵循课程标准总体要求的前提下,教师可以根据地区、专业特点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或教学形式,也可以在教学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开设适当的选修课或专题讲座,进一步拓展学生人文视野。
2. 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
发挥学生主体意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帮助其探讨人文经典,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其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自主学习。
3.强化课程的应用实践。
要根据学生专业成长与职场发展的要求和高职学生学习心理和个性特征,精心设计与组织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机会,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4.鼓励课程的教学研究。
在教学实施中,鼓励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积极开展集体备课、说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单元设计以及观摩课,研究课等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