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摄像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摄像机使用中的十大禁忌
摄像机使用中的十大禁忌摄像机是现代社会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工具,无论是拍摄家庭纪录片,还是制作商业广告,摄像机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使用摄像机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遵守一些规定和禁忌,以确保拍摄的效果和质量达到最佳状态。
下面将介绍摄像机使用中的十大禁忌。
禁忌一:不稳定的手持拍摄手持拍摄是摄像机常用的一种拍摄方式,但是如果手持不稳定,画面就会出现抖动,影响观看体验。
因此,在拍摄时,我们应该尽量使用三脚架或稳定器来保持画面的稳定性。
禁忌二:忽视光线光线是摄影的灵魂,同样也适用于摄像机拍摄。
忽视光线的使用会导致画面暗淡、模糊或过曝等问题。
因此,在拍摄时,我们应该注意光线的方向和强度,合理调整摄像机的曝光和白平衡,以获得清晰明亮的画面。
禁忌三:忽略音频音频是影视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忽略音频的重要性会导致拍摄出来的视频缺乏真实感和沉浸感。
因此,在拍摄时,我们应该注意使用外置麦克风或录音设备,避免背景噪音和音频失真。
禁忌四:频繁变焦频繁变焦会给观众带来不适的感觉,影响观看体验。
因此,在拍摄时,我们应该避免频繁变焦,尽量使用定焦镜头或平滑变焦的方式来拍摄。
禁忌五:忽视构图构图是摄像机拍摄中的重要要素,它能够决定画面的美感和吸引力。
因此,在拍摄时,我们应该注意选择合适的角度、线条和元素来构建画面,提高影片的观赏性。
禁忌六:忽视背景背景是摄像机拍摄中容易被忽视的一部分,但它能够对画面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拍摄时,我们应该注意背景的选择和布置,避免出现杂乱、混乱或不协调的背景,以保证画面的整洁和清晰。
禁忌七:忽视镜头清洁镜头是摄像机拍摄中最重要的部分,而忽视镜头清洁会导致画面模糊、有灰尘或污渍等问题。
因此,在拍摄前,我们应该注意清洁镜头,避免影响画面质量。
禁忌八:随意移动摄像机摄像机的移动方式应该有一定的目的和规律,而随意移动摄像机会给观众带来不适的感觉。
因此,在拍摄时,我们应该避免随意移动摄像机,尽量使用平稳、流畅的移动方式,以提高观看体验。
电视纪录片拍摄的技巧探讨
电视纪录片拍摄的技巧探讨电视纪录片拍摄是一项复杂而又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这需要制片人、导演、摄像师、制作团队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的合作和努力。
在拍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内容深度、画面效果等多个方面。
下面将就电视纪录片拍摄的技巧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从业者提供一些参考。
为了能够成功地拍摄一部精彩的电视纪录片,制作团队必须提前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准备工作。
在确定拍摄主题后,需要对相关的背景知识、历史背景以及相关人物进行深入的了解。
只有对主题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才能够准确地把握故事的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呈现给观众。
拍摄过程中,摄像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和能力。
电视纪录片拍摄通常需要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中进行,因此摄像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摄影技巧和应对能力。
他们需要熟练地掌握各种摄影设备的使用方法,包括摄像机、镜头、灯光等,以及一些特殊的拍摄技巧,比如运动镜头、延时摄影等。
在实际的拍摄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个镜头都能一次到位。
摄像师需要有耐心和毅力,在多次尝试后才能够获得满意的效果。
他们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来挖掘出故事中的美丽画面,从而更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良好的叙事结构也是电视纪录片成功的关键。
拍摄过程中,导演需要对整个故事进行合理的布局和安排,让每一个镜头都能够恰如其分地承上启下,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发展。
导演还需要懂得如何利用音乐、声音效果等元素来增强故事的感染力,使其更加生动有趣。
电视纪录片的配音和字幕也是至关重要的。
配音需要有清晰、生动、饱满的语调,能够很好地诠释主题内容,引导观众对故事的理解和思考。
字幕也需要准确地表达故事的内涵,配合画面进行设置,帮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故事的背景和发展。
电视纪录片的拍摄还需要考虑到受众的接受程度。
不同的受众有不同的审美和认知水平,因此在拍摄过程中,制作团队需要充分考虑到受众的心理和需求。
在叙事、镜头设置、音效等方面需要做出一定的调整,使得纪录片更加贴合受众的需求,更好地吸引他们的兴趣。
纪录片拍摄应该把握的要点
纪录片拍摄应该把握的要点摘要:要提升纪录片的质量,前期摄像十分重要。
纪录片在拍摄中,要学会跟拍、善用抓拍,还要懂得有选择、有提炼的拍摄,更好地用镜头语言把故事“讲”出来,更好地为主题服务。
关键词:纪录片;跟拍;抓拍;选择;纪实。
随着人们鉴赏水平的提升,纪录片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喜爱,不论是生活中的微纪录,还是反映社会发展、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大题材,都有很多粉丝喜欢和追捧。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简单地说,除了纪录片的真实性外,抓人眼球还是因为真实。
那么,基于真实的纪录片拍摄有哪些技巧吗?结合自己多年的拍摄实践,笔者总结了一些经验。
纪录片是用纪实方式对某一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事件所作的专题性的报道。
它取材真实,不允许任何虚构。
因此,拍摄时的推拉摇移都是最基本的方式方法,在此基础上,能够炉火纯青地娴熟运用则要看摄像师的真功夫了。
首先,是要学会跟拍。
由于纪录片是现实的纪录,真实就是第一位的,拍摄时要学会跟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跟拍是纪录片拍摄中最常见一种,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它不是演员的“演”,而是拍摄对象可以面对镜头,轻松自然地进入自己的生活状态。
因此,在现场拍摄时,先和拍摄对象沟通交流就非常重要。
在这方面,很重要的就是要让被采访的人物没有心理负担,没有胆怯之心地面对镜头,要让他明白摄影师(创作者)的主要意图,很自然地进入自己的生活状态,而无惧拍摄镜头的存在。
只有这样,记者才能够按照创作的要求,真实而客观地把拍摄对象的生活或事件的过程纪录下来。
当然,除突发事件外,大多情况下,创作者可以多次获得深刻而详细的影像材料,为后期留下更多的选择空间。
在拍摄纪录片《筑梦小康》时,记者就采用了跟拍的方法,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以串联式的叙述方式,全方位、全景式地展现了昌吉州脱贫攻坚中的基层干部和群众精神风貌。
因为采用了跟拍的方式,所以细致入微地纪录了扶贫工作的艰辛与坎坷,将脱贫攻坚这一伟大工程微观化、个体化、情感化,赋予了宏大历史主题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间烟火味。
论电视纪录片实拍中异常因素的处理
论电视纪录片实拍中异常因素的处理
电视纪录片在拍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异常因素,如恶劣天气、不可预测的事件、与被拍摄对象的冲突等等,这些异常因素可能会影响电视纪录片的拍摄进度和效果。
面对这些异常因素,制作人需要具备一定的应对能力和策略,以确保拍摄任务的完成。
以下是电视纪录片实拍中异常因素的处理方法:
1. 确定拍摄计划
在开始拍摄之前,制作人需要对拍摄计划进行详细的规划和制定,包括拍摄地点、拍
摄时间、拍摄内容等。
这一步对于应对异常情况非常重要,因为一旦遇到问题,制作人可
以根据计划进行调整,使拍摄计划不受太大影响。
2. 准备备用设备
在拍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设备故障的情况,因此制作人需要准备相应的备用设备,
如备用摄像机、备用麦克风等。
3. 建立应急预案
制作人需要针对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建立相应的应急预案,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损失和
影响。
如遇到恶劣天气,可以提前规划或跟进天气变化,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影响;如出现
与被拍摄对象的冲突,可以制定应对策略,如与对方协商等。
4. 与被拍摄对象沟通
在拍摄过程中,与被拍摄对象的沟通非常重要。
制作人需要与被拍摄对象建立良好的
沟通关系,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以及他们可能会涉及的问题。
这样,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制作人可以与对方进行及时的沟通和协调。
5. 收集素材
在实际拍摄过程中,制作人需要收集尽可能多的素材,以备不时之需。
这些素材可以
是拍摄道具、背景音乐、文字等等。
在遇到异常情况时,可以从这些素材中寻找备选方
案。
浅谈纪录片的拍摄技巧
浅谈纪录片的拍摄技巧纪录片是一种以自然记录形式呈现的影像作品,它最大的特点是真实性和客观性。
在拍摄纪录片时,摄像师需要具备不同于拍摄电影或电视剧的技巧和经验。
下面我们来浅谈一下纪录片的拍摄技巧。
1. 制定清晰的拍摄计划纪录片的拍摄过程通常比较长,并且可能会遇到各种意外情况。
在拍摄前需要制定一个清晰的拍摄计划,包括拍摄地点、人物、故事情节等。
在计划中要考虑到各种可能的情况,并作出相应的准备。
也要灵活应对,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2. 找准故事的切入点每个好的纪录片都有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而要想让观众产生共鸣,就需要找准故事的切入点。
这个切入点可以是一个具有特殊经历的人物,可以是一个引人入胜的事件,也可以是一个奇特的风土人情。
摄像师需要通过深入的采访和观察,找到故事的切入点,从而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3. 注重镜头语言的运用纪录片的镜头语言是其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
摄像师需要通过不同的镜头语言来展现故事的情感和内涵。
通过特写镜头来展现人物的情感变化,通过全景镜头来展现场景的氛围,通过运动镜头来展现事件的节奏等等。
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镜头语言,可以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
4. 利用音效增强氛围音效在纪录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增强场景的氛围,加强故事的感染力。
在拍摄纪录片时,摄像师需要留意周围的环境音,如风吹树叶的声音、水流的声音等,以及人物的语音和情感表达。
通过精心的音效设计,可以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和震撼。
5. 注意光影的运用光影是影视作品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它可以直接影响观众对故事的感受和理解。
在拍摄纪录片时,摄像师需要注意光线的选择和运用,以突出故事的情感和主题。
在展现悲伤的场景时可以采用柔和的光线,而在展现紧张的场景时可以采用强烈的光线。
通过合理的光影运用,可以使故事更加生动和感人。
6. 保持观察力和耐心在拍摄纪录片时,摄像师需要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充分的耐心。
有时候,真正的精彩瞬间可能发生在转瞬即逝的一刻,而这需要摄像师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去等待和捕捉。
纪录片拍摄风险分析报告
内容真实性问题
数据不准确
纪录片中引用的数据或信息如果不准 确,可能会引发质疑和争议。
夸大事实
为了吸引观众,一些纪录片可能会夸 大某些事实或情节,这可能导致观众 对纪录片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产生质疑。
05
法律与道德风险
法律合规问题
版权侵犯风险
在拍摄过程中,如果未获得相关权利人的许可,直接使用了他人的 音乐、图片、视频等素材,可能会面临版权侵犯的法律风险。
安全意识薄弱
01
拍摄纪录片时,工作人员可能对潜在的安全隐患缺乏足够的认
识,导致意外发生。
自然环境挑战
02
在野外或特殊环境下拍摄时,可能遭遇恶劣天气、地质灾害等
不可预测的自然因素,威胁人员安全。
设备故障风险
03
设备故障或操作失误可能导致人员受伤,如摄像机滑落、无人
机坠落等。
人员技能不足
技术操作不熟练
纪录片拍摄风险分析 报告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设备风险 • 人员风险 • 内容风险 • 法律与道德风险 • 应对策略与建议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本报告旨在分析纪录片拍摄过程中可 能遇到的风险,为制片人和拍摄团队 提供风险评估和应对策略,确保拍摄 顺利进行。
背景
纪录片拍摄涉及多种复杂因素,如人 员、设备、场地、天气等,这些因素 可能引发各种风险,对拍摄进度、预 算和最终成片质量造成影响。
设备丢失或被盗
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如使用保险箱或安全存储 设施,并确保设备上锁并随身携带。
设备损坏
购买适当的保险,以应对设备损坏或丢失的情况。
人员风险的应对策略
人员安全
确保所有工作人员都接受过安全培训,了解潜在的安全风险和应 对措施。
拍纪录片注意事项
拍纪录片注意事项1.确定纪录片主题:在选择拍摄主题时,要考虑观众的兴趣和社会影响力。
选择一个有足够深度和广度的主题,能够帮助你讲述有关问题或故事。
2.做充分的研究:在拍摄之前,你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包括阅读相关文献和书籍、观看类似纪录片以及采访相关人士。
这样可以提高你对主题的了解,帮助你更好地构建故事和找到合适的角度。
3.策划拍摄计划:在开始拍摄之前,为你的纪录片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
确定你要采访的人物和地点,以及每个场景的具体内容。
这有助于你在拍摄过程中更加有目标和高效。
4.寻找合适的人物:一个好的纪录片需要有鲜明的个人故事和角色。
寻找那些能够真实地展示你所讲述主题的人物,并与他们建立信任和联系。
5.准备设备:确保你的拍摄设备能够满足你的需求。
这包括摄像机、麦克风、三脚架等。
选择适当的设备能够提高拍摄质量,并帮助你更好地呈现故事。
6.拍摄合适的素材:在拍摄过程中,注意不要只拍摄表面的内容。
试着捕捉那些能够真实地展现你所讲述故事的关键时刻和细节。
使用各种拍摄技巧来增强你的纪录片的视觉效果。
7.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你要采访的人物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很重要。
这样他们会更加放松,并愿意与你分享他们的故事。
在拍摄之前与他们建立联系,并确保你对他们的背景有足够的了解。
8.保护个人隐私:在拍摄纪录片时,要尊重个人隐私,特别是对于那些涉及敏感问题或个人故事的人物。
确保你得到他们的同意,并遵守相关的法律和道德规范。
9.后期制作:拍摄完成后,你需要对素材进行后期制作。
这包括组织素材、剪辑、添加音效和音乐,以及设计字幕等。
后期制作是纪录片制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表达故事。
10.宣传和传播:完成纪录片后,你需要找到适当的渠道来宣传和传播你的作品。
这可以包括电影节、电视播出、在线平台等。
确保你的纪录片能够触达目标观众,并产生影响。
使用分镜头脚本拍摄纪录片的技巧与注意事项
使用分镜头脚本拍摄纪录片的技巧与注意事项纪录片是一种以真实事件、人物和事物为素材,通过拍摄和编辑来呈现的影视作品。
它不仅仅是记录,更是通过镜头的选择、剪辑和叙事手法来传达导演的观点和意图。
在拍摄纪录片时,使用分镜头脚本是一种常用的工具,它可以帮助导演更好地组织拍摄过程,提高效率和质量。
下面将介绍一些使用分镜头脚本拍摄纪录片的技巧与注意事项。
首先,分镜头脚本的编写要清晰明了。
纪录片的拍摄通常是在真实环境中进行,情况多变,因此编写分镜头脚本时要考虑到现场的实际情况。
每个镜头的描述应该简洁明了,包括拍摄角度、镜头大小、运动方式等。
同时,还要注明镜头的内容和导演的意图,以便于后期剪辑时理解和使用。
其次,分镜头脚本要有一定的逻辑顺序。
纪录片通常是通过一系列的镜头来展示一个事件或者故事,因此分镜头脚本的编写要有一定的逻辑顺序。
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或者主题顺序来组织镜头,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信息。
同时,还要注意镜头之间的过渡和衔接,保持整体的流畅性和连贯性。
第三,分镜头脚本要注重细节和情感表达。
纪录片的魅力在于它能够真实地展现人物的情感和故事的细节。
因此,在编写分镜头脚本时要注重捕捉人物的表情、动作和情感变化,以及环境的细节和氛围。
这样可以增加观众的共鸣和情感投入,使得纪录片更加生动和有力。
另外,拍摄纪录片时还需要注意一些实际操作的技巧。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拍摄设备和镜头。
纪录片的拍摄通常需要灵活性和稳定性,因此可以选择轻便易携的摄像机和变焦镜头,以便于在不同场景中进行拍摄。
其次,要注意光线的利用和控制。
纪录片的拍摄通常在真实环境中进行,光线条件可能不理想,因此要善于利用自然光和辅助灯光来创造适合拍摄的效果。
此外,还要注意声音的采集和处理,保证录音的清晰和真实。
最后,剪辑是纪录片制作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在剪辑时,可以参考分镜头脚本来选择和组织素材,保持整体的节奏和逻辑。
同时,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创新,以达到更好的叙事效果。
纪录片摄像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纪录片摄像需注意的几个问题由于电视的大众化特性以及摄录设备的小型化、普及化使拍摄纪录片成为时下电视圈里的热闹行当,许多人摩拳擦掌,大起炉灶。
然而,中国电视纪录片领域关于真实记录的理论却处在无休止的争论中,纪录片创作也陷入了多重困惑之中。
“真实”与否仿佛成为了衡量纪录片的生死线。
拍摄中为了追求“真实”,画面构图、景别、光线都很粗糙,镜头一路摇摇晃晃地走过,只要跟踪拍摄,同期声录音,长镜头纪录,就认为那是真实,就是纪录片,这种“真实”观实际上有待商榷。
一、现场纪录的“一次性”能力摄像师运用镜头的造型表现手段在寻像器里进行判断取舍,展现现场事件的因果关系,矛盾冲突,以及对精彩瞬间的细节纪录,使其负载的事件通过影像传达出来,体现时代精神,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就要求摄像师在事件的场景中要有现场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而不是“现场”的机械记录。
“现场”拍摄要动而不乱,静而不死。
摄像人员在进入现场之后对周围的环境要有一个观察和熟悉的过程,现场往往是纷繁复杂的,环境就是纪录片的“场”,人和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情感和内在的联系。
镜头选择什么,怎样选择是直接体现着摄像师对事件观察能力、审美能力的判断与表达。
镜头记录不是开机之后就等磁带走完,事无巨细地记录,而是要有针对性。
景别要给那些最有趣味的事情,而不是一个大全景固定下来不动的记录,观众受不了那种静得发呆的长镜头。
在一个相对的时间长度内,镜头内部的信息量是有限的,这些信息直接关系着观众的观看心理,如果出现了信息的缺乏和信息的不连贯,观众的观看兴趣就会下降,这样,纪录片本身意义的传达和审美感知就会受到影响。
一味追求“长镜头”的真实是纪录片走向单调、枯燥的必然。
单纯堆砌生活场景,没有选择、提炼,就很容易使创作陷入“自然主义”的有影必录的境地。
摄像师对“长镜头”要抱一种客观而理性的认识,如果“长镜头”中不足以体现一定的意义和信息,那么宁短勿长,宁缺毋滥。
二、摄像机的现场干扰上世纪60年代的“真实电影”是用摄影机当“催化剂”,促进了某件事情的发生,甚至引导了事情的发展方向,在人类营造的环境中发掘出隐藏的真实。
关于纪录片拍摄应注意的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关于纪录片拍摄应注意的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关于纪录片拍摄应注意的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要有故事与人物的命运;影片内容要有冲突与矛盾;要注意画面构图.纪录片拍摄的3种手法介绍。
无论跟拍、抓拍,还是抢拍都是纪录片制作的必要拍摄手段,这种基本方法是不可分割的,特别是为了注意现场感人的原始记录,更需要使用这种基本方法.用好.用足。
.纪录片跟拍手法后续拍摄是创作者用相机记录被采访人物或事件的真实生态,跟拍具有以下特点:I.主人公可以面对镜头,轻松自然地进入自己的生活状态。
II.创作者可以得心应手,按照创作要求真实.主人公的生活被客观地记录下来。
III.它可以完全记录生活或事件的过程,创作者可以获得深刻而详细的材料,为后期剪影留下选择的空间。
2.纪录片抓拍手法快速捕捉抓拍.把握住.不要放手。
在拍摄过程中,许多精彩的瞬间转瞬即逝,创作者需要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来预判可能出现的精彩片段。
一旦出现,他们应该迅速捕捉并把握它们。
熟练的摄影师不仅能准确把握关键情节,还能将情节的展示与整个事件的进展相结合,看起来很方便,但这种情况通常是通过情节安排和匹配的场景调度来实现的。
3.纪录片抢拍手法抓拍主要是根据时间发展的进展做好准备.如实用笔记录有预见,抢拍无准备,难以预料.凭经验.凭直觉.凭技巧的真实记录,主要突出一个快字。
例如,在群众集会的拍摄现场,你不仅可以有针对性地长时间跟踪某个集会的参与者,还可以有选择地在讲台上展示演讲者.维持台下秩序的警察,或者机动改变机位拍摄一般集会参与者.围观群众等涵盖性场景。
在现场变化较大的情况下,这种方法便摄像师随机适应构图.机位.调整动作。
使用这种方法对摄像师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减少摄像机依赖人类支持的技术摇晃,并在应对紧急情况时克服优柔寡断。
有时,为了减少相机镜头的晃动,摄影师在拍摄过程中使用广角镜头,并通过身体向前移动和向后移动特写镜头或更宽的图片。
因此,有些人将这种专业能力归因于一种“脚上的智慧”-为了从远景到近景摄像头,必须移动,如何在现场拍摄移动时间非常关键。
论电视纪录片实拍中异常因素的处理
论电视纪录片实拍中异常因素的处理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电视纪录片拍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异常因素,这些因素可能会严重影响拍摄进度和效果。
面对这些异常因素,如何进行有效的处理成为了摄制组必须面对的挑战之一。
而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对异常因素进行分类和分析,找出影响因素并制定应对措施。
技术手段的应用也是解决异常因素的关键。
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讨论,希望能为电视纪录片实拍中异常因素的处理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1.2 问题提出在实际的电视纪录片拍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异常因素,这些因素会对拍摄工作产生严重影响。
问题的提出就在于如何在面对异常因素时合理应对,以确保纪录片的顺利拍摄和制作。
异常因素可能包括天气突变、设备故障、人员问题等各种突发情况。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拍摄计划的推迟、效果的不理想甚至无法完成拍摄任务。
如何处理这些异常因素,需要摄制组具备应对危机的能力和经验,也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应对措施。
在实际拍摄中,我们需要认真分析异常因素的类型和可能造成的影响,制定相应的预案和措施。
只有在遇到异常情况时能够迅速反应和处理,才能保证电视纪录片的质量和进度不受影响。
未来,我们也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技术手段,提高应对异常因素的能力,以确保电视纪录片的拍摄工作能顺利进行。
【内容不足,未满足字数要求,请继续补充内容】2. 正文2.1 异常因素的分类异常因素是指在电视纪录片实拍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意外或突发情况,可能会影响到整个拍摄进程和最终成片效果。
根据实际情况和表现形式,异常因素可以分为多种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自然环境因素:包括天气变化、自然灾害(如台风、地震、洪水等)、动植物干扰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拍摄计划和安全,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和防范措施。
2. 技术设备因素:包括摄影设备故障、电力供应问题、存储媒体损坏等。
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到拍摄的进行和素材的保存,需要及时修复和备份。
3. 人员因素:包括拍摄人员意外伤病、心情情绪波动、合作关系问题等。
摄像师最基本的14个须知
摄像师最基本的14个须知1.摄像一定要学编辑,有了编辑意识能更好的拍摄有用的画面。
2.拍摄现场和导演发生争执时切记,最后妥协的一定是你摄像,记住剧组导演最大,这是原则。
3.除非特殊效果和要求,若是时间允许的话,作为摄像能用脚架应尽可能用。
(许多年轻摄像为了展示自己的肩膀有多稳,非常喜欢机器上肩。
但你肩膀再稳永远不可能比脚架稳。
上肩的镜头不可能有绝对的“不抖”,只要你有心脏,只要它还在跳的话你的机器必定在抖。
)许多导演在剪辑的时候经常会临时决定让画面有些特殊效果,比如抖动。
通过编辑特技是可以让原本不抖的画面抖动的,但如果导演要不抖的画面,已经抖动的镜头是不可能变回不抖的,除非是静帧!所以信肩膀不如信脚架。
4.室外拍摄尽量不要对白屏,尽量用“预设”。
(很多新摄像拍片子老怕自己色温偏调,一直不停的对白屏。
一个标准的白色它在不同的环境、天气、灯光的情况下并不一定是白色的,通过摄像机内部的一个标准强行把它调整为原来的本白,即所谓的调“白平衡”。
但不管早晨、傍晚、阴天、酷暑都不停的调“白平衡”的话,那在自动光圈的情况下,你拍出来的画面永远都是晴天,这是很不真实的。
当然除非你想要这样的色温,你需要在阴天拍出晴天的效果,那另当别论。
5.室内演出、舞台演出、夜景灯光,想都不要想,永远是3200K。
6.拍墓地的时候,镜头中的墓碑千万别对着正面,永远只能看见墓碑的反面。
(死者的名字是不应该出现在镜头里的,就算是拍纪录片现场没时间给你调整你也要尽量避讳。
因为它即是对死者的不敬更是拍摄者的忌讳)。
7.拍比较大的会议记录时,反应镜头少给特写,两个人三个人的镜头应该居多。
特别是圆桌会议。
8.拍摄领导出席时记住每个领导的镜头画面必须一样大。
9.记住自己的每个镜头都必须超过8秒,即便编导最后只用你2秒。
10.镜头运动时,起伏和落伏留4秒,做到一个镜头导演能分拆成三个用。
11.拍新闻或纪录片随机长时间采访时,要听被摄者的声音,只有他说完一句带结束语的话再停机。
纪录片拍摄注意事项
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在纪录片拍摄现场,摄像师其实就是大半个导演,必须具有丰富的纪录片拍摄技巧。
首先,他必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悟力,敏感、灵活,能够及时领会导演的意图。
即使当导演不在场时,也能迅速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具有相对自主的纪录片拍摄手法。
换言之,一个合格的摄像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导演意识。
从纪录片拍摄手法而言,一个摄像师需要注意以下技巧:采用固定机位拍摄时,身体要与三脚架分离,否则你最轻微的呼吸都会影响画面的稳定;每次改变机位时,尽量将摄像机从架子上取下来,以免机器因为重心过高而倾倒。
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如要移动三脚架,也得先用手护住云台上的摄像机。
采用手持拍摄纪录片——尤其是使用DV机器进行徒手拍摄时,首先要保证身体姿势要放松,切忌那种似站非站,似蹲非蹲的姿势,否则,拍摄时间一久,就会引发肌肉的痉挛,影响正常的拍摄。
还有一个诀窍,就是尽可能找到一个支撑物,比如墙壁、岗亭、电线杆等;(凯来影视后期制作网)在肩扛摄像机进行固定拍摄时,注意双腿要叉开,整个身体的重心要低一些,力求支撑的底盘越大越好。
而在扛机做移动拍摄时,双膝略微弯曲,身体必须沉稳,尽量以身体的运动代替步伐的运动。
双腿要像灵活的不受任何约束的‘移动车’,在持机走动中,要克服起步产生的身体起伏和落脚时产生的震动,以保持摄影机在运行中的稳定;右手要负责摄影机的稳定和画幅的水平,并随时按照内容需要左右摇动摄影机;左手要不间断地按照画幅、光线、景物和距离的变化,及时调整光圈、焦点,并掌握着变焦距镜头的推、拉,有时还要担负清除障碍物的工作;。
右眼通过摄影机取景框,不停注视着画面构图、焦点和拍摄对象的活动;左眼(在取景框以外)观察摄影机画幅以外的活动,以便不失时机地改换拍摄方向、位置和拍摄对象,并在摄影机准备移动时选择可行走的空间,掌握录音师的准确位置,以免走动时相撞或录音话筒进入画面;两耳要始终注意倾听拍摄对象的讲话内容和画面以外(周围环境)的声音,按照声音内容去选择或改变拍摄对象,确保画面和声音的一致和不漏掉重要的内容,并避免声画不合;摄像师的臂力、均匀的呼吸也是保证画面平衡的重要条件。
视频拍摄要求与建议
视频拍摄要求与建议视频拍摄是一种通过影像来传递信息、表达观点、展示故事的艺术形式。
无论是纪录片、广告片还是短片,都需要有高质量的拍摄和制作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在进行视频拍摄时,需要遵循一些要求和建议,以确保拍摄出令人满意的作品。
首先是角度和构图。
拍摄角度和构图决定了画面的美感和视觉效果。
可以在拍摄前先进行一些准备工作,如选择合适的拍摄地点、搭建合适的场景等。
在选择角度时,可以尝试不同的角度,如低角度或高角度拍摄,以产生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
同时要注意构图,将画面分为九宫格,以确保主体位于画面的重点位置。
其次是光线的利用。
光线是视频拍摄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室内拍摄时,可以使用自然光或辅助灯光来增加亮度。
在室外拍摄时,可以根据光线的方向和强度来确定拍摄的位置和时间。
可以使用散光板或反射板来控制光线的强弱和方向,以达到所需的效果。
另外,音频的录制也是非常重要的。
好的音频录制可以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视频中的内容。
因此,在拍摄时要注意避免背景噪音的干扰,确保主要音频清晰可听。
可以选择合适的麦克风,如无线麦克风或指向性麦克风,以确保音频的清晰度和准确度。
此外,平稳的拍摄是视频制作中的关键。
摄像机的抖动会对观众产生不好的视觉效果,并降低观众的观看体验。
为了避免抖动,可以使用三脚架或稳定器来固定摄像机,使画面更加平稳。
在拍摄视频时,可以参考以下一些建议来提高拍摄质量:1.规划拍摄内容和场景,确保主题明确,有足够的素材。
2.考虑光线和音频的条件,合理安排拍摄时间和场地。
3.使用稳定器或三脚架来避免抖动,保持画面平稳。
4.多角度拍摄同一个场景或事件,以便后期选择最佳的画面。
5.使用合适的镜头和焦距来表达不同的观点和感觉。
6.经常检查录制的素材,确保画面和音频质量良好。
7.在后期制作中处理画面和音频效果,使其更加生动有趣。
8.充分利用特效和动画等后期处理,增加视频的吸引力。
总之,视频拍摄是一个需要技巧和经验的过程。
在拍摄时需要注意角度和构图、光线利用、音频录制、平稳拍摄等方面,同时在后期制作中进行剪辑、调色、音频处理等,以获得高质量的作品。
纪录片摄影创作的特征与难点探析
纪录片摄影创作的特征与难点探析摘要:当前随着社会科学技术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也在不断提升,各种先进的技术融入到纪录片摄影创作中。
摄影师在纪录片摄影创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需要具备高超的摄影技术,还需要对画面进行调整。
本文将从纪录片摄影创作方面存在的难点进行分析,提出对应的建议。
关键词:纪录片;摄影创作;特征;难点纪录片摄影创作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商业浪潮的推动,使得纪录片失去了原本的真实性,需要对该种现状进行改进,这就对摄影创作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摄影创作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能够还原纪录片的真实性,有效发挥纪录片的激励作用。
一、纪录片摄影创作遵循的原则(一)遵循真实性原则纪录片主要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和案例,这就对纪录片的摄影创造有了一定的要求,需要纪录片的摄影内容真实,而且事件创作要体现出真实的社会情况,要给予人们真实的感悟和体会。
(二)遵循实事求是原则在进行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有可能创作出来的效果与创作人最初的想法存在差异,但是还是需要创作人能够坚守个人的职业道德,要遵循真实的事件,将真实情感表达出来。
二、纪录片摄影创作的特征针对纪录片的摄影创作主要是由摄影人员来完成,需要摄影师具备高超的摄影技术,而且要有独特的审美能力和创作意识。
摄影师在进行摄像过程中可以有效应用高科技技术,能够熟练取景,更重要的是融合摄像技术和艺术于一体,使得摄像主题更加生动和形象,赋予摄像内容深刻含义。
摄影师要将镜头中的人物形象更好塑造,使得人物形象可以传递正能量,能够将自身赋予给人物的形象体现出来,表达自己对人物形象所赋予的情感,这样会使作品更生动,有了情感[1]。
(一)纪录片拍摄现场环境复杂纪录片中的题材内容都是从现实生活中获取的,可以说纪录片的拍摄现场比较复杂,有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事件发生,而且事态的发展往往会出乎人的意料。
因此,对于现场拍摄的摄影师来讲,需要具备现场拍摄的高超技术,还要有应对能力,能够在现场保持冷静,要理性思维,提前选择好预定的方案,要从现场果断选择有利的镜头判断,捕捉到最优感染力的片段。
论电视纪录片实拍中异常因素的处理
论电视纪录片实拍中异常因素的处理电视纪录片在实拍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意外和异常因素,这些因素可能会对拍摄工作造成影响甚至危害到摄制人员的安全。
如何处理这些异常因素成为了电视纪录片制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本文将围绕电视纪录片实拍中的异常因素展开讨论,并对处理方法进行简要总结。
一、自然环境因素在实拍过程中,经常会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野外拍摄时可能会遇到恶劣的天气,如台风、暴雨等。
在这种情况下,摄制组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障摄制人员的安全,比如暂时中止拍摄,寻找避风避雨的地方躲避,或者使用防水设备保护摄像机和其他器材等。
在野外拍摄中还可能会遇到野生动物的干扰。
这时,摄制组需要保持冷静,并采取合适的措施避免与野生动物发生冲突。
最好的方法是迅速撤离现场,在安全距离拍摄野生动物,或者与当地相关部门联系,寻求他们的帮助和指导。
二、人为因素在纪录片拍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人为因素的干扰。
在采访当地居民时,有可能会遇到一些不友善的人,甚至会遭到暴力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摄制组需要及时报警,并迅速离开现场,确保自身安全。
有时还会遇到一些盗窃行为。
在拍摄过程中,摄制组需要加强对器材的保护,尽量避免发生盗窃事件。
如果确实遭受了盗窃,摄制组需要立即向警方报案,并寻求相关机构的帮助。
三、技术设备因素在实拍过程中,技术设备的故障也是比较常见的异常因素。
摄像机、录音设备等可能会出现故障,需要及时修理或更换。
在这种情况下,摄制组需要事先准备好备用设备,以应对突发状况。
摄制组也需要对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检查,以尽量减少因设备故障而导致的拍摄延误。
四、心理压力因素在拍摄过程中,摄制人员常常需要接触一些特殊的场景和人物,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心理压力。
在采访一些受害者或者参与犯罪的人员时,可能会触及一些敏感的话题,导致受访者情绪失控,甚至发生暴力事件。
在这种情况下,摄制组需要提前对采访对象进行详细的情况了解,并制定合理的采访计划,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冲突。
导演如何进行纪录片的创作和拍摄
导演如何进行纪录片的创作和拍摄纪录片是一种以真实事件和事实为基础的电影形式,通常采用非虚构性的摄制手法来记录、展示和传达信息。
是否能够成功地创作和拍摄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关键取决于导演对于创作过程的准备和策划。
以下是导演在进行纪录片创作和拍摄时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主题选择和策划纪录片创作的第一步是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
主题应该紧扣时代背景和社会热点,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深度。
导演可以通过阅读报刊杂志、观看新闻纪录片、与专业人士进行交流等方式来获取灵感,并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和有所了解的主题进行深入研究。
在主题选择后,导演需要进行详细的策划工作。
这包括确定纪录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构思片头片尾,设计影片的整体节奏和节目长度等。
策划工作的细致和系统性将为后期的拍摄和剪辑提供有力的指导。
二、调查和研究在正式进行拍摄前,导演需要对所选主题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这包括阅读相关文献、采访知名专家和相关人物、收集影像和资料等。
通过调查和研究,导演可以进一步了解主题的历史背景、相关事件和现实情况,为拍摄做好充分的准备。
此外,导演还应该对拍摄地点进行实地考察。
实地考察可以让导演熟悉环境,了解光线、声音和其他技术要求,同时也有助于寻找有特色和丰富故事资源的场景。
导演还可以与当地人民建立良好的联系,为后期的拍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拍摄策略和技巧在开始拍摄前,导演需要制定一套有效的拍摄策略和技巧。
首先,导演应该决定采用什么样的拍摄手法,是采用固定摄像机还是手持摄像机,是使用对话采访还是记录采访。
其次,导演需要确定拍摄的时间和地点,掌握好拍摄机会和节奏。
在拍摄纪录片时,因为不能进行剧情设定和再现,导演需要抓住真实事件和情感瞬间,保持高度敏感性和主动性。
同时,导演还需要善于利用镜头语言,通过画面镜头的变化、色彩的运用等手法来表达情感和唤起观众共鸣。
四、后期剪辑和呈现在拍摄完成后,导演进入后期剪辑和呈现阶段。
后期剪辑是纪录片完成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导演对于创作思想和艺术素质的综合体现。
纪实跟拍注意事项
纪实跟拍注意事项纪实跟拍是一种通过摄影或摄像记录真实事件、场景或人物的方式。
无论是拍摄纪录片、新闻摄影还是记录纪实照片,都需要遵循一些注意事项,以确保拍摄的真实性和完成良好的作品。
以下是纪实跟拍的一些注意事项:1. 尊重被拍摄对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和尊严,作为摄影师,我们应该尊重被拍摄对象的意愿。
在拍摄纪实作品时,应征求他们的同意,并尽量不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在需要拍摄一些私密场景时,要事先和被拍摄者协商,确保他们的舒适度和尊严。
2. 不扰乱现场和事件纪实跟拍的目的是记录真实的事件和场景,而不是干扰和改变它们。
无论是摄影还是摄像,在纪实现场应该尽量保持低调,并避免干扰事件的正常进行。
拍摄时要尽量减少噪音和移动干扰,避免对被拍摄对象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困扰。
3. 尽量使用自然光使用自然光可以更好地还原现场的真实感,尽量避免使用闪光灯或其他外部光源。
如果必须使用人工照明,应尽量模拟自然光的亮度和光线角度,以保持拍摄的真实性。
同时要注意避免过度曝光或欠曝光的情况,调整好光线的亮度和对比度。
4. 抓住关键时刻纪实跟拍的关键是要抓住关键时刻,捕捉到能够反映事件发展和人物情感的瞬间。
这需要摄影师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以及良好的反应速度。
拍摄时要保持专注和耐心,时刻准备好快门,以便捕捉到精彩的瞬间。
5. 创造完整的故事纪实跟拍不仅仅是拍摄一些零散的画面,还要通过这些画面来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在拍摄时要有一个清晰的主题和叙事线索,通过不同的画面和角度来展示事件的发展和人物的情感变化。
可以通过组图、序列镜头以及局部细节的拍摄来丰富故事的表达。
6. 尊重道德底线纪实摄影师在拍摄时要尊重职业道德和伦理底线。
不得捏造事实、故意炒作或通过伦理不当的手段获取画面。
摄影师应该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被拍摄的对象和事件,不得散播谣言、歪曲事实或侵犯他人的隐私权。
7. 保护个人安全和隐私在拍摄时要注意个人安全和隐私保护。
不要将自己和他人置于危险的境地,不得进行过激的行为和拍摄。
浅谈电视新闻纪实摄像应注意的问题
浅谈电视新闻纪实摄像应注意的问题作者:孙洁来源:《活力》2009年第16期[摘要]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和受众群体的需要,电视已经成为我们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视节目开始向多元化、精品化发展,其中电视新闻纪实纪录片当然也不例外,一批批精彩的纪录片陆续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
然而,没有一名卓越的摄像师,没有一名高能力的拍摄人员,多么好的策划都只是一纸空文。
那么,本文将从现今我国纪实类节目的现状,以及摄像师在拍摄纪实类节目时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来阐述电视新闻纪实摄像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同期声;新闻敏感;拍摄技巧“纪实”一词按《辞海》中的解释是指用某种手段记录正在发生的事件。
这里面的“某种手段”在影视界指的就是用摄像机拍摄,也就是摄像。
与摄影不同的是,摄影只是记录一瞬间,而摄像则可以连贯地表达、纪录事件的全过程。
纪实类节目的卖点也就在这里。
一、国内著名的纪实类节目中国电视新闻纪实节目真正步入发展期的标志,当数1993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新闻杂志型节目《东方时空》。
它的登场改变了电视新闻类节目40多年来一成不变的节目形式,开辟了早间电视新闻节目的一方天地,培养了观众早间收看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习惯,加快了中国的电视新闻节目向多元化的方向转变的步伐。
所以,中央电视台新闻杂志型节目《东方时空》在中国电视新闻纪实节目发展史中的里程碑位置是毋庸置疑的。
《东方时空》的出现,应该说把中国的新闻节目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因为《东方时空》带出了一系列新的新闻节目,包括新闻类的谈话节目,包括后来延伸出来的《新闻调查》这样的节目等等,这部分节目全面的推动了中国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
二、同期声的使用及拍摄技巧前任《生活空间》制片人的陈虻说过一句话,他说:“我们自己把人和事讲深入了,观众就会觉得我们深刻了。
”这样,“一深入,就深刻”的认识被不少纪实电视人沿用了下来。
而电视深刻的前提是,首先让观众感知电视的真实随着多元社会文化的发展,电视传媒的功能日渐延伸并不断细化,各种类型、风格及内容迥异的特色栏目的出现,为其延伸作了最充分最具象的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摄像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由于电视的大众化特性以及摄录设备的小型化、普及化使拍摄纪录片成为时下电视圈里的热闹行当,许多人摩拳擦掌,大起炉灶。
然而,中国电视纪录片领域关于真实记录的理论却处在无休止的争论中,纪录片创作也陷入了多重困惑之中。
“真实”与否仿佛成为了衡量纪录片的生死线。
拍摄中为了追求“真实”,画面构图、景别、光线都很粗糙,镜头一路摇摇晃晃地走过,只要跟踪拍摄,同期声录音,长镜头纪录,就认为那是真实,就是纪录片,这种“真实”观实际上有待商榷。
一、现场纪录的“一次性”能力
摄像师运用镜头的造型表现手段在寻像器里进行判断取舍,展现现场事件的因果关系,矛盾冲突,以及对精彩瞬间的细节纪录,使其负载的事件通过影像传达出来,体现时代精神,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就要求摄像师在事件的场景中要有现场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而不是“现场”的机械记录。
“现场”拍摄要动而不乱,静而不死。
摄像人员在进入现场之后对周围的环境要有一个观察和熟悉的过程,现场往往是纷繁复杂的,环境就是纪录片的“场”,人和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情感和在的联系。
镜头选择什么,怎样选择是直接体现着摄像师对事件观察能力、审美能力的判断与表达。
镜头记录不是开机之后就等磁带走完,事无巨细地记录,而是要有针对性。
景别要给那些最有趣味的事情,而不是一个大全景固
定下来不动的记录,观众受不了那种静得发呆的长镜头。
在一个相对的时间长度,镜头部的信息量是有限的,这些信息直接关系着观众的观看心理,如果出现了信息的缺乏和信息的不连贯,观众的观看兴趣就会下降,这样,纪录片本身意义的传达和审美感知就会受到影响。
一味追求“长镜头”的真实是纪录片走向单调、枯燥的必然。
单纯堆砌生活场景,没有选择、提炼,就很容易使创作陷入“自然主义”的有影必录的境地。
摄像师对“长镜头”要抱一种客观而理性的认识,如果“长镜头”中不足以体现一定的意义和信息,那么宁短勿长,宁缺毋滥。
二、摄像机的现场干扰
上世纪60年代的“真实电影”是用摄影机当“催化剂”,促进了某件事情的发生,甚至引导了事情的发展方向,在人类营造的环境中发掘出隐藏的真实。
“直接电影”的创作者则是拿着摄影机进入一个紧的状况而充满希望地等待着危机的发生,在摄影机所拍到的事件中找到真实。
不论是“直接电影”也好,“真实电影”也罢,追求“真实”是它们的共同理想,然而事实却往往令人无限地失望。
在纪录片场景拍摄中,摄像机和工作人员的存在对现场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干扰力。
被拍摄者可能因为摄像机的介入而改变话语方式和行为方式,乃至打破正常的人物关系,很多纪录片创作者都会碰到这个头痛的问题,摄像人员往往因为在寻像器里看到的一个不自然的微小动作而大失所望,摄像机在无形中抵抗着真实的进程。
而事实上,我们并不可能还原绝对的真实,因为真实在纪录片的制作中很大程度上只存
在于创作者的诚实和良心之中。
每个创作者可以根据他自己所相信的,他自己的感触及经验,在他自己的文化背景下定义真实,更准确地说,纪录片的真实只是创作人员理解的真实罢了。
任何创作都是主观的,有谁能说教科书中的历史是绝对真实的?在现场拍摄,不论是文化高和文化低的人,面对镜头都会显示出某种超常的行为举止,只是这种行为变化的大小有所区别而已。
尽管人们认为经过和对方的交流可以消除对方的不自然,但是要让对方把摄像人员和摄像机当作空气,那只能是创作人员的自欺欺人。
尚·胡许在拍摄“真实电影”《夏日编年》时,当他把话筒伸出去的瞬间,“他便发现摄影机有种力量可以使人做出有别于日常生活的行为”。
三、“偷拍”手法的局限性
偷拍是指摄像师拍摄人物是在对方完全不知的情况下进行的,他希望在拍摄时不要影响其他人的正常生活。
“偷拍”这一手法在纪录片的历史中已经很悠久了。
“直接电影”主的不干扰对象而采取的拍摄方式已经是“偷拍”的成功先驱。
如今中国的纪录片创作人员也乐此不疲。
偷拍也确实为纪录片增色不少。
电视纪录片《龙脊》就有很多偷拍的精彩段落,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温馨而动人的场面,村头村尾的村民们的日常生活等等。
但在偷拍下的现实中,往往有一种“陌生化”的效果,人们希望通过屏幕看到发生在自己周围的真实事件和真实过程,从而通过屏幕得到一种审美的安慰和愉悦,但是偷拍得到的只是一种浅存的表象,而不是现实的真实。
正如联纪录片大师维多夫所说:“摄影师不是要在现实中做个公正不偏私的观察者,
他应该积极把自己埋入生活的门里,一旦他进入了,他可能明白‘事事皆有因’,这些即成为他影片中的主要意见。
”有时偷拍很难进入到具体的事件中去,常常处于被动的位置。
而且能偷拍到的题材和容是有限的,技术上操作的可能性,法律上的合法性都限制着偷拍的容。
譬如,不能因为要表现爱情,而去偷拍别人亲热的场面。
从观众的审美习惯上说也值得探讨,因为这里有个人的隐私权问题。
四、纪实也要体现美
在纪录片拍摄中,从头至尾都在强调纪实,这根弦绷得太紧往往会产生另外一个矛盾,影像是否具备视觉美感。
譬如拍摄一所农家厨房,白天的照度都非常低,摄像机根本无法得到正常的细颗粒图像,但这个黑暗的环境却是主人公重要的生活空间。
要纪录这样一个场景,“不干扰”对象是不可能的,所谓的“原生态”也是无意义的,因为这样根本无法看到图像。
这时,就必须打灯。
需要注意的是现场怎样把几个灯隐藏好,光线是否能让被拍对象慢慢习惯,画面上的光线效果是否能仿真,光线结构是否合理。
摄像人员在纪录片拍摄现场是主动者,而不是受环境支配的被动者,因为摄像师的工作必须传达一种符合视觉审美传播规律的图像。
尤里斯·伊文斯在《摄影机和我》中谈到:“重现现场给纪录片的摄制引入了一个非常主观的个人因素,导演的正直——他对真实的理解和态度,他传出主题的基本真理的意志——他对观众责任感的理解……不包含这些‘主观’因素,纪录片的定义就是不完整的。
”任何一种手段都是语言的工具,这种语言的使用要充分考虑观众的认可程度。
“真实不等于自然状态,真实
不等于粗糙”。
在跟踪拍摄中,通常的方法是用广角镜头。
当焦距是9mm 时,视场角为98°左右,景物视野开阔,画面比较稳。
运动时不易抖动,景深大,画面信息量大。
但同时,在运动跟踪拍摄过程中,周围杂乱的景物也进入画面,如果离拍摄人物太近还容易产生变形。
并且,这种“广角画面”在电视纪录片中已成泛滥之势,平庸随之而来,艺术上的审美价值大大丧失。
如果用16mm左右焦距的镜头拍摄,它的视场角比较小,接近人眼视场,画面信息量集中,纪实的重点突出,只是因其用了中焦拍摄,在技术的操作上要困难些。
它包括现场判断、对事物的预见、精细地选择拍摄时机和拍摄主体,焦点准确,熟练地运用器材以获得稳定而又具有美感的图像等。
好的摄像师是在不露痕迹的记录中展现情节的,隐藏得越深,越能表明纪实手段的高明。
在现场,准确地控制景别和摄像机的运动,不仅能使记录有重点有节奏,还直接关系到纪录片的观看情绪。
要在“一次性”的事件中拍到完美的图像,首先,对事情的发展需要有判断预知,对周围环境要熟悉。
把画面拍美,使它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是每个摄像师最起码的职责,它和真实记录并不矛盾。
在纪录片的创作中,摄像师应该是个相对独立的个体,他应该拥有独立的判断能力和能把这种判断贯彻到底的权利。
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和纪录片观念的更新,将来的纪录片将呈现出更新的样式,那时所制作的纪录片肯定会带来美学风格的革命和制作方式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