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建立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传染疾病、输注无效)预案,有效预防与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防止输血传染疾病的进一步传播和追溯疾病源、减少与预防血液输注无效。
输血科负责输血不良反应、输注无效的原因调查与上报,并反馈给血站。
协助医院对输血传染疾病的调查与上报。
检验科负责对输血前传染病指标的检测,并做好质控工作。
医务科及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对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处置与鉴定工作。
院内感染管理科负责传染病疫情上报。
一、输血不良反应监控、调查及处理程序1.输血过程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2.疑似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通知输血科对原血液标本进行复检、不完全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试验。
抽取剩余血液送输血科重新进行血型检定和交叉配血;(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5)如怀疑由细菌污染引起的,按我院相关规定执行,取剩余血进行细菌培养鉴定;(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3.输血科在接到发生严重输血溶血反应的报告后,应迅速进行调查,以确定原因 ,结果要及时通报临床科室,汇报科室领导,并书面报告医务科。
4.输血完毕,对有输血不良反应的,主管医生应逐项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24小时内送输血科保存。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ppt课件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 1、1级(轻度):出现一过性的局部皮肤潮红或 皮疹。
• 2、2级(中度):出现局部皮肤潮红或皮疹,出 现荨麻疹,伴有呼吸困难。
• 3、3级(重度):出现支气管痉挛症状和体征, 有或无荨麻疹,且出现过敏性相关性水肿和(或) 血管神经性水肿,或出现低血压;需要肾上腺素 类药物进行治疗。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
第七条 美国血库协会(AABB)将输血
反应程度分为5个级别,依次为轻度、中度、
重度、危及生命和致死。主要探讨了9种严
重的输血不良反应,介绍如下: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 1、1级(轻度):输血后温度在38-39℃之间,或 输血后比输血前高1℃;不伴有其它症状。
•
医务处负责人任办公室主任,院办、党办、急
诊科、门诊部、护理部、设备处、保健科、总务处、
药剂科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
组 长:吴健斌
• 副组长:张新高
• 成 员:钟德超 颜 红 刘跃江 李富贵 周利 民 李雪梅 邓治平 焦一伟 周永红 杨明全 黄 忠 李蜀华 徐 俊 殷明刚 马盛余
• 第二条 编制依据是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 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 法规要求,参考美国血库协会(AABB)的 标准及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精品资料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 第三条 适用范围。美国血库协会(AABB) 将输血反应严重程度分为5个级别,依次为 轻度、中度、重度、危及生命和致死。本 预案适用于发生3级及3级以上的输血不良 反应事件。
• 4、4级(危及生命):休克(如酸血症、生命器官功 能受损)。无其他过敏性和(或)细胞激素症状。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为保障受血者安全,开展合理、科学输血,提高输血风险意识、安全意识,特制定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一、输血严重危害定义: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输血副作用、经血传播疾病等。
二、各科室职责:1、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密切观察输血过程,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
负责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及处理。
2、输血科:负责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检测、协助诊断和协助处理及输注无效的原因调查,进行统计及上报,并反馈给血站。
协助医院对输血传染疾病的调查与上报。
3、检验科负责对输血前传染病指标的检测,并做好质控工作。
4、医务处及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对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处置与鉴定工作。
院内感染管理科负责传染病疫情上报。
三、控制输血严重危害措施1、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规要求,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临床输血管理,对临床输血全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2、临床用血来源于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采供血机构,不自行采血(自体输血除外)。
3、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需经过培训,能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
4、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提倡科学合理用血和自体输血。
5、血液入库、发放和输血过程中应认真核查血液标签、血液外观、血袋封口及包装等,严格执行输血相关操作规程。
6、贮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它物品;每周消毒一次;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
7、输血前必须检查不规则抗体筛查实验。
8、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9、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依法至少保存7天,以便出现输血反应时重新进行测试。
10、加强医院消毒与清洁管理,明确规定消毒与清洁的区域、设施设备和物品及其消毒清洁方法和频次,保持工作区域卫生符合国家相应要求。
加强一次性使用输血器具等物品的管理,使用后及时按医疗废物管理规定消毒焚毁。
11、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患者输血前做好经血传播疾病项目(HBsAg、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等)的检测,并保存相关原始资料。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处置预案
❖ 4级(危及生命):危及生命的过敏反应合并任何级别的炎性反应 (发热)
❖ 5级(致死):患者死亡
(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
严重输血危害的种类
❖ 1级(轻度):无症状,仅X线片可见(正面像双侧肺浸润);无循环超负荷 或心力衰竭的症状
❖ 2级(中度):肺部症状, X线片所见(正面像双侧肺浸润),室内空气氧饱 和度90%,无循环超负荷或心力衰竭的症状)
❖ 4级(危及生命):输血的血产品受细菌污染;有休克(如酸血症、生命器 官功能受损)
❖ 5级(致死):患者死亡
(九)循环超载
严重输血危害的种类
❖ 1级(轻度):无症状,仅X线片所见,体液超载的临床证据(如体液失衡) ❖ 2失级衡(、中高度血)压:)肺部症状,不需要O2;体液超载的临床证据(四肢水肿、体液 ❖ 3失级衡(、重高度血)压:)肺部症状,需要O2 ;体液超载的临床证据(四肢水肿、体液 ❖ 4级(危及生命):威胁生命的肺部症状,需要换气治疗;体液超载的临床证
迟发性溶血反应
❖ 症状与体征 在输血24小时后发生,通常于输血后2~21天内发生, 多半发生在输血后3~7天
临床出现发热、血红蛋白下降、黄疸、血浆胆红素升高 (以游离胆红素增高为主)。少数可出现血红蛋白尿、 发冷、寒战、腰痛、急性肾衰竭等
一般来势不如血管内溶血那样迅猛,但也可致命
❖ 处理与治疗 治疗关键,在于及时明确诊断
输血严重危害的处理
治疗措施取决于输入抗原阳性血的量及抗体的效价和特异性
症状轻者可对症处理,重者可按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处理 贫血严重者可输相应的抗原阴性血
(四)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
❖ 症状与体征
输血严重危害的处理
常在输血后1~6小时内,出现突然寒战、发热、咳嗽、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为保障受血者安全,开展合理、科学输血,提高输血风险意识、安全意识,特制定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一、输血严重危害定义: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输血副作用、经血传播疾病等。
二、各科室职责:1、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密切观察输血过程,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
负责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及处理。
2、输血科:负责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检测、协助诊断和协助处理及输注无效的原因调查,进行统计及上报,并反馈给血站。
协助医院对输血传染疾病的调查与上报。
3、检验科负责对输血前传染病指标的检测,并做好质控工作。
4、医教科及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对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处置与鉴定工作。
院内感染管理科负责传染病疫情上报。
三、控制输血严重危害措施1、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规要求,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临床输血管理,对临床输血全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2、临床用血来源于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采供血机构,不自行采血(自体输血除外)。
3、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需经过培训,能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
4、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提倡科学合理用血和自体输血。
5、血液入库、发放和输血过程中应认真核查血液标签、血液外观、血袋封口及包装等,严格执行输血相关操作规程。
6、贮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它物品;每周消毒一次;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
7、输血前必须检查不规则抗体筛查实验。
8、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个项内容,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9、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依法至少保存7天,以便出现输血反应时重新进行测试。
10、加强医院消毒与清洁管理,明确规定消毒与清洁的区域、设施设备和物品及其消毒清洁方法和频次,保持工作区域卫生符合国家相应要求。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应急预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应急预案一、概述:输血不良反应是指病人输血过程中或者输血后,出现的任何输血前不能预期的、用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症。
在输血时和输血后24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月发生者为迟发反应。
一般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引起的输血反应、大量输血后的并发症(循环负荷过重、凝血异常)、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移植物抗宿主病和经输血传播的感染性疾病等。
二、常见不良反应识别标准和应急措施:(一)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一般在输血期间或输血后1~2小时内,往往先有发冷或寒战,继以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多数血压无变化。
输血不良反应几乎有一半左右是发热反应。
在全麻状态下,发热反应很少出现。
症状持续少则十几分钟,多则1-2小时后缓解,7~8小时体温恢复正常。
寒战时给予保暖、镇静剂,发热时可用退热药。
(二)过敏反应:以荨麻疹、颜面部血管性水肿为特征,严重者可出现会厌水肿、支气管痉挛、广泛性皮疹和过敏性休克。
轻度过敏反应口服或肌注抗组胺药物后很快好转;重症者除立即中止输血外,应给予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升压药,有喉头水肿者,应作气管切开以防窒息。
有过敏史患者输血前应口服抗组胺药物,选用洗涤红细胞。
严重过敏反应者要输洗涤5次或6次的红细胞(常规只洗涤3次)。
(三)溶血反应:给受血者输入不相容的血液会引起急性或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多由ABO血型不相容输血引起,多在输血开始10-30分钟出现寒战、发热、心悸、头胀、面红、腰背痛、恶心、呕吐、腹痛、呼吸困难、烦躁、黄疸、尿色深(酱油样或浓茶样)等症状,可引起休克和急性肾功能衰竭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全麻病人只表现为伤口渗血不止和低血压。
应立即停止输血,维持静脉输液通道以备抢救时给药,并保留余血,采集患者血标本重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给予输液、纠正酸中毒、升压药物等,对少尿、无尿者,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如出现休克症状立即配合抗休克抢救。
医院控制输血相关严重危害(SHOT)预案
控制输血相关严重危害(SHOT)预案为规范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观察、处理,控制输血相关严重危害(SHOT)的发生,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
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第二十五条、《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4.19.5.4款及本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手册》7.15条款的要求,制定本预案。
1.患者输血过程中必须有医护人员负责监护,监护输血的医务人员须经过输血相关严重危害相关知识的培训,具备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的症状的专业技能。
2.患者输血发生疑似输血不良反应时,负责监护的医务人员应立即向输血科和患者的主管医师报告。
3.经治医师应详细了解受血者的输血史、妊娠史及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便迅速做出初步诊断,必要时请输血科技术人员协助诊断。
4.一旦出现可能为速发型输血不良反应症状时(不包括风疹),应立即停止输血,并根据《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及应急措施管理规程》的有关流程调查其原因。
5.一旦怀疑溶血性输血反应,输血科技术人员应立即执行《免疫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实验检测标准操作规程》,填写《疑似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患者检测记录表》,检测结果由输血科主任或输血科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负责解释,确定是否发生了免疫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
6.一旦明确发生了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进行处理,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处理措施参见《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及应急措施管理规程》。
7.当输血反应调查结果显示存在血液成分管理不当等系统问题时,输血科主任应积极参与解决。
8.输血后供血员和受血者血标本应依法至少保存7 天,以便出现输血不反应时重新进行检测。
9.患者输血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时,应填写《患者输血不良反应记录单》一式2份,1份保存于患者病历中,另一份保存输血科,输血科登记后每月填写《患者输血不良反应月度汇报表》汇总上报医务。
10.控制输血感染疾病的方案:10.1成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由分管院长、医务部主任、护理部主任、输血科主任、临床科室主任或学科带头人组成),负责全院临床输血管理,明确职责,分工协作。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34、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1. 目的建立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有效预防与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防止输血传染疾病的进一步传播和追溯疾病源;减少和预防血液输注无效;切实保障患者用血安全..2.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3. 指导思想统一领导;分工负责..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对有效预防和处理输血治疗所致的严重危害实施管理;确保输血安全有效..4. 组织及职责4.1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是医院输血管理的领导机构;负责修订本预案;为控制输血严重危害的事件发生;成立控制输血严重危害调查处理小组..组长:医务科科长副组长:输血科主任成员:各临床用血委员会成员4.2 职责4.2.1医务科科长负责紧急输血应急工作的统一领导、决策和现场指挥;4.2.2医务科负责各科室协调与信息上报;并监督执行预案;4.2.3输血科协助对输血不良反应、输血无效的原因调查并上报医务科;协助对输血传染疾病的调查并上报医务科;4.2.4检验科负责对输血前传染病指标的检测;并做好质控工作;4.2.5院内感染管理科负责传染病疫情的上报..5. 培训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必须经过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的培训与教育;能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及时处理..6. 输血不良反应监控、调查及处理流程6.1 输血过程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一旦出现可能为速发型输血反应症状时不包括风疹和循环超负荷;立即停止输血;并调查其原因..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6.1.1 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6.1.2 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6.2 疑似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对症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6.2.1 核对用血申请、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6.2.2 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通知输血科对原血液标本进行复检、不完全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试验..抽取剩余血液送输血科重新进行血型检定和交叉配血;6.2.3 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6.2.4 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6.2.5 如怀疑由细菌污染引起的;按细菌培养相关要求;取剩余血进行细菌培养鉴定;6.2.6 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6.2.7 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6.3 输血科在接到发生严重溶血反应的报告后;应迅速进行调查;以确定原因;结果要及时通报临床科室;汇报科室领导;并书面报告医务科..6.4 输血科主任负责解释上述试验结果并永久记录到受血者的临床病历中..6.5 当输血反应调查结果显示存在血液成分管理不当等系统问题时;输血科主任应积极参与解决..6.6 输血后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应依法至少保存7天;以便出现输血反应时重新进行检测..6.7 输血完毕后;对有输血不良反应的;主管医生应逐项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24小时内送输血科保存..输血科每月统计上报医务科..7、输血传染疾病的处理程序7.1 发现输血传染疾病发生;立即上报输血科及医务科;由输血科协助调查..7.2 请采供血从采供血机构和用血机构追溯传染源头..7.3 核查相关献血者资料及相同受血者感染情况..7.4 检验科检查受血者输血前各传染病指标检查情况..7.5 具体流程如下:输血传染病处理流程7.5 输血科将调查结果报告主治医师及医务科..7.6传染病的上报:按传染病信息上报管理规范执行..8、血液输注无效预防处理措施8.1 正确评估病情;尽量减少不合理的血液输注..8.2 采用自体输血..8.3 选用单一供者血制品;尽可能减少患者与多个供血者抗原接触..8.4 去除血制品中的白细胞..8.5 紫外线照射灭活抗原提呈细胞功能..8.6 为预防血小板输注无效;可一次性足量输注..9、总结评估与改进预案终止后;应将原因分析、处理结果及时、准确地向院领导及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作出书面报告..对每一起输血严重危害事件;要进行总结评估;及时发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定期组织对本预案进行调整和修订..35、血液库存动态预警预案血液为宝贵的稀缺资源;为节约用血;降低用血风险;各临床科室应严格控制不合理用血;积极开展自体输血;为保障临床用血需求和正常医疗秩序;建立医院血液库存动态预警机制..根据血站的供血及输血科血液的库存情况;实行三级预警..输血科最低库存应为红细胞类:A、B、O型各4u;AB型2u;血浆类A、B、O型各600ml;AB型400ml;低于最低库存量时;通知血站紧急送血;以保证应急用血..预警分级与应急处理:1. 三级预警:血站的血液库存总量或其中某一血型血液库存量降至5天日常供血量时;血站通知严格按常规供血量供血;实行三级预警..采取以下应急措施:1.1输血科及时通知医务科和麻醉科;加强合理用血..1.2大量用血的择期手术必须与输血科联系;备好血后方可手术..2. 二级预警:血站的血液库存总量或其中某一血型血液库存量降至3天日常供血量时;血站通知按常规供血量的50%供血;输血科实际库存低于最低储备库存;实行二级预警..采取以下应急措施:2.1通知医务科、麻醉科、各手术科室;用血的择期手术必须先与输血科联系;备好血后方可手术;血液不能调配时手术适当延期..2.2动员患者及亲属、同事互助献血..3. 一级预警:发生大型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群伤事故及战备状态;在短期内急需大量血液或血液成份时;血站通知按常规供应量30%供血;输血科实际库存低于最低储备库存;实行一级预警..采取以下应急措施:3.1 报告分管院长;通知医务科及所有临床科室..3.2 本院临床用血进入紧急状态;重点保证突发事件受伤者的抢救用血和其它危急重症患者的用血需求;择期手术可适当延期进行;非急症病人可延期输血..3.3 动员全院职工积极参加无偿献血..。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建立控制输血严重危害( SHOT,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传染疾病、输注无效) 预案,有效预防与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防止输血传染疾病的进一步传播和追溯疾病源、减少与预防血液输注无效,保障受血者安全。
合用于临床科室医护人员、输血科及业务主管部门对输血严重危害( SHOT,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传染疾病、输注无效)的诊断、处理及改进。
⑴负责输血严重危害 ( SHOT ) 的处置与鉴定工作,凡属重大医疗过失行为或者医疗事故应及时向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或者分管院长报告。
⑵负责经血传播疾病的登记、调查和报告。
⑴密切观察输血过程,及时发现 SHOT。
⑵负责受血者发生 SHOT 的诊断及处理。
⑴负责浮现 SHOT 后的相关检测,协助诊断。
⑵协助 SHOT 的处理。
⑶负责 SHOT 的原因调查与上报是指输血过程中或者输血后、、为能及早发现 SHOT,避免延误治疗,保障受血者安全,负责输血的医护人员应对输血过程进行严密观察,认真鉴别。
( 1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①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 1~2 小时,往往先有发冷或者寒颤,继以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多数血压无变化。
症状持续少则十几分钟,多则 1~2 小时后缓解。
②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和瘙痒。
过敏反应并不常见,其特点是输入几毫升全血或者血液制品后立刻发生,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艰难、喘鸣、面色潮红、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
③溶血反应绝大多数是输入异型血所致。
典型症状是输入几十毫升血后,浮现休克、寒战、高热、呼吸艰难、腰背酸痛、心前区压迫感、头痛、血红蛋白尿、异常出血等,可致死亡。
麻醉中的手术患者惟一的早期征兆是伤口渗血和低血压。
④细菌污染反应如果污染血液的是非致病菌,可能只引起一些类似发热反应的症状。
但因多数细菌污染反应是毒性大的致病菌,即使输入 10~20ml,也可立刻发生休克。
库存低温条件下生长的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其毒素所致的休克,可浮现血红蛋白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 第三条 适用范围。美国血库协会〔AABB〕 将输血反响严重程度分为5个级别,依次为 轻度、中度、重度、危及生命和致死。本 预案适用于发生3级及3级以上的输血不良 反响事件。
• 第四条 工作原那么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依法处置、科学标准;反响及时、措施果 断;常备不懈,部门协作、全院参与。
第二章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机构与职责
• 4、4级〔危及生命〕:威胁生命,需要换气支持 ;无循环超负荷或心力衰竭的病症。
• 5、5级〔致死〕:死亡。
六、低血压〔包括ACE抑制素相关的低血压〕
• 1、1级〔轻度〕:血压改变,无其他过敏性和〔或〕 细胞激素病症;不需要介入性治疗。
• 2、2级〔中度〕:血压改变,无其他过敏性和〔或〕 细胞激素病症;需要短暂的〔<24h〕液体补充或其 他疗法。
•
三、成立控制输血严重危害事件救援专家组
•
组 长:吴健斌
• 副组长:张新高
• 成 员:钟德超 颜 红 刘跃江 李富贵 周利 民 李雪梅 邓治平 焦一伟 周永红 杨明全 黄 忠 李蜀华 徐 俊 殷明刚 马盛余
• 护 理:温晓平 温建军 廖常菊
第六条 职责
• 一、处置控制输血严重危害事件领导小组职责
•
2、输血科:负责输血不良反响的相关检测、协助诊断和协助
处理及原因调查,进行统计及上报。协助医院对输血传染疾病的调查
与上报。
• 3、检验科负责对输血前后传染病指标的检 测,并做好质控工作。
• 4、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及医务处负责协调 对输血严重危害的处置与鉴定工作。
第三章 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分级与评 判
•
输血严重危害事件发生后,工作领
导小组统一领导、指挥、协调、处置,充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控制输血感染疾病预案
依据2011年优质医院评审细则,开展血液质量管理监控,制订、实施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输血传染疾病、输血不良反应、输注无效)的预案,严格执行输血技术操作规范。
1.临床医师严格掌握输血指征,能不输血的尽量不要输血,做到有目的输血。
2.所有血液制剂必须来源于指定供血单位(陕西省血液中心),并对血液进行认真检查,保持贮血冰箱温度在2-6℃。
3.输血科发出的血液制剂外包装必须符合规定。
严禁将理学不合格的血液制剂发出。
4.不能随意打开血包(血袋)以避免污染。
绝不能为追求快速输血而用开放瓶输血,或因血袋内“白膜”堵塞输血器插针在病房开血袋,用开放式漏斗和消毒纱布过滤血液于开放瓶输血应当禁止。
5.禁止把任何药物直接加入血液内一同输注。
6.严格执行消毒制度,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一次性输血器、血袋。
7.大力提倡选择性的自身输血和成分输血。
8.鼓励自身输血。
输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应急预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应急预案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
在输血过程中和输血24 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个月发生者为迟发反应。
输血反应分为: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大量输血后的并发症。
过敏反应:1、症状:症状轻者表现皮肤红斑、荨麻疹、发热、关节痛,重者可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喉痉挛、哮喘,更严重者发生过敏性休克。
2、治疗: (1)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0。
9%生理盐水。
(2)吸氧:鼻管、面罩、必要时请麻醉师配合气管插管正压给氧。
(3)抗过敏:地塞米松10mg 或氢化考地松100mg+5%GS 静滴,严重者使用0.1%肾上腺素0。
1—0。
3ml 静注。
(4)异丙嗪25mg 加入静脉补液;(5)10%葡萄糖酸钙10mg 加入静脉补液;(6)对反复发生的发热性输血反应,可选用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输注.发热反应:1、症状:多在输血后立即或数小时内发生。
轻者畏寒,体温增高,个别可因高热、抽搐以至昏迷。
症状持续1—2 小时后逐渐缓解。
2、治疗:据症状轻重处理。
(1)轻症:口服阿司匹林或物理降温。
(2)重症:吸氧、药物降温、抗过敏等治疗.溶血反应:1、症状:轻者难与发热反应鉴别,头疼、头胀、心前区窘迫、腰疼、腹痛、恶心、呕吐、一过性轻度黄疸,或显示输血疗效不佳。
重者表现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循环障碍、创面渗血,继发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以至血压降低等休克表现.严重的不合血输入后,因大量红细胞破坏,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导致少尿、无尿等急性肾功能衰竭。
2、治疗:抢救重点在抗休克、防止急性肾功能衰竭. (1)可适当补液,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或新鲜同型血浆以增加血容量.(2)使用盐多巴胺、重酒石酸间羟胺等血管活性药以升高血压及扩张肾血管. (3)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等。
(4)出现少尿时在纠正血容量后适当用20%甘露醇、呋塞米促进利尿。
(5)急性肾功能衰竭行血液透析治疗. (6)明确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可用肝素治疗。
医院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 T)方案为保障受血者安全、开展合理、科学输血提高输血风险意识、安全意识特制定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一、输血严重危害定义: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输血副作用、经血传播疾病等。
二、各科室职责1、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密切观察输血过程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
负责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及处理。
2、输血科负责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检测、协助诊断和协助处理及输注无效的原因调查进行统计及上报并反馈给血站。
协助医院对输血传染疾病的调查与上报。
3、检验科负责对输血前传染病指标的检测并做好质控工作。
4、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对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处置与鉴定工作。
院内感染管理科负责传染病疫情上报。
三、控制输血严重危害措施1、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规要求,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临床输血管理,对临床输血全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2、临床用血来源于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采供血机构,不自行采血。
3、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需经过培训能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
4、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提倡科学合理用血和自体输血。
5、血液暂存、发放和输血过程中应认真核查血液标签、血液外观、血袋封口及包装等,严格执行输血相关操作规程。
6、贮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它物品每周消毒一次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
7、输血前必须检查不规则抗体筛查实验。
8、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个项内容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9、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依法至少保存7天以便出现输血反应时重新进行测试。
10、加强医院消毒与清洁管理,明确规定消毒与清洁的区域、加强一次性使用输血器具等物品的管理使用后及时按医疗废物管理规定消毒焚毁。
11、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患者输血前做好经血传播疾病项目HBsAg、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等的检测并保存相关原始资料。
SHOT应急预案11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应急预案要求护理人员通过观察患者症状体征能早期识别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并能配合医生做好应急处理和抢救措施。
一、SHOT主要包括:溶血反应、细菌污染、输血传染疾病二、临床症状及应急处理(一)溶血反应:是输血反应中最严重的一种,绝大多数是输入异型血所致。
1.临床症状:(麻醉中的手术患者唯一的早期征象是伤口渗血和低血压)(1)早期症状:输入几十毫升血后,出现头部胀痛、面部潮红、恶心呕吐、心前区压迫感、腰背部剧烈疼痛和心慌胸闷等症状;(2)中间阶段:出现黄疸和血红蛋白尿(浓茶/酱油色),伴有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和血压下降等;(3)最后阶段:出现少尿、无尿等急性肾衰竭症状,可致死亡。
2.应急处理:(1)一旦发现,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器输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并通知医生;(2)核对:①核对患者信息:呼叫患者姓名,核对腕带、床头卡及发血单、血型单;②核对血袋标签及发血单、血型单(受血者及供血者ABO/RH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③检查血液的质量:血清或血浆是否溶血;④保留余血和患者血标本,通知输血科对原血液标本进行复检、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不完全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试验,必要时重新抽取血标本,重新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3)双侧腰部给予热敷,以解除肾血管痉挛,保护肾脏;(4)碱化尿液:遵照医嘱静脉输碳酸氢钠,以增加血红蛋白溶解度,减少沉积,避免肾小管阻塞;(5)遵医嘱用药,纠正电解质紊乱,防止血钾增高,酌情行血浆交换;(5)严密观察血压、尿量、尿色的变化,对尿少、尿闭者,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严重贫血者先输同型血);(6)若出现休克,根据医嘱进行抗休克治疗。
(二)细菌污染1.临床症状:如果污染血液的是非致病菌,可能只引起一些类似发热反应的症状。
库存低温条件下生长的革兰阴性杆菌,即使输入10~20ml,其内毒素所致也可立刻发生休克。
(1)早期表现:神志清楚、剧烈寒战、烦躁不安;继而出现高热、呼吸困难、腹痛、发绀;随后皮肤湿冷、恶心、呕吐、血压不稳定、心率加快、呼吸深而快、尿少。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处置预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处置预案为保障受血者安全,开展合理、科学输血,提高输血风险意识、安全意识,特制定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处置预案。
1、输血严重危害定义: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输血副作用、经血传播疾病等。
二、各科室职责:1、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密切观察输血过程,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
负责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及处理。
2、输血科:负责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检测、协助诊断和协助处理及输注无效的原因调查,进行统计及上报,并反馈给血站。
协助医院对输血传染疾病的调查与上报。
3、输血科负责对输血前传染病指标的检测,并做好质控工作。
4、医务科及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对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处置与鉴定工作。
院内感染管理科负责传染病疫情上报。
三、控制输血严重危害措施1、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规要求,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临床输血管理,对临床输血全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2、临床用血来源于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采供血机构,不自行采血(自体输血除外)。
3、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需经过培训,能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
4、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提倡科学合理用血和自体输血。
5、血液入库、发放和输血过程中应认真核查血液标签、血液外观、血袋封口及包装等,严格执行输血相关操作规程。
6、贮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它物品;每周消毒一次;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
7、输血前必须检查不规则抗体筛查实验。
8、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个项内容,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9、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依法至少保存7天,以便出现输血反应时重新进行测试。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为确保输血安全,提高输血风险意识和安全意识,我们特制定了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输血严重危害是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输血副作用和经血传播疾病等。
各科室的职责如下:临床科室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输血过程,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并负责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和处理。
输血科负责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检测、协助诊断和处理,以及输注无效的原因调查,进行统计和上报,并反馈给血站。
检验科负责对输血前传染病指标的检测,并做好质控工作。
医教科及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对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处置与鉴定工作。
院内感染管理科负责传染病疫情上报。
为控制输血严重危害,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规要求,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临床输血管理,对临床输血全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临床用血来源于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采供血机构,不自行采血(自体输血除外)。
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需经过培训,能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
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提倡科学合理用血和自体输血。
在血液入库、发放和输血过程中应认真核查血液标签、血液外观、血袋封口及包装等,严格执行输血相关操作规程。
贮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它物品,每周消毒一次,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
输血前必须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实验。
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个项内容,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依法至少保存7天,以便出现输血反应时重新进行测试。
加强医院消毒与清洁管理,明确规定消毒与清洁的区域、设施设备和物品及其消毒清洁方法和频次,保持工作区域卫生符合国家相应要求。
加强一次性使用输血器具等物品的管理,使用后及时按医疗废物管理规定消毒焚毁。
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患者输血前做好经血传播疾病项目(HBsAg、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等)的检测,并保存相关原始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一、目的建立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传染疾病、输注无效)预案,有效预防与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防止输血传染疾病的进一步传播和追溯疾病源、减少与预防血液输注无效,保障受血者安全。
二、适用围适用于临床科室医护人员、输血科及业务主管部门对输血严重危害(SHOT,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传染疾病、输注无效)的诊断、处理及改进。
三、职责1、业务主管部门(医务处、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公共卫生处、感染控制处)⑴负责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处置与鉴定工作,凡属重大医疗过失行为或医疗事故应及时向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或分管院长报告。
⑵负责经血传播疾病的登记、调查和报告。
2、临床科室医护人员⑴密切观察输血过程,及时发现SHOT。
⑵负责受血者发生SHOT的诊断及处理。
3、输血科⑴负责出现SHOT后的相关检测,协助诊断。
⑵协助SHOT的处理。
⑶负责SHOT的原因调查与上报四、管理程序1、输血严重危害(SHOT SeriousHazards ofTransfusion)是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传染疾病、输注无效。
为能及早发现SHOT,避免延误治疗,保障受血者安全,负责输血的医护人员应对输血过程进行严密观察,认真鉴别。
2、识别SHOT的标准(1)、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①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1~2小时,往往先有发冷或寒战,继以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多数血压无变化。
症状持续少则十几分钟,多则1~2小时后缓解。
②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和瘙痒。
过敏反应并不常见,其特点是输入几毫升全血或血液制品后立刻发生,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
③溶血反应绝大多数是输入异型血所致。
典型症状是输入几十毫升血后,出现休克、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腰背酸痛、心前区压迫感、头痛、血红蛋白尿、异常出血等,可致死亡。
麻醉中的手术患者唯一的早期征象是伤口渗血和低血压。
④细菌污染反应如果污染血液的是非致病菌,可能只引起一些类似发热反应的症状。
但因多数细菌污染反应是毒性大的致病菌,即使输入10~20ml,也可立刻发生休克。
库存低温条件下生长的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其毒素所致的休克,可出现血红蛋白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⑤循环超负荷心脏代偿功能减退的患者,输血过量或速度太快,可因循环超负荷而造成心力衰竭和急性肺水肿。
表现为剧烈头部胀痛、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大量血性泡沫痰以及颈静脉怒、肺部湿罗音、静脉压升高,胸部拍片显示肺水肿征象,严重者可致死。
⑥出血倾向大量快速输血可因凝血因子过度稀释或缺乏,导致创面渗血不止或术后持续出血等凝血异常情况。
⑦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库血保存时间越长,血浆酸性和钾离子浓度越高。
大量输血常有一过性代性酸中毒,若机体代偿功能良好,酸中毒可迅速纠正。
对血清钾高的患者,容易发生高钾血症,大量输血应提高警惕。
此外,输注大量枸椽酸后,可降低血清钙水平,影响凝血功能;枸橼酸盐代后产生碳酸氢钠,可引起代性碱中毒,会使血清钾降低。
⑧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是一种输血后数小时出现的非心源性肺水肿,病因是某些白细胞抗体导致的免疫反应。
表现为输血后出现低氧血症、发热、呼吸困难、呼吸道出现液体。
(2)输血传染病的识别通过实施世界卫生组织安全血液战略,特别是低危人群的无偿献血、严格的血液筛查等措施,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其残余风险度已降至百万分之一以下。
现在血液安全的风险主要来自新发传染病,由于当前科技水平的限制,检测方法较为局限,还无法识别和排除某些病毒:疟疾、SARS、chagas巨食管症和变异型Creutzfeldt-Jakob症等仍无法监测。
一些低复制水平的肝炎、HIV携带者或抗体效价低于检测阈值的献血者的血液,其早期传染病亦难以检出,除了依据临床技术规注意患者早期疾病表现,对于长期住院反复输血的患者还应以定期的输血传染病筛查作为参考争取早期发现潜在感染,最大限度降低风险!⑶血液输注无效(血小板输注无效)的识别血液输注无效在临床上主要指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输注疗效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临床出血表现是否得到改善,血小板计数升高的情况来判断。
目前,常使用血小板计数增加校正指数(CCI)评估输注效果。
通常认为,输注1小时后的CCI<7.5×109/L或输注24小时后的CCI<4.5×109/L,应考虑为血小板输注无效。
国外研究表明,血小板输注后1小时的CCI<7.5×109/L,应考虑为免疫因素所致;若输注后1小时的CCI在正常围而24小时的CCI<4.0×109/L,应考虑为非免疫因素。
血小板校正指数(CCI)计算公式:CCI=(输注后PLT-输注前PLT)/μl×体表面积(m2)÷PLT输入量×1011注:体表面积=0.0061×患者身高(㎝)+0.0128×患者体重(㎏)+0.015293、经治医师应详细了解受血者的输血史、妊娠史及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便迅速做出初步诊断,必要时请输血科技术人员协助诊断。
处理输血不良反应首先查明原因,明确诊断。
一旦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并完整地保存未输完的血液和输血器材待查,执行《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
4、怀疑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执行以下程序:⑴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
⑵对症处理,注意保暖、解热、镇静。
⑶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15〜30min测体温、血压一次。
⑷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要与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鉴别发生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立即停止输血,经对症处理后30min至2h后症状缓解;若患者仍需输血,应改输少白细胞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
如停止输血并经对症处理2h后,病情未缓解甚至加重者,应考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及时抢救。
5、怀疑过敏性输血反应,执行以下程序:⑴对轻度过敏反应应减慢输血速度,口服或肌注射抗组胺药物,严密观察,若症状缓解可继续输血;反之,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并査找原因。
⑵重度过敏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有支气管痉挛者,皮下注射肾上腺素;严重或持续者,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氨茶碱等;有喉头水肿者,应立即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免窒息;有过敏性休克者,应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
6、怀疑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执行以下程序:⑴核对《临床输血申请单》、血袋标签和《交叉配血报告单》。
⑵核对受血者及献血者ABO、RhD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献血者血标本及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标本、血袋中剩余血标本,重测ABO、RhD血型,并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盐水介质和非盐水介质)。
⑶采集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离心,观察血浆颜色,并进行血常规、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测定。
⑷采集受血者血液,进行血清胆红素含量测定、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⑸留取输血不良反应后第一次尿送检(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属血管溶血,尿中有血红蛋白)。
7、一旦怀疑因血型不合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应由经治医师积极治疗,治疗原则如下:⑴迅速补充血容量。
⑵应用速效利尿剂。
⑶应用多巴胺。
⑷碱化尿液。
⑸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大剂量免疫球蛋白。
⑹病情严重者施行换血或血浆置换疗法。
⑺有急性肾功能衰竭应进行透析治疗。
⑻DIC的防治。
8、怀疑细菌污染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按以下程序处理:⑴观察血袋剩余血液的物理性状:如有无浑浊、膜状物、絮状物、气泡、溶血、红细胞变暗紫色、血凝块等,有上述情况之一均提示有细菌污染的可能。
⑵取血袋剩余血液直接涂片或离心后涂片镜检,找污染细菌(阴性不能排除细菌污染)。
⑶取血袋剩余血液和患者血液,在4℃、22℃、37℃条件下作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
⑷对受血者进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如中性粒细胞与输血前相比明显增多,对诊断有帮助。
9、一旦怀疑细菌污染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治疗原则如下:⑴尽早联合使用大剂量、强效、广谱抗生素。
⑵加强支持疗法。
⑶及时采取抗休克、防治DIC与急性肾功能衰竭措施。
10、输血传染疾病预案细菌、病毒、寄生虫、螺旋体均可经输血传播,其中病毒对受血者威胁最大,特别是引起输血后肝炎和艾滋病。
一旦发现疑似输血感染疾病患者,执行《输血传染疾病处理流程》。
(1)、控制输血传染疾病方案①建立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由分管院长、质量主管部门、业务主管部门、输血科主任或负责人、临床科室主任或负责人组成),负责全院临床输血管理,明确职责.分工协作。
②贯彻落实《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等法规要求,建立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体系,对临床输血全过程进行规化管理。
③临床用血来源于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采供血机构,不得自行采血和使用血液(自体输血除外)。
④加强输血法规的教育和输血相关知识的培训,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提倡科学合理用血和自体输血。
⑤血液入库、发放和输血过程中应认真核查血液标签、血液外观、血袋封口及包装等,严格执行输血相关操作规程。
⑥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建立和实施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管理,包括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职业暴露的登记、监控和报告。
⑦加强医疗机构消毒与清洁管理,明确规定消毒与清洁的区域、设施设备和物品及其消毒清洁方法和频次,保持工作区域卫生符合国家相应要求。
⑧加强一次性使用输血器具等物品的管理,使用后及时按医疗废物管理规定消毒焚毁。
⑨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要求,患者输血前应做好经血传播疾病项目(HBsAg、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等)的检测,并保存相关原始资料。
⑩对患者输血前经血传播疾病检测项目(HBsAg、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等)为阳性结果者,经治医师应及时告知患者和亲属或监护人,检测结果和对患者的谈话容、时间、患者或其亲属签名等应记录在病案中。
(2)、经血传播疾病的登记、调查和报告:①当出现或怀疑输血感染病例时,经治医师应及时向本科室主任或负责人报告,并及时书面报告业务主管部门、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和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
②业务主管部门在接到报告后组织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分析查找原因,做好相关资料的登记,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③业务主管部门写出调查报告,认真总结经验,制定相应防措施。
④对可能因输血感染疾病产生医疗纠纷或法律诉讼,保存好相关资料,协调积极应对。
输血传染疾病处理流程11、血液输注无效(血小板输注无效)预案⑴血小板无效输注的预防:严格掌握血小板输注指征,减少预防性血小板输注。
①建立HPA和HLA已知型供者档案,施行同型输注(采供血机构提供分型的单采血小板);②适合性血小板输注(选择交叉配型试验相合的单采血小板);③去除血小板中的白细胞;④紫外线照射破坏抗原呈递细胞的功能;⑤降低预防性血小板输注阈值,将输注阈值从(15~20X109/L)降至10X109/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