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新村运动历史背景及发展简介讲解
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与教训
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与教训1.新村运动的背景与动因韩国的“新村运动”,由朴正熙总统在1970 年发起,主要是在政府的主导下,以“勤奋、自助、合作“为宗旨,旨在改变韩国当时农村落后面貌的一场农村运动。
政治因素:朴正熙通过1961年的军事政变上台后,急需通过政治改革和大力发展经济来证明自己领导的政府的合法性。
城市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同时,需要对农村地域开发来赢得农村居民对其政权的支持。
经济因素:城市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社会因素:农村人口老龄化、妇女化现象严重社会保障落后:医疗、保险、社会福利等方面城乡差距大。
2.新村运动过程简介基础设施建设阶段(1971-1973):改善生活环境工程,重点是拓宽村内道路,开设户外洗衣设施,将传统的屋顶、围墙、厨房、厕所更换成更耐用、更现代的设施:1970年11月到1971年7月,韩政府为全国3.5 万个村每村分配335袋水泥,要求开展政府拟定的20个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换房顶,修整村内小巷,建公共澡堂、公共洗衣处、公共饮水设施,绿化荒山,改善厨房、厕所,修筑围墙、公路,改良作物、蔬果、畜禽品种等。
)。
由中央内务部直接领导和组织实施,建立了全国性组织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并形成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网络,同时建设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培养大批新村指导员。
扩散阶段(1974-1976):新村运动向城镇扩大,出现了工厂新村运动、公司新村运动、学校新村运动、街道新村运动等形式,演化成了全国性的现代化建设活动。
新村建设重点从基础阶段的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发展为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修建村民会馆和自来水设施,以及生产公用设施,新建住房,发展多种经营。
着力帮农民增加收入:调整种植业结构,政府在财政和技术上支持开发21 种经济作物,在山区发展牧业、造经济林;推广农业技术,广泛普及高产水稻新品种“统一稻”。
新村教育,推广科技知识充实提高阶段(1977-1980):政府重点鼓励农民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和水产品加工业与特产农业,并积极推动农村保险业发展。
韩国新村运动
韩国新村运动韩国新村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朝鲜战争后的一场重要的社会变革运动。
该运动涌现在韩国新村地区,被认为是韩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本文将从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韩国新村运动。
韩国新村运动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朝鲜战争后的韩国社会。
战后韩国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社会经济困难重重。
为了重建国家,政府推行了以经济工业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然而,这一发展战略使得韩国城市化进程过于急促,导致城市的环境污染、社会不公等问题凸显。
作为反应,韩国新村运动崛起。
韩国新村运动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自愿者、学生以及社区居民等参与者,在农村地区开展环境整治、社会服务和文化交流等活动。
他们通过种树、搞环保、做义工等方式,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推动社会进步。
这些活动不仅改善了韩国城乡环境,还加强了社区凝聚力,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
同时,韩国新村运动还倡导了一种简朴、环保的生活方式,引领了一种新的社会价值观。
韩国新村运动的影响深远。
首先,该运动促进了韩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农村地区的居民和城市居民之间的距离缩短,增进了相互理解和合作。
其次,韩国新村运动推动了环保意识的提高。
通过环保活动,人们更加关注环境保护,提倡绿色生活。
此外,韩国新村运动还对年轻一代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韩国新村运动是一场积极向上的社会变革运动。
通过环境整治、社会服务和文化交流等活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场运动不仅改善了韩国城乡环境,促进了社区凝聚力的提升,还推动了环保意识的普及。
最终,韩国新村运动对韩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韩国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韩国的新村运动
村) 。
勤勉精神提倡勤奋,韩国的民族正是处于不勤
劳就不能生存的环境之中。如前所述,如果不通过
春季到秋季勤奋劳动准备吃的和穿的,就不可能越 过寒冷冬季。
在村里,由新村指导者和开发委员一起制定出
同体上。
在于自己”的主人公精神。
协作精神是指合起力量争取更大效率的精神。 比起 自己单干,众人合起来会取得更大的成效。这 里含有集体意识与和谐团结的精神。 新村运动的宗旨是建设美好的家园 ( 区域) 、健 康的社会、自豪的祖国,建立幸福的共同体,进而 实现人类的共同繁荣和世界和平。
城市劳动者的收人 6. 44万韩元还多一点。1 4年 9 7
末, 8 9%的村落达到了自 立村的标准。
( )扩展为全体国民运动 3
新村运动在农村获得如此成功之后, 1 4 从 9 年 7
开始扩展到城市、职场、工厂、学校等各个领域。 在城市,为了消除社会不合理现象,形成健全 的社会风气,建设一个美丽幸福的城市,开展了遵 守三大秩序的运动。 第一,在精神秩序方面,为了克服由城市特性 引起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主要侧重于加强邻里 关系、宣扬忠孝思想等传统伦理和集体意识。 第二,在行动秩序方面,主要有遵守街道秩序、 遵守公共道德、守约守时、禁止酒后丑态等。 第三,在环境秩序方面,主要是实行门前三包、 整顿大街环境、清理生活环境 、保持河川清洁等。 在职场,通过形成员工整体感 ( 即和谐 与团 结) 、整顿职场环境、改善业务等,开展了职场发展
在农村地区,普及各种务农技术的书籍帮助了农民 增加收人。 2 新村运动的理念与哲学 . 新村是由 新”与 “ “ 村”复合而成的合成语。 “ 新”是指 “ 新的” “ 、 更好的” ,含有脱壳、蜕皮、 变化、改革之意;“ 村”是最小的基础生活共同体, 在区域里是指 “ 里弄、居民小区、乡村” ,根据不同 的生活共同体规模 ,还可意指城市、农村、国家、 地球。而且在空间上还可以表现在职场、学校等共
韩国新村运动
韩国新村运动上个世纪70代初,韩国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调,城市居民和农民的年平均收入水平差距拉大,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严重,农村人口的大量无序迁移等带来了诸多的城市问题和社会难题。
韩国政府开始实施“新村运动”。
新村运动是一场由总统发起的,政府主导的,通过改造农民的生活伦理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群众活动。
(一)韩国发动新村运动的背景首先,韩国人当时处于一种绝望的宿命论中。
20世纪60年代的韩国,农民生活状况非常恶劣,80%的农户都被高利贷所困,年息甚至超过了50%。
村民在漫长的冬季无事可做,只能喝酒打牌度日,他们完全被宿命和绝望的情绪所笼罩,看不到丝毫希望。
新村运动就是要打破这种宿命观念树立自助精神。
其次,从当时的经济背景来说,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一定的城乡差距、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市场经济处于起步阶段等四大因素是新村运动发起的原因和条件。
新村运动前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发展的希望。
250万农户中大约有80%住茅草屋,连接乡村的道路大多没有修好。
当时韩国存在一定的城乡差距,政府完全主导全国的经济运行。
另外,韩国当时处于市场经济起步阶段,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极低。
再次,从当时的政治背景来说,韩国已经确立了一人一票的普选制、多党制与总统直选制,这是总统朴正熙发动新村运动的根本原因。
可以说新村运动发动的背景和我国现在农村的情况大相径庭:首先,就农民的社会心理而言,我国农民生活勤俭、消费不足,不存在与韩国农民类似的宿命论。
其次,从经济上来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确立,包括乡镇在内的各级政府正从生产经营中逐步退出;农民获得了较大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收入逐年提高,但城乡差距却远远高于韩国;在市场化过程中,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价格大幅提高。
从政治上来说,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农民没有迁徙自由等制度缺陷阻碍了农民经济权利的进一步实现。
事实上,我国目前的农村与新村运动基本完成时更加相似:大多数农村通了乡村公路,汽车自由进出乡村,家家通电话,户户有电视,已经告别茅草屋,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正逐步奔向小康。
韩国新农村运动
韩国新农村运动第一篇:韩国新农村运动14年前,教育部比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水山开始跟踪研究韩国“新村运动”。
2006年,因为“新农村建设”的提出,这场原本不为人所知的社会运动,迅速成为人们瞩目的热点。
2006年5月29日,第十届中韩农业合作委员会在首尔召开。
众多省区纷纷派出考察团,赴韩国考察新村运动,韩国开始为中国公务员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培训——在如何实施“新农村建设”的发问中,韩国成为一个镜鉴。
如今,“新农村建设”行至第二个年头,农民参与的问题沉甸甸地摆上了决策者的桌面。
本报特别针对韩国新村运动中的社会参与、资源整合等问题专访李水山。
从“官主导”到“民主导”南方周末:在您的观察中,韩国农村三十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是怎样开始的?李水山:1970年代初开始的15年内,韩国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有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城市居民,1980年以后,韩国农民的消费水平也超过了城市居民。
现在韩国的农民减少到全国人口的6%左右,新村运动也升华为新国家运动,建立了和谐、诚信、文明的新国家,这是韩国新村运动的最大成就。
这首先得益于韩国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和扶持,如免除购置种子、化肥、农机具等生产资金的贷款利息,后来连本带息都免除了。
南方周末:其资金和制度资源的供给是怎样实现的?芽李水山:新村运动一开始,韩国政府向每个村无偿提供300袋水泥和钢筋,后来政府以惠农贷款、支农资金等方式提供,民间企业也提供了资金与物质支持,前15年总体上政府、民间、农民投入比例为57∶32∶11,进入1990年代以后则主要由政府来提供支持。
融资,主要得益于农民合作组织的建立,农协银行与农业银行合并,成立农协银行,为农民提供比商业银行低息的贷款,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这是十分关键的因素。
南方周末:怎样评价韩国政府在新村运动中的作用?整个运动的关键转折点是转向民间自发的运动,这一转变是如何实现的?李水山:韩国新村运动一开始由政府主导,叫“官主导”,后来韩国学者们发现这样有很多弊端,没有真正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后来通过改进,逐步过渡到政府和民间共同主导,叫“官民一体”,再后来就变成“民主导”,完全由非政府组织、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宣传和评价,这就是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他们还有金融、图书、培训、宣传职能和资源。
韩国新村运动的做法和启示
韩国新村运动的做法和启示韩国新村运动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是由总统亲自倡导、政府强力推动、全体国民参与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农业、改变农村、改造农民的大变革运动。
一、韩国新村运动的基本历程(一)历史背景。
60年代中期,韩国实施出口工业战略,在美国等国家的支持下,工业原始积累初具规模。
但农业落后,农民贫穷,工农脱节,城乡差距拉大,贫富差别悬殊。
人均国民收入只有85美元,农业劳动力占就业总人口的63%。
“住草屋,点油灯,吃两顿饭”是当时韩国农民的真实写照。
60年代末,80%的农户住茅草房,50%的村庄无法进汽车,20%的农户通电,80%的农民不能温饱,农民意识消极懒惰。
(二)战略转变。
1970年开始,朴正熙政府开始倡导“新村运动”,把实施“工农业均衡发展”放在首要地位,逐步实施了由先工业化发展战略,向工农并行发展战略的转变。
主要采取农村开发战略和精神开发战略与公民运动相结合,逐步实现了生活条件、居住环境的改变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国民精神也得到了极大提高。
(三)发展过程。
1970-1980年为启动推进阶段。
目标是改善农民生活生产条件,改屋顶、改厨房、改厕所、打水井、架桥修路等。
政府无偿提供部分水泥、钢筋等物资,激发村庄和农民自主建设的积极性和勤勉、自助、协作精神。
建立新村运动协会,形成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网络,并且建立新村运动研修院,大批培养新村指导员。
在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着力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1974年农民整体脱贫,城乡差距缩小。
1980-1990年为加速建设阶段。
大幅度调整新村运动的政策和措施,建立和完善全国性新村运动民间组织。
政府通过规划、协调、服务,提供必要的财政、物质、技术支持,着重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加工业,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强化民间青年会、老人会和妇女会的自助合作精神。
1988年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已接近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准。
1990年以后为全面发展阶段。
城市繁荣发展逐步向农村扩散,新村运动带有鲜明的社区文明建设与经济开发特征。
韩国的新村运动
韩国的新村运动
韩国的新村运动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场旨在改善农村居民
生活条件,促进农村发展的社会运动。
在当时的韩国,农村生活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许多农民生活在贫困和落后的环境中。
为了改变
这种状况,新村运动迅速兴起并得到政府的支持。
新村运动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农村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教育等
措施,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
在新村运动中,政府设
立了相关机构,投入资金和技术支持,积极推动农村改革和发展。
同时,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新村运动中,提供支持和帮助。
随着新村运动的深入发展,韩国农村的面貌得到了彻底改变。
农村
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学校、医院、道路等设施日益完善,农
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时,农民也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培训,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和技能,逐渐脱离了贫困状态。
除了带来经济效益,新村运动还为韩国的农村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
许多新村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注重保护传统文化和历史遗迹,打造了
具有地方特色和人文底蕴的宜居环境。
这不仅促进了农村旅游业的发展,也使农村成为了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场所。
综上所述,韩国的新村运动是一场有益于农村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
要社会运动。
通过政府、社会和农民的共同努力,新村运动改善了农
民的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韩国的文化传统。
新村运动的成功经验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具有借鉴意义,为构建
美好乡村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韩国新村运动
韩国新村运动韩国新村运动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是由总统亲自倡导、政府强力推动、全体国民参与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农业、改变农村、改造农民的大变革运动。
一、历史背景从政治角度看, 近代以来韩国韩国政治一直处于动荡之中, 社会秩序混乱, 腐败盛行。
1961 年朴正熙领导的军事政变的成功为韩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机遇,为了建立稳定政治秩序, 必须发展经济, 改变农村地区的极端贫困状况。
从经济角度看, 韩国长期贫穷落后,人多地少。
60年代中期,韩国实施出口工业战略,在美国等国家的支持下,工业原始积累初具规模。
但相比之下, 农业则落后了许多, 城乡发展严重失衡, 社会矛盾加剧, 广大农民面临绝境。
韩国农村的落后状况, 已经成为韩国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从社会角度看, 当时韩国农村的生活条件非常差。
改善生活环境、缩小城乡差距成为韩国农村发展的重要要求。
二、发展进程在韩国新村运动的30 年中, 政府制定具体的阶段性目标, 其发展进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1) 基础建设阶段( 1971~1973 年) 。
这一阶段目标是改善农民居住条件, 政府无偿提供水泥、钢筋等物资, 激发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并且建设一些新村建设协会, 推动新村运动, 政府还派新村指导员以进行协调领导工作。
( 2) 扩散阶段( 1974~1976 年) 。
这一阶段, 新村运动迅速向城镇扩大, 成为全国性的现代化建设活动。
同时, 政府派人到新农村进行科技文化推广活动, 帮助农民增收。
( 3) 充实和提高阶段( 1977~1980 年) 。
这一阶段, 随着城乡差距的逐步缩小, 政府推进新村运动的重点放在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和特色农业方面, 更加注重活动内涵和社会实效。
( 4) 国民自发运动阶段( 1981~1988 年) 。
这一阶段, 政府大幅度调整了有关新村运动的政策和措施, 建立和完善全国性的新村运动民间组织, 培训、宣传工作由这些组织来承担, 政府只是宏观规划和引导。
04“绿色乡村”案例收集
“绿色乡村”案例收集一、韩国新村运动(一)背景韩国政府自1970年开始发起了新村培养工程,解决了城乡差距集聚扩大,农村人口的大量无序迁移所带来的农村贫困落后、劳动力弱质化,以及部分地区的农业濒临崩溃的问题。
1.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时期,政府忽视了农业的发展——1962-1971年,韩国政府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重点扶持产业发展和扩大出口,但在此期间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调,农业对工业的增长速度差距拉大,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 2.5%点扩大到第二个五年计划的8%,1970年农村居民的年平均收入还不到城市居民的50%,且这种差距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以“出口导向”的工业化战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步伐大大加快。
同一时期,政府忽视了农业的发展,粮食和供应加工业的农产原料严重不足。
——20世纪70年代初,韩国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调,农业机械化发展滞后。
2.城乡差距日益扩大,导致农村人口无序流动——城乡差距集聚扩大,农村人口的大量无序迁移,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从1950年的70%降到1971年的46%。
——批农村年轻人纷纷涌入大城市,一次又一次冲击着农村原有的传统文化、伦理和秩序。
——农村贫困落后,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弱质化,农业后继无人,导致部分农村地区的农业濒临崩溃的边缘。
意义:提高国民道德水准、文明程度和社会凝聚力。
(二)现状特征1.农村设施建设滞后——从地方公路到村级公路既狭窄又弯曲,没有桥梁,各种车辆和农机具无法通过,交通十分不便。
2.农民生活条件较差——在全国250多万农户中约有80%住在苫有稻草的茅草屋。
——在韩国的农村只有20%的农户按上了电灯,其余的农户还在传统的煤油灯下生活。
——农民饮用井水,而传统的井水既不卫生又不方便,需要花费很多劳动力和时间。
当时,能喝上自来水,对农民来说是梦寐以求的夙愿。
(三)建设目标——平衡城乡发展状况,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居住环境,并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的宜居性。
——构建具有农村特色的自然和人文空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了农村生活品质。
韩国新村运动研究
在当今社会中,新村运动的历史进程和价值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为未 来的农村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感谢观看
韩国新村运动始于1970年代初,当时韩国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 的关键时期。尽管经济快速增长,但农村地区的发展仍然滞后,农民生活条件艰 苦。为了改善农村状况,韩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农村发展计划,其中包括新村运 动。这一运动由时任韩国总统朴槿惠的母亲、韩国著名女士郑在淑发起,迅速在 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
3、乡村工业发展
新村运动期间,政府鼓励农民在农村地区发展工业,以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 和工业化。农民们纷纷创立小型工业企业,如农产品加工厂、家庭作坊和手工艺 品生产车间等。这些企业的兴起为当地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带动了乡村经济的 发展。
4、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
新村运动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政府增加了对农村教育的投 入,建设了大量乡村学校和图书馆,提高了乡村教师待遇,鼓励青年教师到农村 任教。此外,政府还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加强乡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与弘扬。
三、内容展开
1、基础设施改善
新村运动初期,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修建了许多公路、桥梁 和水利设施,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例如,政府实施了“百万人修路计 划”,修建了大量农村道路,方便了农民出行和农产品运输。
2、农业现代化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政府大力推广农业现代化技术,包括良种培育、化 肥使用、农业机械化和灌溉系统建设等。这些措施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和农民 收入水平,推动了韩国农业的发展。
二、主题分析1、新村运动兴 Nhomakorabea的原因韩国新村运动的兴起主要源于内部和外部两个因素。内部因素包括农村基础 设施落后、生产效率低下以及农民生活质量差等。外部因素则是受到国际形势的 影响,如联合国粮食组织对韩国农村发展的和援助,以及“亚洲四小龙”的经济 起飞经验等。
第三讲 韩国的新村运动简介
期间,因国内政局动荡,新村运动受到种种批 评和责难。经过调整,新村运动从政府主导的 “下乡式运动”转变为民间自发,更加注重活 动内涵、发展规律和社会实效的群众活动。 ⒋转变为国民自发运动阶段(1981—1988年) 在这一阶段,政府大幅度调整新村运动的政策 与措施,建立和完善全国性新村运动民间组织, 培训和信息、宣传工作改由民间组织承担。
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到2004年,韩国人均 GDP已跃升至1.4万美元,城乡居民收入为1: 0.84,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 实现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同 步提高。
韩国的“新村运动”开始于1970年。 “新村 运动”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提出包括草屋顶改造、道路硬化、改造卫 生间、供水设施建设,如集中建水池或给水井 加盖、架桥、盖村活动室等20种工程项目,由 村民民主讨论、自主选择。政府免费分给每个 村335袋水泥,平均每户约4袋,每袋50斤。
⒈改善农村公路 当时的韩国农村,从地方公路到村级公路既 狭窄又弯曲,没有桥梁,各种车辆和农机具 无法通过,交通十分不便。新村运动初期, 全国大部分农村都组织实施了修建桥梁、改 善公路的工程。1971--1975年间,全国农村 共新架设了65000多座桥梁,各村都修筑了 宽3.5米、长2--4公里的进村公路。
⒍增加农民收入
在韩国,农户收入由种植业为主的农业收入和非农 收入两部分组成。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逐步向农 村地区扩散,农户收入中的非农收入所占比重逐 步增大,预计到2004年,非农收入所占比重从 1994年的35%增加到50%。韩国农民收入的明显提 高是从70年代开始的。1970年,农户年平均收入 为25.6万圆(当时可折合成824美元),按每户6 口人算,人均收入137美元;1978年农户年平均收 入为3893美元,人均649美元,即使考虑通货膨胀 的因素,农户的实际收入也大大提高。
韩国新村运动历史背景及发展简介讲解
韩国“新村运动”历史背景及发展简介从1970年到1982年,韩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新村运动”。
这项运动起源于农村,旨在改变农村环境,提高农民收入的运动为提高韩国农民水平,推动农村全面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新村运动”定义韩国的“新村运动”是指在政府援助下,地方农民通过自助、协作开展各项活动提高自身收入,整顿生产基础,改善生活环境,提高农民意识,活跃集体生活,从而全面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地区开发运动。
二、“新村运动”的原型韩国总统前总统朴正熙在考察庆尚北道清道郡一村庄时发现,该村农民自发组织起来,修缮村内桥梁和道路,改变村庄环境,当地农民呈现出蓬勃向上的生活态度。
朴进尔设想如果在全国农村开展这种建设运动,韩国农村地区会有很大改观。
在1970年4月召开的地方长官会议上,韩国政府正式提出了建设新农村运动,简称“新村运动”。
三、“新农村运动”发展简况(一)背景1945 年韩国光复后, 科技水平的提高推动了经济高速发展。
上世纪60年代后,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过程, 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拉大, 贫富矛盾加剧, 社会分配不公, 官员腐败,学潮频繁。
韩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取得成功, 随着国际交流扩大, 科学技术频繁引进, 国内经济结构出现失调; 而国民伦理道德, 无法用金钱购买也无法引进, 只能靠自己的力量调整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同时, 政府有了雄厚的财力, 有能力支持农村建设, 客观的需要和实际可行, 催生了“新农村运动”。
“新农村运动”中设计实施了一系列农村开发项目, 围绕这些项目开发, 由政府支持、农民自主的家乡建设活动发动起来。
政府向全国所有村庄每村免费发放水泥400 袋, 平均每户4 袋水泥, 并规定只能用于修建桥梁、公共浴池、洗衣场、修筑河堤、村级公路、改善饮水条件和房屋等公共事业, 不得他用。
当年全国35000 个村中近半数村庄表现积极, 完全出乎政府预期。
1971 年, 政府进行了一项调查,根据实际表现把各村分成三类, 成绩最佳为自足村, 表现一般为自助村, 表现最差的为基础村。
韩国新村运动
第5页/共12页
• 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在前面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改善农 村的生活环境,大力增加农民在农业以外的副业及销售方面的收入。
• 政府推进新村运动的重点放在鼓励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特产 农业上,积极推动农村保险业的发展。同时为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为 广大农村提供各种建材支援农村的文化建设和农工开发区建设。 1977年3月大韩商工会议所成立工厂“新村运 动 ”,促进本部的发展。
背景综述:韩国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开展新村运动的?这么做的目
的是什么?
➢ 韩国在60年代迅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工农业 发展失去均衡,城乡差距扩大威胁可持续发展。
工农业发展失调 第一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1962-1966)第一个五年计划 中工业发展速度为7.8%,而农业发展速度仅为5.3%;第 二个五年计划中工业发展速度为10.5%,农业发展速度为 2.5%;两者发展速度之差从2.5个百分点扩大到8个百分点。
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1962年的农户年平均收入是城市居民的71%,而1970年降 到61%。当时在全国的农村人口中,经营不足一公顷耕地 的农户占67%,他们的年平均收入还不到城市居民的50%。
第1页/共12页
农村人口大批流动 农村人口占全国的比例从1950年的70%降到1971年的46%。农村人口的大量
第6页/共12页
成果:物质和精神面貌
改善了农村的交通、住房和饮水条件,推动了电气化,增加了农户收 入,改变了农村地区的整体面貌。 促进了城市面貌的改善,适时有效地缓解了城市化发展带来的交通、 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工厂、企业的“新村运动”促进了经营合理化和现代化,提高生产效 率,推动企业成为国家产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 精神方面的成效:“新村运动”通过实实在在的项目开发以及精神启 蒙与各种培训、教育,激发了农民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培养了农民自 立自强的意识和开拓精神。 • 工厂、企业的“新村运动”激励着人们全心全意投入到经济建设当中, 通过三大秩序运动(精神秩序、行为秩序、环境秩序)为市民 自我约束、爱国敬业、提高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准做出了贡献。而且, 通过强调社会共同体意识,支援农村“新村运动”,社会各界形成了 相互支持与合作、同舟共济的良好氛围。
韩国新村运动的背景、社会特征及其启示韩.
韩国新村运动的背景、社会特征及其启示提要:韩国在60年代迅速推进了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工农业发展严重失去了均衡,农村问题十分突出。
韩国政府和学者们基于国情和农情,经过科学论证,组织实施了新农村建设与发展运动,把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国家伦理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一个资本主义体制和发展中的国家成功地实现了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本文着重对韩国新村运动的发起依据、社会特征、社会效益和如何借鉴进行了分析、评价和比较,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韩国新农村建设一、韩国新村运动的背景(一国民伦理水平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1945年韩国光复后,国家的科技水平日益提高,为60年代和70年代的经济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韩国国民的生活伦理水平严重滞后于经济、科技的发展速度。
毁灭性的朝鲜战争,加上长年的政治动乱,以及循环往复的通货膨胀严重地破坏了韩国国民勤俭节约、相互信任的良好社会风尚和民风民俗。
自60年代以来,韩国工农业发展、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严重失衡,因贫富差距暴发户和贫困户之间的矛盾加剧,社会分配不公、官员腐败,加上学潮频繁,社会不断动荡,民愤一触即发。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大批农村年轻人纷纷涌入大城市,一次又一次冲击着农村原有的传统文化、伦理和秩序。
一到政界选举之际,政治家们为了增加选票,提出很多不能兑现的口号作为政治资本,腐蚀了农民健康、淳朴、自助、自立精神。
韩国人多地少,耕地只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2%,平均每户只有1公顷多。
韩国的人口密度很大,每平方公里480人。
由于人口对有限国土面积的压力日益增大,从而导致地价不断上涨,这种现象尤以城市近郊为显著。
此外,韩国资源匮乏,只有劳动力资源。
基于这种国情,韩国的决策者们一致认为,依靠人力资源开发发展农业与经济是韩国得以快速、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人才资本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有两项至关重要:(1国民的科技水平;(2国民的生活伦理(work ethic水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_浅析韩国新村运动
临崩溃的边缘。为解决农村社会问 容和任务。
题,韩国总统在 1970 年 4 月道长官
“农村启蒙”是第一个任务。韩
会议上提出了“新村培养运动”的建 国农民缺乏个性和开创精神,带有
议。此次会议后,韩国农村立即展开 浓厚的宿命论色彩。为此,韩国政府
了试验性的强调环境改造的“新村 通过一些具有感召力的活动和国民
浩大,整个社会都被动员起来了,但 来举办各种农业技术培训班和交流
农民自始至终掌握着生产经营权, 会。村村设立广播站,村民会馆经常
其根本利益没有受到损害。“新村运 举办讲演会、演出会等各种活动,农
动”是建立在韩国牢固的工业发展 村教育已普及到高中。
基础之上的,政府以工业的强劲增 长为后盾,最大限度给予农村财政
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经验
年以来,韩国政府开始推行“一社一 村”运动,即城里的公司企业自愿与
韩国的“新村运动”,历程之短, 乡村建立合作交流关系,对其进行
成就之大令世人瞩目。这种“就地” “一帮一”支援。这项运动得到了当
现代化运动,既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时韩国总统的首肯,并由农林部列
扩大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途径,又 为 2005 年的重点方针,现已列入新
初始阶段:消除贫困的权宜之计 运动的政策制定工作。政府从中央
经过 20 世纪 60 年代的两个五 和地方各级机关中抽调大批干部派
年计划,到 1970 年,韩国农村贫困 往农村,直接指导运动,正式称之为
落后,粮食自给不足,劳动力老龄 “新村运动”。与“新村培养运动”相
化、弱质化严重;部分地区的农业濒 比,“新村运动”提出了更广泛的内
韩国新村运动的背景
上个世纪 60 年代,韩国在推进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时,也面临工 农业发展严重失衡、城乡居民平均 收入差距拉大、农村劳动力老龄化 严重等问题。韩国政府自 1962 ̄1971 年实施了两个经济发展 5 年计划,重 点扶持产业发展和扩大出口,但在此 期间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调,工农业 发展速度之差从 2.5 个百分点扩大 到 8 个百分点。城市居民和农民的 年均收入也拉大了差距,导致农村 人口的大量流动,并带来了诸多城 市社会难题。而部分农村地区的农业
考察韩国新村运动报告
考察韩国新村运动报告近年来,韩国新村运动备受关注,这场运动致力于通过建设新的城市和社区,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环境。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场运动的背景、特点和影响,本文将对韩国新村运动进行考察和分析。
一、运动背景韩国新村运动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韩国的城市和社区面临着严重的基础设施和环境问题。
长期的战争和过度的工业化,使得城市、社区的环境极为恶劣,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政府开始实施新村运动,将人们从城市转移到新建的社区。
运动的目的是通过优化城市规划、提高环境质量、改善生活条件,以及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
二、运动特点1.创新城市规划:韩国新村运动采用了全新的城市规划理念,通过科技和现代化手段,建立了更加高效、舒适、安全和生态化的城市。
例如,新村运动提倡多层次建筑,将不同的功能分层,使城市空间更加合理和有序;新村中各种公共设施、交通运输系统的建设也大有改善,使得居民出行更加便利和快速。
2.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新村运动以人为本,注重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政府通过建设更多的豪华住宅、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医疗条件、改善城市环境和交通状况,使得居民的生活更加舒适和自由,同时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3.注重环境保护:环境问题是韩国新村运动的一个关键点。
运动中政府加大了环保投入,通过改善空气和水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垃圾处理效率等手段,让新村的环境变得更加清洁、安全和宜居。
三、运动影响1.改善城市环境和生态趋势:新村运动给韩国城市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一方面大大改善了城市环境,另一方面,新城市以低碳、环保为特点,更加注重生态平衡。
因此,韩国成为了一个维护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国家。
2.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韩国成为了世界上一个最具发展潜力和生活水平的国家之一。
这与韩国新村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政府通过新村运动等措施,大力推进了城市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生活的美好。
3.创造了新的城市发展模式: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让全世界看到了一个新的城市发展模式。
韩国“新村运动”与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差异研究
韩国“新村运动”与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差异研究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的发展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提升农村地区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各国都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和措施。
本文将重点研究韩国的“新村运动”和中国的新农村建设这两种不同的农村发展模式,并分析它们的差异和共同点。
一、背景和历史1. 韩国“新村运动”韩国的“新村运动”始于20世纪60年代,该运动旨在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该运动以政府为主导,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供教育和医疗服务、推动农业技术创新等手段来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
2. 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国的新农村建设起步较晚,始于21世纪初。
该政策旨在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途径,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
相比于韩国的“新村运动”,中国的新农村建设更加注重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二、差异比较在研究了韩国的“新村运动”和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之后,我们可以发现两者存在以下差异:1. 目标定位差异韩国的“新村运动”主要关注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活环境和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而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不仅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更加重视农业产业的发展,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
2. 政府角色差异在韩国的“新村运动”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通过投资和政策引导,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
而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则更加注重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和农业产业的市场化发展。
3. 参与方式差异韩国的“新村运动”中,政府主导并动员了大量的农民参与其中,使农民成为决策的参与者。
而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中,除了政府主导,还充分发挥了农民合作组织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农业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吸纳农民参与农村发展。
4. 基础设施差异韩国的“新村运动”在推动农村发展中,较为注重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如道路、供水、排水等。
而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则更加注重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如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以促进农村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韩国新村运动中的共同体意识研究--以农社和契思想为例的开题报告
韩国新村运动中的共同体意识研究--以农社和契思想
为例的开题报告
标题:
韩国新村运动中的共同体意识研究--以农社和契思想为例
背景:
韩国新村运动是20世纪初期的一场重要社会运动,致力于推进农村现代化和农民权利的保护。
新村运动的主要思想是通过发展农村合作社和建立农民自治组织来提高农民福利和改善生产技术。
新村运动在民间产生的农村组织和氛围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共同体意识的追求和强调。
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韩国新村运动中的农社和契思想,探讨韩国社会在当时的共同体意识以及对农村发展的推动作用。
研究内容:
1. 韩国新村运动的背景和发展历程
- 20世纪初期韩国农村的社会经济环境
- 韩国新村运动的形成和发展
2. 农社的形成和运作
- 农民为何倾向于成立农村合作社
- 农村合作社的形成和发展进程
3. 契思想的提出和实践
- 契思想的含义和标志
- 契思想的实际实践过程
4. 共同体意识的探讨
- 农社和契思想在韩国社会中的意义
- 韩国社会在新村运动中对共同体意识的追求
期望结果:
通过对韩国新村运动中的农社和契思想进行研究,本文旨在深入探究韩国当时对共同体的理解和追求。
期望通过对当时的农民自治组织和合作社的研究,发现韩国社会在推进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注重了农民的参与和自治,这对当代韩国社会团结和共同体意识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国“新村运动”历史背景及发展简介从1970年到1982年,韩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新村运动”。
这项运动起源于农村,旨在改变农村环境,提高农民收入的运动为提高韩国农民水平,推动农村全面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新村运动”定义韩国的“新村运动”是指在政府援助下,地方农民通过自助、协作开展各项活动提高自身收入,整顿生产基础,改善生活环境,提高农民意识,活跃集体生活,从而全面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地区开发运动。
二、“新村运动”的原型韩国总统前总统朴正熙在考察庆尚北道清道郡一村庄时发现,该村农民自发组织起来,修缮村内桥梁和道路,改变村庄环境,当地农民呈现出蓬勃向上的生活态度。
朴进尔设想如果在全国农村开展这种建设运动,韩国农村地区会有很大改观。
在1970年4月召开的地方长官会议上,韩国政府正式提出了建设新农村运动,简称“新村运动”。
三、“新农村运动”发展简况(一)背景1945 年韩国光复后, 科技水平的提高推动了经济高速发展。
上世纪60年代后,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过程, 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拉大, 贫富矛盾加剧, 社会分配不公, 官员腐败,学潮频繁。
韩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取得成功, 随着国际交流扩大, 科学技术频繁引进, 国内经济结构出现失调; 而国民伦理道德, 无法用金钱购买也无法引进, 只能靠自己的力量调整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同时, 政府有了雄厚的财力, 有能力支持农村建设, 客观的需要和实际可行, 催生了“新农村运动”。
“新农村运动”中设计实施了一系列农村开发项目, 围绕这些项目开发, 由政府支持、农民自主的家乡建设活动发动起来。
政府向全国所有村庄每村免费发放水泥400 袋, 平均每户4 袋水泥, 并规定只能用于修建桥梁、公共浴池、洗衣场、修筑河堤、村级公路、改善饮水条件和房屋等公共事业, 不得他用。
当年全国35000 个村中近半数村庄表现积极, 完全出乎政府预期。
1971 年, 政府进行了一项调查,根据实际表现把各村分成三类, 成绩最佳为自足村, 表现一般为自助村, 表现最差的为基础村。
对各类村庄采取奖勤罚懒措施, 对表现积极的村庄支持物资水泥每村由400 袋增加到500 袋,并另增1 吨钢筋。
鼓励措施鞭策了后进, 1973 年时全国村庄中基础村还占1 /3, 到1978 年时基础村已全部晋升为自助村, 而自足村上升到2 /3。
(二)“新农村运动”发展阶段韩国政府在推进“新农村运动”中, 还制订了阶段性目标, 每个阶段都超出了预期, 实现了超常规发展。
基础建设阶段( 1971-1973 年):这一阶段由中央政府内务部直接领导并组织实施, 目标是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部分公共事业。
政府支持水泥钢筋等物资, 农民以勤勉、自助、协同精神自主开展家乡建设。
为指导这项建设, 成立了全国性的新农村运动中央协议会, 并形成自上而下的网络。
同时, 成立了新农村运动中央研修院, 培养了大批新农村建设指导员。
增加收入阶段( 1974-1976 年):政府派出农村运动指导员、各级公务员、社会各界负责人分批对农民进行指导, 并动员高校教师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向农民讲授新技术。
政府对成绩突出的村庄提供贷款和优惠政策, 帮助农民提高农作物产量, 并开展多种经营, 增加收入。
同时兴建村民会馆、自来水设施、生产公用设施, 使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农户收入明显增加。
充实提高阶段( 1977-1980 年):因受到国内批评, 政府调整政策,改过去政府主导的“下乡式运动”为乡村民间自发式活动, 把工作重点放在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特产农业, 积极推进农村保险业和农村文化事业。
政府提供建筑材料, 支持乡村文化事业建设和工农业开发区建设。
这个阶段,注重遵循经济规律, 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实效。
国民参与阶段( 1981-1988 年):政府继续调整“新农村运动”措施, 建立并完善全国性的新农村运动的民间组织, 把培训、信息交流、宣传工作交给民间组织承办。
政府通过规划、协调并提供财政、物资、技术支持。
这个阶段着重调整产业结构, 开展多种经营,发展农村金融业、流通业, 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 增加农民收入。
此时, 农民普遍认为, 他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已接近城市居民水平。
自我发展阶段( 1988 年以后):随着新农村运动向城市延伸, 形成整体国民教育和城乡经济交流, 城乡工农差距缩小, 新农村运动演变为国民自我发展阶段。
有助于农村发展的农业科技研究、培训、推广组织, 农村教育机构, 农协组织以及流通、开发、农村经济研究等组织应运而生, 在城乡交流、调整产业结构, 国民思想道德教育发挥着巨大作用, 推动了国家的民主法治建设, 促进了经济稳定发展。
(三) 韩国“新农村运动”主要内容和社会效益新农村运动初期, 针对农民的迫切要求, 把工作重点放在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上, 为此, 采取一系列开发项目和建设工程。
诸如:修建农村公路。
韩国丘陵山区比重大, 许多村庄分布在山沟里, 与外界联系十分困难。
1971-1975 年, 全国农村公路架设桥梁65000 座, 每村都修建了宽3.5 米, 长2~4 公里的进村公路。
到70 年代, 除个别偏僻村庄外, 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
改善住房条件。
1970 年前, 全国250 万农户中80%都住的是传统的茅草屋。
新农村建设开始后, 首先是改造屋顶, 把茅草换成瓦片或铁皮。
农村修通公路后, 建材运输方便, 运输费用大幅下降, 许多农民把改房变成建新房,这一行动仍然得到政府的支持, 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村村通电。
60 年代末, 韩国农村只有20%农户安上电灯, 其余农户仍然使用煤油灯。
由于新农村建设把通电当作一件大事来抓, 90 年代全国就实现了电气化。
由于农民收入的提高, 一旦通了电, 农民就把彩电、电冰箱、洗衣机请回了家。
村村通电, 也为工业品打开农村市场, 扩大内需创造了条件。
改善饮水条件。
过去农民一直饮用井水, 既不方便又不卫生。
像城里人一样, 喝上自来水一直是农民的梦想。
农村建设开始后, 农民把山泉引入贮水池净化, 再用水管接到厨房。
也有的打深井, 用水泵提水引入房屋。
现在, 普遍使用井管挖掘机, 提取干净的深层井水, 更加方便了农户。
推广高产良种。
新农村运动初期,政府就下功夫推广称为“统一系”的水稻高产优良品种, 使水稻每公顷单产3.5 吨提高到4.9 吨, 农民在实践中还学会了“集团栽培”整体高产整套技术,每10~30 户农民, 由一名技术熟练的班组长带领, 共同选种、育苗、插秧、施肥、灌水, 一直到收割。
良种和栽培技术的推广, 使韩国水稻生产水平提高到新阶段。
增加农民收入。
以前, 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低产农作物。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 农户收入除农业收入外还增加了商业、农产品加工、观光旅游非农收入。
非农收入从1994 年的35%提高到2004 年的50%。
就农户人均年收入, 1970 年137 美元, 到1978 年就上升为649 美元, 到目前, 城市居民每收入1 美元农民就收入0.98 美元, 基本持平。
发展农协合作。
为适应市场经济,农民以农协形式发展合作经济, 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
韩国耕地是私有制, 农户属于小农经济。
虽然农业生产由各户分散进行, 但在农协内部创办了农村金融机构, 方便了储蓄同时贷放农业生产资金。
农协还兴办了商业, 为农户提供良种、农药、化肥、农资、家电, 农协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兴建村民会馆。
从1972 年开始,各村纷纷建立村民会馆。
在会馆中, 召开各种村民会议, 还举办培训班、交流会, 农忙时节, 会馆还举办公共食堂,以减轻妇女家务负担。
在农民在会馆集会时, 有关人员同时统计农户收入和农业生产进度。
在会馆中, 还展示本村发展计划和发展蓝图, 动员农民积极参与其中。
会馆的集体活动, 使农民在社会实践中领悟到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
新农村运动的社会实践中, 韩国参照国外经验, 依据自己的条件, 还兴建了地区特产农业、农村观光农业、环境友好型的有机农业、建立了农产品批发市场, 还积极兴办农村福利事业。
经过30 多年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实践, 这一运动已成为国家健康发展的动力。
进入20 世纪90 年代, 韩国政府多次研究, 把新农村运动作为实现新型国家福利文明的具体措施。
把新时期新农村运动的目标定为: 促进区域发展、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具有时代特点的国民精神、提高国家和民族尊严与国际地位、培育共同体意识,实现民族团结和谐。
具体内容包括, 建设美丽舒适的家乡、创造有意义的工作岗位、创建健康社会、建设自豪国家。
并把乡村的新村运动, 深入到家庭, 推进到城市和各工作单位。
(四) 政府在新农村运动中的作用自新农村运动一开始, 韩国政府在组织管理、协调服务、日常运转、教育培训中发挥了主导性的作用。
组织协调。
为适应对新农村运动的领导, 韩国政府在中央、道( 相当于我国的省、自治区) 、直辖市, 市、郡( 相当于我国的地市) 三个行政级别上设立了新农村运动协议会, 中央协议会会长由内务部部长兼任。
面邑( 相当于我国的乡镇) 基层行政机关设立新农村运动促进委员会。
另外, 在中央有关部内设定分管这一工作的处室和负责人。
为防止推委、相互扯皮, 还精简了重复的中间环节, 提高了工作效率。
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公务人员, 给予晋级和升薪。
财政支持。
为支持新农村建设, 韩国政府通过多种渠道筹集经费。
1978年比1971 年支农经费增长了7.8 倍,1994 年政府和民间投资额为110000亿韩元, 90 年代后期投入42 万亿韩元, 进入21 世纪又将投入119 万亿韩元。
政府对农村的财政支持不釆取平均主义, 而是鼓励竞争, 奖励先进, 择优投入。
建立监察制度。
为推动新农村运动正常进行, 韩国政府制定了一系监督检查制度, 对监督对象、范围、方法、信息分析、反馈体系都作了明确规定。
总统个人随时深入农村, 实地检查, 做出指示。
建立培训制度。
韩国政府十分清楚, 新农村运动不是短期内所能完成的, 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因此, 有必要加强新农村指导和公务员的联系, 分工协作。
同时, 对国会议员、各部部长、大学教授以及新闻、企业职工、将军、公务员、指导员集中培训, 共同讨论,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五) 韩国新农村运动的精神实质韩国新农村运动抓硬件建设, 更注重精神道德、思想理念的软件建设。
克服“下乡式”“注入式”工作方法, 自主地建设家乡。
韩国前总理李寿成认为, 新农村运动的基本精神是“勤勉、自助、协同”。
勤勉: 勤劳, 互相鼓励, 充分调动国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自助: 发扬自立自强精神, 激发大家相信自己的力量, 用农民自己的话说,就是“干, 就能行”“我们能做好”“让我们共同过上好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