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管理的方针、政策与制度

合集下载

我国当前环境保护政策的主要内容

我国当前环境保护政策的主要内容

2、谁污染,谁治理政策
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看,环境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又是一种共有资源,为了避免“共有地悲剧”,必须由环境破坏者承担治理成本。这也是国际上通用的污染者付费原则的体现,即由污染者承担其污染的责任和费用。其主要措施有:对超过排放标准向大气、水体等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征收超标排污费,专门用于防治污染;对严重污染的企事业单位实行限期治理;结合企业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
四、限期治理制度
限制治理制度,是指对污染危害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染区域采取的限定治理时间、治理内容及污收费制度,是指一切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生产经营者,按照国家的规定和标准,缴纳一定费用的制度。我国从1982年开始全面推行排污收费制度到现在,全国(除台湾省外)各地普遍开展了征收排污费工作。目前,我国征收排污的项目有污水、废气、固废、噪声、放射性废物等五大类113项。
六、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防止新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又称环境质量预断评价,是指对可能影响环境的重大工程建设、规划或其他开发建设活动,事先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估,为防止和养活环境损害而制定的最佳方案。
七、"三同时"制度
"三同时"制度"三同时"制度是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
八、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
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是指凡是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必须按规定程序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所拥有的排污设施、污染物处理设施及正常作业情况下排污的种类、数量和浓度的一项特殊的行政管理制度。排污申报登记是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基础。排污许可证制度,是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污染总量控制为基础,规定排污单位许可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方式等的一项新的环境管理制度。我国目前推行的是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

中 国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制度

中 国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制度

中国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制度《中国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制度》在当今时代,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议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快速发展经济的国家来说,更是至关重要。

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和制度,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环境保护的方针是“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

保护优先,意味着将生态环境保护置于优先地位,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优先考虑环境保护。

预防为主,强调在可能产生环境问题的源头进行预防和控制,避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发生。

综合治理则是整合多种手段和方法,包括法律、经济、技术等,对环境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治理。

公众参与旨在鼓励广大民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损害担责要求对造成环境损害的行为主体,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赔偿责任。

在政策方面,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

首先是加强环境规划和产业政策引导。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规划,明确环境保护的目标和任务,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指导。

同时,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发展,鼓励发展环保产业和绿色产业。

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也是重要政策之一。

政府不断增加环保资金的投入,用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方面。

例如,建设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设施,改善城市和农村的环境质量。

此外,中国还推行了严格的环境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通过提高环境标准,促使企业采用更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对于超标排放的企业,依法予以严厉处罚。

在制度方面,中国建立了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环境保护法》作为环境保护领域的基本法律,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法律框架。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中国环境保护的重要制度之一。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

(三)环境经济政策


环境经济政策是适用税收、信贷、补贴、收费等各 种经济手段引导和促进环境保护的政策。 环境经济政策大致可分为经济优惠政策、生态补偿 政策和排污收费政策三类。
第二节
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一、环境法律责任
二、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一、环境法律责任
1. 环境行政责任


所谓环境行政责任,是指违反环境法和国家行政法 规中有关环境行政义务的规定者所应当承担的法律 责任。 承担责任者既可能是企事业单位及其领导人员、直 接责任人员,也可能是其他公民个人;既可能是中 国的自然人、法人,也可能是外国的自然人、法人。



1999年6月5日,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环保总 局、机械工业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公布第一批严重 污染环境(大气)的淘汰工艺与设备的通知》,规 定了15种污染工艺和设备的淘汰期限和可替代工艺 及设备。 1999年12月又发布了《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 产品目录(第二批)》,涉及8个行业119项。 2000年6月,再一次发布了第三批目录,涉及15个 行业120项内容。
区域发展成本
社会成本指数
人力资本指数 万人拥有智力资源量 人口发展的压力
单位面积货运周转量 每万人邮电业务总量 每千人拥有的国际互联网用户 千人拥有电话数 GDP占全国份额 人均GDP GDP密度 人均 GDP的增长率 人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人均投资水平 固定资产投资密度 人均储蓄额 资本金份额 人均固定资产净值 固定资产净值密度 非农产值占总产值比例 技术密集型工业产值占总产值比例 空间合理度系数
(一)产业政策
3. 限制和禁止发展的行业政策
1996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环境保护若 干问题的决定》,要求在1996年9月30日前,对小 造纸、小制革、小染料厂及土法炼焦、炼硫、炼砷、 炼汞、炼铅锌、炼油、选金和农药、漂染、电镀、 石棉制品、放射性制品等“15小”企业实行取缔、 关闭或停产。

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

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

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环境保护是一个全球性的重要议题,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也在积极致力于环境保护工作。

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是在长期的实践和总结基础上形成的,旨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以下将对我国的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进行探讨。

一、基本方针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生态、促进可持续发展”。

这一方针强调了资源利用的节约与环境的保护并重,注重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这一基本方针立足于我国国情和实际,对于解决当前的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基本政策1. 加强环境法律法规建设我国坚持以法律为基础,依法管理环境保护工作。

加强环境法律法规建设,提高环境立法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法律执行和监管力度,形成有效的法律保障体系,以确保环境保护政策的切实执行。

2. 推进环境监测与评估加强环境监测与评估工作,建立健全环境监测网络和监测体系,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加强对环境影响的评估,对涉及环境的重大工程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3. 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要切实履行环境保护责任,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加强环境管理,推动企事业单位实施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加强环境监管,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局面。

4.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鼓励和支持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广节能环保技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减少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5. 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合作和交流,加强国际合作机制建设,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积极参与国际环保组织和条约的制定和实施,推动国际环保标准的制定和统一,推动全球环境治理的进程,促进全球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确立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环境保护的重要地位,指导着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

中国的环境管理体系与制度

中国的环境管理体系与制度
1973年12月颁发了《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
2
❖ 法律法创规及建重阶要段文件(1979年——1988年)
1978年国家颁布了新宪法,宪法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 治污染和其它公害。”
1979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1981年5月,国家计委、建委、经委、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联合颁发 了《基本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1974年12月,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正式成立。
❖ 行动:
1973年8月,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 三十二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 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1973年11月,国务院批转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若干规 定(试行草案) 》。(第一个综合性的环境保护法规 )
4
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1983年12月
❖ 党和政府明确宣布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 提出了“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 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 益统一”的战略方针
❖ 确定了符合国情的三大环境政策
❖ 会议明确提出了把强化环境管理作为环保工作的中心环 节,实现了思想认识和工作方式上的重大转变。
3
❖ 重要会议 1979年3月,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召开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 1982年8月,全国工业污染防治会议在北京召开。 1983年12月,国务院召开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 机构: 1979年3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在成都成立 1980年2月,中国环境管理、经济与法学学会在太原市成立 1980年,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成立 1984年5月,国务院成立环境保护委员会 1982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成立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并将原国务院环境 保护领导小组撤消,其办公室并入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称环境保护局。 1984年底,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局升格为部委归口管理的国 家局,对外称国家环境保护局。 198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将国家环境保护局从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 独立出来,成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5.2《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课件1(9张ppt)(湘教版选修6)

5.2《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课件1(9张ppt)(湘教版选修6)

“思考”向导
有两个原因经常造成环境破坏:犯罪人“无意识犯罪” 或者绕行心理尤其突出: ①由于是公共物品,产权所有不明确,管理主体不直观,容 易造成人们任意使用的倾向,攫取自然资源和肆意排放污染 物似乎不需要负任何责任的错觉 ②环境犯罪的危害后果往往不是直接显现出来,经常是没有 直接受害者,或者受害者较多,难以找到诉讼的主题,对于 “受害的环境”而言甚至不可能成为诉讼主体,凡此种种属 于“控告都空缺”。因此加强环境法则的宣传,让个人了解 哪些行为是环境法所制止的,了解环境法是如何认定犯罪后 的严重程度等内容将有利于减少环境犯罪,对促进环境保护 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 炒股配资 https:// 炒股配资 ;
铁可能是太硬了,这壹下子砸到了对方,对方嗷叫了壹声,然后便如壹阵风似の,又逃进了洞内,壹下子就消失不见了.根汉还没来得及看到是什么东西,这家伙已经逃到里面去了."难道这里面还住着生灵?"根汉眉头紧锁,用力の揉了揉自己发麻の四肢,往嘴里丢下了几粒丹药,这才感觉好了壹 些."至尊剑不会被拿走了吗?"想到至尊剑,根汉の脑子清醒了不少,他拿着黑铁继续往前走.才走了几十米,他立即感觉好多了,这里面の空间又恢复了正常,自己の元灵之力可以正常使用了.而且这里面也没有什么黑暗炼灵,黑暗炼灵都被挡在了外面,洞体内也没有布置什么法阵之类の,根汉 立即感觉轻松了不少.那种掌控天下の感觉又回来了,根汉立即轻松了许多,继续拿着黑铁往深处走.穿过了壹条五百米长左右の幽暗通道,进入到前面壹个三叉路口,根汉试着用天眼去看每壹个路里面の情况,却无壹看得透."从左边の查起吧."他试着感应着至尊剑の气息,不过同样是壹无所 获,没有任何の感应.沿左侧の这个路口,前进了壹千米之后,前面终于是出现了壹座法阵了,壹座像透明薄膜壹样の东西,出现在了路口の面前

环境保护十大方针

环境保护十大方针

我国环境保护十大方针(按时间顺序整理)韩雨 1403210410摘要: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令人堪忧。

自1972年以来,我国环境管理工作走过了一条艰难而又漫长的道路,逐步在实践中确立了环境管理的方针体系,建立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污染者负担”,“强化环境管理”为核心的政策体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本文以时间顺序,整理出了我国自1973年起确立的十大环境保护方针政策,对其进行了详细阐述。

同时,将新出台的“水十条”进行了整理与阐述。

关键字: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水十条1.环境保护“32字”方针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确立了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即“三十二字”方针,就是指“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这一方针是符合中国当时的国情和环境保护的实际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对我国环境保护起积极作用。

根据32字方针,国务院制定并公布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环境保护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规定》作出十个方面政策规定:做好全面规划;工业要合理布局;逐步改善老城市的环境;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加强对土壤和植物的保护;加强水系和海域的管理;植树造林、绿化祖国;认真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大力开展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工作,做好宣传教育;环境保护所必要的投资、设备、材性要安排落实。

2.“三同步、三统一”方针“三同步”是制定环境保护规划、确定政策、提出措施以及组织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指出要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解决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过程之中;“三统一”是贯穿于“三同步”的一条基本原则,旨在克服只顾经济发展的观点,强调整体的综合利益,也可以认为是各项工作的一条基本准则。

3.持续发展战略方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结束以后,1992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确定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目标、政策框架和实施方案。

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

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 理”的政策
(1)“预防为主”的政策,就是把消除污染、 保护环境的措施实施在经济开发和建设过程 之前或之中。从根本上消除环境问题得以产 生的根源,大大减少时候治理所要付出的代 价。
(2)主要内容是: 把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
划中去进行综合平衡; 实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实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实行污染防治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
推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 济政策
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 保护的价格、税收、 信贷、贸易、土地 和政府采购等政策 体系。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1.
缓解资源供给不足 的矛盾
2.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加强科学技术和环保产业的支撑能力
1、依靠科技创新加强环境保护
要把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结合起来,集中力量组织攻关,力争在环保关键技 术、共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 当前要优先开展环保战略、标准、环境与健康等研究,鼓励对水体、大气、土壤、 噪声、固体废物、农业面源等污染防治,以及生态保护、资源循环利用、饮水安 全、核安全等领域的研究和技术开发,组织对污水深度处理、燃煤电厂脱硫脱硝、 洁净煤、汽车尾气净化等重点难点技术的攻关,加快高新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 积极开展技术示范和成果推广,切实提高我国环境保护的科技含量。
加强环境保护的立法和执法; 建立全国性的环境保护管理网络; 运用各种宣传媒体广泛动员民众参与环 境保护,并在教育体系中逐步加强环境意识 教育;
二、我国环境保护单项政策
环境保护单 项政策
保护产业政策
保护经济政策
产业发展政策
产业调整政策
污染防治经济优 惠政策
资源生态补偿政 策
污染费污染税政 策
二、我国环境保护单项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议通过了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环境保护文件《关于保护 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经国务院以“国发 〔1973〕158号”文批转全国。
(二)1983年—1996年
1983年12月,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 环境保护为基本国策; 提出三同步、三统一的环境战略方针; 制定了三项基本环境保护政策—预防为主、防治
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向全国人民、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不仅认识到存在环境 污染,且已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而且有决心去治理污染。 会议作出了环境问题“现在就抓,为时不晚”的明确结论。
审议通过“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 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32字环境 保护方针。
1989年4月,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新的环境管理 制度和措施,使环境管理走上规范化轨道。
1992年, 制定了《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提出可持续 发展的思想;
《中国21世纪议程》和《中国环境保护行动计划》,确定 了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
1993年10月,召开第二次全国工业污染防治会议,提出 了推行清洁生产、实施全过程控制的工业污染防治对策。
2.“三同步、三统一”的方针
经济体制改革后出现了新的环境问题,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 的关系如何?
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三同步、三统一” 的方针。迄今为止一直指导着我国环境保护实践的基本方 针。
三同步: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前提, 预防为主)、同步实施(关键)、同步发展(目的);
国家还制定了若干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和环 境管理条例、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产业、行业政策、 技术政策、经济和技术法规及履行国际公约的措施和对策。
(三)1996年—现在
1996年7月,国务院召开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做出了《关于环 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新的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和措施。 启动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和《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 实施33211计划(三河、三湖、两区、一市、一海),提出污染治 理与生态保护工程— 环境保护进入新的阶段。
起步阶段的主要标志
1973年8月,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通过了环境保护 三十二字方针和第一个环境保护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 境的若干规定》。
1974年10月,国务院成立环境保护领导小组,之后,各省、 市、自治区、直辖市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建立了相应的环境 保护机构和环境科研、检测机构。
1977年4月,国家计委、建委和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 发布《关于治理工业“三废”开展综合利用的几项规 定》—以三废治理和综合利用为主要内容的污染防治工作 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同时开展了重点污染源的调查。
中国于1972年发生了几件较大的环境事件
大连湾污染 事件:涨潮一片黑水,退潮一片黑滩,因 污染荒废的贝类滩晾5000多亩,每年损失海参1万多 千克,贝类10万多千克,蚬子150多万千克;
北京鱼污染事件:官厅水库的水受污染造成市场出售 的鱼有异味;
松花江水系污染:一些渔民食用江中含汞的鱼类、贝 类,已出现水俣病(甲基汞中毒)的症兆。
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 1984年5月,国务院作出《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
并成立了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领导组织和协调全国环 境保护工作。
1988年,成立国家环境保护局,被确定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
1985年,河南洛阳召开城市环境会议,提出“综合整治” 的环境管理思想。
以上标志着中国的环境管理从“以治代管”的微观、分散 治理转变到“以管促治”的综合治理上来。
1978年2月,五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 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止污 染和公害”—奠定了环境法制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的 基础。
1979年9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பைடு நூலகம்试行)—环境保护开始走法制建设的轨道。
1981年4月,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 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要求对企业、自然资源和自 然环境加强管理和监督,切实执行国家的有关政策和法 规。
中国环境管理的方针、政策 与制度
我国环境管理的发展历程
(一)1973~1983年
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73.8.5~8.20) 召开背景
a.大连湾污染事件—第一声警钟 b.北京鱼污染事件—第一次治理 c.72年6.5~6.16,联合国人-环会议—中国环保事业的序幕
高层人士认识到中国也有环境问题
三统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重申了这一基本方针,并与
国家的发展战略紧密结合,阐述为: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贯彻“三同步”方针,推进两个根本转变,实现“三效益” 统一。
(二)中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 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为什么? 1、中国的国情决定 人口大国、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科学技术水平落后,经济基
198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这一阶段,人们认为环境问题是由于工业发展而带来的
污染问题,把环境管理简单地理解为采取各种手段和措 施控制污染
•主要成绩
a.初步实现了对环境问题认识上的转变: “三废”治理—环境保护;
b.初步实现了环境管理思想认识的转变—依法管理;
c.建立了国家、省两级环境管理机构和“老三项”环境管 理制度; d.治理了一批重点污染源。
二、中国环境保护方针与政策
(一)中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 1。 “三十二字”方针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 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被确定为环境保护方 针,写进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和《中 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试行法。
础薄弱,环境问题历史欠帐太多,使得环境难以持续。 环境保护的目的:改善和保护环境质量;
维持资源的永续利用。 2、由中国的环境状况决定 1)环境污染问题
河流
长江
黄河
珠江 松花江
海河
2002年,七大水系741个重 点监测断面
淮河 辽河
太湖
三湖富营养化比较
2002年近岸海域水质类别
四大海域一、二类海水比 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