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10kV配电网中性点不接地系统运行分析

农村10kV配电网中性点不接地系统运行分析
农村10kV配电网中性点不接地系统运行分析

农村10kV配电网中性点不接地系统运行分析

发表时间:2017-11-15T18:47:46.597Z 来源:《电力设备》2017年第20期作者:牛鹏程史红辉[导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10kV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在单相接地故障时的短路电流大小,对配电网采用自动跟踪消弧线圈成套装置的工作原理和性能进行了详细地阐述,有利于提高10KV配电网的运行可靠性。(国网西安供电公司陕西西安 710032)摘要:本文分析了10kV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在单相接地故障时的短路电流大小,对配电网采用自动跟踪消弧线圈成套装置的工作原理和性能进行了详细地阐述,有利于提高10KV配电网的运行可靠性。关键词:消弧线圈;中性点不接地系统;自动跟踪消弧线圈 0 引言

在电力系统中,10 k V 配电网变压器的中性点的连接方式通常采用不接地方式(非直接接地,又称中性点绝缘)、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和经电阻接地方式三种。这几种方式在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接地电流较小,又被称为小电流接地系统。现代化大中城市电网改造过程中电缆线路逐渐取代架空线路,由于电缆线路的单相接地电容电流远比架空线路大,因此城市电网一般采用低电阻的接地运行方式。而农村 10 k V 配电网多以架空线路为主,一般采用消弧线圈接地运行方式。

1 10kV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的特点

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是与电压等级、单相接地短路电流大小、过电压水平、保护配置等因素有关。10kV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小电流接地系统)具有如下特点:当其中一相发生金属性接地故障时,故障相对地电位为零,其它两相对地电压比故障前升高√3倍,通常情况下,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流过故障点的短路电流为全部线路接地电容电流之和,电流值不大,自动装置发出接地信号,电网可继续供电2个小时。单相接地故障如图1。

图1 单相接地时的中性点不接地

10kV配电网中单相接地电容电流大于10A后,将带来一系列危害。当发生间歇弧光接地时,可能引起高达3~4倍相电压的弧光过电压。检修人员误触带电部位时,由于接地电流过大,可能造成人员的伤害,甚至伤亡。

2 架空线单相接地电容电流的计算本文讨论架空线电容电流的计算方法有以下两种:(1)单相对地电容电流计算。

Ic=√3×UP×ω×C×103

式中: UP━电网线电压(kV)

C ━单相对地电容(F)

(2)根据经验公式。

Ic= (2.7~3.3)×UP×L×10-3

式中: UP━电网线电压(kV)

L ━架空线长度(km)

2.7━系数,适用于无架空地线的线路

3.3━系数,适用于有架空地线的线路规范规定变电所增加电容电流的计算

供电公司配电运行班工作计划

供电公司配电运行班工作计划 供电公司配电运行班工作计划 供电公司配电运行班工作计划 一、抓好安全管理: 配电运行班管辖着560条280公里10kv配电线路和10公里低压线路,如何保证安全、可靠运行是我们的工作核心。首先利用工区安全、运行分析会和班组安全活动注重抓好班组安全教育,及时传达上级安全会议精神和各级领导讲话要点,使班组人员能及时提高安全意识。 同时抓好安全责任的落实及责任制考核,及时奖惩。平时凡发生障碍或不安全的苗子应及时抓住不放,认真分析,查找原因,落实责任。其次提高设备消缺率。消除设备缺陷是确保安全生产的基础。一是加强对新投运线路的验收力度、努力做到新建工程少缺陷或零缺陷投运,有效地降低缺陷的发生率;二是抓好线路巡视周期、巡视质量和提高判断缺陷类别能力,认真制定班组消缺计划,督促检修单位加大消缺力度,实现公司年度消缺率指标。 二、抓好设备管理。 (1)、要进一步完善配电设备现场标志(色标、相位标志)与基础台账建设,做到图纸与参数表格一致、与现场一致。要加强设备变更、图纸资料的更改力度,从而确保10kv线路图纸资料与现场的唯一性、准确性。并积极与电缆运行班共同完善10kv线路图纸,使线路与电缆在一张图纸上反映。 (2)、积极配合工区做好电力设施防盗和防外力破坏措施,努力减少配电设备盗窃和外力破坏事件的发生。一是针对配变被盗频繁发生地区,继续在配变盖板上加装防盗栓。二是加大电力设施防外力破坏的宣传、警告力度。沿线增加悬挂警告牌的密度,凡机动车易撞杆塔处均涂红白相间的萤光警告漆。三是加强报案力度。偷盗和外力破坏事件发生后,立即向本公司相关职能科室汇报和到当地公安机关报案,争取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和及时结案。四是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对外力破坏的肇事单位或个人进行索赔。 (3)、努力做好的迎峰度夏工作,尽量避免低电压现象的出现,全力以赴做好配变高峰负荷测量、配电设备测温检查等工作。确保配网设备承载高温高峰负荷的迎峰度夏工作平稳过渡,也为下一步配网改造工作掌握第一手的依据。 三、抓好抢修管理。 1、加强抢修管理提高反应速度、抢修能力和抢修质量,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和消除故障。运行、抢修人员做到分工不分家,全力以赴做好抢修工作。在的迎峰度夏和多次台风的自然灾害的袭击中,我们班组团结拼搏,快速反应和有效地组织抢修,及时地恢复供电,得到了公司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在中,我们班组仍要保持团结拼搏的精神,把我公司的“窗口”——抢修服务做好,做强。 2、目前,全系统在开展向“刘平”同志学习的活动,我们班组通过认真学习刘平同志的先进事迹,把“亲情服务”这种理念落实抢修工作中去。在抢修服务中,我们的抢修人员力求时时把用户的利益把在首位,牢记服务宗旨,恪守服务承诺,以用户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服务工作的惟一标准,克服困难,尽最大努力为用户提供方便,让用户更加满意。在我们要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严格遵守服务承诺,以高昂的服务热情,争先创优的工作姿态,精湛的服务技能努力提升抢修服务水平。

变压器中性点接地方式分析与探讨

变压器中性点接地方式分析与探讨 [摘要] 概述目前电网中变压器中性点接地方式,进行分析与探讨,提出看法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 中性点方式优点缺点发展方向 1.概述 中压电网以35KV、10KV、6KV三个电压电压应用较为普遍,其均为中性点非接地系统,但是随着供电网络的发展,特别是采用电缆线路的用户日益增加,使得系统单相接地电容电流不断增加,导致电网内单相接地故障扩展为事故。我国电气设备设计规范中规定35KV电网如果单相接地电容电流大于10A,3KV —10KV电网如果接地电容电流大于30A,都需要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而《城市电网规划设计导则》(施行)第59条中规定“35KV、10KV城网,当电缆线路较长、系统电容电流较大时,也可以采用电阻方式”。因对中压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世界各国也有不同的观点及运行经验,就我国而言,对此在理论界、工程界也是讨论的热点问题,在中压电网改造中,其中性点的接地方式问题,现已引起多方面的关注,面临着发展方向的决策问题。 2.中性点不同的接地方式与供电的可靠性 在我国中压电网的供电系统中,大部分为小电流接地系统(即中性点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或电阻接地系统)。我国采用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已运行多年,但近几年有部分区域采用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为此对这两种接地方式作以分析,对于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因其是一种过度形式,其随着电网的发展最终将发展到上述两种方式。 2.1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 世界上以美国为主的部分国家采用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原因是美国在历史上过高的估计了弧光接地过电压的危害性而采用此种方式用以泄放线路上的过剩电荷来限制此种过电压。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中,一般选择电阻的值较小。在系统单相接地时,控制流过接地点的电流在500A左右,也有的控制在100A左右,通过流过接地点的电流来启动零序保护动作,切除故障线路。其优缺点是: 2.1.1.系统单相接地时,健全相电压不升高或生幅较小,对设备绝缘等级要求较低,其耐压水平可以按相电压来选择。 2.1.2.接地时由于流过故障线路的电流较大零序过流保护有较好的灵敏度可以

农村配电网工程施工技术分析

农村配电网工程施工技术分析 摘要: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农村配电网供电的整体水平相对来说都比较低,为了对于农村配电网的改造成果进一步进行巩固,那么就应当在农村配电网 建设管理方面不断地进行加强,从而使得农村配电网安全运行从根本上得到了有 效保障。 关键词:农村电力;配电网;运维管理 引言 农村区域在产业发展和经济变化中对配电网的稳定性需求不断扩大,在现有 的条件和环境下需要结合农村区域中配电网的特征来进行运维管理的加强和优化,具体的措施则需要结合具体的问题来进行设计,包括在运维管理中人员管理问题 和结构设计问题等。 1农村配电网建设特征 首先,农村地区的工作环境比较复杂,由于配电网工程的重要作用,施工的 时候对于施工地点的准确性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一旦配电工程的位置出现了错误,那么就会影响到工程的质量。而农村地区各村之间电力网络的架设并没有统 一的规划,因此线路的交叉点比较多,电源网点的数量也很多。在这种条件下, 配电网络很容易出现反供电现象。其次,农村地区配电网的施工点数量多、线路长。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处于地广人稀的状态当中,村与村之间的距离非常远,为了保证每家每户都能正常供电,就要增设大量施工点,而施工点的增加,就导 致了工程建设整体难度的上升。最后,农村配电网工程建设的环节多,配电网是 整个电力供应网络的基础,是一种技术含量很高的工程,其工作的环节非常复杂,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很容易因为忽视某个细节而造成事故。为了保证施 工人员的安全,在建设过程中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来提升安全管理的质量。 2农配网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2.1农配网工程对于项目进行改造的时候,实际工程规划负荷和前期工程规划负荷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差别,用户在进行接线改造的时候,对于三相负荷 平衡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相对来说比较低,从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增加线 损与电压降低以及变压器过热等等,最终对于农村配电网的供电质量造成了非常 严重的影响; 2.2农配网进行了多次改造以后,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新材料与新设备以及新工艺。其中相关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需要进一步进行提高,和改造之后的农配 网的专业管理技能之间不是非常的匹配,从而无法保证农配网工程建设的安全和 质量; 2.3需要进一步提高农配网结构与布局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当前时代之下,农村人民的生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农配网负荷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与此同时给农配网造成了非常大的负担。从而引发了很多问题:农配网的运行线损非常大,经常发生故障现象;农配网的负荷量非常大,会给相关用户用电电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影响;没有对线路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布,经常出现迂回与超半径供电现象; 2.4农网配电变压器配置也不是非常的合理。当前部分地区的配电变压器容量和实际电力负荷之间不是非常的匹配,这样就使得农网配电变压器的负荷运行远 远大于经济负荷运行,对于农网运行的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影响,加长了 空载时间的同时,所出现的线损现象也十分的严重。

电力运行安全及配电网的安全运行分析

电力运行安全及配电网的安全运行分析 发表时间:2018-06-20T10:29:30.330Z 来源:《电力设备》2018年第4期作者:郁春苗陈卓轶吴艳红秦小妹 [导读] 摘要:配电网是电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临泉县供电公司安徽阜阳 236400) 摘要:配电网是电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和提高电力系统运行安全稳定性的对策研究是保证电力系统配电网安全和保证供电可靠性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本文根据笔者工作实践,对电力系统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意义、电力系统配电网安全运行问题、原因及加强配电网安全运行管理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电力系统;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管理 1.电力系统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意义 配电网是电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保证配电网的安全运行,才能够确保电力系统的运行质量。据统计,我国因为配电网故障而引起的停电事故占到了整个停电事故的 80%以上。所谓配电网也就是将供电系统与用户相连接的一种电力传输设施,当配电网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到用户的正常使用,这直接影响到用户的生活、工作与学习。 2.电力系统配电网安全运行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配电网的安全设计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配电网的建设也越来越多,有些配电网的建设时间相对比较长,并且在建设过程中并没有将未来的用电需求考虑在其中,所以这类配电网往往缺乏整体性,管理效率不高,直接影响到配电网的安全运行。从目前的配电网建设来看,大多都是采用放射式网状结构进行布局,通过实践,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但是这种结构在运行过程中不够安全可靠,当发生故障时,其影响范围极为广泛。 2.2 电力系统配电网管理与维护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在配电网建成并投入使用的过程当中,对设备、线路的管理与维护工作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电力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当前我国配电网的覆盖而积广泛,承担的输电任务重大,然而受到自动化水平的限制配电网运行事故的处理过程依然需要技术人员的协助。当前,负责配电网日常维护与检修工作的维修管理人员的数量已经无法满足配电网安全运行维护的需求。 2.3环境因素对配电网安全运行的影响 外部的环境情况同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电力配电网的安全性。 2.4设备问题 在我国仍然还有一些地区因资金不足、设备陈旧、科技含量不高而导致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设备缺陷主要是指设备本身存在质量问题或是设备受到破坏,从而导致电网运行发生故障,例如接管过热直接烧断导线等。 2.5人为因素 人为外力主要是指人通过一系列行为来损毁电网系统,使得电网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而人们的这些行为大多数是因为疏忽和蓄意致使的。 2.6自然因素 主要是指狂风、暴雨、雷击和冰雪等多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坏,最终致使电网无法正常运行。 2.7 调度缺乏科学性 虽然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已广泛运用于电网运行中,但由于实际运行与管理电网调度系统的经验不足,加上没有制定全面且系统的管理制度,导致电网调度系统的日常维护和安全运行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问题。展开电网调度工作时,因调度人员缺乏业务素质与专业技能,使得调度工作无法正常进行,且极易产生错误操作与错误调度情况,给电网调度安全运行带来了严重性危害。 3.如何加强配网安全管理 针对上面提出的一些配网安全管理的问题,需要找出具体的解决措施,从而提高我国城市电网安全管理的水平,保证城市生产、居民生活的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 3.1及时更新硬件设施 对于老城区的电网要及时更新,并检查其硬件的安全运行情况。系统地整理设备的运行期限,对设备运行状况进行管理,对一些超期运行的电缆、变压器等设备,要有计划地更换,使电网系统能够平稳运行,提高供电可靠率。运行人员要做好线路设备的巡检工作,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进行整改,避免发生供电安全事故,完成闭环管理。对于薄弱的网架要定期进行检测,及时更换网架,把好设备选型以及设备质量的关卡,要选用寿命长、质量好、无安全隐患的网架。 3.2使用自动化配网管理 我国城市应当使用自动化系统管理电网。对配网运行过程机器设备、事故状态的监测保护进行控制,对配网运行实行信息自动化管理,有效地减少配网的工作流程以及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对配网电量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合理规定正常的供应,加强客户端用电检查,严禁超负荷用电,从而降低配网运行事故的风险。建立电网自动检测系统以及安全事故、安全隐患自动提醒服务,通过科技手段,提高故障检测和排查效率,进一步提高供电可靠率。扩大整个电网自动化管理的范围,利用网络监控的手段对配网的安全运行进行管理,大大提高了配网工作的效率。 3.3对配网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定期对配网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提高配网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在实际工作中,配网人员要遵守相关的安全规章制度,按照工作的流程和要求开展相关工作,不能单凭经验做事,要严格使用管理表单,做好事前的安全风险评估,消除安全隐患。对人员进行培训能够有效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配网安全工作的效率。 3.4健全配网合环设置 我国城市应加强配网基础管理,健全配网设备台账,设置10kV配网合环操作模式并大力推广,这样就能够减少对外停电时间,提高供电的可靠性,这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还可以在10kV线路上增加线路开关,更大范围实现合环操作,这对于提高电网安全有重要意义。

##县供电公司运行月报分析

2013年2月**县电力公司农电生产月报分析 一、农村电网设备情况 1、基本情况介绍 1)截至2月底,本地区农网共有35kV变电站9座。其中局属35kV 变电站9座,主变压器19台、总容量155.9MVA;用户资产35kV变电站0座,主变压器0台、总容量0MVA。 表格: 2)截至2月底,在局属35kV变电站中有9座变电站实现了双电源供电,占总数的100%;有9座变电站为综自站,占总数的100%;有9座变电站实现了无人值班,占总数的100%(以上比例均指相对于局属35kV变电站的总数);有9座变电站已达到标准化变电站的要求,占应达标数的100%。 表格: 3)截至2月底,局属35kV线路15条99.901公里,有15条已达到标准化线路的要求,占应达标数的100%;10kV线路79条、1109.262公里,其中有78条已达到标准化线路的要求,占应达标数的98%。 表格: 4)截至2月底,共有配电变压器5002台、597.495MVA,其中局属配变2808台231.13MVA;用户配变2194台、366.365MVA。 表格: 2、增减情况 本月新增35kV变电站0座,分别为0;退役35kV变电站0座,分别为0。新增35kV主变压器0台、退役0台,。(此处请列出新增、退役主变的具体原因、容量和站名)。 新增35kV线路0条、0公里,退役35kV线路0条、0公里;新增10kV 线路0条、0公里,退役10kV线路0条、0公里。新投35KV线路为:。新投10KV线路为,长度为0公里。(要求对新投和退役的线路应说明名称、长度和原因) 新增配电变压器9台、退役0台,其中局属配变新增3台、退役0台,用户配变新增6台、退役0台。 3、其他情况说明(可选)

浅谈10KV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

编号:AQ-JS-06625 ( 安全技术)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浅谈10KV配电网中性点接地 方式 Discussion on neutral point grounding mode of 10kV distribution network

浅谈10KV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 使用备注:技术安全主要是通过对技术和安全本质性的再认识以提高对技术和安全的理解,进而形成更加科 学的技术安全观,并在新技术安全观指引下改进安全技术和安全措施,最终达到提高安全性的目的。 1.三种不同接地方式 在我国的10kV配电系统中,中性点的接地方式基本上有三种:中性点绝缘接地方式、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和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这三种接地方式各有优缺点,特别对于小电阻接地和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孰优孰劣问题,一直存在不同的观点。 1.1中性点不接地 中性点不接地方式是我国10KV配电网采用得比较多的一种方式。这种接地方式在运行当中如发生了单相接地故障,由于流过故障点的电流仅为电网对地的电容电流,当10kV配电系统Ijd限制在10A以下时,接地电弧一般能够自动熄灭,此时虽然健全相电压升高,但系统还是对称的,故可允许带故障连续供电一段时间(规程规定为2小时),相对地提高了供电可靠性。这种接地方式不需任何附加设备,只要装设绝缘监察装置,以便发现单相接地故障后能

迅速处理,避免单相故障长期存在发展为相间短路故障。 由于中性点不接地方式中性点对地是绝缘的,当发生弧光接地时,由于对地电容中的能量不能释放,因此会产生弧光接地过电压或谐振过电压,其值一般可达2—3.5Uxg,会对设备绝缘造成威胁。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普遍使用的小电流接地系统选线装置的选线准确率比较低,还未能够准确地检测出发生接地故障的线路。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一般采用人工试拉的方法寻找接地点,因此会造成非故障线路的不必要停电。 1.2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 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即在中性点与大地之间接入一定阻值的电阻,该方式可认为是介于中性点不接地和中性点直接接地之间的一种接地方式,世界上以美国为主的部分国家采用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采用此种方式,用以泄放线路上的过剩电荷,来限制弧光接地过电压。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中,一般选择电阻的值较小(工程上一般选取10~20Ω)。在系统单相接地时,控制流过接地点的电流在10A~500A之间,通过流过接地点的电流来启动

变压器中性点接地刀闸的操作

变压器中性点接地刀闸的操作 变压器中性点接地刀闸的切换,是变压器操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电网实际操作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1.对变压器进行操作前,一般应先推上变压器中性点接地刀闸,操作完毕后,再将变压器中性点刀闸置于系统要求的位置,以防止操作过电压危及设备安全。 2.在三圈变压器高压侧停电,中、低压侧运行的方式下,应推上高压侧中性点接地刀闸。 因为在这种方式下,虽然变压器高压侧开关在断开位置,但其高压绕组仍处于运行状态,为 保证该方式下变压器高压侧发生故障时,零序电流等保护能够正确动作,故应推上变压器中 性点接地刀闸。 3.变压器停电检修时,应拉开其中性点接地刀闸。不论是中性点直接接地还是中性点不接地系统,正常运行中其中性点都存在一定的位移电压,该中性点位移电压在系统发生单相 接地等故障时会增大。如果在停电检修时不将检修设备中性点与运用中设备的中性点断开, 就有可能使这些电压通过中性点传递到检修设备上去,危及人身和设备的安全。因此,拉开 被检修设备的中性点地刀,应作为现场保证安全的技术措施之一予以落实。

4.同一厂站多台变压器间中性点接地刀闸的切换,为保证电网不失去应有的接地点,应采用先合后拉的操作方式,即先合上备用接地点刀闸,再拉开工作接地点刀闸。 5.自耦变压器和绝缘有特殊要求的变压器中性点,应采取直接接地方式,不宜切换。由于自耦变压器的特殊结构,其一、二次绕组之间不仅存在磁的联系,而且还有电的联系,为避免高压侧网络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在低压绕组上出现超过其绝缘水平的过电压,其中性点必须直接接地。对于绝缘有特殊要求的变压器,为防止过电压危及设备安全,其中性点也宜直接接地。 6.对变压器中性点接地刀闸的操作,必须同步进行零序保护的切换。在一、二次切换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必须根据现场变压器零序保护的配置和实际接线,合理安排一、二次操作步骤,严防不合理的操作顺序引发操作事故。 7.变压器中性点接地运行方式的变更,应根据系统总体要求,按照保持网络零序阻抗基本不变的原则,由调度下令进行

县供电公司2011-2015年配电网设备故障分析报告

2011-2015年配电网设备故障分析报告 国网高台县供电公司 2016年5月

一、概述 由于2011年至2013年度高台县供电公司尚未直管,省市公司配电网专业管理未延伸至县公司,2014年之前高台县供电公司配电网故障详细基础数据按照规定只做一年保存,未做长期保留,且统计口径不齐、失去了参考分析的价值。 2014年高台县10千伏配电网设备基本情况为: 至2014年底,高台县供电公司共管辖10千伏线路43条1413.12千米;10千伏配电线路按照在运时间,运行10年以内的共7条,197.16公里;运行10-20年的共7条,229.81公里;运行20年以上线路29条,983.15公里。 2014年配网基本故障情况为: 2014年1至12月份,配网故障154次(其中:重合成功118次、接地2次,重合不成功34次),线路平均每百公里跳闸次数10.89次,年平均跳闸3.581次/条。全年累计故障停电时间63.71小时,平均每百公里4.51小时。 引起线路跳闸的主要原因:鸟害46次(29.9%)、外力破坏26次(16.9%)、树障21次(13.7)、运维责任17次(11.01%)、用户侧原因44次(28.5%)。鸟害、外力破坏和用户设备原因,是造成全年跳闸的三大主要因素。 2015年高台县10千伏配电网设备基本情况为: 至2015年底,高台县供电公司共管辖10千伏线路43条1444.57千米;0.4千伏线路1031.3公里;配电变压器配电台区2588台22.12万千伏安,为城乡8.2万户客户供电。

10千伏配电线路按照在运时间,高台县供电公司共管辖10千伏线路43条1444.57千米;10千伏配电线路按照在运时间,运行10年以内的共7条,231.61公里;运行10-20年的共7条,229.81公里;运行20年以上线路29条,983.15公里。 2015年配网基本故障情况为:2015年1至12月份,配网故障203次(其中:重合成功135次、接地15次,重合不成功53次),1至9月份跳闸195次,占全年96.05%,10月至12月跳闸8次,占全年3.03%。线路平均每百公里跳闸次数14.05次,年平均跳闸4.72次/条。全年累计故障停电时间78.86小时,平均每百公里5.46小时,重合闸不成功跳闸和接地导致线路故障停电平均每次1.48小时。 引起线路跳闸的主要原因:鸟害82次(40.49%)、外力破坏43次(21.18%)、树障33次(16.25%)、运维责任22次(10.83%)、用户侧原因23次(11.33%)。鸟害、外力破坏和树障,是造成全年跳闸的三大主要因素。 2014年至2015年配电线路总体情况: 表1 国网高台县供电公司配电线路总体情况 二、故障原因分析 (一)故障总体情况

10kV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

10kV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 【摘要】本文就10KV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作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可供有关人员参考借鉴。 【关键词】中性点;接地;小电阻;消弧线圈 1.前言 电力系统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综合性技术问题,是关系到电力系统运行可靠性的一项重要选择。其中性点接地方式是城市电网规划、设计和运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随着我国投入巨资进行城市电网建设与改造以来,城市电网电缆线路增多,网络联系增强,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电容电流增大,因此,采取何种中性点接地方式有利于抑制过电压的发生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2.中性点接地方式 在10kV配电系统中,中性点的接地方式基本上有三种:中性点绝缘接地方式、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和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这三种接地方式各有优缺点,特别对于小电阻接地和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孰优孰劣问题,一直存在不同的观点。 2.1中性点不接地 中性点不接地方式在10KV配电网采用得比较多的一种方式。这种接地方式在运行当中如发生了单相接地故障,由于流过故障点的电流仅为电网对地的电容电流,当10kV配电系统Ijd限制在10A以下时,接地电弧一般能够自动熄灭,此时虽然健全相电压升高,但系统还是对称的,故可允许带故障连续供电一段时间(规程规定为2小时),相对地提高了供电可靠性。这种接地方式不需任何附加设备,只要装设绝缘监察装置,以便发现单相接地故障后能迅速处理,避免单相故障长期存在发展为相间短路故障。由于中性点不接地方式中性点对地是绝缘的,当发生弧光接地时,由于对地电容中的能量不能释放,因此会产生弧光接地过电压或谐振过电压,其值一般可达2—3.5Uxg,会对设备绝缘造成威胁。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普遍使用的小电流接地系统选线装置的选线准确率比较低,还未能够准确地检测出发生接地故障的线路。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一般采用人工试拉的方法寻找接地点,因此会造成非故障线路的不必要停电。 2.2 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 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即在中性点与大地之间接入一定阻值的电阻,该方式可认为是介于中性点不接地和中性点直接接地之间的一种接地方式,世界上以美国为主的部分国家采用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采用此种方式,用以泄放

农村配电网升级改造规划与实施分析

农村配电网升级改造规划与实施分析 发表时间:2019-12-27T13:48:21.980Z 来源:《中国电业》2019年第18期作者:王旭辉 [导读] 目前在我国农村地区正在全面进行电网升级改造工作,能够有效解决当地配电网损耗高、规划不科学、可靠性低等缺点,并且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 摘要:目前在我国农村地区正在全面进行电网升级改造工作,能够有效解决当地配电网损耗高、规划不科学、可靠性低等缺点,并且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现阶段,为了能够让农村地区的电网运行更具经济效益,需要在配电网规划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而且已经在实际应用中初见成效。农村配电网升级改造是国家重点项目,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有重要指导作用,更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一环,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农村配电网;升级改造;规划;实施 在农村地区进行配电网的升级改造规划工作,实施效果是否良好能够对供电是否可靠产生直接影响,这也同样是社会在不断发展中十分关注的重点问题。以现阶段来说,我国很多农村地区配电网是以放射状形态来呈现的,在实际安装和运行期间存在安全隐患,这就给安全事故埋下种子。为了能够尽快解决这一问题,让农村地区的群众能够用上放心电,就要对农村配电网进行升级改造规划,并使之得到有效落实,这样才能让农村地区居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进而为我国整体经济建设做出突出贡献。 1 配电网设计技术简介 近些年,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都有很大提高,所以在电力需求上提出了更高要求,供电企业要确保供电的安全性和质量。通常来说,建10kV配电网在设计过程时会对供电水平以及供电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在配电网不断发展期间,从地方供电企业获取电力,并通过配电设施实现科学配电。我国农村地区近些年发展情况良好,因此在农村配电网结构方面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我国配电网很大一部分都是将辐射供电当作主要供电方式,但在实际部署时并不简单,而且难以契合相应的线标准。此外,一些农村地区的配电网结构线路长、传输半径大,不具备良好的配电网自动化水平,这就需要专业人士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使农村地区实现配电网升级改造规划与实施工作,让农村也能确保用电质量。 2 农村配电网升级改造的规划 农村地区的配电网升级改造工作,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归化:第一,优化配电设置。在我国农村地区并不具备大量配电系统,一些地区由于经济基础差导致不合理配置情况屡见不鲜,这很容易造成配电运行超负荷,尤其在夏季用电高峰期,若稍不留意就会导致配电出现故障。因此,全面落实电网配置工作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就要对电路电网实现绝缘化处理,改造电路时通过安装绝缘护套或引用新材料能够提升运行安全性,防止出现漏电等情况。第二,建立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在很多供电企业中都会选择这样的设计方案,特别是在工艺设计、造价等方面。第三,让配电实现智能化发展,进而让智能电网具备良好性能。 3 农村配电网升级改造的实施 3.1合理规划农村电网结构 通常来说,电网网络属于环状形态,需要对其中的某些电路进行断开,这时候的电网网络则呈现树枝形状,正式由于电网网络具备这一特性才能对线路进行合理规划。因此在此结构下,如果线路发生问题,工作人员通过操作开关能够移除那些失去电荷的线路,可以让线路实现安全、稳定运行,并且确保设备完好无损。在农村地区合理规划电网结构时,工作人员要充分掌握当地实际情况,并做好科学预估,在选择设备、布局线路时要秉持合理、科学的原则,尽量打破传统区域束缚,能够使城乡电网实现协调统筹。不仅如此,在农村地区建立电网变电站的过程中,要根据密布点短半径原则进行建设,还要与其他电网结构相互适应,防止发生迂回线路的情况。 3.2对低电压问题做好管理 对农村地区的配电网实现升级改造期间,政府部门要全面落实好管理工作,具体来说供电企业要对设备、配电线路等设施进行良好监测与维护。并且对电线负荷进行合理控制,防止发生三相不平衡的情况。对进行管理时,工作人员可建立良好的激励制度,这样能够防止农村地区用户在用电高峰期集体用电,还要完善调控机制、低电压监测网络等环节,这样可有效缓解低电压等情况。 3.3合理选择、布置配电变压器 在对农村地区的配电网进行升级改造时,应该在选择配电变压器以及如何合理配置配电变压器上进行深入研究,因为选择不同的变压器会影响到供电效果。所以,在选择配电变压器时,相关部门要了解农村当地实际情况全面统计配电变压器容量,并根据不同容量来设计出最为科学的配电变压器,可以全面提升配电网负荷率。不仅如此,虽然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较好,但是和城市相比还多多少少有些差距,因此对于配电变压器系统来说,一些地区还在使用高能耗的变压器,但是此类型的配电变压器在实际使用时效率比较低,而且耗能较高。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在选择时可以首选配电网和节能型变压器,这样能够保证供电质量。举个例子,在做出选择时可以将S11或者高等级的节能型配电变压器当作首要选择,在与其他变压器进行比较时,空载损耗值会出现下降,载负载方面也会有所降低,有良好节能效果。而且在实际应用配电变压器时,有着很多不同分布点方式,在节能效益上也有较大不同。最后在对变压器进行布置时,选址点会对配电网电压损失率、电网电能损耗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选址时要保证合理性。在这方面,要确保布置过程中将选址点布置在供电范围大、负荷密度较高的负荷中心,可以在降低损耗方面起到一定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人们的生活质量正在逐步提升,越来越多的依赖电器设备,电器设备给我们的生活以及生产提供了较大便利,因此在用电量上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村地区的配电网升级改造规划与实施正在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结合当地实际发展情况,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进行配电网的全面升级改造,让农村地区居民能够用上高质量、安全、可靠的电能,让农村能够实现快速发展,进而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一定贡献。参考文献: [1]周尚军.浅议农网升级改造工程中智能化电网的规划与设计[J].低碳世界,2017(30):17-18.

配电月度运行分析

四月份配网运行分析 一、配网事故处理情况 4月份东西部抢修累计处理各类故障366起(抢修一班290起,抢修二班84起);其中高压故障41起(抢修一班31起,抢修二班10起),变电所开关类故障9起(东部抢修5起,西部抢修4起),相比去年有所下降,保险器故障20起,主要掉落原因受到自然天气影响和客户过负荷;断路器故障5起,主要为树障、自然天气影响;发生1起高压电缆外破故障,瓷瓶击穿故障3起全部为受雷击影响;变压器故障1起。低压类故障212起,主要低压空开类故障,送合空开累计96次,更换空开33起,主要因为客户过负荷;低压电缆更换8起,主因为客户过负荷和盗窃所引发的外破故障;客户资产故障111起,全部为客户内部故障。 二、变电所开关跳闸记录及原因分析 四月份开关跳闸记录2010年4月 设备处所设备 编号跳闸时间合闸时间 何种保 护 动作 是否 重合 当班 调度员备注 大通变04 15日19:28 过流I段 重合成 功 柏方芹 唐山变07 15日20:29 15日21:33 过流II 段重合复 跳 柏方芹电线被车刮断 田南变17 17日10:33 17日19:41 过流I段重合复张勇电缆被挖断大通变05 17日17:59 过流I段重合成张勇 丁山变17 17日20:25 过流I段重合成李华峰 西山变12 25日7:50 过流I段重合成赵爱民 唐山变08 25日7:53 过流I段重合成赵爱民 西山变09 25日16:15 过流I段重合成李华峰 洞山变30 27日13:16 27日14:07 过流II重合复赵爱民 四月份累计跳闸9次,2009年四月份跳闸6次,同比增长30%。 (1)2010年4月15日19:28,大通变大南11线过流I段跳闸,重合成功;原因分析:大通变南大04线跳闸原因为可能受到自然雷击引起; 处理:加强特殊天气对线路的定期巡视与维护; (2)2010年4月15日20:29,唐山变唐翟07线过流II段跳闸,重合复跳;原因分析:跳闸原因为是因为线路被交通车辆刮断导线所引发;(市郊所)(3)2010年4月17日10:33,田南变南优17线过流I段跳闸,重合复跳;原因分析:跳闸原因为相关电缆线路被相关工程施工时挖断电缆所引起; 处理:组织人员对损坏电缆进行更换处理后送电正常 (4)2010年4月17日17:59,大通变大铝05线过流I段跳闸,重合成功;原因分析:跳闸原因为超高树木摩擦导线所引起;

浅析农村配电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浅析农村配电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摘要:农村电网是支撑农村用能结构升级转型的唯一载体。我国农村电网改造仍 面临着整体水平较低,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中的用能需求。因此,本文以琼中电 网为典型,对农村配电网与配电线路安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浅析,并提出了 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农网线路;安全运行;工程建设 引言 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地处海南中部生态核心区,是集山区、民族自治 地区为一体的国家重点扶贫工作县,2019年上半年虽已实现脱贫摘帽,但经济基础仍然较为薄弱,要巩固脱贫成果,寻求进一步发展离不开可靠的电网保障,“经济发展电力先行”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琼中县供电面积2706km2,全社会用电量2.9亿kWh,配变总台数1623台,总容量为209856kVA,10kV公线共48回,总长 度1153km,电力设施在经历几次台风暴雨灾害后,暴露出较多的问题,本文将以 琼中配电网为例针对农村配电网安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 决措施。 1配电网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1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网架结构单一。 主网结构单一,配网可靠性低。如琼中地区目前尚无220kV变电站建成, 110kV变电站3座,35kV变电站10座。110kV变电站外部接线模式为220kV大 同变(屯昌县)—110kV湾岭变—110kV营根变—110kV乘坡变—220kV红石站(万 宁县)之间的单回链式接线,抵御风险和灾害的能力较弱。35kV电网依托3座110kV变电站和各并网水电机组,形成了单链式接线,单幅射接线、双幅射接线、T接线为主的电网结构。10kV公用线路共53回,其中4回线路供电半径过长, 联络线15回,多数10kV线路为放射式网架结构,未能实现手拉手转供电,部分 线路所带变压器较多,负荷分配较不合理,常因检修或故障必须停一整条线路, 供电可靠性较低。 1.2线路受树障影响较大,清理难度大。 琼中地处山区,植被覆盖率超80%,线路多数都跨越山地、丘陵、腹地等树 木茂密的地区,而树木为输配电线路带来非常大的安全隐患,尤其是架空裸导线。据琼中县调统计,每年因树障而引起的故障率占70%以上,其中汛期故障次数占 全年的50%,主要是因为恶劣天气的影响,树木的枝丫随风伸向线路,导线对树 木放电,造成线路短路,引发故障跳闸,严重时可能造成人畜伤亡、森林火灾。 在树障清理过程中,有时也会遇到《电力法》和《森林法》在树木保护规定方面 有冲突,或者村民漫天要价,要求补偿价格远超海南省政府颁发的关于经济作物 赔偿标准等问题,导致树障清理困难重重。 1.3迎峰度夏超负荷运行 通过近年的农网建设与改造,农村电网取得较大发展,初步解决了骨干网架 设备老化问题。但是受资金投入限制,农网建设与改造速度较慢,而负荷需求增 长速度较快,供电能力不能与快速发展的电力需求相适应,部分地区出现了变压 器容量“卡脖子”、供电设备过载和超载运行等问题。 1.4工程建设质量本身问题 电力建设的过程中往往存在转包、分包的情况, 施工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专业的技术人员所占比例相对较少,普工大多没有专业知识,在技能工艺方面更是达

主动配电网运行方式及控制策略分析

主动配电网运行方式及控制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19-11-08T14:49:47.740Z 来源:《电力设备》2019年第13期作者:韩晓曦[导读] 摘要:分布式能源与新型负荷的逐步推广,深刻改变了电网的组成形式与运行方式,传统的配电网运行控制理论与技术不再完全适用。 (身份证号码:12010219850221XXXX 天津 300000) 摘要:分布式能源与新型负荷的逐步推广,深刻改变了电网的组成形式与运行方式,传统的配电网运行控制理论与技术不再完全适用。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主动配电网加强了对电源侧、负荷侧和配电网的控制,强调对各种灵活性资源从被动处理到主动引导与主动利用。关键词:配电网;控制;分析本文从主动配电网的组成特点出发,结合主动配电网的运行方式分析和控制方式选择,梳理主动配电网的控制方法和手段,提出源网荷互动全局控制中心的功能设计,提出针对配电网运行数据、营销数据及电网外部数据的的数据中心支撑方案,从而支持多种形式能源接入的监视控制与双向互动,支持海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决策能力。全局控制中心主要包含全局协调优化、区域协调优化、分布式控制等内容,强调对配网运行的主动控制。通过运维支持服务、协同优 化控制、综合服务等实现全局协调优化功能,通过用能能量管理、电动汽车充电管理、储能管理、分布式能源管理等实现区域协调优化,通过储能、电动汽车、分布式能源等灵活性资源实现分布式就地控制。 1 主动配电网运行控制框架 1.1 主动配电网形态主动配电网重点关注能源生产的配给和综合利用,将其基础框架按照能源生产与消费层、能源传输层、能源管理大数据平台和能源管理应用层四个层面进行考虑。(1)能源生产与消费层为充电汽车、分布式发电、储能设备和“冷、热、电”联产构成的主动配电网能量流层,该层中的用户可是能源的生产者,也是能源的消费者,负荷具备柔性的调节能力。(2)能源传输层为主动配电系统的配电网络,具有拓扑结构灵活,潮流可控、设备利用率高等特点。(3)大数据平台使适应主动配电网特点的服务平台层,包括云平台、大数据处理技术和智能电网服务总线,支持能源生产、传输、消费等全过程的数据存储、分析、挖掘和管理。(4)能源管理应用层要求实现主动配电网各种运行与控制功能,主要有电网运行态势感知、全电压等级无功电压控制、自适应综合能源优化、分布式发电预测、馈线负荷预报、故障诊断隔离与恢复、合环冲击电流在线评估与调控、风险评估与状态检修等,同时是为能源全寿命周期提供优化控制决策和服务的集成调控—运检—营销于一体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1.2 控制方式选择系统控制方式对系统控制资源有着重要的影响,对系统运行的水平和可靠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主动配电网目前的主要控制方式包括集中式、分散式、分层式等类型。其中,集中式控制利用传感器将网络潮流信息或设备状态数据上传至能源管理系统,能源管理系统利用分层分布协调控单元对分布式电源、开关等设备发布控制指令、管理电网运行。分散式控制通过分层分布式控制单元和本地协调控制器进行协调控制,其中分层分布式控制单元负责区域协调控制,本地协调控制器对本地设备状态信息进行采集,并及时给出控制命令。分层式控制融合了前述两种控制思想,通过部署顶层能源管理系统、中间层分层分布式控制单元和底层本地协调控制器等多层次控制器,进行协同工作,提高配电网管控效率。 1.3 运行控制架构 1.3.1 传统配电网运行控制架构传统配电网是电力系统向用户供电的最后一个环节,一般指从输电网接受电能,再分配给终端用户的电网。配电网一般由配电线路、配电变压器、断路器、负荷开关等配电设备,以及相关辅助设备组成。传统配电网供能模式简单,直接从高压输电网或降压后将电能送到用户。传统配电网中能源生产环节为集中式发电模式,能源传输环节为发输配的能量单向流动,能源消费环节为电网至用户的单向供需关系。 传统配电网运行控制完成变电、配电到用电过程的监视、控制和管理,一般包括应用功能、支撑平台、终端设备三个部分。应用功能一般包含运行控制自动化和用电管理自动化两块内容,实现对配电网的实时和准实时的运行监视与控制。支撑平台为各种配电网自动化及保护控制应用提供统一的支撑。终端设备采集、监测配电网各种实时、准实时信息,对配电一次设备进行调节控制,是配电网运行控制的基本执行单元。应用功能通过运行控制自动化和用电管理自动化完成配电网的运营管理。运行控制自动化主要包括配电SCADA、设备保护、停电管理、电网分析计算、负荷预测、电网控制、电能质量管理、网络重构、生产管理等功能。用电管理自动化监视用户电力负荷情况,涉及用电分析、用电监测、用电管理等环节。支持平台完成包括配电量测、用电量测、图形管理等功能数据的采集、分析、存储等,为系统运行提供数据支撑。终端应用包括电网侧和用户侧两个方面。在电网侧,通过包括RTU、传感测量设备、故障检测装置、馈线控制器等在内的二次设备对并联电抗器、开关/断路器等一次设备进行监察、测量、控制、保护和调节。在用户侧,通过电表等传感测量设备对用户的进行用电计量。 1.3.2 主动配电网运行控制架构与传统配电网运行控制相比,主动配电网运行控制形态考虑全局的优化控制目标,预先分析目标偏离的可能性,并拟定和采取预防性措施实现目标,同时通过互动服务满足用户用能的多样化需求。应用功能方面,通过互动控制模式实现配网系统的统筹优化控制,同时通过互动服务满足用户的多样化用能需求。数据平台方面,构建全网统一模型对所采集全网的各类数据进行数据整合、存储、计算、分析,服务,满足按需调用服务、公共计算服务要求。终端设备方面,充分利用就地控制响应速度快的优势,对配电节点的分布式能源和可控负载协调控制。结束语:

变压器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

变压器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 变压器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原则: 系统中变压器的中性点是否接地运行原则是:应尽量保持变电所零序阻抗基本不变,以保持系统中零序电流的分布不变,并使零序电流电压保护有足够的灵敏度和变压器不致于产生过电压危险,一般变压器中性点接地有如下原则: (1)电源端的变电所只有一台变压器时,其变压器的中性点应直接接地运行。 (2)变电所有两台及以上变压器时,应只将一台变压器中性点直接接地运行,当该变压器停运时,再将另一台中性点不接地变压器改为中性点直接接地运行。若由于某些原因,变电所正常情况下必须有两台变压器中性点直接接地运行,则当其中一台中性点直接接地变压器停运时,应将第三台变压器改为中性点直接接地的运行。 (3)双母线运行的变电所有三台及以上变压器时,应按两台变压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方式运行,并把它们分别接于不同的母线上,当其中一台中性点直接接地变压器停运时,应将另一台中性点不接地变压器改为中性点直接接地运行。 (4)低电压侧无电源的变压器的中性点应不接地运行,以提高保护的灵敏度和简化保护接线。 (5)对于其他由于特殊原因的不满足上述规定者,应按特殊情况临时处理,例如,可采用改变保护定值,停用保护或增加变压器接地运行台数等方法进行处理,以保证保护和系统的正常运行。

系统中各变压器中性点接地情况: 已知条件已给出: (1)网络运行方式 最大运行方式:机组全投 最小运行方式:B厂停1号机组,D厂停2号机组。 (2)各变压器中性点接地情况 发电厂B: 最大运行方式运行时,变压器2号(或3号)中性点接地,未接地的变压器中性点设置接地开关,用于接地倒换。 最小运行方式运行时, 3号变压器中性点直接接地。 发电厂D: 最大运行方式运行时,110KV母线下,变压器1(或2)中性点接地,未接地的变压器中性点设置接地开关,用于接地倒换;35KV母线下,5号变压器中性点不直接接地。 最小运行方式运行时,110KV母线下,变压器1中性点接地,35KV母线下,5号变压器中性点不直接接地。 发电厂C: 由于变压器1、2的低压侧无电源,因此中性点不接地运行。 发电厂E: 由于变压器1、2的低压侧无电源,因此中性点不接地运行。 发电厂F: 由于变压器1、2的低压侧无电源,因此中性点不接地运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