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五 肝中酮体的生成
酮体的定性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酮体的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意义。
2. 掌握酮体的定性实验方法。
3. 学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
二、实验原理酮体是由肝脏生成的一种脂肪酸代谢产物,主要包括乙酰乙酸、β-羟基丁酸和丙酮。
酮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含量较低,但当机体糖代谢紊乱或脂肪代谢增加时,酮体含量会升高,可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形成酮尿。
本实验通过定性检测尿液中酮体的含量,以了解机体酮体代谢情况。
三、实验材料1. 试剂:亚硝基铁氰化钠、冰乙酸、氨水、尿样。
2. 仪器:试管、试管架、振荡器、显微镜。
四、实验方法1. 取新鲜尿液5ml,置于试管中。
2. 加入亚硝基铁氰化钠约250mg,振荡均匀。
3. 加入冰乙酸约0.5ml,再次振荡均匀。
4. 将试管放入振荡器中,振荡约2分钟。
5. 沿试管壁加入280g/L氨水约2ml,静置。
6. 观察尿液颜色变化,记录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阴性:尿液颜色无变化,无紫色环出现。
2. 微量:尿液颜色呈淡紫色,出现紫色环。
3. 阳性:尿液颜色呈深紫色,出现紫色环。
实验结果显示,尿液中酮体含量与颜色变化呈正相关。
酮体含量越高,颜色越深,紫色环越明显。
六、讨论1. 酮体是机体在糖代谢紊乱或脂肪代谢增加时产生的代谢产物,正常情况下含量较低。
本实验通过定性检测尿液中酮体的含量,可以初步判断机体是否存在酮症。
2. 实验过程中,亚硝基铁氰化钠和冰乙酸用于沉淀尿液中的蛋白质,氨水用于与酮体反应生成紫色化合物。
通过观察尿液颜色变化,可以判断酮体含量。
3. 本实验操作简单,结果直观,适用于临床诊断和科研研究。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酮体的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意义,掌握了酮体的定性实验方法,并学会了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尿液中酮体含量与颜色变化呈正相关,为临床诊断和科研研究提供了有力依据。
酮体的生成和利用[总结]
酮体的生成和利用【实验目的】了解酮体的生成部位及掌握测定酮体生成与利用的方法。
【实验原理】在肝脏线粒体中,脂肪酸经β-氧化生成的过量乙酰辅酶A缩合成酮体。
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三种化合物。
肝脏不能利用酮体,只有在肝外组织,尤其是心脏和骨骼肌中,酮体可以转变为乙酰辅酶A而被氧化利用。
本实验以丁酸为基质,与肝匀浆一起保温,然后测定肝匀浆液中酮体的生成量。
另外,在肝脏和肌肉组织共存的情况下,再测定酮体的生成量。
在这两种不同条件下,由酮体含量的差别我们可以理解以上的理论。
本实验主要测定的是丙酮的含量。
酮体测定的原理:在碱性溶液中碘可将丙酮氧化成为碘仿。
以硫代硫酸钠滴定剩余的碘,可以计算所消耗的碘,由此也就可以计算出酮体(以丙酮为代表)的含量。
反应式如下:CH3COCH3十3I2十4NaOH CHI3十CH3COONa十3NaI十3H2OI2十2Na2S2O3Na2S4O6十2NaI【实验材料】1. 实验器材试管;移液管;锥形瓶;滴定管及架。
2. 实验试剂(1)0.1%淀粉液。
(2)0.9% NaCl溶液。
(3)15%三氯乙酸。
(4)10%NaOH溶液。
(5)10%HCl溶液。
(6)0.5mol/L丁酸溶液:取5ml丁酸溶于100ml 0.5mol/L NaOH中。
(7)0.1mol/L碘液:I2 12.5g和KI 25g加水溶解,稀释至刻度1L,用0.1mol/L Na2S2O3标定。
(8)0.02mol/L Na2S2O3: 24.82g Na2S2O3·5H2O和400mg无水Na2CO3溶于1L刚煮沸的水中,配成0.1mol/L溶液,用0.1mol/L KIO3标定。
临用时将标定Na2S2O3溶液稀释成0.02mol/L。
【实验操作】1.标本的制备:将兔致死,取出肝脏,用0.9% NaCl洗去污血,放滤纸上,吸去表面的水分,称取肝组织5g置研钵中,加少许0.9% NaCl至总体积为10ml,制成肝组织匀浆。
实验九 肝中酮体的生成
❖ 如何设计实验验证肝外用酮?
❖ 底物丁酸气味难闻,考虑以何种底物替代之? 设计实验验证你的想法。
糖尿病患者尿酮体的自我监测
❖ 酮体粉可用于尿酮体的自我检测。
❖ 糖尿病人尿中出现酮体时,一般需要到医院 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和处理:
❖ 首先,补充一定量的额外胰岛素 ❖ 然后,需要大量饮水,饮水一方面补充人体内缺乏
的水分,另一方面可以加快酮体等有害物质的排泄。
❖ 对于症状严重需住院治疗,防止酮症酸中毒的发生。
❖ 取4支试管,编号后按下表操作:
❖ 4支试管摇匀 ❖ 37℃恒温水浴中保温50分钟 ❖ 分别于各管取离心液滴于有凹白瓷反应板中 ❖ 每凹放入显色粉一小匙(约0.1g) ❖ 观察并记录每凹所产生的颜色反应
六、结果及分析 ❖ 观❖ 酮体代谢有何生理意义?
一、目的
1 了解肝中酮体生成实验的原理。
2 验证酮体生成是肝脏特有的功能。
二、原理
丁酸作为底物,分别与肝匀浆和肌匀浆保 温。
肝细胞中含有酮体生成酶系,能将丁酸代 谢生成酮体,酮体中的乙酰乙酸、丙酮可 与显色粉中的亚硝基铁氰化钠作用,生成 紫红色化合物。
肌肉中没有生成酮体的酶系,同样处理的 肌匀浆无法代谢丁酸生成酮体,因此不能 与显色粉产生颜色反应。
三、器材 新鲜猪肝、新鲜猪肉、匀浆机、剪刀、 恒温水浴箱、 白瓷反应板、试管、滴管、试管架
四、试剂 1)0.9%氯化钠溶液 2)罗氏溶液 3) 0.5mol/L丁酸溶液 4) 0.1mol/L磷酸盐缓冲液(pH7.6) 5) 显色粉
五、操作
❖ 肝匀浆和肌匀浆的制备
取等量猪肝和肌肉组织,剪碎,分别放入匀 浆器中,加入生理盐水(重量:体积为1:3), 制成匀浆。
酮体的鉴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学习酮体的概念和性质。
2. 掌握酮体的鉴定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酮体的存在。
二、实验原理酮体是一类含有羰基的化合物,包括丙酮、乙酰乙酸和β-羟基丁酸等。
在人体内,酮体是脂肪酸氧化分解的中间产物,主要在肝脏中合成。
酮体的鉴定可以通过化学反应来实现,常用的方法有斐林试剂法、硫酸铜法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乙酰乙酸(标准品)- 丙酮(标准品)- β-羟基丁酸(标准品)- 未知酮体样品- 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铜溶液- 硫酸铜溶液- 乙醇- 甲醛- 水浴锅- 试管- 滴管- 烧杯2. 实验仪器:- 酶标仪- 显微镜- 分析天平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 将乙酰乙酸、丙酮、β-羟基丁酸分别溶解于乙醇中,配制成标准溶液。
- 配制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铜溶液、硫酸铜溶液。
2. 实验步骤1. 取试管,分别加入乙酰乙酸、丙酮、β-羟基丁酸标准溶液各1ml,加入氢氧化钠溶液2ml,振荡混匀。
2. 加入氢氧化铜溶液2ml,振荡混匀。
3. 将试管置于水浴锅中,加热至沸腾,保持沸腾状态5分钟。
4. 取出试管,冷却至室温。
5. 观察颜色变化,记录结果。
6. 取未知酮体样品1ml,重复步骤1-5。
7. 将乙酰乙酸、丙酮、β-羟基丁酸标准溶液分别加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颜色变化,记录结果。
8. 将未知酮体样品加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颜色变化,记录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乙酰乙酸、丙酮、β-羟基丁酸标准溶液与氢氧化钠、氢氧化铜溶液反应后,溶液颜色均变为蓝色,说明这三种标准品均为酮体。
2. 未知酮体样品与氢氧化钠、氢氧化铜溶液反应后,溶液颜色变为蓝色,说明未知样品中存在酮体。
3. 乙酰乙酸、丙酮、β-羟基丁酸标准溶液加入硫酸铜溶液后,溶液颜色均变为蓝色,说明这三种标准品均能与硫酸铜反应。
4. 未知酮体样品加入硫酸铜溶液后,溶液颜色变为蓝色,说明未知样品中存在能与硫酸铜反应的酮体。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鉴定了乙酰乙酸、丙酮、β-羟基丁酸标准品以及未知酮体样品中的酮体。
酮体生成和意义 5组
的呕吐,重症子痫不能进食,消化吸收障碍等 尿酮体阳性。
氨基酸代谢能产生酮体
产生酮体的氨基酸:
亮氨酸、赖氨酸(生酮氨基酸)、色氨酸、苯丙氨酸、酪 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生酮兼生糖氨基酸)
部位: 肝中产生酮体
脱氨基作用生成α—酮酸, α—酮酸进一步代谢,可转化 为酮体
所以需要血液运输到肝外组织氧化利用
意义
酮体是肝脏输出能源的一种形式。
酮体可通过血脑屏障,是肌肉尤其是脑组织的重 要能源。
酮体利用的增加可减少糖的利用,有利于维持血 糖水平恒定,节省蛋白质的消耗。
多种因素调节
拓展
糖尿病性酮尿: 仅见于重型糖尿病晚期,是酮症酸中毒的前
兆。
非糖尿病性酮尿: 儿童,可因为发热,严重呕吐,腹泻,未能进
酮体的生成和意义
5组成员
酮体:乙酰乙酸β-羟丁酸及丙酮
原料:脂质分解过程产生的乙酰CoA 部位:肝线粒体 过程:4步
肝内酮体的生成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HMG-COA
HMG-COA裂解酶
CH3COCH2COOH +
乙酰乙酸
乙酰CoA
第四步
酮体在肝外组织的氧化利用
肝组织有活性较强的酮体合成系 肝缺乏利用酮体的酶
谢谢观赏
W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肝中酮体生成实验报告
肝中酮体生成实验报告肝中酮体生成实验报告一、引言肝脏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其功能之一就是合成和调节酮体。
酮体是一种重要的能量来源,在低血糖或长时间禁食状态下,肝脏会产生酮体来供给身体其他组织使用。
本实验旨在研究肝脏中酮体生成的过程,并探讨其对人体能量代谢的影响。
二、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准备选取健康的实验动物(如小鼠)作为研究对象,饲养在标准实验室条件下,并提供充足的饮食。
准备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包括离心机、显微镜等。
2. 实验步骤(1)禁食:将实验动物禁食12小时,以促使其体内产生酮体。
(2)取样:在禁食结束后,采集实验动物的血液样本和肝脏组织样本。
(3)血液分析:使用血液分析仪器对血液样本进行分析,包括测量血糖、酮体水平等指标。
(4)肝脏组织处理:将采集到的肝脏组织样本进行处理,如离心、制备切片等。
(5)显微镜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肝脏组织切片,观察其中是否存在酮体生成的迹象。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1. 血液分析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禁食后,实验动物的血糖水平明显下降,而酮体水平明显上升。
这表明禁食状态下,肝脏开始产生酮体来供给身体其他组织使用,以维持能量代谢的平衡。
2. 肝脏组织观察结果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在禁食状态下,肝脏组织中出现了大量的酮体生成迹象。
这些酮体以小滴状分布在肝细胞内,形成了酮体小体。
酮体小体的形成是肝脏合成和储存酮体的重要标志。
3. 实验结果的意义与启示本实验结果表明,在禁食状态下,肝脏能够迅速产生酮体,以满足身体其他组织的能量需求。
这一过程对于维持人体能量代谢的平衡至关重要。
此外,该实验结果还为研究肝脏疾病和代谢紊乱等相关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四、结论通过本实验的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禁食状态下,肝脏能够迅速产生酮体,以供给身体其他组织使用;肝脏中的酮体生成过程与能量代谢的平衡密切相关;酮体小体的形成是肝脏合成和储存酮体的重要标志。
五、进一步研究展望本实验只是初步探索了肝脏中酮体生成的过程,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如酮体生成的调控机制、酮体与其他代谢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实验三肝脏中酮体生成
实验三肝脏中酮体生成
[实验目的]
1. 了解组织匀浆的制作方法
2. 证明肝酮体生成作用
[实验原理]
利用丁酸作为底物,与新鲜肝组织匀浆(含酮体生成酶系)保温后,即有酮体生成.酮体,可与含亚硝基铁氰化钠的显色粉反应,产生紫红色的化合物。
而经同样处理的肌肉匀浆,则不产生酮体,因此与显色粉作用不产生显色反应。
[实验操作]
1.肝匀浆和肌匀浆的制备:取新鲜猪肝和猪骨骼肌,剪碎后放入匀浆器中,加入pH7.6磷酸缓冲液(按重量:体积比1:3),研磨成匀浆。
2. 取试管4支,编号后按下表加入下列试剂(单位:滴)。
1 2 3 4
洛克溶液15 15 15 15
0.5mol/L丁酸溶液30 —30 30
肝匀浆20 20 ——
肌匀浆———20
蒸馏水—30 20 —
3. 将上述4支试管摇匀后,放置于37°C恒温水浴中保温。
4. 40-50分钟后取出各管,各加入15%三氯醋酸20滴,摇匀混合,过滤(可用湿润的棉花代替滤纸),收集各管滤液于干净玻璃试管中。
5. 用干净吸管吸取各管滤液加入白色反应瓷板小凹槽中(白色反应瓷板上已加一小匙显色粉),观察所产生的颜色反应,并解释原因。
[思考与分析]
1. 用以上实验现象解释酮体在何处生成?为什么?
2. 本实验中,第一管离心液与显色粉产生何种颜色?为什么?
3. 本实验中,第四管离心液与显色粉产生何种颜色?为什么?
4. 有一位同学结果中,第二管离心液与显色粉也产生紫红色?结果对不对?为什么?。
肝在脂肪酸代谢中产生过多酮体的原因
肝在脂肪酸代谢中产生过多酮体的原因导语酮体是由肝脏在脂肪酸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代谢产物。
正常情况下,产生的酮体数量是可控的,并能够提供给身体其他组织和器官作为能量来源。
但是有些情况下,肝脏会产生过多的酮体,引起酮体代谢紊乱,从而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
本文将探讨肝在脂肪酸代谢中产生过多酮体的原因,并对相关机制进行详细解析。
1. 脂肪酸代谢过程脂肪酸是人体重要的能量来源之一。
在饮食中,脂肪酸以三酸甘油酯的形式存在,通过肠道被吸收到血液中。
然后,脂肪酸与蛋白质结合,形成载脂蛋白颗粒,并被运输到肝脏。
在肝脏中,脂肪酸会发生代谢,并被转化为酮体和其他代谢产物。
2. 酮体的生成与利用酮体是由肝脏合成的代谢产物,包括乙酰乙酸、β-羟基丁酸和乙酸。
酮体可以提供给身体其他组织和器官作为能量来源,在某些情况下,如长时间禁食、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或高强度运动时,酮体产生会增加。
酮体的合成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进行:2.1 脂肪酸β氧化途径在脂肪酸代谢途径中,脂肪酸经过β氧化作用,首先被转化为丙酮酸,然后丙酮酸在肝脏中再次转化为酮体。
这是酮体产生的主要途径,占据了产生酮体的绝大部分。
2.2 速效血糖素(glucagon)途径当血糖水平较低时,胰岛素的分泌减少,同时速效血糖素的分泌增加。
速效血糖素会通过促进脂肪酸在脂肪组织中分解,释放出游离脂肪酸,进而增加肝脏中酮体的产生。
3. 肝脏产生过多酮体的原因尽管正常情况下我们对酮体的产生具有一定的控制机制,但在一些情况下,肝脏仍然会产生过多的酮体。
这可能由于以下几个原因:3.1 肝脏功能异常肝脏的正常功能对于脂肪酸代谢和酮体产生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肝脏出现了疾病或损伤,例如脂肪肝、肝炎或肝硬化等,肝细胞的代谢能力会受到影响,导致脂肪酸无法正常代谢,从而增加了酮体的产生。
3.2 高脂饮食高脂饮食会提供更多的脂肪酸供肝脏代谢,并增加酮体的合成。
过多的脂肪酸可通过β氧化途径转化为丙酮酸,在肝脏中形成酮体。
酮体的生成实验报告
酮体的生成实验报告酮体的生成实验报告引言:酮体是一种由脂肪酸代谢产生的有机化合物,在人体能量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实验旨在探究酮体的生成过程以及其与饮食和运动的关系,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能量代谢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健康的成年男性志愿者10名,无慢性疾病和代谢异常。
2. 实验方案:将志愿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案。
- 方案一:控制饮食,限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增加脂肪和蛋白质摄入。
- 方案二:进行高强度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运动时间为60分钟,心率维持在最大心率的70%。
实验结果:1. 方案一:控制饮食- 志愿者在实验开始前和实验结束后分别进行了血液检测,发现实验结束后,志愿者的血液中酮体浓度明显升高。
- 酮体生成的过程是由于脂肪酸代谢产生的,而在限制碳水化合物摄入的情况下,身体无法充分利用碳水化合物作为能量来源,从而使脂肪酸代谢增加,进而生成酮体。
- 实验结果表明,在控制饮食的情况下,人体能够通过代谢脂肪产生酮体,从而提供能量。
2. 方案二:高强度有氧运动- 志愿者在进行高强度有氧运动后,血液中的酮体浓度明显升高。
- 高强度有氧运动会导致身体能量需求增加,而此时身体无法迅速供应足够的氧气,从而使脂肪酸无法完全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而是部分转化为酮体。
- 实验结果表明,在高强度有氧运动的情况下,人体能够通过代谢脂肪产生酮体,从而提供能量。
讨论与结论:通过本实验的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酮体是由脂肪酸代谢产生的有机化合物,能够为人体提供能量。
2. 在限制碳水化合物摄入或进行高强度有氧运动的情况下,人体能够通过代谢脂肪产生酮体。
3. 酮体的生成过程与饮食和运动密切相关,控制饮食或进行高强度有氧运动可以促进酮体的生成。
4. 进一步研究酮体的生成机制以及其与饮食和运动的关系,对于人体能量代谢的理解和相关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的局限性在于实验对象的选择较为简单,只选取了健康的成年男性志愿者,未考虑其他因素对酮体生成的影响。
实验5:肝中酮体生成(1071)_附件
准。
5.蒸馏水取用四人一小管,每管接水到1/3处。
【思考题】 洛克液、15%三氯乙酸溶液在实验中各有什么 作用?
洛克液起到营养的作用;
15%三氯乙酸溶液可以终止反应的发生。
【测试】
1.请写出酮体由哪些成分组成?
酮体包括乙酰乙酸、-羟丁酸和丙酮。
2.酮体的利用特点? 肝内生成,肝外利用。 3.酮体生成的生理意义? 酮体是肝脏输出能源物质的一种形式。在 长期饥饿时,是脑和肌肉的主要能源物质。
合成酮体。本实验以丁酸作为底物,与新鲜肝
匀浆一起放入与体内相似的环境中,也可以生混合,酮体能与显色粉中的亚硝基铁氰化 钠反应,生成紫红色化合物。而将丁酸与肌匀 浆混合,放在同样的环境中则不能生成酮体, 因此也不与显色粉反应。
【实践操作】 取3支小试管,在上端标注学号、管号,如下操作 加入物 (滴) 1 2 3 洛克液 15 15 15 — 0.5mol/L丁酸溶液 30 30 Ph7.6磷酸缓冲液 15 15 15 — 肝匀浆 20 20 — — 肌匀浆 20 — — 蒸馏水 30 0.02%甲烯蓝溶液 10 10 10 将各管混匀后置37度水浴40分钟。 15%三氯乙酸溶液 20 20 20 混匀后离心5分钟,用滴管取各管上清液置反应板中。 显色粉一小匙(克) 0.2 0.2 0.2 白色 结果(颜色反应) 紫红色 淡紫红色 结果分析 肝脏中酶的催化下 肝脏中酶的催化下以肝 肌肉中的酶不能催
3. 酮体生成的生理意义
• 酮体是肝脏输出能源物质的一种形式。在长期饥 饿时,是脑和肌肉的主要能源物质。
【原理】
肝匀浆
丁酸
肌匀浆
√ 酮体 ×
β-羟丁酸 乙酰乙酸 丙酮
显色粉
紫红色化合物
观察显色粉发生的颜色变化,判定在酶的作用 下是否有酮体的生成。
肝中酮体的生成实验报告
肝中酮体的生成实验报告肝中酮体的生成实验报告引言:肝脏是人体内重要的代谢器官之一,其功能之一是产生和调节酮体。
酮体是一种重要的能量来源,尤其在长时间禁食或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的情况下。
本实验旨在研究肝中酮体的生成过程,并探讨其与能量代谢的关系。
实验设计:我们选取了一组小鼠作为实验对象,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小鼠在实验开始前24小时内进行禁食,而对照组小鼠则按正常饲养方式进行。
实验过程中,我们采集了小鼠肝脏组织样本,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操作。
实验步骤:1. 小鼠肝脏组织样本的采集:我们使用无菌技术将小鼠肝脏取出,并迅速将其切割成小块,以便后续实验操作。
2. 酮体含量的测定:我们使用化学方法测定了小鼠肝脏组织中酮体的含量。
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的肝中酮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小鼠。
3. 肝脏组织的组织学观察:我们将小鼠肝脏组织样本进行石蜡包埋、切片和染色,然后使用显微镜观察了组织的形态学变化。
实验组小鼠的肝脏组织显示出明显的脂肪变性和细胞肿胀现象。
4. 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我们使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了与酮体代谢相关的基因在小鼠肝脏组织中的表达水平。
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的酮体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上调。
5. 能量代谢的测定:我们使用能量代谢仪器测定了小鼠的能量代谢情况。
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的能量消耗明显增加。
实验结果:通过以上实验步骤,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长时间禁食可以促进肝中酮体的生成,表明酮体是一种重要的能量来源。
2. 肝脏组织的形态学变化和酮体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上调,进一步证明了酮体生成的过程。
3. 实验组小鼠的能量消耗明显增加,说明酮体在能量代谢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讨论与展望:本实验结果对于理解肝中酮体生成的机制和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酮体生成的调控机制以及其与其他代谢过程的相互关系。
此外,酮体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中也显示出潜在的应用价值,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其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酮体的生成实验报告
酮体的生成实验报告篇一:11 实验十一酮体的生成和利用实验十一酮体的生成和利用【实验目的】了解酮体的生成部位及把握测定酮体生成与利用的方式。
【实验原理】在肝脏线粒体中,脂肪酸经β-氧化生成的过量乙酰辅酶A缩合成酮体。
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三种化合物。
肝脏不能利用酮体,只有在肝外组织,尤其是心脏和骨骼肌中,酮体能够转变成乙酰辅酶A而被氧化利用。
本实验以丁酸为基质,与肝匀浆一路保温,然后测定肝匀浆液中酮体的生成量。
另外,在肝脏和肌肉组织共存的情形下,再测定酮体的生成量。
在这两种不同条件下,由酮体含量的不同咱们能够明白得以上的理论。
本实验要紧测定的是丙酮的含量。
酮体测定的原理:在碱性溶液中碘可将丙酮氧化成为碘仿。
以硫代硫酸钠滴定剩余的碘,能够计算所消耗的碘,由此也就可以够够计算出酮体(以丙酮为代表)的含量。
反映式如下:CH3COCH3十3I2十4NaOH CHI3十CH3COONa十3NaI十3H2OI2十2Na2S2O3Na2S4O6十2NaI【实验材料】1. 实验器材试管;移液管;锥形瓶;滴定管及架。
2. 实验试剂(1) 0.1% 淀粉液。
(2) 0.9% NaCl溶液。
(3) 15% 三氯乙酸。
(4) 10%NaOH溶液。
(5) 10%HCl溶液。
(6) 0.5mol/L丁酸溶液:取5ml丁酸溶于100ml 0.5mol/L NaOH 中。
(7) 0.1mol/L碘液:I2 12.5g和KI 25g加水溶解,稀释至刻度1L,用0.1mol/L Na2S2O3标定。
(8) 0.02mol/L Na2S2O3: 24.82g Na2S2O3·5H2O和400mg无水Na2CO3溶于1L刚煮沸的水中,配成0.1mol/L溶液,用0.1mol/L KIO3标定。
临历时将标定Na2S2O3溶液稀释成0.02mol/L。
【实验操作】1.标本的制备:将兔致死,掏出肝脏,用0.9% NaCl洗去污血,放滤纸上,吸去表面的水分,称取肝组织5g置研钵中,加少量0.9% NaCl至整体积为10ml,制成肝组织匀浆。
酮体的生成实验报告
酮体的生成实验报告篇一:11 实验十一酮体的生成和利用实验十一酮体的生成和利用【实验目的】了解酮体的生成部位及掌握测定酮体生成与利用的方法。
【实验原理】在肝脏线粒体中,脂肪酸经β-氧化生成的过量乙酰辅酶A缩合成酮体。
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三种化合物。
肝脏不能利用酮体,只有在肝外组织,尤其是心脏和骨骼肌中,酮体可以转变为乙酰辅酶A而被氧化利用。
本实验以丁酸为基质,与肝匀浆一起保温,然后测定肝匀浆液中酮体的生成量。
另外,在肝脏和肌肉组织共存的情况下,再测定酮体的生成量。
在这两种不同条件下,由酮体含量的差别我们可以理解以上的理论。
本实验主要测定的是丙酮的含量。
酮体测定的原理:在碱性溶液中碘可将丙酮氧化成为碘仿。
以硫代硫酸钠滴定剩余的碘,可以计算所消耗的碘,由此也就可以计算出酮体(以丙酮为代表)的含量。
反应式如下:CH3COCH3十3I2十4NaOH CHI3十CH3COONa十3NaI 十3H2OI2十2Na2S2O3Na2S4O6十2NaI【实验材料】1. 实验器材试管;移液管;锥形瓶;滴定管及架。
2. 实验试剂(1) 0.1% 淀粉液。
(2) 0.9% NaCl溶液。
(3) 15% 三氯乙酸。
(4) 10% NaOH溶液。
(5) 10% HCl溶液。
(6) 0.5mol/L丁酸溶液:取5ml丁酸溶于100ml 0.5mol/L NaOH中。
(7) 0.1mol/L碘液:I2 12.5g和KI 25g加水溶解,稀释至刻度1L,用0.1mol/L Na2S2O3标定。
(8) 0.02mol/L Na2S2O3: 24.82g Na2S2O3·5H2O和400mg 无水Na2CO3溶于1L刚煮沸的水中,配成0.1mol/L溶液,用0.1mol/L KIO3标定。
临用时将标定Na2S2O3溶液稀释成0.02mol/L。
【实验操作】1.标本的制备:将兔致死,取出肝脏,用0.9% NaCl洗去污血,放滤纸上,吸去表面的水分,称取肝组织5g置研钵中,加少许0.9% NaCl至总体积为10ml,制成肝组织匀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五肝中酮体的生成
一、课堂目标
1.说出酮体在体内生成的必要条件及过程
2.注意观察比较和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原因,得出明确的结论
3.深入理解为什么酮体的生成是肝特有的功能
二、原理
酮体是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三种物质的总称。
肝脏中含有合成酮体的酶
系,用丁酸作为底物与新鲜的肝匀浆混合后保温,即有酮体生成,酮体与含亚硝基铁
氰化钠的显色粉作用产生紫红色化合物。
经同样处理的肌匀浆,因缺乏酮体生成的酶
则不产生酮体,无显色反应。
通过本实验能证明酮体生成部位。
三、试剂
1.生理盐水
2.洛克溶液氯化钠0.9克、氯化钾0.042克、氯化钙0.024克、碳酸氢钠0.02 克、葡萄糖0.1克,将以上物质混合溶于水中,溶解后加入蒸馏水至100毫升。
3.0.5摩尔/升丁酸溶液取44.0克丁酸溶于0.1摩尔/升氢氧化钠溶液中,并用0.1摩尔/升氢氧化钠稀释至100毫升。
4.0.1摩尔/升磷酸缓冲液(pH7.6) 准确称取磷酸氢二钠7.74克和磷酸二氢
钠0.897克,用蒸馏水稀释至500毫升,精确测定pH值。
5.15%三氯醋酸溶液
6.显色粉亚硝基铁氰化钠
四、器材
试管及试管架、滴管,解剖剪刀、搅拌机、恒温水浴箱、台式天平、离心机、小药匙。
五、操作
1,肝匀浆和肌匀浆的制备;取家兔一只,处死后迅速取出肝和大腿肌肉
各约10克,分别放入搅拌机磨成浆,然后各加入生理盐水20毫升混匀,过滤,备用。
2.取试管4支,标号,按下表操作
.
3.将各管摇匀后,置入37℃水浴中保温40~50分钟。
4.取出各管,各加入15%三氯醋酸10滴,混匀,离心5分钟(3000转/分)。
5.分别取出上述各管上清液,放入显色粉一小匙,观察和记录所产生的颜色反应,并分析结果。
六、实验报告
2.简答
(1) 何谓酮体? 酮体在何处生成? 何处利用? 为什么?
(2) 酮体生成有何生理意义?
实验日期:____月 ____日评分____________ 评改老师___________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医药交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