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
浅谈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浅谈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宝贵财富,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更可以提升个人修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本文将从文化传承的意义、具体方式和现实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引起社会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和重要性。
首先,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在于保持民族文化的连续性和纯正性。
中国传统文化贯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智慧。
这些文化元素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只有通过传承,才能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充分展现其独特魅力和价值。
其次,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多种多样。
除了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活动传承文化外,还可以通过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节日传统和传统技艺培训等途径传承。
家庭是最早的文化传承地,父母可以通过给孩子讲述古代故事、教授古代礼仪等方式,潜移默化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学校和社会则是传承文化的重要平台,学校课程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和文化节日的举办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外,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统技艺的培训也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让古老的文化元素得以传承和发展。
最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和文化根基。
通过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教育人们如何做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和家国情怀,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的体现。
只有不断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才能使得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激发人们对文化传承的热情和动力。
浅谈该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浅谈该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该如何培养有道德的公民党的十五大报告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即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
我就对该如何培育有理想的公民发表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道德素质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道德水平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高尚道德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重要力量。
振奋民族精神、增强综合国力,离不开道德建设;发展市场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离不开道德建设;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离不开道德建设。
应当清醒地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正面临着许多严峻考验。
目前我国思想道德领域中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些地方放松道德建设,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封建迷信活动、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见利忘义、损公肥私、欺骗欺诈等现象屡禁不止;一部分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观念淡薄,有损国格人格的现象时有发生;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贪污受贿、违法乱纪,严重损害党的形象。
这种状况与迅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形势不相适应,与我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不相适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
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解决我国思想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
针对我国培育道德建设的问题,主要的任务是:一是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突出公民道德建设的中心环节。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撑,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中心环节。
民族精神的大发扬,必然带来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大提高。
抗击非典斗争中,伟大的民族精神得到锤炼和升华,丰富了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的内涵,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浅谈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及现实路径
浅谈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及现实路径发布时间:2021-03-29T10:57:02.363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3月下作者:肖恒[导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以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一种重要体现,在几千年的华夏史中,我国人民由于社会需求和人文需求等各种原因,形成了现今社会中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内容丰富,其中所传承的人文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重庆市大足区文化馆肖恒 402360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以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一种重要体现,在几千年的华夏史中,我国人民由于社会需求和人文需求等各种原因,形成了现今社会中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内容丰富,其中所传承的人文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然而,在现今社会的发展中,快速发展的科技与经济,也逐渐使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作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优秀传统文化在面临着重大挑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也正面临内部流失和外部侵蚀的困境。
因此,弘扬传承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的方面,从而达到提高国家软实力的作用,是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实路径前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发展进程中,曾经作为华夏名片展现华夏人民的精神风貌与民族精神,并且对于其他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影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以其长远的传承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在几千年之后依旧能够焕发光彩的中华民族精神,在现如今依旧以其鲜明的特性充分的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们也一直秉持着不放弃的精神,并且积极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适应时代发展的部分与现今社会文明相结合,从而探寻出一条更好的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
一、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一个国家传统文化是国家文明发展的重要展现,充分蕴含了国家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史中从未中断,是中华民族基本精神的重要体现,有着凝聚人民信念、充分提升人民精神满足感的特点。
浅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思考
浅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思考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已成为当今社会重要的任务之一。
而校园教育作为青少年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更应该成为传统文化进一步普及的主阵地。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一、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具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影响。
但可惜的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逐渐被忽视和遗弃,导致了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度和认同感较低。
因此,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维护社会道德和价值观的稳定,最大限度地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方式1. 制定生动、儒雅、易懂的学习材料学习材料是传统文化教育中重要的载体,选择合适的课程、书籍和资料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
应该制定一份生动、儒雅、易懂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正确理解文化内涵,还能够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2. 启动课外活动,丰富文化体验除了在课堂上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之外,运用文化体验和互动的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来感受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可以组织体育赛事、义工活动、文艺表演、古建筑考察等,让学生们亲身参与,使他们更深刻地体验传统文化的内涵。
3. 开设传统文化社团,创造生活氛围在学校里开设传统文化社团,可以让学生们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建立更加深厚的文化自信。
同时,还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了解并全面体验传统文化的机会,创造出相应的生活氛围。
三、注意教学方法和策略1. 稳步推进,循序渐进在传统文化教育中,不要一次性把传统文化全部扔给学生们,因为学生接受能力和兴趣各不相同,容易造成学生的反感。
我们可以依照其生活经验,从符合自身认知范畴的内容入手,慢慢拓宽其认知边界,做到循序渐进、步步为营。
2. 以生活为情境,增强学生参与感针对学生在传统文化教学中缺乏参与感的问题,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情境制定授课方案,比如将诗词歌赋引入课程中,将生态文化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等,并采用“感性认识”和“情境教学”的方法,使学生更易于认识和理解。
浅谈如何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浅谈如何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作者:梁燕来源:《新课程学习·中》2015年第02期摘要: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持续发展而未中断的文化,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就要增强全国人民的中华文化认同感。
关键词:中华文化;民族精神;文化认同感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扬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越来越浓烈。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
”中央高层更是对“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频繁发声,这些均反映了新一届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也预示了要以精神文化力量推动我们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景。
近年来,外来文化大量涌入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同时,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就非常有必要谈一下在当前如何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这个问题。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持续发展而未中断的文化,有着古老的历史,它以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等多彩的形式存在着,并将这种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形成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
对今天我们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也对推动人类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华文化长期教育人们经世、入世,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也提倡民为邦本、民贵君轻,即人民至上的理念。
教育我们要通过自我修养,成为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负责的人。
当民族、国家利益遭到侵犯、身受危亡时,我们同仇敌忾,奋起抗争;当民族、国家繁荣昌盛,喜讯不断时,我们则会精神愉悦,共贺同庆。
可看出,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情感,而这正是源于各族人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那么,如何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呢?我认为应从下面三方面做起:一、要积极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从大禹治水的“三过家门而不入”到孔子“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其志也”,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东林书院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不闪耀着民族精神的光芒,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至今仍有着深刻的影响。
传承与创新——浅谈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
传承与创新——浅谈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引言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髓,博大精深,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文学、艺术等元素,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传统文化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长期而重要的议题。
第一章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承是一种凝练的历史文化,凝聚了鲜明的地域特色、时代气息和思想精华。
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传承人具备各方面的素质,不仅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需要有传承技艺的能力。
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
1.1 家庭教育家庭是传统文化传承的第一道防线。
要让孩子从小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并在生活中体现出来,家长就要有高度的文化素养和文化热爱。
可以让孩子学习古诗词、古典乐曲、传统绘画、书法等,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1.2 学校教育学校作为社会教育的主渠道,也承担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
可以在课程设置上关注传统文化教育,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古典文学阅读、传统文化手工制作等。
1.3 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可以为传统文化爱好者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如文化机构、社区文化团队、传统文化俱乐部等。
社会组织可以通过讲座、展览、走进社区等方式,拓展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为民众提供更多的文化体验和知识。
第二章传统文化的创新传统文化的创新是传承的延续和发展的必经之路。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情感,通过创新能够让传统文化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同时也能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2.1 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融合是传统文化创新的重要方面。
可以通过音乐、舞蹈、戏剧等形式,将传统文化中的元素与现代艺术相结合,产生出全新的艺术效果。
比如谭盾创编的《大河向东流》、张艺谋导演的《印象·刘三姐》等现代舞台剧,将传统文化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涵和人文意义。
2.2 传统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传统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是传统文化创新的又一重要方面。
浅谈如何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形势政策课论文
浅谈如何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在今天,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而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在国与国之间的影响也在不断地扩大。
从形势上来看,“十一五”以来,国家对于软实力发展高度重视。
在十六大就已经明确提出,要大力提升我们的文化软实力。
而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把它作为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境界。
而在今年两会上,文化软实力成为了策论专题,这一系列的提出都表明了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著名文化研究学者徐世丕提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中国本土文化全方位发展和在数量质量上全面提升的过程,它包括文化创作,艺术创作生产、传播、消费诸多方面。
在我看来,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不仅仅在物质财富上,更在于精神层面。
物质财富体现于文化遗产,各类文化产品等等。
而精神层面上的东西更是不容忽视的,它包括民族的凝聚力,社会上的风气,公民素质等多个方面,而这些内在的,看不见的东西更需要我们去重视和挖掘。
十七届六中全会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
我们应该在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生活的新期待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首先要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
一个国家的民族凝聚力是相当重要的,而增强文化凝聚力必须增强文化凝聚力。
我想说,一个一盘散沙的民族和国家是没有国际地位的,而一个没有文化凝聚力的民族和国家是没有文化软实力的。
浅谈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谈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摘要]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之一,世界各国正抓紧利用这一战略机遇期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国力。
一直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军事建设等各项国家“硬实力”水平得到了不断提升和发展。
而国家“软实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相对缓慢。
本文主要针对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现状进行了探讨,为如何进一步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发展现状;对策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各国正积极利用这一战略发展机遇期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升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世界竞争力。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重大基础性工程纷纷破土动工,国防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军队战斗力水平不断提升。
国家各项“硬实力”发展水平较新中国成立之初有了质的飞跃。
但是我国“软实力”建设长期以来受重视程度低,相对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学者约瑟夫•奈首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在西方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2004年奈在他的着作《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中对“软实力”作出了进一步规范,他提出“软力量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己所愿的能力。
它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
”[ZW(]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吴晓辉,钱程,译.上海:东方出版社,2005.[ZW)]奈把文化看做是“软实力”最重要的来源之一,认为文化是一种可以和政治、军事相提并论的,可以对国家的政策和发展起巨大作用的因素,体现了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的特殊地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在世界各领域的多边合作和磋商中逐渐占据了重要地位。
一时间,世界各国掀起了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热潮,人们正热切地想通过各种方式深入地了解中国。
我国文化“软实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增强,对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浅谈如何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
浅谈如何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程志彪自动化1004班2010001158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这既是既往文化建设的经验总结,也是未来文化建设的方向指针。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灵魂,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生生不息、永续发展;只有将蕴含在人民大众中的创新能力普遍激发,13亿人的文化创造才会使中国文化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从文化大国迈向文化强国,是民生的需要,更是国家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今日中国,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发展质量明显提升的同时,文化力量悄然开枝散叶,正在成为更为雄厚扎实的“中国软实力”。
正是因为有了对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认同,有了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明进步的责任担当,才有了高度的文化自觉,才有了振兴中国文化的自觉行动。
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为了增强软实力,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并取得了突出成效。
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长期被不合理的体制机制所束缚、压抑、扭曲的文化生产力喷薄而出,文化创造激情四射,中国文化的面貌随之焕然一新。
10年里,我们基本建成了堪称世界规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主要文化产品——从影视、图书到动漫、游戏——数量规模跃居世界前列。
今天的中国,文化站点星罗棋布、农家书屋遍地开花、图书杂志琳琅满目、舞台演出争奇斗妍……这一切正在展示着一个具有无穷活力的文化中国。
尽管成绩喜人,但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方面。
浅谈中国文化软实力
浅谈中国文化软实力当今社会,实力是对一个国家整体发展程度的总体概括,当然衡量一国实力不仅表现在以经济、军事为中心的硬实力上,还表现在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上。
文化软实力也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成为一国的立国之本和长远战略。
软实力是相对于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而言的,指一国或一地区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的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
因而,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具有民族身份的先进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的凝聚力、创造力、生命力、感染力以及其发展前景。
文化软实力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七个方面:一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认同力;三是外交政策的道义和正当性;四是处理国家间关系时的亲和力;五是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感召力;六是对国际规范、国际标准和国际机制的导向、制定和控制能力;七是一国国际形象被国际舆论的赞赏和认可程度。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就是和平和发展,故而在评价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时,文化软实力已然成为重要的一个评价标准。
中国对于文化软实力早有认识。
在建国初期,毛泽东就发展了以前的思想,将文化建设思想发展为“双百”和“二为”方针。
邓小平的文化建设理论系统地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物质文明相对落后、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封建传统比较浓厚的国家如何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的问题。
江泽民同志的文化建设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关于文化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以胡锦涛同志为主的党中央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更加强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部分思想主要体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的第七部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在中国有不可小觑的文化软实力是与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悠久文化历史、先进文化领导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凝聚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向心力;是激发中国人民群众勤劳勇敢的创造力、自强不息的民族生命力;是感染世界人民求同存异、爱好和平的吸引力;是中国文化按其自身发展规律所体现出来的远大前途。
浅谈中国文化软实力
浅谈中国文化软实力篇一:浅谈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浅谈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当今社会,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利用”和平与发展”这一战略发展机遇期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升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世界竞争力。
软实力对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都是重要的参照。
一直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军事建设等各项国家“硬实力”水平得到了不断提升和发展。
而国家“软实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相对缓慢。
受重视程度低,相对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
文化看做是“软实力”最重要的来源之一,我们甚至可以认为文化是一种可以和政治、军事相提并论的,可以对国家的政策和发展起巨大作用的因素. 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中国虽然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
但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还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
因此我国虽是文化大国,但却不是文化强国。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广大博深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然而,随着各国思想和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交流和竞争,我们看美国好莱坞的电影、韩国的电视剧,日本的动漫,吃肯德基、麦当劳,穿NIKE、adidas可是走出中国,世界上其他的国家是否也接受我们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又或者是所谓的”中国大片”呢?相比于国外文化的强大攻势,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却显得有些底气不足.中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仍处于“原生态”状态,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我们忽视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和改造。
但这也不是完全的否定了中国在提高软实力方面的一切努力.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2021年的上海世博会都为我国在宣传本国文化上打开了新的窗口,这两次盛会都在世界上掀起了一阵”中国文化热”.为推动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而最近几年,我国也逐渐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传统文化热,表现为国学热、读经热等,孔子学院办到了国外。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创新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不重视本体论,最重视的是什么呢?最重视的是修齐治平,它的基础在家庭。
中国人对家庭有一种神圣感,所以一直到今天很多中国人都喜欢讲家国情怀。
家和国显然不是一回事,这样的情怀处于西方文化体系中的人恐怕很难理解,但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差序伦理,家国同构。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系教授,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楼宇烈,是中国文化真诚、积极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
他不仅创立了国艺苑,还兼任北京大学校园内多家中国文化社团的顾问和指导,耄耋之年仍赴各地讲学,致力于传播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近日,中国艺术研究院黄海贝就如何学习、理解、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等问题采访了楼宇烈。
在作家余光中的诗中,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它表达的是漂泊异乡的游子对故乡和祖国的深深眷恋和绵绵深情。
“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乡愁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故土情结,一种浸入心灵的人文情怀,更是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蓬勃发展的精神基因和情感依托。
面对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当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城镇走向大都市,从乡土的宁静走向现代的喧嚣时,游子们可否还记得“土地的芳香”、懂得妈妈的“心肠”?日前,由中宣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组织实施,中央电视台组织拍摄的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正在央视国际频道播出。
该片旨在唤起海内外华人记忆中的乡愁,凝聚亿万中国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体悟,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激发全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鸣。
自1月1日首播以来,该片引发了海内外众多观众的关注和热议。
进入新年,大江南北到处是一派喜庆的节日氛围,灯笼、剪纸、彩塑、鲜花……装点着又一个辞旧迎新的时刻。
在天津的大街小巷,泥人张的影子处处可见,古典戏曲、民间传说、民俗民风中的人物、故事,自然是艺术家塑造的主要题材,除此之外,以“中国梦”为主题的一系列反映当代社会风貌的作品也受到普通百姓喜爱。
浅谈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浅谈中国文化的重要性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悠久、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之一,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中国自身,也体现在全球范围内。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浅谈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一、历史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和珍视,更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都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例如,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文化自信的展示中国文化的重要性还体现在文化自信的展示上。
中国文化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和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在当今世界上,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
通过展示中国文化,可以增强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三、文化交流的促进中国文化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促进文化交流方面。
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中国文化的传播,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增进中外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四、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国文化的重要性还体现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
中国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如故宫、长城、兵马俑等,这些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可以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可以为后人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
五、文化创新的推动中国文化的重要性还体现在文化创新的推动方面。
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
在当今世界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文化必须与时俱进,推动文化创新,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水平。
文化创新的推动,可以为中国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六、民族认同的强化中国文化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强化民族认同方面。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交流,对于中国的统一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弘扬中华文化,强化民族认同,可以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中国的和谐发展。
浅谈如何培养和提升中学生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
探索篇•课题荟萃浅谈如何培养和提升中学生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王海雯(甘肃省嘉峪关市第四中学,甘肃嘉峪关)摘要:从“挖掘教材,重视文化传承;感受汉字魅力,培养爱国情感;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强化文化体验;借助传统节日,加深文化理解”四方面交流了培养和提升中学生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的方法,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和启示。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文化传承;创新文化传承与创新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文明的继承者和传扬者,他们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责任,对中学生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操,提升其道德水平,开阔其文化视野,增强其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提高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会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和国家的文明,关系着我国未来的命运前途。
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有效地培养和提升中学生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一、挖掘课本素材,重视文化传承我国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了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历史使命,是促进我们民族长久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课本素材,利用典范性的文章,尤其是经典诗词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与教学内容,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措施,重视传统文化传承,丰厚学生文化素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强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比如,我们可选取闪耀着文化光芒的典范的文学作品,充分发掘潜在的文化教育因素,如利用《过零丁洋》《木兰诗》《陋室铭》《黄河颂》《送东阳马生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蕴含着汉语言精华和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作品,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爱国孝顺、忧国爱民、勤奋好学的中华民族的做人美德教育,使学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等,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
浅谈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浅谈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作者:喻双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1期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其传承与发展已成为关乎民族复兴与繁盛的重要问题。
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个正确理性的态度,既对自身文化有自信、有自觉和高度的认同感,又能批判地继承,分清精华与糟粕。
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更需要创新,不因循守旧,进行“他者化”和“当代化”,既吸收外来文化以完善其价值体系,又能结合时代的需求进行创造性转换,以使其更具现代价值,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自信;他者化;当代化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3-0243-02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也面临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对于有着几千年发展历程、有着丰厚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如何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这是一个关乎民族未来与发展的重要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①。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且精华与糟粕并存,在现代社会中要使传统文化得以顺利传承并发挥积极作用,不仅需要批判地继承,更需要进行创造性地转换。
一、正确理解和理性对待传统文化人类社会发展到现阶段,文化对人类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广泛、深刻,文化既是满足心灵需求、激发民族凝聚力的精神力量,又是引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激发民族创造力的物质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一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最重要的标识。
一个国家的兴盛、一个民族的传承延续都离不开民族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和象征,对于哺育濡养着华夏亿万民众的传统文化,我们首先要尊重传统文化,正确理解、理性地对待传统文化。
浅谈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意义
浅谈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意义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
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党中央提出的这个目标,是党和国家第一次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对文化发展做出的战略部署,对于拯救我国社会道德和信仰危机注入了强大动力。
文化软实力是一国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关系到我国维护自身安全和实现自身利益的能力,各国纷纷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主要发展战略。
关键字:文化软实力,发展现状,意义,提高途径提升软实力,首先要明白何谓“软实力”。
软实力指的是一种能力,它能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是一国综合实力中除传统的、基于军事和经济实力的硬实力之外的另一组成部分。
这一概念明确了软实力的重要价值,将它提高到了与传统的“硬实力”同等甚至比其更为重要的位置。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在世界各领域的多边合作和磋商中逐渐占据了重要地位。
一时间,世界各国掀起了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热潮,人们正热切地想通过各种方式深入地了解中国。
我国文化“软实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增强,对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中国虽然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但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还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
因此我国虽是文化大国,但却不是文化强国。
对于我国文化“软实力”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并及时改进,势必会影响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整体发展,进而影响到整个综合国力的提升。
因此,采取必要措施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的水平势在必行。
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两手抓”。
第一,弘扬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内在动力。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兄弟姐妹在这个大家庭中团结互助、融洽相处,共同孕育了我国独特的民族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增强民族文化创造力
文化,是一个很神圣的名词,它包含着太多太多。
从古至今,包括未来,文化在历史的源远流长中起了巨大的作用,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纽带、引领前进的旗帜;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文明进步的标识;文化是民生幸福的要义、美好生活的保障;文化是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综合国力的有力支撑。
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文化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11月8日,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十八大报告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吹响了号角、指明了方向,我们应不断增强文化的创造活力,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总书记报告提出文化建设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文化建设第一位的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人民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第一位要求,时时刻刻都要作为文化建设的标准和追求目标。
报告明确新时期文化建设的方向、创作、重点工程、文艺工作者的要求,强调以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
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
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文化建设之所以在当前显示出突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首先是因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积累起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物质力量。
而当物质财富和物质力量得到极大发展和扩充时,也必须要有精神文化的相应发展,从而使物质财富成为文明发展的积极成果,使日益增长的物质力量得到合理的运用、有益的调节并获得自由的表现。
扎实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首先必须充分理解和把握这一任务的关键。
所谓“关键”,就是任务的核心、总纲。
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事实上,对于任何一种真正有作为的和积极的文化建设来说,文化创造的活力及其增强始终是关键。
具有这种文化创造活力,即便原先落后的民族也会创造出伟大的文明成果;如果这种活力丧失殆尽,则再昌盛的文明也会日落西山。
界衰亡之际,就是“野蛮对于当今中国的文化建设来说,只要全民族真正具有文化创造活力,并使这种活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就会有生命的源泉,有保障的力量。
那么,文化创造活力从何而来?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不是被主观设想或假定出来的东西,它是具有现实基础的,这一基础就是中国自近代以来的历史性实践。
正是在这一历史性实践的基础上,古老的中华文明在面临严峻挑战的过程中重获生机;也正是在这一实践的基础上,积极生成的文化创造活力不断发展出一种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
我们也应从中国自近代以来的历史性实践中去寻找文化创造活力的现实源头,以及增强这种创造活力的基本方法。
我认为增强民族文化创造力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八个字:认知,创新,人才,为民。
认知
增强文化创造活力,必须以高度的自觉和自信对自身的文化历史、文化现象、文化成果进行充分的考察和分析,总结经验,评估价值,努力挖掘、提升历史文明成果,从容坚守优秀文化传统,鼓起勇气奋发进取,以实现对文化的自我认知、自我反思、自我创建。
中华民族文明悠久的历史功业和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文化的丰富色调与多元品格。
应当凸显鲜明的本土文化特色,注重对历史、地域文化的重新审视、定位和传承,将保护、传承本地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创造艺术精品有机结合起来,保持自身文化的特质与根性,重塑并提升当地的文化形象,打造出能够充分展现地域文化资源和文化符号的优秀作品,使之成为具有独特魅力和广泛影响力的地域文化品牌。
创新
增强文化创造活力,必须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坚持艺术创新。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灵魂,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生生不息、永续发展;只有将蕴含在人民大众中的创新能力普遍激发,13亿人的文化创造才会使中国文化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
艺术精品的创作是基于文化自觉自信的前提下的创作状态,它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那些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悠久历史的民族民间文化的深厚与博大,这是我们进行艺术创作的文化源头和深厚土壤,而在此基础上进行具有现代意识的艺术创新和精品生产,不仅是我们让传统文化与当下人们的精神情感血脉相通,获得弘扬与提升的重要举措,而且是我们进行新的文化创建的历史使命。
我们要通过挖掘民族文化的精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影响力。
人才
增强文化创造活力,必须立足和把握当地人文资源。
文化发展,人才为本。
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只有充分发扬民主作风,才能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活泼局面。
这样的民主氛围有利于文化人才脱颖而出。
十八大报告强调要“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
其次,我认为应该要有一个良好的完善的教育机制,这样自然可以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来。
为民
增强文化创造活力,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人民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受者。
只有人民群众与文化的接触日益广泛深刻,文化才能获得持久发展的动力。
为此,应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第一线,不断创作出让人民满意的优秀作品,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综上所述,我认为要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应当遵守这八个字:认知,创新,人才,为民。
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挫折。
因而,文化创造的活力源泉也必然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文化才会蒸蒸日上,才会进一步走向一个文化强国迈进,才会一步步实现社会主义道路的终极目标。
“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总书记的讲话一次次激起了全国人民的热血,一次次坚定了我们必胜的信念。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