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发展大事记
中国互联网发展大事记
中国互联网发展大事记一、引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过程。
从初步建设到快速发展,互联网在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回顾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展现其演变和影响。
二、早期互联网的发展1994年,中国的第一个互联网接入点在北京成立,开启了中国互联网的先驱时代。
接着,在1997年,中国国家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化管理办公室成立,推动了互联网在中国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的发展。
三、互联网用户的快速增长随着中国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用户数量迅速增长。
根据2020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数据,中国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了9.3亿人,占全球的近三分之一。
四、移动互联网的崛起2008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开始迅猛发展。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网络的提速,人们开始更加便利地上网。
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移动支付、在线购物、社交媒体等新兴行业的兴起。
五、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中国电子商务的兴起成为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阿里巴巴集团的创立和发展,打开了中国电商市场的大门。
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商市场,电子商务的模式也不断创新和演进,如直播带货、社交电商等。
六、互联网金融的兴起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也逐渐兴起。
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移动支付工具的普及,为人们提供了更便利的支付方式。
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推动了传统金融行业的创新和变革,如P2P借贷、数字货币等。
七、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
中国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果,如人脸识别、智能语音助手等。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八、网络安全的挑战和对策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网络安全的挑战。
网络攻击、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频频发生。
为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加强了网络安全管理,推行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保护人民网络安全和个人隐私。
互联网40年大事记
互联网40年大事记起源于1969年的阿帕网(Arpanet),互联网即将走过40年的历史。
在这40年间,互联网得到长足发展,但同时也经历过低迷。
以下为互联网40年大事记:1969年:9月2,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实验室里完成了两台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试验,即阿帕网(Arpanet)。
10月29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与坦福研究所实现首次网络连接。
1970年:阿帕网在美国东海岸地区建立了首个网络节点。
1972年:雷·汤姆林森(Ray Tomlinson)引入电子邮件功能,并选择@符号标记电子邮件地址。
1973年:阿帕网建立了首个全球节点,地点位于英格兰和挪威。
1974年:温顿·瑟夫(Vint Cerf )与鲍勃·卡恩(Bob Kahn)开发了TCP通讯协议,后演变为TCP/IP,1983年1月1日成为国际标准。
1983年:域名系统(DNS)被提上日程,一年后,.com、.gov和.edu域名被启用。
1988年:首个互联网蠕虫“莫里斯“(Morris)爆发,感染数千台计算机。
1989年:量子计算机服务公司(即AOL)为Macintosh和Apple II两种型号的计算机提供网络接入服务。
1990年: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开发了远程控制计算机的方法,万维网(WWW)诞生。
1993年: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与伊利诺斯大学的同事开发了首款图形Web浏览器Mosaic。
1994年:安德森与Mosaic团队成立公司,开发首个商业化浏览器Netscape。
1995年:亚马逊网站开张营业。
1998年:谷歌成立。
1999年:Napster普及了音乐共享。
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
2002年:全球网民数量超过5亿。
2004年:社交网站Facebook诞生。
2005年:视频网站YouTube诞生。
计算机发展大事年表
计算机发展大事年表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573 更新时间:2007-5-28 年份大事记要1946第一台电子数字积分计算器(ENIAC)在美国建造完成。
1947美国计算器协会(ACM)成立。
1947英国完成了第一个存储真空管O1948贝尔电话公司研制成半导体。
1949英国建造完成"延迟存储电子自动计算器"(EDSAC)1950"自动化"一词第一次用于汽车工业。
195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制成磁心1952第一台"储存程序计算器"诞生。
1952第一台大型计算机系统IBM701宣布建造完成。
1952第一台符号语言翻译机发明成功。
1954第一台半导体计算机由贝尔电话公司研制成功。
1954第一台通用数据处理机IBM650诞生。
1955第一台利用磁心的大型计算机IBM705建造完成。
1956IBM公司推出科学704计算机。
1957程序设计语言FORTRAN问世。
1959第一台小型科学计算器IBM620研制成功。
1960数据处理系统IBM1401研制成功。
1961程序设计语言COBOL问世。
1961第一台分系统计算机由麻省理工学院设计完成。
1963BASIC语言问世。
1964第三代计算机IBM360系列制成。
1965美国数字设备公司推出第一台小型机PDP-8。
1969IBM公司研制成功90列卡片机和系统--3计算机系统。
1970IBM系统1370计算机系列制成。
1971伊利诺大学设计完成伊利阿克IV巨型计算机。
1971第一台微处理机4004由英特尔公司研制成功。
1972微处理机基片开始大量生产销售。
1973第一片软磁盘由IBM公司研制成功。
1975A TARI--8800微电脑问世。
1977柯莫道尔公司宣称全组合微电脑PET--2001研制成功。
1977TRS--80微电脑诞生。
1977苹果--II型微电脑诞生。
1978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开始应用。
计算机的发展过程
计算机的发展过程计算机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计算工具,如“结绳记事”中的绳结,再到算筹、算盘计算尺等。
这些工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各自的历史作用,同时也启发了现代电子计算机的研制思想。
然而,计算机的真正发展始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美国军方定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
这台计算器使用了17840支电子管,大小为80英尺×8英尺,重达28t(吨),功耗为170kW,其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
1. 机械计算机时代的拓荒者在西欧,由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大大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机械计算机进行计算。
这些机械计算机是计算机的拓荒者,为后来的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电子计算机的诞生1946年2月14日,由美国军方定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
这台计算器使用了17840支电子管,大小为80英尺×8英尺,重达28t(吨),功耗为170kW,其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
这标志着电子计算机的诞生,计算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 计算机的应用近10年来,计算机的应用日益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管理、办公自动化等。
由于计算机的日益向智能化发展,于是人们干脆把微型计算机称之为“电脑”了。
计算机产生的动力是人们想发明一种能进行科学计算的机器,因此称之为计算机。
它一诞生,就立即成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掀开了人类社会的新篇章。
总的来说,计算机的发展史可以分为机械计算机时代和电子计算机时代两个阶段。
在电子计算机时代,计算机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计算机的发明不仅改变了人类的计算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的发展自20世纪中叶以来,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本文将以时间顺序为主线,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1. 第一阶段:早期计算机的诞生(1940年-1950年代)在这个阶段,计算机还处于早期阶段,体积庞大,运算速度慢,但催生了计算机科学的诞生。
早期计算机采用真空管作为主要元件,代表性的计算机有ENIAC和EDSAC。
这些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和军事应用,对于现代计算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第二阶段:集成电路的应用(1960年-1970年代)随着集成电路的应用,计算机开始变得更小巧、可靠且运行速度迅速提升。
计算机的成本也大幅下降,从而使得计算机逐渐应用于工商业领域。
IBM System/360 是这个时期的代表,它成为了计算机行业的标准,为多种应用提供了支持。
3. 第三阶段:个人计算机的普及(1980年-1990年代)这个阶段,个人计算机(PC)的普及成为计算机发展的新特征。
微处理器的发明和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改进带来了计算机的大众化,PC 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苹果公司的 Macintosh 和微软的 Windows 操作系统的推出进一步推动了个人计算机的普及。
4. 第四阶段:互联网的兴起(1990年代至今)互联网的兴起使得计算机在全球范围内连接起来,信息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种资源,例如电子邮件、社交媒体、在线购物等等。
随之而来的是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变得更加广泛。
5. 第五阶段:人工智能的崛起(2000年代至今)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计算机带来了新的应用领域。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兴起,使得计算机能够模仿和学习人类的智能行为,以更准确地解决问题。
人工智能技术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总结:经过几个重要的阶段,计算机从早期的庞大设备发展为现在随处可见的便携式电子产品,计算速度和存储容量大幅提升。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1. 引言计算机作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工具,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了我们的生活中。
然而,当我们使用计算机的时候,我们可能很少会思考它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带您回顾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计算机概念到现代高性能计算机的诞生。
2. 早期计算机早期的计算机是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和五十年代初开发的,这些计算机非常简单,占用了大量的空间。
最早的计算机是基于机械装置和电子管的,准确性和速度都相对较低。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计算机的大小逐渐减小,计算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3. 转折点:集成电路的出现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集成电路的发明改变了计算机的发展轨迹。
集成电路使得计算机的尺寸更小,性能更强大,并且降低了制造成本。
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开始变得更加普遍,各行各业开始都开始采用计算机进行工作。
4. 个人计算机的兴起在七十年代,个人计算机的兴起标志着一个全新的计算机时代的开始。
个人计算机的出现使得计算机变得更加易于使用和接近大众。
它们不再是大型机构专用的工具,而是成为了每个家庭和办公室都可以拥有的工具。
5. 互联网的出现正是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计算机真正展现了其无限的潜能。
互联网的发展让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全球范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互联网的快速普及进一步推动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数字化时代成为可能。
6. 移动计算和云计算在二十一世纪初,移动计算成为了计算机领域的一个新趋势。
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快速普及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使用计算能力。
而云计算的出现进一步扩展了计算机的能力,允许用户通过云端的服务器来处理和存储数据,无需依赖于本地计算机的性能。
7. 当今的高性能计算机目前,高性能计算机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高性能计算机正在发挥重要作用。
超级计算机的性能已经达到了惊人的水平,这些计算机可以处理大量的数据和复杂的任务,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科学和技术突破。
8.计算机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充满创新和突破的过程。
计算机历史大事记
本资料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组收集整理1 计算机的发展与历史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是1946年问世的。
半个世纪以来,计算机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在人类科技史上还没有一种学科可以与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相提并论。
人们根据计算机的性能和当时的硬件技术状况,将计算机的发展分成几个阶段,每一阶段在技术上都是一次新的突破,在性能上都是一次质的飞跃。
1.1 第一阶段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7年)1945年底,在美国首次研制成功人类第一台计算机,这台机器重30吨,占地面积达167平方米,加之它的工作原理,因此,人类后来的计算机并不是在这台机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现代计算机理论的奠基人图灵。
美国数学家冯.诺伊曼,在他的主持下,1949年诞生了第一台存储程序的计算机,又称第一代机,这台计算机为后来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特点是:(1) 采用电子管作为基本逻辑部件,体积大,耗电量大,寿命短,可靠性大,成本高。
(2) 采用电子射线管作为存储部件,容量很小,后来外存储器使用了磁鼓存储信息,扩充了容量。
(3) 输入输出装置落后,主要使用穿孔卡片,速度慢,容易出去使用十分不便。
(4)没有系统软件,只能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编程。
1.2 第二阶段晶体管计算机 (1958~1964年)1959年,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问世,由此,计算机进入了第二代。
1964年,IBM第一代360系列计算机问世,这是第一代通用计算机,为研制这种计算机,IBM投资50亿美元,比二战期间美国政府投入到原子弹研究的钱(20亿美元)还要多;由此,计算机进入了第三代。
主要特点是:(1) 采用晶体管制作基本逻辑部件,体积减小,重量减轻,能耗降低,成本下降,计算机的可靠性和运算速度均得到提高。
(2) 普遍采用磁芯作为贮存器,采用磁盘/磁鼓作为外存储器。
(3) 开始有了系统软件(监控程序),提出了操作系统概念,出现了高级语言。
1.3 第三阶段集成电路计算机 (1965~1969年)主要特点是:(1) 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制作各种逻辑部件,从而使计算机体积小,重量更轻,耗电更省,寿命更长,成本更低,运算速度有了更大的提高。
中国信息化发展大事记
中国信息化发展大事记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为信息化发展奠定基础。
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展计算机应用和电信基础设施建设。
198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进行电信和计算机技术的自主研发。
中国电信行业开始建设国内通信网络,同时计算机也在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中得到广泛应用。
1986年,中国建立了第一座卫星通信地面站,实现了卫星通信的初步应用。
同时,中国也开始发展计算机局域网和广域网,为企业和政府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了便利。
1990年代初,中国开始加快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和计算机普及。
中国电信开始大规模建设光缆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同时计算机也逐步进入企业和家庭。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开启了信息化发展的新时代。
这一时期,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迅速增长,互联网应用也逐渐丰富,包括电子邮件、万维网浏览、在线聊天等。
1996年,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全国骨干网建成并正式开通,全国范围的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络开始提供服务。
这一时期,中国互联网产业开始兴起,出现了许多互联网公司和初创企业。
1997年,中国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正式发布,明确了信息化发展的目标和路径。
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推动信息化建设,加强了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2000年代初,中国互联网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和互联网应用数量迅速增长,互联网技术和商业模式也不断创新。
2008年,北京举办了奥运会,这个全球盛会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信息化的发展,尤其在通信和信息技术领域。
这一时期,中国在通信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2010年代初,中国政府提出了“宽带中国”战略,旨在加快宽带网络建设和普及。
这一时期,中国宽带网络覆盖范围和速度不断提升,为信息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2013年,中国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旨在推动互联网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
这一时期,互联网技术在金融、医疗、教育、交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中国互联网发展大事记
中国互联网发展大事记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尤其在中国,随着该国的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对中国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以下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些重要事件和里程碑。
1994年:中国第一个互联网应用诞生这一年,中国政府与德国合作开发了第一个中国互联网应用程序,名为“金蝶”,开创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新篇章。
这一应用程序非常简单,它只能在国家计算机网络中使用,并随着1994年互联网与国际接轨的进程而逐渐成为互联网的一部分。
1995年:中国互联网开始向公众开放随着1995年5月17日中国连接互联网,中国互联网正式开始向公众向开放。
这标志着中国互联网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也是中国互联网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刻。
1998年: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成立1998年4月,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中华网”在北京成立。
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互联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也为未来中国数百家互联网公司的成立铺平了道路。
2003年:百度进入市场2003年,中国的搜索引擎公司百度在香港上市,成为中国互联网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百度的成功标志着中国互联网公司可以走向世界并获得成功。
2008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出现2008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开始蓬勃发展,这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又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与此同时,苹果和谷歌等跨国科技巨头也开始进入中国市场,为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14年: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阿里巴巴集团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该公司在2014年9月有史以来最大的首次公开募股中上市。
这标志着中国互联网公司已经开始向全球范围内扩张。
总结中国自1994年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这些重要的节点证明了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巨大发展潜力。
未来,这个行业将继续发展和创新,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中国计算机历史
中国计算机历史博客首页业界动态博客中心博客推荐博客文化博客收藏●中国计算机历史|中国计算机产业和计算机科学发展大事记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大事记新华社记者张晓松王立彬李佳路1956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1958年,中国第一台计算机——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
1959年,中国研制成功104型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1万次。
1960年,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3年,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109机研制成功。
1964年,441B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5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Ⅱ”型操作系统编制完成。
1967年,新型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诞生。
1969年,北京大学承接研制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150机。
1970年,中国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时操作系统和标准汇编语言的计算机——441B-Ⅲ型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2年,每秒运算11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3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4年,DJS-130、131、132、135、140、152、153等13个机型先后研制成功。
1976年,DJS-183、184、185、186、1804机研制成功。
1977年,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050机研制成功。
1979年,中国研制成功每秒运算500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HDS-9,王选用中国第一台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
1981年,中国研制成功的260机平均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00万次。
1983年,“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
1984年,联想集团的前身——新技术发展公司成立,中国出现第一次微机热。
计算机的发展阶段
计算机的发展阶段引言计算机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它的发展经历了数十年的演进。
本文将介绍计算机的发展阶段,并探讨每个阶段的重要里程碑和技术突破。
第一阶段:电子管时代计算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当时计算机使用的是电子管作为基本元件。
这个时期的计算机体积庞大、价格昂贵,并且非常不可靠。
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ENIAC,它于1946年投入使用。
ENIAC使用了大约18000个电子管,每秒能够进行累加运算5000次。
尽管电子管计算机存在很多局限,但它们奠定了计算机的基础,并且迈出了第一步。
在这个阶段,计算机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科学研究和军事领域。
第二阶段:晶体管时代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于电子管计算机存在诸多问题,人们开始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晶体管被发现,并且很快就被应用于计算机。
晶体管比电子管更小巧、更可靠,而且能够进行更高的频率运算。
1951年,英国的曼彻斯特大学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台使用晶体管的计算机——Mark 1。
Mark 1计算机性能相对较弱,但标志着晶体管计算机时代的开始。
晶体管的引入让计算机变得更加小型化和可靠,同时降低了成本。
这也为计算机的普及打下了基础。
计算机逐渐进入商业领域,被广泛应用于数据处理、银行业务和科学计算等领域。
第三阶段:集成电路时代上世纪六十年代,集成电路的发明推动了计算机的发展进程。
集成电路将数千个晶体管集成在一个芯片上,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的可靠性和性能。
1964年,美国的IBM公司发布了一台基于集成电路的计算机——System/360。
这台计算机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处理能力,被广泛用于科学、商业和政府等领域。
集成电路的使用加速了计算机的普及,也降低了计算机的价格。
计算机开始进入家庭和学校,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工具。
第四阶段:个人计算机时代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个人计算机的时代开始了。
在这个时期,个人计算机的价格进一步下降,性能有了显著提升。
同时,图形界面的出现使得计算机更加易于使用。
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大事记
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大事记周蕾●1956年在党中央“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指引下,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制定了我国《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8月,成立了由华罗庚教授为主任的科学院计算所筹建委员会,并组织了计算机设计、程序设计和计算机方法专业训练班,并首次派出一批科技人员赴苏联实习和考察。
同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我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1958年6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所与北京有线电厂共同研制成我国第一台计算机——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字长31位,内存容量为1024字节。
9月,数字指挥仪901样机问世,是中国第一台电子管专用数字计算机。
●1959年10月,我国研制成功104型电子计算机,内存容量为2048字节,字长39位,运算速度为每秒1万次。
103机共生产了36台,104机生产了7台,为我国尖端武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60年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字长32位,内存容量为1024字节,有加减乘除等16条指令,主要用于弹道计算。
●1961年由南京大学徐家福、北京大学杨芙清等人撰写的《程序设计》一书问世,这是一本我国早期有代表性的计算机高级语言通用教材。
●1963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推出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代号为109机,这标志中国电子计算机技术进入第二代。
●1964年由慈云桂支持研制的441B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字长40位。
●1965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II”型的操作系统编制完成。
108乙型计算机由华北计算所设计成功,北京有线电厂共生产156台。
●1967年开始筹建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研究所,集中了一大批技术力量,同时开展外部设备中最薄弱的磁盘机、磁带机、打印机的研制工作。
10月,新型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在北京诞生。
电脑的发展历史范文
电脑的发展历史范文
电脑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的运算器时代,但真正的电脑发
展始于20世纪,从计算机的出现到今天的复杂性,电脑发展的历程被认
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技突破。
本文将概述电脑发展的各个阶段,从计
算机诞生到今天的个人电脑,来回顾电脑的历史。
20世纪30年代,英国数学家威廉·布莱克开发了第一台计算机“雷
蒙德”,它是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电子计算机。
这台机器能够执行按储存
在内存中的指令,它也是第一台能够使用内存来存储程序的机器,所以被
称为“程序可控”计算机。
60年代,IBM的计算机系列诞生了,它们被用作科学用途和工业用途,开发了第一台具有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IBM360。
自此之后,计算机
的核心技术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用新技术构建的计算机具有良好的
性能,廉价的价格,以及更大的规模。
随着微处理器的发展,70年代我们开始看到计算机能够处理更多的
功能,尽管电脑的外观和技术不太复杂。
典型的计算机形式是个小型电脑,例如TRS-80、Apple II等,安装在电脑上的是磁带、磁盘和免疫病毒软件。
在80年代,微处理器的发展和技术的成熟使得计算机用途更加多样化,并开始向消费者面向普及。
计算机领域杰出人物及重大事件介绍
计算机 1986
1987 CSD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1985
理查德.卡普 约翰.霍普克洛夫特和罗伯特.陶尔扬 约翰.科克 伊万.萨瑟兰 威廉.卡亨 费尔南多.考巴脱 罗宾.米尔纳 巴特勒.兰普森 尤里斯.哈特马尼斯和理查德.斯特恩斯 爱德华.费根鲍姆和劳伊.雷迪 曼纽尔.布卢姆 阿米尔.伯努利 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 詹姆斯.格雷 弗雷德里克.布鲁克斯 姚期智 Ole-Johan Dahl, and Kristen Nygaard Ronald L. Rivest, Adi Shamir, Leonard M. Adelman Alan Kay
获奖时间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埃德斯加. 埃德斯加.狄克斯特拉 查尔斯.巴赫曼 查尔斯. 唐纳德. 唐纳德.克努特 赫伯特.西蒙和艾伦. 赫伯特.西蒙和艾伦.纽厄尔 米凯尔.拉宾和达纳. 米凯尔.拉宾和达纳.斯科特 约翰. 约翰.巴克斯 罗伯特. 罗伯特.弗洛伊德 肯尼思. 肯尼思.艾弗森 查尔斯. 查尔斯.霍尔 埃德加. 埃德加.科德 斯蒂芬. 斯蒂芬.库克 肯尼思.汤普森和丹尼斯. 肯尼思.汤普森和丹尼斯.里奇 尼克劳斯. 尼克劳斯.沃思
发明“分枝界限法”的三栖学者 硕果累累的算法设计大师 RISC概念的首创者 计算机图形学之父 浮点计算的先驱 实现分时系统的功臣 标准元语言ML的开发者 从Alto系统的首席科学家到微软的首席技术官 计算复杂性理论的主要奠基人 大型人工智能系统的开拓者 计算机复杂性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把时态逻辑引入计算机科学 鼠标器的发明人和超文本研究的先驱 数据库和事务处理专家 IBM360系列计算机的总设计师和总指挥 对计算理论做出了诸多根本性的重大贡献. 在设计编程语言SIMULA I 和SIMULA 67时产生的 基础性想法,这些想法是面向对象技术的肇始 在公共密匙算法上所做的杰出贡献 发明第一个完全面向对象的动态计算机程序设计 语言Smalltalk.
计算机发展大事记
对数计算尺--1621
英国数学家威廉· 奥特雷德(William Oughtred) 在两个圆盘的边缘标注对数刻度,然后让它们相对 转动 能够基于对数原理用加减运算来实现乘除运算 甚至可以计算三角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
机械式计算工具
帕斯卡加法器
• 第一台机械式计算工具(1642) • 由齿轮组成、以发条为动力 • 通过转动齿轮来实现加减运算、用连杆实现进位
继电器开关速度是1/100秒
• 限制了机电式计算机的运算速度 • -->电子计算机
电子管
1895年, 英国青年工程师弗莱明通过―爱迪生效应‖发明了人 类第一只电子管
电子管时代
1912年,发现了电子管的放大作用
• 为电子工业奠定了基础 • 美国青年发明家德.福雷斯特
在帕洛阿托小镇--业已成为硅谷的中心地带
。。。 1946年,ENIAC计算机
•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 • 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摩尔学院莫契利和埃克特 • 共安装了17468只电子管,7200个二极管, 70000多电阻器,10000多只电容器和6000只继 电器,电路的焊接点多达50万个 • 机器被安装在一排2.75米高的金属柜里 • 占地面积为170平方米左右 • 总重量达到30吨 • 运算速度达到每秒钟5000次加法 • 可以在3/1000秒时间内做完两个10位数乘法 • 普遍被认为是第一个成功的高速电子数字计算机
计算机发展史
/sjjgweb/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634
/view/22636.htm /s/blog_491bcbfd010179tq.html /view/541e898371fe910ef12df87d.html
国内外科技业发展大事记
国内外科技业发展大事记
1. 1956年:中国第一台计算机103机诞生。
2. 1970年:中国自行设计研制出全球第一台运行的人工卫星实现“两弹一星”战略目标。
3. 1985年:香港的首个科技园——香港科技园成立。
4. 1994年:中国加入互联网,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信息化发展道路。
5. 1997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取得少见的成功,发射第一颗完全由中国自主设计、生产的实验卫星“星火一号”。
6. 2000年:中国“863计划”启动。
7. 2001年:华为成立海外研究院,开始了华为全球化的历程。
8. 2002年:中国首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清华科技园正式成立。
9. 2006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联合创办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10.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全球科技交流与共享。
11. 2016年:中国科学家潘建伟团队发现了首个量子态。
12. 2020年:华为发布了全球首款5G商用手机。
另外,中国各大互联网企业捐款捐物,帮助抗击新冠疫情。
以上为国内外科技业发展的一些重要大事记,展现了科技创新在中国喜人的历程,也预示着未来科技产业的广阔前景。
中国计算机事业1955-2004推荐大事记目录
中国计算机事业1955-2004推荐大事记目录(事件日期标题推荐单位)1、1955年-1956年中国最早的计算机专业/中国最早招收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哈尔滨工业大学2、1955年-1957年中国第一台结构式模拟计算机的诞生——哈尔滨工业大学3、1956年- 1958年高校《解算装置》专业设立——电子科技大学4、1956年4月、5月国家《科学发展十二年规划》把创建、发展电子计算机事业的作为发展国家科学技术四大紧急措施之一——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5、1956年7月清华大学筹办我国第一个计算机专业——清华大学6、1956年8月25日-1959年5月17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7、1957年11月-1958年8月1日我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103机) ——航天二院706所8、1957年12月5日航天二院706所前身成立——航天二院706所9、1957年-1958年我国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104机研制完成——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10、1957年-1958年8月我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通用计算机103机(八一型)研制成功——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11、1957年1月签署了―合作发展中国计算机技术‖的协议书——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12、1957年1月成立―组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 ——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13、1957年2月-1958年10月中国第一台能说话会下棋的数字计算机——哈尔滨工业大学14、1957年2月-1958年8月赴苏联学习电子计算机技术——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15、1958年- 1959年电子模拟计算机——电子科技大学16、1958年11月-1960年12月1日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50-N研制成功——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17、1958年4月-1962年12月我国第一台军用计算机―901型军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18、1958年5月-1959年9月我国第一台大型电子管通用计算机104机研制成功——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19、1958年8月-1964年4月我国高校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大型快速电子计算机911机研制成功投入运行——清华大学20、1958年9月15日由中共中央批准第一批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计算机专业的成立——清华大学21、1959 年-1967年我国第一代磁鼓存储器研制成功——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22、1959年6月-1964年我国第一台自行研究、设计、制造的大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119机研制成功——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3、1959年9月-1965年109乙机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109丙机大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4、1960年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小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5、1961年- 1970年我国第二台104机的科学计算—为两弹一星立大功——航天二院706所26、1962年-1963年8月中国首创挤出―切断制造磁芯方法——哈尔滨工业大学27、1962年-1967年6月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100N研制成功——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28、1962年3月-1965年4月我国最早一批采用国产晶体管的电子数字计算机―441B系列计算机‖研制成功——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29、1962年6月中国电子学会电子计算机专业委员会成立(中国计算机学会的前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30、1964年- 1966年441-B晶体管计算机——电子科技大学31、1964年2月- 1967年12月X-1 大型晶体管通用电子计算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9研究所32、1965年我国第一台全晶体管小型通用数字计算机—112机研制完成——清华大学33、1965年- 1967年我国第一台单主动轮磁带机研制成功——航天二院706所34、1965年-1966年我国第一台自主设计、成批生产的通用计算机108乙机研制成功并投入成批生产——电科集团15研究所35、1965年5月-1975年7月我国第一台高射火炮射击指挥仪―441C晶体管化专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36、1965年8 月- 1971年9月我国最早一批采用国产集成电路的军用计算机―030潜艇鱼雷攻击指挥仪‖研制成功——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37、1965年8月-1966年9月我国第一台全国产化双极小规模集成电路微计算机研制成功——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第771研究所38、1966年国防科技大学成立全国第一个计算机系——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39、1966年11月4日- 1975年1月15日SSS – 1数字式射击瞄准计算机——西北工业大学1966年-1976年40、1966年8月- 1969年10月K-1型工业控制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9研究所41、1968年7月-1971年5月我国第一台集成电路计算机-111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42、1969年12月- 1980年5月我国自主研制的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系统―151型百万次级计算机‖研制成功——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43、1969年5月-1971年5月我国第一台全国产PMOS中规模集成电路微计算机研制成功——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第771研究所44、1970年- 1972年保密通讯专用计算机——电子科技大学45、1972年-1975年我国第一台双处理器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系统研制成功——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46、1972年3月我国首台采用自行研制的大规模MOS集成电路台式机MTJ161研制成功投入生产——清华大学47、1972年4 月- 1975年9月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个面向国产计算机的Fortran编译系统研制成功——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48、1973年-1975年3、4月最早进行容错计算机研制——哈尔滨工业大学49、1973年-1976年固定式磁盘和单主轴轮磁带机研制成功——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50、1973年4月中国第一个系列化小型机总体论证会,其后成立了联合设计组——天津电子计算机研究所51、1973年6月-1974年8月天津DJS130小型机研制成功——天津电子计算机研究所52、1973年7月-1976年我国首次采用电流开关逻辑电路的013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53、1974年- 1977年我国第一批FORTRAN编译系统研制成功——航天二院706所54、1974年5月-1977年4月我国第一台全国产化16位大规模集成电路微计算机研制成功——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第771研究所55、1974年8月DJS130机在清华大学通过了部级鉴定——清华大学56、1974年8月-1987年由王选教授研制的华光Ⅲ型中文电子出版系统诞生并投入使用——方正集团57、1975年- 1978年622小型集成电路计算机——西北工业大学58、1975年/1975年/1979年10月-1981年2月/1981年/未知/未知DJS120、DJS110、DJS132、DJS153、DJS162、DJS-20小型机研制成功——天津电子计算机研究所59、1975年-1979年自主设计同性单元结构多处理机(4CPU)系统(DJS26)研制成功——电科集团15研究所60、1975年8月-1983年11月我国自行研制成功的第一台大型向量数字计算机系统757机问世——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61、1976年-1981年高速、超高速双极型数字集成电路-ECL10K系列研制成功——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62、1977年6月-1978年6月/1982年-1983年10月DJS135 /DJS155军用小型机研制成功——天津电子计算机研究所63、1978年-1986年CP-03固定式磁盘和CD-02单主轴轮磁带机研制成功——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64、1978年5月- 1983年12月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台亿次电子计算机系统―银河-I巨型机‖研制成功——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65、1978年5月-1985年12月我国第一台标量亿次巨型计算机系统研制成功——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66、1979年-1980年11月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系统——二炮装备研究院67、1979年-1993年国家汉字点阵标准研制——二炮装备研究院68、1979年4月天津市计算机学会成立——天津电子计算机研究所69、1980年11月-1986年我国第一台全国产化CMOS中规模集成电路抗电磁脉冲加固计算机研制成功——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第771研究所70、1980年12月-1981年9月ZD-2000汉字微型计算机研制——二炮装备研究院71、1980年12月-1983年4月计算所在全国率先开展汉字微机系统研究,GF20/11A微机系统是世界上第一台汉字操作系统的计算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72、1980年-1994年国内第一台在软、硬件方面全部自行设计的全屏幕笔操作——哈尔滨工业大学73、1980年7月国家计算机工业总局1000系列软件中心成立——天津电子计算机研究所74、1981年- 1985年紫金II微型机系统——电子科技大学75、1981年1月―小型计算机与应用‖杂志正式创刊(微小型计算机开发与应用)——天津电子计算机研究所76、1982年- 1985年我国第一个实用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成功——航天二院706所77、1982年- 1985年5月S-8/10计算机国家级鉴定——航天二院706所78、1982年- 1986年MC68000(ZD4000)16位微机系统——电子科技大学79、1982年8月- 1987年2月我国第一个应用国产巨型机研制的石油勘探数据处理系统―银河地震数据处理系统‖研制成功——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80、1983年-1985年中国第一台8位微机系统LS-83 ——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第771研究所81、1983年4月-1993年4月军用汉字(JH)微机系列研制工程——二炮装备研究院82、1983年5月- 1985年10月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台全数字仿真机系统―银河仿真-I型计算机‖研制成功——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83、1984年11月20日- 1984年12月5日全国微型计算机应用成果展示会(西安)——中国计算机学会(微机专委)84、1984年12月天鹰汉字终端研制成功——天津电子计算机研究所85、1984年-1985年1000系列汉字信息处理系统研制成功——天津电子计算机研究所86、1984年-1986年中国第一台高档16位微机系统LS-84——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第771研究所87、1984年1月-1985年6月先进操作系统AOS结构分析——天津电子计算机研究所88、1984年4月-1991年11月KJ8920石油地址勘测大型数据处理系统研制成功——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89、1984年6月-1985年11月联想式汉字微机系统LX-PC——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90、1985年- 1986年UNIX V.7操作系统分析与移植——电子科技大学91、1985年- 1989年0600(华胜3000)系列32位微机工程工作站——电子科技大学92、1985年- 1989年VAX/VMS操作系统分析与汉化——电子科技大学93、1985年-1986年世界上第一台与PC-XT全兼容全加固型计算机LS-JGXT,首次提出以个人电脑技术为背景的加固计算机设计思想——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第771研究所94、1985年8月中国软件行业协会DG应用协会成立——天津电子计算机研究所95、1986年- 1991年1750A军标计算机及其开发环境——西北工业大学96、1986年06月-1991年11月我国第一台标量十亿次巨型计算机系统研制成功——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97、1986年-1990年清华大学研制成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RISC计算机——清华大学98、1986年8月- 1989年4月980STAR心动式阵列计算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9研究所99、1987年1月-2005年TRS中文全文检索系统——拓尔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100、1987年9月-1989年5月面向人工智能语言LISP的LISP-M1计算机系统研制成功——西安交通大学101、1988年3月- 1992年11月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台通用十亿次并行巨型机―银河-II并行巨型机‖研制成功——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102、1989年10月- 1993年6月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台浮点超长字实时全数字仿真计算机―银河仿真-II型计算机‖研制成功——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103、1989年1月- 1990年7月980FT86 加固型实时容错计算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9研究所104、1990年-1992年中国第一部计算机动画电影《相似》中国第一个电脑卡通片《咪咪钓鱼》——北方工业大学105、1990年6月-1992年6月智能型英汉机器翻译系统(IMT/863)——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106、1992年12月-1996年10月国际领先水平的神威Ⅰ高性能计算机研制成功——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107、1992年9月12日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108、1993年6月-2005年11月编撰《计算机科学技术百科全书》——清华大学出版社109、1994年- 1995年CERNET暨西南中心节点建设——电子科技大学110、1994年1月- 1997年6月―银河-III并行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111、1994年-2004年中国铁路运营管理信息系统TMIS工程——铁道科学研究院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112、1995年以清华大学为中心建立了连接全国300余所高校和研究单位的―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 ——清华大学113、1995年-1996年CYBER计算机系统IPI磁盘阵列研制成功——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114、1996年-1998年FLASH星载大容量固态存储器——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第771研究所115、1996年-2000年中国铁路客票发售与预定系统TRS的建设——铁道科学研究院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116、1996年-2006年方正报业数字资产管理系统的推广和使用——方正集团117、1996年7月5日航天软件评测中心成立——航天二院706所118、1997年12月- 2000年7月我国第一台万亿次超级并行计算机系统―银河新一代超级并行计算机‖研制成功——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119、1997年1月-2003年基于多功能感知理论的中国手语识别与合成研究——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120、1997年-2004年曙光1000A、曙光2000-I、曙光2000-II、曙光3000、曙光4000等超级服务器研制成功——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121、1997年-2005年中国铁路运输调度指挥系统的建设——铁道科学研究院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122、1997年7月- 2000年4月我国第一代导航通信系统的地面信息处理系统―北斗一号地面信息处理系统‖研制成功——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123、1997年7月-1997年7月中国第一支机器人足球队组建——哈尔滨工业大学124、1999年11月- 2005年12月我国自行研制的―银河飞腾‖航空微处理器和超长指令字数字信号处理器系列芯片研制成功——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125、1999年1月- 2001年3月我国第一台高端线速核心路由器―银河玉衡9108核心路由器‖研制成功——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126、2000 年9 月-2000 年10 月中国第一个FIRA世界杯机器人足球大赛冠军——哈尔滨工业大学127、2000年10月-2002年―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龙芯1号、龙芯2号‖相继问世——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128、2000年-2003年沪宁铁路线行车安全综合监控系统的建设——铁道科学研究院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129、2000年-2005年中国铁路车辆运行安全监控系统5T的建设——铁道科学研究院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130、2000年7月-2003年10月方正Apabi数字版权保护系统诞生——方正集团131、2001 年8 月首次推出了仿真机器人足球项目(SimuroSot)和全自主型机器人足球比赛项目(RoboSot)——哈尔滨工业大学132、2001年-2003年铁路车号自动识别系统ATIS的建设——铁道科学研究院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133、2001年-2004年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完成神威集群计算机系列——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134、2001年4月-2002年10月联想集团研制成功―联想深腾1800大规模计算机‖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135、2002年10月-2003年11月联想集团研制成功―联想深腾6800超级计算机‖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136、2002年6月-2006年3月1日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源编码标准-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AVS标准(视频部分)正式成为国标并颁布实施——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137、2002年9月- 2006年8月我国自主研制的首个通过结构化保护级安全认证的服务器操作系统―银河麒麟国产服务器操作系统‖研制成功——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138、2003年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金怡濂同志获得国家最高奖——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139、2003年-2005年铁路行包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铁道科学研究院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140、2004年12月以清华大学为中心的CERNET2主干网开通——清华大学141、2004年1月-2005年1月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的编制——铁道科学研究院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142、2004年-2005年中国第一套以MCM为基础工艺的全国产化的三维SIP弹载计算机系列LS-SIP计算机(LS-SIP(8086)/LS-SIP(80386)/LS-SIP(C32))——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第771研究所143、2004年6月- 至今由中科院计算所、曙光公司和上海超级计算中心联合研制的10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曙光4000A在人民大会堂正式发布,并落户上海超算中心——曙光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科学大事记
龙芯2号正式面世
参考文献[编辑]
1978
关幼波肝炎专家系统
中科院自动化所与医学专家合作开发出第一个关幼波
1979
成功仿制 8080 的微处理器和 6800 微处理器
微机DJS-045系列及DJS-045060系列。
DJS-140系列机
HDS-9机
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了每秒运算450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
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
王选教授用中国第一台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
1964
441B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由慈云桂在哈尔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主持研制。这是中国首次自主创新,且实现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晶体管计算机, 并在全国广泛推广应用。康鹏发明的隔离阻塞振荡器和推拉触发电路为该机研制成功的基础,开创了国产晶体管成功应用于计算机的先河。该机研制成功,奠定了此单位成为后来巨型计算机系列“银河”和“天河”诞生的揺蓝。
哈尔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主持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时操作系统和标准汇编语言的计算机;全晶体管计算机。
1972
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
每秒运算11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在复旦大学的支持下,由上海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
1973
150机研制成功
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由北京大学、北京有线电厂和燃化部等有关单位共同研制;字长48位,存储容量13KB。
1981
GB2312国家标准颁布实施
《信息处理交换用汉字字符集(基本集)》
1982
DJS-153机
DJS-185机
上海电子计算机厂
DJS-186机
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
到1982年底,中国已经有了4000台计算机(不包括微型机),其中进口计算机450台,大概有200种机型,中国第一代计算机共生产了45台,第二代计算机生产了200台,其余都是DJS-100系列。
互联网大事记回顾互联网的重要里程碑
互联网大事记回顾互联网的重要里程碑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互联网经历了许多重要的里程碑事件,这些事件对互联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回顾互联网的重要里程碑,带领读者一起回顾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1. 1969年,ARPANET的诞生ARPANET是互联网的前身,它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于1969年建立。
ARPANET的诞生标志着互联网的雏形开始出现,它连接了几个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计算机,实现了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和共享。
2. 1983年,TCP/IP协议的发布TCP/IP协议是互联网的核心协议,它定义了互联网上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规则。
1983年,TCP/IP协议被正式发布,这标志着互联网的标准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开始。
3. 1990年,万维网的诞生万维网(World Wide Web)是互联网上最重要的应用之一,它由蒂姆·伯纳斯-李在1990年创立。
万维网的诞生使得互联网上的信息可以通过超文本链接进行跳转和浏览,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的信息获取和交流。
4. 1994年,互联网商业化的开始1994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停止对互联网的商业使用限制,这标志着互联网商业化的开始。
随着商业化的推进,互联网逐渐成为商业活动的重要平台,电子商务开始兴起。
5. 1998年,Google的成立Google是互联网上最重要的搜索引擎之一,它由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在1998年创立。
Google的成立标志着搜索引擎技术的突破,为用户提供了更好的搜索体验,成为互联网上最重要的信息检索工具之一。
6. 2004年,Facebook的诞生Facebook是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平台之一,它由马克·扎克伯格在2004年创立。
Facebook的诞生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使得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与朋友、家人和同事保持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发展大事记1614年苏格兰数学家John Napier(1550-1617)发明了一种帮助计算乘法的骨质拼条,它是一种辅助的计算工具。
Napier以发明对数而闻名。
1621年英国数学家William Oughtred(1575-1660)根据对数原理发明了圆形计算尺(circular slide rule),这是最早的模拟计算工具。
1642年法国物理学家布莱斯·帕斯卡(1623-1662)发明了齿轮式加减法器,称为Pascaline。
当时他曾制造了50台这种小巧玲珑的器具,希望作为商品出售,但是受到职业会计的抵制。
1673年德数学家莱布尼兹(Gottfried Wilhelm von Leibniz1646-1716)在对Pascaline 改进的基础上设计制造了能进行四则运算的机械计算器。
但因当时生产条件的限制,没有成为商品销售。
莱布尼兹还与牛顿并列为微积分的发明人。
1777年英国逻辑学家Charles Mahon(1753-1816)发明了逻辑演示器(logic demonstrator)。
这个袖珍式的器具,能解决传统的演绎推理、概率以及逻辑形式的数值问题,马洪被称为计算机决策与逻辑功能的先驱。
1804年法国Joseph Marie Jacquard(1752-1834)发明了穿孔卡织布机,引起法国丝织工业的革命。
后人则把穿孔卡做成计算机的输入装置。
1820年法国Charles de Colmar(1785-1870)改进了莱布尼兹的设计,制成了第一个商用的机械计算器,并生产了1500台出售。
众所周知,计算器与计算机的根本区别是它没有存储程序的功能,只能进行算术运算,减轻了人们的计算劳动。
1822年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 Babbage,1791-1871)在马洪发明的逻辑演示器的激励下,开始设计差分机(difference engine)。
目的是能自动进行6次多项式的计算并有20位有效数字,以便用它计算航海用表。
1834年巴贝奇去巴黎参观了雅各发明的穿孔卡织布机,并购买了用这种织机生产的雅各丝织彩色肖像。
在穿孔卡的启迪下,巴贝奇开始了分析机(analytical engine)的设计。
分析机的重要贡献在于它包括了现代计算机都具有的5大装置:输入、处理、存储、控制、输出。
开创了近代机械式计算机研究的先河。
目前,国际计算机界都公认巴贝奇为当之无愧的计算机之父。
1842年英国著名诗人拜伦的女儿爱达·拉夫拉斯伯爵夫人(Ada Augusta Lovelace,1815-1852)在剑桥大学帮助巴贝奇研究分析机。
她是一位才思敏捷的数学家,洞察到巴贝奇的理论设计完全可行。
她尽量传播这项工作,并建议用2进制存储取代原设计的10进制存储。
她还指出分析机可以像雅各织布机一样编程,并发现了编程的基本要素。
由于Ada在程序设计上的开创性工作,被誉为是世界上第一位程序员。
1847年英国数学家乔治·布尔(George Boole,1815-1864)开始创立逻辑代数。
他的逻辑理论建立在两种逻辑值“0”、“1”和3种运算“与(and)”、“或(or)”、“非(not)”的基础上,这种简化的2值逻辑为数学计算机的2进制、开关逻辑元件和逻辑电路的设计铺平了道路。
1854年乔治·布尔出版了名著《布尔代数》(Boolean Algebra),该书被认为是自亚里斯多德以来逻辑学中最伟大的进展。
1869年英国逻辑学家威廉·杰文斯(William Jevons,1835-1882)发明了进行布尔运算的逻辑机,他比不用机器的逻辑学家能更快地解决复杂的问题。
1871年查尔斯·巴贝奇逝世。
由于资金困难,特别是当时生产技术条件的限制,他设计的差分机和分析机一直没有完成。
分析机以齿轮为元件、以蒸汽机为动力,要想使几千个齿轮和杠杆都能精确地配合工作谈何容易。
巴贝奇的思想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100年后他的梦想才成为现实。
1872年美国人弗兰克·鲍德温(Frank Baldwin)开始创建美国的手摇计算机工业。
这种手摇计算机是在1960年出现电子计算器前,一直广泛使用的机械式计算器尽管它已由手摇变为电动。
1886年美国统计学家霍勒瑞斯博士(Herman Hollerith,1860-1929)根据雅各穿孔卡原理制成了第一台机电式穿孔系统,称为造表机(tabulating machine),并把它用于美国的人口普查工作,当时他就在美国人口统计局工作。
1896年霍勒瑞斯创立了造表机公司(Tabulating Machines Company)。
TMC是IBM公司的前身。
1899年日本NEC公司成立。
1911年TMC造表机公司与另外两家公司合并,成立了CTR公司。
另两家公司分别是1889年建立的Time Recording公司和1891年建立的Computing Scale公司。
新公司的缩写CTR即分别代表Computing、Tabulating、Recording。
1913年CTR实现统一管理,由老活森(Thomas J. Watson,Sr.1874-1956)担任公司总裁。
当时CTR已有雇员1300名。
1924年CTR公司易名为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这就是赫赫有名的IBM公司。
老沃森从1913年直到他去世的43年中,一直领导IBM使之成为世界上最大最成功的公司之一。
为了促进公司的发展,他特别强调教育、科学研究以及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他的格言是:思考(THINK)。
沃森一生都对计算机教育很感兴趣,经常帮助大学及其教职工解决困难。
为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提供经费和设备。
因此,他曾是许多大学的董事,并接受了30多个荣誉学位。
1934年德国学者康拉德·祖思(Konrad Zuse,1910-)开始利用机电部件研制程序控制的计算机。
他是学建筑工程的,对其它国家计算机发展情况毫无所知,他的工作是在孤立状态下进行的。
同年,IBM成功推出第一台电动打字机。
1935年日本富士通公司成立。
1936年英国科学家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1912-1954)发表了著名论文《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密码问题的应用》,首次提出逻辑机的通用模型__图灵机的概念。
图灵机对数字计算机的一般结构、可实现性和局限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可计算性理论奠定了基础。
1937年美国哈佛大学应用数学教授霍华德·艾肯(Howard Aiken,1900-1973)在读过巴贝奇和爱达的笔记后,受到很大启发。
同时,在他研究空间电荷的传导理论时,正好需要大量繁杂的计算。
因此,他写了一篇题为《自动计算机的设想》的建议,提出用机电方法而不是纯机械的方法来实现巴贝奇关于分析机的想法。
但就当时哈佛的条件,没有可能制造这样庞大的机器。
1938年德国祖思完成了他的第一个模型机Z1。
1939年IBM总裁老沃森对艾肯的建议很感兴趣。
艾肯的建议正好对IBM转向发展计算机起了点火助推的作用。
沃森决定提供100万美元的经费,并由IBM承担制造艾肯设计的自动顺序控制计算机,为此双方签定了合同。
同年,美国衣阿华大学教授阿塔诺索夫(John Vincent Atanasoff,1903-)制成一台雏型电子管数字计算机。
他也是因为进行数学物理研究需要进行大量计算,然而当时使用的模拟计算机速度太慢又不够精确,从而激发了他研究数字计算机的决心。
1941年德国祖思完成了一台可以工作的计算机Z3,利用继电器作加法器,能对2进制浮点数进行计算。
德国军方对他的工作毫无兴趣。
同年,约翰·莫奇莱教授(John WilliamMauchly,1907-1980)从霍普金斯大学转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工作。
战争即将爆发,他参加了宾大摩尔电工学院与陆军军械署合作进行弹道表的计算工作。
他在过去的研究中,都涉及到大量的计算,例如能谱的计算、气象预报等,他曾制造过一台模拟计算机作气象数据的谐波分析。
他还用统计方法研究过太阳黑子的起因。
为了探索新的计算技术,这一年他还去衣阿华大学参观过阿塔诺索夫的计算装置。
1942年莫奇莱教授写了一份备忘录,建议制造一台电子计算机来完成弹道表这个至关重要的计算。
这就是ENIAC的蓝图,但并未引起重视。
同年,阿塔诺索夫在研究生伯利(Clifford Berry)的帮助下,用电子管作逻辑元件装成一台很小的计算机,称为ABC(Atanasoff Berry Computer)。
1943年4月宾大摩尔学院与美国陆军阿伯丁弹道实验室签订合同,立项拨款,开始了ENIAC的研制工作。
军方与宾大的联络员是高德斯坦中尉(Herman H. Goldstine),他对促成这一项目起了积极作用。
1944年8月IBM公司把Mark I计算机作为礼物赠给哈佛大学。
它的全称是IBM ASCC自动顺序控制计算机(Automatic Sequence Controlled Calculator),艾肯教授说Mark I的运行“使巴贝奇的梦想变成现实”。
Mark I是第一台大型自动数字计算机,但它不是全电子式的,使用了IBM的许多机电式部件,包括继电器、计数器、凸轮接触器、卡片机、穿孔机、电动打印机等。
它的字长为23位十进制数,机器周期只有0.3秒,所以计算速度较慢,噪声很大。
这个庞然大物,长15.5米,高2.4米,约5吨重。
Mark I在哈佛服役15年,从一开始,就在艾肯领导下为美国海军进行计算,包括后勤服务、射击弹道以及极为保密的第一颗原子弹的数学模拟等。
许多计算机先驱者都在这里工作过,例如霍普中尉(Grace M. Hopper,1906-)就在这一年来到这里工作,与Compbell、Bloch一起编程,她说:“我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大型数字计算机Mark I的第三个程序员”,后来她对高级语言、特别是COBOL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从前有许多文献都认为Mark I标志着现代计算机时代的开始。
1945年图灵在二战期间一直在英国外交部供职(1939年至1945年),他是英国破译德军密码的主要成员。
当时,希特勒的潜艇异常活跃,妄图切断英国与其它盟国的海上供应线。
图灵设计的破译机Bombe实质上就是一台采用继电器作开关元件的高速计算装置。
他以独特的思想创造的破译机,一次次成功地破译了法西斯的密电,使大西洋上盟军的护航队一次次避免了德国潜艇的袭击,为反法西斯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这一年,图灵谢绝了剑桥大学帝国学院研究员的地位,参加了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NPL)数学部的工作。
他把早先对可计算性的研究成果与他战时在电子学方面的经验结合在一起,以极大的热情从事电子计算机的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