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集反应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肥达氏反应
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O、H抗原,甲、乙、 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H抗原与患者血清做 半定量试管凝集试验; 以出现“++”凝集的最高血清稀释度作为抗 体的效价,测定相应抗体的含量,用以辅
助诊断肠热症。
对照管
2.5ml
1.倍比稀 释标本
4.75ml N.S 0.25ml 血清1:40 1:20
1:80
凝集反应 (agglutination)
第一节 直接凝集技术 (direct agglutination test) 第二节 间接凝集技术 (indirect agglutination test) 第三节 其它凝集技术
一、直接凝集技术
概念: 直接凝集试验:颗粒性抗原在有电解质的参 与下,直接与相应抗体结 出现的凝集现象。 凝集原(agglutinogen):凝集反应中的抗原 凝集素(agglutinin):凝集参与反应的抗体 分类: 玻片凝集试验☆ 试管凝集试验☆
凝集程度:
凝集物 全部凝集 上清液 澄清 凝集程度 ++++
大部份凝集
有明显凝集 很少凝集 不凝集
基本透明
半透明 基本混浊 混浊
+++
++ + -
效价(滴度)判定: 首先观察对照管为阴性,说明结果可信,
再观察各实验管以判断效价。
效价判断:以产生明显凝集现象(2+)的
最高血清稀释度为该血清的抗体效价。
1、间接血凝试验

原理:

方法评价: 敏感性高于直接凝集试验和胶乳凝集试验; 操作简便易行、快速、成本低廉。
2、胶乳凝集试验

载体:
聚苯乙烯胶乳: 带有负电荷,可物理性 吸附蛋白,但牢固性差; 羧化聚苯乙烯胶乳: 通过共价健结合 蛋白,吸附蛋白能力强; 优点: 大小均一,保存期长,稳定。
2、胶乳凝集试验
(direct agglutination)
一)、玻片凝集试验 (slide agglutination test) 原理:
+

观察肉眼可见
的凝集现象。
方法评价:简便、快速;定性检测方法;
但敏感性较低。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菌种鉴定和血清学分
型,也可检测病人血清中有无相应的抗体; 用于人类ABO血型鉴定。
ABO血型鉴定
抗A血清 抗B血清
A
B
数分钟
肉眼观察结果
二)、试管凝集试验 (tube agglutination test)
原理:颗粒性抗原(如细菌或红细胞等)与相 应抗体在试管中直接结合,在一定条件下,出 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方法评价:经典的半定量试验;敏感性不高; 干扰因素多,影响特异性;操作较简单。 临床应用:用已知抗原测定血清中有无相应抗 体及其含量,辅助临床诊断疾病或流行病学调 查。如外斐试验、肥达试验、交叉配血试验。

载体(carrier):试验体系中与免疫无关的颗粒。 致敏:抗原(或抗体)偶联于颗粒表面的过程。 致敏颗粒(sensitized particle): 吸附有已知抗
原或抗体的颗粒。
二)按载体的种类分类

红细胞为载体:间接血凝试验

聚苯乙烯胶乳微粒为载体:胶乳凝集试验
新鲜RBC 醛化RBC 聚苯乙烯胶 乳 带负电荷, 物理性吸附 蛋白质 差 好 略差 差 羧化聚 苯乙烯 胶乳 共价键 交联 好 好 略差 差
结果判断: 一般O>1 : 80,H>1 : 160,甲、乙、丙H>1 : 80才有临床意义。 或疾病早晚期两份血清效价增高4倍以上才 有诊断价值。

二、间接凝集技术
一)概念:

(indirect agglutination)
间接凝集试验: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吸附或偶
联于载体上,使之成为致敏载体颗粒,再与相应抗 体(或抗原)作用,在适宜电解质的参与下,出现 的凝集现象。
1:160
2.5ml N.S
1:320
1:640
稀释血清 1/20
1/40
1/80
1/160
1/320
1/640
N.S
每管加0.5ml
O抗原 H抗原 每管加0.5ml 甲-H抗原 乙-H抗原 丙-H抗原 稀释倍数 1/40 1/80 1/160 1/320 1/640 1/1280
37℃过夜,观察

操作步骤:

在3块载玻片上分别加一滴RF阳性血清、
RF阴性血清及待检血清.

加一滴IgG致敏的胶乳于各血清样品中,
轻微晃动载玻片混匀.

1min 后观察凝集反应发生情况.
注意事项:

器材要洁净、血清要新鲜、以确保结果
可靠.

注意阴性、阳性对照的设立.

注意血清及致敏胶乳加样量的比例.
三)按反应的技术类型分类
概念:
颗粒性抗原 + 相应抗体
↓(适量电解质)
凝集现象 可溶性抗原(或抗体) + 载体颗粒 ↓ 致敏颗粒+相应抗体(或抗原)
↓(适量电解质)
凝集现象
特点:
1.抗原为颗粒性抗原或可溶性抗原致敏颗粒; 2.反应时间较短,需几到十几分钟; 3.反应产物为凝集块; 4.凝集反应抗原分子大,反应面积小,为使抗 体分子不致过多,试验时需稀释抗体 。
载体
原理
稳定性 均一性 凝集性能 敏感性
吸附多糖类、 较强的蛋白 吸附蛋白质的 质吸附能力 能力差 差 较好 差 好 好 较好
1、间接血凝试验

载体:
可吸附多糖,但吸附蛋白能力差;
新鲜RBC: 保存时间短,2-3天; 易溶血及污染. 较强的吸附蛋白能力;
醛化RBC: 保存时间长,4度3-6月;
耐热,不易溶血及污染.
凝集反应是经典的血清学反应,使用历 史悠久并一直沿用至今。 1896年, Widal——诊断伤寒病; 1900年,Landsteriner——发现人类 血型并于1930年获得了诺贝尔奖金。
1930-Karl Landsteiner
兰斯坦纳(1868-1943)美国科学家。因研究人体血型分 类、并发现四种主要血型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his discovery of human blood groups"
原理:
方法评价:
ຫໍສະໝຸດ Baidu
稳定性优于血凝试验; 敏感性不及血凝试验。
类风湿因子检测
原理:

类风湿因子( rheumatoid factor RF)是 由于细菌、病毒等感染因子,引起体内产生 的以变性IgG(一种抗体)为抗原的一种自 身抗体。IgM型为主要类型. IgG吸附于聚苯乙烯胶乳颗粒上作为检测试 剂,在反应介质中,待检血清中如含有RF, 可与胶乳颗粒出现凝集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