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生产与市场面临的新情况
2022年粮食工作总结
2022年粮食工作总结一、粮食生产情况2022年,粮食生产工作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农业科技的支持下,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了历史新高,其中主要粮食作物如稻谷、小麦和玉米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同时,粮食生产结构也得到了优化,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布更加合理。
二、粮食储备与流通在粮食储备方面,2022年加强了国家和地方的粮食储备体系建设,确保了粮食安全。
粮食流通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了粮食流通的效率和透明度。
三、粮食市场调控面对国内外市场的复杂变化,2022年粮食市场调控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和政策引导,稳定了粮食价格,保障了市场供应,维护了消费者的利益。
四、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在粮食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2年,农业科研机构加大了对粮食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力度,提高了粮食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也得到了推广,提高了粮食生产的效率。
五、粮食安全政策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22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这些政策涵盖了粮食生产、储备、流通、市场调控等多个方面,形成了一个全面保障粮食安全的体系。
六、国际粮食合作在国际粮食合作方面,2022年加强了与主要粮食生产和消费国的合作,通过贸易、技术交流和政策协调,共同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
七、粮食工作面临的挑战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粮食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粮食价格波动、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问题。
需要继续加强政策支持,推动科技创新,提高粮食生产和流通的效率。
八、未来展望展望未来,粮食工作将继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加强粮食生产基础,优化粮食储备和流通体系,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同时,将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粮食安全。
以上为2022年粮食工作总结的主要内容,涵盖了粮食生产、储备、流通、市场调控、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国际合作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展望等方面。
中国粮食现代化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
中国粮食现代化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中国粮食现代化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一、发展现状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之一,粮食安全一直是国家的重要战略。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粮食生产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加速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粮食生产技术得到了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
同时,种植结构发生改变,从传统的粮食为主转变为多种农作物、农特产品并举的种植模式。
此外,科学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遗传工程、无人机等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效率。
二、问题然而,中国粮食现代化仍面临着一些问题。
1. 耕地资源减少: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速了耕地的减少。
由于城市扩张和工业用地的占用,大量的耕地被转化为非农用地。
这导致实际耕地面积减少,对粮食生产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2. 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我国农业以小农经济为主,农业规模效益不高。
农民普遍缺乏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技能,农产品加工水平低,农业产业链不完善。
这些问题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影响了粮食生产现代化的进程。
3. 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干旱、洪涝、风灾等极端天气事件在中国常见。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水资源浪费加剧了自然灾害的破坏力。
这些灾害对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构成了威胁。
4. 农业环境问题: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大量的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导致农业环境污染。
土壤和水源受到严重污染,对粮食质量和人民健康产生了潜在威胁。
三、对策为了推动中国粮食现代化,应采取以下对策:1. 优化土地利用和管理:加强土地整合,减少城市扩张对耕地的占用。
加强农地统筹规划,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大面积连片耕地。
此外,推动土地托管和农民合作社发展,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
2.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加强对大数据、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研究,推动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的创新。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及对策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及对策一、本文概述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我国当前的粮食安全现状,并探索相应的对策。
通过梳理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历程、面临的挑战以及潜在的优势,本文希望能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我们将概述我国粮食生产的基本情况,包括粮食总产量、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粮食自给率等关键指标。
我们将分析当前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如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耕地资源的减少、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等。
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政策扶持、市场机制等手段,提高我国粮食生产的效率和质量,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粮食安全的关注和重视,共同推动我国粮食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二、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分析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人口国,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较高水平,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供给和价格稳定。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推动了农业科技进步和粮食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为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我国粮食安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是耕地资源有限,人多地少的矛盾依然突出。
二是水资源短缺,部分粮食主产区水资源紧张,影响了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
四是国际粮食市场波动较大,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在粮食消费需求方面,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优质化的趋势。
这既为我国粮食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也对粮食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体来看,我国粮食安全现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需保持高度警惕,不断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三、粮食安全对策建议面对我国粮食安全现状,我们需采取一系列对策和措施,以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和人民的生活需求。
新形势下我国种业市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新形势下我国种业市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全球经济的不断变化,我国种业市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种业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直接关系着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其发展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形势下,我国种业市场面临诸多挑战,但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抓住机遇,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市场竞争激烈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种业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
传统的种业企业和新兴的科技公司纷纷进入市场,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各种企业争相推出新品种、新技术、新服务,争夺市场份额。
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种业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2.产品同质化严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种业产品的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
不少企业为了迎合市场需求,推出的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差异化竞争优势。
这不仅使得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也影响了企业的长期发展。
3.市场需求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消费者越来越看重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对农产品的健康、绿色等要求日益增加。
这对种业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改善产品品质、提高生产标准,才能满足市场需求。
4.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国际贸易摩擦、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不确定因素对种业市场的影响日益凸显。
这些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给种业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需要企业制定更加灵活的经营策略,以更好地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
以上种种挑战,使得我国种业市场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难。
但挑战与机遇并存,只有积极应对这些挑战,才能抓住市场机遇,实现持续发展。
1.政策扶持力度加大随着国家对农业现代化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扶持种业发展。
各级政府加大了对种业的投入,推出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为种业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政策的扶持力度有利于提高种业企业的生产水平和技术水平,促进种业的健康发展。
粮食安全生产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建议
粮食安全生产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建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粮食安全生产一直是国家的重要工作之一,涉及到广大农民的生计和国家经济的发展。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环境的恶化,粮食安全生产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粮食安全生产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我国的粮食生产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
极端天气现象频繁发生,农作物受灾较为严重,造成粮食减产。
在应对这一问题上,我们建议做好灾害防治工作,提前做好气象预警,采取措施减少农作物受灾程度,确保粮食产量。
土地资源稀缺和质量下降也是粮食安全生产的另一个困难。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大量农田被征用用于建设,土地资源严重受限。
过度化肥农药使用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农产品质量也随之降低。
我们建议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和管理,推广有机农业,减少对化肥农药的依赖,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产品品质。
农业生产方式落后是我国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问题之一。
传统的耕作方式和种植方式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劳动强度大,同时也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建议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引入智能化农业设备,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粮食产销衔接不畅是粮食安全生产的一个难题。
农产品产销脱节导致农民难以销售农产品,降低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建议建立健全的粮食市场体系,加强政府与农民之间的联系,确保农产品销售渠道畅通。
粮食安全生产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加强管理,改进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才能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生计的双赢局面。
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努力,为粮食安全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字数:450】第二篇示例:粮食安全是关乎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的重要问题。
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粮食需求不断增加,粮食安全问题变得愈发严峻。
粮食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制约了粮食安全生产的发展。
探讨新形势下粮食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探讨新形势下粮食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科技创新的迅猛发展,粮食经济也面临着新形势下的机遇和挑战。
农业生产、粮食供应和粮食安全问题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就新形势下粮食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展开探讨,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一、机遇1. 科技创新带来的生产力飞跃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新型农业技术对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愈发明显,如智能化种植、数字化农业等,可以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质量和收益。
生物技术的发展也为粮食生产带来了更多可能性,例如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作物的抗病、抗虫能力,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农作物产量。
这些科技创新为粮食的生产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撑,为粮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2. 粮食供应链的优化随着物流技术的不断提升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粮食供应链正在经历着一场革命。
从粮食的种植、加工到流通和销售,全过程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应用正在逐渐普及,这使得粮食供应链更加高效、透明和可控。
这种优化的粮食供应链能够更好地保障粮食的质量和安全,为粮食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支撑。
3. 新兴市场的拓展随着全球经济的融合和各国对贸易自由化的不断推进,新兴市场的潜力正在逐渐被释放。
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迅猛,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对粮食需求也在不断扩大。
这为我国粮食出口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尤其是一些特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的出口前景较好。
我国还可以进一步拓展与新兴市场的合作,通过技术输出、产业合作等方式推动粮食经济的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二、挑战1. 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问题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地资源的减少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给粮食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土地资源的匮乏和水资源的紧缺使得粮食生产受到了限制,农业用地的扩张受到了严格限制,这使得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受到了威胁。
环境污染也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给粮食生产带来了巨大压力。
如何解决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问题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挑战。
2024年国内外小麦行业现状专题研究
2024年国内外小麦行业现状专题研究引言2一、中国小麦生产现状 (2)1.1 种植面积与产量 (2)1.2 生产结构 (2)1.3 生产成本与收益 (2)二、中国小麦市场现状 (2)2.1 市场价格 (2)2.2 市场需求 (2)三、全球小麦生产与市场 (3)3.1 主要生产国 (3)3.2 主要进口国 (3)3.3 主要出口国 (3)四、中国小麦政策环境 (3)4.1 产业政策 (3)4.2 技术环境 (3)五、中国小麦消费与结存 (3)5.1 消费情况 (4)5.2 结存状况 (4)六、全球小麦贸易与市场动态 (4)6.1 贸易格局 (4)6.2 价格波动 (4)七、中国小麦进口情况 (4)7.1 进口量与来源 (4)7.2 进口渠道 (4)八、未来展望 (5)8.1 国内小麦市场 (5)8.2 全球小麦市场 (5)结论 (5)引言小麦作为全球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产和消费状况对全球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2024年,国内外小麦行业面临诸多挑战与机遇。
本文将从生产、市场、消费、政策、国际贸易等方面,对2024年国内外小麦行业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
一、中国小麦生产现状1.1 种植面积与产量根据最新数据,2023年中国小麦种植面积为35440.8万亩,同比增长约0.46%。
尽管种植面积有所增加,但单位面积产量为385.4千克/亩,同比下降约1.28%,总产量为13659万吨,同比减少约0.82%。
这表明尽管种植面积有所扩大,但产量的提升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1.2 生产结构中国小麦生产结构以冬小麦为主,春小麦为辅。
冬小麦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而春小麦则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这种生产结构的形成与各地的气候条件和农业资源密切相关。
1.3 生产成本与收益随着粮食生产成本和劳动力价格的持续上涨,小麦生产成本也在不断增加。
国家通过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来稳定粮食生产,确保价格涨幅与种植成本提升相匹配。
2024年,小麦最低收购价的提高对稳定粮食生产起到关键作用。
2024年粮食安全工作情况汇报
2024年粮食安全工作情况汇报本报告对2024年粮食安全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分析。
在2024年,我国粮食生产形势总体稳定,粮食安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粮食安全是关系国家和人民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
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工作,多次作出重要部署,提出了一系列粮食生产发展的主张和政策。
全国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也积极推动粮食安全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了X亿吨,比上年增长X%。
粮食生产总体稳定,粮食供应相对充裕,为国家和人民生产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粮食生产方面,2024年我国积极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大力推行绿色种植和高效农业模式,推动农业全面升级。
地方政府也积极引导农民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同时,我国还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抗灾能力。
这些措施使得我国粮食生产水平逐步提高,为我国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粮食储备方面,2024年我国加强了粮食储备管理工作,提高了粮食储备水平。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严格执行粮食储备政策,加强了粮食仓储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确保粮食储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我们也积极推动储备粮食的流通和管理,加强了跨地区、跨时段的粮食调度和配送工作,提高了粮食储备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在粮食流通方面,2024年我国提高了粮食流通效率,解决了一些粮食流通环节的问题,保障了粮食流通的顺畅和安全。
我们积极推动粮食市场化改革,加强了粮食市场监管,促进了粮食市场的规范化和健康发展。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粮食加工和贸易领域的监管,提高了粮食加工和贸易的质量和安全水平,保障了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
在粮食安全方面,2024年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放在首位,将粮食安全工作与人民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加大了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力度,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粮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新形势下我国粮食供应安全面临风险与政策建议
新形势下我国粮食供应安全面临风险与政策建议1. 前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粮食供应安全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然而,面对新形势下的挑战,我国粮食供应安全面临着一些风险和挑战。
在本文中,我将就新形势下我国粮食供应安全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2. 风险评估2.1 粮食需求增长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粮食需求不断增长。
随之而来的是对粮食供应的巨大压力,也会导致粮食价格波动和市场不稳定的情况。
需要采取措施增加粮食供应,以应对不断增长的需求。
2.2 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造成了影响,包括干旱、水灾、病虫害等因素,都对粮食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这些因素的存在也加剧了粮食供应的不确定性,给粮食供应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3. 政策建议3.1 提高粮食产量为了应对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民增加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通过技术和科学创新,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向高效、环保、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以提高粮食产量。
3.2 加强粮食储备和管理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粮食储备体系,保障粮食的供应稳定。
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监管和管理,防范市场投机和不合理的价格波动,保障粮食市场的稳定。
3.3 加强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针对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政府可以加强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对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
加强农业科技研究,提高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以减少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4. 总结新形势下我国粮食供应安全面临一定的风险,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保障粮食供应安全。
通过加强粮食产量、储备和管理,以及加强对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可以有效降低粮食供应的风险,确保我国粮食供应的稳定和安全。
5. 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粮食供应安全是一个关乎国家安全和稳定的重要问题。
政府应该高度重视粮食供应安全,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
粮食购销监管情况汇报材料
粮食购销监管情况汇报材料近年来,我国粮食购销监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下面就我国粮食购销监管情况进行汇报。
一、粮食购销总体情况。
2019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形势总体稳定,粮食购销市场供应充裕。
全国粮食购销总量达到了一个新高,粮食价格总体稳中有升。
粮食购销市场秩序良好,粮食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二、粮食购销监管工作成效。
1. 加强市场监管。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粮食购销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了假冒伪劣粮食产品,维护了粮食市场秩序。
同时,加强了对粮食价格的监测和调控,确保了粮食价格的稳定。
2. 提升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粮食质量安全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我们加强了对粮食生产、储存、加工等环节的监管,严格执行了相关质量标准和生产管理规定,有效防范了粮食质量安全风险。
3. 完善监管体制机制。
为了更好地开展粮食购销监管工作,我们不断完善监管体制机制,加强了部门间的协作配合,提高了监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三、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1. 疫情对粮食市场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粮食市场造成了一定影响,我国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些冲击。
疫情期间,粮食购销市场的供应链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扰动,需要我们加强监管,确保粮食市场的稳定。
2. 粮食质量安全风险。
随着粮食生产、流通方式的不断创新,粮食质量安全面临着新的挑战。
我们需要加强对新型粮食安全风险的监测和防范,确保粮食质量安全。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1. 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我们将继续加大对粮食购销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市场秩序。
2. 提升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我们将加强对粮食质量安全的监管,完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3. 加强信息化建设。
我们将进一步推进粮食购销监管的信息化建设,提高监管工作的科技化水平,提升监管效能。
五、结语。
粮食购销监管工作事关国计民生,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不断完善监管工作,确保粮食市场的稳定和粮食质量安全。
新形势下我国种业市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新形势下我国种业市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种业市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种业作为农业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更是和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在新的形势下,我国种业市场将会面临着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重大命题。
本文将探讨新形势下我国种业市场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之策。
机遇一:政策支持稳定发展随着国家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我国种业市场面临的第一大机遇即为政策支持的稳定发展。
随着农业农村部发布《农业农村部关于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快农作物新品种培育和推广应用,加强现代种子产业体系建设,确保种业市场主体和特色农产品种植企业稳步发展。
政策的出台将为我国种业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国家也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的财政补贴和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品种的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
机遇二:科技创新引领行业变革近年来,我国种业市场科技创新的步伐日益加快,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应用也在不断取得重大突破。
科技创新引领行业变革,成为我国种业市场发展的第二大机遇。
以水稻为例,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研发出的抗病虫性强的水稻品种,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科技创新不仅可以提高种业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科技创新也为种业市场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拓宽种业产品的应用领域,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行业整体的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
机遇三:市场需求持续增长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市场对优质种子和种苗的需求也将会持续增长,成为我国种业市场发展的第三大机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营养丰富、口感好的农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而这些农产品的生产离不开优质种子和种苗的支持。
国家对农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农民的种植信心也在提高,这将进一步提升市场对种子和种苗的需求。
2023年国内粮食市场现状及政策分析
2022年国内粮食市场现状及政策分析我国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中国已处于全球粮价“高地”。
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重于泰山。
针对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和现行的收储制度,2022年我国将实行分品种施策的方式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掌握度。
2022年国内粮食市场现状及政策分析详述如下。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粮食总产量62143.5万吨,比2022年增加1440.8万吨。
其中,谷物产量57225.3万吨,比2022年增加1484.6万吨。
在国内粮食总产量“十二连增”、国内外粮食价差明显处于高位导致进口粮源数量大增的格局下,2022年国内粮食有效供应力量明显增加,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创历史新高。
受制于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以及加工行业处于整合去产能化,终端需求增速明显放缓。
更多最新粮食行业市场分析信息请查阅发布的《2022-2022年粮食行业市场竞争力调查及投资前景猜测报告》。
2022年以来,国内小麦、玉米及稻谷市场均面临因经济增速放缓及行业产能严峻过剩所引发的需求疲软、粮企生存环境困难的困局,但品种间受政策“双刃剑”作用影响不一。
小麦、稻谷及玉米市场行情呈现弱势运行态势,价格底部重心明显下移,尤以玉米市场价格跌势明显。
政策定调粮市改革2022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看法》,要求“加快完善主要由市场打算价格机制”,在农产品(000061,股吧)领域,要“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注意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农产品价格主要由市场打算。
”2022年11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改革粮食价格形成和收储机制,完善玉米、大豆补贴政策,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2022年连续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
自2022年以来,国家就开头对现有粮食价格政策进行改革,当年开头试点推行大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2022年不再提高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调整油菜籽临储收购政策,且大幅下调玉米临储收购价。
(安全生产)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新情况及政策建议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新情况及政策建议孙梅君近几年,在中央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重大政策措施作用下,我国粮食实现了连续3年稳定增产,供求矛盾得到缓解。
同时,粮食生产、消费、流通、市场等方面也发生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变化,给粮食安全带来一些新问题。
我们应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这些新变化、新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对策,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供求形势的新变化一是粮食年度产需缺口大大缩小。
近3年我国粮食连续增产,200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9949亿斤,比2003年增加1336亿斤。
粮食年度产需缺口由2003年的1200亿斤下降到200亿斤左右,加上一部分进口,基本实现了供求的紧平衡。
二是粮食生产快速向主产区集中且重心北移。
粮食生产区域化布局加快,优势产区集中度明显提高。
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已占到全国的3/4,近3年累计增产1250亿斤,占全国粮食增产量的94%。
在13个粮食主产区中,7个北方省区粮食产量所占比重,已由上世纪90年代初的50%上升到目前的60%左右。
近3年7省累计增产847亿斤,占主产区增量的68%,占全国增量的63%。
尤其是稻谷生产重心北移趋势加快,南方传统水稻产区生产下降。
1998年以来,南方13个水稻产区种植面积下降11%,产量下降13%。
其中,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的江苏、浙江、广东三省,水稻种植面积下降25%,产量下降24%。
而东北三省水稻生产则呈加快发展趋势,种植面积扩大27.5%,产量增长25.7%。
近3年全国稻谷累计增产438亿斤,其中东北三省就增产123亿斤,占全国增量的28%。
过去盛产稻谷的南方省份如湖南、湖北、安徽、四川等,现在外销量很少,有的甚至不能自给。
三是粮食消费进入新一轮较快增长期。
在我国总体实现小康目标以后,居民口粮消费稳中有降,但肉蛋奶消费明显增加;随着农民工大量进城,商品粮需求明显增加;特别是近年来,粮食加工转化能力大幅度提高,对粮食的消费需求明显增加。
据有关部门调查,目前大米加工能力近2500亿斤、面粉加工能力近1600亿斤、玉米加工能力达到1400亿斤。
2024年粮油加工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粮油加工市场分析现状1. 概述粮油加工市场是农产品加工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关键领域。
粮油加工市场以食用油和谷物加工为主,涵盖了大豆加工、米麦加工、食用油提炼等领域。
本文将对粮油加工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
2. 市场规模粮油加工市场规模庞大,需求量稳定增长。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和消费国,粮油加工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粮油加工业增速保持在3%-5%左右。
粮油加工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对于国内外企业来说都具有吸引力。
3. 市场竞争情况粮油加工市场竞争激烈,企业数量众多。
目前,我国粮油加工市场存在着大量的中小型企业,形成了竞争激烈的局面。
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而一些国内外大型粮油企业具备规模经济优势和先进技术,竞争力较强。
市场竞争使得粮油加工市场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4. 市场发展趋势粮油加工市场发展趋势积极向好。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粮油加工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特别是高品质、健康、绿色的粮油产品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
此外,消费升级和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将促进粮油加工市场的发展。
5. 市场面临的挑战粮油加工市场面临一些挑战,需要企业积极应对。
首先,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对企业经营带来了不确定性。
特别是粮价和油价的波动对企业盈利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
其次,行业标准和质量安全监管不健全,使得市场存在一些质量问题,消费者对粮油产品的信任度有所下降。
此外,粮油加工技术和设备的更新换代也需要企业加大投入。
6. 发展建议为了顺利应对粮油加工市场的挑战,企业可采取以下发展策略:•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加强产品研发和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加强与农户合作,建立稳定的原料供应渠道,降低成本;•加强市场营销,提升品牌形象,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产品信誉;•加大投入,更新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能;•积极关注政策法规变化,适应市场环境变化。
我国粮食生产与市场面临的新情况
我国粮食生产与市场面临的新情况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需求量不断增加。
然而,我国粮食生产和市场面临着一些新情况,这些情况对我国粮食供应和粮食安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产量、结构、贸易、价格等方面分析我国粮食生产与市场面临的新情况,并提出相关建议。
1. 粮食产量新情况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不断推广,我国粮食产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然而,随着农村劳动力流失和农业面临的环境压力增大,我国粮食产量面临新的挑战。
首先,农村劳动力流失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农村劳动力转移至非农产业,并对农田的管理和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
其次,环境压力对粮食产量产生了影响。
水资源短缺、土壤退化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并对粮食产量带来新的挑战。
为了应对粮食产量新情况,我国应加大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同时,还需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2. 粮食结构新情况我国粮食结构也面临新情况。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习惯的改变,对高品质、多样化粮食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传统粮食品种的种植面积逐渐减少。
粮食结构新情况对我国粮食生产和市场带来了挑战。
一方面,传统的主粮种植面积减少,可能导致主粮供应不足;另一方面,高品质粮食的供应面临一定的压力。
为了适应粮食结构新情况,我国应加大对高品质、特色农产品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民种植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并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确保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3. 粮食贸易新情况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粮食贸易也面临新的情况。
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之一,而且粮食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粮食贸易新情况对我国粮食市场带来了一定影响。
一方面,粮食进口的增加可能会对国内市场造成一定冲击,导致粮价波动;另一方面,国际市场的变化也会对我国粮食价格产生影响。
为了应对粮食贸易新情况,我国应加强粮食市场监管,推进粮食贸易便利化,确保粮食安全和市场稳定。
探讨新形势下粮食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探讨新形势下粮食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新形势下,粮食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伴随着全球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人口增长、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粮食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新形势下粮食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和措施。
一、机遇1.技术进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遗传工程技术的应用使得农作物的品种更加丰富多样,抗病虫害能力更强,产量更高。
农业生产中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2.市场需求: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粮食产品的国际贸易日益频繁,市场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趋势。
这为粮食生产和加工带来了新的机遇,更多元化的需求将推动农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政策支持:各国政府都意识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技术支持等,这将为农业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4.产业升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对粮食品质和营养价值的要求也愈发严格,这将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带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5.绿色发展:社会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逐渐提高,绿色农业将受到更多的重视。
采用生态种植、有机肥料等绿色种植方式,将有利于提高产品品质,满足市场需求。
二、挑战1.资源短缺: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土地资源、水资源等农业生产要素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这将制约粮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不确定性,自然灾害频发,降雨量和温度的变化也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这将对粮食经济的稳定发展构成威胁。
3.市场竞争: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加剧,粮食产品的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国外产品的进口压力不断增大,国内企业需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4.质量安全:食品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农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产品质量和安全关乎企业生存发展,企业也需要加强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新情况及政策建议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新情况及政策建议孙梅君近几年,在中央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重大政策措施作用下,我国粮食实现了连续3年稳定增产,供求矛盾得到缓解。
同时,粮食生产、消费、流通、市场等方面也发生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变化,给粮食安全带来一些新问题。
我们应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这些新变化、新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对策,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供求形势的新变化一是粮食年度产需缺口大大缩小。
近3年我国粮食连续增产,200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9949亿斤,比2003年增加1336亿斤。
粮食年度产需缺口由2003年的1200亿斤下降到200亿斤左右,加上一部分进口,基本实现了供求的紧平衡。
二是粮食生产快速向主产区集中且重心北移。
粮食生产区域化布局加快,优势产区集中度明显提高。
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已占到全国的3/4,近3年累计增产1250亿斤,占全国粮食增产量的94%。
在13个粮食主产区中,7个北方省区粮食产量所占比重,已由上世纪90年代初的50%上升到目前的60%左右。
近3年7省累计增产847亿斤,占主产区增量的68%,占全国增量的63%。
尤其是稻谷生产重心北移趋势加快,南方传统水稻产区生产下降。
1998年以来,南方13个水稻产区种植面积下降11%,产量下降13%。
其中,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的江苏、浙江、广东三省,水稻种植面积下降25%,产量下降24%。
而东北三省水稻生产则呈加快发展趋势,种植面积扩大27.5%,产量增长25.7%。
近3年全国稻谷累计增产438亿斤,其中东北三省就增产123亿斤,占全国增量的28%。
过去盛产稻谷的南方省份如湖南、湖北、安徽、四川等,现在外销量很少,有的甚至不能自给。
三是粮食消费进入新一轮较快增长期。
在我国总体实现小康目标以后,居民口粮消费稳中有降,但肉蛋奶消费明显增加;随着农民工大量进城,商品粮需求明显增加;特别是近年来,粮食加工转化能力大幅度提高,对粮食的消费需求明显增加。
据有关部门调查,目前大米加工能力近2500亿斤、面粉加工能力近1600亿斤、玉米加工能力达到1400亿斤。
新形势下我国粮食供应安全面临风险与政策建议
新形势下我国粮食供应安全面临风险与政策建议新形势下我国粮食供应安全面临风险与政策建议1. 引言粮食是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关系到国计民生。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市场变化、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粮食供应安全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风险。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我国粮食供应安全面临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 国际市场变化对我国粮食供应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市场对我国粮食供应的影响日益显现。
国际市场波动、价格变化等因素直接影响我国的粮食进口和出口,进而对粮食供应安全构成一定挑战。
3. 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供应的影响气候变化给全球粮食生产带来了巨大影响,我国也不例外。
特殊天气、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粮食产量和供应。
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4. 城乡发展差距对我国粮食供应的影响我国的城乡发展差距导致了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矛盾。
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产品价格波动等因素,都对我国粮食供应安全构成了一定的挑战。
5. 政策建议在面对新形势下我国粮食供应安全面临风险的挑战时,政府应加大对粮食生产、流通、储备等方面的投入,完善现有政策,更加注重保障农民的利益,鼓励农民种粮养殖。
应加强气候变化应对和防灾减灾工作,调整农业结构,推动农业现代化。
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促进农产品流通,稳定粮食价格,确保粮食供应安全。
6. 总结粮食是我国的国家命脉,保障粮食供应安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面对新形势下的挑战,只有加强政策支持,积极应对,才能更好地确保粮食供应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和经济全面发展。
7. 个人观点我认为,在全球化、气候变化等多方面的影响下,我国粮食供应安全面临着很多风险和挑战,必须及时应对。
政府应该加强政策支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积极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才能更好地保障我国的粮食供应安全。
探讨新形势下粮食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探讨新形势下粮食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粮食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新形势下,粮食经济发展需要立足于增加产量和提高质量的同时,充分利用科技进步和市场创新的力量,以应对食品安全、可持续发展和资源保护等方面的挑战。
首先,新形势下粮食经济发展面临着人口增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据预测,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90亿,需要提供更多的粮食供给。
这就为粮食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然而,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对粮食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在有限的耕地和水资源下增加粮食产量,成为了粮食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其次,粮食经济发展面临着食品安全问题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粮食经济发展需要加强对农药、化肥等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和食品安全的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以满足消费者对高质量食品的需求。
可以通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可持续性,来解决这一挑战。
再次,粮食经济发展面临着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机遇和挑战。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往往对土壤、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新形势下,粮食经济发展需要转向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例如,可以推广有机农业和粮食生产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农业模式,加强农田和水源保护,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粮食经济发展面临着市场竞争和技术创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全球贸易的不断发展,粮食市场越来越国际化,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这就要求粮食经济发展加强市场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同时,粮食经济还需要不断推动科技创新,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推动粮食产业向高科技化、智能化转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总之,新形势下粮食经济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发展和市场创新,粮食经济发展可以在满足人口需求、提高食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迎接挑战,并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关于当前中国粮食安全的形势和应对举措分析报告
关于当前中国粮食安全的形势和应对举措分析报告1. 引言粮食安全一直是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
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和资源环境压力增大,中国面临着粮食安全问题的新挑战。
本报告旨在分析当前中国粮食安全形势,并提出相应的应对举措,以确保人民群众的粮食需求得到满足。
2. 粮食安全形势分析2.1 粮食产量与需求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和消费国之一。
近年来,粮食产量有所增加,但农田面积缩减、耕地水平下降等问题制约了粮食增产。
同时,随着人口增加和消费结构升级,粮食需求也在不息增长。
2.2 粮食进口和储备中国每年需要大量进口粮食来满足国内需求。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之一。
同时,中国还通过国家储备粮等手段来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性。
然而,进口和储备虽然能够缓解短期粮食供应压力,但并不能解决长期的粮食安全问题。
3. 主要问题分析3.1 土地资源压力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土地资源相对有限。
农田面积缩减、农用地流失等问题严峻制约了粮食产量的提高。
3.2 水资源短缺中国的水资源总量很大,但分布不均,水资源短缺地区较多。
农业浇灌用水占用了大量的水资源,因此,水资源短缺对粮食生产构成了严峻恐吓。
3.3 气候变化影响气候变化导致了气温提高、降水模式变化等问题,对粮食生产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给粮食生产带来了不确定性。
4. 应对举措分析4.1 加强土地保卫与管理通过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加强农田的保卫和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粮食生产的可持续进步。
4.2 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推广节水浇灌技术,优化农田水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缩减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
4.3 增进农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加大支持力度,推动农业向高效、生态、可持续的方向进步。
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4.4 加强粮食储备与监管完善国家储备粮制度,增加粮食储备数量,提高粮食供应的稳定性。
加强粮食市场监管,遏制粮食市场的不正常波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在国家一系列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的强有力政策推动下,广大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尽管多种自然灾害并发,但是由于抗灾救灾措施得力,粮食生产获得了较好的收成,充裕的粮食库存保持了粮食市场价格在国家可控格局下温和上升,促进了农村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2009年我国粮食生产和市场特点面对世界性金融危机蔓延,党和国家断然采取非常措施,使我国走出世界金融危机的阴影。
2009年我国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工作,其中粮食工作尤其令人称道。
回顾2009年的粮食生产和市场格局,有许多新的特点。
(一)、国家鼓励粮食生产的政策力度大作为基础性产业,粮食生产投入大、收效低,单纯靠出售粮食的收入农民难以得到生产农产品的平均社会利润,甚至不能收回生产成本,再生产就不可能进行。
从发达国家和我国历史上看,要使粮食生产得到长足发展,就必须靠国家大力支持。
今年以来,国家继续加大了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
2009年在上年较大幅度增加补贴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补贴资金。
增加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
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提高补贴标准,实现水稻、小麦、玉米全覆盖,扩大油菜和大豆良种补贴范围。
大规模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将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机具纳入补贴目录,补贴范围覆盖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带动农机普及应用和农机工业发展。
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完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农业生产成本收益监测,根据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和农作物实际播种面积,及时增加补贴。
按照目标清晰、简便高效、有利于鼓励粮食生产的要求,完善农业补贴办法。
根据新增农业补贴的实际情况,逐步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种粮补贴力度。
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
密切跟踪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变化,适时加强政府调控,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努力避免农产品价格下行,防止谷贱伤农,保障农业经营收入稳定增长。
2009年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
从2009年新粮上市起,白小麦、红小麦、混合麦每公斤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 1.74元、1.66元、1.66元,比2008年分别提高0.20元、0.22元、0.22元,提高幅度分别为13%、15.3%、15.3%。
稻谷最低收购价格分别提高到每50公斤90元、92元、95元,均比2008年提高13元,提高幅度分别为16.9%、16.5%、15.9%。
扩大国家粮食、棉花、食用植物油、猪肉储备。
2009年地方粮油储备要按规定规模全部落实到位。
适时启动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鼓励企业增加商业收储。
加强“北粮南运”,继续实行相关运费补贴和减免政策,支持销区企业到产区采购。
把握好主要农产品进出口时机和节奏,支持优势农产品出口,防止部分品种过度进口冲击国内市场。
在今年3月初国务院提交全国人大审议的中央预算草案中,农资综合补贴安排756亿元,增长 5.6%;农机具购置补贴大幅增加,安排130亿元,增长2.25倍;良种补贴范围安排154.8亿元,增长25.4%。
据统计,2009年中央财政“三农”支出安排7161.4亿元,增长20.2%。
(二)、抗灾救灾措施及时有力2009年是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一年。
2009年冬春季,我国小麦主产区遭受三十年、有的地方五十年来最严重干旱袭击。
由于降水量持续偏少,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陕西、湖北等十二省市区出现三十年一遇的罕见干旱,最严重时,冬小麦受旱面积高达1.6亿亩。
夏粮占全国粮食产量的1/5左右,越冬小麦受到旱灾一些影响。
但由于各地及时采取了抗旱措施,以及后期气候条件的变化,旱情得到缓解。
进入小麦收割期,我国主要麦区出现了持续强烈的连阴雨灾害天气。
从5月22日至28日,我国中南地区湖北省襄樊市、随州市、荆门市、荆州市、孝感市、黄冈市、十堰市,河南省南阳市、信阳市、驻马店市、许昌市等地出现一次较长连阴雨过程,降水量达到96—162毫米。
此次阴雨过程持续时间长、范围广、雨量大,又恰逢小麦处于腊熟期,中南地区千余万亩小麦积穗发芽,粮农经济损失惨重。
我国十大夏粮主产区之一的襄樊地区460多万亩小麦发芽率高达90%以上,按照国家最低收购价的标准基本无粮可收。
灾后小麦亏本是粮农普遍反映的突出问题。
据调查,湖北省襄樊市2009年种植小麦465万亩,单产382公斤,总量17.75亿公斤,按当时的市场价每公斤比国家小麦最低收购价少卖0.54-0.60元以上,损失近10亿元。
亩平损失215元。
面对突如其来的、历史上罕见的连阴雨灾害,国家发改委、粮食局等部门迅速派出调查组赶赴灾区调查,并很快作出决定。
一方面立即下拨抗灾救灾资金,让灾区农民恢复生产;另一方面放宽最低收购价小麦质量标准,将小麦不完善粒放宽到20%。
受灾地区的各级政府、粮食部门紧急采取措施,运用最低收购价收购、动员粮食加工企业、酒精制造企业、养殖企业等收购、加工、消化芽麦,使芽麦市场价格很快回升。
每市斤由上市初期的0.60元,回升到收购高峰期0.72元以上,到11月份上升到0.90元,农民手中的芽麦基本销售完毕,损失减轻到最低限度。
在秋粮收成至关重要的8月,干旱又侵袭东北三省、山西、内蒙古等主产区。
据各级防总统计,截至9月14日,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1.38亿亩,其中重旱4465万亩,干枯3987万亩,有977万人、517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临时饮水困难。
针对严重旱灾,各地紧急行动,采取人工影响天气等多种抗旱措施,加之自然降雨,使旱情得以缓解。
除上述自然灾害外,低温雨雪、台风、冰雹、洪水等灾害也时有发生。
据农业部最新统计,截至11 月18日,低温雨雪天气造成全国农作物受灾1420多万亩,其中成灾590万亩,绝收48万亩,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近40亿元。
由于各级高度重视,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有效地减轻了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造成的损失,使粮食生产在大灾之年仍然获得了好收成。
(三)、全国粮食种植面积扩大、收成好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2009年11月12日发布11月份《食用谷物市场供需状况报告》、《饲用谷物市场供需状况报告》和《油脂油料市场供需状况报告》(11月份预测),对2009年中国主要粮油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做出预测。
2009年中国玉米播种面积为3046万公顷,较上年的2986万公顷增加60万公顷,增幅2.0%。
预计2009年中国玉米产量为16300万吨,较上年的16591万吨减少292万吨,减幅1.8%。
其中东北地区因灾减产,华北地区产量同比增长。
2009年中国小麦播种面积为2421万公顷,较上年2362万公顷略有增长。
预计2009年小麦产量为11495万吨,较上年的11246万吨增长249万吨,增幅2.2%。
2009年冬小麦收获期间,部分地区出现长时间阴雨天气,小麦芽麦数量较常年增加,小麦品质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2009年中国稻谷播种面积为2968万公顷,较上年2924万公顷增长44万公顷,增幅1.5%。
预计2009年中国稻谷产量为19580万吨,较上年19190万吨增长390万吨,增幅2.0%。
农业部12月21日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粮食连续5年增产基础上,2009年我国粮食继续实现增产,预计全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实现粮食连续6年增产。
(四)、粮食市场价格温和上扬、市场稳定2009年我国粮食市场价格总体来讲基本平稳,温和上扬,均在国家可控范围之内,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
从全年来看,我国粮食价格元月份同比上涨3.9%、二月份上涨4.4%后,从4月份开始一直维持5.5%以内,10月份有所上升达到6.2%。
元至二月份正值我国传统春节期间,人们习惯集中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拉动粮食价格上涨。
3月份粮食价格同比上涨5.5%,较2月份反弹1.1个百分点,这和北方地区的干旱以及国家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存在一定的关系。
在促进增收和保证粮食安全的政策需要下,最低收购价政策支持价格,我国稻谷和小麦价格将趋于稳定或小幅上涨,波动幅度会比较窄。
4月至9月份市场粮食价格同比上涨之所以维持在5.%以内与我国粮食连续5年丰收,国家掌握粮源充裕有很大关系。
2008年我国粮食产量、收购量、库存量同步增加,而且大部分粮食掌握国家手中,因而国家有力地调控着粮食市场。
从10月份开始粮食价格温和上涨,是由于消费旺季即将来临,养殖业复苏对粮食副产品需求增加,玉米价格居高不下直接相连的。
同时,11份月以来,我国遭遇大面积的降温及雨雪天气,运输受阻使得粮食价格有较大幅度上涨。
但是,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家发出进一步鼓励粮食生产,明年继续提高重要粮食最低收购价的信号提振了市场信心。
由于2009年我国粮食收成不错,加之目前我国库存原粮2250多亿公斤,大部分粮源掌控在国家手中,粮食价格的上涨是有限度的,不会大起大落。
因而,2009年我国粮食市场价格温和上涨、市场稳定成为主调。
二、2010年我国粮食生产和市场面临的新情况粮食生产投入大、周期长、比较效益低、劳动强大、风险大的特点,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日益加快的现代,已经越来越明显地制约粮食生产的发展。
据国家人保部提供的数据,截至2008年底,我国农民工大约为2.25亿,其中有1.4亿是异地流动。
农民工数量大约占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一半。
在我国连续6年粮食获得好收成的情况下,要保持2010年粮食生产继续增长,满足国内需求,将面临着不少的问题。
1、粮食增产难度大从2004年我国扭转粮食生产大幅度减产困境后,已经连续6年出现了增产丰年的喜悦局面。
但是,从增产的势头分析,这种局面不可乐观。
2004年我国粮食产量同比增长9%之后,一直到2008年虽然连年丰收,但增长率均大大低于2004年,2005年、2006年基本在3%以内,2007年仅增长0.7%。
而对2009年我国粮食产量的预计除了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之外,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10月22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全国夏粮产量连续六年增产,早稻产量达到332.7亿公斤,比上年增加167亿公斤,增长5.3%;12月27日,从北京召开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获悉,今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好于预期,实现了持续稳定发展。
预计全年粮食产量5300亿公斤以上,再创历史新高,连续3年稳定在5000亿公斤以上,实现连续6年增产,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实际增长6%以上。
2009年我国粮食收购总量下降。
小麦收购量下降。
截止9月30日,2009年最低收购价小麦收购工作结束。
据统计,2009年最低收购价小麦累计收购4004.6万吨,较去年同期减少198万吨。
其中,白麦收购量约为3797万吨,混合麦207万吨;不完善率10%-20%的小麦共占146万吨。
早籼稻收购量下降。
截至9月15日,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8个早籼稻主产省(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09年新产早籼稻740.3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19.2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548.9万吨,占收购总量的74%,比上年同期减少 3.4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