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针灸科优势病种项痹病诊疗方案及优化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一、诊断中医病名:项痹 BGS000西医病名:颈椎病(神经根型) M47.221+G55.2*(一)疾病诊断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三)证候诊断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亏虚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舌红少苔,脉弦。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二、治疗方案(一)针灸疗法1.针刺法:局部取穴为主,远部取穴为辅,可选用运动针灸、平衡针、头针、火针等特色针刺疗法。
(1)急性期主穴:阳性点曲池合谷阳性点选取:①压痛点明显处,②局部有条索状结节处,③颈部敏感点,按压此点可引起肢体、肩背部或头面部疼痛加重或放射痛,符合以上任一点即可确定为阳性点,体表定位。
配穴:头痛头晕者加风池风府百会下肢无力者加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心慌加内关,恶心呕吐加内关足三里治疗方法:①体针:患者俯卧位或坐位,穴位常规消毒后,用直径0.30 mm、长50 mm毫针;阳性点采用单针刺或傍针刺,用泻法,轻刺激,其余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刺激可稍强,留针30分钟。
优势病种二神经根型颈椎病
优势病种二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项痹病(TCD编码:BGS00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ICD-10编码: M47.221+G55.2*)1、诊断1.1疾病诊断1.1.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①颈项痛伴上肢放射性痛;②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异常,肌力减退,腱反射异常;③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④颈椎X 线片可见钩椎关节增生,相应椎间隙或椎间孔变小;⑤颈椎CT 显示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1.1.2 西医诊断: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1.2疾病分期1.2.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1.2.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1.2.3.康复期: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1.3证候诊断1.3.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1.3.2.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1.3.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1.3.4.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舌红少苔,脉弦。
1.3.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2. 治疗2.1 针灸治疗2.1.1 传统针刺治疗以局部取穴,结合远道取穴为主。
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法治疗:
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法治疗:
1:针灸+艾条同步治疗,在颈3~胸5左右侧横突5扎针+艾灸,用热灸针法。
2:刃针松解:
用0.6~0.8刃针,对2.3.4.5.6.7棘突、颈4.5双侧关节突、右侧岗上及岗下。
用4#0.8mm针刀,刀口线与皮肤垂直,刀口线与人体纵垂直,针刀松解颈2.3.4.5.6.7项韧带,右侧肩胛上神经和右侧岗下肌粘连,解决神经卡压。
颈部的脊神经分成两组:
颈丛是C1---C4神经组成,臂丛是C4---T1神经组成!颈神经是从本椎体上一个椎间孔发出的!如:C3神经是从C2-C3两侧的椎间孔发出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其实是组成臂丛的C5、C6、C7、C8、T1脊神经受到损害引起的!
损伤的原因: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肌肉劳损、椎体的移位等等很多!
典型症状:颈部僵痛伴有肩、臂、手指放射性麻痛
1、C5神经损伤一般引起同侧的肩膀疼!
2、C6神经损伤一般会引起同侧的肘部疼痛!
3、拇指麻痛一般是C5神经损伤!
4、食指麻痛一般是C6神经损伤!
5、中指麻痛一般是C7神经损伤!
6、无名指麻痛一般是C8神经损伤!
7、小指麻痛一般是T1神经损伤!
8、多个神经损伤机会出现多个手指麻木疼痛!。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1994-6-28国家中管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1)发病特点:急性或缓慢起病,有渐进发展过程,病前多有颈肩部酸痛、头晕头痛、一侧颈项不适等先兆。
好发年龄多在40岁以上。
(2)诱因:病发多有诱因,每因劳倦、感寒而诱发。
(3)临床表现特点:以颈部出现疼痛,酸胀,可向上肢或背部放射,活动不利,活动时伤侧加重,严重者使头部歪向病侧等为主症。
(4)病因病机特点:由于感受风寒湿邪,或年老体衰、劳倦内伤等多种原因,导致经络阻滞,气血不通,经络不通,不通则痛发为项痹。
其病表实为多见,急症期以风、寒、湿等标实症状突出。
(5)实验室检查:X片、CT征象或磁共振检查可见生理曲度改变或椎间隙狭窄,骨赘形成等影像学改变。
2、西医诊断: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二)疾病分期:急性期:临床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麻木疼痛,可以忍受。
康复期: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在,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三)中医证候诊断(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串通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3)肝肾阴虚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舌红少苔,脉弦。
(四)鉴别诊断:中医与肩痹、落枕鉴别;西医与尺神经炎、颈背部筋膜炎鉴别。
二、治疗方案(一)针灸疗法1、针灸基本治疗治法:通经止痛。
主穴:颈夹脊天柱风池曲池悬钟阿是穴。
配穴:病在太阳经配申脉;病在少阳经配外关;病在阳明经配合谷;病在督脉配后溪。
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
有明显神经根刺激症状,急性 剧烈疼痛,影响睡眠与正常生
活者。
常见术式介绍及优缺点比较
前路手术
通过前路手术切口,直接切除突出的椎 间盘、增生的骨赘和肥厚或钙化的韧带 ,并进行椎体间植骨融合。优点是创伤 小、出血少,可直接去除致压物。缺点 是对于多节段病变和合并椎管狭窄者操 作困难。
VS
神录
• 病症概述 • 非手术治疗方法 • 手术治疗适应证与术式选择 • 辅助检查在诊疗中应用价值 • 康复期管理与教育普及工作
01
病症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颈椎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 节退变,导致单侧或双侧脊神经根受刺激或受压所引起的一 种疾病。
神经药物等。
脑脊液漏
后路手术中硬脊膜损伤可引起脑 脊液漏。预防措施包括仔细操作 、避免损伤硬脊膜等;处理措施
包括加压包扎、卧床休息等。
植骨块脱落
前路手术后植骨块脱落可引起颈 椎不稳或畸形愈合。预防措施包 括选择合适的植骨块和固定方式 等;处理措施包括再次手术固定
植骨块等。
康复期护理和功能锻炼指导
康复期护理
01
02
03
肌电图检查
通过记录肌肉电活动,判 断神经肌肉功能状态,有 助于发现神经根受压或损 伤的情况。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测量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 上的传导速度,有助于评 估神经根的传导功能。
诱发电位检查
通过刺激神经根所支配的 肌肉或皮肤,记录诱发电 位,以判断神经根的功能 状态。
实验室检查项目筛选原则
影响因素
影响神经根型颈椎病预后的因素主要 包括病程长短、病情严重程度、治疗 方法选择以及患者自身因素等。其中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 改善预后的关键。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及其手术治疗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及其手术治疗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其中一种常见的类型。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突出或退变,导致神经根受压而引起的疼痛和其他症状。
本文将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方法以及手术治疗。
首先,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患者常常出现颈部疼痛、肩背部疼痛、上肢放射性疼痛以及手指麻木等症状。
体格检查时,医生可以触摸患者颈椎区域,观察颈椎的活动度和压痛情况。
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和MRI等,可以明确颈椎的病变情况,如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
诊断出神经根型颈椎病后,接下来需要考虑治疗方法。
非手术治疗通常是首选,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保守性治疗等。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镇痛药和肌松药物来缓解疼痛和炎症。
物理治疗包括颈部牵引、理疗和康复训练等,可以增强颈椎肌肉的力量和稳定性。
保守性治疗则是指改变生活方式和姿势,如改善坐姿、避免长时间低头等。
然而,对于一些症状严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治疗成为一种可行的选择。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减轻神经根的压迫,恢复神经功能。
手术治疗的方式包括椎间盘切除术、植骨融合术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等。
椎间盘切除术是通过切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来减轻神经根的压迫。
植骨融合术是将植骨材料置入切除椎间盘的间隙中,促进骨愈合和稳定性。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则是通过植入人工椎间盘来恢复颈椎的功能。
手术治疗虽然可以缓解疼痛和恢复神经功能,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
手术后可能出现创口感染、神经损伤、血肿等并发症,需要患者在手术后进行密切的观察和护理。
因此,在决定手术治疗之前,医生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风险,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
总结起来,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非手术治疗是首选,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保守性治疗等。
对于一些症状严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治疗成为一种可行的选择。
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指南
神经根型颈椎病【概述】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指由于颈椎间盘、椎间关节退行性改变累及相应节段颈神经根而出现根性压迫或刺激的相应症状和体征。
其中退行性改变的病理特征主要为颈椎间盘退变突出、相应节段椎体后缘骨赘形成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等。
其发病多为单侧,但亦可为双侧,多见于40-60岁人群,起病缓慢,以长期伏案工作、机动车驾驶员及长时间低头等不良姿势者多发。
多数患者的自然病史具有自限性,症状可自行缓解。
【临床表现】(一)症状1、特征性症状为单侧或双侧沿着神经根支配区的上肢麻木和(或)放射痛。
2、颈部疼痛和发僵常为最早出现的症状,还可伴有肩部、肩胛内侧缘或胸背部疼痛,颈部活动、咳嗽、喷嚏及深度呼吸时可使疼痛加重。
3、颈部活动时可有弹响感。
4、上肢自觉沉重,无力,有时持物坠落。
5、可有血管运动神经的症状(手部肿胀感),晚期可有肌肉萎缩及肌束颤动。
(二)体征1、受累神经根所支配区感觉改变、肌力减弱、肌肉压痛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痛点封闭无明显效果。
2、颈部僵直、活动受限,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患侧背部的肌肉可有压痛,椎间孔部可有压痛并可使上肢疼痛加重。
3、臂丛神经牵拉试验:一手扶持颈部做对抗,另一手将患侧外展,反向牵拉,若有患侧上肢放射痛或麻木者为阳性。
4、压颈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患者头略后仰或偏向患侧,用手向下压迫头部,患侧上肢出现放射痛者为阳性。
5、颈部牵拉试验:上牵头颅,颈及臂痛有缓解者为阳性。
6、头部叩击试验:一手平置于患者头部,另一手轻叩击手背。
颈部不适、疼痛或上肢(一侧或两侧)痛、酸麻者为阳性。
7、定位神经根受压迫(在椎间孔区域为主)所导致神经损害的症状和体征表1 定位神经根受压迫(在椎间孔区域为主)所导致神经损害的症状和体征神经根疼痛部位感觉改变部位肌力减弱腱反射减退或消失C5 肩部及上臂外侧上臂外侧三角肌、肱二头肌、冈上肌、冈下肌肱二头肌反射C6 前臂桡侧拇指、食指肱二头肌、肱桡肌、腕伸肌肱桡肌反射C7 前臂背侧中指肱三头肌、腕屈肌、指伸肌肱三头肌反射C8 前臂尺侧环指、小指指屈肌-(三)辅助检查1、X线:病变节段椎间隙狭窄,椎体上、下缘及钩椎关节部骨质增生或形成骨赘;侧位片可见颈椎序列改变;过伸、过屈侧位片可有颈椎不稳定;双斜位片可见颈椎椎间孔骨质增生或变窄。
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常规
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常规一、概述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主要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颈椎钩椎关节增生、颈椎关节突关节增生、椎间孔狭窄等原因,导致神经根受压,从而引起颈部、肩部、上肢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
二、病因1、颈椎间盘退变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间盘逐渐发生退变,含水量减少,弹性降低,容易突出或膨出,压迫神经根。
2、颈椎关节退变颈椎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等部位的退变、增生,可导致椎间孔狭窄,神经根受压。
3、慢性劳损长期低头工作、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颈部外伤等,均可导致颈部肌肉、韧带劳损,颈椎稳定性下降,加速颈椎退变。
4、颈椎管狭窄先天性颈椎管狭窄或后天性颈椎管狭窄,使椎管内容积减小,神经根受压的风险增加。
三、临床表现1、颈部疼痛多为单侧,可放射至肩部、上臂、前臂及手指。
疼痛性质可为酸痛、胀痛、刺痛等。
2、上肢麻木麻木通常与疼痛同时出现,可表现为手指麻木、手背麻木或上肢某一区域的麻木。
3、上肢无力可出现上肢肌肉力量减弱,握力下降,甚至无法完成精细动作。
4、感觉异常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上肢皮肤感觉过敏或减退。
5、腱反射改变受压神经根所支配的腱反射可能减弱或消失。
四、诊断1、病史和体格检查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职业、外伤史等,进行颈部、肩部、上肢的体格检查,包括颈部活动度、压痛、感觉、肌力、腱反射等。
2、影像学检查(1)X 线检查:可观察颈椎的生理曲度、椎间隙高度、椎体骨质增生等情况。
(2)CT 检查:有助于了解颈椎的骨性结构,如钩椎关节增生、椎间孔狭窄等。
(3)磁共振成像(MRI):能清晰显示颈椎间盘、神经根、脊髓等软组织的病变情况,对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重要价值。
3、神经电生理检查如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等,可帮助判断神经根的受损程度和范围。
五、鉴别诊断1、肩周炎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活动受限,疼痛一般不放射至手部,且颈部检查无异常。
2、胸廓出口综合征可出现上肢疼痛、麻木、无力,但多伴有血管受压症状,如手部发凉、苍白等,Adson 试验阳性。
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指南
神经根型颈椎病一、定义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是因颈椎退变引起的神经根病变,此型最多见,临床表现为与受累神经一致的神经干性痛或神经丛性痛,同时有感觉障碍、感觉减退和感觉过敏等。
神经根症状的产生同以下因素有关:髓核的突出或脱出,椎体后缘骨赘形成,后纵韧带的局限性肥厚等。
但后方小关节的骨质增生,钩椎关节的骨刺形成,以及相邻3个关节的松动和移位刺激并压迫脊神经根,可能是引起症状和体征的重要因素。
此外,根袖处蛛网膜粘连也同神经根症状有关。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 病史2. 症状与查体:有典型的沿神经分布区域从颈肩部,颈后部向下反射至前臂和手指的放射性疼痛。
轻者为持续性酸痛、胀痛,重者如刀割样、针刺样疼痛。
神经支配区的肌力减退,肌肉萎缩。
上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可出现颈项痛及上肢痛。
压颈实验和脊神经根牵拉实验阳性。
3. 影像学检查(1)X线检查:可显示颈椎曲度改变,生理前凸减小、消失或反常,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骨赘形成,椎间孔狭窄。
在动力位过伸、过屈位摄片可示颈椎节段性不稳定。
表现为在颈椎过伸和过屈位时椎间滑移距离大于3mm。
颈椎管测量狭窄,矢状径小于13mm。
(2)颈椎CT:CT 可充分显示颈椎横断层面图像及解剖关系, 因此CT 不但能显示病变部位、范围、程度, 而且对后韧带骨化, 黄韧带肥厚、椎间盘突出等软组织病变的高清晰显示优于X 线平片, 后纵韧带均为椎管内韧带, 如发生骨化和肥厚均极易引起椎管狭窄。
还能清晰显示颈椎骨质增生的部位、范围。
(3)颈椎MRI:MRI T2加权硬膜囊间隙消失,椎间盘呈低信号,脊髓受压或脊髓内出现信号区。
T1加权示椎间盘向椎管内突出。
(4)颈椎MRA检查:对弥漫性、长节段狭窄及闭塞容易作出诊断,尤其是下颈椎病变,可同时扫描颈椎间盘、脊髓及神经, 对于合并其他类型颈椎病患者较适用。
且为无创检查, 可同时扫描颈动脉以进行鉴别诊断。
对于临床诊断不明确, 需除外颈部其他部位病变、高龄不能耐受DSA 检查者尤其适用。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14年一、病名中医病名:项痹病TCD编码:BGS000 西医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ICD-10编码:G54.251二、诊断(一)疾病诊断标准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疾病分期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麻木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在,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二)证候诊断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串通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
舌质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舌红少苔,脉弦。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三)鉴别诊断1、中医鉴别诊断:(1)肩痹:以肩关节疼痛、屈伸活动不利为主症。
(2)落枕:因睡时头颈姿势不当所致,起床后感项强作痛,病程短而易愈。
2、西医鉴别诊断:(1)肩周炎:肩周炎俗称凝肩,是肩周肌、肌腱、滑囊、关节囊慢性损伤性炎症。
因关节外粘连,临床以肩关节活动时疼痛、功能受限为主要特征。
颈椎病可引发肩部牵涉痛因原发病长期不愈而使肩部肌持续性痉挛、缺血而形成炎性病灶,转变为真正的肩周炎。
有自然病程,一般在1 年左右可自愈,但若不配合治疗和功能锻炼即使自愈也将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年版)(优选.)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有慢性的劳损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退性行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上网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或肌痉挛,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MRI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2010年颁布的《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二)分期诊断1.急性期:也称为炎性水肿期,发病1周内。
颈肩部疼痛剧烈,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慢性期:也称为缺血期,发病后1~2周。
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3.恢复期:发病2周后。
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三)证候诊断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有仁,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与治疗
呼吸训练:深呼吸,保持一段时间再缓慢 呼出
日常保健
保持良好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 适当进行颈部运动,如颈部旋转、侧弯等 避免颈部受凉,注意保暖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早睡早起、避免熬夜、保持心情舒畅等
注意事项
避免过度劳累,适当休息和 放松
手术方法
后路手术:适用于颈椎骨折、 椎管肿瘤等疾病
前路手术:适用于颈椎间盘 突出、椎管狭窄等疾病
侧路手术:适用于颈椎侧弯、 椎管狭窄等疾病
微创手术:适用于颈椎间盘 突出、椎管狭窄等疾病,具
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术后护理
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感染 适当活动颈部,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遵医嘱服用药物,控制疼痛和炎症 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等
神经根型颈椎病: 神经根压迫、神症
等
交感型颈椎病:交 感神经压迫、交感
神经炎症等
其他疾病:如肿瘤、 感染、外伤等也可
能引起类似症状
2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非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如阿 司匹林、布洛芬等, 用于缓解疼痛和炎症
神经营养药:如甲钴 胺、维生素B1等, 用于促进神经修复和
手术效果评估
手术目的:缓解神经压迫, 恢复神经功能
手术方法:颈椎前路减压 术、颈椎后路减压术等
手术效果:改善神经压迫 症状,恢复神经功能
术后并发症:感染、出血、 神经损伤等
术后康复:药物治疗、物 理治疗、功能锻炼等
长期效果:预防复发,提 高生活质量
4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预防与康复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坐姿和站姿, 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
加强颈部肌肉锻炼,如做 颈部操、游泳等
19-骨伤科-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9-骨伤科-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有慢性的劳损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退性行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上网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或肌痉挛,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MRI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2010年颁布的《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二)分期诊断1.急性期:也称为炎性水肿期,发病1周内。
颈肩部疼痛剧烈,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慢性期:也称为缺血期,发病后1~2周。
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3.恢复期:发病2周后。
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三)证候诊断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觉重感,颈部僵①基本手法:头颈部一指禅推法、点按法、滚法、拿法、揉法、推法、叩击法等,可选择上述手法一种或几种放松颈项部的肌肉。
②通调督脉法:患者俯卧位,医者以大拇指指端按顺序分别点按风府穴、大椎穴、至阳穴、命门穴,点揉第1胸椎至第12胸椎两侧夹脊穴、膀胱经腧穴,反复三遍,力量以患者出现局部温热、酸胀、传导为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根型颈椎病诊
疗方案
附件1诊疗规范
中医病名:颈痹病西医病名:颈椎病
颈椎病系指颈椎及其附属结构退行性改变,刺激或压迫相关组织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体征。
依病变部位和临床表现可分为神经根型、颈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及混合型。
中国古代文献中虽然无颈椎病的对应病名,可是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疾病的存在。
中医学有关颈椎病的论述散见于“痹证”“痿证”“头痛”“眩晕”“项强”“颈筋急”“颈肩痛”等条目下。
一般认为,颈椎病属于中医学“骨痹”范畴。
中医认为,外伤、劳损及外感风寒湿邪影响了气血的正常运行,气血不畅,产生疼痛、麻木,不能约束骨骼和稳定关节,以致产生“骨错缝,筋出槽”,当机体受风寒侵袭、疲劳、睡眠姿势不当或枕头高低不适等,使颈部过伸或过屈,颈部肌肉、韧带不协调或者神经牵引压迫可促成本病。
一、诊断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制定的颈椎病(神经根型)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方案
神经根型颈椎病(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压顶试验、臂丛牵拉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
颈椎X线片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
窄,椎间孔变小。
CT检查可见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及神经根管变窄。
)
1、内治法
(1)风寒阻络证
主证:颈部感受风寒而发病,肢体酸冷,得温则舒。
次证:颈项僵痛,活动不利,肢端麻木疼痛,四肢拘急,或者肌肉微弱,指趾麻木。
舌质暗,苔薄白,脉沉弦或沉迟。
治法:祛风散寒,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加葛根汤加味。
成药:风湿骨痛胶囊
(2)气滞血瘀证
主证:因颈部外伤或损伤而发病,颈项强痛,动则加剧,痛点固定不移。
次证:常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淡红,或紫暗有瘀斑,脉弦或涩。
治法:通经逐瘀,理气行滞。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成药:三七伤药胶囊
(3)气血不足证
主症:颈项胀痛沉重,眩晕、头痛、膝软、畏寒肢冷。
次症:耳鸣,心悸,气短,夜尿频,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通络止痛。
方药:归脾汤加熟地、木瓜、威灵仙。
(4)肝阳上亢证
主症:眩晕,头痛,目赤,舌淡苔白,急躁易怒。
次症:面红,口干,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通络止痛。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络石藤、路路通。
2、外治法
(1)针灸治疗
①风寒阻络证取穴:风池、大椎、风府、玉枕、天柱、大杼、曲池、颈夹脊、肩中俞、肩井等穴。
②气滞血瘀证取穴:风池、天柱、肩井、肩贞、阿是穴、肩中俞、后溪、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等穴
③气血不足证取穴:风池、风府、天柱、印堂、后溪、百会、列缺、气海、血海、颈夹脊、太阳等穴。
④肝阳上亢证取穴:太渊、太溪、大杼、眉冲、风池、大椎、承光、通天、肝俞、肾俞、太冲、足三里等穴。
以上穴位,每一病症用一组穴位,每次可取4-6穴,针刺补、泻兼施,留针20—30分钟,中间行针一次,一天针一次,10天为一疗程,隔2-3天能够进行下一疗程,病情重者能够连续进行治疗2个疗程。
(2)牵引治疗
牵引时病人取仰卧或坐位,用枕颌牵引带托住后枕部和下颌向
头部方向做牵引,牵引力要同时作用于下颌和枕部。
为使椎管内保留间隙处于最大容积,常于轻度前屈位牵引。
牵引重量开始约3kg,可逐渐加至6kg左右,牵引时间每次20分钟左右,每日1次,15天为1疗程。
也可采用小重量(如2kg)做24小时持续牵引。
(3)手法推拿:
①患者取坐位,术者站于背侧方,用一指禅推、指揉等手法,沿颈和肩背两侧进行操作,自上而下,重复3~4遍。
以拇指点揉、按风池、肩井、风府、头维;揉按、弹拨大椎、天柱。
重复操作3~5分钟。
②术者站于背后,以一手挟额部,用另一手五指指腹分别拿头顶督脉和膀胱经,自前发际拿至后枕部风池穴,往返5~6遍,然后用拇指和其余的四指指腹罗纹面着力,自太阳穴经头维、角孙、耳后高骨推至两侧风池穴,重复操作3~5遍。
③术者用一手的大拇指按大椎穴,另一手压住下颌部,两手相对用力,另一手撑于头顶百会,然后将患者头部从左到右,再从右到左摇动5次,再按揉患肢曲池、手三里、内、外关、列缺、合谷诸穴,每穴约2分钟,以搓揉、抖法作用于患肢3~5次。
(4)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
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是我科治疗颈椎病的特色方法之一。
经过旋转复位手法,目的是纠正患椎的错位、小关节紊乱和筋脉
的离位,恢复颈椎的正常解剖位置和正常生理曲线,解除对神经、血管及脊髓等组织的刺激和压迫,从而使症状得以缓解或消失。
适用于除了严重颈脊髓受压的脊髓型以外的所有各型颈椎病。
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必须在完整的触诊检查、X线片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病情和病理改变状况施行。
施行前应消除患者紧张心理,保持尽可能的放松状态,以利于复位的进行。
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包括单人法和双人法两种,以单人法最为常见,单人法治疗困难者可用双人法。
①单人法:以患椎棘突向右侧突为例。
病人端坐于特制的方凳上(较普通方凳低10~15cm),医生立于病人背后,首先用单拇指触诊确定偏歪的棘突,然后用医生的右手拇指指端顶住偏歪棘突的右侧,使病人颈部前屈35°,再向右侧偏45°,医生左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开托夹病人下颌角部,向上用力使病人头颈沿矢状轴上旋转约45°。
当旋转力达到患椎时,根据患椎倾旋、仰旋错动的不同方向,同时以右拇指取与错位相反的方向协调地向左侧推动,可听到响声或偏歪棘突复位的移动感。
复位后让病人头部转向中立位,医生再次检查颈椎的位置是否已经恢复正常,如有复位不全者,仍要予以继续纠正。
最后用弹筋、理筋及按揉等手法舒筋活络。
对于颈椎僵硬,或颈部肌肉结实、颈部短粗的病人,医生可改用肘窝部托夹病人的下颌部,并使病人后头部贴近医生前胸,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