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馆的发展
中国国家图书馆简史
![中国国家图书馆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eab446ed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da.png)
中国国家图书馆简史国家图书馆有悠久的历史。
中国古代西周的盟府、秦代阿房宫的藏书可视为古代国家图书馆的雏形。
中国国家图书馆原名北京图书馆,前身是建于清代的京师图书馆。
20世纪初,在变法图强和西学东渐的背景下,有识之士力奏清政府建立西式的文化设施,兴办图书馆和学堂。
1909年(清宣统元年)9月9日宣统皇帝御批兴建京师图书馆,四品翰林院编修缪荃孙为首任监督,馆舍设在北京什刹海北岸广化寺。
直到清帝逊位之日,京师图书馆始终没有正式接待过读者。
辛亥革命后,京师图书馆由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教育部接管,并将其改名为国立京师图书馆,于1912年8月27日开馆接待读者。
1916年京师图书馆按规定正式接受国内出版物呈缴本,标志着开始履行国家图书馆的部分职能。
1917年馆移方家胡同原国子监南学旧址。
1928年7月更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馆舍迁至中南海居仁堂。
1929年8月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建立的北平北海图书馆合并,仍名国立北平图书馆,归国民政府教育部领导。
1931年文津街馆舍落成(现为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耗费皆来自退还的庚子赔款,占地面积七十六亩,建筑外观是华丽的中国传统宫殿式结构,内部设施则全部为当时最先进的西式设备,成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最先进的图书馆。
先后参与筹划开馆和主持馆务的主要有徐坊、江翰、夏曾佑、鲁迅、梁启超、陈垣、马叙伦、蔡元培、袁同礼和李四光等。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北平图书馆是免费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市民无需交纳任何费用,只需每次在图书馆入口处领取具有借书证性质的门牌就可以在图书馆中任意借书阅览,但并不提供外借。
另外,图书馆对进馆读者的衣着有着严格的要求,读者必须着中式长衫或者西式衬衫西裤并衣着整洁方可入内,否则就要被挡在图书馆的大门之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3月6日国立北平图书馆更名为国立北京图书馆。
1951年6月12日更名为北京图书馆。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的国家图书馆。
冯仲云、丁西林、刘季平、任继愈先后任馆长。
20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回顾与展望
![20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回顾与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1c8ea9c02cc58bd63186bde8.png)
20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回顾与展望 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回顾与展望 二、三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新图书馆建设的高潮 标志:1925年中华图书馆协会的成立 时间:1925年~1936年 意义:奠定了20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 基本格局。 前奏:公共图书馆运动(1900~1911年)和 新图书馆运动(1912~1925年)
20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回顾与展望 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回顾与展望 第一次高潮——新图书馆建设的高潮
(三)新图书馆建设的高潮(1926~1936年)
中华图书馆协会 –1925年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 –1927年中华图书馆协会等15个国家的图书馆协会代表21人 在英国发起成立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 –1929年沈祖荣先生参加在意大利举行的IFLA第一次年会; –1929 IFLA –1929~1936年中华图书馆协会第一~三次年会(南京、北京、 青岛)。 图书馆学教育 –1925年杜定友创办上海国民大学图书馆学系; –1928年刘国钧、李小缘等创办金陵大学图书科; –1929年文华图书科独立成为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
20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回顾与展望 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回顾与展望 二、三次高潮
第二次高潮——新中国图书馆建设的高潮
标志:1957年《全国图书协调方案》的颁布 时间:1957年~1962年 意义:奠定了新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本模式 前奏:旧图书馆事业改造(1949~1952年)和 新中国图书 馆事业建设(1953~1957年)
20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回顾与展望 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回顾与展望
四、两个轮回
第一个图书馆学术轮回: 日本 欧美 中国化 第二个图书馆学术轮回: 苏联 欧美 中国化
20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回顾与展望 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回顾与展望
图书馆的起源与发展
![图书馆的起源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08bba30ba32d7375a41780dd.png)
■ 列宁提出图书馆要“方便读者”、“吸引读者”、“满 足
读者对图书的一切需求”,“帮助人民利用每一本书”。 这是“一切为了读者”的思想。
1931年
■ 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提出“图书馆学五定律”: “书是为了用的”; “每个读者有其书”; “每本书有
其 读者”; “节约读者的时间”; “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 的有机体”。
有无数座图书馆遭到破坏,图书馆事业的发 展受到了严重的挫折。
■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图书馆事业进入了
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现代图书馆
主要内容 现代图书馆的理念 现代图书馆的特点
现代图书馆的理念-1
1876年
■ 杜威提出“三最”原则,即“以最低的成本、最好的书, 为最多的读者服务”。
现代图书馆的理念-2
掀起高潮,以私人藏书成绩 最为可观,成了图书馆事业的 主流。例如:解缙等编纂《永 乐大典》。1561 年,范钦建 成了天一阁。
中国古代图书馆-6
中国历代图书馆
■清代
无论是官府藏书还是私家藏书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大大超越了前代。 例如:纪昀等纂修《四库全书》,并建成七阁来保存七部《四库全 书》。同时,还有《古今图书集成》等大量文献典籍被保存下来。
1910年四川、 甘肃、广西等 省设立公共图 书馆。
中国近代图书馆-7
中国近代图书馆起源
古越藏书楼今处 浙江绍兴,紧邻 “大通学堂”。 由清末徐树兰创 办。古越藏书楼 ,是我国图书馆 史上最早对公众 开放、第一家具 有近代公共图书 馆特征的藏书楼 。
中国近代图书馆-8
中国近代图书馆起源
徐树兰是位赋闲的兵部郎中。在西方文化的启 迪和维新改良主义的影响下,参照东西方各国 图书馆章程,捐献私人藏书7万余卷,于1902年 在他的家乡浙江绍兴购地一亩六分,耗银三万 多两建造古越藏书楼,1904年正式向社会各阶 层人士开放。编有《古越藏书楼书目》。
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https://img.taocdn.com/s3/m/2e8cb6cd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b8.png)
组织体系
队伍建设
机构部门
截至2016年12月,中国国家图书馆在编员工1529人,本科学历以上占86%;其中,正高级职称65人,副高 级职称398人,中级职称717人,初级职称235人。
据2018年10月该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中国国家图书馆设有办公室、人事处、财务处、业务管理处、党群 工作办公室、纪检监察处、审计处、离退休干部处、国际交流处(台港澳交流处)、国有资产管理处、法律事务 处、保卫处、基建工程办公室、研究院、中文采编部、外文采编部、典藏阅览部、立法决策服务部、参考咨询部、 数字资源部、信息技术部、缩微文献部、社会教育部、展览部、古籍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民国时期文 献保护工作办公室、《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编纂工作办公室、国图艺术中心、出版部、后勤服务管理中心、 中国图书馆学会秘书处、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秘书处33个机构部门。
1、本馆开架借阅区面向年满13周岁读者开放,13至15周岁读者入内须凭国家图书馆读者卡,其他读者凭国 家图书馆读者卡或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入内。
2、本馆闭架借阅区面向年满16周岁并持有国家图书馆读者卡的读者开放
3、少年儿童馆接待15周岁及以下少年儿童,凭读者卡入内。学龄前儿童须有监护人陪同,陪同监护人(限 一位)凭有效证件入内。
中国图书馆发展史简介
![中国图书馆发展史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a4f12960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2b.png)
中国图书馆发展史简介在我国,关于图书的起源,《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
可见在周代以前早已有了藏书之举了,不过没有载于典籍罢了。
到了周代就:有了“史”这一官吏,来掌管四方之志,三皇五帝之事。
《史记》说,老子曾任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也说,老子做周的史官,博览古今典籍。
可见老子担任过当时的“图书馆馆长”是确凿无疑的了。
孔子周游列国,得读120国的宝书。
当时图书馆之多,藏书之丰富,于此可见。
进入封建时代,中国的图书馆有了一个大发展。
但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古代的图书遭受了一次大摧残。
到了汉代,惠帝取消了禁书的法令。
武帝时,下令征求遗书,并设立了国家图书馆,设置专门抄写书籍的人员,并定出标准本。
后来历代封建王朝都继承了这个办法。
汉朝的兰台、石室、麒麟阁等都是藏书的地方。
公元前26年,汉成帝派陈农到全国各地征求书籍,并命令学者刘向等人分别加以整理。
刘向死后,其子刘歆继承父业,编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图书目录之一。
发明造纸之后,抄写书籍的人多了起来。
到了七、八世纪,便出现了专门买卖书籍的书店。
南朝梁武帝时,仅文德殿藏书就有二万三千一百零六卷。
又据史书记载,西晋大臣文学家张华有书三十车,南朝梁代文学家任防藏书万余卷。
隋文帝时,秘书监(即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牛弘派人到民间搜求异书,每卷赏绢一匹,抄写完毕,原书归主。
如此抄录书籍,共三万余卷。
唐玄宗特设修书院,专掌抄校书籍,用女子做管理员,在长安抄写了五万一千多卷书,藏在乾元殿。
安史之乱,损夫殆尽。
唐文宗时,又重行抄写了一次。
此外,南北朝以后各代朝廷还曾大量收藏佛经,可惜后来也大都毁于战火。
宋太宗建立崇文院,是专门藏书的地方。
后来另设书库,叫做秘阁。
元朝先设宏文院,后立艺林库,专为收藏书籍之用。
明代的文渊阁也是一个大图书馆。
永乐十九年,明成祖定都北京,令将文渊阁藏书各取一部送到北京,共一百柜。
中国图书馆:中国图书馆的发展历程简述中国图书馆
![中国图书馆:中国图书馆的发展历程简述中国图书馆](https://img.taocdn.com/s3/m/75fd9194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fd.png)
中国图书馆:中国图书馆的发展历程简述中国图书馆话题:中国图书馆和文化中国文化文化大革命新文化图书馆藏书楼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 2004年第5期(总第82期)其他中国图书馆的发展历程简述于伟艳(黑龙江省民族干部学院图书馆,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要]本文回顾了中国图书馆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图书馆发端于奴隶社会,成熟于封建社会,文献流通量小,重藏轻用,是农业文明的产物。
近代图书馆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对文献藏用并重。
现代图书馆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全面开放的信息系统。
未来的图书馆是无纸社会的产物,是没有围墙的图书馆。
本文认为,今天的图书馆是由昨天的藏书楼发展而来的,图书馆的存在形态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在社会变革的挑战面前,图书馆只有与时俱进,才是求生存、求发展的惟一途径。
[关键词]中国;图书馆;建设历程[中图分类号]G25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22(2004)05-0124-03巍巍中华,浩浩五千年文化,其中图书馆就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古代的藏书楼到现代的图书馆,风雨兼程地走过了几千年,它前进的每一步都渗透着图书馆人的心血与汗水,图书馆的建设历程犹如一副壮美绝伦的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感慨万千。
文津阁,,),或/观0(东汉的东观),或叫/堂0、/斋0、/院0等,虽然它们的名称各不相同,但其作用都是一样的,用/藏书楼0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它们对文献的保存是重藏轻用,只有上层的统治者才可以享用,而普通的民众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图书馆的发展是非常缓慢的,特别是在金、元两代图书馆没有大的发展,民族矛盾及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极大地阻碍了图书馆的发展。
到了明代,私人藏书的兴起又推动了图书馆的建设发展,私人藏书楼棋布林立,这些精美典雅的建筑,这些知识的宝库,在文人墨客的心里占有重要的位置,也是他们极为向往的读书学习场所。
到了清代,官府藏书楼、私人藏书楼的规模都大大超过了前代。
简说中国图书馆发展史
![简说中国图书馆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68ce8a9d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8d.png)
简说中国图书馆发展史时红明【摘要】关于我国图书馆的起源,《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可见在周代以前已有藏书之举.司马迁《史记》更明确说到老子曾任周朝的“守藏室之史”,即管理藏书的史官.进入封建时代,尤其随着印刷术的发明与应用,我国图书馆事业亦随之日益发展.在我国,开始有现代意义的图书馆,大约始于上个世纪初年也即清末民初.目前的中国国家图书馆是我国现有最大图书馆,同时也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图书馆.国家图书馆馆藏丰富,品类齐全,古今中外,集精结粹.如今恰逢我国进入经济实力迅速增长期,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和发展水平也基本与世界发达国家保持同步,整体的图书馆事业已经大踏步地迈向了现代化数字化.【期刊名称】《农业网络信息》【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3页(P54-56)【关键词】图书馆发展史;老子;印刷术;文渊阁;国家图书馆【作者】时红明【作者单位】郑州师范学院图书馆,河南郑州 45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01 先秦时期的图书与馆藏图书馆是一个专门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文献并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机构,它的产生和出现是以文字的产生为前提的。
数千年前,人类就创造了文字。
所以从此也就逐渐产生了类似图书的东西。
也因此可以说,收藏图书的事业早在人类文明的萌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在我国,关于图书的起源,《易经·卦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
可见在周代以前人们早已有了藏书之举,不过没有载于典籍罢了。
《吕氏春秋·先识》记有:“夏太史终古见桀迷惑,载其图法奔商;商内史向挚见纣迷惑,载其图法奔周;晋太史屠黍见晋公骄无德义,以其图法归周。
”这表明我国在夏代已有图书典籍,商代当然也有典籍图书,而且这些图书最终又都被收入到周王室图书档案馆里。
之后到了周代就有了“历史”这一官吏,来掌管四方之志、三皇五帝之书。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第三》里说:“老子者,姓李氏,名耳,谥曰聃。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状况研究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状况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0632721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cd.png)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状况研究1. 引言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战争危机和社会动荡,然而,在这个困难的时期,中国图书馆事业却迎来了繁荣的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兴起和发展状况,并探讨其对中国知识分子和国民教育的影响。
2. 图书馆事业的起步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中国的图书馆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主要的图书馆集中在大城市,不同地区之间的图书馆交流和合作相对较少。
然而随着战争的爆发,中国各地图书馆开始意识到提高知识水平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因此,图书馆事业得到了普遍重视,许多地方性图书馆和私人图书馆也开始兴建。
此外,由于外界文化交流的中断,人们增加了个人阅读的需求,这也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3. 图书馆的功能和服务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图书馆除了提供藏书和阅读场所外,还承担了宣传、教育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角色。
许多图书馆举办各类讲座、展览和文化活动,旨在提供知识和启迪思想。
此外,一些图书馆还为前线部队和抗日战争的参与者提供特殊服务,如向他们提供各类图书资料、组织文艺演出等,以提高他们的士气和文化水平。
4. 图书馆在国民教育中的作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国民教育受到严重破坏,许多学校被迫关闭,教育资源匮乏。
在这个背景下,图书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学习场所和知识来源。
许多学生和知识分子靠着图书馆来继续学习和研究,弥补教育资源不足带来的影响。
图书馆为这些人提供了丰富的图书资料和学习环境,帮助他们保持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5. 图书馆事业对知识分子的影响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
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知识交流和知识扩展的平台。
在图书馆中,知识分子们可以接触到世界各地的著作和思想,深入了解各个领域的进展和发展。
这些知识的积累和传播,为知识分子的成长和学术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激发了他们更多的创作和思考。
6. 总结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图书馆事业蓬勃发展,成为知识传播、文化宣传和国民教育的重要力量。
我国当前图书馆事业发展现状浅析
![我国当前图书馆事业发展现状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a6cb712abcd126fff7050b49.png)
陈 珊 珊
( 陕西 教育 学 院 图书 馆 , 陕西 西 安
摘 要 :随 着我 国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的 不 断 成 熟 , 类 各 与 信 息 资 源 相 关 的 产 业 也 如 雨后 春 笋般 蓬 勃 发 展 ,在 此 形 势 下 图 书 馆 事 业 却 处 境 尴 尬 。 文从 实 际 出发 , 本 分析 了我 国 图 书 馆 事 业 存 在 的 现 实矛 盾 . 并提 出 了几 点 解 决 方案 。
12 息 服 务 产 业 化 带 来 的 压 力 .信
为 了维 持 现 有 馆 舍 的正 常 运 转 ,我 们 需 要 政 府 进 行 长 期 大 量 投 资 。 因此 , 想 促 进 我 国 公 共 图书 馆 的发 展政 府 的 高 度 重 视 , 取 财 力 和 政 策 我 争 上 的支 持 。
23 大 图 书馆 覆 盖 面 _扩 在 中 国一 个 公 共 图 书 馆隶 属 于 一 个 行 政 部 门 , 图书 馆 之
随着 社 会 信 息 化 程 度 的 不 断 加 强 ,信 息 服 务 产 业 也 如 雨 后 春 笋般 蓬勃 发 展 。 这 其 中主 要 包 括 软件 开 发 、 息 提供 、 信 信 息咨询 、 网络 与通 讯 等 。 图 书 馆业 务 密切 相 关 的是 信 息 提供 与 服 务 , 着 全 球 信 息 化 的反 战 , 产 业 化 的 程 度 也 越 来 越 高 , 随 其 数据库开发 、 网络 增 值 服 务 、 电传 媒 等 构 成 的 社 会 综 合 信 息 广 提供 服务 系 统 对 传 统 图 书 馆 的 发 展带 来很 大压 力 。 过 去 人 们 依 赖 图 书 馆 的 馆 藏 文 献 来 满 足 自 己 的 信 息 需 求 , 在 人 们 在追 求 更 有 的 电子 信 息 服务 , 息 的获 取 速 度 、 现 信 数 量 都 在 时 间 和 空 间 上 突 飞 猛 进 。 图 书 馆 的 信 息 提 供 职 能 也 正 在被 E益 增 多 的信 息 企 业 分 割 。据 调 查 . 国 图书 情 报 机 构提 t 我 供的信息仅 占社会信息需求 总量的 1 7 . %…,图 书 馆 海 量 、 O 系 统 、 价 甚 至 免 费 的文 献 信 息 资 源 被 大 多数 人 所 忽 视 。 这 一 现 廉 象 在 一 定 程度 上 也 反 映 了我 国 图 书馆 服 务 的低 效 率 、 质 量 。 低
浅谈我国图书馆发展历史及其前景
![浅谈我国图书馆发展历史及其前景](https://img.taocdn.com/s3/m/4efa61bc6bec0975f465e2e7.png)
浅谈我国图书馆发展历史及其前景作者:李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30期摘要:书史与图书馆史是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重点组成部分。
图书馆史的研究不单有助于大家明确图书馆的历史,并且有助于我们掌握图书馆的现在和将来的发展。
关键词:图书;图书馆史;发展过程;数字图书馆[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0--011.引言图书是一种传统、成熟定型的出版物。
它是以传播知识为目的,并用文字或图画记录在一定载体形式之上的著作。
在我国历史上,图书馆与图书的产生发展是十分紧密的,一册册的图书是形成图书馆的基础,而图书馆又使图书得以保留、传播、发挥影响的作用。
图书馆是一个专门搜集、整理、保管、传播文献并提供使用的科学、文化、教育机构。
它的产生和出现是以文字的产生为前提的。
在我国,它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封建藏书楼”,发展到现在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
2.中国图书馆的发展历史2.1古代图书馆2.1.1古代图书馆的历史中国的文字很早就已起源,文字的创造成为了古代典籍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甲骨文是具有严密文字规律的古代文字。
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商、周王朝处于奴隶制社会,却已经有担任文化事务的史官和宗教事务的贞人和卜人,他们把占卜的时间、占卜者的姓名、占卜的结果等卜辞刻在甲骨上,形成早期的文献。
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都能够阐明商朝已经存在有记录史事的典、册,有文献并且还有专门的史官进行管理。
史官有目的进行收集、积累、整理和保管这些文献,形成古代典籍收藏的雏形。
2.1.2古代图书馆的机构我国有十分悠久的图书馆历史,但是刚开始并不称为“图书馆”。
古代的图书馆名称很多,如:府(西周的故府、盟府)、宫(秦的阿房宫)、阁(两汉的石渠阁)、观(东汉的东观)、殿(隋朝的观文殿)、院(宋朝的崇文苑)、斋(清朝的知不足斋)、堂(明朝的澹生堂)、楼等。
先秦文献记载有天府、盟府、策府和室、藏室、周室等等的称呼。
中国图书馆的现状及其未来走向
![中国图书馆的现状及其未来走向](https://img.taocdn.com/s3/m/ba61ad5d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d1.png)
中国图书馆的现状及其未来走向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图书馆作为传统的知识传播机构,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中国图书馆的现状以及其未来的发展走向。
一、现状分析1. 数字化转型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图书馆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
许多图书馆已经建立了电子图书馆,读者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访问图书馆资源。
这一变革带来了便利与效率的提升,使图书馆能够满足用户多样化的信息需求。
2. 多元化服务为了适应用户的需求变化,图书馆不仅提供传统的借阅服务,还有开展各种专题讲座、读书活动、文化展览等。
此外,一些图书馆还提供办证、研修、信息咨询等综合性服务,力求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3. 社区串联中国图书馆与社区的关系日益密切。
许多图书馆与社区合作,将自身资源向社区开放,举办各类教育、文化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
这种社区串联的模式有助于推动图书馆服务向基层延伸,提高群众的文化素养。
二、未来走向展望1. 智能化发展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中国图书馆将进一步智能化发展。
例如,图书馆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读者需求预测,推荐个性化的阅读材料;利用大数据分析读者行为,不断优化服务体验。
智能化发展有助于提升图书馆的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
2. 强化创新功能未来的中国图书馆将不仅仅是传统的书籍存储和借阅场所,还将通过更多创新功能拓展其服务领域。
例如,图书馆可与科研机构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还可以开展创客空间,提供创意设计和创业指导等服务。
通过强化创新功能,图书馆将成为知识创新与交流的重要场所。
3. 国际交流合作未来的中国图书馆将更加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
图书馆可与国外同行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享资源和经验。
同时,中国图书馆也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服务理念,推动自身的发展和创新。
国际交流合作将促进中国图书馆的国际化发展,提高其在全球图书馆事业中的影响力。
总结:中国图书馆正处于数字化转型、多元化服务和社区串联的发展阶段。
中国图书馆的现状及其未来走向
![中国图书馆的现状及其未来走向](https://img.taocdn.com/s3/m/f2a1bb978762caaedd33d43e.png)
中国图书馆的现状及其未来走向21世纪中国图书馆所要达到的目标,是要实现中国图书馆的现代化,实现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并由现代化带动图书馆事业的全面繁荣历史已经翻开了新的一页,中国图书馆伴随着新世纪的曙光,走上了新的发展征程。
此时此刻,了解中国图书馆的现状,从而根据中国国情牢牢把握好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走向是极为重要的。
21世纪中国图书馆所要达到的目标,是要实现中国图书馆的现代化,并由现代化带动图书馆事业的全面繁荣,这个目标实际上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90年代就开始了。
20年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使中国图书馆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图书馆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也了解了自身面临的种种问题。
如果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图书馆由封建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转型,是中国图书馆历史演进中的第一次转型,那么,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图书馆由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转型,则是中国图书馆有史以来的第二次转型。
这次转型较之第一次转型,其变革的深度和广度都更为艰巨和复杂。
“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是我们完成这一转型的逻辑过程。
中国图书馆向现代化转型无法依靠别人也不可能依靠别人来完成,只有靠我们自己认真透彻地了解国情,了解世界图书馆的发展动向,通过百折不扰的努力逐步地解决它、完成它。
我们坚信,进入知识时代、信息时代的新世纪,人们将更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和对信息的需求。
图书馆在未来社会仍然拥有自己的地位,中国图书馆在新世纪还会有更大的发展。
1 中国图书馆的现状在我们将视线投向中国图书馆未来时,我们必须首先审视一下当前中国图书馆的现状,因为新世纪中国图书馆的发展决不可能建立在空中楼阁上,它必须以现实的中国图书馆事业为基础,从全面意义上了解和认识当今中国图书馆,将是奠定中国图书馆新世纪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基础。
中国图书馆现状反映在中国图书馆事业建设、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业务基础工作、图书馆体制改革与管理等诸多方面,全面论述并提供大量的实证材料是有困难的,笔者只能就以下关系到未来图书馆走向的几个关键问题展现并认识中国图书馆的现状。
我国图书馆发展历程与功能变迁
![我国图书馆发展历程与功能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dc0c4843767f5acfa1c7cd2d.png)
献, 更加 方便 地记载和传播社会信息 ,其 藏书事业也 由官府 著
述、 垄断藏书发展 到公 私( 官府与知识 分子 ) 并存的局面 。东汉时 期, 蔡伦发 明的造纸术掀 开了图书生产的新篇章 , 造纸业 的兴起 使纸 张成 为了文献 的新型载体 。纸张 的出现为文献 的制作 与收 藏提供 了十分便 利的条件 , 各 点藏 书数量剧增 , 如任唠 聚书超过 了万卷 , 且多异本 。唐代科举制度 的实施极大地刺激了 民间读书 应试 的积极性 , 促成 了私人藏书 的黄金时期 。当时我国的学术研
摘
要: 我 国图书馆从 产生到现在 经历 了古代 图书馆 、 近代 图书馆和现代 图书馆 3个
发展 时期 , 不 同时期的 图书馆受社会 、 政治、 经济、 文化和科技 的影 响 , 衍 生出与社会发
展相适应 的功 能特性 。随着社会 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 我 国图书馆会根据人们生产、 生 活的需要 , 发展成为资源高度共 享的多中心 、 多层 次的服务 平台。
S C I — T E C H I N F O R M A T I O N D E V E L O P M E N T&E C O N O M Y
2 0 1 3 年
第2 3 卷
第2 期
收稿 日期: 2 0 1 3 — 0 7 —
岑 慧连
( 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 区图书馆 , 四川成都 , 6 1 1 1 3 0 )
书机构叫“ 藏室” , 《 史记》 记载老子曾任周朝 的“ 收藏室之史 ” 。 周
S o me 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 s a b o u t C a r r y i n g o u t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c i - t e c h Co o p e r a t i o n i n T a i y u a n C i t y
图书馆的发展与中国文学
![图书馆的发展与中国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d8f58d7ca417866fb84a8ee7.png)
图书馆的发展与中国文学黄嶂(贵州财经学院文化传播学院)摘要:中国图书馆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与中国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经过先秦两汉再至唐宋元明清。
古代图书馆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繁荣再到衰落的过程,近代以后,新的图书馆文化悄然兴起,也同样伴随着中国文人的努力与奋斗。
关键词:图书馆;历史;文学图书馆的兴起和发展。
是以达到交流和传播知识、信息为目的的。
文字产生以后,人们用文字记载知识和经验。
积累文化成果。
但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文化成果.使这些文化成果能对社会和人类的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则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1.先秦时期的图书馆萌芽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以甲骨文为最早。
也是我国最早的典籍。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有祭祀、征战、天时、年成、王事、旬夕等。
人们把上述种种材料加以保管、整理,编排有序,以便日后查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
商、周、春秋时代典籍记载的内容不断丰富。
但由于受到时代和认识上的限制。
能够查阅典籍的仍局限于少数人。
公元前6年的周代的“盟府”可算是图书馆的雏形,那时候,掌管书籍的官吏叫作“史”。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也说,老子做柱下史。
因为他掌管着“百国宝书”用今天的话说,老子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图书馆馆长”了。
2.两汉时期的藏书两汉时期主要的文学样式有辞赋乐府民歌历史散文等等.产生了许多大家和大量的文学作品。
这都需要更多的载体。
也就是书籍,而书籍的收藏与保存,则需要新的方法。
汉朝时期.虽然秦始皇在焚书坑儒中毁灭了大量的典籍,但文化的发展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所能割断和阻挡得了的。
西汉初年.相国萧何在宫廷内盖了3座藏书阁,其中一座叫石渠阁.一座叫天录阁。
汉武帝时期,汉武帝首先注意图书收集工作。
并派谒者陈农出使四方。
求遗书于天下,广泛搜罗散于民间的新旧图书。
同时.命刘向、刘歆等典校图书。
刘歆著的<七略》记载著录的图书达38种,六百三家,一万三千三百十九卷。
汉武帝时皇家藏书处称“秘府”。
“秘阁”,又制定了藏书的规章制度。
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历史与发展
![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历史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b9387bfc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7a.png)
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历史与发展中国国家图书馆是中国最大的图书馆,也是世界顶尖的图书馆之一。
它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包括纸质图书、电子图书、期刊、报纸等,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
在近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国家图书馆经历了无数次的变革和发展,不断推进新技术、新服务、新模式,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历史沿革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成立可以追溯到1909年,当时北洋政府创立了京师图书馆,创始人是梁启超。
在此基础上,1931年成立了民国图书馆,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古籍,成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藏书最丰富的图书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民国图书馆改名为中国国家图书馆,同时成为新中国成立後中央重要的文化机构。
1958年,中国国家图书馆开始大规模建设,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之一。
在建馆初期,中国国家图书馆开展了大规模的海内外搜集书籍的运动,其中包括了中外各类出版物、地方志、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图书、少数民族文字文献、民间出版物等,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1973年,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馆舍始建新址,2019年,新馆舍竣工后,中国国家图书馆重归于位,恢复了它的地位和荣誉。
二、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建筑与藏书中国国家图书馆的现代化建筑规模宏大,总建筑面积达17万平方米,这座图书馆被誉为“世纪之馆”,展现出我国现代文化建设的成就。
同时,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藏书量也在不断增长,目前,它的藏书已经超过了4224万册,其中珍贵古籍就有300多万册,主要涵盖古代汉、藏、满、蒙、维吾尔等民族文字文献和各胡同流变等珍贵专著以及海内外各类专业书籍,几乎涵盖了中外所有的学科门类。
三、中国国家图书馆的科研成果中国国家图书馆也是中国图书情报界的重要科研机构,开展了大量创新性的研究工作,攻克了一批关键领域技术难题,打造出了许多世界一流的创新成果。
其中著名的科研项目包括“人民文学出版社新文化运动书目整理工程”、“中国现代文献研究与整理工程”、“中国古籍善本数字化技术研究与资源构建”等。
浅析中国图书馆发展史
![浅析中国图书馆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fdd640622e3f5727a4e9620b.png)
浅析中国图书馆发展史作者:马浩然来源:《报刊荟萃(上)》2017年第09期摘要:图书馆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在人类文明的进步中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图书馆在我国的发展也是由来已久,本文分析了我国的图书馆从先秦时期直到21世纪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图书馆在我国文明的发展中扮演的角色。
关键词:图书馆;发展史;藏书楼一、古代图书馆发展史1.先秦时期我国最早的关于图书的记录要从夏朝说起,《吕氏春秋·先识》记有:“夏太史终古见桀迷惑,载其图法奔商;商内史向挚见纣迷惑,载其图法奔周;晋太史屠黍见晋公骄无德义,以其图法归周。
”由此可见,夏朝就有图书典籍。
《易经·卦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
说明在周朝之前已经有了藏书这一行为,并且周朝专门设有“历史”这一官职,该官职的职责就是管理天下图书典籍,可以说是我国有记录的最早专门针对图书设立的官职了。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第三》记有“老子者,姓李氏,名耳,谥曰聃。
周守藏室之史也。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也说,老子是“周柱下史”,这里的“守藏室之史”与“柱下史”从本质上讲,都是管理国家图书典籍的工作,可以说老子是当时的“国家图书馆馆长”。
除了老子,我国的另一位圣人孔子也曾经周游列国,读各国图书典籍,并且还把读到的知识教给学生们,开创了“门徒三千”的壮举,并且晚年还带领弟子整理了《春秋》等典籍,在中国图书馆发展史上可谓功不可没。
2.封建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后,虽然有秦始皇“焚书坑儒”,烧毁了大量的图书,可谓是图书典籍的一次毁灭性灾难,但是我国图书馆事业还是取得了很大发展。
到了汉朝,汉惠帝取消了禁书令,图书又可以在百姓间流通;到了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国家图书馆,征集天下图书,并且专门设立了抄书的人员,制定了书籍的相关标准,这可以说为以后的图书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成帝命陈农到全国各地收集图书,命刘向等人整理。
刘向去世后,他的儿子刘欲继续图书整理的工作,编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该书不仅是中国最早的图书目录,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图书目录之一。
中国古代图书馆的历史分期及其动因
![中国古代图书馆的历史分期及其动因](https://img.taocdn.com/s3/m/dd2bb2be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6a.png)
春秋战国时期的图书馆
私人藏书出现
01
春秋战国时期,私人藏书开始出现,这些藏书地点也成为了图
书馆的另一种形式。
学在四夷
02
随着民间学术的发展,四夷也开始收藏图书,这些藏书地点也
成为了图书馆的一部分。
诸子百家与经典传承
03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这些书籍也成为了图
书馆的重要内容。
秦汉时期的图书馆
秦始皇焚书坑儒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进行了焚 书坑儒的运动,大量书籍被焚 毁,但也因此形成了更加集中
的官方藏书。
石渠阁与兰台
汉代时期,官方建立了石渠阁和兰 台等藏书地点,这些地点也成为了 图书馆的代表。
民间藏书的繁荣
随着汉代民间学术的发展,民间藏 书也变得更加丰富,这些藏书地点 也成为了图书馆的重要补充。
政府与民间的共同参与
政府机构和民间团体纷纷参与到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中,推动了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如湖南 省立图书馆、山东省立图书馆等。
公共图书馆的普及与提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共图书馆的数量不断增加,覆盖面不断扩大,服务质量也不断提高。
高校图书馆的建立
高校图书馆的雏形
中国古代已有书院藏书楼,但真正意义上的高校图书馆是在20世纪初随着现代 大学的出现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如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等。
代图书馆的建设提供借鉴。
现代技术应用
将现代技术应用于古代图书馆的 研究中,如数字化技术、数据库 技术等,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和 整理研究资料,提高研究效率。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明清时期的图书馆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图书馆发展的转型时期,出现了官方图书馆向公共图书馆转变的趋势。
官方图书馆如明朝的文渊阁和清朝的皇史宬,这些图书馆不仅收藏了大量文献,还开展了编 纂和整理工作,为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简析中国近代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
![简析中国近代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aa6f6026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86.png)
图书馆史??简析中国近代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卿玉弢王黎朱俊波乐山师院图书馆四川乐山614000〔摘要〕中国近代图书馆在古代封建政治、经济、文化的衰落、近代西方图书馆文化理念的输入、维新派公共藏书思想及图书馆实践活动的促使下产生在近代出版业、近代公共藏书楼的创办和国粹思潮的影响下形成在新文化运动、新图书馆运动的影响和图书馆法规制定的推动下由私有垄断文化向阶级专享文化、服务大众文化转变同时各类型图书馆大规模创建、图书馆数量剧增、业务水平得到提升、图书馆学著述硕果累累、图书馆学教育兴起。
〔关键词〕图书馆近代中国〔分类号〕G250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和复杂的过程。
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伴随着西学东渐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
随着西学东渐和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发展中国图书馆事业逐渐进入近代化并经历了从“公共图书馆运动”到“新图书馆运动”的发展导致了中国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的转变。
在特性上从私有、封闭、专享向公共、公开、共享转变“图书馆”一词就是在此时产生并具有公开、公共、共享的近代化特性。
从藏书楼到近代图书馆的发展进程中不难发现藏书楼到图书馆的演变史实际上是一种由私有垄断向阶级专享、服务大众的转变。
1近代图书馆的产生1.1古代封建政治、经济、文化的衰落促使古代藏书楼的衰落近代以前中国私家藏书楼颇为发达藏书家多将所藏古籍珍本贮于专楼秘室并取斋堂号以为名。
至清代末期由于封建政治、经济、文化均处于衰落状态私人藏书楼也深受影响藏书楼数量较清中期以前大大减少并趋于集中化。
导致传统藏书楼衰落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和战乱的破坏。
1840年以后中国传统封建社会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藏书楼所赖以建立的封建经济基础逐渐瓦解。
而民国时期的诸大藏书家投入工商业的资本和规模已不断扩充使私家藏书楼的稳定性大大降低。
近代中国风起云涌的农民革命加速了封建藏书楼的衰落过程。
连年战争直接导致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和对文化事业的摧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及近代以前图书馆的发展图书是图书馆构成要素的主体,图书及图书馆在我国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
一:xx古代图书馆的发展我国古代图书馆大致可分为官府藏书、书院藏书、私人藏书、寺观藏书4个体系。
它的主要特点是以藏为主,图书馆文献仅为少数人利用,所以人们普遍称这个时期的图书馆为藏书楼,但是古代图书馆以收藏和保存图书为主,基本上属于宫廷和神学的附属品。
根据文献和考古来看,我国的官方藏书早在夏朝就已出现。
关于图书的起源,《易.系辟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可见在周代以前就有了藏书之举。
商王朝从商汤开始就有典籍记载了推翻夏王朝的历史,并设有史官负责收藏商王的言行、前朝的文献和刻辞甲骨。
其中刻辞甲骨是今人所见最丰富的原始文献,主要有干支表,记事刻辞和卜辞。
甲骨卜辞更可视为一部编年体的商代百科全书,记载占卜与应验情况,是统治者寻求神权统治的依据,文献多贮藏于宗庙“龟室”中。
我国图书馆起源于周朝,周代除王室有收藏文献的库室外,各诸侯国也有本国的文献库室。
另外,周朝设有专门收藏典籍的机构“盟府”,并配下史一职进行管理。
《史记》记载老子曾任周朝的“收藏室之史”。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也说,老子做柱下史,博览古今典籍。
随后,从春秋到战国,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由于“士”阶层的出现和壮大,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化大发展、学术大繁荣的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同时社会上开始流行以竹木和绵帛为载体的文献,更加方便了社会信息的记载和传播。
藏书事业也由官府著述、垄断藏书发展到公私并存,官府与知识分子俱有。
这时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藏书家,如孔子、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他们收藏书籍用于著书立说,即出现了私家藏书这种新形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已经有大量藏书,又将周朝与诸候六国的藏书集中起来,使秦朝藏书大大增加。
但战国时的语言文字多是“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并且没有文献记载秦有目的的进行过整理。
而是采纳了李斯的建议,颁布了“挟书律”,决定推行愚民政策,焚毁民间藏书,于是一场规模空前的“焚书”活动开始了,许多重要的先秦文献古籍付之一炬。
民间藏书保留三种,一是记载秦国历史的秦记,二是由于职务需要,秦博士个人自藏的书籍,三是官私所藏的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但到秦末楚霸王项羽入关火焚秦宫,秦代官府藏书也损失重大。
秦始皇焚书坑儒,使藏书遭到一次毁灭性的洗劫。
西汉王朝建立后,实施扶植文化的措施,并用法规的形式加以确定完成了向封建大帝国的转形。
西汉政府重视图书事业。
西汉初,相国萧何在未央宫正殿北面盖了三座藏书阁,其中石渠阁和天禄阁后来成了皇家藏书馆的别称。
汉武帝时,第一次由政府下令在全国征集图书,广开献书之路,同时组织人员抄写,定出标准本收藏,在宫内建立了颇具规模的收藏图书的馆舍,“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等诸子传说,皆充秘府”。
其中“秘府”又称“秘阁”,就是皇家藏书馆的名称。
到了东汉有了专门的“书市”,人们能够方便的买到要看的书籍。
汉代的刘向、刘歆父子更是以藏书、校书显世。
汉代,奠定了我国皇家图书馆的基础,中国古代藏书事业从此走上了持续发展的历史轨道。
秦汉以后,图书馆工作逐渐与档案管理和史官职责相分离,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为纸质文献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三国两晋间,政府于秘书省下设秘书监,主管艺文图籍和著述、编纂,官府藏书迅速发展。
晋之东观、仁寿阁,南朝宋之聪明馆、齐之学士馆、梁之文德殿,以及北朝北齐之仁寿阁、文林阁,后周之麟趾殿,都富有藏书。
秘书监官吏众多、分工明确,不断进行官府藏书的整理、编目,积累了历代著作并收集当时行世的重要著述,还利用藏书培养宗室子弟和新进士子,官府藏书成为朝廷重要文化学术机构。
官吏和文士皆以藏书相尚,晋朝张华有书30乘(车),连官府也向他借钞。
梁朝沈约有书2万卷。
梁朝任藏书万卷,多异本,可补官府藏书之不足。
佛教藏书因佛教的流行和道教的兴盛得以发展,佛教寺院既是译经、传经之地,也是佛教典籍收藏之所。
两晋、南北朝寺院林立,藏经甚多,梁代宫廷中有华林园藏佛典,编成《华林殿众经目录》,著录佛经3700卷;定林寺编成《定林寺经藏目录》;道教典籍在逐步积累中也形成专藏。
南朝刘宋的崇虚馆通仙台、齐的兴世馆、梁的华阳上下馆、北朝北周的玄都观、通道观等都富有藏书。
三国魏晋南北朝由于战争频仍,无论是各国的官府藏书,还是私人藏书,都历经几度积累、破坏和恢复,但图书馆总的仍呈现曲折上升的趋势。
隋唐之际,魏征、虞世南、颜师古相继出任秘书省官员,广购天下图书,并选拔书法好的人抄书,然后收藏于秘书省内。
玄宗也特地修了书院,专门抄校书籍。
还聘用女子管理员,在长安就抄写了5100多卷书,并且把这些书装饰得非常考究:玉轴牙签,绡锦飘带,不同种类着不同颜色。
宋代太宗建立崇文院,专作藏书之地,后来又另设书库,叫秘书阁。
当时著名的个人藏书家宋敏求藏书三万卷,让别人借阅,与现在的阅览室差不多。
元朝,专门收藏书籍的图书馆,先有宏文院,后有艺林库。
至明清,国家藏书得到空前发展,明朝官廷建有文渊阁。
我国最大的类书,世界上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在明迁都北京时搬到文楼。
清朝的藏书处所之多,拥有图书之丰富,都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朝代。
有名的国家图书机构,北京有文渊阁、文源阁,承德有文津阁,沈阳有文溯阁,镇江有文宗阁,扬州有文汇阁,杭州有文澜阁等。
《四库全书》被抄写成七份,分别收藏在这些阁中。
我国古代的图书馆,大都用亭、台、楼、阁、斋、堂、轩、居、室庵之类作名称,其中尤以阁、室、院、馆为多。
不过,这些藏书并不会对外公开,一般的老百姓是读不到的。
二:xx近代图书馆的发展鸦片战争以后,封建时代的图书馆事业逐渐向近代公共图书馆事业过渡。
在实现由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转变的进程中,有两个因素至关重要:西方传教士所办图书馆的示范作用和维新变法运动的推动作用。
古代那么多的藏书处,其名称都不叫图书馆。
首先以“图书馆”正式命名的是1905年的湖南图书馆。
正式公文中确认“图书馆”这个名词是在清末宣统元年(1909)制定的京师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上。
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破了中国紧锁的国门,西方传教士们伴随着侵略者的步伐和西方文化纷纷来华,并在中国一些城市的教堂和教会学校建起一座座新式图书馆,开启了中国藏书楼走向近代图书馆的进程。
西方传教士创办的图书馆是我国近代史上最早出现的新式图书馆,其启蒙和示范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首先,公共、开放、共享、服务的西方图书馆新观念与我国古代藏书楼藏而不用或藏而难用的保守观念形成鲜明对比。
其次,带来了西方近代图书馆建设的思想和模式。
西方传教士在华创办的图书馆在图书收集、管理与利用等方面,都采用了西方较为先进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为中国近代图书馆的产生树立了榜样,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图书馆界的传统思想及服务概念的变革与进化。
1877年3月22日《申报》曾载文说:“本埠西人设有洋文书院,计藏书约有万卷,每年又添购新书五、六百部。
阅者只须每年费银十两,可随时取出披阅,阅毕缴换,此真至妙之法也”。
可见这些洋式图书馆当时已引起中国士人的关注和羡慕。
1906年陈洙撰写的《上海格致书院藏书楼书目序》(光绪三十三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中说“上海向有格致书院,近由西士傅兰雅君商诸各董,添设藏书楼……吾知登斯楼者,即佩诸君之热诚毅力以惠我士林,而尤不能不为内国士大夫愧且望也。
”并疾呼:“裨益学术,光我文治,抗衡欧美,将在乎是!”,奋起效法之情溢于言表。
由此可见,西方传教士创办的图书馆促进了公共图书馆观念的形成。
1890年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维新领袖粱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提出“开办图书馆”是强学会的五件大事之一。
在维新思潮的推动下,一些开明大臣也纷纷向朝廷建议设置新型藏书楼。
为实施变法方略,维新领袖康有为等人首先在北京、上海、湖南、广东、天津等地的维新学会中办起了学会藏书室,所藏图书以西书、新书为主,管理制度也比较完善,对图书采访、分类、编目、流通借阅都做了详细的规定。
读者对象,除了维新派成员,还包括—般士大夫和普通市民。
可见,学会书楼已经初步具备了社会文化机构的性质,是我国近代图书馆的萌芽。
1902年,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近代公共图书馆出现了,这就是徐善兰在浙江绍兴设立的“古越藏书楼。
徐善兰是光绪二年举人,他热心公益,造福乡梓,又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
他创办“占越藏书楼”宗旨为“阁邦人士之观摩,府县学堂之辅翼。
”徐善兰模仿教会图书馆模式,参照西方资本主义近代图书馆的建设原则及管理思想。
力破千年陈规陋习,在藏书内容和分类法上都突破经、史、子、集的传统框架,按“学部”,“政部”分类,在传统典辅外,收入声光电化等“新学”书籍及图画、报刊、共七万余卷。
编目方法,也有许多创新,著录详细,方便读者。
借阅方式既可馆内阅览,又可惜回家中。
古越藏书楼的办馆理念、方式和方法很快为社会所接受,受到广泛的欢迎。
古越藏书楼的创建标志着中国近代图书馆的诞生。
1902年7月,清政府诏颁《学堂章程》规定“大学堂当附属图书馆一所,广罗中外古今各种图书,以资考证。
”明确要求在学校设图书馆。
在这以后大量的公共藏书楼和大学图书馆建立起来。
1909年底,清政府正式颁布(京师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规定图书馆应“保存国粹,造就通才,以备硕学专家研究学艺,学生土人检阅考证之用。
以广征精彩,供人浏览为宗旨。
”这是我国近代有关图书馆的第一次立法。
它的颁布,说明到此时,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已出具规模。
辛亥革命的胜利,对我国的图书馆事业产生了深刻影响,促使中国近代图书馆(或称公共图书馆)向前发展,由萌芽走向兴盛。
整个发展过程前后大约经历了20年,即从1901年到1918年。
1912年,京师图书馆正式开馆。
1928年,改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
1934年,其馆藏已达40万册,其读者服务与书目工作的开展,使国立北平图书馆成为国内藏书中心和书目工作中心。
据1916年教育部公报公布全国共有图书馆260所,其中以独立图书馆命名的22所,以通俗图书馆命名的238所。
学校图书馆的发展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成就。
辛亥革命后,国立大学、学院和专科学校都着手建立图书馆。
19年后,这些学校图书馆分别延聘回国留学生担任馆职,重视新的科学技术书籍的收藏,制定新的管理条例与规定,采用科学分类法与编目条例,改变工作制度,方便读者利用,成为中国近代图书馆中工作最富有生气、馆藏最为丰富、服务效果最显著的一部分。
1927年后,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迅速。
除国立北平图书馆作为国家图书馆外,南京国民党政府亦于1928年筹建中央图书馆,1936年正式开馆,1937年藏书达18万册。
这一时期,全国各省市图书馆数量达到近代图书馆史上的最高峰,据第二次《中华民国教育年鉴》统计,1935年,全国各省单独设立的省市图书馆达34所,其中藏书量超过10万册以上的有14所,藏书最多的有浙江省立图书馆(32万册)、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21万册)、云南省立昆华图书馆(20万册);附设于民众教育馆的图书部达990所,其中浙江、山东、河北3省,每省均有100所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