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故事之二
名人故事:袁隆平的励志故事【四篇】
【导语】苦与甜是相对的,如果没有苦,甜也就没有滋味,但只要我们有梦想,其实当下是苦的,那我们也因有期盼⽽⽢之如饴。
下⾯是⽆忧考整理分享的名⼈故事:袁隆平的励志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篇⼀】名⼈故事:袁隆平奋⽃的故事 我国杂交⽔稻之⽗袁隆平出⽣于1930年,⼋⼗⼏岁⾼龄的他仍然活跃在科研场上,为我国的⽔稻研究事业做着贡献。
袁隆平的励志故事充满了奋⽃和坚持的⾊彩,不畏艰难,知难⽽进是袁隆平院⼠做科研⼀贯的原则。
“⼀颗种⼦改变世界”是对袁隆平所作贡献的诠释。
这个励志故事从袁隆平年轻的时候开始讲起。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批⼤学⽣。
那时国家实⾏毕业分配政策,袁隆平被分到穷乡僻壤的安江农业学校当教师,负责教三门课。
然⽽就在这个落后的湖南乡下,袁隆平度过了⼈⽣中最难忘的18年岁⽉——这些⽇⼦⾥,他⼀边教书育⼈,⼀边做农业科研,积累了⼤量的经验。
那个年代的⼈都深受饥饿的折磨。
1960年,严重的⼤饥荒像蝗⾍般掠过中华⼤地,饿殍遍野,惨不忍睹。
袁隆平内⼼的壮志被激发起来了,他发誓,⼀定要研究出⼀种⾼产的⽔稻,让⾃⼰的同胞吃饱!当时,科学家都认定⽔稻杂交没有优势,可是倔强的袁隆平不认输,他相信⾃⼰的判断没有错,⽆数次实验、⽆数次失败,都没有使他⽓馁。
天才都是百分之⼀的灵感和百分之九⼗九的汗⽔,有⼀天,袁隆平像往常⼀样⾛在实验⽥⾥,突然发现⼀株特殊的稻穗,袁隆平在惊喜之下,继续潜⼼研究。
终于,在1973年,袁隆平在全国⽔稻科研会议上,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稻“三系”配套成功!【篇⼆】名⼈故事:试验逃过劫难 1960年7⽉,袁隆平曾经在学校试验⽥⾥发现了⼀株"天然杂交稻",鹤⽴鸡群,穗⼤粒⼤。
但是,第⼆年,"⼤⽔稻"的种⼦播下去,结果,⾼的⾼,矮的矮,产量都很低。
但是,这株天然杂交稻启发了他:⽤⼈⼯杂交的办法,可以培植⾼产的杂交稻。
袁隆平的劳动故事
袁隆平的劳动故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活动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讲话致辞、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activity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speeche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袁隆平的劳动故事事迹是过去做过的较重要的事情,正面典型事迹通常用于表扬先进、树立典型。
袁隆平的简短小故事5篇
袁隆平的简短小故事5篇袁隆平的故事11960年罕见的天灾人祸,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一个个蜡黄脸色的水肿病患者倒下了……隆平的5尺之躯也直接经历了饥饿的痛苦。
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睡。
他想起旧社会,人民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受战争的痛苦,缺衣少食,流离失所。
今天,人民当家作主,但仍未摆脱饥饿对人们的威胁。
他决心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尽快培育出亩产过800斤、1000斤、2000斤的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
袁隆平赞成这样一个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
他依据对遗传学已有的较深的认识,对试验田里的退化植株仔细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不仅论证“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天然杂交稻”,而且从其第一代的良好长势,充分证明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交优势现象,试验结果使他确信,搞杂交水稻的研究,具有光明的前景!可是,杂交水稻是世界难题。
因为水稻是雌雄同花的作物,自花授粉,难以一朵一朵地去掉雄花搞杂交。
这样就需要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稻株,即雄性不育系,然后才能与其他品种杂交。
这是一个难解的世界难题。
袁隆平知难而进,他认为,雄性不育系的原始亲本,是一株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也能天然存在。
中国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子资源,是水稻的自由王国,“外国没有搞成功的,中国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
袁隆平迈开了双腿,走进了水稻的莽莽绿海,去寻找这从未见过、而且中外资料没见过报道的水稻雄性不育株。
时间一天天过去,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烂泥,驼背弯腰地、一穗一穗地观察寻找。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第14天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
袁隆平欣喜若狂。
1964年6月到1965年7月,他和妻子邓则,又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
成熟时,分别采收了自然授粉的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种子。
经过两个春秋的试验和科学数据的分析整理,撰写出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1966年《科学通报》第17卷第4期上。
袁隆平的故事15则短故事
袁隆平的故事15则短故事《袁隆平的故事》袁隆平的故事(一):一位坦诚和直率的科学家2004年10月的一天下午,袁隆平应邀为依阿华州大学师生做了题为中国超级杂交稻研究进展的报告。
经久不息的掌声过后,依阿华州大学校长请学生们提问。
有一位中国留学生问道:我们虽然身在国外,但经常关心国内的新闻,早就欣闻您为国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明白您的一些背景材料。
我们想明白,您从小就喜欢农业吗袁隆平笑吟吟地答道:小时候,我很贪玩,有很多兴趣爱好。
我读书,对感兴趣的课程,就认真听讲,而且考试得高分;对不感兴趣的课程,只求三分好,能及格就行了。
大学毕业的时候,同学给我的鉴定是--爱好:自由;特长:散慢。
自由散慢,我就这么一个人。
至于学农,起缘于一次偶然的机遇。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一次郊游,老师带我们到一个私人园艺场去参观。
我看见树上的桃子红红的,葡萄一串一串的,花很漂亮。
那时,我看了正在上演的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影片中有一个镜头,窗子外边就是葡萄什么的,两者的印象叠加起来,我感觉确实是田园美,就想长大后学农了。
如果那时老师带我们到真正的农村去看,又苦又穷又脏,那我肯定不会学农了。
台下一阵大笑,为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坦诚和直率而叫好。
他对自己性格中的优点和缺点不加掩饰,让中外大学生们愈加觉得他可敬、可亲,完全真实地展现了这位科学家伟大和平凡的完美统一。
就这样,他的学术报告在简单而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了。
袁隆平的故事(二):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属于整个中国在袁隆平连连获奖载誉归来后,有媒体的记者采访他时问道:对于您的贡献,您自己作何评价他平静地说: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是我们中国的荣誉,我只是一个学科带头人,一名代表。
我讲一个故事:1997年8月,我去墨西哥参加作物遗传与杂种优势利用的国际讨论会,并被授予先驱科学家荣誉称号。
这次会议有60多个国家的600多位科学家参加,其中12位是中国人。
我因为签证的关系,迟去了两天,在举行仪式的头一天下午才到。
袁隆平的故事15则
袁隆平的故事15则袁隆平,中国农业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科研成果不仅为中国的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支持,也对全球粮食安全产生了深远影响。
袁隆平的成功离不开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勤奋的工作态度和对农业事业的热爱与责任心。
下面是袁隆平的故事15则,展示了他一生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
故事1:梦想初萌袁隆平生于1930年,他出生在中国湖南省的一个农民家庭。
在贫困的家境中,袁隆平上学的机会非常有限。
然而他从小就心怀梦想,渴望改变农民生活的困境。
这个梦想扎根于他的心灵,成为他一生努力的动力和目标。
故事2:科研之路的艰辛袁隆平的科研之路并不平坦。
他曾经多次面临研究项目资金不足、科研条件简陋等种种困难。
然而,袁隆平从不放弃,他始终坚持在农田里亲自动手,一遍遍地进行试验,不断探索和改进杂交水稻的育种技术。
故事3:精益求精的态度袁隆平对科研工作充满了敬畏之心,他从不满足于眼前的成就,而是追求更加卓越的目标。
无论是研究项目还是实验结果,他总是追求尽善尽美。
他的一句名言:“要做到世界一流!”故事4:艰苦奋斗1956年,袁隆平在湖南师范学院完成学业后,来到中国农科院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
在那个年代,物质条件极为困难,但袁隆平调整好心态,安然面对,并且以坚定的信念进行科研工作。
为了开展农业科研,他亲自动手种植杂交水稻,并亲自动手培育,不惜付出艰辛和努力。
故事5:对杂交水稻的追求袁隆平坚信杂交水稻是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的根本途径。
他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通过无数次的试验,终于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1973年,他培育出了一系列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品种,并取得了世界范围内的重要突破。
故事6:科技兴农袁隆平不仅是一个杰出的科学家,更是一个为农业事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农业科技工作者。
他倡导科技兴农,提倡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使广大农民受益。
他的科研成果为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故事7:扎根农田尽管袁隆平已经成为一位享誉全球的科学家,但他从未忘记自己的农民身份。
袁隆平的故事15则_短故事
《袁隆平的故事》袁隆平的故事(一):一位坦诚和直率的科学家2004年10月的一天下午,袁隆平应邀为依阿华州大学师生做了题为中国超级杂交稻研究进展的报告。
经久不息的掌声过后,依阿华州大学校长请学生们提问。
有一位中国留学生问道:我们虽然身在国外,但经常关心国内的新闻,早就欣闻您为国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明白您的一些背景材料。
我们想明白,您从小就喜欢农业吗袁隆平笑吟吟地答道:小时候,我很贪玩,有很多兴趣爱好。
我读书,对感兴趣的课程,就认真听讲,而且考试得高分;对不感兴趣的课程,只求三分好,能及格就行了。
大学毕业的时候,同学给我的鉴定是--爱好:自由;特长:散慢。
自由散慢,我就这么一个人。
至于学农,起缘于一次偶然的机遇。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一次郊游,老师带我们到一个私人园艺场去参观。
我看见树上的桃子红红的,葡萄一串一串的,花很漂亮。
那时,我看了正在上演的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影片中有一个镜头,窗子外边就是葡萄什么的,两者的印象叠加起来,我感觉确实是田园美,就想长大后学农了。
如果那时老师带我们到真正的农村去看,又苦又穷又脏,那我肯定不会学农了。
台下一阵大笑,为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坦诚和直率而叫好。
他对自己性格中的优点和缺点不加掩饰,让中外大学生们愈加觉得他可敬、可亲,完全真实地展现了这位科学家伟大和平凡的完美统一。
就这样,他的学术报告在简单而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了。
袁隆平的故事(二):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属于整个中国在袁隆平连连获奖载誉归来后,有媒体的记者采访他时问道:对于您的贡献,您自己作何评价他平静地说: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是我们中国的荣誉,我只是一个学科带头人,一名代表。
我讲一个故事:1997年8月,我去墨西哥参加作物遗传与杂种优势利用的国际讨论会,并被授予先驱科学家荣誉称号。
这次会议有60多个国家的600多位科学家参加,其中12位是中国人。
我因为签证的关系,迟去了两天,在举行仪式的头一天下午才到。
我到了后,那12个中国人喜出望外,说,袁老师你最之后了,我们急死了,你来了之后,我们的地位就提高了。
袁隆平的故事15则
袁隆平的故事15则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创始人,是国际上最早、最具影响力的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之一。
他的杰出贡献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以下是袁隆平的故事15则。
第一则:母亲的影响袁隆平出生在中国湖南农村,从小家境贫困。
然而,他的母亲教育他要勤奋努力,追求知识。
母亲对袁隆平的影响使他心怀梦想,并坚持不懈地追求学问。
第二则:农村种田经验袁隆平在农村长大,从小就有丰富的种田经验。
这为他日后的杂交水稻研究奠定了基础,因为他深刻理解农民的需求和问题。
第三则:埋头刻苦研究袁隆平在南方农业大学攻读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期间,勤奋努力,埋头苦干。
他在学术界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并在农业科学领域崭露头角。
第四则:水稻杂交育种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的育种研究。
通过将不同品种的水稻杂交,他成功地培育出高产、抗病、品质优良的杂交水稻品种。
这项创新对解决全球粮食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五则:跨国研究合作袁隆平在中国杂交水稻研究中得到了国际合作伙伴的支持和参与。
他与国际学者们合作,共同研究、交流,不断推动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进步。
第六则:国际荣誉袁隆平因其在杂交水稻育种领域的杰出贡献,荣获了许多国际奖项和荣誉。
他被视为农业领域的世界级科学家,并受到了全球科学界的尊崇和赞誉。
第七则:精益求精尽管袁隆平已经取得了众多成就,但他仍然不满足于现状。
他持续不断地改进杂交水稻育种技术,致力于培育更高产、更抗逆的水稻品种,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八则:帮助农民袁隆平一直关注中国农民的困境,并致力于帮助他们解决种植问题。
他不仅研发新的水稻品种,还通过教育和培训农民,提升他们的种植技术和收入。
第九则:水稻技术推广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已经推广至全国各地,尤其是在中国南方,出现了显著的增产效果。
这为中国和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带来了重要的益处。
第十则:农业可持续发展袁隆平的研究成果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高产、抗病的杂交水稻品种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还减少了对农药和化肥的依赖,有助于环境保护。
【名人故事】袁隆平的幽默故事
【名人故事】袁隆平的幽默故事
袁隆平,是中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他在中国水稻杂交育
种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水稻之父”。
他不仅工作认真,而且非常幽默,能说会道,深受人们喜爱。
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听袁隆平的一些幽默故事吧。
故事一:“水稻专家”
袁隆平是水稻的专家,在农村地位很高。
一次,他到田间视察,在路上碰到几个村民。
其中一个村民不知袁大爷是谁,就问:“大爷,你这么老了还到田里干嘛?”袁大爷很幽
默地回答:“我是水稻高级种子专家,下面是我的地盘,我来看看你们到底种的对不对!”村民们听了都哈哈大笑。
故事二:“厂里盖楼”
有一次,袁隆平去参观一家工厂,工厂正在新建一个楼房。
工人们正在紧张地加紧施工,袁大爷看见他们紧张的样子,就对他们说:“你们慢点儿,不用着急,我看过了,不
盖也行,多打几个横梁就行了!”工人们听了都笑翻了。
一次,袁隆平到外地考察农业,当地的一位领导非常热情地接待了他。
在饭桌上,领
导问袁大爷:“袁教授,你是来研究水稻的吗?”袁大爷很豪爽地说:“是啊,我是水稻
专家!”这下,领导和身边的人都捧腹大笑起来。
袁隆平虽然是一个专业的科学家,但是他的幽默让人们非常喜爱。
他在工作之余,总
是能带给人们快乐和乐观的态度,这也是他受人尊敬的原因之一。
通过这几个幽默的故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袁隆平的风趣幽默,也可以感受到他对科研事业的积极态度,让人对
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袁隆平不仅仅是“水稻之父”,更是一个富有幽默感的科学家。
袁隆平的励志故事
袁隆平的励志故事袁隆平的励志故事篇1袁隆平的形象可谓“几十年如一日”的“农民本色”——瘦小身材,背微驼,平头,一身过时衣,两腿烂泥巴。
但也就是他,获得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和500万元的高额奖金。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获奖,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不仅仅搅动了人们对科学家的好奇,更引起人们对大奖的产生以及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关注。
1976年,袁隆平和助手培育的三系杂交水稻“南优2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水稻平均增产20%,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38亿亩,增产稻谷3600亿公斤。
1995年,袁隆平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两系法杂交水稻生产应用,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续写“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2000年,“超级杂交稻”达到农业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标,突破日本专家估算的水稻的理论极限产量,被全国400位院士评选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的第一项成果。
2000年12月12日,“隆平高科”上市,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第一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
袁老说,他此刻最大的心愿是利用基因技术育出亩产800公斤的超级杂交水稻,目标是2005年实现大面积推广。
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等八项国际奖。
他的成果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并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
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袁隆平的励志故事篇2袁隆平院士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可以说没有他,我们老百姓还是吃不饱,还是会挨饿,但是为了让人民吃饭,他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你知道吗?1960年7月他发现一株“天然杂交稻”,从此便开始独自研究杂交水稻,那时他的家人都不支持他,认为他一个大学生去种什么田。
袁隆平的故事15则_短故事完美版
《袁隆平的故事》袁隆平的故事(一):一位坦诚和直率的科学家2004年10月的一天下午,袁隆平应邀为依阿华州大学师生做了题为中国超级杂交稻研究进展的报告。
经久不息的掌声过后,依阿华州大学校长请学生们提问。
有一位中国留学生问道:我们虽然身在国外,但经常关心国内的新闻,早就欣闻您为国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明白您的一些背景材料。
我们想明白,您从小就喜欢农业吗袁隆平笑吟吟地答道:小时候,我很贪玩,有很多兴趣爱好。
我读书,对感兴趣的课程,就认真听讲,而且考试得高分;对不感兴趣的课程,只求三分好,能及格就行了。
大学毕业的时候,同学给我的鉴定是--爱好:自由;特长:散慢。
自由散慢,我就这么一个人。
至于学农,起缘于一次偶然的机遇。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一次郊游,老师带我们到一个私人园艺场去参观。
我看见树上的桃子红红的,葡萄一串一串的,花很漂亮。
那时,我看了正在上演的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影片中有一个镜头,窗子外边就是葡萄什么的,两者的印象叠加起来,我感觉确实是田园美,就想长大后学农了。
如果那时老师带我们到真正的农村去看,又苦又穷又脏,那我肯定不会学农了。
台下一阵大笑,为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坦诚和直率而叫好。
他对自己性格中的优点和缺点不加掩饰,让中外大学生们愈加觉得他可敬、可亲,完全真实地展现了这位科学家伟大和平凡的完美统一。
就这样,他的学术报告在简单而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了。
袁隆平的故事(二):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属于整个中国在袁隆平连连获奖载誉归来后,有媒体的记者采访他时问道:对于您的贡献,您自己作何评价他平静地说: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是我们中国的荣誉,我只是一个学科带头人,一名代表。
我讲一个故事:1997年8月,我去墨西哥参加作物遗传与杂种优势利用的国际讨论会,并被授予先驱科学家荣誉称号。
这次会议有60多个国家的600多位科学家参加,其中12位是中国人。
我因为签证的关系,迟去了两天,在举行仪式的头一天下午才到。
我到了后,那12个中国人喜出望外,说,袁老师你最之后了,我们急死了,你来了之后,我们的地位就提高了。
袁隆平的故事之二
袁隆平的故事之二——饥饿的启迪进入1960年~天灾人祸带来了全国性的大饥荒~袁隆平和他的学生们也同样面临着饥饿的威胁。
一天中午~走出校门~他远远地看到马路边围了一堆人~走近一看~路边横躺着两具骨瘦如柴的尸体~围观的人都默默无声~脸上堆满了忧伤。
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他为这沉痛的现实而感到深深的不安:有一次~他带着40多名农校学生~到黔阳县硖州公社秀建大队参加生产劳动。
一天~房东老向冒雨挑着一担稻谷回来。
他告诉袁隆平~这是他从另一个村子换来的稻种。
‚为什么要换稻种呢,‛袁隆平问。
‚那里是高坡敞阳田~谷粒饱满~产量高。
施肥不如勤换种啊。
‛老向说~‚去年我们用了从那里换来的稻种~田里的产量提高了~今年就没有吃国家的返销粮了。
面对饥荒~老乡们不是坐等国家救济~而是主动想办法提高产量~袁隆平很受感动。
他从这件事上~得到很大启发:改良品种~提高产量~对于战胜饥饿有重大意义。
他想~自己除了教好课~还要在农业科研上做出些成绩来~为老乡们培育出高产量的好种子。
三保‚命根子‛为实现禾下乘凉梦~他把实验种苗看成是自己的‚命根子‛~付出了三次艰辛的努力。
第一次是1968年的‚5.18事件‛。
1968年5月18日~袁隆平视为自己生命的试验田里的秧苗~竟然全部被人连根拔起~整个试验田被彻底破坏。
后来痛不欲生的袁隆平在田埂边污泥里找到五根一息尚存的秧苗后~把这五根秧苗视为掌上明珠~加倍呵护。
还有一年春天~由于袁隆平的实验场地没有升温、保温设备~为了保证珍贵的不育种子免受春寒的冻害~袁隆平对他的学生兼助手李必湖和尹华奇说:‚这些种子凝聚着我们多年的心血~保住了它~就是保住了我们的命根子。
‛为了保住这些‚命根子‛~袁隆平带头把种子包起来~再蒙上塑料薄膜~缠在自己的腰上保温。
找到野生稻雄性不育株后~袁隆平将这种秧苗命名为‚野败‛。
但天有不测风云~一场台风~把试验田里的秧苗淹得只剩下了叶尖。
正值感冒发烧的袁隆平亲自参与秧苗的抢救~把抢救出的秧苗按照实验田的原样放到师生三人的床板上~抢救完毕~袁隆平差一点晕了过去。
袁隆平的故事15则_短故事精华版
《袁隆平的故事》袁隆平的故事(一):一位坦诚和直率的科学家2004年10月的一天下午,袁隆平应邀为依阿华州大学师生做了题为中国超级杂交稻研究进展的报告。
经久不息的掌声过后,依阿华州大学校长请学生们提问。
有一位中国留学生问道:我们虽然身在国外,但经常关心国内的新闻,早就欣闻您为国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明白您的一些背景材料。
我们想明白,您从小就喜欢农业吗袁隆平笑吟吟地答道:小时候,我很贪玩,有很多兴趣爱好。
我读书,对感兴趣的课程,就认真听讲,而且考试得高分;对不感兴趣的课程,只求三分好,能及格就行了。
大学毕业的时候,同学给我的鉴定是--爱好:自由;特长:散慢。
自由散慢,我就这么一个人。
至于学农,起缘于一次偶然的机遇。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一次郊游,老师带我们到一个私人园艺场去参观。
我看见树上的桃子红红的,葡萄一串一串的,花很漂亮。
那时,我看了正在上演的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影片中有一个镜头,窗子外边就是葡萄什么的,两者的印象叠加起来,我感觉确实是田园美,就想长大后学农了。
如果那时老师带我们到真正的农村去看,又苦又穷又脏,那我肯定不会学农了。
台下一阵大笑,为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坦诚和直率而叫好。
他对自己性格中的优点和缺点不加掩饰,让中外大学生们愈加觉得他可敬、可亲,完全真实地展现了这位科学家伟大和平凡的完美统一。
就这样,他的学术报告在简单而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了。
袁隆平的故事(二):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属于整个中国在袁隆平连连获奖载誉归来后,有媒体的记者采访他时问道:对于您的贡献,您自己作何评价他平静地说: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是我们中国的荣誉,我只是一个学科带头人,一名代表。
我讲一个故事:1997年8月,我去墨西哥参加作物遗传与杂种优势利用的国际讨论会,并被授予先驱科学家荣誉称号。
这次会议有60多个国家的600多位科学家参加,其中12位是中国人。
我因为签证的关系,迟去了两天,在举行仪式的头一天下午才到。
我到了后,那12个中国人喜出望外,说,袁老师你最之后了,我们急死了,你来了之后,我们的地位就提高了。
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故事5篇学习事迹网
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故事5篇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故事(精选篇1)这位“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一生都致力于“米”的研究,他为国家和社会乃至世界都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按理说他这样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自家口袋装有多少“米”都不为过,也不会遭人非议,可他的生活或者说是他的生活态度却仅仅愿意停留在小康水平线上,“身价1008亿,却独爱15元衬衫”,这让多少“聪明人”困惑和摇头!细细想来,如果先生当初是为了“日进斗金”而搞科研的,他就不可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在田间地头忙碌。
先生的身上有着一种强大的信念在支撑,这种信念是孜孜追求人类文明、科技进步的伟大精神,是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和无疆大爱,是反哺社会和人民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淡泊名利、艰苦奋斗”的最好诠释,这种信念注定超越了任何物质财富!“人不能只靠吃米而活着”,袁隆平先生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米问题已让举世惊叹,但他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更像一袋袋精神食粮,同样也营养、滋润着我们浮躁的心灵,影响着这个社会!“用财富衡量科学家价值太低级、太庸俗”这句话对于现实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建国六十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社会的物质财富也空前高涨,社会成员萌发了对财富的无限渴望,功利化的思维也开始泛滥。
如果任其泛滥,必然陷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深渊,“小富即安”、奢靡之风盛行,我们的步伐也将停滞不前。
“志当存高远”,一个青年如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如此,提倡“不以财富衡量价值”,将引导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年一代向更高的层次追求,像我们的祖先一样,艰苦奋斗,持之以恒,创造出超越物质财富更为可贵的巨大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才是中华民族的立本之基,强国之道!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故事(精选篇2)他的办公室里面已经摆满了各种奖牌和证书。
但老头子还是坚持在第一线做科研。
每年一到冬天,他都要到三亚基地去。
有次他爬田埂,旁边人想扶他一把,被他一下挡开了,你以为我老了啊,我蹿田埂比你年轻人还快当!成名成家的袁隆平好像仍然喜欢自在随意的生活。
袁隆平的故事15则(精选)
袁隆平的故事15则(精选)袁隆平的故事15则(精选)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被尊为"东方福尔摩斯",他用智慧和勤奋为中国农业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下面是袁隆平的故事15则,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的传奇人生。
第一则:少年的勤奋袁隆平于1930年出生在中国湖南省,他自小勤奋好学,对农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年幼的他就经常帮助父亲种田,并观察和思考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第二则:农业科学的热情在农村生活的影响下,袁隆平决定进入农业学校学习。
他考入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在那里他系统地学习了农业科学的知识,并且坚定了改变中国农业现状的信念。
第三则:改良水稻的梦想袁隆平师从杂交水稻的奠基人李大蔚,并受到了李大蔚改良水稻的理念的启发。
他立志要改良中国的水稻品种,提高产量,以解决中国人民的粮食问题。
第四则:攻克水稻育种难题在不懈努力下,袁隆平攻克了多个水稻育种难题,培育出了一系列高产稳产的杂交水稻品种。
他利用自然界的遗传变异,通过杂交育种方法,成功逐步提高了水稻的产量,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贡献了力量。
第五则:舍小家为大家袁隆平的研究进行得如火如荼,但为了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他放弃了在城市舒适的生活,选择和研究团队一起进驻农村。
他住在农民的简陋房屋里,亲自指导农民种植水稻,共同推进农业科研工作。
第六则:快速推广水稻品种为了让更多的人受益于杂交水稻,袁隆平放慢了科研进程,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水稻品种的推广。
他走遍了全国各地,介绍杂交水稻的技术和优势,并亲自指导农民种植。
第七则:向世界分享成果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成果在国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希望将中国的水稻技术推广到世界各地,帮助更多的国家增加粮食产量,改善人民生活。
第八则:回报家乡在取得了国内外声誉之后,袁隆平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家乡湖南。
他积极推动农业科技的应用和发展,帮助家乡农民提高了水稻产量,改善了经济状况,为实现家乡振兴做出了贡献。
第九则:科研与生活的平衡尽管袁隆平扎根农村,从事科研工作,但他依然注重家庭和生活的平衡。
袁隆平爷爷的几个小故事
袁隆平爷爷的几个小故事小故事1——心地单纯的袁老爷爷。
在生活中,袁隆平先生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
充满孩子气,完全不讲究吃穿,偶尔也会去逛街。
有一次,他去的商店里面正好碰到大减价,有卖男士衬衫,一件只要十块钱,他很兴奋,一下子买了十几件。
付钱的时候有点不好意思对导购员说,太便宜了,每件多加几元钱卖给我,行吗?小故事2——勤俭友爱的袁老爷爷有一次,和妻子到香港去。
逛进手表店,看到手表店手表价格非常高,他就赶紧把妻子拉了出来,说“这个手表说太贵了,咱不买了”。
妻子不高兴,袁隆平哄着妻子并给她剥水果吃。
小故事3:幽默风趣的袁老爷爷主持人问袁隆平爷爷,登上领奖台发表获奖感言,您想说什么。
“我受之有愧,我的奖太多了,我不在乎这些东西了。
”主持人说“您今年83岁高龄”,袁老说是“83岁青春”。
后来有一次采访,袁老说自己:“我90岁了,是90后了,算资深帅哥。
”致敬缅怀2021年5月22日,13点07分,袁隆平先生去世了。
从没有人像他一样,解决了数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中国不会再因为天灾而出现粮食不足。
谁曾想到,几十年前,还有很多中国人吃不饱饭呢?饥荒的那一段岁月,承载了太多人的记忆。
“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
”这就是袁隆平!2005年年底,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在北京正式宣布从2006年起停止对华粮食援助。
这标志着中国26年的粮食受捐赠历史画上了句号,并开始成为一个重要的援助捐赠国。
解决完中国人吃饭问题的袁隆平将目光投向了全世界为饥饿所困的人。
1979年杂交水稻首次走出国门,在美国开花结果。
此后,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和推广,种植面积达到150万公顷。
中国以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多的人口,其中杂交水稻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说,他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就是“杂交水稻覆盖世界梦”。
农业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赞叹道:“袁隆平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国士无双袁隆平的故事7篇
国士无双袁隆平的故事7篇国士无双袁隆平的故事(篇1)汉口位于汉水、长江交汇之处,古代就有九省通衢之说,水上交通极为方便。
港口贸易十分繁荣,贩卖各种商品的摊贩沿江一字排开。
夏天,每天早晨乡下的姑娘都会背着竹篓,装上满满一竹篓各色各样的花来卖,轻盈的花瓣还带着剔透的露珠,煞是好看。
插花几乎是那个时代所有女子学校的必修礼仪课。
自幼在花红柳绿的江南长大的袁母,更是对花卉有着天生的喜爱,良好的文化素养让她对插花艺术具有更多的领悟。
“晕酣神敛,烟色迷离,花之愁也。
欹枝困槛,如不胜风,花之梦也。
嫣然流盼,光华溢目,花之醒也。
”稍有闲暇,袁母便会一边吟诵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插花论,一边将修剪好的各色花朵插到一个装满水的大玻璃瓶里。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收拾得整整齐齐的房间,配上母亲流光溢彩的插花,整个小房间总是熠熠生辉,孩子们在花香中快乐地成长着。
冬天,袁母又在瓶里插上一两枝松柏枝,那松柏枝也给斗室带来满屋清香,几个孩子围着松柏枝写作业。
母亲常给花瓶换水,有时见孩子们写作业累了,就给他们讲松柏树的风格。
这位贤达的母亲,不只是希望孩子们努力读书,还希望他们有良好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一年四季,袁母的花朵从未断过,即使在颠沛流离的岁月里,她依然保持着这个习惯。
汉口码头上随处可见的野花,对于袁母来说是不小的诱惑,所以每逢从码头回来,她总要捧回一束很便宜的野花,放在向阳的窗台上。
娇嫩的花朵在敌机的狂轰滥炸、弹片纷飞里,依然美丽地盛开。
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这已不仅仅是一种爱好。
那满室流淌的花香,更彰显出母亲从容乐观的人生态度,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到袁隆平性格的养成。
如果说袁母闲时弄花是怡情雅兴,那么有意给孩子进行国耻家难的教育,则是内心夙愿最深沉痛彻的表达。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诗句充分描述了安史之乱带来的民不聊生的凄凉惨景。
与之相比,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民的精神创伤更加难以估量。
袁隆平科学伟人事迹故事
袁隆平科学伟人事迹故事【5篇】袁隆平科学伟人事迹故事(篇1)他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却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他就是我最敬佩的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
外界对袁隆平爷爷最动人的一句评价是:“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但你可能不知道,这粒种子是怎么找到的,14天,14万株水稻,他左手持放大镜,右手拿镊子,弯腰弓步,在湘西稻田一株一株地找,终于找到了一棵雄性不育株水稻。
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爷爷发现一株稻株结出了230多粒稻子,他推算用这个稻株做种子,水稻亩产会上千斤,而当时高产的水稻才不过五六百斤。
在袁隆平爷爷的努力坚持下,他带领科研团队不断研发,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水稻亩产从700公斤突破到1200公斤,袁隆平爷爷带领着他的团队一次次刷新着世界纪录。
这样的辉煌成就真是令我佩服。
袁隆平爷爷有两个梦想,第一个是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我们可以坐在稻穗下乘凉。
我想他的这个梦,已经快要实现了。
回忆曾经缺粮的苦,他一字一句严肃地说:“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
”而今天,他的所作所为,不正是一个国家的拯救者吗?袁隆平爷爷的另一个梦想:是让全天下都能吃饱饭。
他在湖南开办杂交水稻培训国际班,来自80多个发展中国家14000多个学生跟他学习最先进的育苗技术,亲切地喊他“爸爸”。
是的,他不愧被称为世界人民的“爸爸”。
袁隆平爷爷做了很多不可能的事——他去长不出庄稼的马达加斯加开荒,去仙人掌都种不出的迪拜种水稻,不仅是我,许多的外国专家也由衷地佩服他。
袁隆平爷爷的事迹时时刻刻鼓舞着我:他造福世界的技术,攻坚克难的勇气,乐观豁达的心态,低调谦逊的美德,没有一项不令我佩服,而最让我钦佩的,却是他那专注、坚持、毕生逐梦的信念。
2021年5月22日,91岁的袁隆平爷爷离开了我们。
巨星会陨落,光芒永不灭!袁隆平爷爷一定变成了天上的恒星,正含情脉脉地凝望着大地的五谷丰登吧。
记得您曾说:人生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而我想对您——我最最崇敬的人说:我会好好吃饭,也会努力做一粒好种子!袁隆平科学伟人事迹故事(篇2)这位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创造了无限财富的`伟大院士袁隆平,有人评论说他的身价只有1000亿元,但他的月收入,连工资补贴都只有几千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袁隆平的故事之二
——饥饿的启迪
进入1960年,天灾人祸带来了全国性的大饥荒,袁隆平和他的学生们也同样面临着饥饿的威胁。
一天中午,走出校门,他远远地看到马路边围了一堆人,走近一看,路边横躺着两具骨瘦如柴的尸体,围观的人都默默无声,脸上堆满了忧伤。
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他为这沉痛的现实而感到深深的不安!
有一次,他带着40多名农校学生,到黔阳县硖州公社秀建大队参加生产劳动。
一天,房东老向冒雨挑着一担稻谷回来。
他告诉袁隆平,这是他从另一个村子换来的稻种。
“为什么要换稻种呢?”袁隆平问。
“那里是高坡敞阳田,谷粒饱满,产量高。
施肥不如勤换种啊。
”老向说,“去年我们用了从那里换来的稻种,田里的产量提高了,今年就没有吃国家的返销粮了。
面对饥荒,老乡们不是坐等国家救济,而是主动想办法提高产量,袁隆平很受感动。
他从这件事上,得到很大启发:改良品种,提高产量,对于战胜饥饿有重大意义。
他想,自己除了教好课,还要在农业科研上做出些成绩来,为老乡们培育出高产量的好种
子。
三保“命根子”
为实现禾下乘凉梦,他把实验种苗看成是自己的“命根子”,付出了三次艰辛的努力。
第一次是1968年的“5.18事件”。
1968年5月18日,袁隆平视为自己生命的试验田里的秧苗,竟然全部被人连根拔起,整个试验田被彻底破坏。
后来痛不欲生的袁隆平在田埂边污泥里找到五根一息尚存的秧苗后,把这五根秧苗视为掌上明珠,加倍呵护。
还有一年春天,由于袁隆平的实验场地没有升温、保温设备,为了保证珍贵的不育种子免受春寒的冻害,袁隆平对他的学生兼助手李必湖和尹华奇说:“这些种子凝聚着我们多年的心血,保住了它,就是保住了我们的命根子。
”为了保住这些“命根子”,袁隆平带头把种子包起来,再蒙上塑料薄膜,缠在自己的腰上保温。
找到野生稻雄性不育株后,袁隆平将这种秧苗命名为“野败”。
但天有不测风云,一场台风,把试验田里的秧苗淹得只剩下了叶尖。
正值感冒发烧的袁隆平亲自参与秧苗的抢救,把抢救出的秧苗按照实验田的原样放到师生三人的床板上,抢救完毕,袁隆平差一点晕了过去。
禾下乘凉梦
一位熟知袁隆平的作家,为他写了一本书,书名叫《禾
下乘凉梦》。
这个书名来源于袁隆平的一个梦想。
袁隆平回忆当时研究时,满脑子只有高产水稻,一天晚上,他想着高产水稻进入梦乡,结果在梦中他惊喜地发现种的水稻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帚还长,稻谷像花生米那样大,他和他的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
从1964年6月20日开始,袁隆平挤出教学后的业余时间,每天头顶烈日,脚踩污泥,弯腰驼背地寻觅那神奇的“不育”稻株。
整整花了15天时间,什么也没有找到。
7月5日,是他寻找“不育”稻株的第16天。
他来到一丘“洞庭早籼”田,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正在开花和刚开过花的稻穗花药上,突然,他的目光在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停住了。
“啊,这不是退化了的雄蕊吗?”10多天来,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雄蕊植株。
他马上将这“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加以标记,两三天内反复观察,并采集花药进行镜检,进一步证实了这是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
后来,袁隆平和妻子又花了两年时间,前后共检查了14000余个稻穗,分别在洞庭早籼、南特号、早粳4号、胜利籼等4个水稻品种中,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
成熟时,分别采收了自然授粉的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的种子。
发现“野败”
1970年11月,正在北京查阅资料的袁隆平惊喜地收到两个助手从海南南红农场发来的电报:“找到雄性不育野生稻。
”
这株野生稻,是李必湖和南红农场的技术员冯克珊发现的。
11月23日上午,他们一起在离农场不远的一片沼泽地里,找到了一片面积约0.3亩的野生稻。
当时正值野生稻开花,生殖性状极易识别。
李必湖像袁隆平当年寻找雄性不育株一样,在野生稻丛中一株一株地观察。
奇迹终于出现了!他们发现了三个雄花异常的野生稻穗,它们的花药细瘦,呈火箭形,色浅呈水渍状,不开裂散粉。
这三个稻穗生长于同一个禾蔸,是从一粒种子成长起来的不同分蘖。
他们惊喜不已,把这不育型的野生稻连泥挖起,搬到实验田里栽好,等待老师回来做最后的鉴定。
袁隆平仔细观察后,又采集了稻花样品,放在显微镜下进行检验。
最终确认,这确实是一株十分难得的野生稻雄性不育株。
鉴于它是一株碘败型花粉败育的野生稻,袁隆平当即高兴地命名为“野败”。
后来,在谈到发现“野败”的功绩时,袁隆平指出“有人讲李必湖等发现‘野败’只是靠运气,这里有一定偶然性,但必然性往往寓于偶然性之中。
一是李必湖是有心人,是专门来找野生稻的;二是他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
当时全国研
究水稻雄性不育性时间比较长的,只有李必湖、尹华奇和我,所以宝贵的材料只要触到我们手里,就能一眼识破。
别人即使身在宝山,也不见得识宝。
这就是李必湖发现‘野败’的必然性。
”
南国育种
袁隆平回顾自己育种走过的路程,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觉得要加快育种步伐,不能只局限于安江与长沙,而要到气候炎热的云南和海南岛去。
1969年冬,他们来到云南省元江县,租居在农技站的一座无人居住的平房里,还租了农技站的水田作为实验田,把不育材料的珍贵种子浸下了水。
这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灾害又降临了。
元月2日凌晨,袁隆平在睡梦中被猛然惊醒。
他发现身子下的床在晃动,天花板上噼里啪啦掉下石灰块。
“快起来,地震了!”袁隆平大声地将两个年轻学生喊醒,把浸在铁桶内的谷种抢了出来。
才过了一会儿,那座平房“轰隆”一声倒塌了。
天亮了,余震不断,大地仍在摇晃……
农技站老支书来看望他们了:“这里是危险区,你们应赶快离开!”
袁隆平指着浸在铁桶里的稻种说:“种子都要下田了,我们怎么能离开?”他们在水泥球场里用塑料布搭起了一个
窝棚。
水泥地上垫了几把稻草,再铺上一张草席,就成了床铺。
发了芽的稻种在摇晃的土地上播下了,秧苗在南国的暖风里茁壮成长。
粮食供应发生了困难,他们就吃当地的甘蔗。
甘蔗虽然好吃,当饭吃可不好受。
三个人吃得口腔里一齐磨出了泡。
经过5个月的辛勤劳动,又繁育了一代雄性不育的种子。
“超级稻计划”
“超级稻计划”又称水稻超高产育种计划,最早是由日本人于1980年提出实施的。
日本计划用15年的时间,育成单产达到12吨/公顷的超高产水稻品种。
1989年,国际水稻研究所提出培育“超级水稻”,后定名为“新株型育种计划”,计划于2000年育成产量12吨/公顷的超级稻。
此后,世界各水稻生产国竞相追随,提出并实施自己的“超级稻计划”。
由于技术路线选择失当,均未达到预期的目标,而不得不把实现计划的时间推迟。
1996年,中国农业部制定了“中国超级稻计划”。
当时袁隆平院士也提议,育成超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系,高产指标为每公顷日产稻谷100公斤,作为“超级杂交稻选育”立项,进入了国家“863”计划。
超级杂交稻已于2000、2004年先后达到“中国超级稻计划”的第一、第二期产量指标。
目前,亩产900公斤的第
三期超级杂交稻已立项并启动,计划于2010年达标。
袁隆平算了一笔账:全国4.5亿亩的水稻种植面积,如果每年推广种超级稻1亿亩,每亩就算增产150公斤的话,一年就可以增产150亿公斤。
这相当中国一个中等省的全年的粮食产量,可以供养4000万人口!
搞科研如同跳高
三系杂交水稻取得的成就举世赞叹,袁隆平被全世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他没有骄傲,又提出了育种方法从三系向两系再向一系迈进的战略设想。
有好心人说,你已成了著名科学家,万一搞砸了,岂不坏了名声?袁隆平回答:“搞科研如同跳高,跳过一个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你。
要是不跳,早晚要落在后头,即使跳不过,也可为后人积累经验,个人的荣辱得失又算得了什么!”1987年,两系法研究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项目,袁隆平出任责任专家,主持全国16个单位协作攻关。
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大面积生产应用,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续写了“东方魔稻”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