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与正常红细胞系统详解

合集下载

免疫专题: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功能和关系

免疫专题: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功能和关系

免疫专题: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功能和关系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学生觉得免疫知识较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细胞的名称特别多,更不要说特异性免疫的机理。

有的教师通过细胞不同的名称让学生构建模型确实是明智之举。

下面就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功能和关系进行,因为教材中两者的关系我《免疫学》有出入。

问题: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怎么样?它们有什么关系?011.单核细胞的来源单核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并在骨髓中发育,当它们从骨髓进入血液时仍然是尚未成熟的细胞,是血液中最大的血细胞,也是体积最大的白细胞。

2.生理作用单核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明显的变形运动,能吞噬、清除受伤、衰老的细胞及其碎片。

单核细胞还具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

与其他血细胞比较,单核细胞内含有更多的非特异性脂酶,并且具有更强的吞噬作用。

当机体发生炎症或其他疾病都可引起单核细胞总数百分比发生变化,因此检查单核细胞计数成为辅助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

021.巨噬细胞的来源巨噬细胞是一种位于组织内的白细胞,源自单核细胞(现在的正确说法是存在部位不同而已)。

巨噬细胞分布广泛,在疏松结缔组织内数量较多。

巨噬细胞形态多样,因其功能状态不同而变化,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并有短小突起,功能活跃者常伸出较长伪足而呈不规则形。

2.巨噬细胞的生理作用巨噬细胞是人体包括大脑、肺部和肠道在内主要器官的重要组分,其可以“巡视”机体中的病原体,帮助诱发防御机制并且吞食掉损伤的细胞;巨噬细胞同样还可以抵御多种疾病的发生,并且参与了多种癌症的发生过程,因此根据必要的反应,新型疗法就会限制或者增强巨噬细胞的活性。

具体巨噬细胞的作用可以参考:如何解释巨噬细胞非特异性识别抗原?03教必修3教材第49页,“单核细胞分化巨噬细胞”,感觉这是两类细胞,但《简明免疫学原理》(吴石金主编)认为是同一类细胞,只不过是存在的部位不一样。

因此,个人觉得,教材上有商榷之处。

1.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关系单核-巨噬细胞包括骨髓中的前单核细胞、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以及组织内的巨噬细胞。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名词解释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名词解释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名词解释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ononuclear Phagocyte System,MPS),又被称为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或者巨噬细胞-单核细胞系统,是由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组成的一种解剖系统,用于人体内吞噬细胞的清除和免疫反应的调节。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最早的定义是由俄国科学家Metschnikoff提出的。

他发现虫咬线虫寄生在鱼内时,鱼的巨噬细胞会将其吞噬并杀死,从而推测到巨噬细胞在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包括在组织和器官中的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

巨噬细胞是多核细胞,可分化为各种形式,包括组织特异性巨噬细胞,如肝巨噬细胞、脾巨噬细胞、肺巨噬细胞等,以及循环内的单核细胞,如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骨髓中的前体细胞。

这些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可以吞噬细胞、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等微生物,清除损伤组织和细胞,参与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维持组织的稳态和对抗感染。

当组织受到病原体侵袭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会立即响应并趋向于病灶,通过吞噬和分解病原体,清除病灶并防止病原体的进一步扩散。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还具有免疫调节的功能,可以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调节和增强免疫反应。

此外,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还参与组织修复过程,通过清除坏死组织和细胞垃圾,促进伤口愈合。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功能紊乱会引起一系列疾病。

例如,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缺陷可以导致多发性颗粒样细胞(histiocytosis)和单核细胞白血病等疾病;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过度活化则会引发炎症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创伤性炎症反应等。

总结来说,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是由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组成的解剖系统,具有吞噬细胞、清除病原体、参与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等重要功能。

它对维持人体健康和对抗感染具有重要作用,但功能紊乱则会引起一系列疾病。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生理特点
一般性质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单核吞噬细胞结构)MPS细胞又称大吞噬细胞,它具有吞噬细胞的一般特征,如何通过 吞饮摄入液体异物,也可通过吞噬摄取颗粒性异物,还可识别某些化学刺激物的浓度,表现出定向运动的能力, 即具有趋化性。MPS细胞在吞噬异物后,细胞内会发生一系列代谢改变,如糖代射增强,能量产生增加,活性氧 生成增多等。MPS细胞胞浆中还含有非特异性酯酶、碱性磷酸二酯和过氧化物酶等。在细胞分化和激活过程中, 这些酶的量及细胞内的定位可发生改变。此外,由于MPS细胞表达丰富的粘附分子,对玻璃与塑料制品具有强的 粘附性,故又被称为粘附细胞(adherentcell),借助这个特性可将MPS细胞与淋巴细胞分离。
主要特征
形态结构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单核细胞一般为圆形,直径约10-20μm;巨噬细胞大小不等,直径约10-30μm或更大,常 有伪足,呈多形性。单核/巨噬细胞有圆形或椭圆形的核,胞浆中富含溶酶体及其他各种细胞器。
细胞的表面分子
1.表面受体MPS细胞表面有多达80种以上受体分子,它们与相应的配体结合,分别表现感应与效应功能。包 括捕获病原异物,加强调理、趋化、免疫粘连、吞噬、介导细胞毒作用等。例如,免疫球蛋白Fc受体(FcγRⅠ 即CD64、FcγRⅡ即CD32、FcγRⅢ即CD16)补体受体(CD1即CD35、CD3即CD11b/18或Mac-1)可以分别与IgG的 Fc段及补体C3b片段结合,从而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活化和调理吞噬功能。此外,单核/巨噬细胞还表达各种细胞 因子、激素、神经肽、多糖、糖蛋白、脂蛋白及脂多糖的受体,从而可感应多种调控其功能的刺激信号。
免疫处自稳功能
机体生长、代谢过程中不断产生衰老与死亡的细胞以及某些衰变的物质,它们均可被单核吞噬细胞吞噬、消 化和清除,从而维持内环境稳定。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ononuclear phagocyte system,MPS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由其衍生的各种组织器官中的巨噬细胞(m)的总称,组织中的巨噬细胞随所在器官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图1[单核吞噬细胞的分布])。

具有强大的吞噬能力。

主要功能为:①通过清除损伤和衰老的细胞及变异细胞维持机体自身稳定,即在机体内起“清洁工”的作用;②非特异地吞噬和破坏侵入机体的病原体和其他异物;③在机体的特异性免疫中,处理并呈递抗原信息给淋巴细胞,诱导免疫反应和调节免疫应答。

..梅契尼科夫于1882年在许多动物中观察到吞噬现象,并首先提出巨噬细胞一词。

K.A.Z.阿绍夫1913年把全身各处对胶体染料有强吞噬力的细胞归纳为网状内皮系统。

这包括血窦及淋巴窦的内皮细胞,脾脏、淋巴结等器官中的网状细胞以及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他认为网状细胞可能变为巨噬细胞,它们共同起源于间充质细胞。

后来发现网状细胞及内皮细胞无明显的吞噬能力,并且它们的起源不同。

1969年拉尔夫?范?菲尔特根据单核细胞的分化过程,提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PS)一词,用以取代网状内皮系统一词。

单核细胞是这样分化的:造血干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集落形成细胞(CFU-GM,为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共同前体细胞)→原单核细胞→幼单核细胞→单核细胞。

各种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均由血液中的单核细胞迁移到组织中进一步成熟而形成,从单核细胞到巨噬细胞的变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二者的功能又相同,所以实际应用中二者常相提并论,其用名也十分混乱,后者又称吞噬细胞、组织细胞、大单核细胞,等等。

MPS细胞的形态单核细胞是血液中白细胞的一种,占白细胞总数的3~8%(240~480个/mm),在赖特(原译瑞氏)氏染色血涂片上,单核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0~18m,平均约15m,是最大的白细胞。

细胞质为弱嗜碱性,染色浅灰蓝色,内有大小不等的直径约0.1~0.2m的嗜天青颗粒(为溶酶体),核呈肾形或马蹄形。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与正常红细胞系统详解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与正常红细胞系统详解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与正常红细胞系统详解————————————————————————————————作者:————————————————————————————————日期: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单核-巨噬细胞系统(mononuclear phagocyte system、MPS)是高等动物免疫系统的一部份,由可以进行吞噬作用的细胞组成。

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中固定或游走的巨噬细胞,在功能上都具有吞噬作用。

单核-巨噬细胞均起源于骨髓干细胞,在骨髓中经前单核细胞分化发育为单核细胞,进入血液,随血流到全身各种组织,进入组织中随即发生形态变化。

当血液中的单核细胞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一般不再返回血液循环。

巨噬细胞在组织中虽有增殖潜能,但很少分裂,主要通过血液中的单核细胞补充。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细胞具有吞噬能力,除了吞噬细菌等外来病原,还可吞噬自身老旧的细胞(如库普弗细胞吞噬红细胞)、抗原抗体复合物、蓄积的脂质等,并可在吞噬外来抗原后与辅助T细胞进行抗原呈现,活化特异性免疫反应。

吞噬细胞与淋巴球、肥大细胞、粒细胞等有互相促进或抑制的交互作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失调会造成疾病。

正常红细胞系统的介绍正常红细胞系统在成熟过程中的变化特点骨髓中幼红细胞存在于血窝(nlst)或血岛(Island)中,形成红细胞集落,常常是中心性网状。

脱核后红细胞的大小常常可作为各种原因贫血诊断依据、如巨幼细胞贫血,小细胞贫血以及正细胞贫血等。

在发育过程中其特点:(1)细胞由大逐渐变小;(2)细胞核中异染色质凝聚不断增加,核仁从明显到逐渐消失;(3)细胞成熟时整个细胞核诽出细胞外;(4)细胞质内核蛋白体、线粒体由多到少、最后消失。

与此同时细胞质电子致密度不断增加,由于血红蛋白合成不断增加之故;(5)随着红细胞逐渐发育成熟,胞质中铁蛋白颗粒由较多变为较少。

(一)原红细胞:较原粒细胞大,呈不规则圆形或卵圆形。

细胞核大,呈球形,核质淡,以常染色质为主,仅有少量异染色质在核周凝聚。

血管内外溶血的鉴别

血管内外溶血的鉴别
血浆中的游离血红蛋白被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再分解为高铁血红素,然后与血浆中白蛋白结合成高铁血红白蛋白,最后与血结素结合而被细胞摄取。血浆如有较多游离的血红蛋白,血浆可呈粉红色,但由于高铁血红白蛋白呈棕色,高铁血红蛋白呈褐色,因此其粉红色被掩盖而不易看出。
当血浆中的蛋白质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已达饱和时,未结合的血红蛋白由于分子较小(分子量66000)出现于尿内,使尿色变红。高铁血红蛋白亦可出现于尿内,使尿呈褐色,高铁血红白蛋白由于分子大、不出现于尿内。
尿中血红蛋白被肾小管上皮吸收后分解的铁以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的形式贮积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内,随上皮细胞脱落而自尿排出,以尿沉渣作亚铁氰化钾染色,可见到上皮细胞内有蓝色的含铁血黄素颗粒,含铁血黄素尿常出现于慢性血管内溶血,如阵发性性血红蛋白尿及机械性溶血性贫血。
一、血管外溶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红细胞在巨噬细胞中破坏后,血红蛋白被释放出来,就在巨噬细胞内分解成珠蛋白和血红素,血红素分解为铁,一氧化碳,碳氧血红蛋白,胆绿素,后者最后变成胆红素被血浆运至肝脏。在肝内,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为直接胆红素。未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称间接胆红素。胆红素葡萄糖醛酸复合物经胆汁排入小肠,分解为粪尿胆原。粪尿胆原可被吸收入血液而从尿内排出。血管外溶血可发生于脾、肝或骨髓的巨噬细胞。脾脏能最有效地清除有轻微损伤的红细胞,因在脾索中有独特的循环结构。肝脏血流量超过脾脏血流量,它是除去和吞噬广泛损伤红细胞的重要部位。IgM和补体二者致敏的红细胞,很容易在肝脏被有C3b受体的肝巨噬细胞除去。反之,IgM致敏而没有补体成分附着的红细胞,其生存期正常,因为巨噬细胞没有IgG致敏的红细胞,可激活或不激活补体,因红细胞表面IgG的许多分子只与一个补体分子结合。而IgG致敏的红细胞,即使没有补体也能被巨噬细胞清除。IgG致敏的红细胞主要在脾脏被巨噬细胞(有IgG-Fe受体,还有C3b受体)清除。IgG和补体二者同时致敏的红细胞的清除较迅速,因为吞噬作用受二种受体介导。所以血管外溶血的部位和程度决定于抗体的种类和有无补体存在。骨髓巨噬细胞清除有内在异常的成熟的前体细胞,导致无效红细胞生成,如地中海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遗传性红细胞膜、血红蛋白和细胞内酶缺陷等伴发的溶血性贫血,都有一定程度的无效红细胞生成。

血液学红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单核细胞、组织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细胞系统特点和疾病识别方法要点

血液学红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单核细胞、组织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细胞系统特点和疾病识别方法要点

临床血液学红细胞系统、粒细胞系统、巨核细胞系统、单核细胞系统、组织细胞系统、淋巴细胞系统、浆细胞系统等细胞特点和常细胞疾病提示及识别方法与要点血细胞的命名:命名六系三过程,粒红巨单浆和淋;原始幼稚与成熟,早幼中幼晚幼型。

血细胞成熟规律:成熟规律有共性,由大到小是特征;质细到粗疏变密,仁有到无粒体生。

红细胞系统1、原红细胞:原红圆或椭圆形,色染深蓝不透明;浆有瘤状小突起,核大居中有核仁。

2、副原红细胞:副原红见红血病,浆核紊乱异步行;核熟要比胞浆早,浆含空泡核畸形。

3、早幼红细胞:早幼红属嗜碱性,浆多色蓝稍透明;核仁模糊或消失,质变粗密核居心。

4、中幼红细胞:中幼红呈多色性,核渐缩小无核仁;浆色灰蓝转灰红,质似碎墨龟背形。

5、晚幼红细胞:晚幼红小更好认,两大特点要记清;核质集聚如炭核,去核便是成熟型。

6、巨幼红细胞:巨幼红大是特征,原早中晚呈巨型;浆多丰满核晚熟,巨幼贫血常增生。

7、小幼红细胞:小幼红称侏儒型,老核幼浆是特征;核圆或呈梅花状,缺铁贫血所造成。

8、网织红细胞:网织红属过渡型,浆含线粒嗜碱性;活体染色呈网状,通常将它分五型。

9、成熟红细胞:成熟红为正常型,中凹边厚似圆饼;无核浆呈淡红色,周围略比中央深。

10、小红细胞:小红体小见增贫,合成障碍所造成;缺铁贫血常出现,或见血红蛋白病。

11、大红细胞:大红体大见溶贫,或见巨幼贫血人;胞体常比正常大,提前脱核所形成。

12、巨红细胞:巨红巨大是特征,巨幼脱核所形成;中央淡染不明显,恶性贫血常增生13、超巨红细胞:超巨红呈超巨型,病态造血所造成;红白血病常出现,抗癌化疗也增生。

14、红细胞大小不均:大小不均见增贫,巨幼贫血也增生;直径相差一倍多,粗制滥造所形成。

15、红细胞形态不整:形态不整称异形,常见骨纤和增贫;如梨似拍呈棒状,或呈纺缍和哑铃。

16、球形红细胞:球形红小圆球形,淡染消失厚度增;色深体比正常小,常见遗传和溶贫。

17、椭圆形红细胞:椭红遗传所造成,偶见缺铁和巨贫;胞体较长呈桶状,长径三倍于横径。

单核巨噬细胞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单核巨噬细胞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单核巨噬细胞的主要生物学功能单核巨噬细胞(mononuclear phagocytes)是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类细胞,主要分布在组织和器官的巨噬细胞系中,如肝、脾、淋巴结等。

它们具有独特的形态和功能,扮演着免疫反应的先锋角色。

单核巨噬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单核细胞系,通过血液循环进入组织,成为那里的主要细胞成分之一。

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吞噬、消化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各种外源性和内源性垃圾物质,如细菌、病毒、细胞残骸和其他病理性产物。

单核巨噬细胞利用其特殊的表面受体分子,可以识别并结合到这些微生物和固体颗粒,通过吞噬作用将其包围并形成噬菌体。

接着,通过溶酶体内酸性环境和消化酶的作用,将吞噬物质降解为简单的分子,为细胞提供能量和养分。

除了吞噬作用,单核巨噬细胞还通过自身的抗原递呈功能,激活特定的抗体和细胞免疫反应。

当单核巨噬细胞捕获到细菌等外源性抗原后,通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作用将其分解成小片段,并结合到细胞膜表面的抗原递呈分子上。

这些抗原递呈分子能被免疫系统其他成分识别,并启动针对特定抗原的免疫应答。

这种抗原递呈功能使得单核巨噬细胞成为了稳定体内微生物水平的重要细胞成分。

此外,单核巨噬细胞还参与了炎症调节和修复过程。

当细胞受到刺激或组织发生病损时,单核巨噬细胞会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和化学物质。

这些炎症介质能够吸引其他免疫细胞的迁移,并引发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不仅可以清除病原体,还能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

在修复过程中,单核巨噬细胞能够分化为不同类型的细胞,如间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参与组织再生和修复。

了解单核巨噬细胞在免疫系统中的主要生物学功能,对于理解免疫应答和疾病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它们作为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在保护机体免受外界侵害、清除废物和修复组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和探索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机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并为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医学研究者可通过干预单核巨噬细胞的活性,来调控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以期实现对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防范。

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
内容提要
1、何为巨噬细胞 2、吞噬过程 3、巨噬细胞由来 4、生命史 5、表面受体 6、淋巴和非淋巴器官中定居的巨噬细胞
何为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为一类分布于全身的单核白细胞, 存在于淋巴-造血器官内外。 由于起源及所处局部微环境的不同,巨噬细 胞的寿命和表型相差很大。成熟巨噬细胞具有高 度的吞噬功能,有相对较长的生命。在对抗原和 微生物刺激物的生物合成应答中,成熟巨噬细胞 适应能力强,组织中巨噬细胞的功能是自我平衡 的,通过不同的血浆膜受体和不同的分泌产物调 节局部和全身环境。巨噬细胞不仅能对影响其他 细胞生长、分化和死亡的信号起反应,而且自身 能产生这些信号,能识别和吞噬衰老细胞和异常 细胞。
2、胸腺
除了去除凋亡胸腺细胞外,巨噬细胞在胸腺 细胞的阳性和阴性选择中的可能也具有作用。具 有特定特性的成熟巨噬细胞存在于皮质和髓质中 。具有增值能力的胸腺细胞核巨噬细胞群可通过 胶原酶消化和附着于基底层的方法从幼动物的胸 腺分离获得。负责簇形成的非吞噬细胞性粘附受 体在胸腺巨噬细胞的表达比在其他吞噬细胞的表 达高的多,但它们的性质还不是很清楚。这些巨 石细胞也表达MHCǁ类抗原和其他受体,如参与 凋亡胸腺细胞吞噬的清除剂受体。
巨噬细胞表面抗原
表面受体
淋巴和非淋巴器官中定居的巨噬细胞
1、胎肝和骨髓 成熟巨噬细胞构成了造血微环境的一个完整 部分,在所有造血细胞的产生、分化和破坏中起 着关键作用。从妊娠中期,胎肝成为红细胞最终 生成的场所。在出生前不久,骨髓开始活跃产生 造血细胞。巨噬细胞是成人一生中造血基质的主 要成分。胎肝和成人骨髓中成熟的基质巨噬细胞 表达非吞噬细胞粘附分子。 尽管基质中的纤维母细胞与血细胞更早的 祖先及巨噬细胞相伴随,但在细胞进入血流前, 未成熟细胞与基质巨噬细胞的粘附在其发育中间 阶段的调节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基质巨噬细胞吞 噬红细胞丢弃的细胞核,也吞噬骨髓中凋亡的造 血细胞。

血细胞形态学分析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血细胞形态学分析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血细胞形态学分析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血细胞形态学分析是血液病诊断分型的基本实验室检查,现今,国内不同单位在血细胞分析的操作、形态学描述术语和报告等方面极不统一。

为了规范血细胞形态学分析,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实验诊断血液学学组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在系统复习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经过反复讨论,形成了本共识。

一、名词与定义1.髓系原始细胞:髓系原始细胞包括原粒细胞、原单核细胞和原巨核细胞。

原粒细胞分为两类:一类是无嗜天青颗粒的原粒细胞(亦称原粒细胞Ⅰ型),另一类是有嗜天青颗粒的原粒细胞(亦称原粒细胞Ⅱ型)。

原粒细胞与早幼粒细胞的鉴别点是早幼粒细胞有清晰可辨的高尔基区(油镜下表现为核旁空晕区)。

幼单核细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粗颗粒和细颗粒早幼粒细胞、M2b 的异常中幼粒细胞为原始细胞等同细胞(应归人原始细胞计数中)。

原红细胞只有在诊断纯红系白血病时视为原始细胞等同细胞归入原始细胞计数中。

不成熟单核细胞以及小的发育异常巨核细胞和微巨核细胞不是原始细胞等同细胞,不应计人原始细胞计数中。

2.不成熟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包括原单核细胞、幼单核细胞、不成熟单核细胞和单核细胞。

不成熟单核细胞胞体比单核细胞小,胞质嗜碱性比幼单核细胞弱但比单核细胞强,胞核转曲/有切迹,核染色质比幼单核细胞更浓集,极少可见核仁。

从形态上区分幼单核细胞、不成熟单核细胞和单核细胞有利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M5b 与慢性粒一单核细胞白血病的鉴别诊断。

3.发育异常:发育异常(dysplasia)是指形态学上异常发育,并不是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同义。

这一名词只能用于3 个髓系系别,其他系别细胞表现相似而形态学上异常发育者,如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应依惯例冠以“不典型(atypical)”,“不典型”也适用于肥大细胞。

造血发育异常可产生细胞学异常的红细胞[如异形红细胞或二形性(dimorphic)红细胞组群]或血小板(如巨型、少颗粒或有异常颗粒),然而,“发育异常”这一名词应限用于有核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名词解释(一)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名词解释(一)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名词解释(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名词解释什么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Mononuclear Phagocyte System,MPS)?•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指的是一组位于组织中,具有巨噬活性的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包括单核细胞系和巨噬细胞系)。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主要包括骨髓中的单核细胞、外周血单核细胞、肺巨噬细胞、克普雷克细胞、淋巴结巨噬细胞、脾巨噬细胞和肝替代巨噬细胞等。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相关名词解释:1. 单核细胞(Monocytes)•单核细胞是一类存在于外周血液和骨髓中的,非颗粒细胞。

•单核细胞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一部分,它们可以通过血液循环进入组织,并转化为巨噬细胞。

2. 巨噬细胞(Macrophages)•巨噬细胞是一类起源于单核细胞的,具有吞噬和消化功能的细胞。

•巨噬细胞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它们可在全身各种组织中存在,并发挥免疫调节、清除细胞垃圾和抗菌等重要功能。

3. 克普雷克细胞(Kupffer Cells)•克普雷克细胞是存在于肝脏内的巨噬细胞,它们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在肝脏中的代表。

•克普雷克细胞通过吞噬和清除血浆中的细菌、毒素和其他外源性颗粒物质,维护肝脏的功能和正常的生理状态。

4. 肺巨噬细胞(Alveolar Macrophages)•肺巨噬细胞是存在于肺泡中的巨噬细胞,它们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在肺部的代表。

•肺巨噬细胞通过吞噬和清除呼吸道中的病原体、尘埃粒子和其他外来物质,保护肺部免受感染和损害。

5. 淋巴结巨噬细胞(Sinusoidal Macrophages)•淋巴结巨噬细胞是存在于淋巴结内的巨噬细胞,它们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在淋巴结中的代表。

•淋巴结巨噬细胞通过吞噬和清除淋巴结中的各种细胞垃圾和异常细胞,维持淋巴结的正常功能。

6. 脾巨噬细胞(Splenic Macrophages)•脾巨噬细胞是存在于脾脏内的巨噬细胞,它们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在脾脏中的代表。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具体(3)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具体(3)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具体(3)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具体▲W-P小体:是一种位于血管内皮细胞中的杆状小体,外包单位膜,内有平行细管。

是内皮细胞的特有结构。

可合成,贮存第Ⅷ因子相关抗原。

▲周细胞:位于毛细血管血管壁的内皮细胞和基膜之间,是一种深贴内皮细胞基底面的一种扁而有突起的细胞。

▲静脉瓣:静脉管壁的内膜向静脉腔内突入折叠而成,表面覆以内皮,内部为含有弹性纤维的结缔组织。

由两个彼此相对的半圆形薄片构成。

其游离缘朝向血流方向,可防止血液逆流。

▲连续毛细血管:其内皮细胞相互连续,细胞间有紧密连接,胞质中大量的吞饮小泡,基膜完整。

主要通过内皮细胞吞饮小泡来完成血液与组织液间的物质交换。

分布于结缔组织、肌组织、肺和中枢神经系统等处。

▲心内膜下层:结缔组织,含有心脏传导系统的分支以及小血管与神经。

▲淋巴组织:以网状组织为支架, 网孔中充满大量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

根据其细胞成分、结构和作用不同,通常区分为弥散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

▲淋巴小结:是淋巴组织存在的一种形式,主要由 B 细胞聚集而成的椭圆形结构。

▲胸腺小体:胸腺髓质的特征性结构,由胸腺小体上皮细胞呈同心圆排列而成。

外层细胞较幼稚,中部细胞较成熟,核退化,胞质中含较多的角蛋白。

▲动脉周围淋巴鞘:呈鞘状包绕脾中央动脉的弥散淋巴组织,由大量T 细胞和少量巨噬细胞与交错突细胞等构成,相当于淋巴结的副皮质区。

▲血胸腺屏障:胸腺皮质的毛细血管及其周围结构具有屏障作用,称为血—胸腺屏障,由下列数层构成:①连续型毛细血管内皮,内皮细胞间有完整的紧密连接;② 内皮外完整的基膜;③血管周隙,内含有巨噬细胞;④胸腺上皮细胞基膜;⑤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

血液内一般抗原物质和某些药物不易透过此屏障,这对维持胸腺内环境的稳定、保证胸腺细胞的正常发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单核吞噬系统:单核细胞和由单核细胞分化而来的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的总称。

包括单核细胞,疏松结缔组织和淋巴组织中的巨噬细胞,肺巨噬细胞,肝巨噬细胞,神经组织的小胶质细胞,骨组织的破骨细胞,浆膜巨噬细胞等。

动医组织胚胎学 名词解释

动医组织胚胎学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HE染色法:为苏木精-伊红染色法的简称,是最常用的组织染色方法。

用苏木精和伊红进行染色的方法,简称HE染色。

2.液态镶嵌模型学说:该学说认为膜脂双分子层与蛋白质结合构成细胞膜的骨架。

膜脂的头为亲水性,朝向细胞膜的内外,而其尾部为疏水性,朝向膜的中央。

蛋白质镶嵌于膜脂双分子层内或附着于膜的内表面。

糖类位于膜的外表面,与膜脂和蛋白质合成糖脂和糖蛋白。

膜脂可以作旋转和侧向运动,使膜呈现整体运动。

3.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的胞膜和胞质共同形成的细小指状突起。

微绒毛可扩大细胞表面面积,并可适当伸长或缩短,促进细胞的吸收。

4.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许多突起,具有定向摆动的能力,可将细胞表面的分泌物和颗粒性物质定向排送。

5.质膜内褶:多位于上皮细胞基底面。

由细胞膜向细胞质内折叠形成许多皱褶状结构。

功能是扩大细胞基底部的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迅速转运。

6.紧密连接:又称为闭锁小带,是相邻细胞之间的一种特殊连接结构,常见于上皮细胞的顶部。

紧密连接多呈点状,斑状或带状。

紧密连接除加强细胞之间的连接外,可封闭细胞间隙,形成屏障,防止细胞外大分子物质经细胞间隙进入深部组织。

7.中间连接:又称粘着小带,多为长短不等的带状,位于紧密连接的下方,环绕上皮细胞的顶部。

中间连接有加强细胞间的连接和维持细胞形态的作用。

8.桥粒:又称粘着斑。

位于中间连接的深部,呈斑状连接。

电镜下,相邻细胞间有20nm--30nm 的间隙,间隙内有电子密度低的丝状物;间隙两侧的胞膜内面,胞膜内层增重,胞质致密,形成附着板,胞质内的张力微丝介入附着板,固定和支持作用。

9.半桥粒:是见于某些上皮细胞与基膜之间的特殊结构;其结构为桥粒的一半,即在连接处细胞膜的胞质侧有致密物质形成的附着板,附着板上也有袢状的张力丝。

半桥粒的作用是将上皮固着在基膜上。

10.浆半月:见于外细胞分泌腺的一种腺泡即混合性腺泡,由几个浆液性腺细胞贴附于黏液性腺泡的末端,切片上呈半月状,故而得名。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关系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关系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关系单核细胞是一类具有巨噬细胞功能的细胞,它们在免疫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着重探讨单核细胞与巨噬细胞的关系。

巨噬细胞是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能够吞噬和消化各种异物和抗原。

它们分布广泛,包括在血液循环中和组织中。

巨噬细胞的主要来源之一就是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是一种大型、单核的白细胞,存在于外周血液中。

当机体遇到感染或其他免疫刺激时,单核细胞会通过血液循环迁移到炎症部位,并进一步分化为巨噬细胞。

单核细胞的迁移和分化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

在炎症部位,一系列的信号分子和细胞因子会引导单核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

其中,趋化因子是一类特殊的细胞因子,能够吸引单核细胞向趋化物质的梯度方向迁移。

一旦单核细胞到达炎症部位,它们会受到局部环境的刺激,开始分化为巨噬细胞。

单核细胞的分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信号通路和转录因子的调控。

在这个过程中,细胞内的信号通路会被激活,从而改变细胞的基因表达。

这些信号通路包括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核因子-κB信号通路等。

通过这些信号通路的激活,单核细胞会产生一系列的细胞因子和酶,进而发挥巨噬细胞的功能。

巨噬细胞具有多种功能,包括吞噬、杀伤、溶解和抗原呈递等。

它们能够吞噬和消化各种细菌、病毒和其他异物,起到清除感染和维护组织稳态的作用。

此外,巨噬细胞还能够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等,参与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

巨噬细胞还能够呈递抗原,激活和调节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

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关系密切,它们共同参与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

单核细胞通过迁移到炎症部位并分化为巨噬细胞,增加了机体对感染和损伤的防御能力。

同时,巨噬细胞能够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引导和调节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

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之间通过细胞因子、受体和细胞黏附分子等相互作用进行信息传递和调控。

总结起来,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单核细胞通过迁移到炎症部位并分化为巨噬细胞,增强了机体对感染和损伤的防御能力。

巨噬细胞ppt课件

巨噬细胞ppt课件
8
II型活化
• 与经典活化一样,II型活化也需两个信号。 第一个是FcyRs的配体,FcyRs受体与配 体的结合必须与细胞因子产生的刺激信 号相偶联,这些刺激信号即使巨噬细胞II 型活化所需的第二信号。
9
三、巨噬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巨噬细胞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在非特异性免疫中,主 要通过吞噬作用杀灭和清除病原体和异物,并介导炎症反应;在特 异性免疫中,主要发挥免疫调节及抗原递呈功能。 1、吞噬和杀伤作用 2、介导炎症反映 3、免疫调节功能 4、加工和递呈抗原
25
26
(1)、巨噬细胞吞噬溶酶体的低PH和低营养 状态不利于病原体的生长。 (2)、巨噬细胞产生毒性物质。 (3)、巨噬细胞可产生微生物静态效应分子, 抑制巨噬细胞内病原体的复制,但另一方面这 种作用可以导致病原体潜伏性(隐性)感染。
27
(二) 巨噬细胞清除凋亡细胞 的作用
• 巨噬细胞通过PRR识别凋亡细胞ACAMP, 从而发挥清除凋亡细胞的作用,巨噬细 胞清除凋亡细胞的机制不同与清除病原 体,基本属于较为温和静息的过程,没 有炎症反应伴随发生。
21
(3)其他:CD14通过血清中LBP与细菌 LPS结合,白细胞整合素CD11b/CD18(亦 称CR3或Mac-1)能识别许多病原体组分。
22
六、巨噬细胞在先天免疫中的作用
23
(一)巨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天然防 御作用
1、巨噬细胞吞噬清除病原体的过程 2、巨噬细胞抑制吞入胞内的病原体复制的机制 3、巨噬细胞的细胞毒活性。
17
五、巨噬细胞的表面受体
病原体突破上皮屏障进入宿主体组 织后,首遇的天然免疫细胞因素是 巨噬细胞,巨噬细胞除有Fc和补体 受体外,尚有多种能直接与 某些病

巨噬细胞的结构特点解析

巨噬细胞的结构特点解析

巨噬细胞的结构特点解析巨噬细胞(Macrophages)是一类免疫系统中重要的细胞成员,广泛存在于机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中。

它们作为天然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控制和调节免疫反应、清除病原体和组织修复中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深入解析巨噬细胞的结构特点,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其功能和在机体免疫防御中的重要性。

1. 巨噬细胞的来源和分类巨噬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单核细胞系列,包括组织中的前单核细胞、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骨髓中的幼稚巨噬细胞。

在特定的信号刺激下,这些前体细胞会分化成巨噬细胞,并在组织中发挥其功能。

根据其分化和功能的差异,巨噬细胞可以进一步分为M1型和M2型。

M1型巨噬细胞主要参与病原体的清除和免疫炎症反应,而M2型巨噬细胞则参与组织修复和调节免疫反应。

这种分类反映了巨噬细胞在不同免疫状态和疾病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2. 巨噬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巨噬细胞通常具有大而不规则的形状,可根据其所处的组织类型和激活状态而有所变化。

它们的细胞体积相对较大,通常可达到20-50微米。

巨噬细胞具有许多变形的突起,称为伪足(pseudopodia),这些伪足使其能够移动并吞噬目标物。

巨噬细胞的细胞膜上覆盖着一系列受体分子,包括糖蛋白、整合素、粘附分子等。

这些受体的存在使得巨噬细胞能够识别和结合病原体、细胞碎片和其他免疫细胞。

在细胞质内,巨噬细胞含有丰富的溶酶体和内质网系统。

溶酶体是巨噬细胞中最显著的细胞器之一,它们富含酸性酶和酶原,用于分解和降解吞噬的病原体。

内质网是细胞内的蛋白质合成和折叠的主要场所,巨噬细胞依赖这一系统合成和释放免疫分子以及其他调节因子。

3. 巨噬细胞的功能巨噬细胞是机体免疫防御的主要力量之一。

它们具有多种功能,包括吞噬、抗原呈递、炎症调节和组织修复。

巨噬细胞通过吞噬病原体、细胞碎片和其他外来物质来清除这些物体。

它们的伪足具有高度的运动性和可塑性,使其能够追逐和捕获目标物,然后将其吞噬到细胞内的溶酶体中进行降解。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名词解释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名词解释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名词解释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是指人体内一类具有单核巨噬能力的免疫细胞群体。

这个系
统包括单核细胞系列中的单核巨噬细胞,包括巨噬细胞前体细胞和成熟的巨噬细胞,它们主要存在于组织中,在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功能。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主要职责是清除组织中的异物、细菌和病毒等感染源,以
维护机体的免疫平衡。

在感染和炎症过程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通过吞噬和降解病原体,释放细胞毒素和产生炎症因子来抵抗外界侵袭。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在免疫调节和修复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们通过摄取
和降解细胞垃圾和死亡细胞,在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过程中清除废物,促进新的细胞和组织的生成。

此外,单核巨噬细胞还参与调节炎症过程。

它们能够释放各种免疫因子,如细
胞因子、趋化因子等,对其他免疫细胞的活化、迁移和增殖起到调节作用。

总体来说,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在机体免疫应答和组织修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吞噬和清除病原体、调节炎症过程和参与组织修复,它们维护着机体的免疫平衡和健康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mononuclear phagocyte system、MPS)是高等动物免疫系统的一部份,由可以进行吞噬作用的细胞组成。

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中固定或游走的巨噬细胞,在功能上都具有吞噬作用。

单核-巨噬细胞均起源于骨髓干细胞,在骨髓中经前单核细胞分化发育为单核细胞,进入血液,随血流到全身各种组织,进入组织中随即发生形态变化。

当血液中的单核细胞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一般不再返回血液循环。

巨噬细胞在组织中虽有增殖潜能,但很少分裂,主要通过血液中的单核细胞补充。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细胞具有吞噬能力,除了吞噬细菌等外来病原,还可吞噬自身老旧的细胞(如库普弗细胞吞噬红细胞)、抗原
抗体复合物、蓄积的脂质等,并可在吞噬外来抗原后与辅助T细胞进行抗原呈现,活化特异性免疫反应。

吞噬细胞与淋巴球、肥大细胞、粒细胞等有互相促进或抑制的交互作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失调会造成疾病。

正常红细胞系统的介绍
正常红细胞系统在成熟过程中的变化特点骨髓中幼红细胞存在
于血窝(nlst)或血岛(Island)中,形成红细胞集落,常常是中心性网状。

脱核后红细胞的大小常常可作为各种原因贫血诊断依据、如巨幼细胞贫血,小细胞贫血以及正细胞贫血等。

在发育过程中其特点:(1)细胞由大逐渐变小;(2)细胞核中异染色质凝聚不断增加,核仁从明显到逐渐消失;(3)细胞成熟时整个细胞核诽出细胞外;(4)细胞质内核蛋白体、线粒体由多到少、最后消
失。

与此同时细胞质电子致密度不断增加,由于血红蛋白合成不断增加之故;(5)随着红细胞逐渐发育成熟,胞质中铁蛋白颗粒由较多变为较少。

(一)原红细胞:较原粒细胞大,呈不规则圆形或卵圆形。

细胞核大,呈球形,核质淡,以常染色质为主,仅有少量异染色质在核周凝聚。

有许多核孔,连接核浆同胞浆,特别是染色体丛之间明显。

可见到1个或多个核仁。

细胞质内有丰富的核糖体,其数量比原粒细胞多。

线粒体较多呈圆形或卵圆形,基质密度较高。

粗面内质网少而分散。

少量溶酶体,内含酸性磷酸酶。

高尔基氏器发育良好。

(二)早幼红细胞:较原红细胞稍小,直径约10μm,外形不规则,常有许多突起伸向巨噬细胞周围,细胞核呈圆形成卵圆形、核内异染色质丰富,并聚集成团决状。

核质较原红细胞加深,很少见到核仁。

细胞质内有非常丰富的核糖体、少量线粒体和小泡,粗面内质网极少。

由于细胞质已合成一定数量的血红蛋白,故细胞电子密度比原红细胞高。

(三)小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较早幼红细胞小,细胞呈圆形成卵圆形。

细胞常见有丝分裂细胞核缩小,核内大部分被异染色质所占据,
呈大块凝聚。

核质加深,无核仁。

细胞质由于血红蛋白增加,其基质加深,核糖体减少,少量线粒体和小泡,其他细胞器很少见到。

(四)晚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明显缩小,外形与中幼红相似。

细脑核内异染色质密度浓缩呈高度固缩状。

胞核逐渐向边缘移动,最后排出的细胞核周围仅包有一薄层细胞质,往往被巨噬细胞所吞噬。

核被排出后剩下的细脸质即网织红细胞。

细胞质内血红蛋白大量增加,电子密度很高。

核糖体和线立体进一步减少。

胞质内除一些饮泡外还可见一些由铁蛋白颗粒积聚而成的蛋白小体。

(五)网织红细胞:细胞核已被排出、胞质中还残存一些细胞器如:核糖体、线粒体、小泡等。

随着细胞成熟,残余细脑器逐渐消失,最后形成红细胞。

(六)红细胞,红细胞在扫描电镜下呈两面凹陷圆盘状。

中央较薄而周边较厚。

透射电镜下由于切片方向不同可为圆形、哑铃形。

胞质中无细胞器,充满致密的血红蛋白颗粒,投含量约占红细胞重量的33%。

它是有色的含铁蛋白质,血液的颜色即由它的颜色所造成。

具有携带氧和二氧化碳的功能。

本文原载于贫血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