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器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反应器设计课程设计

反应器设计课程设计

反应器设计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反应器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化学反应器的设计和分析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化学反应器的基本类型及其工作原理。

2.了解反应器设计的主要参数和计算方法。

3.理解反应器操作条件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4.能够运用反应器设计的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5.能够独立完成反应器设计的相关计算和分析。

6.能够阅读和理解反应器设计的英文文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2.增强学生对化学工程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反应器类型的介绍和分析。

包括釜式反应器、管式反应器、固定床反应器、流动床反应器等。

2.反应器设计的基本参数和计算方法。

如反应器的体积、压力、温度、流量等。

3.反应器操作条件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如温度、压力、搅拌速度等。

4.反应器设计的实例分析。

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掌握反应器设计的过程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通过讲解反应器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反应器设计的实际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了解反应器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将采用教材《化学反应器设计》为主要教学资源。

同时,还将利用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辅助教学资源。

这些资源将有助于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作业:布置相关的反应器设计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考试:定期进行反应器设计相关的考试,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

生化反应动力学与反应器第二版课程设计

生化反应动力学与反应器第二版课程设计

生化反应动力学与反应器第二版课程设计前言生化反应动力学与反应器课程是化学工程学、生物技术等专业的重要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

本文档将介绍生化反应动力学与反应器第二版课程设计的内容,包括课程设计目的、内容、教学方法、评估方式等。

课程设计目的本次生化反应动力学与反应器第二版课程设计的目的是:1.加深学生对生化反应动力学与反应器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其与化学工程学、生物技术等专业的联系。

2.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课程设计内容本次生化反应动力学与反应器第二版课程设计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化反应动力学原理与应用–酶动力学理论及关键参数的计算–代谢途径和能量产生机制–生物分子结构与功能2.反应器的类型及应用–反应器的种类和结构–不同反应器的应用及特点–反应器设计案例分析3.实验的设计与操作–实验的设计与方案制定–实验的操作过程与步骤–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技巧以上内容将通过理论分析、实验操作、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教授,并由学生自主小组完成相关实验设计和分析。

教学方法本次生化反应动力学与反应器第二版课程设计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授课讲解:教师将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系统性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2.实践操作:学生将自主分组进行实验,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讨论互动:教师将相关案例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

学生将通过团队合作和课堂互动的方式深入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

评估方式本次生化反应动力学与反应器第二版课程设计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分析和实验总结,提交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占总评成绩的50%。

2.课堂互动表现:学生在授课和讨论过程中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课堂互动表现占总评成绩的20%。

反应器的课程设计

反应器的课程设计

反应器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反应器的基本概念,掌握反应器类型及特点;2. 使学生掌握化学反应在反应器中的运行规律,了解影响反应器性能的因素;3. 引导学生掌握反应器设计的基本原则,学会分析反应器的设计参数。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反应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数据分析、设计方案的技能;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化学反应工程学科的兴趣和热情;2.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树立科学精神;3. 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反应工程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增强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中化学选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器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高中生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但可能对化学反应器了解较少。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采用理论教学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实际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反应器基本概念:反应器的定义、分类及特点,包括间歇式反应器、连续式反应器、固定床反应器、流化床反应器等。

参考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一节2. 化学反应在反应器中的运行规律:反应速率与反应器类型的关系,反应器内浓度、温度、压力等对反应性能的影响。

参考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二节3. 反应器设计原则:反应器设计的基本原理,包括反应器容积、反应时间、反应器内流动状态等方面的设计方法。

参考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三节4. 反应器设计参数分析:影响反应器性能的参数,如反应器直径、高度、催化剂性能等,以及如何优化这些参数。

参考教材章节:第二章第四节5. 实践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化学反应器设计案例,使学生了解反应器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乙酸乙酯反应器课程设计

乙酸乙酯反应器课程设计

以下是乙酸乙酯反应器课程设计的一个简要概述:
1.课程介绍:介绍乙酸乙酯反应器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和重要性。

2.基础知识讲解:
-化学反应动力学:讲解反应速率、反应机理和速率方程等基本概念。

-乙酸乙酯的合成反应:介绍乙酸乙酯的制备方法、反应机理和反应条件等内容。

3. 反应器设计及操作:
-反应器类型:介绍常见的反应器类型,如批式反应器、连续流动反应器和循环流化床反应器等,并比较其优缺点。

-反应器设计原理:讲解反应器尺寸和几何形状的选择、热量平衡、传质和混合等设计原理。

-操作技术:包括温度控制、压力控制、物料进出控制、催化剂的选择与再生等相关操作技术。

4.安全与环保:
-安全操作:介绍乙酸乙酯反应器操作中的安全事
项,如防爆措施、防腐蚀措施等。

-废物处理:讲解产生的废物处理和排放控制,以确保环境友好。

5.实验教学:
-实验设计:设计乙酸乙酯反应器实验,包括实验目的、步骤、材料和仪器的准备等。

-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教授学生如何进行实验操作,并帮助他们分析和评估实验结果。

6.案例研究:通过案例分析真实的乙酸乙酯反应器项目,让学生了解实际应用,并思考实际工程问题和挑战。

7.课程总结:回顾乙酸乙酯反应器课程的重点内容,并提供学习资源和进一步学习的建议。

这是乙酸乙酯反应器课程设计的一个大致框架,具体的内容和深度可以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水平进行调整。

同时,需要注意教学中的安全性和环保性,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室操作和环保意识。

关于反应器课程设计

关于反应器课程设计

关于反应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反应器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工作原理;2. 掌握反应器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影响反应器性能的主要因素;3. 了解不同类型反应器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分析反应器类型和操作条件的能力;2. 提高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进行反应器设计和计算的能力;3. 培养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文献,了解反应器研究动态和前沿技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化学反应工程学科的兴趣和热情;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关注反应器在绿色化工生产中的应用;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他们在反应器设计和优化方面的探索精神。

本课程针对高中化学学科,结合学生年级特点,以化学反应原理为基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工程意识。

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在掌握反应器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工程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及创新精神。

通过具体、可衡量的学习成果,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的方向。

二、教学内容1. 反应器基本概念:反应器的定义、分类及特点;2. 反应器工作原理:反应器内流动、混合与反应过程;3. 反应器设计原则:反应器设计的基本要求、影响反应器性能的因素;4. 常见反应器类型:釜式反应器、管式反应器、固定床反应器、流化床反应器等;5. 反应器应用实例:分析不同类型反应器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6. 反应器计算:基于反应动力学和物料平衡的反应器计算;7. 反应器优化:反应器操作条件优化、反应器结构优化。

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以化学反应工程原理课本为依据,系统性地安排和组织。

教学大纲明确以下安排和进度:第一课时:反应器基本概念、分类及特点;第二课时:反应器工作原理、设计原则;第三课时:常见反应器类型及其应用;第四课时:反应器计算方法;第五课时:反应器优化策略。

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实际生产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反应器相关知识。

搅拌锅式反应器课程设计书

搅拌锅式反应器课程设计书

搅拌锅式反应器课程设计书1. 引言本课程设计旨在提供对搅拌锅式反应器的深入了解,并帮助学生掌握其设计和操作技术。

该文档将介绍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

2. 课程目标- 了解搅拌锅式反应器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流程。

- 掌握搅拌锅式反应器的设计和选型方法。

- 研究搅拌锅式反应器的操作技术和安全措施。

- 能够分析和解决搅拌锅式反应器中的常见问题。

3. 课程内容本课程将涵盖以下重要内容:- 搅拌锅式反应器的工作原理和分类。

- 反应器的热力学分析和传热传质计算。

- 反应器的设计和选型原则。

- 搅拌设备的选择和设计。

- 搅拌锅式反应器的操作技术和工艺控制。

- 安全措施和事故处理。

4. 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讲解搅拌锅式反应器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 实验操作:进行搅拌锅式反应器的实际操作,体验设计和调试的过程。

- 讨论和案例分析:通过讨论实际案例和问题,增强学生对搅拌锅式反应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小组项目:组织学生参与小组项目,设计和搭建搅拌锅式反应器,并进行实际测试和评估。

5. 评估方式为了评估学生对搅拌锅式反应器的掌握程度,我们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 课堂测试:测试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设计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 小组项目评估:评估学生参与小组项目的贡献和实际操作能力。

- 期末考试:综合评估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整体掌握程度。

6. 结论通过本课程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搅拌锅式反应器的原理、设计和操作技术,并具备解决常见问题的能力。

祝愿学生在学习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反应器结构课程设计

反应器结构课程设计

反应器结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反应器的基本结构类型及其工作原理;2. 学生能够掌握反应器内流动、传热和质量传递的基本概念;3. 学生能够解释影响反应器性能的主要因素。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分析不同反应器结构的优缺点,并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案;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反应器的设计和计算;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模拟等方法,评价反应器性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化学反应工程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反应器设计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的重要性。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化学反应工程领域,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反应器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学生特点:高二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化学和物理基础,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并为后续相关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反应器基本概念:反应器类型、反应器内流动特性、反应器设计原理;教材章节:第二章“化学反应器类型及其流动特性”。

2. 反应器内的传热和质量传递:热量传递原理、质量传递原理、影响传质的因素;教材章节:第三章“反应器内的传热与质量传递”。

3. 反应器设计:反应器设计要求、不同类型反应器的设计方法、反应器性能评价;教材章节:第四章“反应器设计”。

4. 反应器实例分析:分析不同反应器在实际工业中的应用,优缺点比较;教材章节:第五章“典型反应器分析”。

5. 实验与模拟:反应器性能实验、反应器模拟软件操作;教材章节:第六章“反应器性能实验与模拟”。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反应器基本概念;第二周:反应器内的传热和质量传递;第三周:反应器设计;第四周:反应器实例分析;第五周:实验与模拟。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 讲授法:通过系统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反应器基本概念、原理和设计方法。

反应器设计-课程设计

反应器设计-课程设计

反应器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任务与内容自选一生产过程或单元操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

主要内容包括总生产流程、关键设备装配图。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1、设计说明书的内容要求(1)正确地编写化工工艺课程设计说明书。

设计说明书统一A4纸张书写,按封面、设计任务书、目录、正文、参考文献等依次有序装订。

(2)生产工艺流程对设计方案,工艺流程,车间布置,主要设备,技术经济等进行分析比较。

阐述设计选定的生产方法和特点,叙述生产过程,说明其工艺操作条件等,说明原料、产品的贮存方式及特殊要求,说明流程中的控制方案等。

(3)工艺计算。

说明工程设计中进行的物料衡算、能量衡算,设备的计算及选型等。

(4)设计评述重点突出设计的特点和优点,并进行问题的分析讨论,提出有关的技术性建议,设计中有好的心得体会可突出重点写出。

(5)参考文献列出设计中参阅文献资料,引用文献资料按标准格式列出。

2、课程设计应提交设计成果设计结束,应提交:(1)设计说明书(2)关键设备装配图参考资料[1]娄爱娟,吴志泉,吴叙美.化工设计.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2]国家医药管理局上海医药设计院.化工工艺设计手册(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6。

[3]时钧,汪家鼎等.化学工程手册(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6。

[4]绉兰,闫传智.化工工艺设计.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

[5]魏崇光,郑晓梅.化工工程制图.北京:化学发工业出版社,1994。

[6]戚世岳.化工工程制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7]刘道德等.化工设备的选择与设计(第三版).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8]王静康.化工过程设计.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附件1:分组学号姓名设计题目1111021004何尚卫年产10万吨DOP设计(年产300天)1111021007倪海亮年产10万吨DOP设计(年产300天)1111021008王罕年产10万吨DOP设计(年产300天)1111021012严凯年产10万吨DOP设计(年产300天)1111021013朱凯年产10万吨DOP设计(年产300天)1111021019郭晓芳年产10万吨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1111021024王羽华年产10万吨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1111021025闫晖敏年产10万吨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1111021026张振宇年产10万吨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1111022001曹强年产10万吨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1111022002陈隐石有搅拌装置的夹套反应釜1111022003冯延申有搅拌装置的夹套反应釜1111022006刘景龙有搅拌装置的夹套反应釜1111022007陆道峰有搅拌装置的夹套反应釜1111022009武晓飞有搅拌装置的夹套反应釜1111022010刘书培年产8000t乙酸乙酯的工艺设计1111022011谭玲年产8000t乙酸乙酯的工艺设计1111022012王蓉年产8000t乙酸乙酯的工艺设计1113021003刘捷年产8000t乙酸乙酯的工艺设计1113021005王建华年产8000t乙酸乙酯的工艺设计1113021008赵应群年产5000吨柠檬酸发酵生物反应器的设计1113021009周呈年产5000吨柠檬酸发酵生物反应器的设计1113021010周琦年产5000吨柠檬酸发酵生物反应器的设计1113021011朱炫年产5000吨柠檬酸发酵生物反应器的设计1113021012陈宝兰年产5000吨柠檬酸发酵生物反应器的设计1113021013纪月红酸气吸收装置设计1113021017徐惠娟酸气吸收装置设计1113021020许文雅酸气吸收装置设计1113022001李畅宇酸气吸收装置设计1113022003王尚酸气吸收装置设计1113022004张勇发酵罐设计1113022005周洪宇发酵罐设计1113022006郭琳发酵罐设计1113022007刘欢贞发酵罐设计1113022008缪晓娟发酵罐设计附件2:课程设计题目设计题目1.年产10万吨DOP设计(年产300天)设计题目2.年产10万吨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1)年产成品AES:10万吨(2)成品AES含量:70%(3)硫的纯度:99.8%(4)SO2的转化率:97%(5)SO2的气浓:8%(6)年生产时间:300天设计题目3.有搅拌装置的夹套反应釜设计参数要求容器内夹套内工作压力,Mpa设计压力,Mpa0.70.9工作温度,℃设计温度,℃<110<140介质染料及有机溶剂冷却水或蒸汽全容积,m³3操作容积,m³ 2.4传热面积,m³7腐蚀情况微弱推荐材料Q235-A搅拌器型式浆式搅拌轴转速,r/min50轴功率,KW 1.4设计题目4.年产8000t乙酸乙酯的工艺设计(1)设计任务及条件乙酸乙酯酯化反应的化学式为: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A B R S原料中反应组分的质量比为:A:B:S=1:2:1.35,反应液的密度为1020Kg/m3,并假定在反应过程中不变。

盘管反应器课程设计

盘管反应器课程设计

盘管反应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盘管反应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2. 掌握盘管反应器内流体的流动特性、热量传递及反应过程;3. 学会盘管反应器的设计参数和操作条件对反应效果的影响。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化工生产中盘管反应器相关问题;2.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盘管反应器模拟和优化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能够独立完成盘管反应器的实验操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化学工程学科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3. 增强学生对化工生产中环保、安全等方面的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盘管反应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化学工程人才。

二、教学内容1. 盘管反应器的基本概念与分类:介绍盘管反应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分类,对应教材第3章第1节;2. 盘管反应器内的流体流动与传热:分析盘管反应器内流体的流动特性、热量传递过程,对应教材第3章第2节;3. 盘管反应器的设计与优化:讲解盘管反应器设计参数的选取、操作条件对反应效果的影响,以及计算机模拟与优化方法,对应教材第3章第3节;4. 盘管反应器的实验操作:介绍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以及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对应教材第3章第4节;5. 盘管反应器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分析实际生产案例,了解盘管反应器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及优化,对应教材第3章第5节。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共计10课时,第1-2课时学习盘管反应器的基本概念与分类;第3-4课时学习盘管反应器内的流体流动与传热;第5-6课时学习盘管反应器的设计与优化;第7-8课时进行盘管反应器的实验操作;第9-10课时分析盘管反应器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反应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反应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反应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反应器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如反应器类型、反应动力学和反应器设计等。

2. 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反应器的特点、适用范围及操作原理。

3.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模型和方程描述反应器内的物料平衡、能量平衡和反应动力学过程。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反应器化工原理分析实际化工生产过程中反应器的设计和优化能力。

2. 提高学生运用实验数据和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反应器化工原理在科研和工程应用中的最新进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化学反应工程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化学反应工程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性。

本课程针对高中化学年级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反应器化工原理的基本知识,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反应器基本概念:反应器类型、反应动力学、反应器设计原理。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一节- 内容安排:反应器分类及特点,反应动力学方程,反应器设计基本原理。

2. 常见反应器类型及其应用:釜式反应器、管式反应器、固定床反应器、流化床反应器。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二节- 内容安排:各类反应器的结构、操作原理、适用范围及优缺点。

3. 反应器数学模型与方程:物料平衡、能量平衡、反应动力学方程。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三节- 内容安排:建立反应器数学模型,推导物料平衡、能量平衡方程,探讨反应动力学在反应器设计中的应用。

4. 反应器设计与优化:反应器设计方法、优化策略。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四节- 内容安排:介绍反应器设计方法,分析影响反应器性能的因素,探讨优化策略。

5. 反应器实例分析:结合实际化工生产过程,分析反应器设计和操作。

课程设计反应器设计

课程设计反应器设计

课程设计反应器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反应器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反应器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掌握反应器的基本类型及特点;(2)理解反应器设计的基本原理;(3)熟悉反应器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4)了解反应器设计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

2.技能目标:(1)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反应器类型;(2)能够运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进行反应器设计;(3)具备分析和解决反应器运行过程中问题的能力;(4)能够撰写反应器设计报告。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反应器工程的兴趣和热情;(2)增强学生对化学工业的认识,提高其综合素质;(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自主探究的精神;(4)强化安全意识,使学生在设计反应器时能够充分考虑安全因素。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反应器的基本概念、类型及特点,反应器设计的基本原理,反应器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以及反应器设计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

具体安排如下:1.反应器的基本概念、类型及特点;2.反应器设计的基本原理;3.反应器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案例分析;4.反应器设计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5.反应器设计实践案例。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运用如下:1.讲授法:用于讲解反应器的基本概念、类型及特点,反应器设计的基本原理,反应器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以及反应器设计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2.讨论法:学生针对反应器设计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自主探究精神;3.案例分析法:分析化学工业中典型的反应器应用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反应器的设计和应用;4.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反应器设计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本课程将选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反应器设计原理》等;2.参考书:《反应器工程》、《化学反应工程》等;3.多媒体资料:相关视频、图片、动画等;4.实验设备:反应器模型、计算器等。

课程设计—反应器的设计

课程设计—反应器的设计

课程设计—反应器的设计日本宇部兴产公司是采用HSO工艺技术的最大己内酰胺生产商,现生产能力为365kt·a -1,占世界己内酰胺总生产能力的6.84%,生产装置分布在日本、西班牙和泰国。

该工艺技术成熟,投资小,操作简单,催化剂价廉易得,安全性好。

但主要缺点是:(1)原料液NH3·H2O和H2SO4消耗量大,在羟胺制备、环己酮肟化反应和贝克曼重排反应过程中均副产大量经济价值较低的(NH4)2SO4,每生产1t己内酰胺大约会副产4.5t(NH4)2SO4,副产(NH4)2SO4最多;(2)能耗(水、电、蒸汽)高,环境污染大,设备腐蚀严重,三废排放量大。

特别是(NH4)2SO4副产高限制了HSO工艺的发展。

1.3.2 SNIA工艺(甲苯法)意大利SNIA公司开发的SNIA工艺是唯一以甲苯为主要原料的己内酰胺生产工艺。

该工艺又称为甲苯法,是将甲苯氧化制得苯甲酸,加氢制得苯甲酸,接着与亚硝酰硫酸反应生成己内酰胺硫酸盐,己内酰胺硫酸盐再经水解得到己内酰胺。

在SNIA工艺制备己内酰胺中,含己内酰胺60%左右的酰胺油先经NH3·H2O苛化,然后经甲苯萃取、水萃取制成30%的己内酰胺水溶液。

己内酰胺水溶液经KMnO4氧化和过滤、三效蒸发、脱水浓缩、预蒸馏、NaOH处理和蒸馏、轻副产物蒸馏和精馏、重副产物蒸馏和精馏等精制过程,才能得到符合标准的纤维级己内酰胺成品。

1999年,中国石化石家庄化纤责任有限公司采用意大利SNIA公司甲苯法生产技术,耗资35亿元,建成一套生产能力为50kt·a -1的己内酰胺生产装置,2002年与中国石化科学研究院合作开发并应用非晶态镍催化剂引入苯甲酸加氢反应系统部分取代Pd/C催化剂以及己内酰胺水溶液加氢取代KMnO4工艺技术,将生产能力扩建到70kt·a -1。

尽管SNIA工艺为己内酰胺生产提供了新的原料路线,采用甲苯为原料,不经过环己酮肟直接生产己内酰胺,但酰胺化反应过程条件苛刻,收率较低,生成的副产物成分复杂,每生产1t己内酰胺副产3.8t(NH4)2SO4。

pfr反应器课程设计

pfr反应器课程设计

pfr反应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PFR反应器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特点;2. 掌握PFR反应器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及其优势;3. 学会运用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原理分析PFR反应器内反应过程;4. 掌握PFR反应器的设计计算方法。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中PFR反应器相关问题;2. 能够熟练使用相关软件或工具进行PFR反应器的设计和模拟;3. 能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PFR反应器的设计项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化工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其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4.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中化学选修课程,侧重于化工原理与实践。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PFR反应器相关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PFR反应器基本原理:流体流动与反应动力学的关联,反应器内浓度、温度和压力分布特点;2. PFR反应器结构与类型:轴对称PFR、非轴对称PFR、多级PFR等结构特点及适用场合;3. PFR反应器设计计算: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在PFR设计中的应用,反应器尺寸、流速、温度等参数的计算;4. PFR反应器应用案例:分析实际生产中PFR反应器的应用,如化工、医药、环保等领域;5. 相关软件及工具的使用:介绍常用化工设计软件及工具,如Aspen Plus、HYSYS等在PFR反应器设计和模拟中的应用;6. 实践项目:分组进行PFR反应器设计,从理论计算、模拟到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反应器的课程设计

反应器的课程设计

反应器的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反应器的基本概念、类型和原理,掌握反应器的设计和操作方法,培养学生对化学反应工程的认识和兴趣。

1.掌握反应器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原理。

2.了解不同类型反应器的结构和特点。

3.掌握反应器的操作条件和优化方法。

4.能够根据反应类型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反应器。

5.能够分析反应器的设计和操作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6.能够运用反应器原理进行化学反应工程的分析和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化学反应工程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3.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反应器的基本概念、类型和原理,反应器的设计和操作方法。

1.反应器的基本概念:反应器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2.反应器的类型:釜式反应器、管式反应器、固定床反应器、流动床反应器等。

3.反应器的基本原理:质量守恒、能量守恒、速率定律等。

4.反应器的设计:反应器尺寸、操作条件、催化剂选择等。

5.反应器的操作方法:温度控制、压力控制、液位控制等。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反应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和分析反应器的设计和操作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反应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反应器的运行原理和操作方法。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反应器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4.实验设备:配置齐全的实验设备,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反应器单元模拟课程设计

反应器单元模拟课程设计

反应器单元模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反应器单元的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型;2. 帮助学生理解反应器单元模拟的过程和方法;3. 引导学生掌握反应器单元操作参数对模拟结果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反应器单元模拟的能力;2.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模拟操作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化学工程学科的兴趣,增强其学习动力;2. 引导学生认识到反应器单元模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价值;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其在合作中共同成长。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核心课程,以实际反应器单元操作为背景,结合理论教学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和工程观念,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需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反应器单元基本原理:包括反应器类型、反应动力学、质量与能量守恒原理等;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一节2. 反应器数学模型:介绍连续搅拌釜反应器、管式反应器等常见反应器的数学模型;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二节3. 反应器模拟方法:阐述反应器模拟的常见方法,如稳态模拟、动态模拟等;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三节4. 反应器操作参数对模拟结果的影响:分析反应温度、压力、搅拌速度等操作参数对模拟结果的影响;教材章节:第二章第四节5. 计算机模拟软件应用:介绍Aspen Plus、HYSYS等模拟软件在反应器单元模拟中的应用;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一节6. 实际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反应器单元操作案例,使学生了解实际工程中的模拟过程;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二节7.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反应器单元模拟的实践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间歇式反应器课程设计

间歇式反应器课程设计

间歇式反应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间歇式反应器的基本原理与结构,掌握其工作过程及特点;2. 掌握间歇式反应器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及其优缺点;3. 学会运用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基本知识分析间歇式反应器中的反应过程。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间歇式反应器进行设计与计算,包括反应器体积、反应时间等参数的确定;2. 能够运用图表、数据和文字等形式对间歇式反应器运行结果进行有效表达和分析;3. 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合作学习的方法,探讨间歇式反应器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化学工程学科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精神;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倾听、交流、分享与合作;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化学反应器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的重要性。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化学工程学科的专业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间歇式反应器的基本理论、设计与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二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和实验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采用案例教学、实验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间歇式反应器原理:讲解间歇式反应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及分类,结合教材第二章第一节内容,重点分析不同类型的间歇式反应器特点。

2. 间歇式反应器设计与计算:根据教材第二章第二节,教授反应器体积、反应时间等参数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讲解。

- 反应器体积的计算;- 反应时间的确定;- 物料平衡与能量平衡分析。

3. 间歇式反应器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结合教材第二章第三节,介绍间歇式反应器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其优缺点。

4. 化学反应动力学在间歇式反应器中的应用:根据教材第二章第四节,讲解反应动力学在间歇式反应器设计中的应用,包括反应速率、反应级数等概念。

管道反应器课程设计

管道反应器课程设计

管道反应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管道反应器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结构特点;2. 掌握管道反应器内流体流动与传质的基本原理;3. 掌握管道反应器的设计方法及工艺参数的优化;4. 了解管道反应器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管道反应器在实际工程中的问题;2. 能够运用流体流动与传质原理,进行管道反应器的设计与优化;3. 能够运用文献检索、资料查阅等方法,获取与管道反应器相关的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化学工程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在团队中的沟通与协作能力;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化学反应器在绿色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程针对高中化学学科,结合学生年级特点,以实用性为导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管道反应器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设计与优化能力,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管道反应器基本概念:反应器分类、结构特点及其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一节2. 管道反应器内流体流动与传质:流体流动基本方程、传质方程及其在反应器设计中的应用;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二节3. 管道反应器设计方法:反应器设计原理、工艺参数优化方法及案例分析;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三节4. 管道反应器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典型工艺流程、反应器选型及操作条件优化;教材章节:第二章第四节5. 管道反应器发展趋势:绿色化工生产中的反应器技术、新型反应器研发动态;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五节本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以系统性、科学性为原则,结合教材章节进行组织。

教学大纲明确,内容包括基本概念、流体流动与传质、设计方法、应用及发展趋势,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管道反应器相关知识,为实际工程应用奠定基础。

教学进度安排合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反应器的结构课程设计

反应器的结构课程设计

反应器的结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反应器的基本结构组成,包括反应釜、加热器、冷却器、搅拌装置等关键部件。

2.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类型的反应器(如管式、釜式、固定床、流化床反应器)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

3. 学生能够解释反应器设计中涉及的主要参数,如反应速率、反应温度、压力、物质的流动性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具体化学反应过程,选择合适的反应器类型。

2. 学生能够运用反应器设计的相关知识,进行简单反应器的设计和计算。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或模拟操作,熟悉反应器操作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化学工程及反应器设计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使其在小组讨论和设计中学会倾听、交流、协作。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反应器的安全性和环境影响。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中化学选修课程,侧重于化学工程知识的应用,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工程思维。

学生特点: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实际应用问题具有好奇心。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等形式,深入理解反应器结构及其设计原理。

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指导,确保学生能够达成预定的学习目标。

二、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围绕反应器结构的设计原理和实践应用,依据课程目标,组织以下内容:1. 反应器基本结构介绍:讲解反应釜、加热器、冷却器、搅拌装置等关键部件的结构和功能,对应教材第3章第2节。

2. 不同类型反应器特点及适用范围:分析管式、釜式、固定床、流化床反应器的特点,举例说明各类反应器的适用场合,对应教材第3章第3节。

3. 反应器设计参数:介绍反应速率、反应温度、压力、物质的流动性等关键参数,阐述它们在反应器设计中的重要性,对应教材第3章第4节。

二甲苯催化氧化反应器课程设计

二甲苯催化氧化反应器课程设计

二甲苯催化氧化反应器课程设计一、引言催化氧化反应器是一种重要的化工设备,广泛应用于有机物氧化、有害气体净化等领域。

本次课程设计以二甲苯催化氧化反应器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设计和优化反应器结构参数,提高反应器的催化效率和稳定性。

二、二甲苯催化氧化反应机理二甲苯催化氧化反应是指将二甲苯与氧气在催化剂存在下发生氧化反应,产生二甲苯氢氧化物和二甲苯酚等产物。

常用的催化剂包括过渡金属氧化物、贵金属和分子筛等。

反应机理如下:2C8H10 + 15O2 → 2C8H8O + 2C8H10O + 15H2O其中,C8H10为二甲苯,O2为氧气,C8H8O为二甲苯氢氧化物,C8H10O为二甲苯酚。

三、二甲苯催化氧化反应器结构设计1. 反应器选型本次课程设计采用的反应器为固定床反应器,其优点是催化剂使用量少,反应效率高,但易发生堵塞和失活。

因此需要合理设计反应器结构,防止这些问题的发生。

2. 反应器结构参数反应器的结构参数包括反应器长度、直径、填料形状和大小等。

本次课程设计中,选择直径为50mm,长度为500mm的反应器,填料采用圆柱形分子筛。

4. 反应器操作条件反应器操作条件包括反应温度、气体流速和催化剂使用量等。

本次课程设计中,反应温度为280℃,气体流速为500mL/min,催化剂使用量为2g。

四、二甲苯催化氧化反应器性能测试与优化1. 性能测试通过实验对二甲苯催化氧化反应器进行性能测试,包括反应率、选择性和稳定性等指标。

实验结果表明,在本次课程设计的反应器操作条件下,反应率可达到90%,选择性达到95%,稳定性较好。

2. 优化设计为了提高反应器的催化效率和稳定性,本次课程设计采用了以下优化设计措施:(1)优化反应器填料:采用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分子筛填料进行比较实验,选择效果最佳的填料。

(2)优化催化剂种类和使用量:比较不同催化剂种类和使用量的效果,选择效果最佳的催化剂种类和使用量。

(3)优化反应器操作条件:在反应器温度、气体流速和催化剂使用量等方面进行微调,使反应器的催化效率和稳定性达到最佳状态。

课程设计己二酸反应器

课程设计己二酸反应器

课程设计己二酸反应器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己二酸反应器的基本原理、结构和操作方法。

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己二酸反应器进行化学实验,并能够分析实验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培养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己二酸反应器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掌握相关的实验技能,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学生也将能够通过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己二酸反应器的基本原理、结构和操作方法。

首先,将介绍己二酸反应器的原理,包括其反应机制和反应条件。

然后,将介绍己二酸反应器的结构,包括其各个组成部分和功能。

最后,将介绍己二酸反应器的操作方法,包括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具体的教学大纲如下:1.己二酸反应器原理介绍2.己二酸反应器结构介绍–各个组成部分3.己二酸反应器操作方法介绍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

首先,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传授己二酸反应器的基本原理和知识。

然后,通过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接着,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实际案例,巩固所学知识。

最后,通过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教材将提供己二酸反应器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参考书将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和案例分析。

多媒体资料将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实验设备将用于学生的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实验的乐趣。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

平时表现将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进行评估。

作业将根据学生的完成质量和及时性进行评估。

考试将包括笔试和实验操作两部分,以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实验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曲靖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2.5×104 吨正戊烷冷凝器的设计
姓 专 班
名: 业: 级:
樊秋霞 化学工程与工艺 20131331 王丽苹 2015 年 12 月
指 导 教 师: 日 期:
摘 要
本文主要以地下水和正戊烷为介质,按实际设计步骤依次进行热工计算、结 构设计和强度设计,并画出换热器的 CAD 结构图。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 对 换 热 器 的 概 念 、列 管 式 换 热 器 的 分 类 进 行 阐 述 ,了 解 管 壳 式 换 热 器 的 基 本 构 造和基本原理。 (2)通过查阅换热器设计相关标准得出的数据, 对列管式换热器进行设计, 具体操作步骤为: 流体流经的选择; 流体流速的选择; 流体两端温度的确定; 管子的规格和排列方法; 管程和壳程数的确定; 折流档板; 外壳直径的确定;主要附件;流体流动阻力(压力降)的计算等。 通过计算,采用单壳程双管程的列管式换热器,管长 4.5 米,管子根数为 78 根,采用正三角形排列,换热面积为 32m2。通过换热面积核算及流体阻力, 所选换热器合理。 关键词:正戊烷,换热器,定性温度,传热面积,对流传热系数
1 换热器简介
1.1 换热器的概念
换热器(Heat exchanger) ,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给冷流体,使流体温度 达到工艺流程规定的指标的热量交换设备,又称热交换器。
1.2 列管式换热器的分类
列管式换热器的型式主要依据换热器的管程与壳程流体的温度差来确定。 因 管束与壳体的温度不同会引起热膨胀程度的差异,若两流体的温度相差较大时, 可能由于热应力而引起管子弯曲或使管子从管板上拉脱, 因此必须考虑这种热膨 胀的影响。根据热补偿方法的不同,列管式换热器有以下几种型式。 (1)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见图 1-1)主要由壳体、管板、管束、封头、折流挡板、 接管等部件组成。 两端管板和壳体连接成一体, 具有结构简单和造价低廉的特点。 但是壳程不易检修和清洗,故较洁净且不易结垢的物料走壳程。固定管板式换热 器主要用于壳体和管束温差小,管外物料比较清洁,不易结垢的场合。
目 录
1 换热器简介................................................................................................................. 1 1.1 换热器的概念.......................................................................................................... 1 1.2 列管式换热器的分类.............................................................................................. 1 2 换热器任务设计书..................................................................................................... 3 3 工艺设计计算............................................................................................................. 3 3.1 设计方案的确定...................................................................................................... 3 3.2 确定物性参数.......................................................................................................... 3 3.3 计算热负荷和冷却水的流量.................................................................................. 4 3.4 计算两流体的平均传热温差.................................................................................. 4 3.5 估算传热面积.......................................................................................................... 6 3.5.1 总传热系数的初选............................................................................................... 6 3.5.2 传热面积的估算................................................................................................... 7 3.6 初选换热器的型号.................................................................................................. 7 3.6.1 管程数和传热管数............................................................................................... 7 3.6.2 确定管心距和相邻两管外壁间距....................................................................... 8 3.6.3 壳体的内径折流挡板........................................................................................... 8 4 换热器核算.............................................................................................................. 10 4.1 管程对流传热系数................................................................................................ 10 4.2 污垢热阻的选取及壁温的估算............................................................................ 11 4.3 壳程对流传热系数................................................................................................ 13 4.4 总传热系数........................................................................................................... 13 4.5 传热面积裕度........................................................................................................ 14 4.6 压力降的核算........................................................................................................ 15 4.6.1 管程阻力损失..................................................................................................... 15 4.6.2 壳程压力降......................................................................................................... 16 5 设计计算汇总表....................................................................................................... 18 参考文献...................................................................................................................... 19
3 工艺设计计算
3.1 设计方案的确定
本设计为正戊烷发生相变, 而冷却水不发生相变的传热过程,因水的对流传 热系数一般较大,且易结垢,故选择冷却水走换热器的管程,正戊烷走壳程。因 壳体和管束温差小,管外物料比较清洁,不易结垢,选用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
2
2 换热器任务设计书
设计题目:正戊烷冷凝器的设计 设计任务及操作处理: (1) 处理能力:2.5x104 吨/年 (2) 正戊烷冷凝温度为 51.7℃,冷凝液以饱和液体下冷凝器。 (3) 冷却介质:地下水,入口温度 20 ℃(或自选) ,出口温度(自选) 。 (4) 允许压力降:不大于 105Pa。 (5) 每年按 330 天计算,每天 24 小时连续运行。 (6) 设备形式:列管式换热器
图 1-3 浮头式换热器 1—壳盖 2—固定管板 3—隔板 4—浮头钩圈法兰 5—浮动管板 6—浮头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