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沉积物中磷形成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体沉积物中磷形成规律
1 引言
随着国家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的加大,太湖富营养化的治理逐见成效,对太湖富营养化的研
究也逐步由外源性的污染控制转移到对内源性污染的关注,但外源性污染的控制依然不容忽视.
太湖流域污染性工业已经得到一定控制,但流域内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仍未得到有效的控制,而这些污染物均通过入湖河流排入到太湖中.太湖流域内村镇级的河流特别是断头浜均与入湖河
流水系相通,而这些河流长期受到沿岸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和人畜废水的影响,蓄积了大量
的营养物质,底泥淤积严重,有些则形成黑臭河流,对下游河流及湖泊的水体生态系统构成重要
的影响;此外,这些河流平时成为环保部门监测和治理的盲点区域,第一手资料仍然十分匮乏,
因此,要从污染源头抓起,使外源性污染得到一定控制.
沉积物是磷等营养物质的重要蓄积库,既可作为“汇”收集来自上覆水体中沉降、颗粒物、
运输等多种途径带来的污染物;也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沉积物作为“源”将污染物再次释放
到上覆水体中,从而引起水体二次污染.因此,对深受外源性污染影响的村镇级的河流特别是断
头浜给予关注外,其河流的内源性污染也不容忽视.沉积物作为内源性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是
构成黑臭河流中重要的一部分.掌下浜(北段)是太滆南运河下游的自然支流之一,沿途与数条断
头浜相连,流域内由于农村居住分散,加上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有限,缺乏有效管理和技术处理能力,基本无完整的生活污水收集系统和处理设施,农村生活污水、农业退水直接排入现有排水沟
渠塘及河道,导致河流污染日益严重,加上河道沉积物中污染物含量高,严重影响了太湖水质.
同时,目前对湖泊、入湖河流、入湖河口、城市内河及湖泊的外源性污染控制的研究较多,但对
农村地区的黑臭河流、断头浜的沉积物污染状况从外源和内源两方面研究相对较少.
因此,笔者从太湖流域农村黑臭河流中选取掌下浜(北段)作为典型研究区域,分析河道沉积
物中磷形态的分布特征及相关性,从日益加重的外源性污染和不容忽视的内源性污染两方面给予
评价,以期为河流污染现状和治理及太湖富营养化防治提供基础数据.
2 研究区域及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掌下浜(北段)为太滆南运河下游的一条天然支流,全长约3 km,河段主要位于江苏省宜兴市周铁镇内,由北向南注入太滆南运河.河流两岸土地以农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为主,随着区域经济
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日益增长的生活污水和农业退水均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导致
河流污染日益严重.
2.2 采样点设置及样品采集
采样点的布设结合河流的特点,特别是农村村落分布及断头浜交汇处,从上游到下游共设13个采样点,样点具体布设如图 1所示.于2014年10月对掌下浜(北段)进行现场观测与采样,采
用口径为9 cm的柱状采样器(HYDROBIOS,德国)采集未经扰动的沉积物柱状样品,每个采样点均
随机采集3个样品,沉积物现场以5 cm分层,混匀后立即装入聚乙烯自封袋中,并同时运用有
机玻璃采水器采集相应点位距离水面30 cm深处的河水,一同放入冷藏箱中4 ℃保存,送往实验室处理.沉积物样品送至实验室后采用孔径1 cm的铁筛对底泥进行粗筛,以除去植物残体和贝类
等大颗粒物质,对筛过的底泥进行充分混匀,经冷冻干燥机(LABCONCO冻干机,美国)冻干后,玛瑙研钵充分研磨,过100目筛,放入玻璃瓶置于阴凉干燥处备用.采集的柱状沉积物均分为3层,即表层(0~5 cm)、中层(6~10 cm)、底层(11~15 cm).
图1 采样点位示意
2.3 理化指标测定
上覆水体指标包括总氮(TN)、总磷(TP),采样点位置及上覆水体部分理化指标如表 1所示.沉积物中磷形态分析采用欧洲标准测试测量组织提出的SMT(The St and ards,Measurements and Testing Programme)协议来进行沉积物的磷形态提取.SMT法将磷分为5种形态:总磷(TP)、无机磷(IP)、有机磷(OP)、氢氧化钠提取态磷(Fe/AlP)、盐酸提取态磷(CaP),具体步骤如图 2所示.磷形态的测定采用钼锑抗分光光度法.有机质含量以沉积物分别在105 ℃及450 ℃下灼烧所得烧失量(LOI)表示.
表1 采样点上覆水体部分理化指标
图2 沉积物磷形态分级和测定
2.4 数据分析
实验所有数据均为3次平行取得的平均值.采用Excel2013进行整理,使用SPSS 18.0和Origin 8.0进行数据分析和相关图件制作.使用SNK检验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p<0.05表示差异显著,p<0.01表示差异极显著).
3 结果与讨论
3.1 沉积物总磷和各组分磷的垂向分布特征
3.1.1 钙结合态磷(CaP)
CaP主要是与Ca结合的磷,是沉积物中较惰性的磷组分,也是一种难溶于水的化合物,它对湖水复磷贡献较小,常被认为是生物难利用性磷.CaP主要包括自生成因或生物成因的自生磷灰石磷,以及与自生碳酸钙共沉淀或外源输入的各种难溶性的磷酸钙矿物,如羟基磷灰石、过磷酸钙等.这些矿物在沉积物中稳定性很高,通常被认为是生物难利用磷,较难与活性磷成分进行形态
转化,因此,也不易在沉积剖面中进行上下层间的迁移,是沉积物早期成岩过程的最终产物之一.在人为磷输入量较高的湖区,沉积物中 CaP 的含量应该较高.
从图 3a中可以看出,各采样点沉积物中的Ca P含量在垂直剖面上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表层
含量最大值出现在S13号采样点处,平均含量达到2484.84 mg · kg-1;底层(10~15 cm处)最小
值出现在S2号采样处,平均含量达到392.73 mg · kg-1;在S10号采样点处含量降幅最大,表
层CaP平均含量达到2102.40 mg · kg-1,底层(10~15 cm处)达到581.73 mg · kg-1,下降幅度达到72.33%.在采样点S8和S13的沉积物中,CaP的相对含量最高,分别占测定TP的58.91%
和53.91%,也是沉积物中IP的主要组成部分(70.87%和67.87%).表层沉积物CaP含量高可能是
由于河流两岸以居民聚居区和农田为主,河水带入大量的农业灌溉用水和生活污水,农业灌溉用
水中含有大量的磷肥和未被利用的农药,加上动植物残骸随降雨径流带入河流,使得河流表层沉
积物CaP含量相对较高.随着沉积深度增加,CaP含量在垂直剖面上表现出下降的趋势,说明掌下浜(北段)短暂的沉积历史内,钙磷的转化不是沉积磷早期成岩作用的优势过程.此外,这也与已
有的一些研究结论并不相同.由于各研究采用的是不同的分级分离方法,得到的磷形态并不一致,导致结论不同也是可能的.从图 4可以看出,沉积物中CaP的平均含量占TP的比例达到57.13%,说明CaP构成了沉积物TP的主要部分,同时说明CaP是沉积物中主要的无机磷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