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学复习资料
舆论学复习提纲资料
《舆论学》复习提纲一、填空题1、梁启超《舆论之子与舆论之母》,中国第一篇专门探讨舆论的文章。
2、约翰-洛克,英国自由主义思想代表人物。
他将舆论与民主联系起来。
3、卢梭《社会契约论》受到洛克启发,西方近代系统研究舆论的第一人。
认为舆论分为“公意”和“众意”。
公意是人们最初结成共同体时候的协议、约定和意愿;公意永远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以公共利益作为基础。
4、1899年法国塔尔德的《舆论与公众》,人类历史上研究舆论学的首本专著。
5、1922年美国李普曼的《公众舆论》,标志着舆论学在西方开始成为独立学科门类。
6、舆论的八大要素:判断某种意见成为舆论的标志。
A主体:公众B客体:人物事物现象问题观念等等C自身: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D必要条件:舆论的数量(一致性程度);强烈程度;持续性影响E舆论的功能:影响舆论客体F质量:理智/非理智7、舆论的存在形态按照表露的方式和程度划分:显舆论、潜舆论和行为舆论8、舆论的表现形态:讯息形态的舆论、观念形态的舆论、艺术形态的舆论、畸变形态的舆论——谣言(流言,rumor)。
9、影响舆论形成的宏观因素:公众总体、舆论环境、舆论场、舆论波。
10、舆论波主要有四种方式:中心辐射律;遍地涌动律;两点呼应律;多渠道互补律。
11、舆论形成的标志:数量强烈程度持续时间对客体产生影响(关键)12、舆论生成的模式社会舆论的形成具有种种模式,归结起来可分为爆米花模式、风吹浪起模式、飘雪模式、瀑布模式和沉默的螺旋模式。
13、舆论的正功能主要体现为:诤言;社会褒扬;舆论监督。
14、舆论的负功能主要表现为:浮言、假话、谬理和谣言。
15、测量水平实际上是根据事物属性区分的数量化程度以及使用的相应尺度来加以区分的。
有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以及定比测量。
16、舆论测量的功能社会评价功能、决策参考功能、社会示范与社会沟通功能以及学术促进功能17、人类三种历时的引导类型:传统引导型、内部引导型、他人引导型。
新闻学与传播学:舆论学
新闻学与传播学:舆论学1、填空题()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首要任务,也是党和政府对新闻事业的期望和要求。
正确答案:舆论引导2、填空题舆论的功能主要表现为舆论的(),指导功能,沟通功能,监督功能。
正确答案:信息(江南博哥)功能3、单选不是按照传播科技手段将人类社会的历史划分的是().A.口头传播阶段B.体态传播阶段C.印刷传播阶段D.电子传播阶段正确答案:B4、填空题舆论引导方式需要做出调整,由过去的灌输式、指导式、居高临下的方式转变为()、谈心式、平等交流式。
正确答案:服务式5、单选根据著名的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5个层次,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A.发展需要B.生存需要C.社会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正确答案:D6、单选专制国家中舆论与权力的关系是()。
A.同时增强或减弱B.没有比例关系C.此长彼消,此强彼弱D.毫无关系正确答案:C7、填空题作为舆论客体的社会问题,主要有3个基本特点,即(),冲突与反常性,以及现实性。
正确答案:公共性8、判断题广告宣传所制造的消费者舆论必然会为企业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
正确答案:错9、填空题舆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不是固有的,是一定舆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不是固有的,是一定()的反映。
正确答案:社会存在10、判断题在舆论形成的一般过程中,权力机构与大众媒介对舆论形成的促成具有决定性作用,稍有偏差,后果严重。
正确答案:错11、单选下列是按舆论传播是否以媒介为载体为标准划分的是().A.媒介形态B.潜舆论C.显舆论D.行为舆论正确答案:A12、填空题日常生活道德舆论的特征有群体性、具有约束力、具有().正确答案:渗透性13、单选舆论是对社会现实的意见,总是来源于()。
A.我们自身的发展B.我们生活中的矛盾C.我们生活的现实社会D.我们的追求正确答案:C14、填空题舆论测量方法包括直观的舆论考察和科学的()两类.正确答案:民意测验15、问答题结合实际谈谈,舆论的媒介形态在对社会舆论的反映、引导及舆论监督的具体运作中还存在哪些问题?正确答案:(1)舆论媒介形态的歪曲媒介舆论的主要功用是代表民意,监督权力,维护公共利益。
舆论学复习资料(考题)
一、名词解释舆论:舆论是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
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份。
(陈力丹)沉默的螺旋:该理论是德国著名学者诺依曼提出的,理论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李普曼:李普曼是美国著名的记者、政论家、专栏作家,是传播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他的著作《公众舆论》是舆论学的奠基之作,曾被施拉姆认为是传播学的奠基之作,“拟态环境”和“刻板印象”是李普曼提出的两个著名概念,他是美国时代最伟大的新闻记者。
舆论监督:公众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传播媒介,行使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利,表达舆论、影响公共决策的一种社会现象。
舆论监督的对象是一切社会权力,其重点是权力组织和决策人物。
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是指群体中热衷于传播消息和表达意见的人,他们或是比同伴更多地接触媒介或消息源,并热衷于传播消息和表达意见的人,或者同时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他们的意见往往能左右周围的人。
内容分析:对媒介内容进行系统量化的研究,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
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包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
二、简答题1.舆论的基本要素?(1)舆论的主体:公众;(2)舆论的客体:现实社会以及各种现象、问题;(3)舆论自身: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4)舆论的数量;(5)舆论的强烈程度;(6)舆论的持续性;(7)舆论的功能表现:影响舆论客体;(8)舆论的质量:理智与非理智成分。
舆论学期末复习.doc
舆论学期末考试题型及分值:一、填空题(2'X5=10')范围:第二章舆论的属性与结构要求:填空即可(复习时细读教材)二、简答题(1O'X2=2O')范围:第二章舆论的属性与结构;第三章舆论的产生于生成模式要求:列出要点,稍作解释三、简述题(20'X 1=20')范围:出几个关键词或是几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要求:尽可能多写点儿四、写文章范围(二选一):A卷:新闻媒体与舆论的关系(包括新闻媒体的社会功能、舆论监督的意义)B卷:言论自由(阐明事实够不构成侵权,原告没必要诉诸法律程序-言论是可逆的;言论动辄诉诸法律,对社会的影响)要求:根据材料写文章,不可写成感想式或是牢骚式简述题:1、结合具体事例,谈谈正向舆论的功能正向舆论是指反映社会规律、维护绝大多数公众利益的共同意见。
正向舆论给人的活动提供正确的认识方向,具有真理性。
包括铮言、褒扬和曝光丑恶,构成人类主要的思维内容。
铮言是正向舆论的基本形式,是指那些真实、诚恳揭示事理的言论浄言的价值:①认识和改造世界;坚持真理②科学决策③道德建设④完善民主制度⑤推动历史进步褒扬是指宣扬好事和优秀人物,宣传正确的经验或理论褒扬的价值:①形成多数人的信念和价值观②弘扬道德力量,塑造公众精神③融合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2、结合具体事例,谈谈负向舆论的危害负向舆论是指违背真理、歪曲事物真相,蛊惑人心,形成负向舆论。
负向舆论常常被落伍的党派或别有用心的人所制造和利用,包括浮言、谬理和谣言。
浮言的含义:美言,美丽的空话浮言的公害:A.浮言的欺骗性,思想行为丧失理性;B.社会制约机制削弱,缺乏生机;C. 怂恿人的自满心理,听不得不同意见,批评的丧失;D.品评事物失去严肃性,形成吹嘘的风气谬理的含义:貌似有理谬理的危害性:A.混淆真理与错误的界限B.歪曲正确的理论C.培植社会偏见D.坚持错误、好斗的心态。
谣言的定义:无根之言的群体传播3、试论新闻、宣传和舆论之间的关系基本观点(个人归纳,仅供参考):(1)宣传和舆论的关系:宣传关注的是通过直接操纵社会暗示,来控制公众舆论和态度。
《舆论学》试题及答案
《舆论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舆论学研究的核心是()。
A. 个体心理B. 群体行为C. 社会结构D. 政治制度答案:B2. 舆论的形成过程不包括以下哪个阶段?A. 信息收集B. 意见形成C. 意见表达D. 意见反馈答案:D3. 在舆论学中,"议程设置"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卡尔·霍夫兰B. 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C. 沃尔特·李普曼D.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答案:B4. 舆论调查中,"抽样误差"是指()。
A. 样本与总体的差异B. 调查过程中的错误C. 样本大小的误差D. 样本选择的误差答案:D5. 舆论引导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A. 真实性原则B. 客观性原则C. 强制性原则D. 及时性原则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舆论学的研究方法包括()。
A. 实证研究B. 理论分析C. 历史研究D. 比较研究答案:ABCD2. 舆论的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A. 媒体B. 社会环境C. 个人心理D. 政治力量答案:ABCD3. 舆论学中,"沉默的螺旋"理论描述了()。
A. 少数意见的沉默B. 多数意见的压制C. 意见表达的自我审查D. 舆论的一致性答案:AC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舆论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答案:舆论学的研究对象是公众意见,研究内容包括舆论的形成机制、传播过程、影响因素以及舆论对社会行为和决策的影响。
2. 描述舆论调查的一般步骤。
答案:舆论调查的一般步骤包括确定研究目的、设计调查问卷、选择调查对象、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撰写报告。
3. 舆论引导的目的是什么?答案:舆论引导的目的是引导公众意见,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4. 举例说明舆论如何影响政策制定。
答案:舆论可以通过影响公众意见,进而影响政策制定者的认知和决策,使政策更加符合公众利益和期望。
舆论学教程知识点总结
舆论学教程知识点总结引言舆论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中传播、接受和形成观点或观念的学科,是传播学与社会学的交叉领域。
在现代社会,舆论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日益显著,因此舆论学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
本文将从舆论学的基本概念、舆论形成的过程、舆论引导的手段以及舆论管理的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和总结。
一、舆论学的基本概念1.1 舆论的定义舆论是指一定社会群体中对于某种事件、事物或观点所形成的一种公开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意见或评论。
舆论不仅仅是简单的观点表达,而且包括了对事件或事物的判断、评价和态度。
舆论是社会舆论活动的产物,是社会群体意见、看法和评论的集合。
1.2 舆论的特点舆论具有公开性、集中性、传染性和重构性等特点。
舆论是公开的,是指舆论是在特定的社会范围内公开展现的。
舆论具有集中性,是指舆论是社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对特定事件或事物的共同关注和评论。
舆论具有传染性,是指舆论具有影响他人观点的能力,能够在社会中迅速传播。
舆论具有重构性,是指舆论不断地受到新的信息和观点的影响而不断变化和重构。
1.3 舆论学的研究对象舆论学主要研究舆论的形成、传播和引导过程,以及舆论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舆论学不仅研究舆论的意见和观点,还关注舆论形成的社会背景、传播的媒介、引导的手段和管理的方法等。
二、舆论形成的过程2.1 舆论形成的社会背景舆论形成的社会背景包括社会环境、社会事件和社会群体等因素。
社会环境是指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条件。
社会事件是指引起社会群体关注和评论的具体事件或事物。
社会群体是指参与舆论形成的具体社会主体,包括政府、媒体、公众等。
2.2 舆论形成的传播媒介舆论形成的传播媒介包括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等,以及新型媒介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
传统媒体在舆论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是舆论传播的主要渠道。
新型媒介的出现改变了舆论传播的方式和规律,成为舆论形成的重要推动力量。
2.3 舆论形成的心理机制舆论形成的心理机制包括认知、情感和意愿等因素。
舆论学知识点总结
舆论学知识点总结一、舆论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1.1 舆论的概念与特征舆论可以被简单地理解为人们对于公共事件和议题的看法、态度和意见。
它具有广泛性、影响力、情绪性、动态性、多样性等诸多特征。
1.2 舆论传播的过程舆论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舆论的形成、传播和引导三个主要环节。
舆论的形成来自于社会事件的发生,也受到个体认知、社会交往、传媒报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而舆论的传播则通过各种传播渠道进行,包括传统媒体、新媒体、口碑传播等多种形式。
最后,舆论也可能会被政府、传媒、公共机构等引导和操控,以达到某种目的。
1.3 舆论建构的理论舆论建构理论强调了媒体和社会机构在舆论形成和传播中的作用。
它认为,媒体的报道和解释对于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不同的社会机构也通过舆论来构建自己的形象和权力。
1.4 舆论引导的理论舆论引导理论则关注了政府、传媒等权力机构对舆论的引导和操控。
在这一理论视角下,舆论甚至可以成为权力的延伸和工具,被用来达到某种目的。
二、舆论学的研究方法2.1 文献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是舆论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当前的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2.2 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则是通过设计问卷、访谈等调查工具,对大众的舆论态度和看法进行系统性的调查研究,从而揭示舆论的结构和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3 实证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是一种以数据为基础的研究方法,通过实证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可以验证理论假设,推动舆论学理论的发展。
2.4 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法是一种深入研究舆论现象的方法,通过对特定事件和场域的实地调查,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舆论的形成和传播过程。
2.5 实验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注重对某种因果关系的验证,通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可以揭示不同干预条件对舆论的影响。
三、舆论学的应用与发展3.1 政治舆论政治舆论是舆论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关注政治议题在公众中的传播和建构过程,以及政府和政治精英对舆论的引导和操控。
新闻专业舆论学复习资料
1舆论三要素:1舆论的客体—问题的规定性特点:公共性冲突性和反常性现实性2舆论的主体—公众的规定性特点:问题的相关性社会成员的主体性3舆论的存在形式—意见的规定性特点:集合性表层性2 舆论定义(无):公众的意见或言论3 舆论角色与功能:社会舆论在造成或转移社会风气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社会舆论反映人心的向背,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和局势的发展。
舆论对任何人都没有强制性,不能代替行政权力机关的发号施令。
4 舆论的形成过程(无):问题发生,舆论领袖的发现,意见的发生,事实与意见信息的传播,意见的互动与整合,舆论的形成。
5 突发性公共事危机件的形成机制:征兆期——爆发期——持续期——痊愈期潜伏期——初发期——持续期——消退期6 舆论的引导和监督:舆论引导概念:是要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把那些与己不同的舆论变成与己相同的舆论,使受众放弃不符合该传媒所主张的意见的意见,并进而引导受众的认识和行动。
靠“设置议程”来“引导”靠“沉默的螺旋”心理来“引导”甚至“控制”舆论监督概念:通过传媒对党务、政务的公开报道,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施政活动的报道和评论,以及对各类坏人坏事,特别是腐败行为、腐败分子的披露和批评。
7 媒体怎么发挥舆论引导,监督:引导:1、争取主动,迅速收集信息2、及时汇报,加强沟通协调3、统一口径,规范新闻发布4、滚动发布,准确把握角度5、收集舆情,关注网络动态监督:一、把握好“角度”:例如:政府腐败、社会丑恶二、把握好“宽度”:例如:南京冠生园制假卖假三、把握好“温度”:例如:明星绯闻8 我国目前舆论监督遭遇哪些障碍:一、有关舆论监督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党的有关舆论监督的政策规定都比较原则,抽象,缺乏操作性,另外也有不连贯不统一的问题。
二、舆论监督大多集中于乡以下基层机关、基层干部和社会生活方面的问题,涉及高级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和政治生活的甚少。
三、在舆论监督和批评报道中如何进一步把握事实和分寸的问题。
舆论学概论详细复习重点
舆论:舆论即公众的意见或言论。
其内涵是:①舆论是一种公众的意见;②这些意见涉及多数人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③表达这些意见的人们具有共同的兴趣或利益。
宣传:是一种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或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的传播实践活动。
诤言:实事求是地说出事实的真相,指出公共事务、公共政策存在的错误,并为克服错误提出正确的建议,就是诤言。
浮言:是指脱离实际的意见和动听的套话,又称美丽的空话,在社会舆论中具有普遍性,大都来自于会议上、报刊宣传中那些粉饰太平的不实之词。
流言:在人们之间相互传播的有关某种社会现实问题的不确切消息。
传播的方式一般是口头的、非正式的、非官方的。
民意:是人民对有关自身利益的社会问题所形成的一致意见,体现为人民的精神、愿望、和意志的总和,又称民心、公意、公共舆论、公论等,具有坚实的真理性。
它能够被民意检测的量度(60-70 %以上)所证实。
制造同意:就是利用宣传手段,制造种种假象表明大众赞同权力的统治与政策,诚心接受权势阶层的观点。
包括:突出报道;精英言论;意见“构造”;议程协商)话语权:广义而言,话语权是指公民在公共空间传播思想观点的自由。
简言之,就是说话权,即控制舆论的权力。
权利:权力是指改变个人或团体行为的能力。
权力的本质就是主体影响和制约自己或其他主体价值和资源的能力。
权力主体是占有或行使权力的个人或团体。
文化霸权:指一个阶级主宰另一个阶级的意识型态及文化,通过控制文化内容和建立重要习俗以统一意见来达到支配目的。
舆论一律:所谓舆论一律,是指整个社会只有当权者的声音,仅允许媒体对社会事务表达掌权者的观点,不准公开表达任何与权力话语对立的意见。
其危害有:扼杀理性;丧失经济;文化废弛;管理失衡。
爆米花模式:其产生的舆论带有突然爆发的意味,让人措手不及。
舆论在一两天之内出现,此前虽然存在重大舆论的征兆,但意识环境却是平静的。
风吹浪起模式:是舆论突发模式的一种。
在舆论凸显之前,社会没有任何议论,根本不存在相关意见。
《08257+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综合练习题九
舆论学原理复习试题有答案1.评价类媒介舆论是以媒介为中介,以()、访谈、调查等形式公开传播的意见形态。
()A、流言B、言论C、传说D、新闻【正确答案】:B2.():是指皇帝召集朝廷官员在朝廷议论国事,官员的议论供皇帝参考,皇帝根据议论对议者进行奖罚。
()A、早朝B、上朝C、朝议D、议朝【正确答案】:C3.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是我国()的基本形式()A、民主B、群众民主C、公众民主D、政治民主【正确答案】:D4.舆论的形态呈现三个阶段:潜舆论、显舆论和()()A、舆论B、言行舆论C、行动舆论D、行为舆论【正确答案】:D5.在舆论引导过程中,我们面对的对象,一是社会的(),二是舆论领袖。
()A、普通群众B、普通民众C、普通人民D、普通成员【正确答案】:D6.民意又称()、公意、公共舆论、公论等()A、民情B、公众意愿C、舆情D、民心【正确答案】:D7.荀子将民与君的关系,十分贴切地比喻为水与舟的关系,提出了“()”的理论。
()A、载舟覆舟B、泛爱众C、民不可与谋D、以德配天【正确答案】:A8.新闻舆论监督的方法:新闻批评、公众来信、以及()。
()A、信访B、暗访C、内参D、报告【正确答案】:C9.所谓(),是指面对一个公共问题,各种意见偏好、需求和评价所具有的人数各有多少。
()A、舆论分布B、舆论强度C、舆论导向D、舆论引导【正确答案】:A10.古典时代希腊的城邦政府是()的,城邦与其全体公民是一个概念,公民大会在古希腊的各城邦都是最重要的权力机构,城邦的一切重大问题必须由公民集体决定”。
()A、民主型B、参与型C、选举型D、强制型【正确答案】:B11.舆论学是研究社会公众的共同意见如何制约人类生活的一门()。
()A、科学B、学科C、课程D、科目【正确答案】:A12.这些社会问题或者是人们当前的现实利益、现实关系、()的某种冲突和反差所造成的,或者虽然问题本身以某种历史或未来的面貌出现,但跟现实的利益、关系和观念相关。
舆论学复习资料
1、舆论:是群体对于公共事务的意见表达方式。
这种表达不是抽象的议论,而是具有自身期望目标的社会意识的集合,舆论的期望目标往往扎根于群体自身的切身利益或兴趣之中。
舆论具有客观自在性。
2、舆论的共同点:(1)舆论不是官方的观点与意见。
(2)舆论是群体的行为,这种群体可以是集团、阶层、组织和地位相近的非组织群体。
(3)舆论所表达的意见都是针对某种事件、人物、现象和问题的,没有针对性的舆论是不存在的。
(4)舆论是通过自由表达和传播来实现的。
(5)舆论带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期望对于事态的发展给予一定影响。
3、舆论的不同表现形态:(1)根据舆论的强烈程度的不同,分为:潜舆论、显舆论和行为舆论。
(2)从舆论的表现形态方面,分为:讯息形态的舆论、观念形态的舆论、艺术形态的舆论和舆论的畸变形态。
(3)从舆论主体的行为方式角度,分为:社会传闻、会议讨论、理论争鸣、艺术鼓动和示威游行。
(4)从舆论传播是否以媒介为载体的标准,分为:媒介形态和现实形态。
4、饱和型舆论:是指舆论在某一点上和越过这一点后,外在信息的输入不再对舆论主体产生正向作用,而是引起主体的逆反心理。
5、舆论的现实形态:(1)议论;(2)艺术形态的舆论——民谣;(3)付诸行为的舆论——聚众;(4)舆论的畸变状态——流言;6、舆论的要素:外部要素:舆论的数量、质量、强度、持续性、功能性表达(对客体的影响)内部要素:舆论主体、客体、自身。
7、舆论的数量:即舆论的一致性程度。
是舆论形成的标志,是意见量度标准。
8、舆论的质量:指舆论包括的信念、情绪、态度、意见中的理智成分与非理智成分的比,即舆论的理性程度的高低。
9、舆论强度:是指舆论主体诉诸一致的坚定程度,表现为一定人数坚持何种意见,其态度的明朗指向。
舆论强度两个公式:P • T/ U=K (常数)(1)S® U (2)P (社会结构性压力)T (公众的关注热烈程度)U (社会心理承受力)K (常数)S (公众的舆论强度)(1 )表示:U 与P 和T 的乘积,呈正比例管理。
舆论学复习资料
舆论学复习资料舆论学(复习用)第一章中西比较视野下舆论含义的历史演变第一节舆论概念在中国的形成概说一、”舆论”一词的由来二、中国古代舆论的表现形态三、中国封建社会舆论的局限性第二节舆论概念在西方的形成概说1922年,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出版了《public opinion 》一书,标志着舆论学的体系初步形成。
第二章舆论学研究的代表人物及其学说第一节西方舆论学研究思潮1、古希腊奴隶民主制的贡献民主制鼓励和保护思想自由及表达自由的权利。
普罗塔哥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
”这里的”人”指的是一独立自主的个体,发现和肯定自主的个人的重要性,进而肯定个人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这是古希腊民主制的重要贡献。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不是”意见”,而是对事物本质的一种公共的和客观的认识,知识使我们摆脱了私见的束缚,成为真正能行独立判断的主体,因此,人的本质及主体性在于理性(知识)而非感性(意见)。
2、近代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人生而自由”,一个人抛弃了自由,便贬低了自己的存在。
超越个人与社会对立的办法是社会成员之间订立契约,即自己服从为自己制定的法律,这种法律不是出于个人意志而是集中体现各个人意志的公意,根本上是与个人的意志相一致。
3、近代英国思想家穆勒:1859年,穆勒出版《论自由》一书。
他总结了法国革命的经验和教训,提醒人们注意防止”多数人的暴虐”。
他担心,对自由的威胁现在并不来自政府,而是社会上多数人不能容忍非传统的见解,他们对持不同意见的少数人投以怀疑的目光,以人数上的优势压制和整肃少数人。
李普曼与《舆论学》:李普曼将柏拉图的思想引伸后,认为”我们就像这些囚犯一样,也只能看见媒介所反映的现实,而这些反映便是构成我们头脑中对现实的图象的基础”。
?《公共舆论季刊》现在成为美国舆论研究协会AAPOR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Public Opinion Research),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舆论学复习资料(考题)
一、名词解释舆论:舆论是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
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份。
(陈力丹)沉默的螺旋:该理论是德国著名学者诺依曼提出的,理论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李普曼:李普曼是美国著名的记者、政论家、专栏作家,是传播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他的著作《公众舆论》是舆论学的奠基之作,曾被施拉姆认为是传播学的奠基之作,“拟态环境”和“刻板印象”是李普曼提出的两个著名概念,他是美国时代最伟大的新闻记者。
舆论监督:公众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传播媒介,行使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利,表达舆论、影响公共决策的一种社会现象。
舆论监督的对象是一切社会权力,其重点是权力组织和决策人物。
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是指群体中热衷于传播消息和表达意见的人,他们或是比同伴更多地接触媒介或消息源,并热衷于传播消息和表达意见的人,或者同时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他们的意见往往能左右周围的人。
内容分析:对媒介内容进行系统量化的研究,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
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包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
二、简答题1.舆论的基本要素?(1)舆论的主体:公众;(2)舆论的客体:现实社会以及各种现象、问题;(3)舆论自身: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4)舆论的数量;(5)舆论的强烈程度;(6)舆论的持续性;(7)舆论的功能表现:影响舆论客体;(8)舆论的质量:理智与非理智成分。
《舆论学》统考复习资料
《舆论学》统考复习资料第一章舆论传播的源与流一、单选题。
1.(B)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
A.《礼记》B.《尚书》C.《老子》D.《尧典》2.(A)叙写了尧选贤能的情况,是原始社会政治生活的真实记录。
A.《尧典》B.《尚书》C.《孟子》D.《道德经》3.(C)是《尚书》中另一篇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献。
A.《尚书》B.《尧典》C.《洪范》D.《老子》4.原始社会中,作为人的个体意识尚未从(D)中分化出来。
A.个体意识B.群体意识C.公共意识D.集体意识二、多选题。
5.《尚书》记载了这一时期重要的(ABC)。
A.历史人物B.历史传学C.历史事件D.历史传学E.历史故事6.当社会处于动荡时期,就会出现保守与激进思想的(A)。
A.二元尖锐对立B.三元尖锐对立C.四元尖锐对立D.多元尖锐对立7.民本主义舆论传统源于(B)。
A.东周B.西周C.商代D.夏朝8.西周的政治思想代表人物是(C)。
A.孔子B.老子C.周公旦D.庄子9.轻言主义的主要代表是(D)。
A.儒家学派B.道家学派C.程朱理学D.法家学派10.(A)是法家思想体系的奠基者之一。
A.商鞅B.李悝C.韩非D.李斯11.《管子牧民》的中心思想是(ABCD)。
A.政之所在B.在顺民心C.政之所废D.在逆民心E.民心向背三、填空题。
12.由于原始舆论赖以产生的条件呈现出(初级的)、(不完善的)特征,所以,原始舆论尚处于(萌芽)状态。
13.主体意识的替代物——(巫术),实质指向人的(主题自我意识)。
14.政治大转变时期的到来,政治哲学思想呈现出“(百家争鸣)”之势,丰富的古典舆论思想也孕育其中。
15.诸子百家的政治思想中出现舆论思想的“(民本)”与“(轻言)”的二元分野也就不难理解了。
16.周公总结了夏、商灭亡的经验教训,明确提出了“(敬天保民)”“(以德配天)”的思想齐相管仲首次提出了“(民心)”的重要。
17.民本主义舆论观作为一种系统的政治思想是由(儒家)学派来完成的。
舆论学结业考试题及答案
舆论学结业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舆论的定义是什么?A. 公众意见B. 社会情绪C. 个人看法D. 政治立场答案:A2. 舆论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哪种机制?A. 法律机制B. 经济机制C. 社会机制D. 政治机制答案:C3. 舆论监督的主要功能是什么?A. 娱乐大众B. 引导舆论C. 维护社会秩序D. 促进社会公正答案:D4. 在舆论学中,"议程设置"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李普曼B. 麦克卢汉C. 科恩D. 舒尔茨答案:A5. 舆论领袖在舆论形成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A. 信息传播者B. 意见领袖C. 信息接收者D. 舆论制造者答案:B6. 舆论调查的主要方法是什么?A. 问卷调查B. 深度访谈C. 观察法D. 实验法答案:A7. 舆论的传播途径通常包括哪些?A. 传统媒体B. 社交媒体C. 口头传播D. 所有以上答案:D8. 舆论的负面影响可能包括哪些?A. 误导公众B. 引发恐慌C. 破坏社会稳定D. 所有以上答案:D9. 舆论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哪些?A. 舆论的形成机制B. 舆论的社会影响C. 舆论的传播途径D. 所有以上答案:D10. 舆论引导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塑造公众意见B. 维护社会秩序C. 促进社会和谐D. 所有以上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舆论的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A. 社会文化B. 政治环境C. 经济状况D. 科技发展答案:ABCD2. 舆论的功能主要包括哪些?A. 信息传递B. 社会控制C. 社会动员D. 社会整合答案:ABCD3. 舆论调查中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包括哪些?A. 问卷调查B. 深度访谈C. 焦点小组D. 内容分析答案:ABCD4. 舆论的传播特点包括哪些?A. 广泛性B. 快速性C. 互动性D. 多样性答案:ABCD5. 舆论引导的策略可能包括哪些?A. 正面宣传B. 舆论监督C. 舆论引导D. 舆论控制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舆论的双重性质。
舆论学答案复习
舆论学答案复习一:试比较关于舆论的各种定义的特点,自己总结舆论的概念和本质属性三种舆论的定义:1.舆论是显示社会整体知觉和集合意识、具有权威性的多数人共同意见。
(强调的是舆论对社会的知觉)2.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
3.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
(二三强调的是对某一具体对象的共同意见)注:三者都强调这种意见的“共同”特征。
性质: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和强烈态度的持续性。
舆论的定义: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
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成分。
二:舆论发展过程中一般呈现哪几种形态1.潜舆论(一种低水平的情绪化的舆论)2.显舆论(在一定范围内相当人数的公众以各种公开的形式表达的对舆论的态度,或是有外界刺激直接引起的,或是由情绪型潜舆论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转化而来)3.行为舆论(主要以行为式表达的舆论,包括语言、文字的综合性舆论,自发狂欢、游行示威等)三:试以你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或是在自己的身边碰到过的“多数人的暴政”一类事件为例,分析舆论在其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它又是如何起作用的?“多数人的暴政”是舆论的功能歪曲的一个表现,但也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具有舆论的相关作用:1.舆论信息功能,使信息迅速传播;2.舆论的指导功能,将矛头迅速指向过错方;3.舆论沟通即意见互动,过错方几个错误之处相关意见的叠加;4.监督作用,比如在“骂师门”之后形成的“尊师重教”主题会。
在事件发生后,受众在情绪激动甚至盲目的情况下,在意见领袖的带领下,几种相关意见互动融合后,形成一种共识,积极表达自身观点,甚至利用威胁恐吓等过激方式,产生“强凌弱”的现象,媒介真实代替社会真实。
四:舆论形成的一般过程包括哪些?1.问题、事件的产生引发议论;2.意见在舆论领袖带领下的互动与整合;3.权力机构、大众传媒促成舆论的形成。
舆论学考试题目和答案
舆论学考试题目和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舆论学的研究对象是()。
A. 舆论现象B. 传播媒介C. 公众心理D. 社会事件答案:A2. 舆论的形成过程不包括以下哪个阶段()。
A. 问题出现B. 意见形成C. 意见扩散D. 意见消失答案:D3. 舆论的构成要素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A. 舆论主体B. 舆论客体C. 舆论内容D. 舆论环境答案:D4. 舆论的功能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A. 信息功能B. 导向功能C. 决策功能D. 娱乐功能答案:D5. 舆论领袖在舆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不包括()。
A. 引导舆论B. 影响意见C. 传播信息D. 制造舆论答案:D6. 舆论监督的主要方式不包括()。
A. 媒体曝光B. 公众讨论C. 法律制裁D. 政策制定答案:D7. 舆论调查的方法不包括()。
A. 问卷调查B. 深度访谈C. 内容分析D. 实验研究答案:D8. 舆论引导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A. 真实性原则B. 客观性原则C. 及时性原则D. 随意性原则答案:D9. 舆论对决策的影响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A. 影响决策的制定B. 影响决策的执行C. 影响决策的评估D. 决定决策的成败答案:D10. 舆论学的研究方法不包括()。
A. 定量研究B. 定性研究C. 比较研究D. 历史研究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舆论的特点包括()。
A. 广泛性B. 多元性C. 一致性D. 时效性答案:ABD12. 舆论的形成机制包括()。
A. 问题识别B. 意见形成C. 意见扩散D. 意见反馈答案:ABCD13. 舆论的功能包括()。
A. 信息功能B. 导向功能C. 决策功能D. 调控功能答案:ABCD14. 舆论领袖的特征包括()。
A. 影响力B. 专业性C. 权威性D. 亲和力答案:ABCD15. 舆论监督的作用包括()。
A. 揭露问题B. 促进改革C. 维护正义D. 增强透明度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6. 舆论是公众意见的集合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舆论学(复习用)第一章中西比较视野下舆论含义的历史演变第一节舆论概念在中国的形成概说一、”舆论”一词的由来二、中国古代舆论的表现形态三、中国封建社会舆论的局限性第二节舆论概念在西方的形成概说1922年,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出版了《public opinion 》一书,标志着舆论学的体系初步形成。
第二章舆论学研究的代表人物及其学说第一节西方舆论学研究思潮1、古希腊奴隶民主制的贡献民主制鼓励和保护思想自由及表达自由的权利。
普罗塔哥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
”•这里的”人”指的是一独立自主的个体,发现和肯定自主的个人的重要性,进而肯定个人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这是古希腊民主制的重要贡献。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不是”意见”,而是对事物本质的一种公共的和客观的认识,知识使我们摆脱了私见的束缚,成为真正能行独立判断的主体,因此,人的本质及主体性在于理性(知识)而非感性(意见)。
2、近代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人生而自由”,一个人抛弃了自由,便贬低了自己的存在。
超越个人与社会对立的办法是社会成员之间订立契约,即自己服从为自己制定的法律,这种法律不是出于个人意志而是集中体现各个人意志的公意,根本上是与个人的意志相一致。
3、近代英国思想家穆勒:1859年,穆勒出版《论自由》一书。
他总结了法国革命的经验和教训,提醒人们注意防止”多数人的暴虐”。
他担心,对自由的威胁现在并不来自政府,而是社会上多数人不能容忍非传统的见解,他们对持不同意见的少数人投以怀疑的目光,以人数上的优势压制和整肃少数人。
李普曼与《舆论学》:李普曼将柏拉图的思想引伸后,认为”我们就像这些囚犯一样,也只能看见媒介所反映的现实,而这些反映便是构成我们头脑中对现实的图象的基础”。
•《公共舆论季刊》现在成为美国舆论研究协会AAPOR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Public Opinion Research),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第二节中国舆论学研究思潮一、梁启超的舆论思想1、什么是舆论:“舆论者,寻常人之所见及者也。
”“国民多数之意见。
”“非多数意思结合,不足以名舆论。
”强调了舆论的主体是平民大众,舆论具有多数性。
2、舆论有善恶之分:梁启超认为恶的舆论”或且一时极励大焉”,”不转瞬而灰飞烟灭”,”如是则舆论不为国家之福而反为病”。
他对恶的舆论痛心疾首,认为恶的舆论足以亡国。
3、主张各种意见自由争鸣:不同意见”针锋相对,丝丝入扣,孰是孰非,自然见个分晓”。
“思想束缚于一点不能自开生面”。
4、英雄借助舆论开创历史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其始也,当为舆论之敌”。
强调英雄人物揭露、摧毁旧观念。
第二阶段,“其继也,当为舆论之母”。
运用新舆论,提倡新思想,使英雄人物的真知灼见转化为大众的舆论。
第三阶段,“其终也,当为舆论之仆”。
英雄人物要尊重新舆论。
5、报刊具有反映舆论、制造舆论的功能首先,报刊能表达舆论、反映民意,是舆论的代言人。
报刊可以作为政府的耳目,政府要广开言路,保障舆论畅达。
其次,报刊直接掌握、行使着舆论监督政府的实权。
报馆“龚行监督政府之天职者也”。
二、林语堂的舆论思想第三章舆论的三要素•舆论的定义:•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
第一节舆论的客体——问题的规定性•任何舆论都必须存在舆论客体,即现实社会以及各种社会现象、问题。
•作为公众关注的对象,舆论的客体具有以下特点:一、公共性公共性是指超越个人和特定私人组织的特殊利益而追求社会共同利益。
1、与社会公共利益相关2、与社会关系与社会观念相关3、社会公共问题的转化二、冲突性和反常性舆论的客体通常是在变动过程中成为公众关注的对象。
社会实践与社会意识存在张力导致社会问题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一般地说,舆论客体不同程度地具有争议性。
三、现实性1、当前的现实性2、与历史相关的现实性“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意)克罗齐3、与未来相关的现实性第二节舆论的主体:公众的规定性这里的“公众”,指对于外部社会有一定的共同知觉,由于面临共同的社会问题和利益或出于共同的兴趣,具有相应的意见表达的集合体。
作为舆论主体的公众,具有两个主要标志:一、问题的相关性公众的构成是变动的,会随着某些社会现象的演变、某些共同兴趣的兴衰,不断重新组合。
二、社会成员的主体性指有自主意识,同时又有完全的行使社会行为能力、自我表达能力的人。
他们的意见确实是自己的意见,而不能是别人强迫他们表达的。
•各种社会团体、党派、学校、企业和政府机关等的宣传部门、公关部门,都不是舆论的主体,它们传播和表达代表自己组织的方针政策方面的信息。
组织中的成员与本来意义的自在的公众是有区别的。
第三节舆论的存在形式——意见的规定性一、意见的公开表达是舆论形成的基础意见(opinion)是可观察的对某些问题的言语反应。
舆论是以意见的形式存在,能够被人们感知。
opinion poll 民意测验作为舆论表现形式的意见具有两个特点:1 、集合性:舆论所表达出来的意见,不是个别人的意见,而是相当多的社会成员的意见集合;同时舆论不是一个单一化的意见,而是不同意见的集合。
2、表层性:一是指,公众面对社会公开表达意见,而不仅仅是内心活动,即舆论的公开性,可感知性,因此被称为”社会皮肤”。
二是指,从社会心理角度看,舆论意见居于社会心理的最表层,具体而活跃。
居于社会心理最深层的是价值观,相对稳定,居于社会心理中层的是态度。
•意见仅仅是舆论的表面现象,要研究舆论自身的形成和演变,就必须进一步分析公众的态度和价值观。
二、意见的基础是态度态度(attitude)是个体内在的心理倾向,无法直接被观察到,可以通过各种人为设计的量表(scale)间接推测出来。
例如社会距离量表态度本身实际上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是三种成分的复合体。
作为态度的外在体现,意见也相应包含三种成分。
三、态度的基础是图式•因为我们凭借图式(schema)将外部世界转变为可以理解认知的对象。
我们会自然地把个别刺激物放在一个预存的认知结构,即图式中去认识。
图式就是存在于记忆中的认知结构或知识结构。
第四章舆论的形成与状态标示一、舆论形成的六个阶段1、第一个阶段:问题的发生“潜问题”与”显问题”2、第二个阶段:舆论领袖的发现舆论领袖的第一个特征是消息灵通;“沉默的大众”舆论领袖的第二个特征是分析能力强;舆论领袖的第二个特征是具有人格魅力,不计个人得失。
•参见案例卡茨(Katz)《二级传播——对一种假设的最新报告》3、第三个阶段:意见的发生4、第四个阶段:事实与意见信息的传播5、第五个阶段:意见的互动与整合6、第六个阶段:舆论的形成第二节舆论的状态标示及其决策意义一、反映舆论状态的几个重要标示1、舆论分布定义及分布图。
(1)”J”形分布(2)双众数分布及其变体”W”分布众数mode是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体现(3)正态分布——钟形曲线与上述三种典型的舆论分布状态相对应的决策意义:(1)舆论“J”形分布的决策意义民意已经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决策者应当顺应民意,决策相对容易。
(2)舆论双众数分布的决策意义民意呈现出旗鼓相当的对立状态,舆论的整合程度还不够高,有待于进一步整合、发展。
两种不同的对策:一是延迟、拖延决策;二是模糊决策。
(3)舆论正态分布的决策意义大多数人持有中立意见,赞成或反对的人只占极少数。
决策者的决策应当是改良性质的,而不宜作出根本的、结构性变动的决策。
第五章舆论的引导和调控第一节传播的控制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舆论引导和调控的社会价值,以下分析主要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阐述。
一、关于事实信息的传播控制1、旧政策毛泽东提出的六字方针:”新闻、旧闻、不闻”。
在特定历史时期,”压”新闻究竟有何意义?其一,建国之初,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有必要降低信息传播带来的不可预测的舆论聚集,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风波。
其二,当时社会的信息环境比较封闭,有可能形成”舆论一律”的局面。
2、新情况新政策伴随突发性事件的日益增多,在各种媒介高度发展的今天,过去在形式上简单地进行封闭信息的做法难以达到对舆论的有效引导和调控,提高信息透明度成为媒体的必然选择。
•发挥媒体引导和调控舆论的作用,关键是要提高媒体自身的公信力。
二、关于意见信息的引导1、”一面说”一面说是指针对某一社会问题或新闻事件,传媒只报道单方面的意见信息,而对其他或反面意见不予披露。
2、“两面说”和“多面说”指在进行意见的传播时,不但要强调传播者自己的主张和观点,同时还要有意识、有计划的安排一些反对意见。
第二节对象和问题的控制一、对象的控制舆论引导面对的对象分为社会普通成员和舆论领袖。
舆论领袖的测量以及类型:默顿等提出地方型舆论领袖和世界型舆论领袖,他们接触媒介各有侧重。
二、问题的控制1、解决问题防止片面夸大舆论的作用,解决问题是根本。
2、转移热点第六章现代舆论测量的特点与功能•舆论测量又被称为”舆论调查”、”民意测验”或”民意调查”。
•现代舆论调查涉及多个学科,尤其统计学的概率理论与相关统计方法为舆论调查奠定了科学方法的基础。
第一节舆论测量的特点一、调查目的的推断性二、调查成本的经济性当总体规模增大时,必需的样本容量未必同其保持同样的增长速度。
三、调查操作的客观性从抽样方法的演进过程来看,访问员主观选择调查对象的自由程度越来越少。
第二节舆论测量的功能一、社会评价功能通过民意测验,公众的意见能够更加直接、迅速、有效地进入社会公共管理的”渠道”中。
这就是民意测验出现的最重要的社会意义,也是它最基本的社会功能。
二、社会沟通与社会示范功能1、社会沟通功能从个体层面来说,个体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依赖社会互动、社会沟通。
在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民意测验作为信息沟通的一种方式,能够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利益的主体之间进行社会沟通提供一个公共平台。
2、社会示范功能一个社会需要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维系社会团结和稳定,民意测验通过部分情况来推知社会总体的方式,来告知公众社会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是什么,这时,民意测验的结果对于社会公众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果,有助于人们认识和内化主流价值观。
第七章民意调查与精确新闻学1、精确新闻学的兴起精确新闻学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其标志是美国学者、新闻记者菲力浦·梅耶(Philip Meyer)1973年出版的一本专著。
•《精确新闻学——一个记者关于社会科学方法的介绍》Precision Journalism:A Reporter’s Introduction to Social Science Methods•从新闻学体系看,精确新闻学属于新闻业务研究的范畴,它部分地缓解了美国新闻院校中”绿眼罩”人和”卡方”人之间的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