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三维设计高中生物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3 稳态与环境 教师用书word版 一

合集下载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1章人体内环境稳态5教案.doc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1章人体内环境稳态5教案.doc
出示课本 “问题 探讨 ”中的血液生化 六项检查化验单。先 说明各检查项目与健 康状况的关系,然后 提问:
1.每种成分的参 考值(正常值)都有 一个变化范围,这说 明什么?
时补充。 机体对稳态 进行调节的 能力是有限 的,当外界环 境变化过于 剧烈,或人体 自身的调节 功能出现障 碍,内环境稳 态就会遭到 破坏。
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
调节机制。 内环境稳态遭破
坏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呢?
请同学列举几个 稳态失调的病例,说 明症状和危害。在同 学充分列举的基础 上,教师给予适度的 补充和修正。
为什么内环境稳 态失调后,会对机体 造成危害?引导学生 从细胞代谢需要的物 质和条件进行分析, 最后总结出:内环境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 生命活动的必要条 件。
满足代谢的需要。
学生体
内环境的成分和
验体温
作用是什么?
的相对
上次课结束前布
稳定情
置作业:按照课本上
况。
的要求完成 “体温的 学生汇报调 学生形
日变化规律 ”的调查。 查结果,回答 成获取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请同学汇报体温 调查的结果,并根据 调查结果回答下面的 问题:
1.同一个人在一 日内的体温变化有何 特点?
根据以上内容, 学生总结稳
引导学生总结稳态概 态概念。
念。
教师强调:( 1)
稳态不是恒定不变,
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
动态变化;( 2)这种 由学生边展
动态变化保持在一定 示、边讲解。
范围内。简要介绍稳
学生利
态概念的提出和发
用课件
展,并说明稳态概念
讲解,锻
已成为生命科学的一
炼表达
大基本概念。
能力,创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新人教必修三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新人教必修三

【分析】尿液不属于内环境,膀胱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3)人体剧烈运动后,由于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血浆pH明显降低。
(×)
【分析】正常人的血浆pH能够维持在7.35~7.45,不会因为无氧呼
吸产生乳酸而明显降低。
(4)外界环境变化不大时,机体一定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
【分析】外界环境变化不大,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发生障碍时,内 环境的稳态也会遭到破坏。
3.教材研习:
(1)(必修3 P3相关信息改编)夏令营活动中,不少同学的脚底磨出了
“水泡”,用针挑破后流出了一些近无色的液体,这些液体主要是
(
A.血浆 C.淋巴 B.组织液 D.细胞内液
)
【解析】选B。“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主要成分是水,还 有少量蛋白质及无机盐等,故B选项正确。
(2)(必修3 P5旁栏思考改编)生理盐水与血浆、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同,
)
【解析】选C。输卵管、胃属于外界环境,组织细胞内是细胞内液,
均不属于内环境,注射胰岛素是将胰岛素注射入组织液中。
5.下列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范畴的是( A.通过肝脏可增加或减少血糖含量 B.通过肺可按一定速率呼出CO2和吸入O2 C.肾把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 D.红骨髓源源不断地产生新的血细胞
必修3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考纲
三年16考 Ⅱ
高考指数:★★★★★
考情 稳态的生理意义
2014年(6考):新课标全国卷ⅠT3、T31,新课标全国卷ⅡT3, 三年 考题 山东T25,江苏T9,海南T27 2013年(6考):山东T24,江苏T19、T30,海南T17、T20,重
庆T7
2012年(4考):山东T25,江苏T3、T29,海南T12

【三维设计】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件 新人教必修3

【三维设计】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件 新人教必修3

(3)数量: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 作用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4)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5)能量转化: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最 终散失)。 (6)流动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7)散失途径:呼吸作用,包括各个营养级自身的呼吸 消耗以及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8)能量散失的形式:以热能形式散失。
B.500 kJ
C.400 kJ
D.100 kJ
解析:设丙的能量为x,经丙→丁→己→庚传递到庚的能量
为0.5 kJ,则需要丙0.5÷(10%)3=500(kJ),经丙→戌→庚
传递到庚的能量为0.5 kJ,则需要丙0.5÷(10%)2=50 (kJ),
即丙最少含500+50=550(kJ)的能量。
答案:A
图1
图2
[设误角度] 高考命题常从以下角度设置陷阱
(1)给定食物网(链),按照要求进行能量流动的有关 计算。
(2)根据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特点,确定食物链 (网)。
1.有一食物网如右图所示。如果能量
传递效率为10%,各条食物链传递
到庚的能量相等,则庚增加1 kJ的
能量,丙最少含多少能量
()
A.550 kJ
生态系统的组成及营养结构
1.生态系统成分的误区类型与特例
成分 理解误区
特例
所有的植物 ①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
生产 都是生产者, ②硝化细菌等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原
者 且生产者都 核生物也属于生产者
是植物
消费 动物都是消 秃鹫、蚯蚓、原生动物等以动植物残
者 费者
体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
分解 细菌都是分 硝化细菌和光合细菌是自养型,属于
目录
必修3 稳态与环境 第四单元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1章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2教案.doc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1章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2教案.doc
( 2)葡萄糖含量超标,血糖含量过 高可并发酮症酸中毒、糖尿病的心血管 合并症等。
( 3)甘油三脂超标,可引起高脂血 症,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2. 小结:内环境各种化学成分在不 断发生变化,体温、 PH、渗透压等理化 性质会不会也不断发生变化,内环境是 否会因此剧烈变动而对人体产生不利影 响?
( 1)引导学生根据内环境化学成分、体
温、 PH、渗透压的动态变化情况总结稳态概
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
系统协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 态。
【方法点拨】 从 4 个方面认识稳态概念 ①功能基础:机体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②结构基础: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 ③稳态实质:内环境化学成分和理化性
2. 小结:内环境的化学成分不是恒定不变,而是在
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 提示: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是稳定
的,而这种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 说明不同个体存在一定差异。
讨论 3. 从化验单上可以看出哪几种 成分超出正常范围?这可能会对人体造 成什么不利影响?
提示:( 1)肌酐含量超标,肌酐是 有毒的代谢废物,积累过多会影响健康。 这表明肾脏的排泄功能有障碍。
质的动态平衡;
④能力大小:有一定的限度。
强调:①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相对
恒定的一种动态变化; ②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一定范围
内。 ( 2)简要介绍稳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并说明稳态概念已成为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 概念,详细内容让学生参考教材中的“科学
史话”,进一步理解稳态这一必修 3 的核心概
念。
【典型例题的概念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 疫调节网络。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

【三维设计】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第一讲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名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三维设计】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第一讲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名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答案:(1)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2)下丘脑 蛋白质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3)肾小管、集 合管重吸收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减少其对下 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 (4)大脑皮层 (5)肾小 管和集合管病变,重吸收作用出了问题
5.解析:能够感受细胞外液透压的感受器位于下丘脑,一方面可将兴奋 传给大脑皮层,从而产生渴觉;另一方面可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 进行体液调节。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经下 丘脑—垂体束到达神经垂体后叶后释放出来。当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兴奋后,通过神经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到血液中,进行体液调节,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激素的化学本质 一般都是蛋白质。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进入血液,降低了细胞外 液的渗透压,从而减少其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人体产生各 种感觉的神经中枢都位于大脑皮层。如果一个人的血糖正常,说明其 血糖调节和激素分泌正常,在此状态下再出现尿糖,只能说明经肾小 球的滤过作用形成的原尿是正常的,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原尿中的葡萄 糖的重吸收作用出了问题。
学科特色要发掘 [需全面解读的 1 个高考热门图示] 强化训练 1.选 D 据图分析,乙表示组织液,甲表示血浆,丙表示淋巴液, 丁表示血细胞内液。逐项分析如下:当 2、6 受阻时,组织液中 液体不能进入血浆和淋巴,积聚过多引起组织水肿。组织液与 血浆之间可双向交换,组织液可进入淋巴,淋巴不能进入组织 液,血浆与血细胞内液间是双向交换。淋巴可进入血浆,淋巴 细胞可存在于淋巴和血浆中。O2 由红细胞运输,当丁表示红细 胞时,O2 浓度丁比甲中的高。
2.选 AB 内环境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其中血浆和组织液 可以相互转化,且少部分组织液经淋巴管重新回流到血浆。下 丘脑能分泌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肾 上腺素,促肾上腺素再促进肾上腺合成和分泌肾上腺素。如果 血液中该激素过多时会通过程中,肝糖原不可以转化成淀粉。在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可被分解者利用,但是分解者 的能量不会再流入生产者。

高考生物一轮教师用书 第4单元 第3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生物一轮教师用书 第4单元 第3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三讲生态环境的保护[教材知识问题化梳理]一、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人均耕地减少,粮食需求增加。

(2)自然资源被大量消耗。

(3)环境污染加剧等。

2.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1)继续控制人口增长。

(2)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3)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4)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5)推进生态农业。

二、关注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三、保护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1)构成⎩⎪⎨⎪⎧①范围:生物圈②组成:动物、植物、微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2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就地保护。

(2)易地保护。

(3)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进行保护。

(4)加强立法、执行和宣传教育。

[效果自评组合式设计]一、在小题集训中洞悉命题视角1.(2009·广东卷T13)目前气象预报中有“紫外线指数”的内容,提醒市民注意避免紫外线伤害。

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 )A.滥伐森林B.水体污染C.南极冰川融化D.臭氧层破坏答案:D2.(2010·上海卷T16)人类活动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以下措施中,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是( )A.大量引进外来物种,使当地生物群落中的物种更多样化B.禁止游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区,让生物自然繁衍C.把沼泽地改造成农田,种植多种农作物,增加经济收入D.在亚热带地区大面积种植速生桉树,以增加林木生长量答案:B二、在回顾教材图表中强化学科能力据某地哺乳动物和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回答下列问题:(1)据表分析,哺乳动物和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哺乳动物:偷猎和丧失栖息地,鸟类:丧失栖息地。

(2)据表中数据分析,应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答案:①加强立法、执行和宣传教育;②建立自然保护区。

1.人口增长与其他生物种群增长规律的关系(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人口可以看作一个种群,它同样具有种群的特征,其相互关系如下:(2)人口增长规律与其他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并不完全相同。

【三维设计】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第一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课件 必修3

【三维设计】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第一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课件 必修3

1.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A.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 B.合成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 C.丙酮酸的氧化分解 D.食物中的淀粉消化分解成葡萄糖
()
解析: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发生在体液免 疫过程中,发生的场所是内环境;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 的合成场所是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 在线粒体中;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分解成葡萄糖,是食物 的消化过程,场所是消化道,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 答案:A
体液调节占主导地位
[解析] 内环境稳态需要神经—体液—免疫网络的调节。 内环境渗透压、pH和温度等保持在适宜范围之内,为组织 细胞的正常代谢创造了条件,这种稳态遭到破坏后,酶就 不能正常发挥催化作用,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答案] D
本讲实验——探究生物体维持稳态的机制
1.实验原理 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 的pH变化,定性说明人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 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维持pH相对稳定的机制。
()
A.细胞间隙积聚液体
B.细胞不能接受氨基酸
C.细胞不能对脂肪进行分解
D.细胞外液Na+浓度是内液的12倍
解析:寄生虫寄生在淋巴管内,会造成淋巴回流受阻,从 而使细胞间隙的组织液单向渗入淋巴管内受阻、而在细胞 间隙积聚引起组织水肿。 答案:A
4.(2009·海南高考)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答案:A
注: 点击此图片进入“课时跟踪检测”
1.不同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不同
细胞名称 组织细胞 毛细血管壁细胞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血细胞 淋巴细胞和吞噬、组织液
血浆 淋巴、血浆
2.发生在内环境的生理过程举例总结 (1)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 (2)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3)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地结合。 (4)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1章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7教案.docx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1章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7教案.docx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1知识与技能:①说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②说出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历程。

②说出稳态调节机制现代观点。

1.2过程与方法:①分析归纳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②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态的机制。

1.3情感态度与价值:①体会到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②认同“科学在不断发展”这一观点。

③建立敢于质疑尊重事实,严谨、仔细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2. 教学重点/难点2.1教学重点:①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②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2.2教学难点:生物体维持pH稳定机制的实验操作3.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4. 标签教学过程问题探讨引入新课设问: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会发生变化吗?学生答:会。

设问: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会发生变剧烈化吗学生答:不会。

讲述:在进行常规体检时,通常要做血液生化六项的检查,以了解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是否正常。

右图是某人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

设问:为什么血浆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学生答:健康机体的生化指标一般都处于正常范围内。

点拨:血浆生化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机体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

健康机体的生化指标一般都处于正常范围内。

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势必影响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因此血浆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并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例如,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的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的活性最高,在血浆中的活性很低。

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时,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引起血浆中转氨酶活性升高。

设问:每种成分的参考值(即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学生答: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

点拨: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内环境的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不同个体存在一定差异。

设问:从化验单上可以看出那几种成分超出正常范围?这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什么不利影响?课件呈现: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

高三新高考生物人教版一轮课件必修3第一单元第1讲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高三新高考生物人教版一轮课件必修3第一单元第1讲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患者肺部
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肺部组织液增加(2020·山东等级考,T18C)
(√ )
(5)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
(√)
(6)Na+和Cl-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 )
(7)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肿胀
(√)
D.大量出汗有利于机体体温的稳定 解析:大量出汗可以增加机体的散热,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答案:D
5.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内环境 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包括养料和O2 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2)不存在于内环境的物质
2.明辨发生和不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
[练题点·全过关]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pH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肺气肿患者会因呼吸不畅,致使血浆的pH升高 B.人体绝大多数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离不开内环境 C.内环境的pH保持相对稳定与Na+和Cl-等无机盐有关 D.细胞向内环境释放的有机物,将不会再进入细胞
2.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
A.K+、血浆蛋白、淋巴因子
B.唾液淀粉酶、溶菌酶、抗利尿激素 C.CO2、解旋酶、Cl-、尿素 D.Ca2+、载体蛋白、神经递质 解析:内环境中含有各种离子、血浆蛋白、抗体、淋巴因子、葡萄糖、
激素、O2、CO2、各种代谢废物等成分;唾液淀粉酶分泌到消化道,不 是内环境的成分;解旋酶在细胞内使DNA双螺旋解开,不是内环境的
3.(2021 年 1 月新高考 8 省联考·重庆卷)下列有关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

生物必修三教师用书word版

生物必修三教师用书word版

生物3 必修稳态与环境教师教学用书致教师《稳态与环境》是高中生物课程的三个必修模块之一。

正如《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所指出的:“必修模块选择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

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

因此,必修模块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要搞好本模块的教学,首先应当深入理解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

一、学习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对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作了如下简明的概括:本模块“有助于学生认识发生在生物体内部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生命系统的稳态,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形成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部分对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本模块选取有关生命活动的调节与稳态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并为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成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奠定基础。

”分析课程标准的上述表述,结合“具体内容标准”和教材内容可以看出,本模块内容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都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

在知识教育方面的价值对于本模块在知识教育方面的价值,还需要将本模块与另外两个必修模块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必修模块“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这是课程标准对必修模块内容的知识教育价值所做的高度概括,它明确指出了在高中生物必修课中,学生的认知对象是生命系统──包括细胞、个体、群体、生态系统等各个层次;认知目标就是理解不同层次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3单元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3单元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三单元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第1讲生态系统的结构[考纲定位] 生态系统的结构(Ⅰ)一、生态系统的范围1.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范围:有大有小。

3.结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4.类型: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两大类。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

(2)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

(3)消费者:主要指动物。

(4)分解者: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

2.营养结构(1)食物链①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

②特点: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所处营养级不固定,食物链中一般不会超过5个营养级。

(2)食物网①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②形成原因:生态系统中,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而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

③功能: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④特点: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

(3)连线【提示】①—b—Ⅱ②—a—Ⅴ③—d—Ⅲ④—e—Ⅳ⑤—c—Ⅰ一、思考判断1.(2014·江苏高考)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2.(2014·海南高考)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

(×)【提示】土壤中的硝化细菌可利用土壤中的氨被氧化释放的化学能作为能量来源,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属于生产者。

3.(2012·海南高考改编)在水中,按蚊幼虫(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同时又被鱼类捕食,藻类属于生产者,孑孓和鱼类属于消费者。

(√)4.(2010·海南高考)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水稻田中养鸭,利用鸭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鸭粪用作肥料。

其中杂草和水稻是生产者。

2019三维设计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必修3 第四单元 第二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

2019三维设计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必修3 第四单元 第二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
(2)图乙中代表生产者的是 A ,代表消费者的是 B、D ,代表分 解者的是 E ,代表大气中 CO2 的是 C 。
(3)图丙中,代表生产者的是 E ,代表消费者的是 B、D、F , 代表分解者的是 C ,代表大气中 CO2 的是 A 。
对点落实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和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的模式图的 描述中,正确的是 ( )
(4)TS 表示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围成的面积,可作为总稳 定性的定量指标,这一面积越大,说明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 越低。
探究
以实验为途径——追根溯源· 理解更深
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1.实验原理
(1)生态缸中必须包括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特别需要注意必 须有足够的分解者。
(2)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必须能够进行物 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物之间要有合适的食物链结构,生 物的数量不宜过多。
2.(2018· 潍坊统考)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B.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C.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完成生态系统碳循环 D.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
解析: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物质是能量流 动的载体, 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被生物群 落反复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将 CO2 中的碳转化为有机物 中的碳,只是碳循环的一部分,并没有完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食
复力稳定性越 弱 。
(4)TS 表示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围成的面积, TS 值越大说明生 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 低 。
对点落实
4.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同时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 (a)后,其结构 和功能的曲线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由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必修三第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共38张PPT)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必修三第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共38张PPT)
②淋巴循环有回收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的作用。
四、内环境生理过程与细胞内、外生理过程比较 (1)不属于内环境中生理过程
①细胞内呼吸作用各阶段发生的过程 ②细胞内蛋白质、神经递质、激素等物质的合成过程 ③消化道等外部环境所发生的淀粉、脂质、蛋白质的消化水
解过程
(2)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
①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

废物、食物残渣

食物


营养
循 营养
系 物质
物质


空气 呼 O2 系 O2

气体 系 CO2 统
CO2

代谢终产物
代谢终产物
O2
细 营养物质
胞 代谢终产物CO2
泌尿系统
尿液


汗液
外机体内各器官、系统为什么能协调一致呢外?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和器官:
①消化系统: 消化吸收营养物质进入内环境,排出 少量水、盐。
织外液液 。 和组织
细胞
血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血管中
红细胞白 血浆中含有 都属于 细胞血小 较多的 细__胞__外__液_,是

_蛋__白__质___, 细胞直接生活
组织液 淋巴
组织间隙 组织细胞
淋巴管 淋巴细胞 吞噬细胞
而组织液和 内环境,三者
淋巴中蛋白 基本成分
质很少。 _相__近_
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反映生命起源于海洋。
稳态的生理意义
思考:1、人的体温升高时为什么会患病?
(酶促内反应环受阻境,代稳谢紊态乱。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 的必要条件。 2、当血液中钙的含量过低或过高时,会有什么现象?

【三维设计】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种群和群落名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三维设计】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种群和群落名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种群存活曲线与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 超链接 [—典—型—图—示—] ——————————[课—件—展—示更—直—观—见—课—件—光盘—] —————————————————————————
[信息解读] (1)图1表示种群三种存活曲线: Ⅰ型曲线:幼年期死亡率低,老年期死亡率高,即绝大多 数个体都能活到生理年龄,如人类和其他一些大型哺乳动物。 Ⅱ型曲线:种群各年龄段死亡率基本相同,如小型哺乳动 物等。 Ⅲ型曲线:幼年时期死亡率较高,但一旦到达某一年龄, 死亡率就较低且稳定,如鱼类等。 (2)图2表示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图中A、B、C、D所对应 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
(3)年龄组成:
①写出图中各年龄组成的类型。 A: 增长型 ,B: 稳定型 ,C: 衰退型 。
②根据上图分析各年龄结构类型的特点以及种群密度 变化的趋势。
类型 A B C
各年龄分布 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
各年龄个体比例适中 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种群密度变化趋势 _增__大___
基本不变 _减__小___
(1)“J”形曲线受②数其学他公生式物:制N约t=,N气oλ候t适宜,没有敌害
③特点:增长率保持不变 ,

增长速率
不断加快
①产生原因:自然界的 资源和空间 是有限的 ②特点:种群增长速率 先增大后减小 , (2)“S”形曲线种群增长率不断减小
③件K下值所:能又长称期环维境持容的纳种量群最,大一数定量环境条
2.(2011·浙江高考)下表是调查某野山羊种群生存状况的原
始数据。若把表中数据转换为种群存活曲线图并进行分
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年龄(年)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必修3全册学案设计教学备课参考

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必修3全册学案设计教学备课参考

第1讲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课标要求核心素养1.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高等动物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2.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3.简述机体通过呼吸、消化、循环和泌尿等系统参与内、外环境间的物质交换4.以血糖、体温、pH和渗透压等为例,阐明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以保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5.举例说明机体不同器官、系统协调统一地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1.内环境的组成成分间通过物质交换实现稳态(生命观念) 2.结合内环境的成分与理化性质稳定的实例得出结论(科学思维)3.通过总结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形成关注人体健康的态度(社会责任)考点一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1.体液及内环境的组成(1)写出图中标号代表的内容①血浆,②组织液,③淋巴,④细胞外液,⑤2/3。

(2)a端若为动脉的上端,则a处的氧分压要高于b处的,a处的营养物质含量高于b处的,b处的CO2和代谢废物含量均高于a处的。

(3)请用数字和箭头表示如图中①②③三种体液的关系:。

(4)毛细淋巴管末端是闭合的;毛细血管末端是开放的。

2.内环境的成分(1)血浆的主要成分(2)与血浆相比,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的含量很少。

3.不同组织细胞所生活的内环境细胞类型生活的内环境绝大多数细胞组织液红细胞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4.(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1)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2)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人教版必修 3 P3“相关信息”)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甚至“血泡”。

“水泡”和“血泡”的主要成分完全相同吗?请说明理由。

【三维设计】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名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三维设计】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名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2)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①营养成分:氧气、水、无机盐、葡萄糖、甘油、脂 肪酸等。 ②代谢产物:激素、维生素、抗体、组织胺、神经递 质等。 ③代谢废物:二氧化碳、尿素等。 (3)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血红蛋白(红细胞内)、载 体蛋白和过氧化氢酶等各种胞内酶,消化液、尿液等属于 外界环境的溶液。
[设误角度] 高考命题常从以下角度设置陷阱
胞质基质中。
答案:A
2.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⑤进入胃中的牛奶 ⑥口服的抗菌药物 ⑦肌肉注射的
青霉素
A.②③⑦
B.①②③⑦
C.①②③⑦
D.①②③⑥⑦
解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只有②③⑦符合题 意;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血细胞不属于内环 境的组成成分;递质小泡在神经细胞内;消化道、呼吸 道、泌尿道和生殖道(如输卵管)是人体的外环境,故⑤ ⑥对应的场所都属于人体的外环境。 答案:A
[联前系后] —————————————————————————
发生在内环境的生理过程 (1)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 (2)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3)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地结合。 (4)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
[效果自评组合式设计]
一、在小题集训中洞悉命题视角 1.判断有关内环境叙述的正误。
(1)人体的内环境即指体液(2008·全国卷Ⅱ、T2D)( × ) (2)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没有影响
(2012·海南卷T12D)( × ) (3)血浆中的 HCO-3 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讲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基础知识·系统化]知识点一 人体的内环境1.体液的组成(将“”中的内容补充完整)2.内环境的成分、性质及作用知识点二内环境的稳态[基本技能·问题化]1.据图回答有关内环境的问题(1)写出图中标号代表的内容:①血浆,②组织液,③淋巴,④细胞外液,⑤细胞内液,⑥体液。

(2)连线下列几种细胞所生活的具体内环境:(3)选择属于内环境成分的序号填空:①血红蛋白②尿素③CO2④麦芽糖⑤激素⑥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⑦氨基酸⑧抗体⑨载体⑩消化酶⑪神经递质⑫淋巴因子⑬受体以上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②③⑤⑦⑧⑪⑫。

2.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直接相关的结构是:[d]皮肤、[a]消化系统、[b]呼吸系统、[c]泌尿系统、[e]循环系统。

(填图中字母及其名称)(3)对内环境的稳态起调节作用的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考点一内环境的组成1.熟记血浆、组织液、淋巴的异同2.正确区分存在和不存在于内环境的物质(1)存在于内环境的物质:(2)不存在于内环境的物质:3.明辨发生和不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对点落实]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膀胱上皮细胞生活的直接内环境是尿液和组织液(×)(2)与血浆和淋巴相比,组织液中含有更多的蛋白质(×)(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无机盐的含量有关,特别是Na+和Cl-,与蛋白质的含量无关(×)(4)人在剧烈运动时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5)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2.(2018·厦门质检)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A.K+、血红蛋白、淋巴因子B.唾液淀粉酶、溶菌酶、抗利尿激素C.CO2、维生素、尿素D.Ca2+、载体蛋白、乙酰胆碱解析:选C内环境中含有多种离子、血浆蛋白、抗体、淋巴因子、葡萄糖、维生素、激素、O2、CO2及各种代谢废物等成分;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唾液淀粉酶分泌到消化道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是内环境的成分;乙酰胆碱属于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可通过胞吐释放到组织液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3.(2018·武汉调研)在人体的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A.RNA聚合酶与特定的位点结合,并转录形成信使RNAB.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C.丙酮酸氧化分解形成CO2和H2OD.食物中的淀粉经过消化分解形成葡萄糖解析:选B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属于体液免疫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RNA聚合酶与特定的位点结合,并转录形成mRNA的过程发生在细胞内部,不发生在人体的内环境中;丙酮酸氧化分解形成CO2和H2O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中,不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食物中的淀粉经过消化分解形成葡萄糖的过程发生在消化道中,消化道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不属于人体的内环境。

[典型图示]体液各部分相互转化的模型图[问题设计]1.图1中A、B、C为细胞或结构,a、b、c、d为液体。

(1)B、C分别为什么结构?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提示:B是毛细血管,C是毛细淋巴管。

毛细血管两端都是开放的,一端连着动脉,另一端连着静脉;毛细淋巴管只有一端是开放的,起始端是盲端。

(2)a、b、c、d分别为什么液体?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提示:a、b、c、d分别为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组织细胞内的液体为细胞内液,组织细胞间的液体为组织液,毛细血管内的液体为血浆,毛细淋巴管内的液体为淋巴。

2.图2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体液的哪一部分?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提示:甲、乙、丙、丁分别代表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和淋巴。

细胞内液和组织液之间、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可进行物质交换,因此都是双向箭头。

组织液可以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因此,组织液→淋巴→血浆是单向箭头。

[对点落实]4.(2018·盘锦月考)下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④组成的B.②中含激素、血红蛋白、乳酸、CO2等物质C.血浆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②→③→④D.若该组织为胰岛,则进食后短时间内左侧血液中胰岛素的含量低于右侧解析:选C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淋巴、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组成的;血红蛋白属于红细胞中的物质,不应存在于血浆中;血浆②中的氧先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③,再经细胞膜进入细胞内液④;进食后短时间内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所以血液由右向左流经胰岛后胰岛素含量会升高。

5.下列与正常人体内环境有关的说法,较为严谨的是()A.细胞外各种离子的量与环境容纳量(K值)一样恒定不变B.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中能与细胞内液直接交换物质的是组织液C.内环境中各种激素的含量均有一个正常的范围D.大量饮水会抑制垂体细胞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解析:选C正常情况下,细胞外的内环境中各种离子的量在某一范围内波动,环境容纳量(K值)也是波动的;组织液、血浆和淋巴都能与相应部位的细胞内液直接交换物质;激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因此内环境中各种激素的含量均有一个正常的范围;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经垂体细胞释放的。

考点二内环境的稳态1.熟记内环境稳态的五个方面2.明确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与内环境稳态的联系[对点落实]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2)健康人内环境能保持稳态,内环境保持稳态时,人体一定健康(×)(3)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4)当内环境稳态遭受破坏后,一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B.稳态的维持是通过各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C.pH和温度的稳定,给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了条件D.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无关解析:选D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酶发挥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故pH和温度的稳定给酶正常发挥作用创造了条件。

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和外来病原微生物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人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对点落实]3.关于人体内环境中酸碱度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体血浆pH通常保持在7.35~7.45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PO-4/HPO2-4构成的缓冲体系C.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D.血液中CO2过多会刺激神经中枢,促进呼吸运动将CO2排出体外解析:选B人体血液的pH一般在7.35~7.45。

内环境的pH主要由H2CO3和HCO-3来维持,乳酸过多时会与血液中的缓冲物质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然后H2CO3分解成CO2和水,排出体外。

4.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液pH通常维持在7.35~7.45,其变化不大的原因是()①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经肾脏随尿液排出体外④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A.①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⑤解析:选C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

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运动的神经中枢,促进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使血浆pH变化不大;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会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经肾脏随尿液排出,使血浆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归纳拓展]人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1)维持的因素: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如NaHCO3/H2CO3、NaH2PO4/Na2HPO4等。

(2)维持机制: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浆后,可以和缓冲物质发生反应,反应产物可以通过肺或肾脏排出体外,从而使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以H2CO3/NaHCO3缓冲对为例)。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失调会危及人体健康。

健康生活是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也是高考命题的切入点之一。

[对点落实]5.下列稳态失调与相应疾病间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尿毒症——尿素等代谢废物在体内积累B.高原反应——机体散热受阻,致使散热量小于产热量C.中暑——机体丢失大量水和无机盐,导致水盐平衡失调D.感冒发烧,食欲不振——体温过高,酶活性过高解析:选A高原反应是由于血氧过低导致机体缺氧所致;中暑时机体散热受阻,致使散热量小于产热量,从而使体温升高;感冒发烧,食欲不振的原因是体温过高,消化酶活性降低。

6.乳酸中毒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为病人补充碱制剂或者胰岛素,以降低血液中乳酸的含量及提高血液的pH,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碱制剂可选用NaHCO3、Na2HPO4B.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乳酸和二氧化碳C.患者补充胰岛素的主要目的是降低血糖的浓度D.人体中出现乳酸中毒症状,表明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解析:选B NaHCO3、Na2HPO4可以与乳酸反应;无氧条件下,丙酮酸在人体细胞质基质中转变为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高,补充胰岛素可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达到降血糖的目的;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稳态失衡。

7.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A.淋巴管阻塞引起水肿B.血浆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C.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D.禽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后引起机体发热解析:选C淋巴循环是对血液循环的补充,淋巴管阻塞,组织液不能顺利经淋巴循环返回血浆,从而使组织液积累,引起水肿;血浆中钙盐过多,钙盐稳态失调,会引起肌无力;腹泻会引起体液中水和无机盐的大量丢失,不会引起蛋白质的大量丢失;禽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后引起机体发热,说明体温失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