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专题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专题期末模拟
试题及答案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教育心理专题》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如果不色盲是显性特征,色盲是隐性特征,则下面哪一项表达意味着个体将是色盲。
(D)A、WW B、Ww C、 Ww D、ww
2、用H2O表示水,属于布鲁纳提出的哪一种心理表征方式(D)
A、动作表征
B、映象表征
C、命题表征
D、符号表征
3、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心理学家是(C)
A、皮亚杰
B、布鲁纳
C、维果茨基
D、巴莆洛夫
4、华生等做的“小阿尔伯特案例”说明( C )的问题。
A、条件性免疫反应
B、条件性味觉厌恶
C、条件性情绪反应
D、系统脱敏
5、在以下四种强化方式中,少一次行为就得不到强化的是(A)
A、固定比率强化
B、可变比率强化
C、固定时距强化
D、可变时距强化
6、(B)的猴子找香蕉实验表明有机体通过学习可以形成期望。
A、柯勒
B、廷克利泡夫
C、托尔曼
D、班杜拉
7、以下属于程序性知识表征方式的是(D)
A、图式
B、命题
C、意象
D、产生式
8、“男”和“女”属于(A)
A、名义分数
B、顺序分数
C、区间分数
D、比率分数
9、C—类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又称为(C)
A、最小基本行为目标
B、行为发展目标
C、非行为发展目标
D、以上都不是
10、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业心理负担,人们试图用一新编短测验来取代一个长测验,研究表明这两个测验的相关程度不错,这说明这个短测验的(D)好
A、信度
B、表面效度
C、内容效度
D、一致性效度
1.有资料表明西方直到()世纪还认为儿童就是“小大人”
B17C18D19
2.“一两遗传比一吨环境还重”的是()代表观点
A.斯腾B鲁克森伯格C华生D霍尔
3.“发现学习”的概念是()提出来的。
A.皮亚杰B布鲁纳C维果茨基D柯尔伯格
4.相互性观点采择属于塞尔曼说的儿童观点采择发展的()
A.阶段1B阶段2C阶段3D阶段4
5.在经典条件作用程序里,UR表示()
A.无条件刺激B无条件反应C条件刺激D条件反应
6.桑代克在一项实验里划了3000条线段,结果表明()。
A.重复促进成绩B重复比反馈更重要C重复比反馈同等重要D反馈比重复更重要
7.提出“心理地图”概念的是()
A.斯金纳B托尔曼C柯勒D班杜拉
8.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知识网络中的绝大多数命题都“休眠”着B“激活”一个命题就是把它从长时记忆调到工作记忆里来C任何时候,被激活的命题总是少数新知识D命题其实有不同的激活水平
9.在距离正态分布平均值的一个标准差里包括了()人口
A.13.59%B%C50%D%
10优、良、中、差的评定属于()
A.名义分数B顺序分数C区间分数D比率分数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少年往往强调友谊的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个特点。
2.形成经典条件反应的关键是时常伴随以________刺激。
3.“知识的________”一语讲的是知识在头脑是什么样子的。
律、________律和效果律。
两个成分构成。
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方面。
、有丝分裂就是指细胞的成倍分裂,成熟的性细胞作减数分
、儿童游戏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对应的游戏类型是联合游戏和合
、形成经典条件反应的关键是时常伴随以无条件刺激。
、桑代克提出的学习三律是指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柯勒的猩猩苏丹取香蕉的实验说明了学习中的顿悟。
、知识一般可以表征为命题、产生式和意象。
、陈述性知识学习的根本目标是自行派生新命题。
、教学目标应该用学生的终端行为来陈述。
、德育评价宜采用粗大的等第分数。
、托尔曼通过小白鼠实验提出了“心理地图”的概念。
、正态分布的单位称为标准差。
、社会遵从造成个体差异丁—型分布。
、学校里最常使用的两类分数是等第分数和区间分数。
、学校对儿童少年进行的教育可以归为三个方面,即知识技
16分)
3.程序性知识
4.教学目标的陈述通则
3个小题完成,共24分)
2.
8分)
8
8分)
15分)
分,共20分)
10分)
3.表征
4.准备练习
5.联系
6.获得
16分)
3个小题完成,共24分)
(1)学习与表现是两回事(3分);(2)强化不是学习的必要条件(2分),它只影响学习成果的表现(2分)。
(文句表达1分)
2.简述A类教学内容的特点(8分)
(1)边界分明,单元小,是此即非彼。
(2分)
(2)对后续学习具有“致命基础性”的特点(2分)
(3)教学项目一定数量少(2分)
(4)教与学可在短时间里完成(2分)
3.请按显性基因效应来举例说明遗传也造成亲子相异性。
(8分)
例如父母都不近视(2分),却都带有决定近视的隐性基因(2分),则两人的隐性基因就可能组合起来(2分),从而决定生出来的特定子女是近视,这就产生了遗传造成亲子间在是否近视方面有差异(2分)
4.简述大一统产生式的长处和短处(8分)
合成后的-----特别是大一统的----产生式有两个基本点:
(1)激活速度比多个产生式的激活速度快。
这是因为大一统产生式激活的对象少了。
(2分)
(2)具有“专长性”或“专家性”。
表现为在大一统产生式,条件成分很“大路”,而行动成分和很“专门”。
这样的大一统产生式运作起来将显示为这样的现实景象:人们呈现一个很“大路”的现状,提出一个很“大路”的要求,而专家执行一系列“专门的”行动,结果很快解决了问题。
这正是“专长”、“专家”的特征。
(3分)
但是大一统产生式有潜在的弱点,那就是由于产生式里的诸行动可以顺流而下、一泻到底,中间无需思考,因此就容易成为“套路”,流为“僵化”。
出现“定势效应”。
(3分)
五、论述题(共30分)
1.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环境是怎样缩小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的(
15分)
最初,为适应机器大工业生产的要求(1分),学校教育从起码的知识技能方面缩小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1分)。
此后,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民族与国家的独立(1分),学校教育又从以价值观为代表的意识形态上缩小本国本民族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1分)。
这在中国的小学里就体现为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方面缩小我国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1分)。
再之后,以我国今天为例,学校教育又从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促进属于全人类共同财富的精神文明缩小我国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1分)。
显然,上述学校教育的3个方面是很少有家庭可以独立完成的(1分),于是学校教育在这些方面起着缩小个体差异的作用就是不可替代的(2分)。
学生的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差异会很大,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也有很大差异(1分),因此如果完全由家庭来承担下一代教育的话,虽然如上说,有的家庭教育的水准会高于普通学校,但那是极少数,于是全社会家庭教育的平均水准相对而言是比较低的(2分)。
学校通过义务教育(1分)来帮助无力承担子女教育的家庭实施对下一代的教育,这就提高了全社会基础教育的水准,从而缩小了个体差异(2分)。
例如我国政府动员全民力量兴办“希望工程”就在我国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缩小儿童少年教育方面的个体差异(举1例可以补前面缺的1分,前面不缺的不加分)
2.试论促进概化的基本做法(15分)
所谓概化,既指以同样的方式来反映不同的对象(1分)。
促进正确概化的基本做法是紧凑呈现实例(1分)和呈现变式实例(1分)。
紧凑呈现实例的基本做法有同时呈现(1分);相继呈现(1分);同时-相继呈现(1分)
呈现变式实例的基本做法是这样:就拟呈现的一组实例而言,他们应该在不属于某一概念的关键特征方面广泛变化,从而突出这一概念的关键特征(1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1分)例如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常以学习“直觉三角形”的概念来说明呈现式实例的必要性。
(1分)
教师在教学生一个新概念时,会考虑到概念的关键特征,并下工夫去讲解之。
但是任何概念的实例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们构成概念的无关特征(1分),因此,尽管教师再三地讲一概念的关键特征(1分),个别学生还会不知不觉地把某些无关特征加入到识别概念的条件中去(1分)。
所以,从实质上讲,呈现式实例就是要教师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去看一个新概念的教学(1分),了解或猜想学生可能会犯的加入无关特征的错误类型(1分),从而事先准备好有关的变式例子,以便及时地纠正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
(1分)
广播电视大学2004—2005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算法化”是以( )为价值取向的.
A.功利 B. 数学素养 C. 数学家 D.逻辑思维 2.下列不属于我届21世纪小学数学新课程突出体现的理念的是( )。
A. 基础性B. 普及性C.科学性 D.发展性 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知识的领域切入可以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统计与概率”以及( )等四个领域。
A.解决问题B.符号感C. 推理能力D.实践与综合应用4.从方法论层面予以区别,认知学习可以分为“接受学习”和( )两类。
A发现学习B.知识学习C技能学习D.问题解决学习
5.属于学生以问题的定向思考为起点,并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尝试性探索为特征的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助
是 ).
A.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
B.以信息探索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C. 以实验操作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D.以自学尝试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6. 接受型的教学组织主要包含着“讲解”、“示范”、“呈现”以及()等这燕一些具体的行为.
A. 对话
B. 操作
C. 讨论
D. 演示
7. 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价值的是( )。
A. 导向价值B.甄别价值C. 反馈价值D. 诊断价值
8.不属于学生概念同化的主要过程的是( )。
A. 唤起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概念
B. 尝试建立表象阶段
C. 进一步抽象形成新概念 D.分离新概念的关键属性
9.问题的主观方面就是指( )。
A. 问题的起始状态B.问题空间C. 问题的目标状态D.问题的中间状态
10.小学概率教学组织的主要策略包含“通过日常活动来体验”、“通过游戏活动来引导”,和( )等。
A.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 B.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
C. 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 D.让学生尝试设计方案去体验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属于“生活数学”特征的是( )。
A.非形式 B.公理化 C. 经验符号 D.数学世界
E. 演绎体系
2. 数学观察能力至少含有( )等这样几个要素.
A.对象的概括化的能力 B.知觉的形式化能力 C. 空间结构的知觉能力 D. 逻辑模式的辨识能力E. 空间的想象能力
3.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在( )等方面的某些特征。
A.主体性 B.实践性 C. 探究性 D. 合作性E.兴趣性4.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手段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等几个方面。
A. 帮助学生更好的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B. 支持学生对知识的探索
C. 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业成绩
D. 加强师生在课堂上的交互作用 E.能使课堂气氛更活跃
5.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中的“临床观察法”可以分为( )几种类型。
A. 结构型
B. 预设型
C. 无结构型 D.非预设型
E. 选择——反应式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1分,共12分)
1. 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新的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
以及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
2.从数学知识的分类角度出发,可以将数学能力分
为、以及等三类。
3。
小学数学的教学组织主要有、以及等三种不同的类型。
4.在儿童的运算规则的巩固与运用阶段中主要可以采
用,以及等策略。
四、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只要在每小题的括号内填上√或×即可)
1.“再创造”学习理论的核心就是“数学化”理论.( )
2.转变学习方式就是指用一种学习方式代替另一种学习方式。
( )
3.主要追求个体是否已经获得目标确定的知识与技能的评价是获得性评价。
( )
4.指学习者个人的数学活动经验的知识称之为客观性知识。
( )
5. 数学问题的条件信息包括给定的某种状态.( )
五、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课程目标迁移教学手段概念形成试误法
六、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
1. 简述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参与的基本含义.
2.简述可以构建哪些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业评估的策略?
3.简述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发展儿童的良好的数感?
七、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从下列案例(见附一)分析小学生数学能力结构类型上的差异(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然后判断各自的能力结构类型)。
2.从一个给定的任务(见附件二)尝试分析儿童“对图形性质间的关系有一个逐渐理解的过程”这一形成空间观念的心理特点。
附件一:
任务:
作业一:“某效与360的和等于该数与4的积,求这个数?”
作业二:“母亲的年龄是女儿的三倍,十年后,母亲的年龄只有女儿的二倍,问母亲几岁?”
解题:
甲(六年级男生):看了题,仅停留数秒钟,就迅速地、毫不犹豫地写出如下算式井进行解答
360+X=X * 4 360=3X,X=120
X X+10 3X 3x+10
3X+10=2(X+10) 3X+10=2X+20 X=10
时间2分11秒。
乙(六年级女生),边看题,就边用笔在纸上面:
接着又开始自言自语地轻声读题,稍停留后,立即动手画:
时间2分20秒。
丙(六年级男生):读题后开始告诉实验者:“第一题,加360和乘以4——因为都一样,所以,……”停留数秒,“360是三个相等的因素”又停留数秒,“对,这个数是120”然后读第二题停留时间稍长些,自言自语地一口气地说“母女的年龄的差始终是女儿最初年龄的2倍,10年后,这个最初年龄的2倍将等于10年后女儿的年龄,也就是说,10年后女儿的年龄将是她现在年龄的2倍.所以,女儿应该是十岁,母亲应该是30岁”。
然后看了一眼实验者,见没有反应,又自言自语地说,“对,就是这个答案”。
时间是2分4秒。
附件二:任务:
判断与A具有相同特征的图形有哪些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4—2005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小学教育专业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A 2.C 3.D 4.A 5.A
6.D 7.B 8.B 9.B 10.D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AC 2.ABCD 3.ABCD 4.ABD 5.AC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1分,共12分)
1.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认知操作策略
3.接受型的教学组织问题解决型的教学组织自主型的教学组织4.过程性(策略) 表现性(策略) 多样化(策略)
四、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只要在每小题的括号内填上√或×即可)
1. √ 2.× 3.√ 4.× 5.√
五、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对某一阶段学生所应达到的规格提出的要求,反映了这一阶段的教育目的,(它是制定课程内容和确定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努力实现的要求)
迁移
通常是指一种学习(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的实质是一种训练的组织问题)
教学手段
是指教师用以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和收到从学生中来的反馈的手段,(是在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用以交流的媒体)
概念形成
就是指学习者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地发现并形成数学概念的过程,(即将已有的经验有选择地运用到异类情境中去,使已有的经验对当前的学习发生影响,并使已有的经验获得改组,构成一个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试误法
(也叫尝试错误法)指的是逐个尝试每一种的可能,如发现某一尝试错误的,就改为另一种尝试,直到获得问题解决。
六、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
1.简述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参与的基本含义。
①主要就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身心投入,它反映的是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方式和行为努力的程度。
②行为参与。
(行为表现、最基本形态、可测)
③情感参与。
(情感投入、情感体验、刺激、调节、定向)
④认知参与。
(思维水平层次、浅层次策略、深层次策略、依赖型策略)
(遗漏一条扣1.5分,括号内为关键词,没有表述完整的,酌情扣1~3分) 2.简述可以构建哪些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业评估的策略?
①过程性评价(策略)。
(多元化、生成性.即时性、差异性)
②发展性评价(策略)。
(多样化、开放性、体验性)
③表现性评价(策略),(活动过程反映、体验)
(遗漏一条扣2分;括号内为关键词,投有表述完整的,酌情扣1~3分)3.简述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发展儿童的良好的数感?
①在实际情境中形成数的意义(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数、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②具有良好的数的位置感和关系感。
(发展数的良好位置感、对各种数的关系有敏锐的反应)
③对数和数的运算实际意义有所理解。
(结合实际情境)
(遗漏一条扣3分;括号内为关键词,没有或表述不完整的,酌情扣2~4分)七、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 从下列案例(见附一)分析小学生数学能力结构类型上的差异(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然后判断各自的能力结构类型)。
答案:
①基本判断:甲为“调和型”,乙为“几何型”,丙为“分析型”;
②主要依据:
a:“视觉—形象成分发展”稍强;逻辑和形象平衡;解题中能运用视觉支持;分析能从逻辑人手但还需要一定直观支持—通过视觉—形象手段描述数学关系;
b:“视觉—形象成分发展”很强;视觉—形象占有时;解题中需要视觉支持;分析材料从视觉—形象人手,将抽象转化为视觉—形象水平来描述;
c:丙“视觉—形象成分发展”弱,语言逻辑占优势;解题中视觉支持不需要;分析材料从逻辑陈述人手:将题目转化为抽象水平来描述。
(①占6分,判断一项错扣2分,a、b、c中,分别只要能答出一项就给分,有一项未答出或答对的,扣1.5分)
2.从一个给定的任务(见附件二)尝试分析儿童“对图形性质间的关系有一个逐渐理解的过程”这一形成空间观念的心理特点。
答案:
①低年段学生:对不同对象的性质关系理解有困难。
(几乎找不到与A具有相同特征的图形)
②中年段学生:开始关注图形各个性质要素。
(能找到与A 具有相同特征的图形BEFCH等,因为他们能辨识出这些图形都是“立体”的)
③在高年段学生:开始能形成“概念的特征系统”。
(能从不同的性质特征角度找到与图形A具有相同特征的图形,这时,图形C和D也会被纳入)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6—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小教专业教育心理专题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面将显示隐性基因的效应的字母组合是( )。
A.FF B.Ff C.fF D.ff
2.技照皮亚杰的说法,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情境时,叫作( )。
A.同化 B.顺应C. 适应 D.平衡
3.确定依恋实质的决定性研究是( )做的。
A. 斯帕丁 B.洛伦兹C. 哈洛 D.安斯沃斯
4.在经典条件作用程序里,Us表示( )。
A. 无条件刺激 B.无条件反应C. 条件刺激 D. 条件反应5.桑代克格外审慎地对待的学习律是( )。
A. 尝试·错误
B. 准备律
C. 练习律
D. 效果律
6.甲以打闹的方式攻击乙,这是斑杜拉说的模仿学习的( )阶段。
A. 注意 B.保持C. 复制 D. 动机
7.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个命题只能有一个联系,却可以有多个论点
B. 一个命题可以有多个联系,却只能有一个论点
C. 一个命题可以有多个论点和多个联系
D.一个命题只能有一个联系和一个论点
8.陈述性知识的使用将表现为( )。
A.回答读到的提问B.回答听到的提问C.回答想到的提问D. 回答听到的或听到的或想到的提问
9.为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教师提供的一个乱真非样例应是( )。
A. 在大多数关键特征上要与是样例不同,而在非关键特征上要相同B.在极少数关键特征上要与是样例不同,而在非关键特征上要相同C. 无论关键的还是非关键的特征,它们中的大多数要与是样例不同D.无论关键的还是非关键的特征,它们中的极少数要与是样例不同
10.一父(母)为子女的考试成绩变得低于邻居子女3分而忧心忡忡,这反映他(她)把学习成绩的差异看作了( )。
A. 质的差异 B.量的差异C. 程度的差异 D.特质的差异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遗传造成亲于间和家族成员间的——性状的相似性。
2.婴儿的循环反应具有探索性和——,能够帮助婴儿形成最初的观念。
3.泛化表明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的识别——。
4.右图是桑代克实验中猫的学习进步曲线,其中横坐标x表示——;纵坐标Y表示———.
5.短时记忆又称为——记忆。
6.是——的标记。
7. B类教学内容是——的和——的。
三、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16分)
1.皮亚杰的“图式”2.强化2.陈述性知识4.儿童的社会化四、简答题(从以下4个小题中任选3个小题完成,共24分) 1.请写出安全型依恋婴幼儿的行为表现。
(8分)
2.简要描述两种期望的转化。
(8分)
3.简述连续分数的优缺点。
(8分)
4. 请简要比较概化与辨别。
(8分)
五、论述题(共30分)
1.试论命题抽象性及其教学含义。
(15分)
2.通过与智育比较,论述德育评价宜采用粗大的等第分数。
(15分)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D 2.B 3.C 4.A 5.C 6.C 7.C 8.D 9.B 10.A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生物2.实验性因果3.不精确4.试验次数学习成绩5.工作6.标准差7.易说明难把握
三、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16分)
1.皮亚杰的“图式”是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
2.强化是指这样的程序、过程或机制,即学习者的行为结局提高了该行为的发生可能性。
3.陈述性知识是指可以用语词来表达或表达清楚的知识。
4.儿童的社会化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她)所在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
四、简答题(从以下4个小题中任选3个小题完成,共24分) 1.请写出安全型依恋婴幼儿的行为表现。
(8分)
答:当与母亲在一起时,这样的婴幼儿能安逸地玩玩具(2分);但煌一当发现母亲离开了,他们会着急、忧伤,也可能哭泣(1.s分),先前的游戏或探索行为会中断(1.5分)。
当母亲回来时,这类婴幼儿往往奔向母亲,寻求身体接触(1.5分),接
着很容易平静下来,继续玩自己的去(1.5分)
2.简要描述两种期望的转化。
(8分)
答:个体形成了特定的对象—对象期望后(1分),如果觉得自己可以操控其中一个对象(1分),就会操控之(1分),并期望另一个对象会出现,这就转化为行为—结局期望了。
(1分)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行为—结局期望也可转化为对象—对象期望,这就是把自己的行为放在“心里”“看”,放在头脑里想(2分),从而巩固或提炼特定的关系,这反过来更有利于形成行为—结局期望(2分)。
3.简述连续分数的优缺点(8分)
答:连续分数档次多(1分),也就是个体差异多(1分),于是能提供更多的信息(1分)。
由于个体差异的信息是教师了解学生、调整教学和决定是否额外地扶助个别学生的前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连续分数是比等第分数好(2分)。
但是连续分数显示出微小的差异(1分),这也容易引起学生或其家长为一两分之差而锱铢计较,从而增加心理负担,挫伤低分者的学习积极性(2分),这是连续分数的缺点。
4.请简要比较概化与辨别。
(8分)
答:(1)概化是去除各独立产生式中独特的但导致同样结果的条
件成分(1分),而辨别是对一个产生式添加导致同样行动的独特条件成分(1分);(2)概化是形成一个新的一般产生式 (1分),
而辨别是形成一个新的更特殊的产生式(1分);(3)概化是扩大
一个产生式的应用范围 (1分),而辨别是缩小一个产生式的应用范围(1分);(4)概化过程是扩大一个产生式的包容性,从而表
明被包容的各独立产生式“实质上一样”(1分),而辨别过程是缩小一个产生式的包容性,从而表明它和原来别的产生式“实质上
不一样”(1分)。
五、论述题(共30分)
1.试论命题抽象性及其教学含义(15分) 答:所谓命题的抽象性,是指导我们在听、读文句时(1分),一般总是把握其中的意思(1分),而不是去抓住文句的字词排列顺序(1分)。
这有万纳的实验为证据(1分)。
命题抽象性的教学含义在于:(1)教师要首先突破文句的字词排列顺序而把握实质意思,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3分);(2)教师要琢磨和转换自己说写表达时的字词排列顺序,以符合学生习惯的字词排列顺序,从而使学生先脱离课本而把握实质意思(3分);(3)在学生把握了实质意思后,教师再帮助他们解析课本上的字词排列顺序,指出如何突破它们而达到已经掌握的那个实质意思的种种路径,也就是教学生如何学习(3分)。
此外,教师还要特别关心那些对答如流的、说或写的“和书上一模一样”的学生,去探测他们是否掌握了实质意思(2分)。
2.试通过与智育比较,论述德育评价宜采用粗大的等第分数(15分)
答:德育和智育有一根本的不同点,即;智育是突破上限的(1分),而德育是维持下限的(1分)。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智育可以人为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1分),其间可有微小而连续的量的差异(1分),因此可以用细密的连续分数(或百分制分数)来记录学生的成就(1分)。
但是品德操行的表现在达到基本程度后(1分),则要做出更充分的表现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了(1分)。
教师不应该人为制造拉开德育表现差距的情境(1分),因为这样的做法本身不道德(1分)。
于是在缺乏机会的条件下(1分),学生就难以表现出品德操行的量的差异(1分),这就决定了对学生的品德操行做评价时宜用粗大的等第分(2分),具体表现为一般最多不超过忧、良、中三等(1分),而且中是少数(1分)。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第一学期教育心理专题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里有染色体,染色体里有基因;基因里有DNA
B.细胞里有基因,基因里有DNA;DNA里有染色体
C. 细胞里有染色体,染色体里有DNA;DNA里有基因
D.染色体里有细胞,细胞里有基因,基因里有DNA
2.“充气使气球变大,却不改变气球的形状”,这比喻是( )。
A.图式 B.同化 C.顺应 D.平衡
3.如果一名儿童在“霍丽爬树”这个故事测验里说“霍丽的爸爸如果不知道霜丽爬树的原因就会很生气,但是如果知道了,那就不会生气”,那么该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属于( )。
A. 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样阶段 B.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样阶段
C.相互性观点采择的阶段 D.社会性观点采择的阶段
4.经典条件反应学习理论起源于( )研究。
A.巴甫洛夫 B.桑代克C. 斯金纳 D. 托尔曼5.“干好干坏一个样”。
这描述的是( )。
A. 固定比率强化B.可变比率强化 C. 固定时距强化D. 可变时距强化
6.提出了“心理地图”的概念的心理学家是( )。
A,斯金纳 B.托尔曼 C. 苛勒 D.班杜拉
7.陈述性知识学习的根本目标是( )。
A. 获得新命题 B.激活已有命题
C. 把新命题与已有命题结成命题网络
D. 自行派生新命题。